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安乐行品
应委腾前四品者今腾法师品初大分四段文也。
文起尽耳者只依四品生起次第亦未显于品中正意正意者何谓诸品文心即衣座室是。
冥资显益者未得度者但为冥益以示入品故又为如来冥资显被因益也。
上方者方便实报土弘经也。
进否者能于此土他土弘经为进但能他土弘经为否。
准而则之者令以修而则于性使全性成修修性则于三德无非著衣坐座入室等皆不逾三德故。
在今同异者同只是秘藏三德耳异者转名赴物不同从所以法师下其异相也又法说名实相譬说名大车信解名付财药草名地雨化城名宝所等又名五行三道三因等品品随机立名不等然其理体不出三德秘藏故云无非一乘也。
多宝衣者多宝久已契寂故对衣也。
分身室者若非大慈悲故无以处处利生令入大慈之内故表室也。
次变表破无知者法眼若显遍识法门应病授药即入室义。
五波罗蜜衣者一一无非法界以庄严故故对忍衣也。
疏此附上品文者若准今品上宝塔达多二品皆须先附法师品释次方依当品意以法师品衣座室三为弘经之轨故须先附彼品。
疏不受三昧广大之用者大品中有不受三昧得此三昧遍法界用而体不受此用复能遍破一切空有故云不受凡夫等。
不受亦不受者能受亦不可得也。
疏生见者谓凡有见皆不受耳。
疏今更广事解者前附事释即是约俗谛以释今约因果以释也。
疏即是体法身行者谓之正宗自当体法身行也体字训礼礼者履也谓履法身行则法身安故云著衣也余二亦体。
疏因名至恩德者上叹佛恩下化众生俱名恩德。
三喻具如玄文者然大经中佛为调伏匿王诸妃后等说是偈云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藂林必有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文殊难曰是义有余𤘽耶尼州有河端直名娑婆耶犹如直绳入于西海。
○疏云金沙文出大论种种金银瑠璃宝树是亦名林亦有女人善持禁戒功德成就有大慈悲此三喻皆非尽理故名有余。
疏彼呼为无余义者彼经三喻接一切法门尽此外若更有法者皆名有余之说。
疏此呼为无上道者经云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也。
疏大经明亲附国王等者诸优婆塞等不受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箭摧伏恶人护说法者等(云云)。
圣行座者有慧故对座也。
或出或没者或但用折或但用摄故耳。
二释并三皆四悉者广略二释不出三德四悉故云三法异即世界复以三德离对三悉故云皆四也。
疏一绪者应作此叙叙谓次第也此绪训于丝端亦无大失若取训业训事训余并非文意。
疏一假实二空者假即生空实即法空也。
而滥向三行者不知为是何等慈悲为身为口意耶故云也。
疏恩德者法身德也无缘普覆故得其名。
疏资成者即是法身资发智德也。
疏何能宣说是经者为用何方法而流通此经也。
疏三总明行成之相者此指四行文后偈颂之文从我灭度后求佛道者已下文是。
经当安住四法者但总标四行而不别出四相便即先释身行处矣。
疏或云内凡初行者从十住初心已去也。
疏若久习纯熟者位在回向后心也。
疏引前品近果之行者法师品云闻已谛思惟当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文是也。
疏七住已上者瑶师案璎珞经云入无生毕竟空界心心当行无相无愿名不退住即第七住也。
疏行始者虽过分段未侵变易俱名行始并是别教内凡初心也。
疏或云行处约因者因应通等觉约果应在妙觉如此判者凡夫绝分故不用也。
后释通因果者次家约智约境之言通于因果亦不知为是何教因果故不可依也。
行近两处俱得名行者俱有进趣渐近于理之能故云也。
立理破者立道理破也。
并深俱浅等者初家及第二家行处俱浅近处俱深瑶师则行深而近浅故云互也。
而永异古师者今家行近虽俱在浅二行同时及通于后故不同古分于行近深浅放不等故及以定判也。
其意则别者以浅通深不同古人浅定局浅深定局深故云意别下去约二忍四忍释即当约位也。
疏内怀至理者接起理行也。
附事必依理者揽事以彻理观理以达事又经由也达也故云事理不可条然也。
非无所诣者说真之时亦诣于理说俗之时亦诣于理真俗不二诣理是同。
约行准说者说既真俗相即行必事理无偏。
通遍前导者谓慈悲通身口意复以慈悲导身口意上止观令入深位止观从浅至深皆是慈悲之力。
正当于身者应知身业之文具于口意何者不与小女处女共语口意业也柔和善顺亦口业也心亦不惊及所畏心不悕望等意业也虽此互兼而各一业为主余之二业但为资成而已。
以能从所者中道三智从于所观境故但云一法也。
总释功德所由者得中道地故所以在刚能柔能顺能治能安故也。
见诸法实者经中但云如实相者始行未证但得云而观诸法如实相即是因缘法如果地之法今言见者约所证说。
疏人法二空者大论问曰小乘但得人空何得具于二空答曰如来灭后四百年内诸师说小具二空四百年外诸师所说乃云小乘但得人空无法空耳此违阿含经彼云小乘具二空。
疏约真俗假实者真俗约谛是所诠故假实约所破是故不同。
为对所破者性相是所破也。
名同义异者通教以真为体圆教以中道实相为体故云也。
若更开为四十二忍者前开为四五六则通别教从若作四十二忍者唯在于圆但从无生寂灭二忍开故增减可知者若作四忍伏顺在住前若作五忍三忍在住前如信忍故若作六忍在住前加和从忍故云增减也。
为二者生法二忍也。
二复为一者前约一法即一实谛忍辱地是。
仍离二空者生空为伏顺法空为无生寂灭也。
则经中二句者从住忍辱地至不惊为初句从又复下为次句也。
初地依法得忍者依真如法得忍也。
疏后心亦穷二空理者后心二空理方穷也。
疏大经云发心至不别者指名字位为初发心也亦通于五品初心也。
善消柔和至竟者意云前文释文释柔和善顺对当二忍已通初后则是生忍竟即知不率暴等亦是生忍行相功德而已由得地故故有此德。
前则准知者只是亦可互为其德故前柔和等准不率暴等其相可见何者由得忍辱地故柔和由得忍辱地善顺即知柔和等是不率不惊等德故云也。
疏闻佛常与无常者是大小相对二乘作佛等即偏圆相对生死涅槃即真俗相对佛道长等谓实长实难权短权易此即从事故分约理不二故云非长等。
疏观行即非行非不行者以般若荡二边之相故也。
疏合上衣座室者止行合衣法身德观行合座般若德慈悲行合室解脱德今明能行对所离法者三行是能行能离之法十恼乱等是所离之法也。
所附为助者以三学通附此三浅法助于正观深法故云助也。
须指梵网者以菩萨轻重等持一支一境无非法界方称具足戒也。
三行兼理者戒等三行皆悉正助合行故云兼理于三门中非远非近以观诸法空等而复最得兼名故云对事设观以助照理之正观也。
向云助真似者此取意通问耳以前正观文通深浅以释故今以约真似问之。
不同古德者如前三师释行处文是。
疏修定心者经云修摄其心修定处者经云在于闲处修定门者经云常好坐禅。
经云国王者小者曰邦大者曰国王者以一贯三三表三才一表三通三才谓天地人故易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君国之王故云国王王之所生故云王子臣中大者名曰大臣官长谓五等诸侯也。
经及造世俗文笔等者即勒沙婆外道所造经名其经有十万偈颂路伽耶陀者正梵音云路伽也氏迦此云顺世外道之论。
梵志者事于梵天志在梵天故云也。
设筋力戏者令他设此戏也。
经诸恶律仪者如大经明十六恶律仪如造一恶时皆有无表恶起即是恶法则也。
不男坏乱菩提志者不男无志以自无志坏人志故。
疏九远讥嫌者大宝积经云若诸女人减二十众不为说法余有男女终不往诣比丘尼僧论法会处不应也。
此当因缘约教者附事当因缘诸教俱离则成约教今弘圆经须属圆教。
欲想者止观第八中明一念欲觉初起甚微不即遮止遂渐增长为欲事故贪引无道乃至四重五逆乃至因欲生十法界亦如偈中记引薄拘罗缘并是明其欲想之相。
何所可离者十恼即法界故无可离即空也。
何所不离者以法界体遍离一切即假也双非即中也。
一切俗境者于俗谛境不可药病等名为讥嫌。
远离魔外者畜养者如净名用魔为侍也。
如病将身者大论问云菩萨以度人为事云何深山自静弃舍众生远于慈悲利他之行答云如众药将身体康修业身虽远离心不远离准此今令住闲处之意也。
随要列二者五缘中闲居静处一调五事中调心一故云二也。
结成智境者只经中一空字对二法者表智境不二也。
空字随位判者须约六即判也。
疏二边三谛者中对二边故名三谛也。
疏非七方便者谓非此等人所观之境也。
即表中道者无常等四二乘四倒常乐等四菩萨四倒如来证中入秘密藏故以双非枯荣以表之。
若不立双非者若不对出假菩萨更立双非者常乐我净四德皆是双非中道四德故所以界外但有无常等四倒远于八倒即毕竟空故。
应约真妄者真如为自无明为他等。
今真如理正当无因者此即立也故异外人横计无因也。
又云十境者谓阴入等十境耳。
疏非解非惑者亦是重举中境即是而解而惑故云而从惑因缘生等。
腾以因缘一句者只是前于因缘一句开为涅槃生死二境也。
颠倒即是说由者由颠倒说生死由颠倒说涅槃也。
常乐无别释者无如前因缘颠倒二句作二边等二重释也。
由本有境说上诸观者上经云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是境也。
亦由第二说用观者上经从不颠倒下诸句是第三从但以因缘有下是结文也。
初释由颠倒故说者从非解非惑下文是以解惑因缘皆由颠倒所以偏受颠倒之名即结前妙境一切法空文也。
次释由二边者从又因缘有下文是即结前第二用观文也。
第三释由不思议者从又但以因缘有从颠倒已下文是。
通上下文者上谓如实相句下谓从以因缘下有二句经是并于中间成十九句也。
观方有体者能观观以实相空为体也。
无出是不出者法体不属三世所以不从现出堕于过去故云不出出只是入耳。
只是一大空者谓十八空不出能观一毕竟空名为大空也。
故次文云中道正慧者应云最后文云中道正慧今从语便但云次耳。
如不无断者此十八句能破不出此四字即举诸句初如字也余三字在经可见。
及以离合者彼止观记中问云前六空已明二空何须更说次空耶答以向性相重历诸法故更明七问内空至毕竟破诸法尽何须后五答大论云十三破尽后五重说耳是则从一大空离为性相二空及大论十八空大经十一空楞伽七空等合成一不思议圆妙境也。
疏不颠倒即内空者须约八倒以释我我所及六尘等皆须三惑二边以释也。
疏即内外空者内根外境俱空也。
疏诸法是所破者二边之法名诸法也。
疏执方计破者执空为有有即属方破之执故故云计破。
疏无名出离法空者谓无为是小乘法空中道无名出离于此故云也。
疏无名性空可解者无四性执故名性空。
大乘进退者劝弘经者观于前机宜大须大不宜于大而为说小以助于大。
结成大车者十乘是法大车约譬也。
一切破遍者观一切法空而已。
十八道品者中道双非以修念处由念处生正勤等故以十八空对于道品也。
表后三者梦入诸位即第八知次第九安忍从五品䇿入六根十无法爱即从十信离相似三法入于初住位即如品末经文说也。
四总十别者须以四行总于十法则使一一行皆具十乘复以十乘别于四行令一一乘皆具四行故也。
俱通横竖者十乘为竖四行为横四行入十乘无横而不竖十乘入四行无竖而不横则成横竖皆至于极也。
十法导理者理谓不思议境境为十法所依所以十乘得能导名。
以广显略者近三助行行略近广也。
各遍消故者今腾上行处三释一一皆遍消行处经文也。
人空行处者只是颂上戒门合行处中生空意也。
颂双标行近者意云偈后既结行近所应双标二章也。
亦当生空柔和等者应云十恼乱与行处柔和等俱是生空故亦云当也。
经云无怖畏心者申依行近二法故无怖畏也。
疏初应入行下十四行者就此为九初颂离憍慢缘次凶险下颂上第三离散乱缘三旃陀罗下颂上第四离恶业缘四外道梵志下颂上第二离邪见缘五亦不亲近下颂上第五离小乘缘六寡女下颂上第六欲想第七不男无志操缘七亦莫亲近下重颂上第四八凶险下重颂第三九诸婬女下颂上第九远讥谦兼得八远危害十远畜养也。
疏一阴谋王命者谓比丘教诏故。
疏三典藏亡宝者谓比丘通引故。
疏即谤法者比丘是行法人谓佛命尔耶。
疏摩橙加经者彼经上卷云有旃陀罗名帝胜伽求婆罗门女以为子妇诸婆罗门悉皆毁呰旃陀罗姓帝胜伽言汝婆罗门姓若因韦陀名婆罗门者如昔梵天修学禅道有大智见造韦陀论流布教化其后有仙名曰白净造四韦陀如疏一一韦陀各四万偈偈各有三十二字言各三十二万偈者恐悮次拂沙等如疏当知韦陀分散之时婆罗门种亦应分散若韦陀坏时婆罗门不散坏者如何得言婆罗门种因于韦陀。
疏赞诵韦陀者如此土文选之类。
疏并诸杂语者只是诸赞诵等耳。
疏优留僧佉者此云鸺鹠仙其人昼藏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化此伏夜游行如彼鸟因得此名在佛前八百年出世说最胜论有十万偈以六谛为宗一陀骠谛此云主谛谓五大及时方神意此九法为万物所依故名为主二求那谛此云依谛谓色等五尘一异离合数量好丑愚智爱憎苦乐勤堕此二十一依前九法故名为依三羯磨谛此云作谛谓俯仰屈伸出入去来故名为作四摩若谛此云总相谛谓总取万法为一大有故名总想五毗尸沙谛此云别想谛谓森罗万像各各不同故名别想六摩婆夜谛此云不与计尘成执不相妨碍故名不与计恒水灭罪故须三洗又曰尔供养火谓火为天口天因此食雨时烧香苏等令气上天以为供养谓能灭罪及生福利。
疏迦毗罗者以其头如金色因此立名得神通前后各知八万劫事造无顶论十万偈明因中有果计一为宗用二十五谛一者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前冥然不知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以宿命力恒忆想之名为冥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也亦曰自然无所从故从此生觉亦名为大即是中阴识也次从觉生我心者此是我慢之我非神我也即第三谛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从五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尘细大麤合尘成大故云从尘生大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等根能觉知故故名为根名五知根手足口大小遗根能有用故名五业根心平等根合十一根心能遍缘名平等根此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为主谛。
经破戒比丘者大经云不与犯重禁同共一处住呵谤方等者得生不动国波罗夷此云退没堕落无道果分也。
经名字罗汉者但有罗汉名字无罗汉义如金刚三昧经云有名菩萨有义菩萨今亦尔虽口自云我是罗汉其实未杀烦恼等实是罗汉尚不亲近况名字者耶。
更有别事何不问耶者意云有解脱涅槃何以不问而问此鄙恶事耶。
经求现灭度者所著既深随之而死不能舍离故云现灭。
经小女者十五已下处女者十五已上未嫡者。
疏第二八行颂非远非近理远近者非远非近专明以观契理得名然此八行今应先分二行半颂上又复于法无所行等文初颂非行次不得下颂非不行与长行雅合从一切诸法下正颂非远非近初一行半颂上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是总句也。
经不得诸法者不得二边法也。
经不知不见者应以中道佛眼见佛智知不堕二边知见也从颠倒下颂前中八句余十句阙初二行颂不颠倒之相在于下正约止行颂不颠倒观一切下半行颂无所有性句犹如下半行颂如虗空一句不生下半行颂不生等四句常住一相颂实相句。
疏得人无我者人谓数趣也起惑造业类取五趣之果谓之为人而于其问执有生宰自在之用谓之为我安乐行人随于行近以正忆念中道之观而观实相之法故能止于二边过恶也。
疏得法无我者于二边法中执有胜实自性自在之用谓之法我安乐行人了达偏小之法即是实相故离二边之取著也。
疏文殊下第三一行一句总结成者上长行身安乐行初开章为二一释行方法二结成结成即指此文也今应云大段第二一行一句总结成身安乐行也第二口安乐行亦具三业以口为主余二业助以油涂身等身业也除嬾墯意等意业也。
问经赞小善者大经云见人小善便赞叹之。
如涅槃中二乘者先取小果助于圆极也。
尚不令顺法而违物情者若顺大法而违物机尚不可也。
疏行门也者若不栖心至境则安乐之旨未明故云观诸法空等。
疏王者语者自在如王使他从己不顺而罸故云诛之第三意安乐行亦以余二业助意。
经亦勿轻骂学佛道者等口业也恭敬礼拜等身业也。
经于诸如来起慈父想者以覆阴长养菩提心故起大师亦尔。
疏理论三乘等者约化意说约开权说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其义也。
经得好同学者五种法师也。
故各释妨者只拔苦必与乐与乐必拔苦也疏此等亦须与乐但其下释不堪意。
疏降伏诸国者今用小教破所化阴入即是涅槃故。
疏是三毒至四千者是佛所对治法谓贪嗔等十种随眠只是十使随逐有情眠伏不起名为随眠若约起边名十思惟此十随眠一一皆余有九随眠为其方便足成一百前分一百谓过去也后分谓未起也并现在一百合成三百置本一百就前后分二百之中一一皆以九为方便足成二千并本一百成二千一百起及未起各有二千一百足成四千二百约多贪多嗔多痴著我思觉此之五人一一各有四千二百合成二万一千更就三毒及以等分四人分之一一各有二万一千遂成八万四千此是小乘论一数若依玄文第一所引即约大乘中数也。
疏衣服即惭忍善法者始从五停终至罗汉位皆具惭忍庄严也。
经得法国土者谓寂光土也从法身地起应三界故云王也。
经引导其心等者说化意也。
然有坏义者意云发心即坏天子魔故也。
尔后时长者在方等时被弹不退故欢喜在般若时被加故欢喜故云通也。
疏兼得人一者行从人立既其有行岂可无人故经云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也。
疏上总明行成者上长行有总有别前总中皆有行成及无过失今但颂行成不颂其无过失。
疏初三行颂不与珠者上文有六合但颂三初半行颂第一轮王譬次一句颂第四有功欢喜譬三两行一句颂第五随功赏赐譬次合不与珠譬中但颂其四初一行半颂合第一轮王譬次半行颂合第二小王不顺譬三半行超颂合第四有功欢喜譬四一行追颂合第三起兵往罚譬。
经以大方便者用同体之权说法名大方便。
疏三行颂合与珠者初半行颂合大功勋譬次二行半颂合正与珠譬。
经于家出家者于家出颂上慈境及非菩萨颂上悲境也。
经如法化世者只是先权后实耳。
疏其中细开者上合与珠文具四一今颂亦四既知众生二句颂人一末后乃为下二句颂教一如王解髻下二句颂理一此经下一行半颂行一故云细开也。
疏得现生后胜报者现谓现在受报生当生而受后谓隔跨当来一生二生无量生而方受也。
与初地等者亦是且借别地对住也。
疏正见无痴者正见无见惑无痴无思惑也。
疏信根者等者应约圆释即无作道品以消经中深入佛道等文也。
疏定根得四禅者得四如意足定也。
疏是沙门道者因也。
疏是沙门法者修行法也。
疏是沙门义者沙门此云勤息息谓息诸烦恼今云烦恼尽即息义无嗔即慈悲义也。
疏又是所更者更谓经也。
疏答此非愿智等者谓愿智顶禅能知三世之事经既但明梦之所见不论禅之所见故云非也。
疏佛起现前者起谓觉也佛常以觉智现前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