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五正解文义三。初序分分四。
一说法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此阿难结集时。升座最初之唱。以证法有所授而已。不必玄说。一时之语乃佛遗言。诸经通用故不定指也。王舍城即灵山所附之城。摩竭陀国之属境也。即西域人间。耆阇崛山此云鹫头山。从形得名。即古佛住处。以古佛所住故称灵鹫。夫说法所依各随宗趣。华严展转十处为圆彰法界。圆觉依大光明藏为直示本起。此依人间之城者。同染净以明莲华之义。据古佛之处者。示祖述以继灯明之道耳。
△二法会听众二。
初标叙科义。
二法会听众三。初声闻次菩萨后人天。此经会权归实。声闻当机所以初列。菩萨即主伴众也。人天外护众也。
△二依科列众三。初声闻众二。
初无学众。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至)心得自在。
佛常随众止千二百五十人。今言万二千者。兼他方所集也。阿罗汉义翻杀贼。亦曰应供。亦曰不生也。善渊之心不能全一。粘湛发识流逸奔境名漏。诸漏者谓欲漏有漏无明漏。皆以粘湛妄识为体。为三界烦恼之本。烦恼即贪嗔痴等十使。为诸漏之缘。戕害法身逼恼正性。名烦恼贼。言漏尽无恼者。以本尽故缘无。是谓杀贼也。己利即证智断惑之事。文句谓三界因果皆为他事。智断功德乃名己利。逮得己利乃堪为人天福田。故号应供。律文凡于应供须忖己德行全缺者。使忖己利也。葢夫苦身而作端坐而食。擎跽而拜逆立而受。苟无己利之德其害非细。行人识之。诸有结者即惑习之业为二十五有之生因。以因尽则果亡。是谓不生也。小乘有定无慧为偏缚未得自在。今云心得自在。乃是定慧两足俱解脱人。以明大阿罗汉影响众尔。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至)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此举万二千人领袖上德。即十大弟子之列也。佛有十大弟子。为法王法臣各备众德。权示专门辅弼大化。故大迦叶头陀第一。身子智慧第一。目连神通。旃延论议。阿㝹天眼。富那说法。善吉解空。阿难多闻。波离持律。罗云密行。各居第一。如孔门十哲之列。是其常数。今从憍陈至罗云有二十人者。旁兼众德圆彰法化也。亦各有第一之德。增一阿含云。憍陈初悟解。优楼供养众。伽耶伏诸结。那提善教化。劫宾知星宿。憍梵受天供。离婆不倒乱。毕陵能苦坐。薄拘寿不夭。俱𫄨善答难。孙陀容挺特。各第一也。众所知识者。其德显著故。诸名缘义非经要旨。不必繁讲。
△二有学众。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至)亦与眷属俱。
此小声闻众。尚在学地。学于无学者也。摩诃波阇此云大爱道。为尼众首。与耶输皆示迹同尘。影响众也。
△二菩萨众。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至)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菩萨摩诃萨者。谓菩萨中之大菩萨。即地上等觉之列。拣非地前也。阿耨菩提此云无上正徧正道。陀罗尼此云总持。谓得一切智总持万法也。乐说辩即四辩之总。八地已上名不退位。五地七地得陀罗尼。说决定法名不退轮。诸皆叹德也。住不退位者。得是道以处已。转不退轮者。运是道以利人。此自觉觉他之德也。以慈修身者意在共济。善入佛慧谓能运沤和。通达大智则所证者明。到于彼岸则所造者实。此内德也。由是充实著现。故名称普闻。此外德也。内德通达则有见而化者。外德普闻则有闻而化者。故其所度至于无数百千。皆大菩萨之德。地前所无矣。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至)八万人俱。
此经以智立体故文殊居首。葢文殊具大智妙德为法身体。为诸佛师为世间眼。开佛知见莫先于此。余各表此经之一德也。观音助智行悲。大势具大德用。精进念不退转。不息亿劫勤修。宝掌掌握法宝。药王应机发药。勇施一切能舍。宝月觉体明净。月光能除痴暗。满月兼上二德。大力负荷大法。无量力对境不动。越三界不现身意。䟦陀罗善护正见。弥勒以慈续佛。宝积能聚能利。导师导邪入正。此八万之上首一经之表法也。盖由大智开佛知见。而助智以悲历备众德。乃至导邪入正。则一乘之体具万行之用全矣。不列普贤者。自观音已下皆普贤之行。但初且以智立体开佛知见。终至以行成德。乃见普贤各专表也。
△三人天众二。一天龙八部六。
初诸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至)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释提桓因即帝释也。明月月天子。普香星天子。宝光日天子也。欲界六天曰四天王天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帝释即忉利天主。化乐天主号自在。他化天主号大自在。不言夜摩兜率者。举上下以该中也。色界四禅十八天。初禅三梵天。其王为娑婆界主号尸弃大梵。二禅三光天王号光明大梵。不举余天者。言等以该之。
△二诸龙众。
有八龙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难陀此云喜。䟦云贤。以时雨喜物有贤德故。二龙乃目连所降者。娑伽罗云海。和修吉云多头。德叉迦云现毒。阿耨达池名。摩那斯云大身。优钵罗云青莲池。若干即不定数。谓不胜数也。
△三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紧那此云疑神。似人而有角可疑。亦云歌神。随佛说法皆能歌之。故皆名法也。法紧歌四谛。妙紧歌十二缘。大紧歌六度。持紧歌一乘。
△四干闼婆众。
有四干闼婆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干闼婆此云嗅香。能寻香奏乐也。乐谓歌舞等伎。乐音谓鼓节弦管。美即伎中胜者。美音音中胜者。
△五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修罗此云非天。多瞋无天行故。婆稚云有缚。好鬬战故。佉罗云广肩。涌海水者。毗摩质多云海水波音。击海波者。罗睺云障蔽。能障日月。
△六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此云金翅鸟。常噉龙。大威慑龙。大身胜群。大满龙常满意。如意颔有此珠。八部皆神众能变形预会。不列夜叉摩睺罗。略之也。
△二人王等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至)退坐一面。
摩竭陀国频婆罗王夫人。号韦提希。其子号阿阇世。不举人民者。王出而民从可知。各礼佛足退坐一面。言虽多不逼肃然有序。
△三大觉圆发六。谓之六瑞。
一说法瑞。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二入定瑞。
佛说此经已(至)身心不动。
无量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实相生无量法。众集先说无量义经。经毕复入无量义定者。所以发妙法端绪也。示于一事一理一动一寂之间。莫不具无量义。然后可入妙法。
△三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至)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摩诃云大。曼陀罗云适意。曼殊沙云柔輭。皆天妙华也。华表正因。以因必趣果故。散佛上而又及大众者。示此会当得正因也。
△四动地瑞。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六震者。动起涌震吼击六种也。东涌西没动徧等徧之说皆不离此。所以六震者。表依六识翻破无明。楞严说。山河大地皆无明感结本唯一真。故云普佛世界。
△五众喜瑞。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喜覩前瑞翘𥩟嘉应。
△六放光瑞三。
一光相周亘。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靡不周徧。
一光周亘全彰妙体也。白毫即本觉妙明。东方为不动智境。万八千界依根尘识十八界言也。众生迷此本明本智成十八界。自为限碍难造妙体故。将说法华先现此瑞。使行人直下自发本明照了本智。则根尘识界通为智境。无复限碍廓达圆融。故言万八千界。
△二圆现法界事相。
下至阿鼻地狱(至)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阿鼻此云无间。即地狱最下。阿迦腻咤云质碍究竟。即色界极顶。不言无色者。无色非可见故。上极诸天下穷地狱。于此世界尽见彼土。所谓圆现。
△三圆现生佛始终。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始自比丘四众修行得道。次见菩萨诸佛行相。终至涅槃起塔。是现众生诸佛之始终也。一光东照周亘圆现。如此详悉者。直依智境示诸法实相也。世间万法自识境观之。悉皆幻惑莫得其实。自智境观之。如是性相因缘。如是果报本末。咸一妙明无非实相。若诸众生本明洞发本智现前。则廓照圆现与佛不殊。妙体实相昭昭心目矣。故文殊曰。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自后经文全显斯旨。故先发绪如此。
△四大士助发二。初弥勒示问二。
初示疑发问。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弥勒为补处之主。欲作当来之利。故于此示疑以问。文殊为世间之眼。欲发群盲之智。故于后援古以证。是谓助发。
△二以偈重宣二。初申疑问二。
初总问六瑞所以。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至)得未曾有。
此问放光雨华动地众喜四瑞也。不问说法入定二瑞者。为所常见故。
△二详问光中所见二。
一问圆现法界事相。
眉间放光(至)于此悉见。
颂上极诸天下穷地狱等相也。
又覩诸佛(至)为说净道。
颂见闻诸佛所说经法也。圣主师子言说法无畏。演说经典微妙第一至令人乐闻。即以一乘教诸菩萨也。讲说正法种种因缘至为说净道。即以三乘开悟众生也。若人遭苦至尽诸苦际。即小乘四谛法。四句如次配见苦断集修道证灭也。若人有福至为说缘觉。即中乘十二缘法也。声闻三生种福为厌苦。支佛百劫种福为求道。故有福供佛志求胜法可授中乘。若有佛子至为说净道。即大乘六度法也。六度以种种行为用。以无上慧为体。行得慧济即无染著。故名净道。于二乘言人。于大乘言佛子者。止宿草庵自同使人。成就大志乃命为子。
文殊师利(至)今当略说。
结前开后也。
△二问圆现生佛始终。
我见彼土(至)而击法鼓。
此颂修行之始。后颂涅槃之终。此即种种因缘信解相貌。而大要不出六度。从或有行施至求佛智慧檀度也。我见诸王至而被法服戒度也。比丘处闲诵经忍度也。菩萨勇猛为道进度也。离欲修禅至赞诸法王禅度也。智深志固至而击法鼓智度也。戒有三聚。谓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诸王问道摄善法也。舍臣妾摄众生也。被法服摄律仪也。忍有三种。谓生忍苦忍第一义忍。比丘处闲诵经。即闲林静谷恶人恶兽为生忍。砺比丘节为苦忍。乐诵经典即第一义忍也。离欲有三。谓五尘欲二乘欲法爱欲皆离也。得五神通者非凡夫五通。以初学对佛分有漏无漏耳。
又见菩萨(至)求无上道。
此广颂菩萨行道因缘相貌也。天龙恭敬不以为喜。菩萨自重也。处林放光济地狱苦。菩萨大悲也。痴眷属谓唯恣情欲不能迁善者。自未尝睡眠至欢喜无厌。乃六度。众行不复次第。但随所见。或有说寂灭法等者。或以教说求道也。观诸法性等者。或以觉观求道也。心无所著等者。离教观忘心迹以求道也。虽种种因缘相貌不同。无非实相妙行。故于光中详现。
文殊师利(至)其华开敷。
此颂涅槃之终也。直曰纵横曰广。四十里为一由旬。天树王者。忉利天员生树。宝华开时天界自然严饰妙好。乃佛灭后供养舍利果报也。故诸佛子为供舍利严好如之。
△二请答疑。
佛放一光(至)为说何等。
仁指文殊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一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二依科解文二。初三周开示三。初说三周法授三根记三。初法说一周被上根二。初科分叙义。
前之一光东照妙体已全然默而识之不言而信。非垢重众生所及。须假语言方便开示。故名方便品。葢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唯在方便开示使自悟入。故下正说之文。但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出现。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自此之外无复正说。特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而已。至于三周九喻百界千如。皆异方便也。然则所谓妙法所谓一大事者。终何说示。所谓佛知见所谓第一义者。若为开显。而法华最后之唱又岂徒然哉。由是观之。信有非思量分别所解者。存乎其间。而云不可言宣。固不诬矣。则凡涉语言文字。皆为方便。故于正宗首标方便之名。深有旨也。
△二科释正文三。初出定称叹二。
初出定。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
从无量义三昧起也。
△二称叹三。
初叹诸佛二智。
告舍利弗(至)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双叹二智一乘之深也。诸佛智慧指权实二智也。权智说法实智证法。其智慧门指一乘妙法也。经初发绪独因文殊。而出定輙告鹙子者。此经以智立体会权归实。文殊为实智之首。鹙子为权智第一。所以告之。意在引权入实也。
所以者何(至)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释上智深法深之由也。亲无数佛则所学之深。行无量道则所造之深。勇猛精进则建志之深。名称普闻则积德之深。成就深法则所证之深。随宜所说则方便之深。所以难解难入也。如此深叹者。将以引权入实会三归一。欲发起二乘愿慕也。
△二叹自行二智。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至)皆已具足。
释尊出兴种种演说方便导生。皆由权实二智耳。方便波罗蜜权智也。知见波罗蜜实智也。非权不能导生。非实不能离著。故须两具也。诸著者。麤即六尘业。细即二乘法。
△三叹二智德用五。
一叹实智证法。
舍利弗(至)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如来真知见力。广无不容深无不极。故四无量心四无碍辩。十力四无畏深禅大定。诸解脱法诸三昧门。一一深造实际。凡一切未曾有法无不由此成就。葢是智也。摄一切法如空包色。融一切相如海纳流。故称广大深远。
△二叹权智说法。
舍利弗(至)言词柔软悦可众心。
如来真方便力。能分别万法巧说三乘。曲狥机宜故言词柔软。称适物性故悦可众心。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结二智德用也。
△三重显深妙。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至)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止之不说益显深妙也。第一难解之法。即实相妙法。非言所及故不须复说。非意所到故希有难解。非二乘所造故唯佛能究。
△四陈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上所谓实相者。即世间诸法性相体力本末究竟等是也。可见为相。相本为性。形具为体。利用为力。乍起为作。资始为因。助因为缘。缘熟为果。应果为报。始终为本末。穷尽为究竟。一切诸法不离此十。亦各具此十也。如是者。随事指法之辞。谓诸法有如是之相如是之性。乃至如是而始终。如是而穷尽。无非实相也。即此而推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黑。竹如是翠华如是黄。凡即诸世谛之事无非实相也。唯其即世谛而无非实相。故证之者当不亏其天真。不离其当体。而默得于色心之外。是谓第一希有难解之法也。旧约四圣六凡十法界而说。以一界各具十如合为十界。百如摄为百界千如。融之以至于无尽。此乃即实相。而明法性也。又作三观回互而释。空则是相如。假则如是相。中则相如是。此乃即实相而明观智也。然此正明诸法实相。乃一乘极谈。不应作如如理性释之。况十如三观方是大乘圆融之法。于一乘实相同途异辙。达者审之。
△五以偈重颂六。
初颂叹智德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至)我已悉知见。
世雄不可量至无能测量者。叹诸佛二智之深也。本从无数佛至难见难可了。颂诸佛智深之由也。于亿劫行道至我已悉知见。括显自行也。佛号世尊又号世雄者。世尊为十号之总。余皆随德之称。故或曰雄猛曰慧日曰两足等。今言世雄者。乃释迦称诸佛智德雄猛绝世也。余如长行。
△二颂叹法实相。
如是大果报(至)其力所不堪。
颂十如及止身子不说之意也。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者。如是实相触事而真。拟之即差言之即乖也。言诸余生类无能解者。以即诸世谛性相。而默得于色心之外。为难也。言除诸菩萨信坚固者。许以信得入也。言诸弟子众力所不堪者。明非二乘法也。漏尽后身即二乘之果。所谓住最后身有余涅槃者。
△三颂广叹智。
假使满世间(至)亦复不能知。
此自寡智而之众智。以广叹佛智之深也。舍利弗智慧第一。而寡不如众。故虽满世间。又满十方第一之智。皆不足测佛深智也。
辟支佛利智(至)亦复不能知。
此又自利智而之上智。以广叹也。声闻之智不及辟支之利。而辟支既证无漏后身。则其智为极明。新发意菩萨能供佛以增长智慧。能了义以决择智慧。能说法以发明智慧。则其智之妙又过辟支之利矣。地上不退菩萨之智。又过于地前发意。如是竟不能知者。明佛智非三乘人所知。意在激发权小也。辟支此云独觉。竹林稻麻譬最多也。
△四颂广叹法。
又告舍利弗(至)十方佛亦然。
无漏妙法。即一乘实相也。二乘不能测故。唯我知是相。诸佛所同证故。十方佛亦然。
△五颂正显今实。
舍利弗当知(至)要当说真实。
△六斥权使悟。
告诸声闻众(至)引之令得出。
斥昔之权使悟今实也。初四句召二乘人。后四句斥权而告之。
△二众疑请问六。
一声闻疑念。
尔时大众中(至)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二乘闻佛深叹二智。而不能解故疑之。从而作是言已下。皆叙佛前言。
佛说一解脱义(至)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因佛叹解脱诸三昧。遂以二乘解脱等佛解脱。谓己已得。不知二乘但离虗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也。
△二身子发问。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至)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
二智破暗故称慧日。此叹久默斯要。下乃申问。
自说得如是(至)愿佛为解说。
此皆颂佛前言为问。即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等文。道场所得法。言所证实智也。我意难可测。言说法权智也。诸罗汉言已得果者求涅槃。言未得果者求缘觉。即前所谓发声闻辟支佛心之比丘。皆疑佛所叹。
于诸声闻众(至)欲闻具足道。
究竟法即道之绝域。所行道则循斯须而已。佛口所生者。诸弟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具足道即圆顿法。
△三佛止不说。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皆当惊疑。
道大机小故。闻者惊疑。
△四身子再请。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佛依小根而止。故独言天人惊疑。身子依大根而请。故广言诸根明了。
△五世尊再止。
佛复止舍利弗(至)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佛意非虑大根。预知有退席之众。及恤人天惊疑而已。身子未谕。故佛重举天人增慢之众止之。坠大坑者。破法堕恶道之类也。
△六身子三请。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至)则生大欢喜。
身子为法之切固仗大根而请也。长夜安隐者。众生痴盲如处长夜。若蒙发明则得大安隐。两足福足慧足也。舍利弗于声闻众智慧第一。故称长子。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二
佛止不说俯为此辈故。诸增慢俦果然退去。然灵山胜集岂有凡材。葢亦大权示迹。警进未学耳。故宣师云。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也。于法未得而谓已得。于道未证而谓已证。已实下而自增上。以慢法慢人曰增上慢。
△三众净诫听。
法王法中虽有二乘之名。曾无二乘之实。如来出兴但说教菩萨法而已。传此乃为弟子。得此乃堪应供。觉此乃真辟支。而不闻不知者乌足为弟子等。故曰非也。是以迦叶领悟之后。乃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真阿罗汉。
△十一拣邪劝信。
所谓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也。夫佛道悬旷经劫积行然后乃成。此则才闻一偈而成何耶。葢佛性之在缠若神珠之在衣。小乘向外求索。故甚大艰难。法华直指当体。故不求自得。是以彼必经劫积行。而此则不几乎一偈。可以成佛也。
注曰。梵云萨达磨。此云妙法。或云正法。葢萨字之中含摄二义。故秦本妙法晋本正法皆无失也。具十妙义独胜余经。故云妙也。一乘真宗中道了义。故云正也。住持真理为物轨范。故云法也。天台玄义慈恩玄赞广陈义门。此不具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