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
为二所依一实三假为教体谓声名句文也从文立名从名立句是知名句全依于文则文为所依名句为能依。
句逗逗本逗遛谓止住义柔法师法华疏云逗者易义谓随句改易不同耳然则逗只是句圆其语故尔。
义通长短旧说本迹二门为长义序正流通三分为短义盖取义势尽处以分长短若婆娑中以四字为一句八字为二句此名句少身乃短义也四句一十六字名句多身乃长义也此亦句义之流例耳若今经与疏须详义势齐限以分长短例知。
色行等体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皆色行蕴摄盖以文句身先从眼耳所得此色摄也次方流入想行此行摄也今更依显扬圣教论略出色行状体色体者彼论云色谓眼所行境眼识所缘四大造色若表色为体色蕴所摄有见有对此色体也行体者谓诸行与心不相应彼复差别有二十四谓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名身句身文身等其二十四不相应行论中一一具释若释名句文者名是诠诸行等法自体想号假立性也句是聚集诸名显染净著是言说所依性也文是前二所依之性也(已上正文)又不相应行者释论问云何知陀罗尼是心不应法答如人得陀罗尼虽心瞋恚而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
彼都人士出言成章毛诗都人士诗也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彼彼明王也笺云城郭之域曰都古明王时都人之有士行者冬则衣狐裘黄黄然取温裕而已其动作容貌既有常吐口言语又有法度文章疾今奢淫不自责以过差。
建邺释签解云亦名建康即晋宋等称为邺都今江宁府是也旧称杨列隋灭陈后移杨州名额过京江北江陵即荆州也故下文荆杨往复途将万里。
破古不全我己句。
寄行约教玄义有二种一约行二约教约行者名体宗用也约教者名用体宗也玄又五重正用约行虽谈教相乃是寄行约教。
来意释妨或有或无来意者如提婆达多品疏云此品来意引古佛弘经传益非缪明今宣化事验昔不虗举往劝今也又神力品疏云此中为付嘱深法现十种大神力故名神力品记云此是别明来意自余诸品或无来意也释妨者如见宝塔品北人云佛为身子塔已现疏中片云此人情耳自余诸品或无释妨。
或释名中即带来意如从地涌出品疏中用四悉释名已即结云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今以诸义释品显四悉之解故言涌出品。
释名与义更互有无如持品疏云奉命弘经故名持而不说持义此释名不释义也法师功德品疏云功德者谓六根清净内外庄严之功德而不解功德两字此乃释义不释名也。
带名以释义如常不轻品疏云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身立不轻之行口宜不轻之教人作不轻之目是也。
学舍养宫有人云宫应作老谓天子养老礼记云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当知庠序及胶皆学舍名异也养老者天子事三老五更于太学之义也。
伏疑伏难如弥勒问文殊偈末具释伏疑意。
不以疑念对由述者别序有四初集众二现瑞三疑念四问答而疏中只以放光现瑞而为由问答为叙而不以余二为序故出其意谓疑念两兼集众疎故故云置。
引亦歌也谓谈述如文选石季伦有思归引班孟坚有曲引各有谈述义理。
便作胤释胤嗣也谓子孙也对祖父得名若作祖胤释者则序品为子孙正为宗为祖父孙前而祖后故辅行片云可笑。
又迷章草或云章草二字相近认章作草此说非矣文中自云又迷章草以弄为呼此盖片不识弄呼字耳非片不识章草也言章草者乃草写耳故魏志云草书者始起于汉章帝时不知作者姓名(云云)今人习草书者呼为章草书是也今记中行之者昔见疏中草写哢字认作呼字便作呼销更可笑也胤彻亦尔。
补助译人凡译经有读梵文译语笔受润文等别此经再译是严观二师当时谢公参译故曰补助。
至安公来三分谓正教因缘分正教正说分正教奉行分。
须识宾主经律论藏各一为主经中又谈律论为宾律经各谈亦复如是。
如月初从浅至深之谓也六度始行如初故普曜经云进德如月初。
以前六义少片分义者谬。
足前而身后发足论本在佛世而预先制记中者昧疏中六足之言遂呼为六足论缪以发智为身摄前六足夫分科者必先总而次别如一身是总四肢是别若如古人分节用论之误则先别而次总乃使序分为别正通为总足前身后于兹见矣。
镜中越湖名王逸少游湖上叹曰终日如镜中之游也古高僧以处自名。
借势用语砺作例销非全同彼。
疏若过若不及论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注云俱不得中类古人科节繁略进退俱不能中。
一者唯四一者叠总科谓一者总明唯至于四。
一不失不差广令智退则失略致义缺则差若四科别释使应机契合则名不失不差然且不可准总明中广略义来销别文况别中即是取处中义耳。
一一妙中亦具四意十妙各得名为处中如因缘一释自得处中也今十妙各处中者以具足四科释义意故。
十亦入四如总明四意名处中故。
一观偏收凡两说一者观心中因缘所生法世界也即空为人即假对治即中第一义二者观心四悉徧收因缘等三何者四悉观己心众生之机为境也念念照了为应此观也此收因缘也四悉即空藏通即假别即中圆此收四教也前之三悉始觉迹也第一义悉本觉本也此收本迹。
人理等四准说可见大事四一非余感应乃至观心四一一观偏收等。
约教等三亦须徧述亦应例云大事之约教大事之本迹大事之观心约教之大事约教之本迹约教之观心本迹之大事本迹之约教本迹之观心夫如是者见四科之义互相涉入一切咸妙也。
守株尚昧韩子云宋人有耕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耕守株冀复得之今借类无通见者也然尚昧之人旧谓是五千起去人恐夫符文旨今谓乃是片于解经者之非耳今经本门常寿超过诸说而古师犹谓神通延寿终归无常非守株是何故下文记云今古诸师尚不知师本迹特出诸教况弟子耶况此节记文是释本迹一科如是片古耳。
一何能逮若以四释具足方名处中则前文一一处中之义不成也然四释共成处中是总一一处中是别不应以总而疑别。
何释远近释应作择。
相通事别神变在我则通垂形应物则别。
对镜因缘境发观则因亲缘疎观发境则缘亲因疎。
诸教理观三宝三摄四教及对三宝可解。
及施开等中即空假施权也空假即中开权也。
本迹各三迹门略本迹本门略约教。
秖云自修六度大论文意也喻如欲得无脂羊者但以狼怖之止观云三藏菩萨初修空狼伏烦恼羊而不断结者则无六度功德肥身此初祇也烦恼脂消功德愈肥二祇也正出假位利益众生三祇也。
七地留惑润生惑只习耳七地者止观云人多执经云八地修出假或六地七地断结与罗汉齐方修出假此一途之说不必全尔耳但佛为三根分别下根断惑方能出假乃至判云此为下根也中根断见已生死少宽思任运断第二地名菩萨神通从此已去即能入假上根初闻佛慧即能体达见思即空已为众生作依止处何须七地方出假耶。
近也今日也应作世今经已前近世始脱。
念念三密至念念身土皆从佛益物以说也且如逆顺等者或顺化或逆化或种种形种种土一一皆为众生作入实缘耳下文云念念常为众生作一佛乘熟脱是也旧作学者观心义释之非矣。
彼经向渐今检本经注下文。
不能起住去来语言经云何名为婴儿行善男子不能起住语言是名婴儿如来亦尔不能起者如来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著一切诸法不能来者如来身行无有摇动不能去者如来已至大涅槃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说法实无所说何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故。
大字者藏也经文又婴儿者大字也如来亦尔说于大字所谓婆和和者有为婆者无为是名婴儿和者名无常婆者名有常众生闻已为常住法故断于无常是名婴儿行。
不知苦乐等通也经云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父母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为众生故不见苦乐无昼夜相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故无父母亲疎等相。
不作大小等别也经云又婴儿者不造作大小等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造作生死业是名不作大大者即五逆也菩萨摩诃萨终不造作五逆重罪小事者即二乘心菩萨终不退菩提心而作声闻辟支佛乘等。
啼哭等人天也经云婴儿者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与汝金钱乃至答喻云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等。
半字大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无已将诣师所欲令受业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又云譬如世间为恶之人名为半人为善之人名为满人。
依义不依语依凭四法成万行因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法界次第中释。
瞪视瞪文证反直视皃净名疏中具事理二释事释者人目但上眴天目上下俱眴如顶生王上忉利天二王共坐唯眴有异理释者若上眴以智就境若上下俱眴则境智符合菩萨不尔不动不眴以不二相见中道理文在疏第九。
或约行相如玄文第八于四教各示十乘明约行观。
或约法门眷属妙中云法门眷属者如净名方便为父智度为母此约法门以为眷属也释签云若净名所答正从理观然亦得观心名者以对事立称观道不专故也。
或从观境如境妙四谛行妙五行约此以修观者是。
故销文例之结前修行法门二重生起也非行相法门观境以为例三分也。
余二悉尔戒慧之二悉可以习学自行教他以例三分也。
覩异文识一观二十八品虽异圆观悉同。
亦识昔经文同观异如方等谛缘下智观者得声闻中智观者缘觉乘上智观者菩萨乘上上观者得佛乘。
文观俱异谛缘度文三乘各观。
文观俱同一切能诠无复异称。
兼等开等昔兼但之文虽异今开会之观成同。
通诸教四教。
通部顿渐。
通诸经楞伽宝积部群经。
别序别一部如净名合盖金刚般若持钵洗足。
别一教如无量寿经阇王杀逆别为净土圆教之类。
通序通诸经今昔五事文体大同。
无自等故无应作有。
计自然者有无中摄自然有自然无。
有无不摄自他共外别计无因。
或已入实地住。
或且通方小乘初果或下文谓山中多圣所居为第一义。
以开十门一释名二辨相三释成四对谛五起教观六说默七用不用八权实九开显十通经。
顿渐中秘密不定四教通塞顿如是通渐如是塞闻渐入顿通闻顿证渐塞亦可互相知通互不相知塞又四教迭论通塞乃至圆通偏塞当知尔前如是各异亦不类今经也。
施及开废准此可知施三如是塞开三如是通。
权实远近具知进否今昔对辨权近否实远进权实远近宜说出之。
他皆准此我闻乃至闻伴一切皆然。
以四例四以化法四例化仪四但看部中多少教异即知真俗为藏通法体三谛为别圆法体以分二真例说出之。
应更以是对向四文动俗入是不动俗入是别圆准说。
赴机之密三轮鉴机下地不测如将兵之术军旅所不知。
秘密所用顿渐教也如战阵得利军方旅知。
比读比音毗近也谓近读人。
跛鼈马名也其钝如跛鼈之行笋子云彼人才性之相悬也岂若跛鼈之与六骥足哉骥谓骏马也。
因缘等三各具诸教谓如是法体及三谛即不即等。
凡通前教十住用体折入明断通惑。
与前永殊别当教空体是佛性。
通数具足通大地十数谓想欲触慧念思解脱忆定受下疏中以十数对十大弟子想对富楼那欲对迦叶触对迦旃延乃至三摩提定数对目连受对阿难。
非余阙缘耳有八缘方能发识今具其八故云非阙所谓空根境作意根本染净分别种子故唯识云耳识唯从八。
但除空缘空应作明若眼发识须具空缘谓塞乃无所见也若耳识者障外亦闻也如云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有人下第五记释知常法无性中云具如释闻中破盖指此文。
不许灭后色经乃至尽合𨸩闻此片慈恩用唯识义所有名句并是识心所现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更不假闻也具如私笺第五记中明。
世流布我随世名字流布真谛。
俱云即空俱应作但。
亦应寄因缘等四例如疏中约观心释如是。
十事舍罗舍罗华言筹旨行十事各受一筹。
不受故衣律中曾一被者便名故衣不受者远嫌疑故。
不同诸比丘须见即见待大众集方随众见涅槃云阿难不作非时见佛。
释种被杀毗楼勒王取相师恶舌之言诛释种略尽。
大经四句二十一云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有闻不闻有闻闻。
大经显圆辅行第九释云闻不闻即俗而真不闻闻即真而俗闻闻但俗不闻不闻但真又不闻闻从真起应闻不闻摄应还本不闻不闻法身凝然闻闻应迹不已。
具销四闻令顺教意光明记销云从闻因缘而有于闻故曰闻闻既从缘生终归从怀此闻生灭也闻无四性当处无闻故曰闻不闻此闻无生也真谛不闻俗谛有闻故曰不闻闻此闻无量也二谛即中故曰不闻中亦叵得复云不闻此闻无作。
随名便故不复次第合云随义便故以对四教不复如涅槃四句名之次第也云随名者只是随名下之义耳。
法王启运注净名。
凡有两称称应作种。
不说二字当说三字。
大经四因缘智十二因缘是一下智观者得声闻乘乃至上上智观者得佛乘彼经四智以对四教。
亦略开等不开三时则上上时。
约前三文境观互照感应一时因缘观也空假为三教即中为圆教三观同时约教观也境本观迹本迹不二本迹观也。
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人寿三十时饥馑灾起七年方止人寿二十时疾病灾起七月方止人寿十岁时刀兵灾起七日方止。
南名赡部方志云此中梵语也唐言轮王居处又古翻云好金地谓阎浮檀金在洲北岸海中金光浮出海上其旁有树名阎浮檀其果极大树高二千里围二百里其枝叶覆一百由旬。
六四二万皆感佛出时。
离车此云边主又云传集国以国多义让五百长者递为国主。
若持五戒南山钞引五百问云佛有二身肉身虽去法身在世若敬法者便敬佛念佛若持五戒即见法身。
为人但至有顶凡四悉文约教对位进否不定且如三藏者五停世界总别相念为人四善根对治见道已上第一义也若圆教者五品世界十信理善生为人破通惑等对治初住已上第一义也今记中意以由三藏对治在四善根未破通惑若圆教对治在信位破惑故云今是圆教故得用之记中云断三界恶者由疏中云永度生死流。
真谛事理小乘真谛所谈事理前之三悉事也第一义悉理俱名事者未见中理抑之耳。
在无漏智四谛智。
断伏不同大论婆沙之异也大论云下地诸惑因时未断至树下时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故云三藏菩萨位同凡夫(云云)大论之意多是顿断也婆沙俱舍云下八地惑初修禅时先已断竟唯非想地九品思惑全在用九无碍九解脱以根胜故不复更修下八地定(云云)辅行评云今以一意消通令二论齐等俱舍取修禅时已断惑竟不复更断智论依余部虽有漏断未名为断至菩提树时但断非想八地俱得名为无漏但是从部得名不同故使二论用义不等也。
劣慧为体谓味势熟德数时量俱舍初归敬文云诸一切种诸宜灭论疏释云一切种者即不染污无知所缘境也种谓种类所谓于一一境味势熟等味谓诸法滋味或苦等味势谓诸法损益等势也熟谓诸法至成熟位德谓德用也数谓一二等数量谓大小等量处谓远近等处时谓远近等时同谓相似异谓差别然小论指此为不染污无知若出体相凡十二家唯取劣慧为不染污无知体。
因果两妙因四相者或陶师时值先释迦以三事供养藉草然灯石蜜浆发愿得记此三藏因也或言值然灯佛布发掩泥得无生忍佛与授记此通因也或宝藏佛所行大精进此别圆因也果四相者或树下草座三藏佛果也或大品中说共般若时十方有千佛现问难人皆字须菩提此通佛果也或寂灭道场七宝华为座华台名报佛华叶为应佛报应但是相关不得相即此别佛果也或言释迦尼牟名毗卢遮那徧一切处此圆佛果也文在玄文第七。
皆色究竟色界顶即摩醯首罗住处也舍那成佛说华严经凡一十处一菩提树下说十世界海二帝释宫说十住三炎摩天说十行四兜率天说十回向五化乐天说十禅六他化自在天说十地七初禅说十金刚八二禅说十忍九三禅说十愿十摩醯首罗宫说本源华藏心地法门。
非谓太虗名为圆佛指劣应即圆佛。
旧译经论如记中四阶乃至融门皆旧译理当。
所破并能论云婆伽婆能破淫怒痴所破。
讲华严者唯尊我佛如李长者论引古人以华严十义形比法华十义如云华严佛身具十莲华藏相好若说法华佛但三十二相而已余九义具如彼文。
不许他经此片不识位次人也华严多明圆位唯识但是别位而人多不知故下文云自新译来但以瑜伽唯识之位掩蔽华严圆常之说。
料简中说玄文第七云已说为迹今说为本已本今迹俱迹俱本或实本权迹四句及体用乃至事理四句。
三者净住即三果已去三恐是初字耳合云初果已去。
三三昧为对治三明在果三昧在因由修三昧之因故得三明之果苦下空行无我行即空门灭下四行即无相门集道下八行并若下余二行是无作门若修三昧能对治见惑。
大菩萨神无方所如华严入法界品诸知识各有所住法门如和须密多女住淫法胜热婆罗门住火法或住杀法等。
亦是从教谓教道。
关关诗注云和声。
雎鸠七胥切诗注云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后妃悦乐君子之德无不谐和又不淫其色愤固幽深若雎鸠而有别然后可以风化天下也。
窈窕淑女君子好仇窈窕幽闲也淑善仇匹言后妃有关雎之德其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仇字诗本作逑。
乐而不淫诗序云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
哀而不伤诗序云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是关雎之义也注云哀盖字之误也当为哀谓忠恕之无伤善之心谓好逑也。
鹗五各切雕之类也。
善恶王只应言王谓善恶者以上文有善恶王故以符心王有善恶义。
无记之舍无记多种今此文正以善恶无记分对色心因果二法善恶为因属心无记为果属色色谓阴也以心在色中如王居舍故文云因通善恶果唯无记若果色属无记者如经云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乃至四观山城因缘山城约教山城本迹山城观心如是四观例前说之。
具二中旧云空即中假即中此中仍别若圆中者具空假二中今谓二中者只是空中与中中耳今此记又是释中央之义附事为观故说二中其旨如何以前约教有有体无体之中本迹有理本断常之中若今开显有体与无体本同理本与断常无异若空即中者乃是无体与断常中也若中中者乃是有体与理本中也以由空中是理消中义便不语假耳。
疎者破恶有云破三涂恶有云护法破毁法之恶今谓人天各有所住境界若或未知輙于形服而起轻慢今既列在同闻众中破未知者轻慢之恶。
又两二义义应作乘谓两二乘。
语通意兼下经中发迹唯声闻云内秘菩萨行若人天者经中无发迹之语今以内秘之通语以兼天人之有本旧消文(云云)。
菩萨滥本菩萨已其本故且不论耳。
因缘明观境智玄照以明因缘观也若境发智则因亲缘疎若智照境则缘亲因疎。
诸教开显中即空假名为施权观空假即中名为显实观。
及本迹观覆迹者空假观发迹者中道观。
师弟不同尼本于大僧处得戒是则僧为师而尼为弟子近为王制只于尼处自受戒若然是有本法尼无大尼。
传法能不付法藏传二十四祖其间无尼。
当众四众之一。
通智辩空目连身子楼那空生如次以对通等。
七义唯三纵有第一义准大论意但三悉摄。
大小别故三教迭论大小。
须通始终初禀三始后入实终。
或本是三三悉初禀。
或是转入三教次第转入。
故云三藏多一云字。
别教同异同感报佛时同华严等处同一梵网戒同道种智心同中道无漏正见同次第竖入道同变易解脱。
四摄同事一布施摄菩萨行财法二施令众生起亲爱心二者爱语摄菩萨以软语开喻众生三利行摄菩萨修行利益众生四同事摄菩萨用法眼见众生根缘故随有所欣即分形散影同彼事业。
迹在前教复同前数垂迹作藏通声闻只名住果等也前数者如前列四种。
复应地在应去声。
地住多此二字。
上慢所滥复同前数上慢者多僭滥也应化同事亦如前列但名增上慢耳。
具明三念与外人异性念缘真谛性异于外但缘断常也共念处缘无漏禅异于外人但缘有漏味禅缘念处缘内外籍异于外人但缘四韦陀也。
三念对四悉性念处世界是第一义缘念处为人是对治共念处第一义是世界广如彼文。
昔则从初至别存教门昔者多是十信中大多胜也今疏中所释是得八相记已云大多胜也若疏中所释别教三义且存教道边若从证道与圆同。
五系犬蛇人鬼头系于颈。
八魔十魔四魔外加苦空无常无我为八十魔者一阴二烦恼三业四心五死六天子七善根八三昧九善知识十菩提。
乞士怖魔准释可见准中观以释也空观活真谛假观活俗谛名乞士空观了烦恼即菩提假观了结业即解脱名怖魔。
净命方口食四方使命也维口食医卜也仰口食占星月也下口食种植也除此名净。
三明宿命明知过去事生大厌离天眼明知未来事漏尽明作观断惑故名明。
以明教意出其相状玄文云乳有别圆入别圆三种二谛二麤一妙酪但二谛纯麤生苏七种二谛六麤一妙熟苏六种五麤一妙法华但一圆二谛唯妙不麤题标为妙意在此也。
诠量诠应作铨汉书应劭云铨权衡也韦昭云铨秤锤也将锤就秤序其轻重也量谓斗也可以知多少二字从喻。
历前二谛观心即中真也即空假俗也。
十戒因缘所生法即不缺等律仪戒也即空道定等戒也即假智所赞戒也即中乃至究竟也。
随数生解而于数法或作因缘生灭和合解或作数而非数解或非数而数解或作非数非非数而数而非数解即见四教解数不同。
大经未曾发心尚名菩萨补云此据理性一切众生。
后世田者灭苦则我生已尽断集则不受后有修道则梵行已立证灭则所作已办。
佛至阿兰若语诸比丘譬喻经云昔波罗柰去城五十里有山山中有五比丘旦入城乞食中后还山乃至疲倦不能安禅佛乃化为一道人往至其所而安慰之(云云)曰明旦莫乞食吾当供养明日佛为送食五人食已俱得罗汉(云云)故知如来非唯应供复为共应。
从所对治生死因果苦集是所治。
今兼二重前约小明后约大说。
无破不破三智破三惑究尽。
无贼不贼生死贼真真贼俗俗贼中。
八风南山释云得利便悦衰恼便忧毁辱即瞋谈誉即喜称赞情悦讥刺便恨逢苦怀感遇乐生逸。
以后释前何以心得自在由尽诸有结故其余三句准说。
摄取事门论具列一十六句论云总别门者皆罗汉等十六句初句总余别彼罗汉有十五种义应知一者应受饮食卧具供养恭敬二者应将大众教化一切故三者应入聚落城邑故四者应降伏诸外道故五者应以智慧速观察法故六者应不疾不迟说法如法相应不疲倦故七者应静坐空闲处饮食衣服一切资生不积不聚少欲知足故八者应一向行善行不著诸禅故九者应行空圣行故十者应行无相圣行故十一者应行无愿圣行故十二者应降伏世间禅净心故十三者应起诸胜功德故十四者应证第一义功德故十五者应如实知同众生得诸功德为利益一切众生故。
以释对事摄取事门者此十五句摄取十功德示现可说果不可说果故一者摄取功德二句示现如经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二者三句摄取诸功德一句降伏世间功德如经心得自在二句降伏出世间学人功德如经善得心解脱故善得慧解脱故三者摄取不逮功德随顺如来教行故如经心善调伏故四者摄胜功德如经人中大龙故五者摄取所应作胜功德所应作者依法供养恭敬尊重如来故如经应作者作故六者摄取满足功德满足学地故如经所作功德故七者三句摄取过功德一者过爱故二者过求命供养恭敬三者过上下界已过学地故如经离诸重檐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故八者摄取上下功德如经善得正智心解脱故九者摄取应作利益众生功德如经一切心得自在故十者摄取上首功德如经到第一彼岸故论中将十五句摄十种功德以其十多是事法故云摄取事门。
从初别故一句为初五句别。
除无明八十八中各除痴使。
四流欲流即欲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有流即上二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见流即三界见无明流即三界痴也欲有二流除见及痴当知思惑之中但举贪慢及欲界瞋所笺并辅行文。
边际定俱舍论云徧顺至究竟疏云此释边际名也从一切地徧所随顺增至究竟故名边际谓从欲界加行善心入初静虑次第顺入乃至有顶复从有顶入无所有次第逆入乃至欲界次第顺入展转乃至第四静虑名一切地徧所随顺谓专修习第四静虑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如是三品复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静虑得边际名。
疏未应有尽果缚。
四大罗汉迦叶罗云宾头虑军图钵叹。
慧脱多退如止观中说若世智断惑多退若无漏智断惑则不退若退者多至初果然退义者凡有三说萨婆多云初果不退三果有退此师谓断迷事惑行相浮伪故退大众部云前三许退四果定不退此师谓前三惑未尽故退经部云初果及四果不退中二多退此师谓中二果通有染无染故退。
是则五句望罗汉句亦成总别诸漏尽句总余四句别。
涅槃是总具三德。
别述修性各三。
八自在我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轻四能作自在五能有主六能远到七能动地八随意所作。
入胎身子。
立行迦叶。
如人墯岩经云岩人堕如虽未至地已名死人。
𪍑先小反亦作[麸-夫+少]即糗饭也。
为净适意曰净。
不了像虗记文与疏似如相背何以知之记谓不了像虗如盲以肉眼于像生著若了像虗则如开眼谓智眼开也疏中取无生智不分别如盲若取镜像如开眼则如肉眼生著今消二说二说使同者记中不了像虗之言语势未尽也意谓若了像虗是无生智故譬如盲也或可不字只是若字耳学者更详。
镜是助因镜者阴界入也执心缘之乃起集业未来苦果生则是像现也。
寄此明因缘本辨六入寄明因缘。
因缘各从因缘生谓人因缘镜因缘也若曲销之则有四因缘也人因缘有二者一者往劫无明为因身口为缘二者父母爱欲为因赤白二滴为缘谓他父母之因缘从自无明身口之因缘以生也镜因缘者亦二一者镜体为因磨削为缘二者光洁为因现像为缘谓光洁现像之因缘从镜体磨削之因缘以生也虽四因缘莫不皆如幻也今虽现文如此笺释似若纡阔今尚疑上文似多因缘两字若云人之与镜皆云幻者人镜各从因缘生则无向者四因缘之繁碎也恐传写者误学者宜详。
迷悟事等十界苦集为迷四圣道灭为悟诸佛得事众生但理十信始妙觉末。
客尘楞严经云譬如有客投寄旅亭宿讫前往不住名客住名主人又云譬如新阳升天于空隙间见尘摇动动者名尘不动名空。
约诸三法谓变易三道也方便土三道者辅行云尘沙为烦恼道无漏业为业道变易生死为苦道实报土三道者无明为烦恼道非漏非无漏为业道变易为苦道。
在大在小无碍解脱大慧解脱小。
若显若晦头角者显讷钝者晦。
示讷示辩槃特讷楼那辩。
行等理殊或谓二十一尊者名目虽异无生行同故云等也理殊者或云三谛之理殊或云诸尊者而各掌一职道理殊或恐是行殊理等文误也。
一法一事四谛法或五尘等法逆顺化事神变事等。
思修之门若不瞬佛国乃例云从见思修若香积佛国乃例云从齅思修然三慧之门无不以三谛为慧境三观为慧体故云无别具如下文。
入第二妙乐记。
如此方河图论语曰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孔安国云河图者即八卦是也郑玄则以为河图洛书龟龙䘖负而出如中候所说龙马䘖甲赤文绿色甲似龟背袤广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录纪兴亡之数是也。
有无同异十二头陀一兰若二常乞食三粪扫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八树下九露坐十常坐十一次第乞十二但三衣同异者律有随坐不作余食法及一抟食大论中无论中有节量食及中后不饮浆次第乞律中则无又律云衲衣论云粪扫律云乞食论云常乞此二名别意同(已上正文)今恐常乞只是次第乞加常坐为十二。
具十功德今且引兰若十功德一自在来去二无我所三随意无碍四转习兰若五住处少欲六不惜身命具德七无閙语八不求恩报九顺禅易得十解空易其余广文具如彼。
动非自在动故无我疏云四例记谓无我今作两意销之一者自在动是真我今是妄我无是我故云无我二者恐无字写误只是字耳。
不暇具述诸观次第不暇于十二头陀中各示观心今但于处衣食三合述三观耳又若准前文于四释中托事修观今文亦合述因缘头陀观约教头陀观本迹头陀观观心头陀观今亦不暇在学者例知。
无赀下即移切货也财也儒流多取无价之义故今谓无赀。
妊娠上汝鸩切下章刃切又音申谓怀胎孕也。
白哲下旨热切白洁色也昔陈武字子强白晢而须发。
鹦鹉𠿘𠿘玉篇不出此字今恐是喙字耳许秽切其唇红如鹦鹉之喙左传云深口而假喙。
后二须用同体七净是断见思之法也净名记云约界内见尽之位名见净及度疑净约思尽之位名分别净及以行净等言同体者登地方尔记又云若依别教界内外见思除处皆有前后易可相例登地同体理非前后于别教中虽后入地仍分见修前后之别圆教一向初后不二(已上正文)。
萦衣上于营切严饰衣装耳。
蠕动上而允切淮南子云蠕动蠉飞。
谓虫示彼佛此中有三字似误示应作尔彼佛二字似多。
六界或云地水火风空识或恐是六根或是六凡界未检经。
莱茯根莱应作芦茯应作菔音服又音卜菜名也俗讹为萝卜。
善知法相写倒恐是善知相法如善等法。
六艺如释签签但列名而已今取周礼略笺六谓礼乐射驭书数周礼保氏云掌养国子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注云五礼吉凶单宾嘉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羸不足旁要。
成破法轮恐是目连以神通破调达逆恶身子说法回五百众心成就和合助佛法轮更须详。
有作距峨有作𡶅峨唯峨字五何切余三字玉篇不出只作簸峨音耳江海赋者乃郭景纯江赋阳侯者注云波神也硪音我江波涌起如岸。
若从元初但闻乳酪寄二教比显别教中理耳。
𫄧音延今应作线或作线。
心意识轻重心轻澄方发通。
上太子膝上轮王有千子遂化为其一欲令父王爱之文在增一阿含四十七。
生秽生瑕秽谓犯戒自污也然今文七佛弟子生秽年数三与律异或部别或写误今与律文校雠。
毗婆尸佛今云八万四千年后律云一百年后。
尸弃佛至拘留孙三佛年数律同。
拘那含牟尼佛今云四十律云三十。
迦叶佛今云一十律云二十。
释迦佛数同。
十四变化初禅二变化一变自地二能变至欲界二禅三变化四禅五变化以神通皆变自及地能变下准说可见。
必得灭受想定止观云灭非想非非想三种受想以成解脱说云三受想者若有识想触想及虗空想若修无想永灭此想想虽有三并是所灭余心所亦灭但云灭受想者此二胜故(云云)。
观禅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练九次第定。
熏师子奋迅三昧。
修超越三昧。
前二可破坏或云通依生身若灰身入灭义当通坏或云若破无明前二教通一切转变以大夺小义之如坏。
前二在教道后二在证道藏通二教教证俱权合为教道别圆在证道者且语发得。
后二通三世如华严经无作神通能入过去及以未来各无数劫。
前二圣位方修若以四如意足是神通家体本凡位时修也如调达凡位修而得通今言圣修恐是超人。
随依依真。
胜依依中。
疏采穞橹力与切田中自生稻也然则橹非麻类经云舍麻缕取劫具经无橹字只作缕。
不得手障形外道邪计而经中只出计相不述计意今文少误以本经校之自可见矣长阿含第八云佛告尼俱陀梵志云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裸形以手障蔽(记云不得手障形是也)不受瓨食(字误正应经记并作瓨集韵瓨作缻下江反缻同广韵𨥯缻同)不受杵食(杵音盂)不受两壁中间食(记云两臂)不受二人中间食不受两刀中间食不受两杵(朽盂音同经记并上杵非也作杅字)中间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姙家食见狗在门则不受其食不多蝇家食不受请食不食鱼不食肉不饮酒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记先言义者经中是识字)不两器食一䬸一咽至七䬸止受人益食不过七益(记云三度)去经文与记大略是同但记云卧粪经中云卧牛粪异耳。
疏糠糩糩空外切字书云麤糠皮谓糩当知糠与糩内外麤细之别。
疏进止共俱进止行住也共俱谓不离宿护明相。
迦𫄨那此翻功德衣即二十五条坐夏有功者得。
宿复不定西方云昴毕觜参井鬼柳荆溪云应是地异故星移三位。
根尘房舍以识于根尘中住故指之以为房舍今分别能住房舍之心体是佛性故云也非尘为佛性。
半头而发谓但见前而不见后故曰半头故楞严拣那律云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疏不二相净名经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见诸佛国不以二相疏释云中道真天眼非二谛相又云今取证理见十方土及十法界麤细之色名佛天眼圆见三谛无二名为佛眼。
有口失缘昔以口错失误证他事今招误报尝捡金藏经才及九卷尚未见缘。
有诃梨勒唐本草云出西域及交广地主风虗热气形似捺黄色核圆作六七楞又云形似胡桃核似诃子。
贝子真珠也。
一切法不忍舍利弗本末经说初来难佛云一切法不忍佛以一句责云汝见是忍否思惟于久不得一法入心乃云瞿昙著我置两门中若我答忍是负门麤众人皆知云何自言不忍而今言忍现见妄语若答言不见是忍是负门细无人知者即便答言是见亦不忍佛言不忍是见将何破他众人无异何用自高辅行云此即属单四见中非有非无见摄。
十一事摩刷覆疮痍放烟及茂草安隐并渡处等。
法眼净本在初果次云阿罗汉果或眼净遍余果后必得前。
疏如止观中人行理等彼第三云观心善知识者大品云佛菩萨罗汉是善知识六波罗蜜道品等事是善知识法性实际是善知若佛菩萨等威光复育即外护也六度道品即同行也法性实际境能发智即教教也。
宗社宗尊也谓尊貌所居也社即后土国语云戴皇天履后土地不可尽敬故封为社。
住恐离车怨若于阇世国中入灭则离车人怨若于离车国中入灭则阇世人怨。
诸能破障边生善之义未合云破若详下文记云前八障义小异者谓胎障宿世常障为疑所障等文今此文中似多一破字若对治可云破耳今销能所之相为世世障我是能障边世世能舍是所破障边恶声盈路是能障边变坑息谤是所破障边沙弥之年多妄语是能障边后当实语是所破障边言多者诸文中多含今从强判故云多也盖诸障文或兼一二三悉故。
余准可知七八九十障准一至六可知。
欢喜丸通慧僧录云西域作以供养天人亦有自食者今此土作油熬虗涨空中粧彩色为𥽭也顺正云用苏油作细切面如梧桐子大将砂糖油为心油煎面从外褁之以为丸也。
六日不看婆罗门大论云罗云昔为国王期看仙人王著乐遂忘仙人六日在外不得饮食柔公法华疏云昔有国王生二太子长名日王次名月王父王崩已日王治国月王出家王出家已后于道行往渴饮池水饮已悟曰今日犯盗也即诣王所乞依法治王曰水者无主物耳何有盗罪因令后园修行王遂忘记经于六日不得饮食因是饥饿等佛言仙人者我身是也是时王者罗云是也王出家者即婆罗门中出家也。
神宝至绍轮王位须七宝至谓马象金轮臣女珠兵等宝。
宝云经第七记十六罗汉此经一十卷曾捡五六七八卷不见其说或在他经也若十六罗汉各有名目华梵住处眷属是如来灭后庆友尊者造法住记指之。
交好好去声以道义相好乐也故春秋中王者与隣国交通谓结好。
隐德对治如以外三术隐德以内三术自修。
十八种学人俱舍中十八学人谓四向三果信行法行信解见得家家一种那含又五那含谓中生有行不行上流般。
九种无学人一退法遇少缘退所得法二思法恐退失故三护法于所得法防护故四安住法亦不增进五堪达法好调练速达不动六不动法前五有退此一不动七不退八慧解脱九俱解脱。
五方便外凡一内凡四。
举因六人师子吼菩萨白佛言何等比丘能庄严双树佛举六人经若有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正其文句如是比丘乃能庄严双树师子吼言如我解佛所说阿难即其人也那律迦叶须菩提舍利弗目犍连(云云)因人与果人皆具四德故庄严双树。
三观五句空五句者知本性空名无学常观性空名学念念相续无不空时名无学学虽常观空而无空可得名学无学假五句者知性德俗名无学称性而观名学而能观中了恒沙法名无学学俗谛体虗名学无学中五句者观中无中名无学中体周徧无所不在名学心常住中名无学学中亦自忘名学无学三观皆以双非为第五句。
用对十界相具十谓地狱相具佛相地狱报具佛报中间可知余九各具准说。
上下悉然悉作此以明本迹。
释妨如前前文云岂可俱是从本垂迹。
疏温良恭俭论语子贡答子禽云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疏释云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后己谓之让。
可云多学学应作识。
义通初后五品六根各六千功德五六以为初后。
十种六根谓六根各十华严五十六云菩萨有十种眼谓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故智眼知见诸法故光明眼见佛光明故出生死眼见涅槃故无碍眼所见无障故一切智眼见普门法界故其余五根各十亦尔。
一人关多人如七圣共化一悭婆罗门之类。
多人关一人如三迦叶各一为师而各有所化弟子之类。
一人关一人如迦叶童女破弊宿之类。
多人关多人佛及弟子共化多人。
主伴显密在释种中出家者显在外道中出家者密师之显密也而师之显密中各有弟子随师之学弟子之显密也。
事理权实或事权理实或变造事中寂理三教权圆教实此之四字收罗诸法任意说。
人法或三乘人谛缘度法或假名人五阴法等。
隐显善恶秘密化隐彰灼化显四圣善六凡恶。
疏分庭抗礼抗谓对抗宾礼也臣子则不然庄子云孔子问道于渔父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挐逆立而夫子曲腰磬折再拜而应得无言太甚乎。
偏圆如玄文分别玄文云偏圆与权实如何答偏圆约教权实约法。
赎命如释签彼引涅槃十四云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是人所以藏积此宝为未来故所谓谷贵贼来侵境值遇恶王为用赎命诸佛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众说佛入涅槃如是恶时为说是经是经若灭佛法则灭。
猗数猗音依除也七觉中乃除觉分也华严经中七觉中立猗觉分不立除觉名。
疏想得假名于凡圣起想得善恶之名。
疏动发取境修天眼方便也初取一四天下渐渐小千至大千界。
同时异时王数成论师谓同时起毗昙师谓异时起。
信具诸数如信闻法解佛性以由信故进由信故念乃至由信具戒从强受名且名于信耳乃至戒具诸数亦尔因戒故信因戒故进因戒故念等从强受名且名于戒等。
十通心所上文十善心所从强受名如向若通大地数准十善数从强受名可解。
展转相扶信扶进进扶念念扶定乃至戒亦尔定扶念念扶进进扶信故曰相扶。
强为观境如贪欲重以为观境观之不已欲若灭者嗔痴随去。
法不住法中法者禅波罗蜜中谓心数法也若三际求心不可得亦三际求法不可得法不自住等。
因心所尽如经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因果名同因果皆名五阴而有污秽法性之别。
能忍成道事菩萨入五道教化众生能行忍者是成佛因大论菩萨文具三教心不可动知一切空也能忍者如歌利王是成道事也不断等者不断善根不破菩提心。
共别有无共谓二苏有列三乘别谓阿含不列菩萨华严不列声闻。
义当三观与萨婆相应者空也游戏神通假也即坐道场中也。
并有二意于二味中得入实者进与盈也以生苏对通熟苏对别退与缩也。
各有八万各应作合。
六境略不语无谛六中初四谛境。
离五障一恶道二边地三诸根阙四女身五知宿命。
至此名上忍三祇百劫对贤位者初祇总别相念二祇暖位三祇顶位百劫下忍出家降魔中忍次一刹那入上忍若论百劫本是下忍今云上者或三忍合说句论所出不同或写误。
住后兼别彼经初住圆融二住至七住又存隔历七住中又有一多相即之相至行住地又有次第荆溪云故知兼用圆文接别。
贤首品法慧答云此义甚深难说难知分别难信难解难证难行难通难思惟难量等记中道字误。
一即多多即一彼经云为欲了知仰世界即覆世界覆世界即仰世界多世界即一世界一世界即多世界故发菩提心。
一念即无量念彼经云为了知一念即无量念无量念即一念故发菩提心又云一念平等与不可议劫平等于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
寄本寄别次第为圆不次之张本耳。
顺论法华论云摄取事门示现诸地摄取胜功德不同二乘功德八地无功用智九地中得胜陀罗尼十地中不退转法轮得佛受用等。
疏云何七地更起二乘心前文云七地犹起二乘心。
疏五地得深禅定华严中以十度对十地五地正修禅定。
字等语等大品四十二字南岳禅师释云言字等者皆名法慧乃至金刚藏亦如是言语等者十方诸佛说十住与法慧说等乃至十地亦复如是又一切字皆是无字能作一切字是名字等发言无二是名语等。
自利利他有无双照自利照无利他照有此一往偏对仍须自他有无皆照有无者空假也不退转三句自利也转法轮一句即利他也。
若福若智供养佛福也余是智。
内外因缘到彼岸内因名闻外缘也。
郎初四句随义思之广韵即与即同。
虽不同璎珞彼经云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亦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乃至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萨。
诸经非无华严亦云八地入无功用。
去取俱得初地证道故取八地教道故去。
疏应作所作应以何身应说何法。
中道是法音陀罗尼签云中道实相名为法音中道法作内体方便谓初住破无明得真法音故。
佛为身子开一句义端如前记中略示。
或隐或显凡圣逆顺等。
或真或俗出家在家。
不起法相法相俗。
不起非法相非相真。
三止为足体真止谓体妄即真方便随缘止谓心随理息二边分别止空边如止假边如不止中道不当空假二边。
调象大经云以大铁钩钩擉其顶即时调伏恶心都尽。
末济跛兔西域记说有一林野为火所烧众兽皆奔唯一跛兔不能自济而菩萨因地曾济跛兔火难。
疏云一千四佛记云唯除一人记文且略读者难晓今捡彼经以广之经中说宝海梵志有三亿弟子除一千人其余同声发愿于此世界(即宝藏佛所王世界也名删毗岚)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宝藏如来次第授记所记者谓毗婆尸尸弃乃至最后成佛者名毗婆沙(已上二亿九万九千人并于删毘岚世界次第作佛)其余千人(非是轮王千子也若轮王千子并在他土成佛今此千人者是三亿弟子中所除一千耳)悉皆读诵毗陀外典其中大所宗仰者名婆由毗纽纽白佛言我愿于五浊恶世成佛宝藏记云东方去此一佛世界微尘数等佛土有世界号袈裟幢汝于彼土成等正觉号金山王(唯除一人者此是也)第二弟子名曰火鬘发愿求记彼佛言汝于来世有世界名娑婆劫号贤刼有千世尊出现于世人寿四万岁时最初成佛号俱留孙彼佛灭后人寿三万时第二弟子成佛号迦那含牟尼第三弟子成佛号迦叶等(云云)如是共九百九十九佛次第成佛是时宝海渐渐却行有五侍者劝发心已亦次第授记第一号坚音第二号快乐尊第三号导师第四号爱清净第五号那罗延胜叶(云云)以此五侍者足前九百九十九佛共一千四如来。
次授轮王千子经中无诤念王一千人者经云宝藏如来一一为授菩提记别同共一时各于异国成无上道(异国者谓非娑婆也)佛告无诤念王西方去此百千亿国有世界名安乐汝于是国当得作佛号无量寿(云云)其余千子次第与记与今文同。
方等列地狱者方等陀罗尼经云尔时婆薮从地狱出将九十二亿诸罪人辈来诣娑婆世界十方亦然文殊语舍利弗此诸罪人佛未出时造不善行经历地狱因于华聚放大光明承光从于阿鼻地狱而出。
快说斯义晓了众生彼经偈云一切行无常识为外尘法起者必有尽彼灭量为乐乃至云利根众生等一闻不再受断以智慧劒如火烧山野故云晓了易悟等。
或在有对乃至或不可见此四句并是经文然彼经中四句之下各有一法字如云或在有对法等今略彼经逐句解释经中先解见法佛云可见法者为眼见色为色入眼定化王菩萨言亦不眼见色亦不离眼眼亦不入色眼亦不离色(云云)乃至云识非无为不离无为佛又问何谓有为何谓无为菩萨答言起者有为住者无为于第一义法不见有起不见有住法性清净无色无识于泥洹法无所深著眼非色色非眼无可见法无不可见法(云云)菩萨又言今欲闻如来说有对无对法佛言声为有对耶为无对耶菩萨言亦有对亦无对佛言有对无对云何族姓子此声彼应为有为无为虗为实虗空可画得成字否对曰唯然世尊不可得也。
有对下至即余鬼界并记主言。
或在有色至非无想是经中文。
有色即欲色下又是记主言。
或非有想欺罔取他犹如蒲芦取彼桑虫以为己子若征其因或是以亲认义寄死托孤诬罔相承非本宗继弃本烝尝名非有想。
非无想和合怪成食父母想如土枭鸟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己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此则怨中有爱名非无想。
下三空处不云非非想者准大论是长寿天八难中一或且一往指下三空处耳。
乘戒细论此疏释同闻众之末亦略论其缓急与净名疏同。
沤和出假智也梵音耳。
相去各十千向下俱舍论文取论疏略笺之疏云从水际尽初层中间相去十千由旬乃至三层各相去亦尔。
旁出十六千初层从须弥旁出十六千第二层八千第三层四千第四层二千并约由旬以论千数。
外四苑庄严城外四面最胜可爱处有四种园一众车园二恶口园三相杂园四欢喜园。
四级各十住处须弥四级如持鬘天居一级自有十住处二象天三常恣天四箜篌天亦各有十住处。
三肘半每一肘一尺八寸。
倍倍增如次东州八肘西洲十六肘北洲三十二肘。
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一分增四肘四肘为一弓亦名一寻五百寻为一俱卢舍亦名阿练若八俱卢舍为一逾善那四天王天长一俱卢舍四分之一三十三天长四分之二夜摩天长四分之三兜率天长四分化乐天长五分他化自在天长一俱卢舍半。
色天逾善那亦名由旬。
初四增半半梵众天身长半由旬梵辅天长一由旬大梵天长一由旬半少光天长二由旬。
此上增倍倍无量光天长四由旬光音天长八由旬乃至徧净天长六十四由旬。
唯无云减三徧净天既长六十四由旬此无云天合身长一百二十八由旬既云减三由旬只长一百二十五由旬耳此后福生天更倍倍增乃至色究竟天身长一万六千由旬。
上五倍倍增人中一百年三十三天一昼夜以此日夜一千年为彼天寿量例知夜摩天等次第如此人中二百四百八百十六百为彼一日一夜以此等日夜二千四千八千十六千等次第以对余四天。
色无昼夜殊以俱牟头华有开有合诸鸟有鸣不鸣以等事判为昼夜。
劫数等身量若诸天身量半由旬则寿量半劫身量一由旬则寿一劫乃至色究竟身量一万六千由旬则寿计一万六千大劫。
无色初二万后后二二增空处二万识处四万无所有处六万非非想处寿八万劫。
少光上下天大全半为劫少光已上约大劫论也少光二大劫无量光四大劫极光八大劫少光已下约半劫论也半则中也大梵天六十中劫梵辅天四十中劫梵众天二十中劫并约大半以论诸寿量。
一一天如去下量俱舍颂云如彼去下量去上数亦然如四天王天去下海量四万瑜善那去上忉利亦尔三十三天去海八万瑜善那去上夜摩天亦尔乃至善现去海上去色究竟亦尔。
四大河殑伽河恒河新头河缚𫇴河各绕阿耨达池七匝然后入海。
紧既四教以四对四三藏奏生灭之法通教奏无生故妙别教奏恒沙法故大圆奏一总诸法故持然一音之奏四教随闻故曰可解。
般遮于瑟法显传翻为大会。
四干对教藏则界内事教菩萨以拙度度物如钟鼓之有形量故名乐也通则界内理教谈巧度度物如声不见名乐音也别则界外事教以俗谛度物度物既广名美也圆则界外理教音声性空离有无名为美音。
五性宗即升州护身寺法师所立一因缘宗二假名宗三不真宗四幻化宗五法界宗。
无明等种子初师据现行说五住也五性师没前现行将见疑无明等各有种子合为一无明住。
望唯识等今宗谈五住大略与唯识同但不谈八识有含藏恶种子为异盖八识有种子者义多属别。
历数尚书帝舜谓大禹曰天之历数在汝射注历数谓天道也舜善禹有治水之大功言天道在禹身终当为天子。
应是变身华严经云阿修罗王本身只长七百由旬。
惧诸龙上之叶切谓惊也。
相貌几同几音寄谓仅也书云人生几亡。
迦叶于涅槃不堪付嘱彼经第三云若以法宝付嘱阿难及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声闻及大迦叶悉当无常应以无上佛法付诸菩萨也。
说偈赞佛麤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等。
不信六臣六师之言梵行品中阿阇世王杀父之后心生悔热时有六臣白王莫愁各言所事其所师者皆是外道谓杀父者无有果报其第一臣名为月称师名富阇那第二臣名为藏德师名末伽梨拘賖梨子第三臣名实德师名删阇耶毗罗眩子第四臣名为悉知义师名阿耆多第五臣名为吉德师名迦罗鸠駄迦旃延第六臣名为无所畏师名干陀若提子(云云)最后臣者名曰耆婆劝王近佛佛为说逆罪本空得无根信等。
疏涅槃经一句彼经云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
大小乘别彼疏云还约信法各有大小信行大者昔闻大乘乘戒俱急今以人天身闻大次信行小者昔闻小乘乘戒俱急今以人天身闻小若法行大小准说可知故记云随所习大小耳。
渐顿者大小各有渐顿今记文与彼疏语意少异彼云顿渐各有信法顿信行者如华严人天闻大顿法行者过去学大修一心三观也若渐信者既无华严之益由有渐机闻藏等四味初作二乘历方等般若(云云)已上并彼文也若销今文可取约教以论渐顿则以圆为顿三教为渐或说大说小各有得四教之益不定根性随类各解皆由宿习故尔。
应迹者菩萨垂形现四趣人天等身引戒缓乘急及乘戒俱急之类亦为信法大小渐顿引无数众来至佛所。
观心者彼疏云若观行人大小两乘乘戒四句受何等身得见弥勒闻何等法若无禅观读诵说法即成信行乘戒缓急可知等(已上正文)然前诸义中既有法行已是观心于义即足何故今第六文又立观心耶前有法行判属他机第六观心乃约己利亦是前五判过去六七判未来。
化他者疏云若观行讲说应当自省心行用此四意分别得失即见所化之者行业不同未来升沉宛然可知当以此意而化导之。
为欲徧通通别故尔记主叙通别二序种种不同者使学者通晓之。
入定义兼开合无量义处三昧无量者论开处之一字论合。
双缘过现何缘有瑞缘现也惟文殊可知缘过也。
三同日月灯明佛亦先顿而后渐此与今已同彼佛亦有此土六瑞他土六瑞与今今同又彼佛从三昧起说法华经与今当同。
尔后本经无。
尔乃此经云尔乃得如是尔乃得成佛。
而破光宅四一本光宅所用此中自立四一以破光宅逆顺无表又况光宅释下六瑞只作三双又无表报瑞若无表用四一为。
尚未名一三外之一非即三之一。
念念四一法身理一般若行一解脱教一具三德者人一。
色香四一色空空色非空非色体是三德故是四一也香亦准知。
今家多依论文但一两处不全用耳下文判分别功德品从品初讫十九行偈为本门正宗而天亲判分别功德品为余残修多罗谓是流通此一处不用也又分别品中受记得无生忍天亲判为初地疏云专据别义亦不会经此一处亦不用也。
天龙等四加人鬼。
梵魔等四加沙门婆罗门。
大小客旧有大乘根性小乘根性有他方来如客者本土如旧住者。
微著共别在凡名微入圣曰著通乘之共别法之别。
兼独昔兼今独。
外小权迹外有四德之名望正还成于倒惑小存二谛之号望大犹是于无明别教报佛形实为权迹中之本望本是迹故结云并有名无实。
三达三明。
容预从容也。
中我可发有人作八自在我于今可发有人云我字误应作义谓中道之义可发今谓中字应去声呼言我者乃佛自称此属应也发者属机如是妙机来至今经可中佛发尔前则不然也故第七记中亦云以后验前验昔可中下文中字与今同音。
谥法时至切昭生者之迹以易其名曰谥然谥法有善恶焉若善谥者如翼善传圣曰尧恶谥者如逆天虐民曰惕之类。
闻慧尚无至五品六根三慧本在贤位今云无者取三慧证在十住也。
五品为结缘若约正修观法本是当机由观心文附约教释故尔。
意具斯二疑念与身口。
玄文开合迹门开因合果本门开果合因。
玄文通收香风地净玄文风地二瑞表理乘二妙是华瑞中开出若论合者只是四华一端摄耳故云但是开合也当知通是华瑞别表三妙若云彼此六瑞者玄文见万八千士表感应修行表利益此二表报乃至取他土二瑞共表十妙今疏中只就此土六瑞中表于十妙故云此土自足。
凡诸取文皆有通别疏取今文六瑞玄取他土六瑞虽于风地开为二瑞合但为耳。
炫燿上王绢反下戈照反炫燿并自明之义也。
上圣下凡义同感应光中见他土六趣名下凡与此感同又见他土诸佛说法名上圣与此应同。
人法与说法义同及闻诸佛所说经法与此土说无量义是同。
唯始终中终同应息以见他土佛涅槃者与今佛化毕入涅槃亦是同。
菩萨行行复同于果光中见彼土菩萨行行与此土雨华表因是同又下偈中菩萨行行皆云以求佛道与此土动地表果是同。
净应具七疏中但二净而已七者一戒净二心净三见净四断疑净五分别净六行净七涅槃净戒净为始涅槃净为终。
数有大小三祇者俱舍之小数也若善戒经三阿僧祇者华严十地品云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难得论释云难得者三阿僧祇证智观此此大数也。
不赀下即移反货也今取训无尽也文选古诗云受恩良不赀。
妄破古师古师何尝将般若以为无量义此印公妄破耳。
伪帝东晋时一十六国各自蜂屯虎踞擅立为帝晋太元年中姚苌者即其一也自称后秦苌本是前秦符坚之将位非正统凡潜号曰伪。
武当山今京西均州。
但加与一破二破三即是无二无三故加与一之字乃异无二无三之句。
无量义是法华异名取处字也下文自释。
法华论十七种名一名无量义二名最胜修多罗三名大方广四名教菩萨法五名佛所护念六名一切诸佛秘密藏七名一切佛藏八名一切诸佛密处九名能生一切诸佛十名一切道场十一名一切诸佛所转法轮十二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十三名一切诸佛大巧方便十四名说一乘经十五名第一义住十六名妙法莲华十七名为法门。
能生不违论无量义是法华异名故。
皆诸教流出今经前圆一实之理而各流出诸教差别此语似倒应云一实之理皆流出诸教如圆觉经云佛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
故于独一生于兼一法华独一之圆生于华严兼别之圆方等兼三般若兼二之圆然独一终无二一为取逗会施出无量故云兼一耳。
神通延寿光宅云前过恒沙后倍上数但是神通延之耳。
百非者彼经略列三十四非彼经云大哉大悟大圣主无染无垢无所著乃至云永断梦妄思想念无复诸大阴界入其身非有亦非无非因非缘非自他非方非圆非长短非出非没非生灭非造非起非为作非坐非卧非行住非动非转非闲静非进非退非安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来非青非黄非赤白非红非紫种种色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昧六通道品发。
所摄成处三千具摄法身故常。
所安立处我义周徧故曰安立。
灭有相处二边即中本性无染。
不住身心相处阴入皆如是中道乐。
悉皆有结华严经以梵网结乃至涅槃经以像法决疑结。
不墯诸数净名疏云法身智德无为非界内外有为即无二种阴入数法岂有界内阴入法依此有疾即破三藏生身之佛犹有果报阴界入诸数故有疾。
序正并常序常者如螺髻梵王诃舍利弗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土清净(云云)正常者以经多明三脱常住法。
问疾品经云此室何以空无侍者居士答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何以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言以无分别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分别亦空疏云以无分别故空者本性空理是一故分别亦空者本性自空妄生分别。
不二法门明中道常经云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谓入不二法门经中常文甚多皆常体也。
常家之用经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能以须弥高广内芥子中用文亦多。
观众生佛道以空假显中疏总科云观众生品是从假入空观佛道品是从空入假观从假入空观者众生品云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等(云云)从空入假观者佛道品云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五无间道而无恼恚乃至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等(云云)。
香饭体常维摩诘语舍利弗言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销也乃至云四海有竭此饭无尽等。
菩萨行去复宗明常行去者从菩萨行品洎阿閦佛品等复也言复宗者求佛印定佛国因果之事也以此经从问疾品已下广明佛国因果悉在净名室中今一期事毕须求佛印证于是居士掌擎大众诣庵罗园至于佛所故疏云佛国因果大士助宣此义殊辞异辩若不还归求佛印定物或疑网不除是故须归佛所复宗明义故师资相对复宗敷演更明佛国等。
正宗始末俱常疏云正说中为三段一佛国品是如来当宗演畅二方便品去是大士助宣圣化三从菩萨行品去至阿閦品还归佛所印定成经(云云)故取佛国为始阿閦为末故云始末正宗既常始末但常。
诸部何别三分俱常是则今经与净名等若无有异。
五时自分玄文云教相为三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道始终不始终相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因而次第辨五时五味与法华同异异谓兼带同边不殊等。
覆别以从通覆法华三昧之别名且从无量义之通号。
结缘义同通化句绝昔人以通化二字节在下句非矣今谓王子说法覆讲结缘与罗云住世十方应供护持像教类例相近故曰义同而不比王子专于说法云通化耳。
靳固礼记云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郑玄注云妄之言无也言今世名儒无有常人遭人名为儒而以儒靳故相戏杜预云戏而相媿为靳礼记作故竹林七贤传云嵆康临刑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不与广陵散于是绝矣。
华严等经以声光集众华严经云毛孔之中出化云光明普照于十方又云大音震吼遍十方普为宣说寂灭法十方佛子等尘刹悉共欢喜而来集涅槃经云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至于有顶又云从其面门放种种光于是大众悉集。
况四十八通等三教各一十六。
须对比丘等言之此似释疑既片古人四众非比丘等四自云发起等四摄比丘四故反结云因古述四。
疏习种性等戒疏云习种性者习以性成性种性者因前习种以成此性道种性者能见中道故圣种性者性道现前故。
三因大异谛缘度殊故因大异俱断见思三乘征异故果小同。
开前合后涅槃经喻也三十三天同服甘露如四十二位同证实相开前者住行向各十合后者十地一等觉一妙觉一。
十四般若涅槃经说月爱三昧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光渐增长又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渐减光渐增者譬十五智德光渐减者譬十五断德言十五者三十心合为三智断十地开为十智断等觉妙觉各一智断合十五智断妙玄云何得知月譬位耶答仁王明十四忍三十心为三般若十地为十般若等觉为一般若十四般若在菩萨心中皆名为忍转至佛心中名之为智今更节仁王五忍对十四般若使玄文易识伏忍有三谓住行向也信忍有三谓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修佛知见成无上觉顺忍有三谓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能断三障利乐众生无生忍有三谓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随类饶益一切众生寂灭忍有二佛与菩萨同依此忍下忍名菩萨上忍名为佛。
亦迷璎珞四轮是借别义迷而以为圆位。
借高成下止观第六引璎珞云三观初地现前今云何说在第八地或说在初住答借义相成或借高成下故言八地或借下成高故言初住辅行释云借别八地成通教下借别初住成圆教高文在第十一。
玄文尚用名通义圆引经云我等今日真阿罗汉又我等今者真是声闻此与藏通同而义异。
名别义圆五十二位与别同而初中后位俱妙也又云若名义俱圆如开示悟入。
非无贤圣玄文云三十心虽同有贤圣之义义称为贤伏多断少故十地去名为圣伏少断多故又十住名贤圣二十心名圣贤十地等觉是圣妙觉是圣圣又别教十地名圣圆教十住亦名圣故高下不同耳因而引四念处。
从一开一玄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于此不解若欲开者开圆出别教一乘若于别不解者又开通一乘乃至藏一乘虽开为四皆名一大乘法(云云)此乃名同而体别。
疏别家因时三法纵横果时三法亦纵横常途只云因横而果纵如下文疏云若但性德三如来是横修德三如来是纵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已上正文)而今文云因果各有纵横义稍难见今引取止观辅行释之论云诸大乘师说法身正体有佛无佛本自有之非适今也了因般若无累解脱此二当有此义纵也又云三德无前无后一体具足以体从义而有三异盖体横而义纵辅行释云初师体唯法身次师体具三德虽具三德义同初师据体具边复不相冥故成横义以本有故名为体横从修德故名为义纵又论云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俱不殊未免横隐显异未免纵辅行释云体之与义俱从本有故云不殊据行证得复似前后故云隐显法身一德在缠为隐出缠为显余之二德种子久具名之为隐究竟果满名之为显三德俱有此之二义本有三法俱名为横俱有隐显故俱名纵(已上正文)今以此文消通因果各有纵横之义若法身本有余二当有此乃纵也二德种子虽云久具复不相宜此乃横也此名因中之纵横也若法身出缠离障功由般若般若照明方起应用此乃纵也如玄文云别家报应但是相关不得相即此乃横也此名果上之纵横也。
砰礚上浦庚反下康碍反雷声也张子平西京赋云礔礰激而增音砰礚象乎雷威。
大经纯陀去后第二云是时纯陀及其眷属愁忧啼泣乃至寻与文殊从座而去共办食具其去未久是时此地六种震动乃至梵世亦复如是。
应具述所表动表空遍动表假等遍动表中。
并阙心境宜于六根以示心境如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等。
空假中动不动三昧破四天王以三惑故动空破见思动假破尘沙动中破无明动。
亦有短长他土亦以照他土为短照尼咤等为长。
尼咤天阿之言无或云是无色天若楞严等经云是四禅色究竟天耳而涅槃疏具三释彼云他解有顶但是梵世即尼咤天也无色无身不应闻声故非有顶有人引仁王经云无色定力能变化作香华云等以供养佛何以不能变化作身此亦堪难今作三番横竖释之一横被六道坚彻三世二横被四生竖彻三乘三横被十界竖彻等觉故知不唯尼咤为有顶也若以三有之顶即非想是又三有之顶即无学是复有一顶即妙觉是此意既宽岂比梵世。
求其始终或说法为始得道为终上圣下凡亦可例求也。
七识住俱舍云身异及异想身异同一想复有三无色故识住有七论疏广释长阿含云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故天及人是初识住也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众天最初生时是二识住或有众生一身若于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或有众生空处住识处住不用处住是名七识住又罗什释云四趣多苦识不乐住以欲界人天合为一住初禅二禅三禅为住若四禅者色法少识不乐住空处识处无所有处为住若非非想处无色法小识亦不乐住。
疏各说身因涅槃经有比丘谓舍利弗言我未证解脱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有言爱是身因有说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乃至饮食五欲等是身因舍利弗问佛谁为正说佛言无非正说经中引此是随意自语。
覩外识内见外所行六度种种不同则知四教菩萨所解各别。
一切诸法皆名神变大神变经云佛现十八变竟时商主天子白佛颇有神变更过此耶文殊广说变化已白佛言如是摧伏恶魔未为殊胜若无名相无声字无戏论非沙门所知乃至云一切众生无众生佛土佛身亦复如是是名神变商主天子言若如是者一切诸法皆名神变身子问天子曰汝闻此不怖耶天子曰我即神变云何怖耶。
六即随变随观而转。
无垢施维摩诘亦翻无垢施昔问疾不堪今问疑乃堪。
大经师子法门经云师子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一为坏诈师子二为欲试自力乃至九为调大象十为教诸子十一为庄严自眷属故下合喻云摧破魔军故示众十力故余九具合文在第一。
胷中大种所起种者水火风也今乃风种大论云风名优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触七处顶及龂齿唇舌喉及以胷是中言语生愚人不解此惑著起贪嗔然佛示同人法虽大种所起非惑著境。
须明行相明顺逆十二因缘生灭等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大略与声闻同。
各各皆具四悉皆有所观境智异故世界也皆辅佛扬化为人也皆破惑业对治也皆证真谛第一义也。
三乘约教准例可知约教一释例有其四若别教三乘如璎珞于菩萨乘义开为三圆教三乘如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等判开麤妙。
本迹观心亦应可解本迹者本以佛声令十界闻本住三觉迹示缘觉本住大悲满足迹示三藏道心观心者音声性空非动静境声闻观也缘起诸法当处寂灭缘觉观也依无作谛发菩提心菩萨观也。
同者略之之应作指。
兰菊之言古谚云春兰秋菊各自馨香。
从容释之下经中说寂灭法三行偈文疏云或可成上见他上说方等中六度或别拟他土说方等后明大品教。
驷马宝车礼记王玉辂以玉饰之又厌翟车以金饰之金玉皆宝故云宝车驷者马也凡天子宝车皆联四马驾而引之。
教多在三如前分别前长行释相貌中记云般若部是菩萨行也不云方等者以方等三同般若三小同鹿苑等。
别圆之前多不云教含二意一疏中至释禅度方有别圆之言自禅度之前不云教含二苏意为显同。
疏与生死后际等净名经云法施之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名为法施疏释云前际即生死六道后际即四圣涅槃若观色时一切法趣色色具中道十法界法一如无二如(已上正文)今意亦尔如是舍者十界俱舍得金刚身故云不坏等。
龙得一缕僧祇律中云有龙为金翅鸟所逐即取僧袈裟戴顶反为人形寻岸而行鸟亦化为婆罗门形追于龙后后有仙人在海岸上为龙鸟说法各相忏谢。
牛角一触曾以角触袈裟后改报为僧闻法等未见出处后更追注。
通为四境二忍通为四教观境。
根本禅法界次第云四无量心背舍胜处神通变化及无漏观慧种种诸禅三昧悉从四禅中而出故。
若达根本即成出世及出世上上止观云若于禅中修不净背舍等能发无漏成声闻法也又劝弃欲名檀若不持戒三昧不现名尸得禅无瞑名忍禅心无杂名进知法无常名智此菩萨法也又诸禅是有支有支由取乃至老死是缘觉法也又观此禅因缘生法即空是通声闻菩萨等法又观此禅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者成王三昧。
疏根本本离欲梵语禅此翻弃恶能弃欲界盖缠等恶。
疏背舍亦修不净等离欲八背舍中一内有色相外观色者不灭内色谓不灭骨人也以不净心观外色者为修流光故此初背舍在初禅能舍自地及下地故名也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者谓灭内骨人以不净心观于外色所以然者为入二禅犹观不净之相也今疏意非但根本禅而能离欲八背舍中不净观等亦本离欲此藏通人之所通修也。
疏九定八胜十一切处入等传传为深八背之后辨胜处者八背舍观虽弃五欲然于缘中未得自在欲得自在进修胜处谓一者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二者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等(云云)又八胜处后辨十一切处者虽八胜处转变自在而未普遍今十一切处所观乃遍也谓青一切处黄一切处等(云云)然背舍胜处十一切处并是观禅未明练禅须于此后更修练禅等法若依法界次第九次第定在十一切处后列之今疏中九在八前。
疏未到慧多止观云欲界定后或经年月定法持心无懈无痛从此心后泯然一转虗豁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虗空冏冏安隐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故名未到地相也今言慧多者以能分别欲界定中身首虗空知是未到分明故。
四禅等如初禅中觉支观支属慧乐支一心支属定。
前八属慧后二属定青黄赤白地水火风在四禅中练骨人流光故多属慧空处识处既在无色界故多属定。
各有降魔相大集经云天主初令诸军次遣太子后遣三妃皆不能坏波旬后自领军遂为佛所降若三藏佛伏四魔时在三祇百劫也三十四心破烦恼魔成佛入无余破阴魔由破烦恼得法性身破死魔其余三佛降魔之相准说。
初禅修悲易初起欲界具支林功德而却悲欲界故修悲易。
二禅修喜易有喜支故。
三禅修慈易三界之乐三禅为最。
四禅修舍易舍三禅乐不生悔心。
不舍菩提心名戒舍违本约。
不见心相生灭名忍忘生灭相。
求心不可得名进以来释进。
离戏论名慧无四门诤。
我说布施至实相思益经云我依布施即示涅槃凡夫无智不能善解随意所说作是思惟行于布施于未来世得大富贵而此法中无有一法可从一念至于一念若不从一念至于一念即是一切诸法实相。
不作不起戒体空寂忘作起相。
布施平等中慧空故能所忘矣。
不施不悭蔽度如幻。
能达一切法无所舍阴入皆如无苦可舍。
无所漏失本性无染具佛净戒。
无所伤损一切诸法忍可不生。
平等名禅首楞严定生佛一际。
无所起相本经云一切法不分别名般若今云无所起相是则记主以所起释分别耳何者若谓迷无明有凡起悟法性有圣起凡圣依正等差别而不了性是一者则非是圆教妙般若也或恐文误起相本是精进耳彼云一切法无所起相名为勤行即是精进也。
六度各九如檀度中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难施乃至八此世他世乐施九清净施自余五度但改施名如云自性尸自性忍等。
肴葅葅应作爼音阻谓爼豆也若作葅乃侧于反是淹菜耳。
或云肉是未制之前古人意云楞伽经中始制断肉若楞伽经前尚通食肉故以肉施故片言缪彼经云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今当略说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常为六亲以亲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怖畏如旃陀罗拘见憎恶惊怖群吠不应食肉等。
若说若观至诸教共有教教谛理皆不可说悉檀因缘四皆可说若实智者亦四不可说权智可说又自行二智不可说化他二智可说教教义论故曰共有。
六度开合禅有愿智开出愿波罗蜜有神通开出力波罗蜜般若有道种智开出假智即方便波罗蜜有一切种智开中智即智波罗蜜。
自性戒体。
受法摄律仪。
利生饶益有情。
劝化众生经中劝作勤。
自行修习行愿。
进趣向果䇿进菩提。
巧会有无妙体空假。
不舍不受烦恼无所舍菩提无所受。
无想智经中想作明。
疏灵宇宇谓宫宇也汉帝置宫于甘泉西都赋云陪以甘泉乃有灵宇。
崇台天子筑之以候气辟雍诗云乃经灵台灵台既崇。
峻阶阶陆也升楼台必自陛曹子建七启云华阁缘云飞陛陵虗。
承露盘名也汉武帝惑神仙下立金茎上设仙人掌以擎铜盘承露饮之欲轻举也西都赋云抗仙掌以承露櫂双立之金茎。
干云干触也谓楼台高也汉书武帝造井干楼高五十丈古诗云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波利质多树大经二十七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树其根入地深五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华开敷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光明远照五十由旬。
若论总别仍同因光以光为总他土六瑞为别。
不廌廌宜加草单作者宅买反兽名也。
疏两盈盈须从木楹柱也可东可西仲尼梦莫于两楹。
以质弥勒质亦问也礼记云无欵不质。
行深从支遁买山从听从也僧传云竺法潜字法深晚还剡之仰山遂隐其迹于时支遁遣使求罥仰山之侧沃洲小岭潜答云欲来輙终岂闻巢由之买山乎。
疏因果广略光宅以本迹对因果二门广略如文。
傥若全取去法取喻是半更若取法谓全。
破恶进善对说法破恶两两进善。
开权显实对进兵开权竖幢显实。
标帜帜音炽旌旗也或作志音试并记号之义。
皷体相续数数唱生。
五句并托喻从法合云三句言五者或从多为言耳。
利根深益在第二句吹螺句也准望三乘及钝菩萨在雨两句若进入第二句似超人耳。
容有昔时利钝菩萨钝闻今经始入十住利者昔入若闻今经进入十行并是改号义也。
若显若密菩萨于昔显入十住于今有始入者二乘于昔密入十住于今有始入者故云不同也。
三四二句第三句者二乘钝菩萨闻今开权始入十住从住入行从行入向若利根人今经已前位入十行来至今经进入十向而亦有二乘利者前已密入若闻开权并赋兵位第四句准说。
当机结缘如玄文当机证位论开示等若结缘者本是地上清凉益进入解心或进观行或进相似等。
无作一缘之中少分而已四分有十三重难障无作一边罪二污尼三贼心受戒四破内外道五黄门六杀父七杀母八杀罗汉九破僧十出佛血十一非人十二畜生十三二形。
男子即丈夫经云虽是丈夫若不闻佛性是名女人。
大经仍含三教佛性经中约位判味三藏者经云凡夫如乳须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酥阿罗汉辟支佛佛如醍醐通教者经云凡夫佛性如杂血乳须陀洹斯陀含断少烦恼如真乳阿那含如酪阿罗汉如生酥支佛至十地如熟酥佛如醍醐别教者众生如牛新生血乳未别声闻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佛如醍醐。
并一往分别耳谓三周禀教是信行本门增念佛观是法行皆一往耳。
然释法号须从法立记云乘无二智来契正境名如来以无二理遍入诸法名应供了不二智智契无偏名正遍知等。
通列三号多陀翻如何伽度翻来此如来一号也阿罗诃翻应供此二号也三翻正藐翻等又三翻正佛陀翻觉即等正觉此三号也。
香口比丘迦叶佛时有一比丘为众说法于大众中赞迦叶佛由是命终生于天界于今释迦如来灭度之后得阿罗汉果常有妙香从其口出时阿输迦王问昔何因缘罗汉答云此非沉水栴檀等香由昔赞佛故尔。
四谛品经云苦圣谛者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变易或名攀缘等集圣谛者此娑婆界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等乃至道灭有四百亿十千名号随众生心悉令调伏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中苦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或名营求根或名不出离乃至集灭道等亦有四百亿十千名号最胜世界中丰溢世界中离垢世界中一一皆然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今人老者所说非善片同时谬解法华者。
如前二千即二万前释二千人疏云观色心具十法界界如互论即二千记云百界千如但成一千十界百界界界十如复应更以百如千界又名一千且如十如初后相在则十如为百用对十界岂非千界此且一往论其单数若百如中之千界界界十界百界中之千如如如十如何但界如各一千耶。
菩萨八万疏云观一善心具十法界十界交互具百法界千性相等十善即万法约八正即八万法门。
表权实满用前约如论界约界论如以释灯明在果表二万权实满。
从之如市甘蔍三摈出四太子一炬面二金色三象众四别成是四太子至雪山北顿驾遂大树蓊𣠵以德归人不数年间蔚为强国其父叹曰我子释迦释迦翻能仁又翻直林。
各领四天下金轮领四天下经言各者或是迭领。
金轮不值佛古人问云佛出减劫轮王出增劫如何彼佛有子作轮王耶答如释迦应为轮王而于减劫成佛是也又如佉儴王命长而得见弥勒有是愿力而得见也已上并柔公疏引古人云。
此亦不然如悲华经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王有千子值宝藏佛授记此岂非金轮值佛。
华严十种彼经初住发心不同或见佛相好或覩佛神变或闻佛说法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受苦等。
犹同文殊同是菩萨可尔但彼是对告今是流通。
有人于此立四句计情未忘而于时节谓长谓短谓亦长亦短谓非长非短。
四姓刹帝利秦言土田主奕世王种婆罗门秦言外意谓净行志道或在家或出家苦行多恃己术自我慢人毗舍谓商贾之种首陀谓农田之种。
楞伽乃密对菩萨彼经大慧菩萨问佛何故授声闻记佛言有三意故一者为未入无余界者密劝修菩萨行二者为此界他土乐声闻乘者劝舍此心修大行故三者变化佛授化声闻记非法性佛辅行第六云非法性佛者以实隔权故。
方等为斥夺声闻方等陀罗尼经授记品云佛告五百大弟子众汝当作佛同号宝月王如来(云云)尔时舍利弗问文殊师利言世尊弘慈授我等记不久当得菩提文殊师利我等当得菩提不文殊师利言犹如枯木更生枝不犹如山水还本处不犹如石折还可合不如焦谷种更生芽不舍利弗言不也实不可得文殊师利言若不可得汝云何问我当得菩提心生欢喜是授记法无有形相无有言语无有去来无有喜悦乃至云若能如是观者乃名授菩提记舍利弗言若一切法空者世尊何以授我等记文殊师利言如来以如如性授汝等记不即是如不离是如不有不无不离色不即色乃至云是名如性舍利弗言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默然而还诣本处坐。
经颇黎具云颇胝迦此翻水玉又云水精智论云出名山窟中过千年氷化成如西都华山出玛瑙。
一坐三十四心若俱舍中树王下时已断前八地惑竟今一坐者取大论顿断。
一念相应通佛成相妙玄云大功德力资于智慧一念相应。
如七生闻法尚灭至一生二生须陀洹人断见惑竟若不值佛须经七生为惑所润在欲界内若闻法者即能进断欲惑故云尚灭等也言一生者即下三品惑谓闻法断竟证不来果也二生者若断中中成二果向进断中下成一来果。
三果家家一来三果亦分利钝妙玄云阿那含有二种一住果二胜进胜进那含断五上分结谓色无色染等即阿罗汉向也罗汉但有一种谓住果也复次超果者在凡夫时断欲界六品尽乃至八品尽来入见道发苦忍真明十五心中是斯陀含向十六心中即证斯陀含果也若凡夫时先断二界九品尽乃至无所有处尽后入见谛十五心名阿那含行第十六心即证那含果此超越人也(已上正文)家家者欲惑九品能润七生谓上上润二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润一生中中中下共润一生下三品共润一生共七生也俱舍云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断五至二向断六一来果辅行释云断上三品则损四生余三生在为六品润名三生家家进断中上又损一生并前损五余一生在名二生家家更断中中未损一生但名二向更断中下兼前中中成损六生余下三品俱润一生名一来果(已上正文)然所断之惑有超有次在凡夫时若未得欲界定但次第断也若已得欲界定随伏多少进断中下诸品惑者名超断也故辅行云或修欲定欲惑未断此人至十六心超断五品名为家家是也一来者斯陀含人也从初果后更修十六谛观七菩提行断六品欲界结尽名一来也此亦次第人也若利根顿断欲界下三品尽乃至无色尽名阿罗汉者亦超果人也今记主引此三类人并取利根以证地住人耳。
本迹四句净名疏云本下迹高并本迹俱下初住唯得此之二句夫论迹者约有本说本为法身迹为八相初住之前无法身本故不得论本高迹下仍有过上故也又不得本迹俱高若本迹俱高及本高迹下妙觉唯得此之二句释签云二住已上等觉已还得具四句。
经护明珠或是明月珠也如魏王曰寡人有径寸珠照车前后十二乘者十枚柔公引子书释云人含智则嫉之蚌含珠则碎之意云蚌若护珠命则存矣人若破戒法身亡矣故喻之。
经天中天涅槃经中说五种天一假名天即人主也二生天即二十八天也三净天即四果也四清净天即十地菩萨五第一义天即佛也今佛超前四天名天中天又佛未出家地名为天中天。
经族旌家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四闾为族谓多宗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