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二之一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二喻说一周被中根二。

初标叙科义。

譬者引浅况深。喻者托言训晓。由前法说。示多方便。皆为一乘。上智悟中根未解。故引三车一门之浅。以况三乘一道之深。而训晓焉。故名譬喻品。经有九喻。谓火宅穷子药草化城系珠凿井王髻父少医师。旧唯言七喻。遗却凿井父少二喻。谓是旁出实非旁也。喻说文二。初法说绪余。二喻说正文。然法说绪余合联前品之末。喻说名题合标绪余之后。而分品似滥者。身子既自领悟法说。欲以悟人故陈悟喜之意。而为机起疑发兹喻说。然则悟喜等意。乃为喻说之由。宜属此品。文不为滥。

△二依科解文二。初法说绪余四。初身子领悟四。

初悟喜。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至)得未曾有。

身子既悟法说。自知作佛故踊跃而作庆所未闻。

所以者何(至)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释上也。谓昔者方等会上共闻是法。然彼得授记我乃不预。是失如来无量知见。今既得之所以踊喜。无量知见即一乘正智也。

△二悔责。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至)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居常推尅闻同记异。非佛所私咎实在我。同入法性谓同证真理。

所以者何(至)初问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释自咎也。所因即般若实智为菩提正因也。佛固将说而我不欵待。但初闻四谛。即便信受速取小果。葢自误也。

△三自庆。

世尊我从昔来(至)得佛法分。

自庆所悟也。口生者。因闻一音。法生者。悟如是法。法分者。得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也。

△四重颂四。

初颂悟喜。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至)闻亦除忧恼。

法音指法说也。漏尽宜无忧恼。而云亦除者。向虽漏尽余习未尽。今得极证则除失大乘之忧。及余习未尽之恼。

△二颂悔责。

我处于山谷(至)云何而自欺。

颂居常自咎也。

我等亦佛子(至)我为自欺诳。

颂不预授记失佛功德也。三十二相初自足下安平。终至顶相高圆犹如天葢。十力初是处非处智力。终至永断习气智力。八十种好初自指爪狭长。终至胷万字相。十八不共谓不与二乘共也。初自无过失终至知过现未事无著无碍。

我常于日夜(至)筹量如此事。

见赞菩萨知我之非。故筹量其失。

△三颂自庆。

今闻佛音声。随宜而说法。无漏难思议。令众至道场。

而今乃知随宜之说。皆无漏法。直可以证道也。

我本著邪见(至)永尽灭无余。

感悟自庆也。身子昔事珊阇耶为外道梵志之师。因佛为之拔邪说法。乃入佛道。于空偏证非是实灭。即相圆证始谓无余永尽灭。即无余涅槃也。

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闻如是法音。疑悔悉除。

牒偈首之词。通结也。上颂长行终。

△四别自释疑二。

初征疑自释。

初闻佛所说(至)我闻疑网断。

初闻会三归一。声闻得佛以非智分故疑之。及详观佛说其心如海。穷之益深测之益远。乃信为实道无复疑也。

△二引证释疑。

佛说过去世(至)波旬无此事。

此引方便品三世道同及自行道同之文。以自释也。波旬魔名。

以是我定知(至)教化诸菩萨。

牒释前疑。以由领悟也。实智即一乘正智也。夫身子大智于佛闻法宜不言而谕。乃绸缪疑虑至于以佛为魔者。葢道大机小。乍闻其言鲜不悖战眩乱而非毁交谪。譬闻姑射之说以为狂而不信。望哀骀之风以为恶骇天下。葢后世末俗闻佛道者。类多如此。则大智疑虑有所为而设矣。

△二如来述成。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述其本因。以明领悟得记之由也。言于天人众中说者。将明远因远记示不妄也。戒经云。舍利弗曾于六十劫修菩萨道。今云二万亿佛所。指彼时也。长夜随学。言正智未明。

舍利弗(至)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系珠。今复示珠。

△三上根得记二。

一与记。

舍利弗(至)天人师佛世尊。

既悟妙法当成佛道。故得记作佛也。诸授记文皆二。初供佛行道因记也。次十号劫国果记也。此记大因大果。以䇿进小乘也。号华光者。华表因行光能发明。由最初领悟发明是道故也。既受佛记。犹过多劫然后得果者。成佛由智得果由行。小乘虽悟实智。未修大行。是谓素法身佛。未有庄严。故须经劫供佛行菩萨道。所以廓其大心成就万德。万德圆备乃成十号具足之佛。非自性天真之佛比矣。若此顿教所谓过无量不思议劫者。直约正智。顿断无明顿圆种智。则无边劫迷一时顿灭。是谓过无边劫成佛。

国名离垢(至)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

劫国庄严皆因行依报也。身子因行以大智为本。故国名离垢。因行发明教菩萨法。故劫名大宝庄严。而以菩萨为大宝。清净严饰则无诸秽土。安隐丰乐则无三灾苦。天人炽盛则无三恶道。有八交道等者。八正道之所会也。七宝行树等者。七觉支之所生也。凡诸佛依报皆然。葢因行所同也。若众生依报则国名堪忍。劫名五浊。其土坑坎沙砾为地。亦因行所同也。反而求之离垢清净之相。皆即心地安隐丰乐之事。无非性德。染净转变常存乎人。使众生不为堪忍苦。不起五浊业不行邪谄行。则真离垢平正安隐丰乐之国矣。

彼诸菩萨(至)其国人民寿八小劫。

除为王子时。独记作佛后寿十二劫。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至)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此身子转记坚满。使传续妙道也。过十二小劫。即临灭时也。法华妙道本于灯明。传于妙光继于然灯。佛佛授手光光相续。故身子得之而记号华光。葢发明是道。使有目者共覩也。坚满得之又号华足安行。则率循是道使有趾者共由也。至于其国菩萨。行则宝华承足。则从其化者。莫不由是道也。抑记号华足安行。取其带果行因也。菩萨宝华承足。取其藉因趍果也。因果互为始终。展转不离是道。欲续而不泯。故有转记。

舍利弗(至)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法初盛行。人能以现量体悟为正。去圣逾远。人惟以比量倣解为像。正法教理行果备具。像法有教理行而无果。故古多圣贤得道。今乃蔑闻。此正像异効也。及乎末法则空腾似量荒唐无实。虽有教理无行果矣。

△二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至)出家成佛道。

此偈全颂与记。皆即前意。普智即徧知也。佛为王子时者。诸佛皆示为王子弃国舍荣。警诸贪著。如八意之于灯明。十六之于智胜。是也。生分尽梵行立。所作办不受后有。名最后身。

华光佛住世(至)宜应自欣庆。

△四天人赞喜四。

初踊喜。

尔时四部众(至)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踊喜以谓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

△二供佛。

各各脱身所著上衣(至)雨众天华。

衣服人之弢袠也。性障天之弢袠也。回转即回向意也。诸天因闻妙法得离性障。遂回小向大。是以脱衣供佛以藉其诚。表解天弢隳天袠也。衣住空中而自回转。乃回向精诚所感也。

△三称赞。

而作是言(至)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昔转四谛为最小。今转一乘为最大。

△四重颂三。

初颂称赞。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柰至)少有能信者。

鹿苑分别五趣众生。生灭麤相容有能信。今兹一乘旨妙义奥。故少能信者。

△二颂喜意。

我等从昔来(至)最尊无有上。

△三结赞回向。

佛道叵思议(至)尽回向佛道。

结赞自誓回小向大也。谓今世前世之福业。及值佛所作之功德。皆誓舍小果回向佛道。叵从反可。谓不可也。

△二喻说正文四。初发起喻说四。

初身子自庆。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至)三菩提记。

△二为机起疑。

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至)闻所未闻皆堕疑惑。

心自在。即无学罗汉。学无学即小声闻。昔蒙佛教自谓究竟。而息见趣寂。今闻虽说涅槃亦非真灭。是以疑惑也。

△三请佛决疑。

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惑。

△四佛与开喻。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上皆发起喻说。下文正演喻说。

二引火宅喻。明昔权教皆为化迷也。

△二正引火宅文十。

一宅主财力。

舍利弗(至)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譬佛王化三界也。国有邑邑有聚落。譬大千有三界。三界有六道四生。大长者譬如来。为一切世间之父。其年衰迈譬应缘久欲般涅槃也。财富无量譬无量知见之法财。多有田宅譬方便智慧之福田。僮仆譬慈悲无倦以佑助正道。从事群机。

△二家广人众。

其家广大(至)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譬五趣苦聚也。家譬三界。一门譬一乘出离之道。五百人譬五趣众生。言一百二百者。自人天次第而数也。

△三宅弊火逼。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至)焚烧舍宅。

譬身老苦逼也。家有堂阁舍宅。舍宅有墙壁柱根梁拣。皆朽腐将倾而不可居。譬三界有五阴众生。众生有四大命根。支体皆变异速坏而不可保。然且于中竞造恶业。为五欲财利生死悲恼之所烧煑。天上人间无能免者。故曰周帀俱时歘然火起。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言五百人。又言诸子者。人则泛举群生。子则特举从化者。若十指菩萨子。二十三十指二乘子。前于五趣言百。此于三乘言十者。以五趣众生从三乘之化者。十一而

△四长者悲救。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至)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譬观六道苦起大悲心。四面即生老病死四相。为众苦之本。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譬佛于生死苦永尽。忧患不能袭也。诸子乐著不觉不怖。譬深著世乐无有慧心。徒见得忘形见利忘真。火宅之人皆如是也。

舍利弗(至)唯有一门而复狭小。

沈思救焚之方也。谓恃身手有力顾幼稚之微。欲以衣裓密扶而出之。或以几案凭挈而出之。又思其门狭小不可用此。但以殷勤方便引而出之也。此譬三七思惟设教之意。身手全体譬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衣裓密用譬有大神力。几案可凭譬智慧力。其门狭小譬二乘心劣不堪此法。故后文云。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故但以方便拔济之也。三藏法师云。衣裓者西国盛华之具。贡上贵人用之。

诸子幼稚未有所识(至)汝等速出。

忧其无知。明告其害使知趍利。

△五诸子痴迷。

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至)但东西走戏视父而

譬众生为贪欲所迷。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躭湎既甚。不知何者是苦何者是身云何为贪。但迷逐物火驰不返。虽值佛法不从其化。特视之而

△六长者方便。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至)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徒令速出则怫其所欲。既不能化故顺其所欲而化之。长者亦自恐被焚者。譬佛示身三界与民同患也。知子所好等者。譬知诸众生有种种欲。随其本性方便说三也。车表果法。不属三界。故云今在门外。可以游戏者。喻法乐可以自娱也。牛正服乘之大力者。正譬大根以任大乘。羊鹿非可服乘。徒以像牛为幼稚玩好之具。权譬小根以任小乘。知羊鹿非可服乘徒为玩好之具。即知二乘不足致道。徒为戏论之法而

△七诸子出宅。

尔时诸子(至)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言适其欲故化无不从。进之为推退之为排。此争出之势也。譬随根利钝决择三乘以求出离。

是时长者(至)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乍喜诸子脱苦也。四衢露坐等。譬依四谛造偏空而不知进也。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至)愿时赐与。

诸子出宅就父索车。譬因获三乘之利。遂执三乘之果。

△八长者赐车。

舍利弗(至)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譬说三之后等示一乘。使知无二无三。即废权立实也。车譬一乘。牛譬大根。余表一乘大根之德用也。其车高广者。高出三乘广摄九部也。众宝譬万行。栏楯譬总持。悬铃譬四辨之下化。幰葢譬慈悲之普覆。杂宝譬众善所以严慈悲也。宝绳譬四誓所以固慈悲也。垂诸华璎则外布妙因联续如璎。重敷婉筵则内弘忍力柔软如筵。安置丹枕者。使心冥觉观而默处是道也。驾以白牛者。非纯一大根不堪此乘也。肤色充洁得其所养而无染也。形体姝好全其所赋而无恶也。有大筋力譬堪任大事。行步平正譬允蹈大方。其疾如风譬一念顿造。又多仆从譬方便利生助道之事。总而譬之。即后所谓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一相一种净妙之乐也。

所以者何(至)与诸子等。

释所以赐等一大车之意。譬如来有无量知见力无所畏诸佛法藏。能与众生大乘之法。

今此幼童(至)不宜差别。

譬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

所以者何(至)何况诸子。

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之谓也。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譬二乘得佛。过其所望。

九核审诞信。

舍利弗(至)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问许三而赐一。犹始权而终实。始终相违涉虗妄不以全身命为得玩好者。身之可玩固甚于物。葢身为道本。本全则道全。所以至人常遗物抱道。以全身养生。而火宅之人唯物之玩。不自贵爱。故此警之耳。

△十结答不妄。

世尊若是长者(至)如汝所言。

△三以法合显十。

一合宅主财力。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

视四生如一子。等三界以同仁。

于诸怖畏衰恼忧患(至)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怖畏恼患即三界苦相。无明暗蔽即四生苦本。于此永尽。即如如佛知见力无畏正智也。方便智度权智也。神力智力所以资正智。慈悲无惓所以运权智。

△二合家广人众。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至)三菩提。

由慈悲故。示生三界之家。济度五趣之众。以自永尽无明暗蔽故。欲度众生愚痴暗蔽。以自成就无量知见故。欲令众生得大菩提。所谓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也。

三合宅弊火逼。

见诸众生(至)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此备举三界火宅苦状。该三世六道因果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为果业。属前因。五欲财利追求等苦为因业。属后果。畜生饿鬼天上人间。即缘上因果成六道业。化为异类沦替不停。实可警怖。彼且喜而不厌遭而不患。实痴暗所蔽也。

△四合长者悲救。

舍利弗(至)众生不能以是得度。

无边佛慧乐。即一乘法乐。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即一乘法体。虽足以拔苦。然非凡夫事故。不能以是得度。

△五合诸子痴迷。

所以者何(至)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所以不能以是得度者。为众苦所迷故。

△六合长者方便。

舍利弗(至)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法喻双明。

而作是言(至)则为所烧。

此善言诱谕力拔其苦也。色等五欲俗以为软美。佛以为麤弊。为皆幻惑浊恶能发业苦。实致火之具也。故贪著生爱则为所烧。

汝速出三界(至)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示以三乘而赞其法。使向慕也。此三乘法圣所称叹者。诸佛共尊也。能离生死故自在无系。异有为法故无所依求。得是乘者。斯得无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禅九次第定。八解脱诸三昧法。足以娱乐脱三界苦。

△七合诸子出宅三。

初声闻乘。

舍利弗(至)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此辨三乘根性不等取果有异。如彼诸子玩好不同。内有智性者。谓正因信种。拣非阐提也。内有是因故从佛为缘。观四谛理闻声悟道。名声闻乘。欲速机小。故譬羊车。

△二缘觉乘。

若有众生(至)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辟支此云独觉。亦通缘觉。出无佛世。观物变易自觉无生。故号独觉。观十二缘觉真谛理。故号缘觉。求自然慧乐独善寂。即独觉也。深知诸法因缘。即缘觉也。此乘断三界见思。与声闻同。更侵断习气根性猛利。故居声闻上。其机稍大。故譬鹿车。

△三菩萨乘。

若有众生(至)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此兼三乘集众智之大根也。一切智即菩萨智也。佛智即一切种智也。自然即离诸证取者。无师即不由他悟者。能求众智及如来知见广大德用。而愍安利度。所以为大菩萨。其机为最。故譬牛车。

△八合长者赐车二。

初牒。

舍利弗(至)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此牒见子得出露地而坐。自念财物无极。不与小车等文。

△次合。

如来亦复如是(至)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合上可明。出三界苦得涅槃乐。即权乘小果。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即大乘极果。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至)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疏上等与大乘之意也。谓彼脱三界者。虽得小乘禅定解脱。然犹厌有著空。非一相也。裂为二乘。非一种也。执著未除。非净也。空有未融。非妙也。故与之诸佛禅定解脱娱乐之具。一相一种净妙之乐。如彼大车众美具备。

△九合核审诞信。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然彼长者无虗妄之咎。

先牒次结。

△十合结答不妄。

如来亦复如是(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总结前文也。不尽能受者。机不齐故。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二之一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二之二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二之二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二之三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二中根领悟二。

初分叙科义。

信解者。因闻喻说。以信得入悟解法要也。前法说一周。身子于喻品之初领悟。佛于喻品述成与记。喻说一周。四大弟子于此品领悟。佛于药草品述成。授记品与记。然大迦叶为上首弟子。而领悟后于身子者。此经融会二智。身子当机故先领悟也。诸大弟子皆内秘外现。根非中下悟无先后。为助扬法化故。次第敷陈也。

△二依文释义五。

一闻法喜踊。

尔时慧命须菩提(至)发希有心欢喜踊跃。

须菩提年德高众。故称长老。或曰具寿。或曰慧命。戒经云。是人佛法中能得智慧命是也。合先列大迦叶。而先须菩提者。亦当机故也。须菩提解空第一。而声闻但念偏空。于菩萨法心不喜乐。今乃舍空法证实道。故以解空人表叙。至下说偈即当迦叶。及授记亦先迦叶。乃正序也。

△二叙信解情二。

一叙昔失。

即从座起(至)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偏右肉袒示降志尊法。右膝虔跪示屈节致钦也。袒跪不唯西竺之礼。此方春秋郑伯肉袒降楚。示为臣仆。及祷则跪罏祭则跪奠。皆致钦也。白佛下叙其早躭小乘晚闻大道之意。此总标。下自释。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至)心不喜乐。

说法既久指四十年说小教时也。以疲懈故但念小乘空法。不复求进也。空无相无作。即小乘三解脱门也。智者谓依四谛以观诸法无我我所。名空。以空故万法一异等相实不可得。名无相。知一切法无相不可得。即于三界无所愿求。不复造作三有生死之业。名无作。亦名无愿。由是离诸苦缚而得解脱。然此特小法不足念也。菩萨法即大乘法也。游戏神通等即大乘行也。彼唯乐小沈空趣寂。故于大法大行心不喜乐。

所以者何(至)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释上之失为小滞故。

△二庆今得。

我等今于佛前(至)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三说喻自庆二。一喻昔失四。

一喻迷沦。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至)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幼稚譬颛蒙无知。舍父譬弃背本觉。他国譬沦滞五道。故曰至五十岁。或十二十譬次第而沦也。年长穷困四方求食。譬困五道历四生以自活命。渐向本国譬因遇佛教遂能反省。然方向之未能至也。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至)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其父譬觉皇也。先求不得譬昔曾教化后还退堕也。中止一城譬华严法菩提场。其家大富财宝诸珍。譬道场所得法具无量功德也。仓盈法喜之食。库溢诸法之财。僮仆所以自奉。臣佐所以治民。譬自利利他事也。象马牛羊以譬五乘。教授滋息广被大千。故曰出入息利乃徧他国。由是群生咸求法利。故曰商贾众多。总譬出与利泽也。商以迁有资无。贾以覆藏待价。商估犹商人也。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穷子譬困于五道乏功德财。聚落荒浅譬小乘权教。国邑盛丽譬中乘渐教。其父所止譬大乘正教。意谓在昔迷沦。因教渐引遂入正道也。

父每念子(至)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父每念子等者。譬佛念二乘之子久沦五道。性习昏浅未堪说大也。思惟悔恨者。悔昔之教未深。恨今之机退大也。自念老朽等者。忧其无以续佛慧命也。

△二喻乐小。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

为人之用曰佣。任力取利曰赁。城譬乍入。舍譬深入。谓资藉权乘积渐深造也。然佣赁而作。徒取小利功非有。譬资藉权教终无实证也。到舍而住立门侧。譬虽值佛道不能正入。犹依徧空而止。为乐小故。

△三喻怯顿。

遥见其父(至)作是念走而去。

譬二乘初闻佛果万德种智之事。而迷小怖大也。遥见其父譬未能亲证。踞师子床者。表无畏之德也。宝几承足者。尊万行之本也。万行本真而能涉俗故。刹利居士皆悉围绕。二乘不能涉俗矣。因万行以成万德故。以真珠璎珞庄严其身。二乘无此庄严矣。吏所以治。民所以役。僮任轻。仆任重。譬一乘法中所治所役轻重纤悉之法无不备者。所谓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但以不染不偏为尚。故执白拂侍左右。葢拂能去尘。白言不染。左右表拂去空假之尘而归中道也。宝帐譬慈悲广被故言覆。华旛譬众善下化故言垂。水譬智。华譬因。香水洒地者。以妙智净众生心地也。散众名华者。以妙因严众生心地也。罗列宝物所以示其玩好。出内取与所以随其欲乐。譬成就大根而诱进小乘也。上皆万德种智之事。自穷子见父下。即迷小怖大之事。王谓国王。王等谓王之族。譬法报二身也。贫居里巷譬二乘小道。肆力有地譬进修有方。非得物处譬大法难证。衣食易得譬小果易求。或见逼迫譬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内音纳。或出或纳也。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至)即遣傍人急追将还。

见子便识譬昔缘熟。财物有付譬法有所授。我虽年朽犹故贪惜。譬旷劫所修不妄与也。遣人急追譬令菩萨为说顿法。即华严五位法门皆菩萨所说。

尔时使者疾走往捉(至)转更惶怖闷绝躃地。

父命追子实欲亲之。而子惊闷绝乃自弃也。譬二乘初闻华严怯其顿说。葢顿教以烦恼即菩提。而二乘以烦恼为冤贼。故称怨也。顿以生死即涅槃。而二乘以生死为苦缚故大唤。不犯而被捉譬不求而强化。急执而强牵譬不从而强率也。菩萨示生三界。而二乘以三界为牢狱。故云无罪被囚。菩萨出入尘劳。而二乘恐丧定果。故云此必定死。由是如聋若哑。闷然不解。故曰转更惶怖闷绝躃地。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至)莫复与语。

见其惊急闷绝令姑息之。譬舍顿开权也。冷水能苏闷绝。譬权教能治烦恼。

所以者何(至)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譬知其志劣难堪大乘故权息之也。不云我子未即显实也。使者放之譬舍顿也。随意所趣譬开权也。从地而起即从迷而觉也。往至贫里以求衣食。即依二乘贫所乐法。为入道资粮也。

△四喻滞权。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至)具陈上事。

先叙设权也。密遣二人者。使秘菩萨行者示二乘法也。形色憔悴即所谓隐其自在之力。倍与汝直譬因乐小而示近果也。雇汝除粪即所谓以贫所乐法度之。除粪譬断烦恼。烦恼惑业粪秽心地。二乘作诸观以除之。菩萨烦恼涅槃不相留碍。而云亦共汝作者。以同事摄也。具陈上事。譬顺佛扬化。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至)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先取其价譬乐小慕果然后修因。所以四谛法中先果后因也。其父愍怪。怪其乐小弃大也。又以他日于窻牖中等。譬又多设方便循其小见。潜施密化使令慕大也。瘦悴尘坌譬二乘伏断烦恼不得其要。飜为烦恼所扰也。左逆右顺。右手执器。譬顺方便道而诱之。

后复告言(至)勿复忧虑。

方便叱省而亲厚之。使安而无怯也。当加汝价譬自预流而进四果。盆器譬助道等法。米面譬资粮等法。盐醋所以和味。使于诸法均调适中也。老弊使人譬二乘陈之法。如所谓陈刍狗也。

所以者何(至)名之为儿。

衰老褒子心力。譬斥大褒小权进其功。言自今如子等者。益亲厚而进之也。儿怜爱之称。更与作字。譬改预流而进后果。上皆譬设权。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至)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正譬滞权也。谓虽欣佛化而志尚卑劣。故且令于二乘法中断除十使烦恼之粪也。

过是(至)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穷子过二十年久渐亲父。而犹住门侧。譬依二乘教断结之后。闻方等教扬大而不谤斥小而不疑。是谓心相体信也。进可语大退不滞小。是谓入出无难也。犹在本处。譬未能顿入。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至)当体此意。

譬为说般若渐引入实也。长者有疾譬方等之后。名相未遣。人多法执之病。佛亦病之将死而语宝藏。譬化缘将毕故说般若为法华先导。如方语之宝藏未即付也。般若教中六度万行具备。故譬仓库盈溢。然未为圆教故。其中宝物又有多少。或取以自利或与以利他。圣人之用心如是宜当体法。此令转教菩萨之譬也。大般若告须菩提云。汝当为菩萨说般若。下文云。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演。即转教事。

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和同父子之情。使无疑间而欣领宝藏也。我汝不异等。譬般若之理一切皆如无二无别。是入圆顿之门。故宜加用心。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至)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既领宝藏而略不希取。譬受敕以大乘转教而自于此无有志愿也。下劣之心亦未能舍。譬但念空无相无作而。上总喻昔失。

△二喻今得。

复经少时(至)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子志既大。父乃聚族始定父子。全付家业也。复经少时等譬般若之后大机熟。可一变而至道也。自鄙先心譬舍小趣大。临欲终时命子会族。如化城云。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便集菩萨声闻为说是经。则声闻为子菩萨为族也。聚族宣言。此是我子。即于天人众中说。我昔曾化故生我法中之譬也。于某城中舍吾等者。自昔之后汝今悉忘之譬也。葢彼时根性未定。后还退堕流浪五道。故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等者。指本名字以证父子之的也。其本字某。即化城云尔时所化之众汝等比丘声闻弟子是也。我名某甲即第十六我释迦是也。本城推覔此间遇会。譬昔依本性阐化。至此顿门乃适然契会也。此实我子等结上的证。全付家业譬授记作佛绍法主位也。我有财物皆是子有者。此一大事人人本具。不从外得也。先所出纳是子所知者。即平常运用见闻之法。非今别有也。自我求之本始之觉。真父子德性之用。真宝藏生而固有。谁独且无。柰何自失于背驰。自迷于外物。故佛慈忧虑急使追复。倘能心相体信。斯可遇会得之曾无难者。彼且惊愕而失。称怨以疑佛。设非真慈多方善诱。终则竛竮穷困于四生五道。可为长叹矣。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至)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结喻今得也。

△四通合前喻二。一合昔失三。

一合譬本。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至)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须菩提真佛子。为合譬故言似。

△二合迷沦乐小。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至)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三苦者。一苦苦。若根若境乖违逼迫。生老病死诸现苦相。二坏苦。因乐变异生诸忧恼。所谓乐未毕哀又继之。即爱别离求不得之类。三行苦。即念念迁谢之相。五趣蕴苦皆行苦摄。

△三合怯顿滞权。

今日世尊(至)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叙滞权也。云今日者。对多生言。谓多生乐小而今犹濡滞也。于一切法妄起惑染。颠倒分别种种戏论粪污心地。名戏论粪。一日之价譬少果之利所获不多。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至)于此大乘无有志求。

说如来智慧。即般若教。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至)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此以般若转教菩萨。而自不希求也。

△二合今得。

今我等方知(至)佛则为我说大乘法。

今得法华。始知般若之时欲全付。但以乐小自迷。若我乐大则全付久矣。

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至)然佛实以大乘教化。

观今说一视昔弹偏。足知佛心本以大化。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至)得之。

结庆今得也。佛子所应得者。一乘修证之法也。

△五重颂前义五。

初颂闻法喜踊。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二颂叙信解情。

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三颂说喻二。一喻昔失四。

一颂迷沦。

譬如童子(至)四方推求。

譬困五道历四生。

求之既疲(至)当如之何。

颂救迷事也。一城譬觉场。舍宅譬慈悲。五欲譬法乐。家富众宝等譬道场所得法具无量功德。益忧念子等譬化缘将毕法藏未传。忧其无续佛慧命也。

△二颂乐小。

尔时穷子(至)遂至父舍。

从邑至国譬缘循诸教渐入正道也。法力未强故或得不得。法喜未充故饥饿羸瘦。体生疮癣者。未能善入佛慧而反伤本自无疮之身也。佣赁展转遂至父舍。譬资藉权教积渐深入。

△三颂怯顿。

尔时长者(至)注记疏。

于门内施设诸事。欲引令入也。以出纳财物。疏以疏明事件注而记之。譬为大根度量功德。疏明行位而与授记。诱进小乘也。

穷子见父(至)何故至此。

怖法报事。非智分。

覆自念言(至)欲往佣作。

惧长远道。思取小果。

长者是时(至)使我至此。

譬怯华严顿说也。怖烦恼冤故惊。畏生死缚故唤。闷然不解故云躃地。恐丧道果故疑见杀。

△四颂滞权。

长者知子(至)倍与汝价。

譬舍顿开权也。眇少一目譬二乘偏见也。矬短丑陋皆隐胜现劣事。

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譬乐小滞权也。房譬六入。舍譬五阴。

长者于牖(至)语令勤作。

循其小见。隐胜现劣多方诱进。

既益汝价(至)若如我子。

益亲厚而诱之也。既益汝价譬增进四果。涂足油佣人用之使足不龟。譬护戒定助道之法。荐席譬小乘诸定姑息之法。若一乘大定之法。则譬缯纩絪褥非荐席比矣。

长者有智(至)我无此物。

心虽渐大犹滞权也。渐令入出喻入大出小。经二十年喻历二乘法。示其金银喻说般若也。父于门内施宝帐而引之。子处门外止草庵而不入。喻大小乘人相戾如此。是以性相相忌禅律相非。古今不息。何当一定父子全保家业而两忘同异者耶。上总颂昔失。

△二颂喻今得。

父知子心(至)得未曾有。

历颂昔失以庆今得。

△四颂通合二。一颂合昔失二。

初颂合乐小。

佛亦如是(至)声闻弟子。

佛亦如是者。如长者知子愚劣未认为子也。而说我等等者。且进以小果使成就也。

△二颂合滞权。

佛勅我等(至)亦复如是。

佛勅我等至说无上道。颂为说般若令转教也。诸佛子等至当得作佛。谓转教之众各获大利也。一切诸佛至说斯真要。慨虽闻般若自不希求。如彼穷子云云。皆为滞权故迷实也。此后翻牒前文。广叙滞权之意也。

我等内灭(至)不生喜乐。

此牒品初自谓得涅槃不复求进菩提于菩萨法心不喜乐等文。谓滞权之故。独以内灭烦恼取小果为足。而以净佛土化众生之事为外。所以者何等。牒但念空无相无作之文。以释都无欣乐之意。

我等长夜(至)谓是究竟。

此牒闻般若无有志求。

我等长夜(至)报佛之恩。

此牒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自以为足之意。凡以迷滞冥然莫晓。故屡称长夜。以出三界证小果。为得道为报佛。皆迷滞也。

我等虽为(至)乃教大智。

此牒转教菩萨自无志愿而佛亦纵舍之意。明佛之纵舍。葢欲调伏俟其回心。乃教大智。如富长者云云。乃双牒法喻总结滞权也。所以重重翻牒者。二乘旷劫为乐小之心误甚。今既造大乃知深悔。故历陈昔失而反复言之。以摅所怀。如人愤剧必厉声疾诟而后快。然则文似繁重。实有深意也。

△二颂合今得。

我等今日(至)应受供养。

庆今始得真实道果。知昔所得皆非真也。所谓得道得果者。于无漏法得清净眼是也。无漏法者诸法实相上妙法也。清净眼者诸佛知见正法眼也。昔持净戒虽得果报。非真道果特冥行尔。故曰长夜持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昔修梵行虽得小果非真无漏。特权息尔。故曰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夫然后乃可振扬道声为真声闻。乃可普受应供为真罗汉。斯皆调伏诱进之大恩也。故下颂大恩而念报。

△五念报佛恩三。

初念报不能。

世尊大恩(至)亦不能报。

以希有事方便怜教。是谓大恩。前修空法证小果。自谓得报佛之恩。既不足报。此又欲穷手足肩顶之内财。极美饍衣宝之外财。思以长劫供养亦不能报。何以故。内外诸财皆有为法。不与大恩相应故。

△二感慈悲恩。

诸佛希有(至)随宜而说。

诸佛希有至诸法之王。赞盛德之至也。能为下劣至随宜而说。感慈悲之深也。以盛德之至而曲为劣辈忍斯本事。以狥取相凡夫随宜而说。所谓隐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是希有重德慈悲大恩。诚不可报也。

△三感方便恩。

诸佛于法(至)随宜说三。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赞方便之德也。知诸众生至而为说法。赞方便之力也。随诸众生至随宜说三。感方便之恩也。世尊大恩凡本于慈悲方便二行故。上陈诸事既不能报。终则深感之而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二之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