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大成音义卷第一
北方曰译礼记王制篇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方氏曰。寄。言能寓风俗之异于此。象。言能倣象风俗之异于彼。鞮。则欲别其服饰之异。译。则欲辨其言语之异。
周礼有象胥氏。通四方之语。故四官通称象胥氏。今俗谓之通士。然周礼。乃周公所作。为周室一代设官分职之制。秦毁诗书。不用周礼。至汉求书始出。汉儒以考工记补之。宋代用以取士。今不用。
若干礼记曲礼篇云。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衣。若干尺矣。注云。若。如也。未定之辞。数始于一。而成于十。干字从一从十故言若干。谓或如一。或如十。凡数之未定者皆可言。
六种突吉罗罪大迦叶言。汝更有罪。佛意不听女人出家。汝劝佛听。是故佛之正法。五百岁而衰微。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我怜愍憍昙弥。又三世诸佛。皆有四部弟子。我释迦佛。云何独无。迦叶复言。佛涅槃时。背痛敷卧。语汝须水。汝不供给。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是时五百乘车。截流而渡。令水浑浊。是故不取。迦叶复言。佛问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寿一劫。若减一劫。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寿一劫。若减一劫。汝默然不答。问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佛。四神足好修。应住一劫。若减一劫。由汝不答。令佛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魔蔽我心。是故无言。我非恶心。而不答佛。汝于一时。以郁多罗僧衬身而卧。是汝突吉罗罪。迦叶复言。汝叠佛衣。以足蹈上。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尔时有大风起。无人助我。堕我脚下。非不恭敬。故蹈佛衣。迦叶复言。佛阴藏相。般涅槃后。以示女人。是为可耻。是汝突吉罗罪。阿难言。时我思惟。若女人见佛阴藏相者。便自羞耻女人身形。欲得男身修行佛相。种福德根。是故我示女人。不为无耻而故破戒。迦叶言。汝有六种突吉罗罪。尽应僧中悔过。阿难言诺。随长老大迦叶及僧所教。详见智度论第二卷。
善见律云。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即众学法。僧尼各有一百。婆沙论云。何以此戒。独名应当学。葢余戒易持罪重。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言应当学也。若依七聚而言。则身名恶作。口名恶说也。
耳是五官之别五官者。耳目口鼻心也。言官者司也。耳目口鼻。各有所司。而皆受治于心也。见故事捷录。
祖述宪章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注云。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
私淑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注云。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谓子思之徒也。自孔子卒。至孟子游梁时。方百四十余年。而孟子已老。然则孟子之生。去孔子未百年也。故孟子言。予虽未得亲受业于孔子之门。然圣人之泽尚存。犹有能传其学者。故我得闻孔子之道于人。而私窃以善其身。葢推尊孔子。而自谦之辞也。见孟子离娄章。
读古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斵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公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粕同)已矣。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斵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斵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糟魄已夫。精解云。𫗦糟魄者。岂知酒味。读古人之遗书者。岂知道味哉。出庄子外篇。
六甲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见世事通考。
不依净命舍利弗入城乞食。得已。向壁而坐。食时有梵志女。名净目。见舍利弗问言。沙门汝食耶。答言食。净目言。汝沙门下口食耶。答言不。仰口食耶。不。方口食耶。不。维口食耶。不。净目言。食法有四种。我问汝。汝言不。我不解。汝当说。舍利弗言。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植树等。不净活命者。是名下口食。观视星宿。日月风雨。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曲媚豪势。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学种种呪术。卜算吉凶。不净活命者。是名维口食。姊。我不堕是四不净食中。我用清净乞食活命。净目闻已。欢喜信解。舍利弗因为说法。得证初果。出智度论第三卷。
行五方便四念处为一。即身受心法。四善根为四。即四加行。不言五停者。未入正观故。见文句记。
长者园内树耳多第十五祖。迦那提婆者。南天竺国人也。后得法于龙树。既得法已。至迦毗罗国。彼有长者。名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大如菌。味甚美。惟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取已复生。自余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者问其故。祖曰。汝曾供养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虗霑信施。故报为木菌。惟汝与子。精诚供养。得以享之。余即否矣。又问长者年多少。答曰。七十有九。祖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长者闻已。弥加叹伏。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师。愿舍次子。随师出家。后为十六祖焉。见传灯录。并禅宗正脉等。
古德云。暖衣饱食意如何。尔将何德报檀那。合米农牛流血汗。寸丝千命下汤锅。法王座下知音少。长者园中木耳多。今生犯禁迷真道。死后还他费力䭾。见宝训珠类。
名者实之宾也尧让天下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爼而代之矣。由庄子内篇逍遥游。
佛作十种神变度之所谓毒龙不中。龙火不烧。恒水不溺。三方取果。北取粳粮。忉利取甘露。知嫌隐去。知念现来。火灭还然。斧举不下。详出瑞应经。
焚得胜之殿帝释与修罗战胜。造得胜堂。庄严奇丽。目连往看。诸天女皆隐。避不出。目连念帝释著乐。不修道本。乃以神通。焚得胜堂。仍为帝释说无常等法。帝释欢喜。后堂俨然。无灰烟色见法华文句。
止耆域之车目连以弟子病。上忉利天。以问耆婆。正值诸天入欢喜园。尔时目连在路侧立。一切诸天无顾看者。耆婆后至。顾见目连。向举一手。乘车直过。目连自念。此本人中。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著天乐。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车令住。耆婆下车。礼目连足。目连种种因缘。责其不可。耆婆答曰。以我人中为大德弟子。是故举手问讯。颇见诸天有尔者不。生天以著乐深。心不得自在。是使尔耳。目连语耆婆曰。有弟子病。当云何治。耆婆答言。唯以断食为本。出报恩经第六卷。
如周公曰周公使其子伯禽。就封于鲁。戒之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国。慎勿以国骄人。见周史。并列国传。
欢喜丸本生经中。说释迦佛。有二夫人。一名瞿毗耶。二名耶输陀罗。瞿毗耶是宝女。故不孕。耶输以佛出家。夜自觉妊。六年不产。诸释诘言。菩萨出家。何由有此。耶输言。我无他罪。我所怀子。实是太子体胤。诸释言。何以久而不产。答言。非我所知。诸释集议。王欲治罪。瞿毗耶白王。愿宽恕之。待其子生。治之非晚。王即宽置。佛六年苦行既满。初成佛时。其夜生罗睺罗。王见似父。爱乐忘忧。语群臣言。我子虽去。今得其孙。与子无异。王常请佛入宫食斋。是时耶输持一钵百味欢喜丸。与罗云上佛。佛以神力。变五百罗汉如佛无异。罗云以七岁身。持欢喜丸。径至佛前。奉进世尊。佛摄神力。诸阿罗汉身复如故。空钵而去。惟佛钵满。耶输白王。以此证验。我无罪也。即问佛言。我有何因缘。怀妊六年。佛言。汝子罗云。过去世时。曾作国王。时有五通仙人。来语王言。王法治贼。请治我罪。王言。汝有何罪。答言。我入王国。犯不与取。饮王水及杨枝。王言。我以水及杨枝。施及一切。何罪之有。答言。王虽如此。我心疑悔。罪不除也。王言。若必欲尔。小停。待我入还。王入宫中。六日不出。仙人在王园中。六日饥渴。仙人思惟。王正以此治我。过六日出。辞谢仙人。我便相忘。莫见咎也。以是因缘。故受五百世三恶道罪。五百世常六年在母胎中。见智度论十七卷。又见佛本行经。
亦有经云。罗云由过去。塞其鼠孔。禁鼠六日不出。故受胎六年。见法苑珠林第十卷。
摩那埵善见律十四卷云。摩那埵。汉言折伏贡高。亦云下意。下意者。承事众僧。二十僧中行。四分律云。摩那埵。此云意喜。谓比丘犯罪。随顺受罚。众意生喜故。
三从四德孔子曰。妇人。伏于人者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自遂也。出朱子小学。与礼记家语大同小异。
四德者。妇德。贞顺也。妇言。辞令也。妇容。婉娩。妇功。丝麻。出礼记昏义篇。
破尘出经喻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徧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出华严经五十一卷。
罔象得珠说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旋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乃使罔象。罔象得之。黄帝曰。异哉。罔象乃可以得之乎。出庄子天地篇。
神无方易无体周易。系辞传云。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易无体。注云。此圣人知命之事也。范。如铸金之有模范。围。匡郭也。天地之化无穷。而圣人为之范围。不使过于中道。所谓裁成者也。通。犹兼也。昼夜。即幽明生死鬼神之谓。如此然后可见至神之妙。无有方所。易之变化。无有形体也。
圣人之大宝周易系辞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缘幢倒掷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缘幢技师。肩上竖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我亦护汝。迭相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时技弟子。语技师言。不如所言。但当各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隐而下。技师答言。如汝所言。各自爱护。出杂阿含经二十四卷。
踧踖与与论语。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注云。君在。视朝也。踧踖。恭敬不宁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
此兴合宜诗经注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色究竟天智度论云。譬如从色界初际。下一丈石。经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方至于地。
发一言为天下则三句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注云。动。兼言行而言。道。兼法则而言。法。法度也。则。准则也。
又云。故时措之宜也。注云。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理出希夷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注云。夷。无形也。希。无声也。微。妙也。出道德经上篇。
众中之白眉蜀志。马良。字季常。兄弟五人。皆以常为字。惟良眉有白毫。兄弟皆贤。时人语云。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困于心横于虑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注云。恒。常也。犹言大率也。横。不顺也。作。奋起也。言中人之性。常必有过。然后能改。葢不能谨于平日。故必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奋发而兴起。出孟子告子章。
衡。与横同。
玉转玑旋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注云。在。察也。美珠谓之璿。玑。机也。以璿餝玑。所以象天体之转运也。衡。横也。谓横箫也。以玉为管横而设之。所以窥玑而齐七政之运行。犹今之浑天仪也。七政。日月五星也。出书经舜典。
预侵二习预者进也。二习。即见思家习耳。大经云。我衣我钵。见习也。舍利弗嗔。毕陵伽慢。思习也。出四教仪集注。
马援传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轩。轻也。轻。重也。言为人无所轻重也。出后汉马援传。
观妻妾如画瓶出曜经云。昔有婬逸之人。意专女色。不能去离。家有知识道人往反。其妇白道人曰。我夫性多婬欲。恐不自济。道人告曰。汝夫若近汝身者。便以此语其夫曰。须陀洹法。礼应尔耶。后果如言告之。其夫甚怀惭愧。内自思惟。我将不审是须陀洹乎。即便息欲。妇问其夫。何故永息欲事。其夫遂彩画好瓶。内盛粪秽。牢葢其口。令妇抱此。如我无异。妇依其语。抱瓶不离。其夫将瓶打破。告妇曰。汝何故抱此破瓶耶。妇言不尔。夫曰。我观汝身。剧于此瓶。从头至足三十六物。有何可贪处也。
藏舟夜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出庄子内篇大宗师。
瓶穿雀飞佛说七女经云。雀来入瓶中。以縠覆其口。縠穿雀飞去。识心随业走。又见弥陀演义。
舍鱼而取熊掌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注云。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
屈九五之尊周易。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注云。刚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故其象如此。
率土之濵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濵。莫非王臣。注云。赋也。溥大也。率循。濵涯也。言土之广。臣之众。出小雅北山之篇。
心驰魏阙周礼。天官悬治象之法于象魏。又云。宫门双阙悬法象。其状巍然高大。曰象魏。
又天子之门。谓之魏阙。
饭糗茹草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注云。饭。食也。糗。干糒也。茹。亦食也。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定故也。出孟子尽心章。
扣关击节扣关。紧要处。难过而能过。击节。阻隔处。不通而能通。谓扣其机关。击其节要。见宝训音义。
近取诸譬论语。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注云。譬。喻也。方。术也。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
运斤成风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斵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斵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斵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出庄子杂篇。
鹅珠昔有乞食比丘。到珠师舍。正逢彼匠为王穿珠。见比丘来。欢喜持钵。入家取食。比丘衣赤。日照光生。遥映宝珠。亦同赤色。有鹅在侧谓肉便吞。比丘见之。遮护不及。珠师持钵。盛满食来。授与比丘。交谢而去。其人于后。觉少一珠。窃谓比丘盗去。即追擒还。责言。汝既释子。何无廉耻。盗我王珠。答言。我无此事。其人窃念。若不苦治。珠不可得。便加拷打。触处血流。鹅来囓血。其人恚怒。以杖击之。鹅因致死。比丘便请看鹅死活。报言已死。比丘告曰。鹅吞汝珠。其人不信。比丘曰。我实见吞。彼遂持刀以剖鹅腹。果得其珠。其人惭耻。礼谢曰。何不早示。使我盲愚。苦楚尊身。造斯恶业。比丘曰。我受禁戒。宁舍身命。不伤蚁卵。若先示汝。必害其鹅。不护众生。岂名持戒。出毗婆沙论。并大庄严论。
草系有诸比丘。旷野中行。为贼劫夺。贼惧比丘往告聚落。尽欲杀之。贼中一人先曾出家。语同伴曰。比丘之法不得伤草。以草系之。终不能往。即以草系。舍之而去。诸比丘等。恐伤草命。不敢动转。时国王田猎。见而问曰。以何因缘。草系不动。比丘答言。佛说草木。是鬼神村。敬佛语故。是以不动。王为比丘。解其草缚。而后别去。出譬喻经第六卷。又见大庄严论。并法苑珠林。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注云。巧言。变乱是非。听之使人丧其所守。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沂水濯缨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注云。沧浪。水名。缨。冠系也。出孟子。
藻棁奇节论语。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注云。节。柱头斗拱也。藻。水草名。棁。梁上短柱也。葢为藏龟之室。而刻山于节画藻于棁也。当时以文仲为知。孔子言。其不务民义。而谄凟鬼神如此。安得为知。
巧夺轮奂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注云。轮。轮囷高大也。奂。奂烂众多也。出礼记檀弓下。
油然作云孟子曰。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注云。周七八月。夏五六月也。油然。云盛貌。沛然。雨盛貌。浡然。兴起貌。出孟子书。
黄梁一梦异闻集。吕翁经邯郸道上。邸店中。有少年卢生。自叹贫困。言讫思睡。主方炊黄梁。翁探囊中一枕。以授生曰。枕此。即荣遇如意。生枕之。梦至一国。功名得意。身历富贵。五十余年。老病而卒。欠伸而寤。吕翁在傍。主人炊黄梁犹未熟。生谢曰。先生以此。窒吾之欲。
山中七日汉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迷不得返。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攀藤而上。各噉数枚复下山持杯取水。至一溪边。有二女子。见而笑曰。刘阮二郎。来之何晚。因邀洞中。酒肉饮乐。遂成夫妇。及其归家。无相识者。问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复去。不知何所。出幽明录。又见法苑珠林。与续齐谐记大同小异。
青出于蓝荀子书云。学不可已。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氷生于水而寒于水。
波罗奢华章安云。此是树名。其叶青色。华有三色。日未出时则黑色。日正照时则赤色。日没时则黄色。今取赤色。如血义耳。见名义。集。
指穷于为薪庄子内篇养生主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憨山大师注云。形虽化而性常存。如薪尽而火存。有形相禅。如薪火相传。是以生生而不已。化化而无穷。故如薪火之传。不知其尽也。
一雨大师注云。其可尽者薪。其不可尽者火。有尽者形。无尽者神。薪有尽而火无穷。形有尽而神不灭也。
弥勒真弥勒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将示灭于岳林寺。偈曰。弥勒真弥勒(云云)。其详见传灯录。并五灯会元。指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