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量品
以理况事性非今昔常住不灭以不灭故称性而常若云无量劫理数然也以由理常是故事常。
举不足以释之事寿为不足理寿为足用事寿以显理寿故曰释之。
本既不疑长寿弥勒菩萨等从初不疑佛寿何以太长若尔则睿公不须以法寿即报寿非长而长以出其意。
但先以长为答示答问意也睿公只消以长答短于理自明。
惟忖中五句至向地今再笺之疏云初一句总后四句别今闻大法雨润法性种开十住知见今之与先已得十住今从十住改十行示佛知见击皷演义皆从向地今昔悟入(云云)。
乘妙中说三法妙中云始终者不取五品教乘为始乃取凡夫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种法相为三法始也从性德之三法起名字之三法因名字之三法乃至究竟之三法过荼无字可说乘之终也。
此违论文天亲明三身寿量今是报身具如下引文。
疏百年为期颐注家用礼记经语记主亦取郑玄注文而释之郑云期者要也颐者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当尽养道而已。
伽耶既非旧以彼长连上四字以为句非也又释之云以即报佛是本佛故彼长报佛即今经伽耶之佛故曰何独意明二身体即故也此亦非矣今谓伽耶曰应彼长曰报以约真谛双非报应故曰长短斯亡。
燕赵赵将伐燕苏秦为燕说赵王等文在辅行第八说中明之然春秋中无秦燕等名乃是春秋后语耳。
后文具此三句非如三界见于三界法身义又云如实知见三界报身义也又云或示己身己事他身他事应身义也。
大经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以具三因佛性故尔。
更立名异义同而为多并一乘者理乘也理而不灭故常当知乘常只是理常耳若云乘非常理须灭若云理是乘何独非。
疏大经超前九劫佛藏经云弥勒发心先四十劫释迦方始发心佛地论云因七日七夜翘足赞弗沙佛因超九劫与本行经同又说布发掩泥超八劫大经云身求半偈故超十二劫章安疏云或根缘不同佛增减说之。
今显实已不复隐本若初住显实已亦不复隐本但以无久本可论纵得延促劫智以一日延为多劫而为久本者亦只是权耳当知佛本为实菩萨本权。
问桥方等陀罗尼经云我于往昔作一比丘时有居士设大施会有一大桥有众多人从桥上过我以愚故问彼人言是桥何人所作此木何林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载青松白松等后到会所财食无余。
疏阡陌道路也南北曰阡东西曰陌。
彼经十身新经三十八明第八地成就身智入无功用经云佛子此菩萨远离一切身想分别住于平等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虗空身(云云)国土身者地论云千等世界净不净世界广等世界差别皆善分别知智身者论云闻思修智果行智世间出世间智差别皆如实知法身者论云无量法门平等一法身故如闻取故随所化众生根性相应时说差别故有根无根差别相故知第一相差别皆悉应知虗空身者论云知无尽相不可见相无障碍相无为相能通受色相因色分别皆悉能知。
余皆化摄谓众生国土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等六也既云应开为四而文中两番云化或恐写误应云余皆应摄又况众生业报二身两分若猿猴马等为业报须指人天等为众生也学者更详。
疏若但性德三如来者是横约种子义。
但修德三如来是纵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两番纵义有人云初一番是能显谓别地前十住修空显报十行修假显应十向修中显法次一番是所显以由登地始得法身之本从本发智是报报如华台从报起应应如华叶虽能所异皆纵义也今谓此片古非用显今是以由古师说三德义而有二纵一师云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故今初云修德三如来是纵又一师云法身正体本自有之了因般若无累解脱此二当有故今次云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具如前第三记已笺。
疏量字则通无的句绝。
借义名释借观心因义释妙智果义。
相照四句智妙初境照智智照境境照境智照智。
双具前两旧曰具法报中两亦句以应从法报中起故如是今谓疏既云两存只是具应中双非之两耳乃即遮而照故具也。
名通义通名谓非常等四义谓四句各四。
理通法通理谓三身体融法谓权实常住。
且约次不次而论总别前别约三谛论本迹次也后总约三谛论本迹不次也次为别不次为总。
俗谛三昧此照俗理也辅行云言俗理者缘于俗谛恒沙三昧言俗事者缘于众生病及神通。
一种子无上指对雨譬论云退菩提心已还所修善根后同得果。
三增长力无上论云说商主譬今记云化城义同。
七化生无上论云教化众生无上故地中涌出无量菩萨。
八成道无上指寿量三菩提论中引本品三身文义。
九涅槃无上指医子论云医师。
雨譬已述譬及领经云善说功德诚如所言等。
方便品已判甚深本论释方便品中云言甚深者有五甚深一义二实体三内证四依止五无上。
履所止切蒵胡礼切又音系谓屣带也。
今但正化若准今但化益此中四字宜作白字书之若作注文则今但化益亦宜注也。
郑重如前释皇天郑重频降命也。
故此自佗随用别故具如玄文玄文云前二教所有随自一向是随他意语别教一向束为随自他意语圆教一向是佛自意语今文以迹门为他故曰随用。
前虽有二乘之名疏云不复言及二乘。
小在此三小机多在三善道中。
疏自应得闻长远之寿华严八十云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
然灯者拂因疑布发掩泥得记乃迹。
非无近果三乘各证。
身岂不然谓益物处者常在此土此土既本土身亦本身故知是报也。
展转相望有五乘七善旧云如地狱有人乘鬼有天乘畜有声闻乘人有缘觉乘等今谓地狱乘钝鬼中乘利鬼中乘钝乃至天中乘利。
十界交互以论机应下下法界有上上机如地狱界有九界机鬼中有八畜中有七此乃下有上机若上有下机谓初发心求于佛果破戒墯狱于彼可发成地狱机余八准此此乃上有下机具如释签。
或但论四圣以辨胜负声闻负缘觉胜乃至菩萨负佛胜。
且对佛界胜劣应耳既是本佛起应故就佛界论现胜劣之身未宜四圣以辨也。
现种种身此文写误而又语略今检名号品而刊正之经云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记中云食)种种修短种种寿量种种处所种种诸根种种生处种种语业种种观察记有种种形经无经有种种观察记无。
竖中亦然不将他佛望我以论之横竖也当知以我三世相望自论竖耳。
佛性有五名一佛性二首楞严三般若四金刚三昧五狮子吼。
如前竖望只得以佛望往菩萨前云然灯缘熟以佛像化之我缘未熟但为菩萨前未拂迹得作此说今既闻竟故得约横以论佛佛相望也。
望自身寿即横若今自寿如四教佛乃横。
迹中四佛寿命玄文云三藏佛父母生身八十二尽身灰智灭毕竟不生通教佛誓愿之身化缘讫亦归灰断此两佛齐业齐缘别教登地百界作佛得论年纪大小大即大乘常寿小即小乘无常之寿圆教登住亦复如是况妙觉乎。
本中大小不同玄文云上因妙中以智慧为命此则非长非短由非长短之慧命能为长短此中正明长短寿命经云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纪者是寿命也大小者长短也若经中间处处年纪大小者乃是约迹而悬指于本也。
今师三释文云三德不可思议那忽纵不可思议那忽横乃至那忽一异等此约理藏释也身常智圆无有优劣能种种建立同归第一义此约行因释也即一而三故不横即三而一故不纵不三而三故不一不一而一故不异此乃约用释也。
小乘三德为小小乘师云般若种智已圆果缚尚在解脱未具身犹杂食又云带无常故一优二劣譬之横川走火又云先有相好之身次得种智般若后灭身智方具解脱。
此指开迹文竟者谓本成已入涅槃者皆是迹耳然竟文者三字无疏可牒似如𠝶更详之。
至果名为师子奋迅奋迅下似脱两字应云师子奋迅奋迅中第十功德等或语略。
乘栴檀楼阁华严四十八云毗卢遮那菩萨从于兜率天没生于人间净饭王家乘栴檀楼阁处摩耶夫人胎此名入离垢三昧非眼所见而能处处示现受生。
贯日之精瑞应经云菩萨初乘白象贯日之精普耀经云入夫人胎如日现水又云其人中尊德超日月在于胎中演金色光蔽于日月乘白象者普耀云菩萨问天何以形貌降神母胎梵天强威白言梵典所尊形象第一何以故三兽度水马兔未知浅深用譬未达法本象步尽底以譬大乘。
七步不同南行七步示为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断生死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乃至下方七步示灭地狱火。
如佛问均提类佛五分是同。
大小仍存逗机别故存而不混。
五分法身义同生身二身本同何以云义五分功勋犹如均提虽云不灭用火片之终同无常生身灰断。
应存两释旧云然灯佛者乃他也在彼名菩萨者乃自也今谓自身应他及然灯他虽分两他只自他耳。
说弥陀成我事以例两释。
如一众会等集十方如他集一方若自。
一在衍门故实释论云今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
三在三藏故虗玄文云三藏菩萨止伏结惑未有灭证但约三悉檀耳又云多说因缘生生事相少说第一义谛此乃藏通对说耳若以通对别别未证中亦但三悉故玄云通望但得二耳。
通别二人三虗一实别亦三者在地前也玄文云对通虽四而三别教如何答证道有四教道应三。
寄事以说寄本迹以谈理。
以句结之各有所属如云外道非有非无见二乘非有非无证菩萨非有非无门。
但成别俗九界病耳。
迦栴延章经具五句云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数演其义是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空灭义。
一一悉中复有四悉玄文云一悉檀通有四悉者论云阴入界别是世界因缘和合故有人是为人正世界破邪世界是对治闻正世界得入是第一义乃至第一义中四悉者一切实乃至四句是世界佛支佛心中所得法岂非理善是为人一切语论一切见一切著皆可破一切不能通第一义能通是对治言语道断是第一义。
安得更成复具等耶若顺文消之安得之言谓更须非之则无复具也若作写误消之恐更字是不字耳谓圆尚墯有句安得不成复具等耶。
一一悉中能所皆足圣人以此而逗物。
十门解释一释名二辨相三释成四对位五起教观六说默七用不用八权实九开显十通经。
以分二悉玄文问云为人生善只应生善那复断恶答为人者生善是旧是正断恶是傍是新治中治恶是旧是正生善是新是傍。
第一义而通于初四教皆通于初若圆教中或名字五品。
从渐顿来且寄地位历时既多且寄十地深位以言善十住尚浅故也。
准行证文分常者文云久修业所得对佛者文云寿命无量劫。
总有五句经云迦栴延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寂灭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虽结成通谓寂灭句也净名疏云三藏明无常非无常义若了诸法非生非灭横计生灭以四句检生不可得即无常义也又达无麤细之苦体有即空不见苦相名无所起即苦义又体此诸法本来空寂是真空义又衍门实相本来无有我与无我本来无二真我义疏释甚广。
诸句可明若结句成圆则诸句例尔故疏云亦得是圆释五义。
以照寂为等觉寂照为妙觉彼经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盖以等觉自行照理名寂妙觉果满鉴机名照寂之与照附权不即故属别也南岳大师云照寂顺体寂照顺用亦其例也但南岳于圆法自论耳。
事理相对智理惑事。
似同报身自受用属智生。
入中亦然灭于尘沙之惑方有入中之智。
用却成灭旧云法身体者全指惑也若唱此体有断惑人即用也今谓若约当体得作此说若三身身相望报应属用报论灭惑应论唱灭乃二用成灭。
疏便谓其即是佛才闻谁有烦恼便癈修行。
毗钵舍般此翻慧。
奢摩他此翻定。
若到故破凡夫能破此文写误涅槃经云狮子吼言世尊如经中说若毗婆舍那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奢摩他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烦恼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善男子如明时无暗暗时无明若有说言明能破暗无有是处善男子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烦恼如其无者则无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烦恼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众生则应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应破若初念不破后亦不破(已上正文)今须改云若不到故破凡夫能破若到故破初念应破则使记文粲然易了。
定慧共别慧若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定兼定则共非也。
真中二善已生未生论第七云见思本起名已生恶观于即空令已生不生尘沙无明名未生恶观即假即中令未生不生一切智名已生善此善易生故言泥洹道易得也道种智一切种智名未生善此智难生空智已生中智未生当修三观生此二智。
治道长故始灭欲恶终至变易。
上对治治未文无重释疏中标世界并对治毕次如禅下只释世界而已若其对治未恶而疏中更不复释故云无重释而有向来治已生之义耳。
净无垢称王优婆塞名也以无垢之名位在等觉知治门不近。
如本劫等见各计四禅等断惑不同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具六十二故云等断惑者名伏为断谓著断常外道也著断者于欲界色界空处识处不用处非非想处而起计著谓归磨灭也著常者计初禅二三四禅悉计自恣五欲得涅槃。
但对小外对此仍疎八到是小外之病八术是苦空等药彼八在小故浅今此中意准下文以三达五眼以为八术今八在大故深。
无明本有义之如损旧云若了修恶即性恶如病损今谓无始无明翳乎法性如法身损非谓病损。
所治同故通二乘与藏是同只治一两有缘者。
先令断乳乃至用经云譬如国王暗钝少智有一医师性复顽嚚疗治众病纯用乳药亦复不知病起根原虽知乳药复不善解或有风病冷病热病一切诸病悉教服乳复有明医晓八种术善疗众病(云云)是后客医即语王言从今已后不得复服旧医乳药所以者何是药毒害多伤损故若欲服者当斩其首断乳药已终更无有横死之人(云云)尔时客医以种种味和合众药谓辛苦酸甜酢等以疗众病无不得瘥乃至再令服乳等(云云)经中合法云凡夫所计吾我如大拇指或如芥子等(此旧医也)如来说我悉不如是谓诸法无我(断乳也)后还为说性不变易诸法之中真实有我(而令服乳)疏中释云此中举五味者即五门禅观辛譬不净苦譬无我醎譬无常甜譬空酸譬苦(云云)若今记中云总为六味苦为酸等者乃是引如来性品中文若客医断乳乃南本哀叹中文耳其喻有异释签中云彼破三修故但三味胜劣相对故成六味且略不说净及不净又涅槃玄义释宗中云三修有三谓邪劣胜邪者见相似法为常适意为乐运为是我愚惑所覆追求无厌劣者无常醎味破其执淡无乐苦味破其执甜无我酸味破其执辣三界皆无常诸有悉非乐一切空无我胜者常乐我也法身常恒无有变易淤诸觉华欢娱乐具八自在我无能遏绝。
八术经中有二种一菩萨品云譬如良医善解八术为治众生一切病苦谓吐下涂身灌鼻若熏若洗若丸若散疏引兴皇释云初四句譬昔教无常吐譬苦下譬无常涂身譬无我灌鼻譬不净后四句譬今教常德譬薰净德譬洗乐德譬丸我德譬散二南本哀叹品中复有八术疏云一治身二治眼三治服四治小儿五治疮六治毒七治邪八知星内合佛知八正道能治八倒(文文)今记中八术是哀叹品文也以由客医断乳正明八术治倒故也。
何不指善恶心所共为正数即所也何不指善心数与恶心数共为正因而只指通大地数耶。
恶复别属善数属人天恶数属四趣故云别也若用通大地数则摄得善恶两十。
疏十心数谓想欲触慧念思解脱忆定受此乃通大地十数也。
人天被开童子戏沙散心称佛皆成佛道。
二乘非缘据隔小故若向云亦缘摄者据退大边。
为让前后人天善根属正因者此让前也入初住名了因者此让后也。
十信相入信念精进慧定不退回向护法戒愿是十一一相入为百说说出相入意。
修性三因止观玄文俱有此意谓离合。
九门共成始色心终受润只共成修性三因耳。
皮肤毛彩若华严行布般若八十科之类。
闻众恠说圆经惑耳惊心之谈如净名芥纳须弥毛吞巨海佛藏劫火洞然一唾即灭之类是也以今经唯说只是三千法性体用耳若今人暗禅之恠说斯亦不足可指也。
法数增减略如玄文七科谛境等类。
与夺他释四时三教夺之则一切俱权与之则无非皆实。
大小二初昔退还中自有最初禀大后以小接此乃大初也自有中间最初禀小此乃小初也。
二通三别三谛通四教故通三谛𢩁别圆故别。
三周中大拟法说中云若以小乘化此事为不可譬喻中云我身手有力当以机案从舍出之。
置顿从渐本从乳出酪今文从佛出九部故云置顿。
三德之名尚通外计涂身外道计大自在天具足三德云法身报身居自在天三目臂即摩醯首罗也而能化身随行大道。
大小六义前已签。
未捣未节华严等大乘戒定慧法药小乘人未能服服只以三三昧为行耳。
空假中三准此可知未得妙空如来捣未证妙假如来节节未入姓中如来合。
具一切法一空一切空十界皆空假中亦尔而以三观遍修三十七道品入三脱门开佛知见。
共别二相空无想愿此共摄渐空假中三此别摄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