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化城喻品
应先知述化城之意今日说于昔日小乘涅槃是化说化即开。
疏神力所为者此化城也此喻亦从佛施设取机得名二乘但是禀教证入不从二乘得名故云神力所为也。
以大涅槃非化作者与小涅槃辩异以大涅槃体遍法界故小乘涅槃是化作故。
理性即故者谓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无见思可防也。
具众德故者性中缘了具故。
疏云权假施设者权假故如化施设故如城。
非宽者思惑也。
敌急者见惑也亲障初果故云见急也。
思不障果者借使得断下八地思惑亦不得果要先断见方能得果故云思不障果。
是教道故者此明五时次第化导引入非谓别教教道也。
若通方义立者未分四悉故名通方也。
得入苏息者证真理为生善以第一义位在极果故疏生安隐想者取小证故。
疏生灭度想者谓究竟故。
不证有余等者誓扶习气而生三界八相度人不于生身灭惑取证故云一脚不入若断正使舍报出界义同故云一脚入。
久发心至如妻者妻者齐也明所化机与菩萨昔日齐发心故云久也。
通教以二乘为恶道者以通菩萨至七地时畏堕二乘地犹如畏三恶道。
疏用城防崄者别人所断三惑见思最崄也。
圆教非极是化者初句非极同别是化意别此对小立名也。
亦可是极是化者谓人天小善尚是宝所之路况二乘三百由旬而非是耶既得是极即是真化故也。
又亦可是极非化者谓发足已步于修途一善成归于真实即是从初发心常观涅槃行道涅槃二惑体同当体即是岂可更立化城之称耶。
疏观心不起者一心三观皆如幻化故大品云幻空幻假幻中今唯在圆也。
题通意别者譬喻题通大小意在大车信解之名通于大小别在天性付财也。
药草化城者题别者别在二乘中草及以二乘涅槃意别者别在地雨及以宝所故云化城。
但叙城后即向宝所者若入城已后则令经于二味导师云汝等去来之言当于二味时也。
经如来无碍智者地持论云佛有三智一第一义清净智谓断惑空智也二一切智知有法也三无碍智于上中下法欲则知无有障碍今以二智释经知无量劫即一切智犹若今日即无碍智究而论之唯用一心三智以释经也。
不可苦引此土小教者彼时具有大小教是不可纯用小乘法相以消此文。
疏云弥勒即出家日得道者弥勒成佛经云坐龙华菩提树下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敷师子座者表众行休息当成果也雨华表万因归实现修因也生座明人能修因至果也击鼓表功成果遂无向自说也。
经于无量亿岁者若据佛法不现前但经十劫今云无量者序从因以至果经尔许时耳。
经善哉吉无上者赞佛能善来三界教化众生等。
经世雄无等伦下三句叹佛后请佛度脱。
经为分别显示者谓云何能得无等伦能得百福自庄严及无上智诸佛为分别显示。
经若我等得佛等者若我等得佛则能展转教化令他得佛故云亦然。
经头面礼佛足者阿含经云礼佛一拜有五功德一所生端正二财富具足三得梵音声四人中天上常得尊贵五得生净土。
经其所散华如须弥山者问座高一由旬树高十由旬华如须弥山华高座下宁不碍耶答佛自在力能令小容大大小不相碍净名尚云须弥纳芥子况佛神力而不能令座高华下耶然经但云其所散华如须弥山不云高如须弥须弥四宝所成故华如四宝色耳此亦是一见终不如不思议之力也佛本行集经云初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此诸世界悉皆大明幽暗之中日月光明所不至处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乃至诸天音乐雨种种华香满一由旬华香积至胜彼雨华例亦应然圆镜作此消也。
经舍深禅定者以诸梵法尔常在定起于欲界身来供养佛故云也。
疏初十六子请转满教者经云世尊悉知已当转无上轮是东东南二方请转半教者请辞云度脱众生开涅槃道乃至度苦恼众生是东南方请云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是七方请转对半明满者请云唯愿天人尊转无上等轮等然方等部中虽具大小题名皆从部主以题也。
上方请带半明满者请云世尊转法轮二行偈先小次一行大。
疏云后十六子请废半明满者从经云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已下是。
疏云今古节目者谓今佛与古佛皆先渐后顿悉同也。
经云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者五浊增即众生依正二报渐少如罗云尊者语婆罗门云今时乳味不及佛在时水。
经云失乐及乐想者既无善因必受恶果若生鬼畜中谓失乐犹有乐想生地狱中乐想俱失。
经云住于邪见法者明失善因也大经云五事没三恶道中一常说无善恶果报二杀发菩提心众生三喜说法师过失四法说非法非法说法五为求过而听受。
经云无量劫习法者摩诃衍门始自色身终乎种智从因至果报也。
疏云应说三乘如序品者应如别序中云为求声闻人说应四谛法等。
示其相状者三苦八苦是苦相状八十八使九十八使是集相状三十七品是道相状解脱涅槃是灭相状又华严十地品云菩萨摩诃萨无尽慧藏此菩萨如实知色苦如实知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知色道受想行识亦然引大经释成于小也。
疏云教即劝转者示等非不因教但从强而对之。
疏云大论至此说者大论为对小乘亦明三转法轮故也。
疏云问初为五人者谓转四谛陈如先得初果阿湿卑摩诃男二人又闻法方乃得之婆提婆数二人第三方得此谓三根也。
色无色般者生彼界已法尔有三根但非闻法而成三根如迸火星为喻也。
疏云眼智明觉者眼总知三世智知过去明照未来觉能知现在即三明异名也。
度入彼心者谓入彼心中生于眼智等即名为行也能转名狭体宽者四谛等法但是如来一权智耳。
体宽者体含十二教故故云十二四谛是教法轮也。
所转名宽体狭者谓十二教是名宽虽有十二名亦只是一权智被机之法而已名体狭也。
行是所诠者若行望理教行俱属能也。
宽狭则异者教体则狭十二定故行虽十二若约四谛分一谛之下皆生眼等四则有十六三转成四十八故行宽也。
数同名异者谓将示教利喜约四谛以论三转皆生眼智明觉则成十二行也示教利喜与劝等二名虽异而能所皆具十二其数同也。
或三人各闻三转者一人各闻一转共成三也。
疏云沙门不闻者瑜伽论云一者胜道沙门谓已证得贪嗔痴等无余永尽故二者说道沙门为调伏贪嗔痴等宣说正法三者治道沙门为调伏贪嗔痴等勤行四正四者坏道沙门犯尸罗行诸恶法婆罗门有三一者种姓婆罗门生彼家父母圆备二者名相婆罗门诸世间由相等想假名言说三者正行婆罗门所作事决定究竟已能駈摈恶不善法故。
疏云支佛虽悟口不能说者为不禀教无师徒训诲故。
七重二谛者如玄文第三卷中明开论四教及以别接通圆接通圆接别成七重今文中阙五重二谛卷归无谛故名为合。
疏云小乘四谛至为体者应更云别教以无量四谛为体圆教以无作四谛为体故云如玄文等。
疏云十二因缘至四谛者华严十地品云菩萨如实知无明苦知无明集知无明灭知无明道等又云无明有二种一者缘中痴二者为行作因行亦二一者生未来世果报二者与识作因识亦二一者能受生二者与名色作因名色亦二一者令诸趣相续二者与六入作因六入亦二一者能缘六尘二者能与触作因触亦二一者能触所缘二者能与受作因受亦二一者觉憎爱二者与爱作因爱亦二一者于可染中生贪二者与取作因取亦二一者能增长烦恼二者与有作因有亦二一者能于六道生二者与生作因生亦二一者能起五阴二者与老作因老亦二一者令诸根熟二者与死作因死亦二一者坏五阴身二者以不见知故而令相续不绝又无明缘行者无明令行不断助成行故行缘识等例尔今引大以示昔小乘观相若开显己与彼圆乘无二经云无明缘行者过去一切烦恼俱为智障通称无明为行之缘故云缘行行缘识等准此行谓作业即过去所成之业也行缘识者识谓现在初受胎时一念之顷染污心识名为识支酬行而然故云行缘识识缘名色者由识𫍡胎方具五蕴色蕴曰色余四属心曰名心法阴昧而名能诠之故通曰称名色名色缘六入者身意二入在名色支时己分有之但未圆满余四全无然因名色而有余四及令身意二入圆满是则名色能为六入生及圆满二种之因故云缘六入也六入缘触者六入谓六根也由根对境发识三法和合名之为触谓以尘触根也触缘受者受谓领纳故俱舍云受领纳随触既生触已随彼所触生苦乐等受。
受缘爱者由乐受故起贪爱由苦受故起舍爱由不苦不乐受故起无明爱。
爱缘取者谓取上所爱之尘又婆娑云初爱名爱爱增长名取。
取缘有者由取成业能招来果谓之为有。
有缘生者随其结业而于来世六道受生生故老死大经云既生不可不老既老不可不死斯之谓也以老死故则忧悲等此约三世明十二因缘也。
玄文云十二时者无明是过去诸结时行是过去诸行时识者是相续心及眷属时眷属谓三阴也。
名色者已受生相续未生四种色根但有身意未有眼耳鼻舌身者肉抟是也六入未具一歌罗罗二阿浮陀三卑尸四伽那五波罗奢呵如是时名名色六入已生四种色根则是六根都具故言六入从此已去有麤细相生若细相生即是胎内识心未有想受若麤相生即是初出胎时未能投火触毒如一两月小儿此诸根已能为触作所依未别苦乐不能避危害投火触毒把刃不净是时名触若细相生是胎内想心未知苦乐若麤相生即一两岁已能投火触毒而未有所知手中有物未辩贵贱能分别苦乐避危害等能生贪爱不起婬欲于一切不生染著是时名受若细相生即胎内受心于一乐缘而生想著若麤相生即三四岁但知贪爱未知五欲具上三受是时名爱苦细相生即胎内行心行心有三初名爱中名取后名有若麤相生而八九岁稍知欲爱以贪境故四方追求是时为取即十余岁稍后长大转能贪求行中稍增追求之时起身口意是时名有即十余岁身成长大尽属百年如现在识在于未来是时名生即未来果之初还同现在识支时节即初诧胎一念如现在名色六入触受于未来是时名老死还同现在名色之时即未来老死支识名色六入等是并未来未来二果还是现在识名色六入等转名名之若大经明果报一念二种十二因缘果报即二世因缘谓现在未来于父生爱于母生嗔名为无明父遗体时谓是己有名之为行从识支去至老死支与三世同刹那十二因缘者约一刹那心作业成就名刹那十二因缘也若以贪心致杀生彼相应愚是无明相应思是行相应心是识起有作业必有名色起有作业必有六入彼相应触是触彼相应受生是受贪即是爱彼相应缠是取彼身口作业是有如此诸法生是生此诸法变是老此诸法坏是死中论云为钝根弟子说十二因缘生灭相即此因缘也中论又云为利根弟子说十二不生不灭了痴如虗空乃至老死如虗空无明如幻化不可得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金光明云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不善思惟心行所造以通教人于前生灭十二支一一皆以三假四句推捡达是无生若别教明十二因缘者华严云心如工𦘕师作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𦘕师即无明心也一切世间即是十法界假实国土等也如宝性论云罗汉支佛空智于如来身本所不见二乘虽有无常等四对治依如来法身复是颠倒颠倒故即是无明住无漏界中有四种障谓缘相生坏缘者谓无明住地与行作缘相者谓无明共行为因也生者谓无明住地共无漏业因生三种意生身坏者谓三种意生身缘不可思议变易生死也即无明支也相即行支也生即识等五支也爱取有三支同前无明行也坏即生老死支也以缘烦恼道故不得大净以相业道故不得八自在我以生苦道故不得大乐以坏老死故不得不变易常者由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也若圆教人即事显理如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谓无明爱取既是烦恼道烦恼即是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烦恼既无即究竟清净了因佛性也行有是业道业即是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识名色老死是苦道苦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名大乐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故云无明与爱是二中间即是中道无明是过去爱是现在若边若中无非佛性并是常乐我净是名不思议十二因缘也此即略辩四教十二因缘相广如玄文即是记中所指之文也。
具如玄文以辩兴废者兴即为实施权传生四味三教因缘痴则卷权归实唯一无作因缘也。
不云凡夫者凡夫同二乘有彼岸义但过四趣为彼岸虽同彼岸近远天隔也。
引小证通者此证通途之通耳宝云亦尔。
引事证通者戒属于事例同彼岸故云通也。
具明所以者谓凡夫但过四趣为彼岸二乘以过人天为彼岸菩萨过二乘为彼岸。
疏初少后多者彼佛初四会说小乘度人则初少后多义当序于方等般若之会故云从是已后也。
叙初显后者已脱子缚当脱果缚故也。
对三念处者慧解脱缘理即性念处俱解脱兼得事禅即共念处无碍解脱加四门教法即缘念处也。
具足事定者得灭受想定耳。
疏第二重请满字者一据现文最初已请说大竟二依五时大体前四时后得重请之名。
疏云诸子大乘功德者闻华严得真似竟分证三身四德故云功德也。
疏声闻皆已成就者一已得罗汉究竟名成就二专取大乘机动为成就也。
经尔时转轮圣王至出家者此与王子同时出家今更重序以为近由耳。
疏十六沙弥者此云息恶谓以能息恶行慈故。
疏正是结缘之近由者前佛许说法得为近由今由佛入定而得结缘更成一重近由也。
疏更相值遇者中间或王子先遇诸结缘众或诸结缘众先值王子故云更相也。
经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者佛说法时人根利不须广说佛入定后人根钝浊重故须广说也。
经示教利喜者大论云示者示其善恶教者令舍恶从善利者未得法味者心生退没为说胜果使修善因令入法味为利喜者随其所行而称叹之令其欢喜。
注令入其中者令入开权种智中也。
经若声闻至及诸菩萨者验知彼佛亦会三归一近代之人如何读经不熟耶。
中间之言自望元初者谓中间之名从于元初结大缘已后中间取小者得名不从中间元为说小者得名也。
便即流转者应云本是流转文从语便耳。
南岳至意者彼经但云一生得六根清净故南岳取彼经意以说极迟三生耳。
仍少余者少今三悉也若指他佛为平等者他人云大通佛与众生结缘即是释迦结缘也如此说者不及今家用四悉意随众生乐闻长短等大通佛及以释迦互成就互益皆是四悉因缘胜以平等意趣消文也。
诸大乘经无量劫者正当别教也。
经所以者何至难解者释何故用七方便法教化众生耶释云由如来智慧难信难解故用也。
经汝等诸比丘者应云汝等诸比丘是也文略用次文弟子是也成此文也。
经当入涅槃者得有余竟无余当得故云也他云生灭度想是凡夫用此文破之。
疏教道将毕者教因机阐道谓化道化事方周机谢教息斯在不远故云将毕。
论云经说者彼疏云经说证净总有四种一于佛证净二于法证净三于僧证净四圣戒证净见三得法戒者且见道位见前三谛于一一谛各得法戒二种证净证三谛法缘彼起信有法证净。
见道兼佛僧者道即道谛也见道谛位兼得佛僧兼言谓显亦得于法及戒证净佛无学法是道谛接缘彼起信名佛证净成声闻僧学无学法亦道谛接缘彼起信名僧证净。
法谓三谛全菩萨独觉道者此所信法也谓苦集灭三谛全名法也于道谛中菩萨及独觉名法以菩萨与独觉唯有一人不成僧义名为法也。
信戒二为体者由所信别故名有四实体唯二三宝证净以信为体圣戒证净以戒为体故唯有二。
四皆唯无漏者四种证净唯无漏法有漏法非证净故又证四谛理故名为证正信三宝及妙尸罗故名为净离不信垢离破戒垢名为净又信佛如良医信法如良药信僧如看病者由信心净故发圣戒。
此鹿苑对涅槃时者谓涅槃时对即法华也。
前释应方便品者从众又清净文是复次下第二释也。
但自谓耳者近代人云生灭度想者但是凡夫自谓耳。
须已入不退位者初住三不退位也。
今此迹事已周者谓三周由显化仪之事已毕也。
疏五百由旬者此一经之刚骨故须广叙古非显今是(云云)。
疏七地所断习气者小乘习气即大乘别惑言习气者如身子示嗔难陀示欲毕陵示慢等是其相也。
论云初地见道者唯识论也。
岂有大乘回向者以世人破论太甚故今为申令知大乘不得一向同于小乘四善根位故云岂有也。
安能法界回向者将大例难小也第十法界回向能遍法界回向一切小乘忍位但不出观即入见道岂与回向齐耶。
以消凡文者令消经文将三十心位消诸教内凡位岂与小乘同耶。
伏断义殊者别教地前断通惑伏别惑小乘内凡唯伏通惑而已故云也。
论中破外等者唯识论正破外令入正破小令入大也。
焉存定性等者今申意正为破小入大终不令小永住涅槃论中说有永不入大之者但是且覆实从权而已。
有定不定者谓彼明有定性无定性耳。
接论七种生者是弘论师傍论立七种论中亦不的出七种也若如圆镜引云依接大乘论三界外有四种生死初二三地名方便生死四五六七地名因缘生死八九十地名有有生死金刚心一刹那名无有生死论举喻云方便生死如无明生行因缘生死如行生识有有生死者有生有死无有生死者但有一刹那生死更无有生故。
疏但取三种开为五百者开分段为三谓三界果报也变易为一中间为二都成五也。
疏反源之始者应云二流来谓迷真之初亦名有后之初三反出谓背妄之始亦名反源之始反真源也四方便谓入灭二乘亦名中间五因缘谓初地已上名变易有后无后如圆镜引地师意以迷真与背妄反同故合为一故止观斥云割二死于荒外则成宝所之外更有后无后二生死也。
具如止观中破者彼引大论竟后五因例二果因既不别为不加二果据何更立流来及中间等故云无据。
四住未尽通名肉身者应云四住未尽及尽者俱名生身也又云分段生身得忍菩萨者且对分段变易二身也。
非论常身者此专明界外二土俱有生死非谓方便土中法性身及实报土中常身也。
疏二国中间者谓分段变易二国也若离分段方入变易当于七地以菩萨到六地时多堕此地若过六地必至七地故云也。
去住不同者二乘住空菩萨出假等。
声闻极久六十劫等者婆娑云声闻之人极疾三生极迟六十劫至罗汉果初生种解脱分善持戒布施顺于真谛极迟二十劫次生种决择分善用智决择断烦恼极迟二十劫第三生得尽诸漏极迟二十劫利者但三生钝者六十劫独觉观其因缘极疾四生极迟一百劫至果。
似别接通者接入别教十行更无量劫学恒沙佛法经时更长何啻二十二僧祗耶。
疏七住及二乘为四百者此师附璎珞经意立其阶位彼经释第七住云入无生毕竟空界心心常行于无愿名不退住故彼师得此住与二乘人共为四百彼经次释第八住云不生颠倒不起邪见不破菩提心名童真住故对五百也。
疏如大经云初果八万劫者第十卷末出约至无学位方始灰身入寂故彼经云有五种人于大乘典有病行处非如来也一断三结得须陀洹果不堕地狱等人天七反永断诸苦入于涅槃是名第一人有病行处于未来世过八万劫当得阿耨菩提。
二人者断五下结薄贪恚痴得斯陀含果名一往来永断诸苦入于涅槃是名第二人有病行处非如来也未来过六万劫当得菩提。
第三人者断五下结得阿那含果更不来此永断诸苦乃至未来过四万劫当得菩提。
第四人者永断贪欲嗔恚愚痴得罗汉果入于涅槃亦非骐驎独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处非如来过二万劫已当得菩提第五人者永断贪欲嗔恚愚痴得辟支佛入于涅槃真是骐驎独一之行未来过十千劫当得菩提是名第五人有病行处非如来也泽妙解云一约厌心种子强故名钝根经多劫方发菩提心也若厌心种子弱故经劫少名利根速能发菩提心言厌心者从初忻乐无深心重故令根钝由如是利钝根别故始自八万至十千也今家判意由在界内经生多少方得无学故使出界利钝不同。
此师迷次位者全迷大小次位今唯在圆八六等由在于小故不应例齐也。
得记之位者记二乘入于初住位也。
若挫若引者挫则云住界外经八万劫引则许其界外发菩提心不必须经如许劫也。
令其獘远者谓大经云八六四二万发菩提心者为时众况此长远逼令于现世即发大心故也。
疏失化城譬意者非今化城譬意也过二障等者亦对出以初句为三百次句为四百如云凡夫为三百二乘涅槃为四百过此二方至宝所故云并至五百也。
疏又是福智者二乘福菩萨智。
又不能自行者三藏菩萨不能自行二乘不能化他。
疏大品明四百等者大品云四百二乘彼约钝根未见中道菩萨故指三乘共得解脱名为涅槃涅槃即城城即四百故云合也。
显实语通者明般若中于菩萨人非不显实但未开于二乘所以不得开权显实之名也。
疏无悲者应云有悲无悲缘觉有少悲如鹿也。
疏有相无相者声闻多从有门起观即是有相缘觉多从空门起观即无相也。
疏观略广者声闻但观四谛为略缘觉观十二因缘为广。
疏不能说法等者支佛根利只经四生燸观成时即得罗汉果则超二乘六十劫也又支佛钝者经百劫方得不论生数也。
疏顿证渐证者缘觉观华飞叶落便悟支佛声闻根钝次第证四果名为渐证也。
二百但是二乘者至化城已但须度二百即至宝所故但云进不须云废也。
若法若众者牟尼说法蕴乃至陀罗尼等是法也四十二位是众也。
疏未度犹多者意云界内虽断三百但是见思一惑故云少界外虽二百在尘沙无明品帙则多也。
何故尘沙实小而言多者界外但二百在何故而云未度犹多界内已断三百何故而云所度犹少。
非约地近远者界外为远经于二土故云虽多为易进界内为近但离分段土故。
初亦同凡夫者谓十信初心元期于五百也。
圆人初发心至宝所者圆人初心即观涅槃行道以为初心涅槃与究竟等须以六即甄之。
论入不入者五千及灭想余国方入也。
疏即双知因果者意云若非一心三观焉能过于崄恶道耶。
疏一旷绝者旷大也疎也久远也今明生死烦恼虽深旷大久远为涅槃菩提可依等。
即藏通二乘者通教二乘由在衍门据观胜边名为有依据同藏人俱行旷路俱入灰断虽有可依所期无别故云藏通二乘也。
疏药中无病者药即不净观等病即贪嗔等。
若论诸方佛者将释迦对余方十五王子昔日同在诸方作佛故云诸也。
通指今昔者为王子时等觉已下皆名分得六根今日唯在极果六根也。
所将之言至宽者非结缘者尚得将况结缘者故云宽也。
第一通因果者初住已上为因位及究竟果位并以慈悲得导众生也。
第二唯在因者专在为王子真因位时他亦在因为其结缘也。
三四唯在果者权实只是果上用也。
通他人者无缘尚度何况结缘子耶。
示城之日者昔日示令入城以为苏息今日示城是化令出向宝所也。
非冥非显应者玄文中第四句也。
疏无明所翳者为内外二无明所翳也。
疏不令顿还本处者退大流转即是本处也。
疏亦有进义者若受小化已是进义也。
经导师多诸方便者施七方便法故云多诸方便也疏赞城安稳者我已自证安稳汝亦应知我证也。
约共菩萨者约彼别接者云前进也。
疏若发大乘求佛者应破云在于昔时或有此言若今一代自法华前秘密容有显露定无故未可也。
似同别教者应更云从空入假传入明前进也。
借二乘判别位者以涅槃中次第五行如云须陀洹如酪乃至支佛如醍醐寄此次第渐入判别教故云也。
疏更复前进者二乘及钝菩萨自法华前密有前进显定无也。
大品中明三种菩萨者玄文明引经云有菩萨从初发心与萨婆若相应正当通义次云有菩萨从初发心当观涅槃行道即当圆接别及通义净名亦云有菩萨从初发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即当别接通义大品第二菩萨亦尔又玄文七重二谛中引经云初人闻非漏非无漏但作无漏解即当通义第二人闻作别解第三人闻作圆解则是圆接通义也。
不次第密者味味亦得密入圆者名不次第也又圆人五品六根亦能密入也。
疏若论宿世者初发大心时或有此言也。
疏生已度想至生智者约次第证属慧解脱人生安隐想即得俱解脱人也。
疏三界二乘若过者他意云二乘若过三界即至宝所此解最为无理也。
其意大同者八六等同也准大经凡有四文第十卷云断于三结得须陀洹是人未来过八万劫便当得阿耨菩提乃至辟支佛道十千劫如前引第十九云善男子何因缘故名不至至不至者大涅槃何义故至永断贪嗔痴不谤方等不作阐提五逆等故须陀洹者八万劫至乃至辟支佛者十千劫至第二十卷云佛子过八六等劫得菩提心第二十一云声闻缘觉八万六万四万二万经处名为涅槃无上法主圣王住处名大涅槃(云云)。
疏涅槃门者谓空无相无愿三门也即以此三为入极果之门谗入此门即至果也。
疏具说始终者判三文也初一始后二终也。
岂可因果至耶者经虽云因菩提果菩提出经八六四二据理不必要经八六四二万至菩提涅槃若言出经八六四二者是一往从权说耳。
若教仍权者以八六四二之名从权为得若发菩提心要入圆家初住故云但至初住也。
纵至极果者纵破四十二品无明入圆家妙觉位八六四二其名亦是从权为得。
得忍为妨者金光明中有菩萨从初发心一生尚有超登十地之义岂有出界要经八六四二耶。
然须依理者须依一圆教道理也。
虽有二意者虽有二在因佛道在果今且从因释于宝所之义。
以文狭故者今文无方等般若机情之文准彼须具。
前三人者三果也此人在界内时得须陀洹果已住此果位任运经于七返方得罗汉故今根钝余四人界内各住当位经生随位多少准上。
疏三藏至少时者佛在世时禀小教者尚不须经于四十余年即得入大岂生界外要八六等耶。
若除佛灭后者谓佛灭后借使实得罗汉不信此经弘教之人为说亦得成种也佛在世时闻佛说首楞严三昧生谤堕于地狱于彼思惟云由我谤法致处此若作是思惟时即得出离远闻此法而得楞严三昧(云云)。
但非故恼者此即诫于后人须善机缘令进退得所若弘教者不为利益前人但欲恶心相恼则不成种若强毒之亦非全不成种矣。
疏渐入佛慧者出化城向宝所故云渐入不云城中经诸味者明经文狭不云二乘住城经于方等般若故。
疏旧问车城等者出约譬上为问事。
由对车至有隔者意云隔则俱隔回则俱回。
疏执三教取理者应破云为执三教取大理为取小理将理取教亦作此破。
既难法喻者古人先约喻释次理教约法释故今难破二俱不成也。
岂有执教取理者云教既有三理岂容一则令有三理也。
执理取教者理既唯一教岂容三即教成无也。
尽无生智至为理者反斥也既约理教以释如何乃至尽无生智及习有尽不尽是故破云智不名理等。
疏有傍得知见者菩萨与二乘同断见修二乘住空菩萨出假傍觉尽通八门法用发尽无生智也。
果车践城路者谓果车亦由因城之所至也。
一者本有者此取上法说文意释出有无也上中间相遇有三类人第一不用化城譬第二中途取小及中间元受小化结缘之人须化城譬若于此二人车城则有也。
俱是化他故无者但是如来权施不实故云无也。
元小者此约全未曾受大化者元是禀小之人耳。
故二教中等者今昔为二教通今昔之相如但昔下释所以也。
疏实智照城为三者即权而实故实具一切法何独小乘故云如来藏也。
疏不的去取者上二周则癈三入一药草喻中但述七方便差即无差无差即差如来能知莫非地雨即是不专废七方便取一地一雨也。
疏无一有一者实即权故不说无一权即实故不说有一则是七方便对地雨以明有无也。
疏云亦是通前通后者在昔通七方便在今唯是一地一雨故云知不知明权实也。
经云长远者始从发心讫行菩萨行经路经五百由旬故名长远。
经云应去者令欲过险道始是三百由旬应须前进故云去也。
应度者令至珍宝处是五百方至佛道故云应度如来善知故云应也。
疏不欲见佛至不受诫劝者谓不欲见佛合不受诫门不欲闻法合不受劝门也。
空有等者惑尽即空未破即有有谓出假等也破即是共谓通教三乘也未破不苦谓别菩萨也破是真谛未破是俗权小之惑尽实大之惑未除并是两盈之义对此二边以显中道也。
令引文耳者令引上开譬文也上接退文从导师多诸方便乃至化作一城是也灭化譬者上文即灭化城语众人言乃至为止息耳文是。
疏云眷属申供养者上文具约三业到已礼足身业也一心瞻仰意业也说偈赞叹口业也请法必具于礼足及申供养故云兼也。
疏云颂威光动摇者上文光照及因光相见等今加世尊甚难值及震动等。
疏此中三行颂东方者上文有七今初一行一句颂初覩瑞次一句颂第四寻光见佛次二句颂第五供养次二句颂第六请法次二句颂嘿许阙颂第二惊骇第三相问决次二行总颂九方者于上七文但颂其二谓供养及请法也经大慈悲者佛初发心即以拔苦与乐为怀谓之为大引为请词也。
经云皆从生缘有者生缘谓能生之缘如过去五果为过去无明生缘无明为行生缘行为识生缘余支准此经如是众过患下颂上因缘传灭知过必悟非常也。
经云姟者字林云数名也亦作此奒风俗通云十经曰奒上长行中云六百万亿那由他人那由他数名也亦作此云百万亿那由他那由他此云无量谓十亿为兆十兆为经十经为奒也然经中云皆成阿罗汉者法轮既谛缘得道必兼支佛也。
经云营从谓八万亿人也营卫也部也慧眼者佛慧眼具五眼故云愿世尊也。
经云知佛禅未出者谓知佛尔后未出定故得八万四千举覆讲也。
经云常与师俱生者王子于八方佛所皆为菩萨而熟众生也。
疏今初三行至现在师弟者上文经云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下第三明今日还说法华复二先会古今后明还说法先会古今复二一结师之古今二会弟子古今初师十六沙弥是古八方作佛是今诸比丘我等为沙弥各各下次会弟子复二一会现在二会未来现在复四一不退者住三菩提二此诸众生退转今住声闻三所以者何下释退位意四尔时所化无量下正结古今也及我灭度未来下会未来弟子复二一正会二我灭度后复有下释疑今初一行结会于师从尔时闻法者下会现在弟子中退转者耳。
经云渐教以佛道者用七方便法而渐引之。
经云次是本因缘者曾结法华缘已竟今还重说遂其本心故云也。
疏略不颂第二释开三意者上经云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乃至则便信受。
经云逈绝多毒兽者能害人喻于二种生死五住烦恼亲为菩提涅槃之妨害也故称为多也水草能资于牛致其乳酪乃至醍醐醍醐即譬菩提涅槃之果牛食水草事譬于行行即因也唯有生死烦恼无菩提修得因故云无水草等。
疏不颂第四者上文经云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是也。
疏今略不颂第一中路者上文有三初中路懈退明无机二白导师不受大拟宜三不能复进息大化今不颂第一及第三文也。
经云化作大城郭者城在于内喻二涅槃郭在城外郭邑通喻无学果位诸功德也。
诸空观境者上文云宅可栖身喻十八空境也今偏从二乘所观得名也园林者阿含经云慈悲喜舍为四园林者无漏染法林能遮爱见之恶持无漏之善也渠流者九次第定更相灌注调柔无间也浴池者阿含经云以四禅为四池净名经云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浴此无垢人也。
疏善法圆足者中道正观无善不含故云圆足毕竟空者此明向来观家之境圆融三谛语空即具假中异于权小之空也。
疏次即作是化已至说作者上长行有二一正化作经云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二正说化经云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至亦可得去颂中初三句颂上拟劝转后一句颂拟示转阙颂证转。
疏一行颂第四入城者上长行经云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等上文具闻慧及燸顶忍见谛无学今初二句颂见谛后二句颂无学皆生安稳想证无生智也自谓已得度证尽智也。
疏颂第三灭化至宝所者上具譬免难机发此但颂免难次正颂灭化中上具有灭化劝进提废权譬帖今颂初劝进此是下提废权譬帖显实也。
疏上合五百又有四者五百是一五百外更有四譬今总颂者譬虽开五主在导师故此半行导师约称总颂。
疏今初一行合中路懈退者上初中路懈退明无机二白导师明不受大拟宜三不能复进息大化今初二句颂合无机次二句颂合息化但阙第二不受诫劝拟宜耳。
记云又无余二者从不分息化说也。
疏次一行颂合接退作化者上但合拟宜有机设化阙合一人城今颂合中初半行颂设化后半行颂入城上譬约行者修证故先入化城生已度想等今约如来师可故云言汝等灭等。
疏不纵不横者即一而三故不纵即三而一故不横不三而三故不一不一而一故不异如前第五卷中已释。
疏一行颂帖合者上文具牒譬帖合今但牒二法初半行颂牒开三后半行颂牒显一前文总以五行颂合灭化又分一行颂帖合意通两向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