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品 此品毕药草喻品并第七记
利根正见有信有解见真理者名为正见有信解者准俱舍初果钝根信行人者若入修道名为信解若初果利根法行人者若入修道名为见得然此信解在小乘耳。
若法执中见等声闻领时合入七地见等叠向见得与信解也法执及七地之言稍似难见有人云此举通教况斥三藏也以三藏但空生执未空法执此有门意也若通教者虽生法同时若以断见破生执得生空在八人见地断思破法执得法空在已办地已办第七地也如何犹在三藏初信心此况斥之意销文虽通义终迃阔今恐文误七或是初谓领时合入初地初地即初住也以记文自云今经已入初住故也读者更详之。
及述五佛言略意广述者经云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说是法现在未来佛其数无有量亦以诸方便演说如是法如今者世尊从生及出家得道转法轮亦以方便说。
说有法譬即前通别初周别名法说通则具三谓喻及因缘也中周别名譬说通亦具三谓法及因缘也下周别名因缘通亦具三谓法及譬。
豌豆用涅槃经语彼经云譬如豌豆干时刺终不入豌豆者即今所种粒圆作仓黄色似梧桐大食者甚美僧祇律中毂数凡一十七种此其一也。
十六心名修道此乃萨婆多师义也诸师但云是见道耳初见理故名为见道更加功者是二果向将涉修道也当知初果一位得见修名。
亦应具对五味四教鹿苑用析空为慧命显为藏人方等用体空为慧命密为通人。
十六行对三空辅行云空三昧者以诸法从因缘生无作故空此三昧缘若下二行谓空无我也无相三昧者无男女一异等相缘灭下四行无作三昧者知一切法无相都无所作不作三有之业缘于十行谓苦下苦无常二行集道下各四行。
平等意趣摄论四意趣之一也。
门有入义经云门有二义谓入义出义若三界五阴为舍由迷色心即入它之门。
进退等中下疏云止领二乘不道人天是退所不及菩萨名上草小树大树而复不领是进所不及乃至横竖皆领所不及。
疏备轮诸道备轮之言下该三恶经云五十余年疏释谓是五道而记云不堕三恶者何今恐退大之后随福厚薄有墯不墯之异故也以退大人多是名字故下记云为论兔难须净六根准理退者多在五品前(已上正文)。
七种众生师子吼品中文也今引本经合喻来此使文旨可了经云如恒河边有七种人或为洗浴恐怖盗赋或为采华则入河中下合譬云有七种人畏烦恼赋发意欲度生死大河。
第一人者入水则没喻出家者剃发身披法服既出家已亲近恶友随顺其教听受邪法没生死河名一阐提等。
第二人者出已复没发意欲度生死大河断善根故没不能出所言出者亲近善友则得信心修习净戒受持读诵以根钝故复遇恶友不习身戒心慧听受邪法断诸善根没生死河等。
第三人者发意欲度生死大河断善根故于中沉没亲近善友得名为出信于如来是一切智人常恒不变为众生故说无上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非灭法僧亦尔以根利故坚住信慧心无退转故记云是内凡人也。
第四人者从河而出观瞻四方出入河中大略同上二三(云云)此第四人以根利故坚信慧心不退转四方者四沙门果。
第五人者以信心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为众生故广宣流布心无退转即便前进前进者辟支佛也虽能自度不及众生是名为去。
第六人者从河出已即便前进遂到浅处即住不去不去者所谓菩萨欲为度脱诸众生故住观烦恼。
第七人者出河前进既前进已得到彼岸登大高山离诸怖畏多受安乐善男子彼岸者喻于如来受安乐者喻佛常住登高山者喻大涅槃。
他方准此他方亦指方便为余如今娑婆之所指也。
下舍下舍对子故喻慈悲今家舍依涅槃为佛实慧所托。
胜兼两处方便同居名两也下疏文云昔华严大品未曾说此声闻本是大乘之子记云昔教显露未说是则前立胜应之义义兼两处是也。
习方便者斥古谓生方便者无性。
从本立名若论出界必须四果若至四果只名罗汉岂又更存须陀等名言从本者盖超人也以从须陀洹顿断九地思惑不历二三果从此出界故云须陀洹人八万劫若至斯陀含顿断上八地思不历三果从此出界故云斯陀含六万劫那含准此义亦可了是则前三果出界者超人也至四果出界者次人也问若尔超者利根次者钝根何故超者劫长次者劫短答劫长短者乃敦逼权说耳岂有五人至彼土已一例四果而更分长短劫耶此难非矣。
不云别者不云通菩萨与二乘别者以断惑是同只言二乘自该菩萨也或恐写误应云不别云者更详。
禅生百八法界次第云若十八空自然明了以此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无染无著诸禅定者有漏无漏观练熏修等百八者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师子游步三昧等是诸三昧皆从达禅生。
智定各有自佗因名止观果名智定取自行照真名自化他照俗名他前文中云行藏理藏自行此行理名充化他名溢又宝智满名充权智用名溢。
如布衣所使如汉高祖起于布衣布衣者贱服也今以布衣喻前三教佛所使者三教之权法也若开权已三佛即圆佛是亦三教体外即体内是故得云共至贵位。
出入之名亦更互得不二而二即寂而照照体本寂是人也二而不二即照而寂寂体本照是出。
二三开合释签云幻有即俗空即是真不空是中但观名中空合在何谛若合在俗即如别教名含真入俗若合入真如别圆入通名含中入真又说者有事理论开合真中属理中受真名有中边论开合真俗属边真受俗称也。
以二对二不二是自行之实二是化他之权。
并现所居并皆显现在方便土。
以为臣佐圆四十心同佛覆实助引僮仆俱入圆中。
何关法身菩萨乃是指二乘耳。
以现说当以父子相失之譬说当于法华相值事。
举生领熟举相失之机生领相值之根熟。
前一行实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等。
后一行权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等。
况开六义安隐处不安隐处安隐法不安隐法种种对不种种。
自佗破已夫发心者若因佛故发他生计也非因佛故发自生计也心佛道交发者共也无因可知。
见生夺钝见执起时修惑且伏乃是钝修为见所夺。
从定名谛从慧名境又云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记释云止为能缘谛为所系谛境名异本是一法又止观云一心三止见不思议谛一心三观知不思议境。
依正具如分别功德经云于虗空中天鼓自鸣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徧九方等此依报也有诸菩萨乃至一生当得阿耨菩提等此正报也。
宝塔依报则三变土由正报则分身佛集及接诸大众皆在虗空。
神力依报者于时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正报者诸佛弹指及謦咳声徧十方界。
十方之言五佛章中多云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十妙引诸证境妙者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智妙者文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乃至利益妙者须臾闻之即得菩提何得谓法华不明常。
空无所有等言诸法实相之说空照所有安乐行文诸法实相方便品文疏释宝相互融似用华严涉入之意空无所有疏文不消。
见佛常在等人此土不毁等事堂阁种种庄严众生种种游乐常在等者分别功德并寿量品文也人者则四信弟子五品人也此土不毁者唯玄文销云即本时三土也若大火所烧之时此土安隐荆溪云华严尽未来际即是此经常在灵山堂阁等者经云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迹门多用华严文中意。
孔目孔者众也谓众数之名目也如三周七喻并叙一代施权之意盖但算数耳。
行头行音卫如大商将财令他人四方作估者名为行头。
疏禀方便者乃至为民指藏通并是圆所用法耳。
指前四重出入息利四番释。
前唯在果等前方便土佛之自他而在果也今吏民执拂拂去惑尘以文势相连故云今通因。
东西驰走东西走戏。
进退二种于诸欲染贪著深故谓息化则退也若云无机则进也今依彼第二释故云不颂息化。
从亲以说法身为中为正。
夜摩天自在品升夜摩天品第十九又夜摩中偈赞品第二十而新经无自在天品或恐误宫中二字作自在或出旧经。
化菩萨答彼经乃是香积佛答今乃云化菩萨耳。
劳谦彼经之言也劳谦者易谦卦云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屈己先人自毕为劳耳。
疏不应兜率若约齐教始在道树知无大机云不应者鉴小照大其亦久矣。
半满不同古释菩提流支以鹿苑为半般若至涅槃为满。
随于形色以释十力等随三教佛释。
横十七句一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二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三大乘心四布施五戒六忍乃至第十七十善言横者疏释云直心等四教菩萨皆悉修之故名为横又一一菩萨备修十七句故名为横。
竖十三句一随其直心则能发行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三随其深心则意调伏乃至第十三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言竖者疏云直心是圆教中八直道得此直心能具万行故名发行直心是解发行是行解行相资到清凉池故名为竖等。
并开中间开恐是阙字耳以法喻二文各阙二味法说寝大施小之后不云二苏文意便至法华正直舍方便譬说舍机用车之后亦不云二苏即至法华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以此校之是阙非开。
大小四意大四者一免难二索车三等赐大车四得车欢喜小四者一以三车拟宜二知子先心三欢三车四适子所愿。
法身地有远有近释签云法身地者自本地真因初地已来远鉴今日乃至未来大小众机故云我本行菩萨道等此指远也此前记云法身本意者若望十方无时不应今准此方未设化前乃至久远未结缘来并名法身地此指近也。
及化佗等三化佗权实自行权实自行化佗权实。
判命所属命应作今。
自行之语似于自他自他者即第三双也乃是自行权实合为实化他权实合为权若今疏中自行权实之智皆名为己者似同第三自行权实合为实若尔何名开合因释云俱有权实故双言之若或疏中只云自行权实之智皆名为己此名第二句则其义已显只由更有一句相连云如来化他权实之照皆名为权故烦释云似同第三。
准理合双应云照自行若权若实为己照化他若权若实为他以常途第三一双如是也今疏中虽是第三语似第二自行盖由文云照实为己也又何意语同第二自行故释云为对化他乃成第三自行化他也。
自行亦指化佗为佗疏中化他权实之照皆名为他此则自行相对中之权实也次云亦指为他者疏中照权为他之文也此探领之两他也。
虽禀小化虽禀者盖由经中他日已下洎乎一代五味之化并是探领法身之地久远照机当施大小之化。
应重云自方显第三应云探领自自他之权方乃义足则成化他第一自行第二自他第三。
并是对法身为他探领中圣人自等并非二乘所有。
他即二乘所用疏中化他之照名他又照权为他并是二乘所用向非二乘事者疏中自行权实之智名己及照实为己并是法身地事故向文云非耳。
三佗齐教领中一他及探领中云化佗权实之照名他又照权之他共有三他。
如释签引成论成论云如经云善来比丘随顺我法我则观喜此似有贪如语调达汝是痴人食人涕唾此似有瞋自言我是人中师子此似有慢等。
但有七缘尝检兴起行经而有孙陀利谤唯无乞食一缘耳具有十恼而与大论文相出没少异或恐所引经本各别今依经略笺不复如经中前后次第但依此次耳。
六年苦行昔有太史子名火鬘与护喜共相友善护喜劝令亲近迦叶如来火鬘曰此秃道人有何道哉因骂佛作秃道人故今生将欲成道故六年苦行受诸辛勤偿其报耳。
孙陀利谤昔有淫女名曰鹿相时有博戏人名曰净眼因于树下与相娱乐是时净眼见鹿相衣服珍妙乃杀之取衣而去是故今生受谤。
金锵佛一日乞食至里中见有破剅木长一尺二寸出在佛边佛知是宿缘踊身虗空乃至梵天锵亦随至佛从天下锵亦随下于是世尊展足锵从足入等(云云)宿缘者无数劫前有二贾客各带五百啇人入海采宝后水灾忽至其第二贾客曾治舡讫所将商侣即便上舡其第一贾客索未有舡便与第二贾客争舡而以铁矛𥎝第一贾客足便即命终第二客佛是也。
马麦往劫有国王名曰槃头请毗婆叶如来入宫供养时有比丘名曰弥勒以病不行即为请食因过梵至山其梵至山王见食香美便即妬害曰此秃沙门只应食马麦耳王诸僮侍皆云此等师王应食马麦以是残报佛及五百此丘食马麦九十日。
瑠璃杀释昔过去世毂贵饥馑时罗阅城外村中有池是时人民捕鱼食之是此池中而有两鱼一名为䴸二名多舌自相语曰我不相犯横被见杀愿我后世当应报此尔时罗阅林中采鱼人者今释种是其䴸鱼者毗楼勒王是多舌鱼者今毗楼勒王相师恶舌者是。
乞食空钵经中无文智论云佛于舍卫受岁竟到婆罗门城持钵乞食时国王乃出制限令国人不得与佛食是时民众并皆闭门于是如来空钵出城时一老使人持破瓦器盛潘淀汁出门弃之语佛曰今此弊食须者可取。
旃遮女谤昔世有二比丘一名无胜一名常欢喜国有长者妻名善端是二比丘往来其家其无胜比丘断诸漏尽具六神通其长者妻以四事供养生殷重心若供养常欢喜者心即微薄于是常欢喜便生嫉妬谤无胜者与善端通而以恩爱受供养耳(云云)常欢喜者佛是也善端者旃遮女是带盂起腹来至我前曰汝前与我通使我有身今当临月事须苏油帝释扇佛化为一鼠啮于盂带盂忽墯地。
调达推山昔有长者名须檀子名须摩提其父命终有异母弟名修耶舍须提念言若异母弟在者所有财产当须共分即便设计往耆阇山有所论议共至山已即推置崖底以石槌之即便命终时须檀者净饭王是须摩提者佛是修耶舍者提婆达多是。
寒风索衣兴起行不出他经未检。
双树背痛昔罗阅祇国大节聚会有二力士一刹帝利二婆罗门时共相扑婆罗门谓刹帝利曰卿莫扑我我与卿财其刹帝利摩为屈伏二人俱受王赏其婆罗门无报恩意如是至三都不报功后又相仆刹帝利以右手捺头左手捉腰两足蹴之挫折腰骨如折甘蔗刹帝利者佛是婆罗门者调达是也然经中虽无乞食不得及寒风索衣两恼而更有五百罗汉被谤并骨节烦痛具则是十除罗汉是亦具九。
七觉在八正前止观第七云云何八正在七觉前此应三句分别一三十七品皆是有漏二皆无漏三亦有漏亦无漏如大论云正得初善有漏五阴善有漏五阴即是煖法之前尚于八正云何修耶初从师受法系心忆念名念处为求此法勤而行之名正勤一心中修名如意足(云云)当知道品皆是有漏(云云)婆沙云若修八正在七觉后亦得是有漏亦得是无漏何以故依八正入见道即是亦无漏又亦漏亦无漏即是对位意辅行释云世第一前亦是有漏见道已去亦是无漏。
是老死谁老死阿含云十二因缘从无明至老死若有人言是老死谁老死皆生邪见乃至无明亦复如是若说无谁老死当知虗妄是名生空若说无是老死当知虗妄是名法空。
大经中大乘治门乃至用常大经云有优婆塞受持五戒威仪具足名曰威德无垢称王深乐观察诸对治门所谓苦乐常无常净不净我无我实不实等常乐观察如是等法对治之门(云云)下记文云既是无垢称王所用亦不近也。
是五力位对位道品也煖位正勤顶位神足忍位五根世第一位五力故云耳。
疏入修慧煖位煖本思慧修入顶忍今云入修者多是入修位方便。
大论斥权论云首楞严经中有未发心与记有适发心与记他人尽知之云何二阿僧祇不知作佛(云云)言不知者乃权说之故论斥之。
非谓全无若迦旃延及诸佛所计云三藏菩萨不断结为大论所斥者灼然是权也若据阿含三藏菩萨不妨自有实行者。
岂以会二古人谓法华只会二乘。
进退二释彼引大论大鹏之喻如大鹏鶵从一须弥至一顺弥若身坠地名死苦若未至地名死等若至地者谓四果更不发心名为死若未至地者谓初二三果有发心不发心之故曰进退。
无复前后若论前后须云苦法忍苦法智乃至道比忍道比智。
余三徧摄一切见惑消三百由旬用五下分为一百者但取贪瞋二分耳若身见等三本是见惑也以俱舍五下分是见思舍说故前疏中销二十年中以五下分五上分惑合譬是断思者是。
广如俱舍颂曰由二不超欲由三复还下摄门根故三或不欲发趣迷道及疑道能障趣解脱故唯说断三疏释云一身见二戒禁三疑四贪欲五瞋此五在欲界故名下分由二不超欲由三复还下者由贪瞋二不超欲界设有能超上生有顶由身见等三还生欲界故说贪瞋如守狱卒身见等三如防逻人有说言下分者谓下有情即异生也及取下界谓欲界也前三能障超下有情后二能令不超欲界故五皆得顺下分名问如诸预流断六烦恼云何经说但断三结答此有二师第一释者颂曰摄根门故三言摄门者谓身见在一门即苦门也戒禁取在二门谓苦道门也疑通四门谓四谛门也说断三种摄彼三门故说断三已说断六言摄根者谓边见依身见转见取依禁戒取转邪见依疑转故说断三种摄彼三根故说断三已说断六(云云)五上分者颂曰顺上分亦五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释曰一色贪二无色贪三色无色掉举四色无色慢五色无色无明由此五种能令有情不起上界故名上分以贪过最重故两界别论(已上正文)若五名义新疏不释今记云染彼颂云贪染即贪也无明是色无色痴慢是得禅者高举掉是者出禅者寻伺。
断少思惑此乃外道得禅者能断是名伏为断非约断论断也以必无先断思后断见者。
第四五合为一段前开科为五一舍父逃逝下名父子相失譬二父子相见譬三傍追二诱譬四从心相体信下委知家业譬此非领上近远乃追取方等大品意耳五付家业譬即法华也又第四第五共为一付财譬(云云)今此中意者以二诱是鹿苑中意若合第四入在第五者则大科中无方等般若文也。
索车文促鹿苑免难之后即便索车而经中不别云方等般若机情之异故云文促。
受行悟入前记云机会即受随闻转观即煖法去名行至世第一名悟初果名入以小例大亦应可知。
疏隔凡成圣隔应作革谓改革也。
现瑞表彰各别今经六瑞俱表开权彼经瑞者世尊二月十五日告灭疏云是表法也二月仲春仲者中也即表中道又十五日月满之时此表圆常也又佛集众一以声二以光洎至十方大众集已世尊收声与光皆从口入则表息照三障是故人天哭云圣慧日光从今永灭此又表无常也。
领解近远迹乖今经探领法身地垂化之意彼经只领五时一代之事如云从牛出乳乃至从熟苏出醍醐。
述成被根不等今经三根各有领解而如来各有述成彼经无此。
付嘱有下有此今经付嘱下方自有六万恒河沙菩萨各带六万恒沙眷属等于下方空中住彼经只此土流通耳。
佛定已起不得说者说应作证若如来从三昧起而多宝不得来此证者集经者何不先安品于未起定前况复疏云多宝来证。
民有多少民则机也如华严教二民多鹿苑教一民少余部准说。
资产所出或谛理为资产行位为所出或修行为资产圣位为所出。
具有二义玄文云若作寂场之华严此非次第今依法性论纯根菩萨三处入法界初般若二法华三涅槃般若入法界即是华严海空又华严时节长昔小机不入如聋今闻般若即能得入。
补处岂多无前三教之补处也。
鹿苑之后说戒善耶除见思粪正在鹿苑自此之后若都为出世者何十二年中为无事戒只说六句戒经十二年后广制戒法持戒者生天如何都判出世。
未改小途执罗汉果而无希取一飡之意是不游大迳也。
从二使来是密都将法华判为密教非矣。
教作即是探领文此文即是适愿也虽不合探领中适愿取上文齐教中除粪适愿兼之以由两适愿是同故。
故便言之前见相中云此或是王今此中有长者号以长者如王次便言之。
旁论授记入法界品未见彰灼有授记语但诸知识劝发菩萨心故得云旁。
券约券音劝释名云券绻也相约束缱[糸*(券-刀+力)]为恨中央破别之刻数此用铁作刻记物数也今国家赐功臣用此为誓名为铁券者是。
随修随赏住前加功名修八相作佛名赏。
已辨异竟前文云若住二乘位中转教名二十年二十语同各有所以。
疏上合有二长行合中有二初我等以三苦故至迷惑无知合两门无机次知乐小法合放舍。
疏无不舍及通泰长行中有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并渐有通泰。
经诸法空寂阴界入法悉灭无余。
无生无灭真理清净了无去来。
无大无小理性元同无三乘异。
名为习果以无牵生不名报果玄文云类如二乘之人无漏法起酬于习因得是习果也无漏损生非牵生义故不论报。
经得其果报此即报果也玄文云朗然大觉无上菩提名为习果报果者即大般涅槃涅槃即报果也。
别被是填愿中终中应作之。
疏五戒十善冷水洒面至遮贪欲热恩章安今文以贪欲入三恶为皆向人天为面至次文得一日价除见思寒热方是涅槃若前长行中疏云知有小善宜以灰断理水除见思热今得醒悟至四真谛方名为面问章安以入三恶为皆人天为面大师以人天为背涅槃为面两背有殊二面甚异所以者何答此乃迭论背面耳不可以两背名同而谓二面义一或约大乘释之以证真为背入中为面有何不可但经文次第当小化之首未合言之况复前记文云有向涅槃机故名为面非谓洒彼涅槃名面若然向涅槃机尚在人天。
物不答施于天地子不谢生于父母此二句本出魏志刘引用之魏有臣僚受曹操禄重欲收吴蜀以报国恩遂拜出师表云物不答施于天地子不谢于父母可以力报难用笔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