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02-A 妙法莲华经解序

诸佛出兴唯为一事。千经所演无有余乘。直以妙万法而明一心。即幻华而示实相。则妙法莲华经者。诸佛之本宗千经之𫐑辖。一心之元鉴实相之妙门也。秦译还垂八百载。训辞释义代有哲人。而责备求全互有得失。信曰满世间之鹙子。如恒沙之菩萨。尽思度量莫知少分。故虽多历讲解有所未尽。而润色评论不拒来者。温陵莲寺环师。深究一乘博探众说。研几摭要为之科解。宣和亥初辱不鄙命予校证。既又徧质宗匠务契佛心。越丙午复会予南山。讨疏寻经参详再四。黜名相芟蘩蔓。使入佛知见者。无摘叶寻枝之厌。有析薪秉烛之观。是真能发明秘要之藏也。或者扣师七轴文中何处为正说。妙法曰千经万论唯为此事。岂兹一席輙有异谈。世尊以是而开示。群迷以是而悟入。火宅以是而出离。宝所以是而前进。若等多劫以半日。现大千于一身。龙女之成佛不轻之徧记。药王之然身。观音之随应。净藏之转邪。普贤之劝发。凡以是也。不明此事则满目陈言。开佛知见则孰非妙法。窃观一期之问答。见全经之述作矣。傥沿披味深造而自得。遂可跏趺无量义处。反照白毫相光。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直抛粪器长御白牛。则一乘妙法备在我而不在佛。备在心而不在经矣。譬如琴瑟箜篌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则夫欲发明是事。当以斯解为妙指也。

靖康丁未春暮中澣日谨序

No. 602-B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妙法。

注曰。梵云萨达磨。此云妙法。或云正法。葢萨字之中含摄二义。故秦本妙法晋本正法皆无失也。具十妙义独胜余经。故云妙也。一乘真宗中道了义。故云正也。住持真理为物轨范。故云法也。天台玄义慈恩玄赞广陈义门。此不具录。

莲华。

注曰。梵云奔茶利迦。此云白莲华。白为众色之本。一乘为余乘之宗。故取喻之。如下经中初放白毫之光。终赐白牛之驾。是此义也。莲华者。居泥不染因果齐彰。喻前妙法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明佛知见不同余经。法喻双题。故云妙法莲华。

经序。

注曰。梵云素缆。此云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摄常法。即契理合机之教。故云契经。今略契字务从简也。述经奥旨叙列源由。名为序也。故天台曰。发秘密之奥藏。称之为妙。示权实之正轨。故号为法。指久远之本果。喻之以莲。会不二之圆道。譬之以华。声为佛事称之为经。圆诠之初目之为序。此经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文愽义深余经莫及。若广说者。妙有十妙。法有三轨。莲华六义。经有六释。具如玄义中说。更有光宅疏文慈恩玄赞。学者知之。

终南山释道宣述

注曰。终南山名。在长安城南。与秦岭太白太一皆连接也。在扶风武功县。关中记云。终南一名中南。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中南。三秦记云。终南一名地䏲可避洪水。道宣律师名也。姓钱氏。彭祖之后。湖洲长城县人。隋吏部尚书钱申之子。生于隋开皇之间。大作佛事。于唐太宗高宗之代。文照灼戒德不群。制四分律钞弘赞毗尼。又述弘明僧传等百有余卷。有时行道失跌感韦将军捧足。错裁座具致黄琼天人指授。借得天上舍利流布人间。别有感通传具详异事。号澄照大师。法华要览云。师述序时韦天以法华尊上未易冠言。遂禀报十方诸佛。佛皆许肯。即今法华经之序也。故慈照颂云。南山大士最幽玄。撮成枢要在经前。韦駄天将亲垂报。十方诸佛许师言。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注曰。致意也。诸佛出世本说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诱火宅之痴子。指衣下之明珠。悟诸法空入佛知见。故下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天台师云。一即法身大即般若事即解脱。此之三法众生本具为因。诸佛显示为缘。出世元意秪为此矣。此释一大事因缘。四种知见以四义释。一约四位。二约四智。三约四门。四约观心。皆言佛知见者。谓分真之初。三智五眼一时开发。同入一乘诸佛实相也。天长释云。非三非五故云一。广博包含故称大。说此化生故曰事。机能感佛为因。佛随彼应名缘。有此一大事之因缘。所以出现于世也。开示悟入者。上二即能化。谓大开而曲示。下二即所化。谓始悟而终入。知即根本智。见即后得智。亦名一切智智。南岳思大师云。开佛知见是十住位。示佛知见是十行位。悟佛知见是十回向位。入佛知见是十地位及等觉位。皆言佛知者。得一切种智也。皆言佛见者。悉得佛眼也。此约位释。谷响钞云。三智圆观名佛知。五眼圆觉名佛见。

蕴结大厦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

注曰。蕴结积聚也。大厦西域也。震旦东国也。佛灭度后千年之外教流东方。故积聚西域出于千年也。自西晋法护创传此经。至于唐国三百余年也。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注曰。晋司马氏都于洛阳。望于东晋故云西晋。惠帝世祖之子。永康惠帝年号。青门长安东门。本长安覇城门。俗呼为青门。竺法护本月氏国人。后移居炖煌。故又为炖煌郡人也。少出家传道为怀。以西晋之代来化洛阳。立寺于长安青门外。设像行道助诱后徒。译出众经光扬像法。人美其德号为菩萨。初翻此经名正法华经。勒成十卷。其真言字句皆作晋言。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注曰。西晋遭乱。元帝渡江建都江东。故云东晋。安帝孝武之子。隆安安帝年号。后秦姚兴也。弘始姚兴年号。晋居正位。秦为旁僭。故先举晋而后秦也。鸠摩罗什龟兹国人。传教秦邦大弘佛法。译出般若维摩等经智度中百等论。再翻前经名妙法莲华经。文成七卷。今所行者。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注曰。隋氏谓隋文帝也。仁寿文帝年号。阇那笈多三藏法师名也。笈多与师那连提梨耶舍同来此土。文帝礼重安置于大兴善寺。官给所须。译出众经。后翻此经名添品妙法莲华经八卷。但于药艸喻后加千余字。外者皆与罗什本同。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注曰。上之三译本是一经故。文词意旨重沓互有。世人传读皆弘什译。

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注曰。宣公作大唐内典录十卷。备括众经该论本末。今言三本之外。更有支流别行品偈。具如所撰内典录中。事多冗襍故此不述也。上序翻译源流。下述本经旨趣。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

注曰。灵岳降灵。谓山岳蕴英灵之秀。生此灵明之大圣。开化世间。意借诗中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之文也。灵神也。彼美贤臣降生。此叹圣人现化降神也。

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注曰。佛虽大圣。不化无缘之人。故适化所及皆有昔缘开导其心。故闻今所说。方能信受也。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

注曰。仙苑即波罗奈国鹿野苑也。是昔五通仙人闻宫女音堕落之处。故又号仙人苑也。如来世尊初成佛后。向此苑中三转法轮。诸闻法者有登大乘位者。有证小乘果者。从此世间有大小乘。葢随机器分也。

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

注曰。金河即拘尸那城北阿利罗䟦提河。此译为有金河。河畔有娑罗林。如来于此娑罗林中入于涅槃。顾命谓命将欲终而垂言教。谓之顾命。昔成王将终。作顾命之书。今佛将终。说涅槃之经。殊分也。如来于彼涅槃经中。说半满二字。分大小二乘。

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

注曰。仙苑初唱。金河终谈。道分大小者。岂非教被随根乘时设化。但愧无足得预考核于高会也。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

注曰。如来将说法华一乘。五千比丘礼佛而退者。欲显今经甚深。令增上慢人进求大乘尔。

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注曰。富楼那等五百声闻。于古佛所久修梵行。皆蒙释迦往生劝化。内蕴菩萨外现声闻。今于法华会上。俱得授记作佛。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

注曰。放光现瑞发起教之因缘也。如来初放白毫相光。照于东方万八千界。于是弥勒覩七事以腾疑。文殊拟十因而领答。此起教之因缘也。

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

注曰。佛从定起。明二种甚深。演畅佛慧之大略也。二甚深者。一证甚深。经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二阿含甚深。经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此序意也。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

注曰。此火宅喻也。火宅喻于三界。诸子喻于众生。火宅门外而设三车。喻昔权说三乘也。末后等赐大白牛车。喻今实说一乘也。破三显一诱入大乘。此如来之本致也。光宅疏主立四乘教。义准于此。

化城引昔缘之不坠。

注曰。此化城喻也。化城喻二乘。宝所喻于大乘。劝进二乘令归一极。勿滞权宗而为究竟。昔为王子化汝等。今说法华再引令入。此上三句明三周之旨也。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

注曰。系珠喻也。珠喻一乘佛性。醉人衣下而系宝珠。昏沈不知枉受辛苦。喻诸声闻。佛于往昔大通佛所。为王子时。以大乘法而令发心。多劫废忘不知不觉。既得罗汉以少为足。今蒙佛说昔事方忆授无上记。喻如亲友指珠示之令离贫苦。

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注曰。凿井喻也。水喻法华一乘。穿凿求之喻闻解思修。若见湿泥知水必近。若闻法华成佛不远。开示多方令人悟入。又干土喻如众生。湿土喻如二乘。泥喻菩萨。水喻诸佛。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注曰。佛说此经言词义理明白宛然。譬喻铺陈其致惟远。非佛智深悲厚。孰肯如是。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沈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注曰。哀悲也。旷远也。一极至极也。言三周七譬显示一乘。四行六记摄诸含识。文喻巧妙劝进谆谆。拔出生死之流。援拯昏迷之性。自非如来大悲远济至极慈心。谁能如此。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注曰。大教东传自汉至唐。中间经籍四千余卷。受持转诵斯经独盛。

将非机教相扣。竝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𪟝。

注曰。𪟝功也。扣投也。言根教相投闻而便敬之人。皆大通智胜佛之遗尘。威音王佛之余功也。

輙于经首叙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

注曰。庶冀欲也。此经殊胜随喜者获五福。书持者净六根。仰攀也。慈尊嘉会谓慈氏如来龙华之会也。四德谓涅槃具常乐我净之四德也。乐土谓法性常寂光土。玄妙也。猷道也。

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注曰。贻遗也。言弘赞此经永遗后代。冀流通之无尽也。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No. 602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一

△开释科五。

初通释经题。

实相妙法巧喻莲华。内则直指乎一心。外则该通乎万境。方华即果处染常净。此莲之实相也。生佛本有沦变靡殊。此心之实相也。其状虗假其精甚真。此境之实相也。心境万类通谓之法。精粗一致凡圣同源。即诸世谛触事而真。言词不可示分别不能解。故以妙称也。六趣之所迷沦。葢迷此也。诸佛之所修证。葢证此也。洎夫广演言教无数方便。葢为此也。但以众生垢重根器未纯。先说三乘假名引导。故权而未实麤而未妙。及乎诸粪既除心相体信。乃示实相会归一乘。则妙而无麤矣。诸佛能事终毕于是也。然所谓妙法非去麤而取妙。葢即麤以显妙也。所谓一乘非离三而说一。葢会三而归一也。即麤显妙犹莲之即染而净。会三归一犹莲之自华而实。法喻双彰名实并显。故号妙法莲华。夫证是法者。必以大智为体妙行为用。智譬则莲行譬则华。智行两全乃尽其妙。故经文始于一光东照。智境全彰终于四法。成就行门悉备正宗之初。三周开示皆所以明体也。嘱累之后六品敷扬。皆所以明用也。中间辙迹无非智行。旁显体用。兼明彰实相之大全。列开悟之真范。发明种智成就果德。故若有闻者无不成佛。凡能领悟即得授记。一事一相无非妙法也。由是而往。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扩而充之则物物灯明智体。推而行之则步步普贤行门。直下即法以明心。不复离物以观妙。则所谓大事因缘一题尽之矣。

△二通述意。

钦惟斯典盛行于世。人莫不愿洛诵深造。而每见其难能者。非经之难特传记难之也。夫传以通经为义。辞达则。类且繁分名相虗尚。多骈烟飏细科尘飞。杂辩滔滔谩谩杳莫可究。所以难能也。窃观近世明经之体。一于经旨不泥陈言。欲约而尽深而明。释义不出科目立言必求纶贯。焕乎有文释然易解。今輙效为斯解。然有其志无其才。深媿其不逮也。妄意之初。窃谓法华为三乘櫽括大事指南。与华严实相终始。于是两载覃思华严经论。深考吾佛降灵之本致。复咨谋宗匠探赜讲肆。历穷智者慈恩广疏古今作者注解。摭其所闻。参诸圆觉楞严维摩诸经。稽核宗趣证正事法。然后命笔。虽立科释义有异旧说。而综文会意稍合华严。削繁录实务在疏明。一大事佛知见而未敢自许。达者苟不是古非今以人废言。试详览之一校其当否。

△三通叙科判。

释经有科。判教有宗。如禾有科以容其苞本。如水有宗以会其支派。尝谓华严法华葢一宗也。何以明之。夫法王应运出真兆圣。唯为一事无有余乘。是以首唱华严特明顿法。虽知根钝且称本怀。及乎怖大昏惑。乃权设方宜。至于众志真纯则还示实法。然则二经一始一终实相资发。故今宗华严而科释也。或谓华严纯谈实性。独被大机。法华引权入实。三根齐被。二经旨趣逈不相及。引彼释此殆不知宗。而愚窃观信解品。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穷子遥见恐怖疾走。正喻初说华严也。临终命子委付财物。穷子欢喜得大宝藏。正喻终说法华也。迹此观之。始而惊怖终而亲附者无异父。穷之所弃达之所获者无异宝。既无以异何为而不应宗之耶。又况二经以智立体以行成德。放光现瑞全法界之真机。融因会果开修证之捷迳。凡所设法意绪并同。二经相宗亦足见圣人说法始终一贯。果唯一事无有余乘。旨趣稍驯幸无深诮也。今科判此经二十八品分三。初序分一品。二正宗分十九品。三流通分八品。正宗二。初三周开示十品。自方便至学记八品。说三周法授三根记。自法师至宝塔二品。授广记以圆该前记。会诸佛以圆证前法。二显妙劝持九品。自提婆至安乐行三品。显功行之妙也。自涌出至寿量二品。显本迹之妙也。自分别至不轻四品。显闻持之妙也。使由前开悟依此弘持。乃不失宗圆契妙法。流通八品。自神力品发起嘱累品付授。其余六品全体前法示现行境。流通是道。名以行契智常然大用之门。今初序分者。开发正宗之端绪也。其法有二。自人天众集无量义毕。佛踞大定天雨四华。六震撼无明之障缘。一光现智境之实相。此释尊标本圆发其绪也。其次弥勒示问文殊决疑。引灯明之本光。证今佛之瑞相。此大士承流助发其绪也。自余广引意皆悬叙一经本末。欲达正宗必先明序分。则于深经犹绎丝之得绪无所不尽。犹升堂之得序必臻其奥矣。

△四译经人时。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姚秦东晋伪王也。姓姚名兴。为秦国王。梵语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谓童年而有耆德也。奉秦王诏翻译此经。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五正解文义三。初序分分四。

一说法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此阿难结集时。升座最初之唱。以证法有所授而。不必玄说。一时之语乃佛遗言。诸经通用故不定指也。王舍城即灵山所附之城。摩竭陀国之属境也。即西域人间。耆阇崛山此云鹫头山。从形得名。即古佛住处。以古佛所住故称灵鹫。夫说法所依各随宗趣。华严展转十处为圆彰法界。圆觉依大光明藏为直示本起。此依人间之城者。同染净以明莲华之义。据古佛之处者。示祖述以继灯明之道耳。

△二法会听众二。

初标叙科义。

二法会听众三。初声闻次菩萨后人天。此经会权归实。声闻当机所以初列。菩萨即主伴众也。人天外护众也。

△二依科列众三。初声闻众二。

初无学众。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至)心得自在。

佛常随众止千二百五十人。今言万二千者。兼他方所集也。阿罗汉义翻杀贼。亦曰应供。亦曰不生也。善渊之心不能全一。粘湛发识流逸奔境名漏。诸漏者谓欲漏有漏无明漏。皆以粘湛妄识为体。为三界烦恼之本。烦恼即贪嗔痴等十使。为诸漏之缘。戕害法身逼恼正性。名烦恼贼。言漏尽无恼者。以本尽故缘无。是谓杀贼也。利即证智断惑之事。文句谓三界因果皆为他事。智断功德乃名利。逮得利乃堪为人天福田。故号应供。律文凡于应供须忖德行全缺者。使忖利也。葢夫苦身而作端坐而食。擎跽而拜逆立而受。苟无利之德其害非细。行人识之。诸有结者即惑习之业为二十五有之生因。以因尽则果亡。是谓不生也。小乘有定无慧为偏缚未得自在。今云心得自在。乃是定慧两足俱解脱人。以明大阿罗汉影响众尔。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至)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此举万二千人领袖上德。即十大弟子之列也。佛有十大弟子。为法王法臣各备众德。权示专门辅弼大化。故大迦叶头陀第一。身子智慧第一。目连神通。旃延论议。阿㝹天眼。富那说法。善吉解空。阿难多闻。波离持律。罗云密行。各居第一。如孔门十哲之列。是其常数。今从憍陈至罗云有二十人者。旁兼众德圆彰法化也。亦各有第一之德。增一阿含云。憍陈初悟解。优楼供养众。伽耶伏诸结。那提善教化。劫宾知星宿。憍梵受天供。离婆不倒乱。毕陵能苦坐。薄拘寿不夭。俱𫄨善答难。孙陀容挺特。各第一也。众所知识者。其德显著故。诸名缘义非经要旨。不必繁讲。

△二有学众。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至)亦与眷属俱。

此小声闻众。尚在学地。学于无学者也。摩诃波阇此云大爱道。为尼众首。与耶输皆示迹同尘。影响众也。

△二菩萨众。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至)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菩萨摩诃萨者。谓菩萨中之大菩萨。即地上等觉之列。拣非地前也。阿耨菩提此云无上正徧正道。陀罗尼此云总持。谓得一切智总持万法也。乐说辩即四辩之总。八地上名不退位。五地七地得陀罗尼。说决定法名不退轮。诸皆叹德也。住不退位者。得是道以处。转不退轮者。运是道以利人。此自觉觉他之德也。以慈修身者意在共济。善入佛慧谓能运沤和。通达大智则所证者明。到于彼岸则所造者实。此内德也。由是充实著现。故名称普闻。此外德也。内德通达则有见而化者。外德普闻则有闻而化者。故其所度至于无数百千。皆大菩萨之德。地前所无矣。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至)八万人俱。

此经以智立体故文殊居首。葢文殊具大智妙德为法身体。为诸佛师为世间眼。开佛知见莫先于此。余各表此经之一德也。观音助智行悲。大势具大德用。精进念不退转。不息亿劫勤修。宝掌掌握法宝。药王应机发药。勇施一切能舍。宝月觉体明净。月光能除痴暗。满月兼上二德。大力负荷大法。无量力对境不动。越三界不现身意。䟦陀罗善护正见。弥勒以慈续佛。宝积能聚能利。导师导邪入正。此八万之上首一经之表法也。盖由大智开佛知见。而助智以悲历备众德。乃至导邪入正。则一乘之体具万行之用全矣。不列普贤者。自观音下皆普贤之行。但初且以智立体开佛知见。终至以行成德。乃见普贤各专表也。

△三人天众二。一天龙八部六。

初诸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至)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释提桓因即帝释也。明月月天子。普香星天子。宝光日天子也。欲界六天曰四天王天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帝释即忉利天主。化乐天主号自在。他化天主号大自在。不言夜摩兜率者。举上下以该中也。色界四禅十八天。初禅三梵天。其王为娑婆界主号尸弃大梵。二禅三光天王号光明大梵。不举余天者。言等以该之。

△二诸龙众。

有八龙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难陀此云喜。䟦云贤。以时雨喜物有贤德故。二龙乃目连所降者。娑伽罗云海。和修吉云多头。德叉迦云现毒。阿耨达池名。摩那斯云大身。优钵罗云青莲池。若干即不定数。谓不胜数也。

△三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紧那此云疑神。似人而有角可疑。亦云歌神。随佛说法皆能歌之。故皆名法也。法紧歌四谛。妙紧歌十二缘。大紧歌六度。持紧歌一乘。

△四干闼婆众。

有四干闼婆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干闼婆此云嗅香。能寻香奏乐也。乐谓歌舞等伎。乐音谓鼓节弦管。美即伎中胜者。美音音中胜者。

△五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修罗此云非天。多瞋无天行故。婆稚云有缚。好鬬战故。佉罗云广肩。涌海水者。毗摩质多云海水波音。击海波者。罗睺云障蔽。能障日月。

△六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此云金翅鸟。常噉龙。大威慑龙。大身胜群。大满龙常满意。如意颔有此珠。八部皆神众能变形预会。不列夜叉摩睺罗。略之也。

△二人王等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至)退坐一面。

摩竭陀国频婆罗王夫人。号韦提希。其子号阿阇世。不举人民者。王出而民从可知。各礼佛足退坐一面。言虽多不逼肃然有序。

△三大觉圆发六。谓之六瑞。

一说法瑞。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二入定瑞。

佛说此经(至)身心不动。

无量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实相生无量法。众集先说无量义经。经毕复入无量义定者。所以发妙法端绪也。示于一事一理一动一寂之间。莫不具无量义。然后可入妙法。

△三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至)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摩诃云大。曼陀罗云适意。曼殊沙云柔輭。皆天妙华也。华表正因。以因必趣果故。散佛上而又及大众者。示此会当得正因也。

△四动地瑞。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六震者。动起涌震吼击六种也。东涌西没动徧等徧之说皆不离此。所以六震者。表依六识翻破无明。楞严说。山河大地皆无明感结本唯一真。故云普佛世界。

△五众喜瑞。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喜覩前瑞翘𥩟嘉应。

△六放光瑞三。

一光相周亘。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靡不周徧。

一光周亘全彰妙体也。白毫即本觉妙明。东方为不动智境。万八千界依根尘识十八界言也。众生迷此本明本智成十八界。自为限碍难造妙体故。将说法华先现此瑞。使行人直下自发本明照了本智。则根尘识界通为智境。无复限碍廓达圆融。故言万八千界。

△二圆现法界事相。

下至阿鼻地狱(至)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阿鼻此云无间。即地狱最下。阿迦腻咤云质碍究竟。即色界极顶。不言无色者。无色非可见故。上极诸天下穷地狱。于此世界尽见彼土。所谓圆现。

△三圆现生佛始终。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始自比丘四众修行得道。次见菩萨诸佛行相。终至涅槃起塔。是现众生诸佛之始终也。一光东照周亘圆现。如此详悉者。直依智境示诸法实相也。世间万法自识境观之。悉皆幻惑莫得其实。自智境观之。如是性相因缘。如是果报本末。咸一妙明无非实相。若诸众生本明洞发本智现前。则廓照圆现与佛不殊。妙体实相昭昭心目矣。故文殊曰。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自后经文全显斯旨。故先发绪如此。

△四大士助发二。初弥勒示问二。

初示疑发问。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弥勒为补处之主。欲作当来之利。故于此示疑以问。文殊为世间之眼。欲发群盲之智。故于后援古以证。是谓助发。

△二以偈重宣二。初申疑问二。

初总问六瑞所以。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至)得未曾有。

此问放光雨华动地众喜四瑞也。不问说法入定二瑞者。为所常见故。

△二详问光中所见二。

一问圆现法界事相。

眉间放光(至)于此悉见。

颂上极诸天下穷地狱等相也。

又覩诸佛(至)为说净道。

颂见闻诸佛所说经法也。圣主师子言说法无畏。演说经典微妙第一至令人乐闻。即以一乘教诸菩萨也。讲说正法种种因缘至为说净道。即以三乘开悟众生也。若人遭苦至尽诸苦际。即小乘四谛法。四句如次配见苦断集修道证灭也。若人有福至为说缘觉。即中乘十二缘法也。声闻三生种福为厌苦。支佛百劫种福为求道。故有福供佛志求胜法可授中乘。若有佛子至为说净道。即大乘六度法也。六度以种种行为用。以无上慧为体。行得慧济即无染著。故名净道。于二乘言人。于大乘言佛子者。止宿草庵自同使人。成就大志乃命为子。

文殊师利(至)今当略说。

结前开后也。

△二问圆现生佛始终。

我见彼土(至)而击法鼓。

此颂修行之始。后颂涅槃之终。此即种种因缘信解相貌。而大要不出六度。从或有行施至求佛智慧檀度也。我见诸王至而被法服戒度也。比丘处闲诵经忍度也。菩萨勇猛为道进度也。离欲修禅至赞诸法王禅度也。智深志固至而击法鼓智度也。戒有三聚。谓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诸王问道摄善法也。舍臣妾摄众生也。被法服摄律仪也。忍有三种。谓生忍苦忍第一义忍。比丘处闲诵经。即闲林静谷恶人恶兽为生忍。砺比丘节为苦忍。乐诵经典即第一义忍也。离欲有三。谓五尘欲二乘欲法爱欲皆离也。得五神通者非凡夫五通。以初学对佛分有漏无漏耳。

又见菩萨(至)求无上道。

此广颂菩萨行道因缘相貌也。天龙恭敬不以为喜。菩萨自重也。处林放光济地狱苦。菩萨大悲也。痴眷属谓唯恣情欲不能迁善者。自未尝睡眠至欢喜无厌。乃六度。众行不复次第。但随所见。或有说寂灭法等者。或以教说求道也。观诸法性等者。或以觉观求道也。心无所著等者。离教观忘心迹以求道也。虽种种因缘相貌不同。无非实相妙行。故于光中详现。

文殊师利(至)其华开敷。

此颂涅槃之终也。直曰纵横曰广。四十里为一由旬。天树王者。忉利天员生树。宝华开时天界自然严饰妙好。乃佛灭后供养舍利果报也。故诸佛子为供舍利严好如之。

△二请答疑。

佛放一光(至)为说何等。

仁指文殊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一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二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二依科解文二。初三周开示三。初说三周法授三根记三。初法说一周被上根二。初科分叙义。

前之一光东照妙体全然默而识之不言而信。非垢重众生所及。须假语言方便开示。故名方便品。葢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唯在方便开示使自悟入。故下正说之文。但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出现。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自此之外无复正说。特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而。至于三周九喻百界千如。皆异方便也。然则所谓妙法所谓一大事者。终何说示。所谓佛知见所谓第一义者。若为开显。而法华最后之唱又岂徒然哉。由是观之。信有非思量分别所解者。存乎其间。而云不可言宣。固不诬矣。则凡涉语言文字。皆为方便。故于正宗首标方便之名。深有旨也。

△二科释正文三。初出定称叹二。

初出定。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

从无量义三昧起也。

△二称叹三。

初叹诸佛二智。

告舍利弗(至)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双叹二智一乘之深也。诸佛智慧指权实二智也。权智说法实智证法。其智慧门指一乘妙法也。经初发绪独因文殊。而出定輙告鹙子者。此经以智立体会权归实。文殊为实智之首。鹙子为权智第一。所以告之。意在引权入实也。

所以者何(至)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释上智深法深之由也。亲无数佛则所学之深。行无量道则所造之深。勇猛精进则建志之深。名称普闻则积德之深。成就深法则所证之深。随宜所说则方便之深。所以难解难入也。如此深叹者。将以引权入实会三归一。欲发起二乘愿慕也。

△二叹自行二智。

舍利弗吾从成佛(至)具足。

释尊出兴种种演说方便导生。皆由权实二智耳。方便波罗蜜权智也。知见波罗蜜实智也。非权不能导生。非实不能离著。故须两具也。诸著者。麤即六尘业。细即二乘法。

△三叹二智德用五。

一叹实智证法。

舍利弗(至)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如来真知见力。广无不容深无不极。故四无量心四无碍辩。十力四无畏深禅大定。诸解脱法诸三昧门。一一深造实际。凡一切未曾有法无不由此成就。葢是智也。摄一切法如空包色。融一切相如海纳流。故称广大深远。

△二叹权智说法。

舍利弗(至)言词柔软悦可众心。

如来真方便力。能分别万法巧说三乘。曲狥机宜故言词柔软。称适物性故悦可众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结二智德用也。

△三重显深妙。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至)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止之不说益显深妙也。第一难解之法。即实相妙法。非言所及故不须复说。非意所到故希有难解。非二乘所造故唯佛能究。

△四陈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上所谓实相者。即世间诸法性相体力本末究竟等是也。可见为相。相本为性。形具为体。利用为力。乍起为作。资始为因。助因为缘。缘熟为果。应果为报。始终为本末。穷尽为究竟。一切诸法不离此十。亦各具此十也。如是者。随事指法之辞。谓诸法有如是之相如是之性。乃至如是而始终。如是而穷尽。无非实相也。即此而推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黑。竹如是翠华如是黄。凡即诸世谛之事无非实相也。唯其即世谛而无非实相。故证之者当不亏其天真。不离其当体。而默得于色心之外。是谓第一希有难解之法也。旧约四圣六凡十法界而说。以一界各具十如合为十界。百如摄为百界千如。融之以至于无尽。此乃即实相。而明法性也。又作三观回互而释。空则是相如。假则如是相。中则相如是。此乃即实相而明观智也。然此正明诸法实相。乃一乘极谈。不应作如如理性释之。况十如三观方是大乘圆融之法。于一乘实相同途异辙。达者审之。

△五以偈重颂六。

初颂叹智德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至)悉知见。

世雄不可量至无能测量者。叹诸佛二智之深也。本从无数佛至难见难可了。颂诸佛智深之由也。于亿劫行道至我悉知见。括显自行也。佛号世尊又号世雄者。世尊为十号之总。余皆随德之称。故或曰雄猛曰慧日曰两足等。今言世雄者。乃释迦称诸佛智德雄猛绝世也。余如长行。

△二颂叹法实相。

如是大果报(至)其力所不堪。

颂十如及止身子不说之意也。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者。如是实相触事而真。拟之即差言之即乖也。言诸余生类无能解者。以即诸世谛性相。而默得于色心之外。为难也。言除诸菩萨信坚固者。许以信得入也。言诸弟子众力所不堪者。明非二乘法也。漏尽后身即二乘之果。所谓住最后身有余涅槃者。

△三颂广叹智。

假使满世间(至)亦复不能知。

此自寡智而之众智。以广叹佛智之深也。舍利弗智慧第一。而寡不如众。故虽满世间。又满十方第一之智。皆不足测佛深智也。

辟支佛利智(至)亦复不能知。

此又自利智而之上智。以广叹也。声闻之智不及辟支之利。而辟支既证无漏后身。则其智为极明。新发意菩萨能供佛以增长智慧。能了义以决择智慧。能说法以发明智慧。则其智之妙又过辟支之利矣。地上不退菩萨之智。又过于地前发意。如是竟不能知者。明佛智非三乘人所知。意在激发权小也。辟支此云独觉。竹林稻麻譬最多也。

△四颂广叹法。

又告舍利弗(至)十方佛亦然。

无漏妙法。即一乘实相也。二乘不能测故。唯我知是相。诸佛所同证故。十方佛亦然。

△五颂正显今实。

舍利弗当知(至)要当说真实。

△六斥权使悟。

告诸声闻众(至)引之令得出。

斥昔之权使悟今实也。初四句召二乘人。后四句斥权而告之。

△二众疑请问六。

一声闻疑念。

尔时大众中(至)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二乘闻佛深叹二智。而不能解故疑之。从而作是言下。皆叙佛前言。

佛说一解脱义(至)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因佛叹解脱诸三昧。遂以二乘解脱等佛解脱。谓己已得。不知二乘但离虗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也。

△二身子发问。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至)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

二智破暗故称慧日。此叹久默斯要。下乃申问。

自说得如是(至)愿佛为解说。

此皆颂佛前言为问。即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等文。道场所得法。言所证实智也。我意难可测。言说法权智也。诸罗汉言得果者求涅槃。言未得果者求缘觉。即前所谓发声闻辟支佛心之比丘。皆疑佛所叹。

于诸声闻众(至)欲闻具足道。

究竟法即道之绝域。所行道则循斯须而。佛口所生者。诸弟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具足道即圆顿法。

△三佛止不说。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皆当惊疑。

道大机小故。闻者惊疑。

△四身子再请。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佛依小根而止。故独言天人惊疑。身子依大根而请。故广言诸根明了。

△五世尊再止。

佛复止舍利弗(至)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佛意非虑大根。预知有退席之众。及恤人天惊疑而。身子未谕。故佛重举天人增慢之众止之。坠大坑者。破法堕恶道之类也。

△六身子三请。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至)则生大欢喜。

身子为法之切固仗大根而请也。长夜安隐者。众生痴盲如处长夜。若蒙发明则得大安隐。两足福足慧足也。舍利弗于声闻众智慧第一。故称长子。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二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三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三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