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寿量品
初文所以不明四悉者前品初已说竟故今不明也。
纵诸师以破光宅者诸师由有一分同今故云纵诸师光宅全失故云以破光宅。
疏云不足以异其体者意云虽分身无数法身本来不动矣。
而以理况事者意云法身之理非寿量及以分身能显故也。
常寿作寿者他意云今寿量是法身寿量也。
疏普贤显其无成者谓普贤入于初住时已是于圣今由居于贤位验知圣亦不名为圣故可表于伽耶成亦非成矣。
但似不答所问者只缘直以法身非寿而答弥勒则与今家不同今家直云报身长寿以答弥勒则知地涌菩萨所化已文结后方可以理融之弥勒本不疑于法身故不可专约理释。
长寿之由其唯法报者谓由契法身故有报应之用矣。
法华论意者示现三种佛菩提故一者应化佛菩提随所应现而为示现故如经皆谓如来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二者报佛菩提十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证故如经善男子我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故三者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净涅槃常恒清净不变故如经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乃至不如三界见于三界等故彼此虽俱约三身以释皆指过去报寿为长题今寿量品目也。
等是至为乘始者且以在初为始折之若据部中融通复何始之有。
说大经时者如大经三十六四十文广明也。
乘妙中说者即位妙所乘也乘有教行证五品乘教至十信十信乘行至十住十住乘证至妙觉妙觉即乘终十住真位谓乘始五品六根似位亦乘始也。
此违论文者论具明三身以释今品也。
疏竺道生者圆镜引云夫色身佛者皆应现而有无定实形形尚不实岂有寿哉此约化身明寿不实也然则万形同致古今为一古亦今今亦古矣无时不有。
○三世时也。
○无所不在。
○十方处也。
○若有时不有有处不在者于物然尔圣不尔也△此法身无生灭众生见生灭也。
○是以极谈长寿言伽耶是也△此牒长短也。
○伽耶是者非复伽耶△此用长寿破伽耶伽耶四十年长寿无量劫不离伽耶有长寿伽耶亦是无量劫也△伽耶既非彼长何独是乎△此用伽耶破长寿不离伽耶之短别有无量劫长伽耶既非长远寿量岂独劫也△意云法身非长短矣长短斯非△以伽耶之短为久远之长则非远指久远之长即伽耶之短则非短故言长短斯非此双忘△长短存焉△即短是长化诸菩萨即长是短为化凡夫体非存忘而修短兼故云长短存焉此双照也△虽此注释不及记家一一对消故今不用此释但述令知同异耳。
故说佛慧彼此悉同者华严方等般若圆与今同也此亦未暇简于兼带也。
引春秋事者在六国时谓韩齐楚魏燕赵并秦以为七雄赵将伐燕苏代为燕语赵王曰臣从外来小蜯出曝而鹬啄之蜯合狡其[口*(隹/乃)]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得蜯晡蜯亦云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见死鹬乃并为渔父所得今赵代燕久以相蔽臣恐强秦为鱼父也愿王熟计之赵王乃止彼以暗散与止观相扼如赵伐燕任之无益须更别教破其暗散如苏说赵故云但借相扼之言耳。
使常无常家者前三师明常后二家明无常也。
疏云弥陀是也者阿弥陀此云无量寿彼是胜应之身机息应谢以观音为补所耳即是实有量言无量也。
乃感四佛者四方佛也。
水山斤者能知水计解数山知起斤数知地尘数空界知其大尺数量也。
还揽此三分为四句者于一身上皆具四句只更加一亦常亦无常句耳。
晓长本已者长本是事了此事已则识远本法性之理平等无二故无复长短。
疏云法华略明常者且约迹门开权为正故言略耳。
名异义同而为多并者涅槃明佛性佛性得称常法华明一乘一乘岂非常涅槃明三德三德故是常法华衣坐室三法岂非常。
疏云为一明一者为一圆机明三外一圆乘耳。
一乘共别者胜鬘一乘共部属方等故法华一乘别部属醍醐故余味亦尔。
疏云华严寂灭道场者经云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旧经称菩提场为寂灭道场大经云佛告迦叶菩萨我于往昔作婆罗门修菩萨行住在雪山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时有一仙天子谓帝世有大士为众生故修诸苦行设见珍宝满此大地不生贪著亦不愿求生于天上唯愿一切得受快乐清净无染志求佛道释提桓因语言大仙菩提之心难发易坏我今要当自往试之即自往身作罗刹像去其不远而便立住所现形人甚可怖畏宣说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闻是已心生欢喜如渴乏人遇清冷水即便前至是罗刹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所得是半偈是半偈义乃是三世诸佛之正道也然汝所说名字不终义亦未尽汝今为我说此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罗刹答言我今定为饥苦所逼实定不能说我即问言汝所食者为是何物罗刹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我所饮者唯人热血我复语言汝但为我说是半偈当以此身奉施供养罗刹答言谁当信汝我即答言梵释四王诸佛菩萨能证是事罗刹复言汝若如是当为汝说我时即脱所著尘皮为此罗刹敷置法座白言愿坐此坐乃于其前叉手长跪而作是言唯愿和上善为我说罗刹说言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于尔时深思此义然后所所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上高树自投树下尔时罗刹还复释形顶礼我足忏悔罪咎善男子我于往昔为半偈故舍弃此身以是因缘便得超越是十二劫在弥勒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疏云大经超九劫者应悮超九劫如婆娑所叙释迦为菩萨时遇底沙入火光三昧翘一足忘下说。
说偈赞叹经七日七夜由是得超弥勒九劫。
更令短促者亦应更云已闻开权显实竟纵更有一机宜闻说于三岂可令前会不成耶显远亦尔虽不轻说迹但叙往昔通经不可更令释迦远寿而同于短此答无方之问应知迹本二门无有不会也。
故云前诸义坏者亦应更云非但道同义坏亦乃会三显远其义不成何者亦应犹佛道不同置令二义不立故云诸义坏也。
疏云是我方便者意云会三归一开近显远皆是方便以为物机诸佛咸尔非独释迦故云也。
不必长短悉斋者如玄文云一切诸佛不必要如释迦过五百尘点明其寿量或过或减或有全无者但云近成只指开权显实为本显本是同寿不必要须齐等。
约近迹应等者只是本时初一番体用俱名远迹中间体用俱名近迹长短随机不可一例。
亦有本近迹远者此约体用说者也何者说证法身其义未久名为本近说应经历则是迹远。
诠教也者谓能诠教也宗谓所诠宗旨也。
问桥者方等陀罗尼经云我于往昔作一比丘时有居士设大施会施于一切所须珍宝衣服饮食我时贫穷故诣会所而于中路见有大桥于其桥上见众多人忩忩来往时诸人中有智者我以愚意问彼人言是桥何人之所造作此木何林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载此木为是青松白松如是次第设于八千八百问已尔时智者便语我言咄痴沙门居士请汝但涉路去至于会所可得悦意汝今徒问如是等事于身无益今且速去还当语汝我时闻此便往会中食已荡尽财物无余见已懊恼结恨唤呌是何苦哉是何苦哉无获如失旨执教如问桥故云无益也。
疏云不以过去久成至其文则少者彼经云如来正觉久已成佛今方示现成佛道者为欲度脱诸众生故作是示现又云众人皆谓我始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宫然已非无量劫中久降伏也斯例则多故云其文则少。
疏云普贤观者彼经云释迦牟尼名毗卢舍那徧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净波罗蜜灭有相所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四德皆常常即究竟故云波罗蜜。
○常我一德如疏引。
疏本佛迹佛功德者功德谓报应也又诠量者平量也。
法报非迹者以未开迹法报乃是应化家体用本若开显已此之法报方知是迹故云也。
本迹各三者本地三佛俱本迹中三佛俱迹也。
四身者谓法报应化也。
十身者如华严中明十身卢舍那谓于众生身作已身二国土身三业报身四声闻身五支佛身六菩萨身七佛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虗空身。
三十三身者如下妙音观音所现也。
化应一往者从兜率天下至八十入灭有始有终名应无而歘有为化从应有化名为体用。
故不应云业报等者明华严十身但得名身不得云如来故不可云业报如来也。
又言法身者即十力四无所畏等法为法身以虗空身为平等法身也。
化身接于业报者业报之身无而欻有故属化接。
或己或他者现胜应身为己现劣应为他示正报为己示依报为他说法亦尔如下释真即法报二身。
二身合者即自受用报也。
疏云乘是法如如智者此即举所如如于能如也。
疏云实是法如如境者此即举能如如于所如也。
疏云尽源为果者尽无明源穷法性源也。
此用金光明意者彼经一时列四如字谓二如属智三如属境今文离彼四如故也。
疏云相解者解字上声呼。
论文一句者谓如法相说也。
不动而至者凡其法身如来者理体始终无动无动而至还由智照自因之果境体满足得如来名。
云以如者以由用也故下云用此境智也。
亦得名报者有说名应酬因曰报疏云水银譬报真金譬法能涂诸色譬声闻应也次功德和下令功德即报身亦是缘了庄严法身故能起种种应。
疏此飜净满者净名在因满即果也。
三二莫辨者华严新经中但明二身以法为报故不可辨其三二之别也。
报通二义者自受用报他受用报二也。
若其相即俱说者法即报应故报应即法故俱不说应身不说者如云本为众生求菩提若得菩提果时豁然无所有即其相也。
情通妙契者情通于智妙契于境也。
义意撮要者经意显现可经本结本经耳。
台叶互为主伴者应叙世界海世界种族等消此语。
华台华业本迹之殊者应知梵网中虽云别为一缘但云华台为本华业为迹本迹彼此恒同则以千释迦为迹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为迹中迹复须与彼重重无尽相即也。
疏三佛非一异者一只是一异也。
还分远近者昔修得为远今始得为近也。
疏应如来同缘理为命者应身缘理本随物机机尽归寂能缘亦绝即命断。
迹能双用者只胜劣为迹中用也。
有含藏用者谓有含应化之用也。
所藏之物者以应化为所藏由有所藏方能垂于十界之化故云外资也。
疏云云自彼者即指众生虗妄名为云云长短由机故云自彼应体本常有何长短故云应即体也。
金刚前未名报者且置因位耳。
其实更须分别者始从初住已上惑分分灭智分分生名为无常不同凡夫故云也。
凡夫得为三身之本者因凡夫三身修得极果故云也。
两谤者光宅义也。
疏但取正智圆满至为报身者不取智与境合为常者以法身理与众生共故不取也。
疏三佛各一句者法身双非句与报身常句应身两句凡夫及金刚前共为无常句。
须简八倒体者凡夫以横计常乐我净为体二乘以无常等四为体若对双非出假菩萨以爱见大悲即常乐我净为倒也。
疏出过二乘者且约偏理以对实理云过二乘具足应过三教也。
相照四句者谓智照境境照智境照于境智照于智也。
疏两存者但是约机说常即同常宜说无常即同无常也。
疏凡夫通途四句者以理性三佛为三句凡夫体是无常为一句也。
名通者通偏圆四句故。
义通者三身之义通于偏圆故。
理通者始从凡夫二乘乃至极果体无二故。
法通者谓修行法故云修途必𫍡于初步是知发足即践宝所之路矣。
方释妨者不同古人三身定计先识通已方显今别三身互融。
疏大经举三譬等者彼经长寿品云譬如一切诸常法中虗空第一如来亦尔于诸常中最为第一二譬如四河者彼品又云如八大河一名恒河△流入东海。
○二名阎摩罗三名萨罗四名阿夷罗五名跛提△已上四河虽亦称大望余四河但成小河并是恒河眷属俱入东海疏中具四河不云八者意以四正河接眷属。
○六名辛头△流入南海。
○七名博叉△流入西海。
○八名悉陀△流入北海已上注解并旧婆娑论。
○是八大河及诸小河悉入大海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虗空寿命大河悉入如来寿命海中是故如来寿命无量。
三阿耨达池者彼品又云譬如阿耨达池出四大河如来亦尔出一切命。
○四河如前列四正河是。
疏迹本深广者谓俗谛理极名为深具恒河沙三昧为广也。
且约次不次者即总而别故有前文寄次第三谛以明本迹即别而总故有后文一心双非双照不次以明本迹。
即总而别者由于最初证得三身为总从实成后垂三身化故云即总而别来至今经开迹显本复云即别而总也言总者只是一心中具三身耳。
胜飜成劣者他人但以法身为今释迦本者则今释迦久成之胜同众经之劣何者以众经皆说法身故也。
指注雨譬者示现种子无上说雨譬喻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谓发菩提心退已还发前所修行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无上岂过此也。
指大通事者论云说大通智胜如来本事等释曰由大通佛所闻法发弘誓愿行一乘行由此行故今日得至宝所矣。
指化城譬者论云三者增长力无上故说商主譬喻释曰由于化城接引至宝所增长力无上岂过此也。
指系珠譬者论云令解无上说系宝珠譬喻释曰亲友今日还示昔珠故云无上。
指多宝现者论云示现诸佛实境界种种宝间错庄严塔者示现如来舍利住持故无量者方便示现一切诸佛国土清净出世间无上善根所生等。
指髻珠譬者论云示现无上故说髻中明珠譬喻释曰如经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先所未说而今说之等无上岂过此也。
七者示现教化众生无上故地中踊出无量菩萨摩诃萨故释曰如经阿逸汝当知是诸大菩萨乃至悉是我所化等。
八成道无上者三菩提如前引论。
九涅槃无上者谓父去还来表灭非灭即是涅槃无上。
十胜妙力无上者以经力大能令众生皆得入实故。
即正经之残者慈恩至此或将寿量为流通或不属流通即名为义残分别去为文残广破之。
疏佛旨论诫者说章意也旨谓意旨也。
疏奇特大事者大论云为尊重法故慇懃至三今佛诫有五请者至七若非奇特之事岂能慇重顿越常仪。
疏非告诚实者佛昔于七方便人言虗意实且从言虗边云非告耳。
若对果门者此中应具辨三语以本实为自意今迹门为随他本迹相望为自他若约迹门为自三教为他相望为自他也。
疏不知过去无央者应云不知过去益物久久远远不绝现在徧满法界未来永永不穷等。
疏秘密者注家云无始之寿晦而未彰故曰秘密也(云云)藏法师云实长现短目为神通亦反本还源称之为力也。
疏一身即三身者即一身即三身法华之前未曾说故名为秘三身即一身以本证得众所不知故名为密也。
疏三身之用者以本地三身为体迹门三身是用也。
疏通是无壅者由中道实慧称法界之境故无壅也。
疏于诸教中者诸教通前四味也。
更约今昔简者昔谓本地三身今则迹中三身也。
及以渐教者方等般若也今正明本地三身故不得用此三释渐教中三身也。
法忍菩萨尚自须闻者疏中云他方菩萨已得无生忍者自应得闻记意云今经明常与余经异于此菩萨亦有此谓此土历五味来者亦有此谓也唯除地涌菩萨。
后果得之者后于一部法华经中有此四字也。
非寂光外别有娑婆者问娑婆世界即是寂光何不直云常在寂光而云常在娑婆耶答娑婆者以因时于此所行因成果只于处垂应众生但始终不离娑婆故示众生迹垂之所不云寂光耳。
疏知其始末者谓发心为始得一切种智果为末。
非无近果者谓七方便人俱有果报故今望圆佛始从人天乃至圆人等觉已还俱名华报唯妙觉佛为果报也。
其土既尔者除寂光法身之外余三土等皆名业报。
人天乘通名缘因者人天中虽有通大地中慧数未能破惑但属缘因耳。
疏二佛现寿者劣应有量胜应无量也。
释签者彼明发菩提心名为佛界破戒堕狱于彼感佛则是地狱有佛界机良由近发佛心强故又如地狱强名地狱界乘宿称一句了因感于圣应即地狱界有佛界机互有余八广如玄文第六卷初明之。
则可引类而已者意云若指往昔燃灯亦有生法名字不同今日释迦亦有生法名字不同可相类而论于竖不得即指燃灯为释迦身也。
种种食者资身具也。
种种形者十法界不同也。
种种相者端丑不同也。
种种修短者如为瞿师罗长者现三身等。
种种根者利钝不同也。
种种生者果报不同也。
种种业者因不同也。
大经佛性有五名者师子吼亦名般若此二属慧亦名首楞严金刚三昧此二属定佛性通定慧。
望自身寿即横者以分身在十方皆现寿命不同如应持菩萨往东方问彼佛寿彼佛令还问释迦阿难解云如我解佛所说彼佛即是释迦文是也。
彼玄文寿命妙中者彼文云迹不同者三藏佛父母生身八十二尽身灰智灭毕竟不生通教佛弘誓之身化缘若讫亦归灰断灭已不生此两佛但齐业齐缘不得非长非短之慧命不能作长短大小之寿命也别教登地破无明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一身湛然安住无量身百界作佛亦示九界身得论年纪大小大即大乘常寿小即小乘无常之寿也圆教登住亦如是此等皆因中菩萨非常非无常能作常无常大小之寿况后心乎况妙觉乎。
自以三身而优劣者法身为大般若为次小解脱为最小以随机所现也。
今师三释者一约理藏释二约行因释三约真伊字义释也。
以今准昔亦复如是者中间皆已开迹竟方得云双林是示现灭度为益物故尔。
疏清净等者谓根熟者为清净未熟者为不清净也。
疏悉入法律者谓大乘教法诠量轻童令众生入依而行之。
疏转无上轮者即醍醐法轮也。
疏性行合空者合于毕竟空也。
疏令他得入至要者唯圆实道为至要也。
疏彼将坠恶道者一退堕凡夫三界为恶道二堕二乘地为恶道又但是未破无明俱名恶道也。
但引因类本者此由疏中只是引彼地前乐小久行因位类今本门乐小非即是今本门乐小之人。
疏下文云诸子幼稚者恐悮此是上迹门譬说之文或当指于不肯服药之人为幼稚耳。
圆人贤位者从五品已上俱名贤位也。
经云我少者少字去声呼但云十九出家三十成道等不说尔前故云我少。
疏如迦旃延子者大论云彼迦旃延子所说菩萨观知净饭王后能怀菩萨从兜率下不失正慧入于母胎△从于中阴将入胎时知是父母不生嗔恚爱知依父母生身得道位之正慧也。
○及出胎已行于七步口言是我末后之身相师占之曰太子具足之三十二相在家当得转轮圣王出家当得成佛渐渐长大见老病死苦厌患心生夜半出家六年苦行。
疏如华严大经等者华严云在母胎中常演说法十方世界诸大菩萨释梵四王皆来集会悉令获得无量神通无边智慧菩萨处胎成就如是辩等胜用大经云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南行七步示现欲为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现生尽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四维七步示现灭四魔而成正觉上行七步示现不为不净物之所染污犹如虗空下行七步示现法雨灭地狱苦令彼众生得安乐然华严亦行七步大经亦尔入胎恐繁不录。
疏万德种智圆明者万德缘因满种智了因满也。
大小仍存者如方等中一边斥夺于小一边复有新得小益者俱得大小之益故云大小仍存。
五分法身义同生身者以五分身者生灭身上同生身灭也胜应则生身同法身不灭也。
如今之说弥陀等者由释迦说有弥陀众生则念故成释迦之事。
及弥陀事者由生念故即是显弥陀之弘誓念念者生彼故成弥陀事也故云说兼自他矣。
如一众会者或集十方佛共熟一机或一佛熟多机等往十方等亦尔。
非直现土者谓一一土中一切身一一身中一切土一一土中一切土一一身中一切身重重互具而相融入所谓刹说尘说大小无碍(云云)。
疏示己他者文中阙释示己他身应云现胜劣应是示己身现余九界之像名示他身。
通别二人至一实者通别俱堪接入后教中道故云一实。
当机为实者在法华为当机也法华前未名当机也。
于踊出众非虗非实者久已证故不同今日之虗实也。
自欲得故者如神力品初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而供养之等。
此虗彼实者我于余国作佛得闻是经即是彼实也。
于有退者如法师品闻一句一偈皆与授记当得菩提是。
影向至有实者只是影向前机同虗同实耳。
于迷教者者斥弘经法华人也若迷今迹本二门大旨作余解释故无前品重之益矣。
以横例竖者以藏通二人俱入真谛为横举此二教入真例于初入次入等只成横例于竖。
疏六句显应身至法身者从如来如实知见至如来明见等此是应身如来即是久成法身故此六句皆云如实知见等即是于应不离法也。
非实等四者从非虗非实非如非异至如斯之事四句其义则同下二句论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者如来能见能证真如法身凡夫不见故经云如来明见无有错谬故。
无非法界者寂光土也。
法身常住者常身所依故云如实也。
中境不出三界者应云不出二种三界且从重说。
别指二土者同居方便也变易且在方便实报已破无明为五住退出故且论。
故一切见唯结成有者诸外计四句等俱属有句。
但成别俗者今此有无成别出假俗谛之句故云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俗也。
空无所起者即色是空故无所起也。
况复单复具足者单四见者谓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复四见者谓有有有无见无有无无见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见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见具足四见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见无有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见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见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见其单四见中两亦双非二见准上诸教句中结入二边两亦双非尚堕二边余二单句任运自堕其复四见与具足四见凡属有见及两亦句悉入有边凡属无见及双非句悉入空边此三种四见既俱堕二边今皆非之。
四教四门者此示单四句相门门四门此示具足四句相也。
一一悉中复有四悉者如世界具四者释论云阴入隔别是世界因缘和合故有人是为人正世界破邪界即对治闻正世界得悟于理即第一义为人中四者杂业因缘得杂触杂受即世界于一事中或听即为人或不听即对治无人得触无人得受即第一义。
对治中四者药病异故即世界所治之人即为人能治人药是对治实性则无能所治即第一义。
第一义中四者四句皆实不同即世界佛得理善即为人第一义能通即对治言语道断即第一义三教各四并皆是权。
故别具足更须非之圆门等者一切诸见总结成有故云圆等况别教存复具耶。
初明机相等者以四悉檀接八万四千法藏今文明久远四悉接本迹二门八万四千法藏也。
一一悉中能所皆足者只是感应具足耳。
疏各得增诸善根者如药草喻中二乘增长有二今亦准彼一当位增诸善根二远趣佛果增长也。
疏因缘譬喻者前三后一因缘也。
消经而已者今依圆教四悉消今经而已。
要因烦恼而得有身者且约由烦恼感得此身以答究而言之亦由于身而有烦恼但是随前机宜作此说即是无前后之前后也。
广如玄文料简者为人对治各具二悉傍正之殊故分两别何者以生善中生善为正治恶为傍对治中破现恶为正生宿善为傍(云云)。
疏忆想者谓有观慧依理名为忆未见中理但名为想四悉皆云种种者权实双明故云种种。
第一义通初者以第一义治惑落边而生于解讫至等觉犹名忆想若别而言之入真已去任运流入不复更受忆想之名今文须具通别二意也。
且约大同者证真同故观苦忍故故云且约也。
疏我坐道场等者大论云我为众生求菩提时了无一法实意正云不得一法。
而皆入实者以实外无法故云不虗也大论云如佛所说我坐道场时智慧不可得空拳诳小儿诱度于一切(云云)。
经我本行菩萨道者法华论云以本愿故众生界未尽愿非究竟故云未满非谓菩提不满足故。
复倍上数者论云示现如来常命方便显多数过上数量不可数知故亦不云是因以况果故须用今意以消经也。
名藏义通者旃延所说本在于藏彼大士结满于通故云义通也。
是灭生之灭者意云唱此寂灭令众生灭于烦恼方称寂灭故云也。
即生之灭者意云若云即简生灭。
还指于生者若已了者即生是寂灭众生闻此即不修道故须唱灭此简异前也不须唱言灭也。
以寂照为妙觉者彼经云如来无色无心而寂照一切法自佛已下一切菩萨照寂。
以通初后者今借照寂寂照之名通于六即位也。
此约事理者离非生非灭是理也亦有生灭及迷解等约事也。
大经师子吼难等者难言至他耶者问意云慧能断惑何须用定举偏别之难以研圆融之说何者惑者咸谓烦恼与智慧其犹水火怨贼须修智慧故破烦恼自别教已还莫不如此故师子吼狭此设难研于异闻即消疏中智慧能破佛已圆破何者智慧何者烦恼盖是法界之解惑解惑同体无二无别若惑时举体是惑惑外无智慧何所论破故云谁有智慧若解时举体是解解外无烦恼复何所破故云谁有烦恼经言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出法界外更无有法出外有非法界故举明时无暗暗时无明喻此圆法此即消疏中为到故破已下文也。
凡夫能破者佛意正言凡夫智慧全与惑俱即是常倒烦恼也。
若不倒破初念应破者起修之始智名未到等。
定慧共别者谓定慧共能破为共定慧各能破为别此中不须立无因句又四句皆约定慧以明不到耳。
应法恒尔者以法报为应体也以法报偏故应体亦偏故云恒尔故举喻云如刀有能研之切刀与研法常存无改。
具身多少者约四教五味明三身有灭不灭多少不同且如别教次第具三身余则准知。
具如止观等者若从益物约行四益圆融非无次第必已生善恶居先未生善恶居次皆先灭恶次明生善故于四念勒而观之麤惑浮疎细惑沈隐故分已生未生之别先以三观勒观已生令速不生又更勒令未生不生是以麤惑任运先除且得名为已生不生入六根净进修三观复伏细惑名为除断麤惑前去真谛先成即名真谛为已生善未得假中名未生故勒精进竭力尽诚令未生善速得开发(云云)。
但除现计者阴是现生除计名灭故云可知。
中灭变易者中道灭变易二土烦恼假观接在此中也。
常无常等者谓用常治无常无常治常令于常及以无常皆达非常非无常之正理故云不近余乐等句准此可知。
疏应身非灭现灭易解者应依于法故非灭不生难遭故现灭即是其相。
疏是故如来至唱灭有益者应云先叹佛难值次从斯众生下正明有益初又二初叹难值次释难值。
疏灭于见思者此应具明五住之惑而但云见思者略耳。
疏种善根者具含真中二种善根方得见于三佛也。
经云皆实不虗者一三世益物不虗二非生现生非灭现灭益物不虗故云皆。
疏上未来文少者以未来文少将常住不灭四字释现在文故不别出第三段上分文则云三世益物释中但释过现二世未来四字则在现在非灭现灭段中耳。
疏云过去文为二者上本为二初出执近之情二废近显远今不譬执近情上废近显远又二如疏引。
疏今具譬之者上机感又二先机次应今如有良医下先譬应也。
前之三种者前一属断见外道后二属常见外道也。
若释大经晓八术者彼经云复有明医晓八种术善疗众病知诸药从远方来△此譬佛应世也法身地起应义同远方而来佛非三界之徒所以称容也。
○是时旧医不知咨受及生贡高轻慢之心八术者只是先用无常等四治于凡夫外道邪常等四次用常乐等四治二乘无常等四之病耳广如大经中明。
无明本有等者此是即法性之无明损于三身由被损故名为不复今还令见即无明之法性方名复本也。
三明居极者宿命天眼漏尽究竟之三故云居极。
疏深知二谛者双遮双照故云深也。
疏聪达者叹良医德智慧在耳曰聪在心曰达喻佛一心三智天耳佛眼也。
疏如明练方药者更助一释方谓佛教药喻谛理识教达理称为明练应机设教皆令悟理如善治众病也。
恶复别属者意云恶属底下恶众生不通于善所以专恶不得入于正因若语十通心所即接恶也。
为让前后者只是缘因居中让于正了是故十信具足三因但名缘耳。
以正从傍者性中三因缘了为傍缘中正了为傍了中正缘为傍也。
为欲望昔等者谓由昔闻一句法以为了因由此之力得至今日此因开发名为了因也。
修性不二者以修了性以性发修修无所移性常寂尔等(云云)。
闻众恠说者谓闻他说二乘不作佛无情无佛性等如此说者皆不当理故名为恠也。
法数增减等者应一切法上论其增减具如玄文十妙及以境智离合不同以论增减今文且约三因在性在修显在以论也。
与夺他释者与而而言之则前三教名同体异夺而言之但有其名无二因之体也。
疏入十善法者仁王经意也。
疏以有事缘至应化等者第二譬施化所宜上所宜本又二初施化所宜二得益欢喜今但譬所宜不譬欢喜上所宜又二初非生现生二非灭现灭今但譬非灭现灭以有事缘远至他国即非灭现灭。
疏诸子于后至现在益物又二者譬上第二现在益物上本二初明机感二明应化今此亦二初诸子饮毒譬譬上机感上本二初应次机今饮毒等即但譬上机饮毒譬上德薄垢重。
宛转于地者退大轮回如宛转堕在三界名于地也又准譬喻品中亦应宛转见思无明二地今且宛转见思地也。
疏是时其父下第二譬上第二应化上又二初非生现生二非灭现灭今具譬之今初譬非生现生上本二初现生二得益今具譬之诸子饮毒下第二譬现生得益即是从如来所演经典下是也上本二初现形声二得益不虗今此亦二初饮毒下譬形声二得益不失心下譬得益不虗今初饮毒下譬形声二得益为二初譬上形益。
大小二初者从大通佛所本结大后退取小以小接之为一初中间唯为结小缘为一初成熟咸在法华故云一也。
疏云为是人非灭唱灭者过去唱灭也。
疏云见闻佛出皆有喜敬者如大集经云首陀婆天唱如是言是劫当有六万佛出众生闻者心皆欢喜及此经明大通佛出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皆是喜敬事也。
经善安稳归者大论云佛从安稳道来名如来今云善安稳归归即来也。
二通三别者如七重二谛通于四教五重三谛唯在别圆不论藏通故成通别。
疏父见子等下二譬声益为二初依诸经方譬受请而作是言下一譬说法此有劝诫初而作是言下劝门。
从人从时者明今师判五味教一从声闻人渐次经历而得五味之名在华严时全生如乳等从时可知。
香不可见者非眼所得故又定属福故云功德即是道香德风薰一切也。
疏中观如合者证中时三观具足如合也。
故举共别者共谓共二乘为渐别谓不共独在菩萨及以佛乘即顿速除苦恼下二是诫门也。
疏其诸子至不失心下第三譬上得益不虗本有三初标不虗二释不虗及结今但譬不虗。
疏上现灭中有二者今初譬非灭现灭上本二初明本实不灭二明非灭唱灭无有唱灭之由由但在第二唱灭利益章中今譬先明唱灭之由不譬第一本实不灭今初从余失心下譬唱灭之由即第二章中广释有便起憍恣。
如付法藏者只是四依展转付属流通未来也。
或取大声者彼经云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徧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大觉世尊将欲涅槃等。
或用神通者亦如大经中明金棺乘空徐徐而行于俱尸那城出入四门遶城七迊普示一切令增哀慕等。
疏明合譬者上开譬有二初良医治子譬譬上三世应化二治子实益譬譬三世利益不虗今具合上二譬今初合三世应化上文有三今但合过现从亦无有能下二合上第二治子实益譬不虗已上并是依左溪科文具录也。
疏如优婆笈多者笈多即毱多是付法藏传云佛在舍卫给孤独园时有尼干名曰萨遮。
○此毱多前身也。
○佛记之曰我灭度后满一百年此人尔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慧灯独照广化众生及佛灭后其反生长者家在俗得三界出家进具羯磨竟得第四果商那和修临涅槃时告毱多言佛以正法付大迦叶大迦叶付吾师阿难阿难以法付累于我我当灭度以法付汝汝可精勤拥护世眼毱多受教于摩[穴/友]罗国云集众会而为说法波旬念言毱多教人出吾境界我今当往坏其众意乃雨金宝及以华璎又作白像七宝严饰及为女人端正奇特举众观视无听法心三七日之中乃至无有一人得道毱多入定观魔便以真珠华璎著其顶上毱多观知是魔所作及知佛心令其调伏化三尸谓人蛇豿而为华鬘谓波旬曰汝与我鬘深成原施今还以用相酬报魔大欢喜舒颈而受至其颈上乃是死尸臰烂难近魔尽神力莫能去之乃上求诸天及以梵王梵王谓曰十力弟子所作神变吾今凡陋何能解之汝应却还求彼尊者方遂脱免尔时波旬至毱多所五体投地白言大德我娆世间不可称数然佛未会以恶言轻辱于我汝今云何于天人前而见陆毁尊者语言汝大愚痴而将声闻用比于佛何殊芥子以等须弥魔言今我由汝故起信心作大饶益今可为我解是三尸尊者答言汝于正法更莫娆害当为汝解魔言依教即为解之魔还天宫明日复下以大音声普告一切汝诸仁者欲得富乐生人天中及求涅槃第一安稳当诣毱多听受妙法时突罗城男女大小闻尊者摧伏恶魔百千万人皆共云集优婆毱多上师子座随其所应说种种法百千众生得须陀洹万千人得阿罗汉从是已后所化无量。
如遗教者彼经云汝等比丘莫坏忧恼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因缘即当来成佛机也。
经云亿载阿僧祇者准此土算经黄帝为法数有十等谓亿兆京垓梓壤沟㵎正载此十各各立上中下下数十万为亿中数百万为亿上数万万为亿下数十亿为兆中数百亿为兆上数亿亿为兆余八例知今经略举十中初后耳。
经余国有众生者横通十方为余国也。
疏上但寄常住不灭者上四字在现在文后故云寄也即本时他者即本时他受用土也。
疏天人充满者且寄别教位以明今须在圆。
疏贤圣位者具如序中天雨四华表四十二位真因极果破惑证真故云而散佛上及诸大众等名虽借别义必在圆。
若净若秽者非谓但唯在方便土亦乃通于净秽故云也。
经我智力如是者明智体也慧光照无量者显智用也。
经云如医善方便者方便语通通三世故今且让为治狂子为现在故对过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