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略释五重玄义。
玅法莲华经
智者大师。将释此经。先于经前。立五重玄义。申明首题。发扬一经大旨。所谓九旬谈玅是也。言五重者。谓名体宗用教相也。因名诠体。因体会宗。依宗有用。仍须教相。区以别之。令权实有归。麤玅无爽。此经以法喻为名。实相为体。一乘因果为宗。断疑生信为用。醍醐为教相。
一法喻为名者。夫玅名不可思议也。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此法即玅。此玅即法。无二无别。故言玅也。所谓玅名一举。待绝竝彰。相待论判。出前三教四时之上。绝待论开。开前三教四时。俱成一实也。
莲华者喻。喻权实法也。莲譬于实。华譬于权。良以玅法难解。假喻易彰。况意乃多。略拟本迹。合成六喻也。
初迹门三喻。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经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二华开莲现。譬开权显实。经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三华落莲成。譬废权立实。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也。
次本门三喻。一为莲故华。莲譬于本。华喻于迹。从本垂迹。迹依于本。经云。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二华开莲现。譬开迹显本。经云。一切世间。皆谓今始得道。我成佛以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三华落莲成。譬废迹立本。经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虗。
是以先标玅法。次喻莲华。荡化城之执教。废艸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莂(结迹门意)。
又发伽耶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增道损生。位隣大觉。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结本门意)。
经者。西国称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也。具贯摄善法四义。谓贯穿所应说义。摄受所化众生。三世不易。千圣同遵也(一释名竟)。
二实相为体者。一切诸法。不出法性。正指实相以为正体也。故寿量品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非如非异。若三界人。见三界为异。二乘人。见三界为如。菩萨见三界。亦如亦异。佛见三界。非如非异。双照如异。今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也。体化他之权实。即是自行之权实。如垢衣内身。实是长者。体自行化他之权实。即是自行之权实。如衣内系珠。即无价宝也。自行之权即自行之实。知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况自行之权而非实耶(二辨体竟)。
三者一乘因果为宗。宗者。要也。云何为要。无量众善。言因则摄。无量证得。言果则摄。如提纲维。无目而不动。牵衣一角(谓戒衣也)。无缕而不来。故言宗要。
然诸因果。善须明识。尚不取别教因果。况余因果。诸经明佛往昔所行因果。咸是方便。非今经宗要。取意为言。因穷久远之实修。果穷久远之实证。如此之因。竖高七种方便。横包十法界法。初修此实相之行。名为佛因。道场所证。名为佛果。但可以智知。不可言具。略举如此因果。以为宗要耳(三明宗竟)。
四断疑生信为用。用者力用也。三种权实二智。皆是力用。于力用中更分别。自行二智照理。理周名为力。二种化他二智鉴机。机徧名为用。秪自行二智。即是化他二智。化他二智。即是自行二智。照理即鉴机。鉴机即照理。如萨婆悉达。弯祖王弓满。名为力。中七铁鼓。贯一铁围山。洞地。彻水轮。名为用。诸方便教。力用微弱。如凡人弓箭。何者。昔机禀化他二智。照理不徧。生信不深。除疑不尽。今机禀自行二智。极佛境界。起法界信。增圆玅道。断根本惑。损变易生。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两种菩萨俱益。法身。法身后心。两种菩萨亦俱益。化功广大。利润弘深。葢兹经之力用也(四论用竟)。
五醍醐为教相。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云何分别。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厚植善根。感斯顿说。顿说本不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痖。良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于小。此即华严。约法被机。机得大益。名顿教相。约说次第。名从牛出乳味相。次照幽谷。浅行偏明。当分渐解。此如三藏。三藏本不为大。大虽在座。多跢婆和。小所不识。此乃小隔于大。大隐于小。约法被机。名渐教相。约说次第。名酪味相。
次照平地。影临万水。逐器方圆。随波动静。示一佛土。令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说法。随类各解。恐畏欢喜。厌离断疑。神力不共。故见有净秽。闻有褒贬。嗅有薝卜不薝卜。华有著身不著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如净名方等。约法被机。犹是渐教。约说次第。生酥味相。
复有义。大人蒙其光用。婴儿丧其睛明。夜游者伏匿。作务者兴成。故文云。但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虽三人俱学。二乘取证。具如大品。若约法被机。犹是渐教。约说次第。名熟酥味相。
复有义。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测影。不缩不盈。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约法被机。名渐圆教。约说次第。醍醐味相。
当知华严之譬。与涅槃义同。三子三田三马等譬。皆先菩萨。次及二乘。后则阐提。圣凡平等。
(三子三田三马等譬者。涅槃迦叶菩萨白佛。如来怜愍一切众生。不调能调。未脱能脱。善星是佛菩萨时子。断欲界结。证得四禅。如来何故说是一阐提。地狱劫住。不可治人。何不先为演说正法。后为菩萨。若不能救善星比丘。云何得名大慈悲。有大方便。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唯有三子。一者有信顺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悉能了知。其第二子。无信顺心。不敬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能悉了知。其第三子。不敬父母。无信顺心。钝根无智。父母教告。应先教谁。迦叶白佛。应先初。次及第二。后及第三。而彼二子。虽无信顺恭敬之心。以慈念故。次复教之。如来亦尔。其三子者。先譬菩萨。次譬声闻。后譬阐提。如修多罗中微细之义。我先已为诸菩萨说。浅近之义。为声闻说。世间之义。为阐提说。今虽无益。作后世因。善男子。譬如三田。一者渠流便易。无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百。二者虽无沙卤。瓦石棘刺。渠流崄难。收实减半。三者渠流崄难。多诸沙卤。种一得一。又有三马。一者调壮大力。二者不调大力。三者羸老。王若行时。先乘何马。合譬如前。善男子。如大师子。若杀香象。则尽其力。乃至杀兔。亦尽其力。如来亦尔。为诸菩萨。及一阐提。功用无二。故今文中。初说华严。先为菩萨。次在鹿苑。为声闻。方等已后。大小普被。乃至涅槃。名为平等。故涅槃云。功用无二。经文虽列多种三譬。譬意不别。重引来耳。日光无私。高者先照。后及平地。涅槃亦尔。佛智无偏。大机先被。后及阐提。通前后说。故云平等)。
问。既以五味分别。那同称渐。答。约渐。得明五味耳。又若小不闻大。大一向是顿。若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渐。若以大破小。是渐顿竝陈。若带小明大。是渐顿相资。若会小归大。是渐顿泯合。故无量义云。渐顿二法。三道四果不合。今时则合。即此义也。问。云何相资。答。小闻于大。耻小而慕大。是为顿资渐。佛命善吉转教。大益菩萨。是为渐资顿。如前分别。但约显露明渐顿五味之相。
若论不定。义则不然。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虽说四谛生灭。而不妨不生不灭。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断。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当知即顿而渐。即渐而顿。大经云。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应问即遮。应遮即问。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不同旧义。专判一部。味味中悉如此。此乃显露不定。秘密不定。其义不然。如来于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机。若时若处。三密四门。无妨无碍。此座说顿。十方说渐说不定。顿座不闻十方。十方不闻顿座。或十方说顿说不定。此座说渐。各各不相知闻。于此是显。于彼是密。或为一人说顿。或为多人说渐说不定。或为一人说渐。为多人说顿。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
或一座默。十方说。十方默。一座说。或俱默俱说。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虽复如此。未尽如来于法自在之力。但可智知。不可言辨。虽复甚多。亦不出渐顿不定秘密。
今法华是显露。非秘密。是渐顿。非渐渐。是合。非不合。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不定。如此分别。此经与众经相异也。
又异者。余教当机益物。不说如来施化之意。此经明佛设教元始。巧为众生。作渐顿不定显密种子。中间以渐顿五味。调伏长养而成熟之。又以顿渐五味而度脱之。竝脱。竝熟。竝种。番番不息。大势威猛。三世益物。具如信解品中说。与余经异也。
又众经咸云。道树师。实智始满。起道树。始施权智。今经明师之权智。在道树前。久久已满。诸经明二乘弟子。不得入实智。亦不能施权智。今经明弟子入实甚久。亦先解行。权。
又众经尚不论道树之前。师之与弟。近近权实。况复远远。
今经明道树之前。权实长远。补处数世界不知。况其尘数。经云。昔所未曾说。今皆当得闻。殷勤称叹。良有以也。当知此经。异诸教也。
上来所明五时五味。及顿等化仪四教。然后出藏通别圆化法四教。化仪。乃如来一代化物之仪式。如世药方。化法。乃化物之方法。如世用药。详如玄义。略如四教仪。此但提其纲要云尔。
(五明教竟)。
(初五重玄义竟)。
△经前有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