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行品
【疏】安乐行者有二解一安乐即行二安乐之行安乐是果行即是因果之因也。
【记】云修得随时赴物者修得三德对性明修性则通迷通悟通圣通凡通因通果通开显及不开显如前释方便品中三谛在凡不下在圣不高等是也若约修得随名赴物即有十种三法如金光明玄释其名虽变其体无殊故名室等三喻破十三(云云)言释迦在空座也者从所处空表座也入塔衣者从能入说生身入灭佛塔即是忍衣命弘经室者处处说法即拔苦与乐故名为室又多宝衣者从所覆边说所覆是法身能覆是忍衣以所显能名为衣也释迦座者从能生表座能生表智属报身也分身室者从调伏众生名为解脱故属应身也余皆准此(云云)。
【记】云于中为五等者准诸品应先释名次依文释义今五中初一是释名后四是释义。
【疏】著如来至安者此与前异前是修得定慧严修得法身为衣今是性德法身著修得忍衣故名安也入如来室至心乐者离二死也。
【记】云病儿室果者玄文从忍为病儿取能忍对衣也。
【经】住忍辱地者忍辱是能行之行地是所依实相之境忍行依地住通能所故也。
【疏】而不卒者依俗谛恒沙三昧理者名安乐。
【疏】又法门者文有标释结初是标次安名下释三即法门也是结就释中又二初安名下列次不动下释如文(云云)。
【疏】观诸至相者能导之智导之万行至实相故名为进也。
【疏】彼明至树者大经第十云复次善男子如我昔日所说偈云。
尔时文殊师利而说偈言。
佛所说偈其义有余乃至其洲有河端直不曲喻如绳墨直入西海又金银瑠璃宝树亦得名林又亦有女人喜持禁戒功德成就有大慈悲又乃至梵释诸天虽得自在悉是无常皆是有余(云云)。
【疏】修行长行等者上列中名方法今释中云修行者依法起行故上名方法今名修行名异意同。
【疏】云内凡初名行处者从别教释三十心名内凡取十向后心近初地名近处也指前品者法师品近阿耨菩提为证也。
【疏】真俗假实明二空者真俗约境假实约智或对小乘二忍俱是生忍大乘中道第一义即是法忍虽依真俗立生忍名生即法故故云皆见中道。
【疏】初后悉休息者初五品位时用行行息入六根乃至等觉行息入妙觉皆与理合故名息非都不行也。
【疏】云何名下释近处中皆云助观者记云行处是正行近处即助行正助合行也今恐不尔皆云助观观是正行前行处中有止观慈悲三行谓止行即行不行是体真止观行即非行非不行即息二边止慈悲行即不行行是方便随缘止总名为止今近处中亦例有三总名为观故上直已下对三义是言附戒者约远处中身业止观二行为行近二也次约近处中以慈悲行为行近二也次约非远非近处中以观行为行近二也虽广略有殊只是三止三观三慈悲导身业耳总是正行附戒等三以为助也(思之)。
【疏】一豪势等者凡离十缘一离国王谓离慢缘二离邪人谓离邪见缘始行之人未能邪正等观故不应近注云未能天地一指万物一焉故云不应近言路伽耶陁者有云翻为世间之行正法华云赞序歌音逆路伽耶陀者此云逆世间行正法华云结偶习俗也三离凶险戏缘谓散乱故那罗者此翻为力注云文身约术等是以彩𦘕身使班也四旃陀者离恶业缘旃陀此云可畏亦云恶罪者下性人也五二乘者离小乘缘始行人菩萨大照未圆恐容染小法故令音形宜隔行止勿共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者若有机感者即为说法不为名利六远欲想者离染爱缘五岁已还名小女不许嫁为处女以未出门故名处女又立志不嫁为处女七远不男者谓离无节造缘十诵律云七法第一云一生不能男二半月不能男三妬不能男四精不能男五病不能男又天刑都变半天者天性不能俱舍云生也二刑者被刑俱舍云剧截是三都者俱舍云妬谓自他是四变者女变为男由不能也五半者半月能男有半月不能男八远危害缘者经云不独入他家是也九远讥嫌缘者经云若为女人说法能生他爱是十远离畜养缘者经云不乐畜年少弟子是。
【疏】无名者试言中道复具空假试言空假体复是中试言具三体唯是一试言是一体必具三试双言三一体常非三一试言非三非一而常照三一试言是体而常起用用复常寂故不可名名之他解名不能名者唯只得空何异小乘(云云)。
【疏】云从惑因缘生生死者有漏业为因烦恼为缘感得五道异熟苦果名生死即是所生法言解因缘生涅槃者有无漏机为因如来说教为缘得无漏果名涅槃是所生法。
【记】颠倒是说由者下文云从颠倒生故说即是说由由颠倒有二边是故得脱二边也。
【记】云不必须云颠倒者上说二边之教皆成不思议三谛之教故云妙教但在后文不同前由也。
【记】云机语通者机通九界二边语局但在空假理实空假亦通九界。
【记】云无所离合者不同因缘离二境次释合为一颠倒为一是二边境第三是三谛境今常乐一句无所离合也。
【疏】不转即空空者圆空空别空空通空空藏空空外道断见空。
【疏】颂中略不次第者阙第十畜养名略初应入下十四行为三初半行双标行近次常离下十二行半释行近三是则下一行结近也就第二释中常离下三句是第一离豪势凶险一句是第三离凶险戏旃陀一句是第四离杀者外道梵志一句是第二离邪人法亦不亲近下两行是第五离二乘深著五欲下三行一句是第六离欲想及诸不男下三句是第七离不男亦莫下五句是重明离杀者衒卖下二句是重明离欲想皆勿亲近一句是结卖肉色二也凶险下二句是重明前凶险耳诸婬女下二句重明前离欲想耳莫独下一行是第九离机嫌入里下一行是第八离危害故云不次。
【疏】亦是人空行处者前行处文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是人空生忍今近处离十恼乱亦是人空生忍故云亦也。
【疏】取意即兼近处三意者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名三意由近处三意即外能离十恼乱也。
【经】畋(徒见反又绝见反)取禽兽也把手也非今所用渔(语居反)亦捕也。
【经】魁(苦回反)师也脍(古外反)割也。
【经】里者五家为隣五隣为里又畋猎渔捕者杀陆为畋猎杀水为渔杀空为捕。
【疏】卫世师者此云无胜以六谛为宗一陀骠谛此云主谛谓地水火风空时万我意九为万物所依故云主谛唯识云实句也二求那谛此云依谛谓色声香味触数量一异离合好丑苦乐憎爱等依前九法故名依谛唯识云德句也三羯摩谛此云作谛谓俯仰屈申往来迟速等唯识云业句四三摩若谛此云总相谛谓总万法为大有于实德业三非无之义即是有句五毗尸沙谛此云别相谛谓森罗万像各各不同唯识云同异句六摩婆夜谛此云不与谓尘成瓶不相妨碍唯识云和合句(云云)。
【疏】云迦毗罗乃至二十五谛者旧云迦毗罗讹也僧佉此云数论即慧能数度诸法故名为数从数起论故名数论又数能生论亦名数论即上古有仙名迦毗罗此云黄赤今文黄头头色赤也仙人从色受名因坐定中悟二十五谛义乃至后变为青石广如因明(云云)言二十五者一自性亦名三德萨埵剌阇答摩亦名冥谛二十五谛未转变时冥伏在中也言自性者亦名与二十五谛为自性也远师云彼得五通见八万劫八万劫外不见即言不应无性应有冥性从此生实觉知次从此后起中阴中我心从此我心生二种法一色法有二十一谓五尘五大五知根五作业根谓手脚口男女大小遗根及心平等根为二十一二心法有三谓染麤黑亦云勇麤暗即贪嗔痴三爱生心于母生爱于父生嗔嗔覆不了为痴也第二十五是我从五微生五大者从色尘生火大火大生眼根眼根还见色声尘生空大空大生耳根耳根还闻声香尘生地大地大生鼻根鼻根还闻香味尘生水大水大生舌根舌根还别味触尘生风大风大生身根身根还觉触此据强说亦五尘俱生五大五大俱生五根言心平等者是内心五大齐成故名平等又俱分别五尘名平等也此出增减经(云云)。
【疏】事成外仪等者事成是标近处理成标行处次菩萨入静下双释人无我释外仪法无我释内心。
【疏】或令大小俱失如先在鹿苑及方等中在小乘方便位人若被毁者即失小果及法华中大益故云俱失。
【经】不生怨嫌心者问口安乐行如何言心耶答先剪意地防于口。
【经】云以是方便至佛道者长行上不说方便人法之过偈中由不说过可得以方便教渐入于圆抑引互现耳故云约行善也。
【疏】若内无过如长行说者此偈约不颂长行但是通指长行内心不说他人等四耳嫉是嗔垢者随前根本烦恼也俱舍云忿覆悭嫉恼等是(云云)百法云殉自名利不耐他荣故名为嫉谄者矫设异仪曲顺物情名谄诳者现有德诈邪命不实名诳。
【疏】知机可责至义者若知有圆机责令速进既不知机令五品位人被呵便退若十信已上虽闻责而且不退故云容也。
【经】虗空诸天为听法故者次明天护问天上自有经卷何故来人间听法耶答智论云佛不说天上有经卷今有者忉利兜率二处有之诸天来者人有三事胜天一能断欲二强记三精进天有二事劣人一欲天著五欲二色无色天著禅味故不及人所以来人间听法也又菩萨天欲弘法利人故来听法也又欲逐诸恶鬼及增益法师身心二力故来听法也今谓不尔但乘戒俱急者即来三品缓者不来不闻人天胜劣如通序中释(云云)。
【疏】从文殊等者第二叹经云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者一者小乘国中所不闻二者无缘国中不得闻三者不作闻相不作句相无相者相如此之闻无量国中甚难闻也。
【疏】轮王譬如来等者问流通法说何须更譬耶答有二意一通为法说可解二别为始行弘经人未曾闻譬说故于流通中更为作譬也。
【疏】所破八万四千之宼盗者相传云真谛解分十随眠而为十一一各有九随眠为方便一一具十即成一百一百各有前分后分并本成三百量本一百就前后二百中一一以九随眠为方便并本二百合成二千兼本一百为二千一百约多贪多嗔思觉愚痴著我五品品有二千一百成一万五百已起有一万五百未起有一万五百合二万一千又以三毒等分四各有二万一千合成八万四千此与正理不同又依贤劫经三百五十度门各有六波罗蜜成二千一百对四大六衰各有二千一百成二万一千贪嗔痴等分各有二万一千合成八万四千与正理亦不同(云云)。
【疏】能破八万四千之官兵者俱舍云牟尼说法蕰数有八十千也问八万法蕰合有几亿颂答此间算法有上中下下者十万曰亿中者百万曰亿上者万万曰亿若依智度论千万曰亿若此方则十万为一亿一法蕰有六十颂十法蕴有六万颂是则万法蕴有六百亿颂八万法蕴有四十八百亿颂问智论唯有四十万颂何故此说过多答毗昙据佛在时法未灭没故多智论据佛灭后故少如法藏传云尚那灭度七百七千本生经一万阿鼻昙八万清净毗尼皆灭此即证也。
【经】得法国者法界国也。
【经】如来亦大欢喜者界外四魔。
【疏】其中细开云云者颂不与珠譬中但颂上三譬如强力二句颂上威势次兵战一句颂上第四有功欢喜次赏赐下二行一句颂上第五随功赏阙余三义次颂与珠譬具颂上二初如有勇下二句颂上第一有大功者心甚欢喜次王解下二句颂上第二以此难信下与珠譬次颂合譬中初颂合不与珠但有二义初如来下二句颂上合中如来亦复如是即譬中初轮王义次忍辱下三行颂上合中以法教化已下文即譬中第五随功赏赐义次颂合与珠中具二初既知二句颂上合有大勋次末后下二行半颂上合与珠上长行合与珠中有提譬帖合云如彼强力之王等今颂中亦有如王解髻等二句是也上长行从文殊下至今乃与之是颂中末后乃为下半行是也颂此经为尊下二句是长行中从文殊下至最在其上是也颂中从我常下二句是长行中长夜至宣说文是也颂今正是时下二句是长行中从始于今日已下文是也故注云云又细开者从既知众生是人一兼行一说是法华是教一不妄开示是理一。
【经】说种种法者体外方便以方便是体内也。
【疏】今初读是经至转现报者有人问现身读经人忧恼疾病云何言常无忧恼耶答有四意一众生有二种业一定业二不定业不定可转定不可转二云转重为轻故读经人横罹殃咎三不能如说行四众生无量罪渐得微薄今疏意转现报也不简定不定尽能转也经力如此今有不转者受持心薄耳又常无忧恼者是除心病疏云除苦受之报是也又无病痛者除其身病疏云即报转是也若准药王品此经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者如来能破众生三种病也一凡夫谓六道二声闻谓两教二乘三菩萨即三教菩萨即破九界权病故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经】若于梦中下疏分为六初五段从十信至十地梦入因位故四言偈颂之第六梦成果位故五言偈颂之智论有五梦一热气多故梦二冷气多故梦三风气多四闻见多五天神与梦今疏又是所更闻见是第四梦及诸患是热冷风三患是诸患梦也摄四为二共五梦为七天神梦与非人同问僧祇律明五梦一实梦二不实梦三明了梦四梦中梦五前想后梦是不实何得见初发心乃至成佛耶答喻一念佛心是十界如芥子容须弥不相妨碍也无情尚尔况心佛微妙一念不具一切三世诸法耶言梦见初发心至成佛无量诸事者皆比其觉时反观只是一念眠心心譬自性清净心眠法覆心譬于无明也无量梦神者譬恒沙无知烦恼覆一切恒沙佛法也梦事不实善恶忧喜譬见思惑覆真空理也故知一念理心能具一切也。
【疏】障净现生后者现是六根生是初住后是妙觉。
【疏】成就贪嗔者过去所成烦恼今生断尽沙门义。
【疏】非愿智境者非神通愿力及宿命智力。
【疏】佛起现前者佛觉常现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