释签卷第十
【玄】袖衿衿衣领耳应作襟谓心襟也。
阡陌路也东西曰阡南北曰陌。
聿循也谓循述。
普贤三若若应作昧。
第五会二品二应作三。
三十七品经有四十八品数今则有三十九品盖旧译。
不明行位之意住中圆融是圆住行后历别是圆接别。
如观众生品即是叹大经云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譬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面像如热时𦦨如呼声响乃至云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疏今通云云譬即通圆二教之意。
称叹文殊及净名等即是褒圆经云文殊白佛言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此乃圆褒净名也洎至文殊入室已维摩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言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乃圆褒文殊也疏释若以来相而来则非善来今文殊以不来相而来故叹言善来何者若诸凡夫皆有爱见此取相而来若诸声闻破假入真而来此乃曲径取偏真相而来三藏菩萨伏结而来取相未断通教菩萨从体假见真入见地乃至入菩萨位而来此二谛相而来若别教初心历别三谛入初地而来此依三谛相而来此等皆非不来相而来若圆教知四不可说即不见相而能观中道无缘大慈化法界众生同来寂光是为不来相而来也问来与见何殊答来是三智见是五眼一心三智将果望因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妙觉大海故言不来相而来五眼转明至果位时圆见法界故云不见相而见。
用三教如诃目连是叹大前云是三教斥藏今云叹大经云目连为居士说法维摩诃云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此乃用通教诃也又云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罣碍此乃用别教诃也又云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此乃用圆教诃也。
如诃身子是褒圆前云斥藏今云褒圆前已注。
慈悲愿行如问疾品文殊问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维摩答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乃至云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当作医王疗治众疾等。
佛道品文殊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答言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乃至云示入于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疏云十二因缘有三种道谓烦恼业苦一切非道不出此三何者十界摄一切道九皆非道唯佛法界名为佛道六道是有为十二因缘三乘是无为十二因缘不能体达是解脱皆非佛道若知一念十二因缘具十界三道之理即三如来种三种佛性是不思议智理即是非道通达佛道又云观此五逆因缘所生之心即空假中是无垢三昧五逆之因即是烦恼道业道之非道三途之果是苦道之非道最恶因果尚通达佛道其余理然而无恼恚者即是通达本无逆恶而行逆者即是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教无数人得出地狱乃至通达畜生无有无明等过即是不退三昧等。
事理殊绝如不思议品疏云不思议有二一明三德不思议二明本迹依土不思议初有三种一真性二实慧三方便经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能以须弥内芥子中有解脱者即是真性住此者即是实慧能以须弥内芥子中即是方便三德解脱即理绝也本迹依土不思议者经云维摩诘以神通力往东方度三十六恒沙国土须弥灯王佛所借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并入室中无所妨碍乃至断取大千世界如陶家轮著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等疏云前品空室表土但明寂光毕竟空寂此但是法身本上不可思议未明迹居不思议相今用神力致座明迹居净秽土现不思议事须弥大海地水火风集在一国示一切人如是等事于依报中现不思议莫测之相。
香积品是事殊绝经中维摩诘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四十二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时维摩诘化作菩萨往香积取饭彼国有九百万菩萨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是诸菩萨皆坐其上。
入不二法门是理外绝经中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讫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我等各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云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疏云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此约情悟以释也净名杜口是真入不二法门者此就理释也若就照中名不二者即是照而双寂亦名为入双照二谛名之为二即是寂而双照亦名为出是则二而不二入之与出皆就悟论法者所照二不二之法也门者还是照二不二法通达无滞名之为门。
又于经初已开常宗经初指纯陀品疏云经明佛性是其正宗初若不开后何所蹑良以初请一体之佛作主亲师一体之亲施其常命色力一体之主施其常安一体之师施其常辩令其身内一体三宝佛性显自他内外等无差别上根利智已同纯陀为未解者至哀叹中开秘密藏安置诸子悉入其中长寿金刚次第相摄迦叶师子等广显佛性若初开宗不明佛性者为开何义何义为宗。
十仙阇提首陀仙尼迦叶须䟦陀罗等。
十功德文对十地。
法身地前文又云法身本意若望十方无时不然今准此方未施化前乃久远未结缘者并名法身地。
文殊承旨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言彼上人者难为酬对乃至云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广论因疾调伏慰喻疏云以三教慰喻即为信行人用三观调伏为法行人文殊问维摩诘慰喻调伏意在请出三教三观若将成上室外经者即用通教慰喻从假入空观调伏成上国王长者说法弹诃若别教慰喻从空入假观调伏成上诃十弟子若圆教慰喻从空假一心三观调伏成上弹诃菩萨若将成下文者通教空观为观众生品作本若别教假观为佛道品作本圆教中观为入不二门香积二品作本不取三藏者此摩诃行义也未入室明四教者为折伏弹诃凡夫著乐故然经中慰喻在前弹诃在后经中文殊问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疏云此用通教慰喻又经云以己之疾愍于彼疾疏云是用别教慰喻又经云当作医王疗治众病疏云是用圆教慰喻也调伏者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居士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谁受病者一切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疏云是用空观调伏又经云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疏云是用假观调伏也又经云彼有疾菩萨应作是念如我此疾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疏云是用中观调伏也疏文甚广。
法界融通今取清凉法师文注之彼云法界者统唯一真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事理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是故理即事故圆融不碍行布事即理故行布不碍圆融一一尘刹一切刹一一尘身一切身广狭胜劣难思议净秽方所无穷尽此并华严法界之大略耳。
普贤徧入善财童子观普贤菩萨身相支节一一毛孔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海一一刹海皆有诸佛出兴于世大菩萨众所共围绕又复见彼一切刹海种种建立种种形状种种庄严等又云普贤菩萨于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佛化身云周徧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又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诸佛刹海过前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刹海次第刹海藏刹海差别刹海普入刹海成刹海坏刹海庄严乃至云入众生界知众生根教化调伏诸众生智所住甚深大慈悲等皆不可思议。
文殊尔时世尊放无数光徧照东方十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一一世界中各有百亿如来彼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佛所其大菩萨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又东方百世界亦如是有大菩萨名文殊师利又东方千世界又东方百千世界又东方百万世界又东方一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说尽虗空世界一一世界中各有文殊师利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本所事佛谓不动智一切处文殊师利各说偈赞佛。
弥勒善财童子白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弥勒弹指其门即开善财入已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虗空阿僧祇宝以为其地阿僧祇宫殿门闼窻牖阶陛幡幢缨络缯带皆阿僧祇善财童子目见其身徧在一切诸楼阁中具见种种不思议自在境界所弥勒初发菩提心时如是名字如是种族如是开悟如是善根住如是寿在如是劫值如是佛乃至刹土行愿等悉皆明见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或见弥勒修诸妙行成满一切诸波罗蜜或见得忍或见住地或见为转轮王或为护世或为释天及为魔王梵王或见处地狱界在饿鬼处或畜生道放光济度调伏众生或见降神母胎诞生八相成道乃至无量无数一切境界于楼阁中悉皆覩见已弥勒菩萨即摄神力弹指作声告善财言善男子法性如是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又曰有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等。
广以十义一始见今见二开合不开合等。
高丽音梨汉书云高勾丽天竺呼此国为矩矩叱医说罗华言鸡贵以彼国重鸡故以名也勾音沟。
三论中百十二门论。
食檀羮前已笺。
迦留陀夷文在下引。
意仍少别大经云一切众生皆具首楞严定首楞严定亦名般若亦名金刚三昧亦名师子吼亦名佛性今所引者以通兼别故也何者经释众生具首楞严定故云有五种名若通论者师子吼乃至般若各具五名于理无失虽皆无失然五名中佛性是通通定慧故般若师子吼从慧为名金刚首楞严从定立号皆从强也以彼止观中义兼三德故云少别。
于余名生因前已笺。
不堕诸数阴界。
乳[豸*童]丑容反此非也字应作潼经音作多贡反又朱用反乳汁也。
注诃辞问答空声经中问云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答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维摩诘云止止莫作是说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麤言于是阿难自慙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慙又云仍广于经者问答诃辞广于乳光。
阿难言天帝位尊何能近此腥秽牛耶。
与汝作乳种种字经偈只作乳[豸*童]。
蜎蝡上渊下輭。
更有五偈偈云我作人已来饮乳甚大久及在六畜中亦尔不可数世间愚痴者亦甚大众多不知作布施后因悔无益我乃前世时悭悋坐牴突复随恶知识不信佛经戒使我作牛马于今十六劫今乃值有佛如病得医药持我所饮乳尽与满钵去令我后智慧得道愿如佛。
上下二十劫上生天下生人。
故净名安慰阿难本空声慰耳。
引经题维摩诘经亦名不思议解脱经。
【玄】七百涅槃七百下脱是无常三字。
华严其深其应作甚。
难渐中五时时下脱竟字。
【玄】列次第众应云列众次第。
所谓名与色斯是声闻宗经中次云名及色异种声闻缘觉乘解脱唯有名不说有形色一切诸如来解脱有妙色签文不云三者从略也若欲知者经云云何名为主所谓三种受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如来第一常闻无常生受若闻法僧减是二俱受生是名摩诃衍所说三受义。
无垢施女经八声闻乃至佛记得无垢女经云八声闻者谓舍利弗目犍连迦叶须菩提富楼那离婆多阿㝹楼䭾阿难八菩萨者谓文殊师利除恶菩萨宝幢不迷见障一切罪观自在辨聚不迷此八菩萨并八声闻入城乞食舍利弗曰我等心住如色三昧一切人民得闻圣谛目犍连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一切人民有魔业等(余六声闻各有所说)文殊师利曰我心安住观察如色如是若入城中城门户窻壁器庄严除恶菩萨曰我心观察如色如是(余六菩萨亦各有说)时波斯匿王女得无垢见之问舍利弗言佛说大德智慧第一彼智慧者为常无常二俱不可(云云)又问文殊师利曰仁者善解如来甚深解脱云何甚深文殊言实际甚深女曰以彼实际非实际故如是彼智者则非是智文殊曰无有言语得实际者女曰若无所得则无言语出过言语故无所得(云云)女与声闻菩萨说已诣佛所佛记是女过阿僧祇劫作佛号无垢笑忆念幢王如来世界名无量净妙功德庄严无二乘众等。
【玄】已如前难前云各有第二法轮转。
已如前难破云般若时诸大弟子皆转教说法应知褒贬不应在般若后。
提谓说五戒等提谓经有真伪二本隋翻经学士费长房三宝录云宋孝武世元魏沙门昙靖于北台撰其文云东方泰山汉言岱岳阴阳交代故云岱岳于魏世出应云魏言乃曰汉言不辨时代一妄也泰山即此方语乃以岱岳译之两语相翻不识梵魏二妄也不可具述藏中旧录别有提谓经一卷谓诸经语同但昙靖加之足五方五行用石糅金致成疑耳今大师所引者非昙靖本。
六衰有云即六根为六尘所败衰故云六衰。
不起法忍不者无也起者生也即无生法忍也净名疏云当知不起法忍秖是无生记又云不起只无生异名。
尔时未有僧宝佛至波罗奈国为五人转四谛法轮已方有法僧差别名若提谓长者经在奈国已前说故无僧也。
六因记云所作因者不碍于他相应因者心心数法同相同缘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共因者一切有为法更相佐助互相成济自种因者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徧因者苦集谛下十一徧使报因者行善恶因得善恶报是名六因也。
四缘如上五因名为因缘心心数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心心数法托缘生故名为缘缘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又心心数法从四缘生无想灭定从三缘生除于缘缘诸余心数不相应行及色从二缘生除次第缘及缘缘余有为法劣故无有从于一缘生者心心数法从五因生除于徧因无漏心心数法从二缘生谓相应共及无障碍。
俱舍五因成性论云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徧行并异熟许因唯五种言成性者是缘种类于六因中除能作因所余五因是因缘性。
五三彼引楞伽文多五之一字。
十喻如幻如焰水中月虗空如响如干城如梦如影如镜像如化。
方广西域附佛法外道名也自以聪明读佛十喻自作义云不生不灭如幻如化龙树斥云是邪人法。
【玄】已如前说前云我与无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佛性如此遥指明文炳然。
八术喻也谓吐下涂身灌鼻熏洗丸散经合常无常具如笺难引。
故知仍存小教中开楞伽又云我若听许声闻食肉我则不名住慈心者我不许弟子食肉凡是肉者于出家人悉是不净今云仍存小教中开者恐不指楞伽云开乃指律文也以律中开有病者食五种脂及乳酪鱼肉若无病者一切不得僧祇云不得从屠家乞肉汁。
【玄】无所间然论语孔子曰禹吾无间然注云孔子推禹功德之盛美言已不能复间厕其门今借语势谓若不依二谛更有何法可厕其间。
【玄】导师云何得生经云权智以为父实智以为母一切诸导师从此二法生。
二鸟俱游签文写误今录彼文令此文易了经中佛告迦叶鸟有二种一名迦隣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是苦无常等法亦复如是不得相离迦叶白佛云何是苦无常无我如彼二鸟佛言异法是苦异法是乐异法是常异法无常异法是我异法无我等(云云)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槃时咸皆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晓了自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乃至无我亦复如是(云云)疏云此品答前云何共圣行婆罗迦隣提此还举鸟以况于行以为答问能喻是婆罗迦隣提所喻是双流共行旧解不同或言婆罗是双迦隣是鸟然婆罗翻为坚固何得言双或言娑罗是一只邻提是一只此乃两类不得是双或言娑罗一双隣提一只(签附)引下文云鸟有二种一名鸳鸯二名隣提此乃两类为两双或言娑罗翻为鸳鸯(签多引证云三字)问中问娑罗答中言鸳鸯类异义同乃以鸳鸯替于娑罗或言隣提(签误娑罗)无翻或翻为天鹤引第六云(加泥洹)鴈鹤舍利然汉不善梵音只增诤竞意在况喻取其雌雄共俱飞息不离以况一中无量无量中一而无量呼为双流乃名共行问为凡与圣共行圣与圣共行凡与圣共行(签作圣与凡共)他解云观生死无常不识涅槃常观涅槃常不识生死无常二解不明如但识金不识𨱎但识𨱎不识金精识二物乃是双观苦乐我无我亦如是圣如是行凡亦如是故言共行此不应尔与譬相违譬明二鸟俱游如汝所释一鸟极下之生死一鸟极高之涅槃升沉硕乖双游不显假令二鸟俱双游下不游高游高不游下双游不成又一家引半满约一法双游约二法若取生死无常佛果是常共为满者两物各异棃㮈体别安得是满夫双游者观生死中有常无常观佛果中亦常无常取生死涅槃两常为一双满取生死涅槃两无常为一双半即是两法共起乃曰双游今明义皆不尔两常俱起乃是二雄俱飞两无常起乃是二雌并飞与譬相背双游不成今言双游者生死具常无常涅槃亦尔在下在高双游双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谛即中中即二谛非二中而二中则双游义成雌雄亦成事理双游皆成横竖具足无有缺减此中备有凡与凡共行凡与圣共行约人法分别俱成故言鸟喻(已上正文)将疏对签文可见矣。
如前三句凡与凡共等三句。
【玄】𪢒应作嗽音朔谓以口噏。
龙宫三本前已笺。
微尘数品品应作偈签引品数亦写误世界成就而经中无说法品为于明法品耳无尽品是无尽藏耳。
中间之渐始中终。
且置藏等不约教论渐。
或对等分别浅深曰对一音普被曰并斥夺偏小为破融通诸法为会教足为盈教缺为缩更任意消释。
更须约教顿渐不定三大纲中虽有对并等义须约化法四教教教各有顿渐等三如下文玄中今当教各判五味文是。
为毕定为不毕定大论九十三云须菩提闻法华经中说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戏笑一称南无佛渐渐必当作佛又闻跋致品中(大品无此品)有退不退又闻声闻人皆当作佛若尔不有应退如法华经中说毕定余经说有退不退是故今问为毕定为不毕定佛答菩萨是毕定须菩提心以入涅槃为毕定是故问佛为何道中毕定佛答不毕定二乘但于大乘中毕定求佛道者有上中下是故问为初发意为阿鞞䟦致为后身佛答三种菩萨皆毕定毕定者必当作佛。
逝多林会感通传天神云华严经入法界品云逝多林园即祇园中耳。
帝释以事曰句绝。
【玄】三百比丘般若经佛记云从是已后六十一劫当得作佛皆号大相论云施时以手举物显示为相故因为名。
舍利弗于法华中记闻应作问彼经下文又云下引文繁略今捡经正之经云世尊不虗所言真实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声闻大弟子记我等必当如释迦牟尼如来决定不虗无有疑也文殊师利于汝意云何我等当得阿耨菩提否文殊语舍利弗于汝意云何犹如枯树更生枝不。
犹如野马庄子曰野马尘埃也郭象注云游气也又崔氏音义云天地间气如野马驰也尘埃者崔云天地间气蓊郁似尘埃扬译人用庄子语喻授记事其体不实如野马。
【玄】地土砂脱一石字。
但有五味但应作俱。
【玄】及一乘一应作二。
声闻为下善云云者缘觉为中善菩萨为上善若圆三善者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有上中下又从圆三开别三者如云菩萨声闻菩萨缘觉菩萨菩萨从别三开通三通三开藏三若论合者准上例说其合。
烈经文竟烈应作列。
【玄】第百卷云法华是秘密论云般若波罗蜜法而法华等经说阿罗汉受决作佛如大药师用毒为药。
于密复复下脱深。
【玄】时节节有异多一节字。
故云相通或谓四藏或谓四教四义皆通。
前三如文秘密不定顿三。
然教定体然应作妍。
诸四皆尔诸行语不语不可思议诃责语不可思议烦恼语不可思议清净语不可思议诸行音声乃至清净音声不可思议乃至诸行多闻清净多闻不可思议等。
佛为世尊续云过于三界。
地持第七七应作九。
十二住摄一切位十二住者一性种住谓自性贤善一切佛法种子在身中离麤烦恼故二解行住谓菩萨初发心来得清净心地所有诸行名解行住三欢喜住谓种诸善根出生菩提离五怖畏名欢喜住此三住摄第一欢喜地四增上戒住谓具足性戒恶戒不行广大哀愍善根清净此摄第二离垢地五增上意住谓于大菩提炽然精进闻正法故不惜身命此摄第三明地六增上慧住谓世俗净智真实三昧菩提分法如实观察此摄第四𦦨地七谛相应住谓因菩提分法观察真谛功德增长无余思惟此摄第五难胜地八缘起生灭相应住谓善能观察有因缘苦生有因缘苦灭无障碍智显现在前此摄第六现前地九有行有开发无相住谓因上六七八三种慧故开发修慧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及一切菩提分法非如余住此第九住中复有八住一欢喜住二住离恶戒垢三住愿增长四住入道五住入世间所作六住入甚深法门此第七住起一切佛法满足助菩提法次第入第八住一向清净此摄第七远行地十无行无开发无相住此摄不动地十一菩萨无碍住此善慧地十二最上住此摄法云地。
第七住菩萨即当第七远行地若依向对第七本对第五难胜地言对远行者是第九有行有开发住中第七住耳论文一卷释十一住文相甚广撮略以住摄位耳。
【玄】四家释地论不见四家之言。
先结生应云结先生后。
满于傍正满应作简。
述禀师作意多一作字。
【玄】最后闻常者涅槃经者下脱一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