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22

法华授手科

  • 大段分(四)
    • 一略释经题
    • 二特标译主
    • 三别释品名
    • 四正解文义(三)
      • 一序分(二) 序品科
        • 一六种证信序(三)
          • 一标信与闻
          • 二时主及处
          • 三详列听众(二)
            • 一详列圣凡(三)
              • 一声闻众(二)
                • 一比丘众(二)
                  • 一出无学以明德(四)
                    • 一举类标数
                    • 二明位叹德
                    • 三略举首众
                    • 四总结众集
                  • 二标有学以该广
                • 二比丘尼众
              • 二菩萨众(四)
                • 一举类数
                • 二明德位
                • 三略标名
                • 四结余众
              • 三人天众(三)
                • 一诸天众(二)
                  • 一欲界
                  • 色界
                • 二杂类众(五)
                  • 一龙王
                  • 二紧那罗
                  • 三干闼婆
                  • 四阿修罗
                  • 五迦楼罗
                • 三人王众
            • 二总结众集
        • 二放光发起序(五)
          • 一众集供养而兴赞叹
          • 二如来现瑞以为发起(二)
            • 一此土六瑞(六)
              • 一说法
              • 二入定
              • 三雨华
              • 四动地
              • 五众喜
              • 六放光
            • 二他土众瑞(二)
              • 一举能照之智
              • 二举所照之境(七)
                • 一见六趣
                • 二见诸佛
                • 三闻说法
                • 四见得道
                • 五见行道
                • 六见涅槃
                • 七见起塔
          • 三会众疑念是何因缘(二)
            • 一弥勒疑念(三)
              • 一正疑念
              • 二当问谁
              • 三忆文殊
            • 二会众疑念
          • 四弥勒因众而伸请问(二)
            • 一长行(二)
              • 一经家叙
              • 二弥勒问
            • 二偈颂(二)
              • 一颂问(二)
                • 一问此土六瑞
                • 二颂他土众瑞(六)
                  • 一颂见六趣众
                  • 二颂闻佛说法
                  • 三颂他土三乘(三)
                    • 一声闻
                    • 二缘觉
                    • 三菩萨
                  • 四颂结前开后
                  • 五颂他土修行(三)
                    • 一总问
                    • 二别问(六)
                      • 一问施(二)
                        • 一舍外财
                        • 二舍身命
                      • 二问戒
                      • 三问忍
                      • 四问进
                      • 五问禅
                      • 六问慧
                    • 三杂问(七)
                      • 一问禅定
                      • 二问精进
                      • 三问净戒
                      • 四问忍辱
                      • 五再问禅
                      • 六问檀度
                      • 七问般若
                  • 六颂佛入涅槃(二)
                    • 一明起塔供养
                    • 二明塔严国界
              • 二请答(二)
                • 一举疑事以述请
                • 二释伏难以明意
          • 五文殊拟古以致答问(二)
            • 一长行(四)
              • 一正惟忖答
              • 二略曾见答
              • 三广曾见答(三)
                • 一引一佛同(三)
                  • 一明时
                  • 二标名
                  • 三说法(三)
                    • 一说顿教同
                    • 二开渐法同
                    • 三归圆教同
                • 二二万佛同
                • 三最后佛同(三)
                  • 一出家同
                  • 二说法同(二)
                    • 一经名不异
                    • 二时节不异
                  • 三唱灭同(二)
                    • 一唱灭授记不别
                    • 二灭后通经不别(三)
                      • 一明持经时节
                      • 二明流通得人
                      • 三结会古今
              • 四分明判答
            • 二偈颂(三)
              • 一颂广曾见
              • 二颂最后佛(三)
                • 一颂出家同
                • 二颂说法同(二)
                  • 一颂彼此众瑞(二)
                    • 一颂此土瑞
                    • 二颂他土瑞(五)
                      • 一颂见六趣同
                      • 二颂见诸佛同
                      • 三颂闻顿法同
                      • 四颂闻权教同
                      • 五颂闻大乘同
                  • 二颂四众疑念
                • 三颂唱灭同(五)
                  • 一人法同
                  • 二时节同
                  • 三唱灭同
                  • 四授记同
                  • 五通经同(四)
                    • 一颂灭度时节
                    • 二颂弘经时节
                    • 三颂所益弟子
                    • 四颂结会古今
              • 三颂分明判答(三)
                • 一颂说大乘经
                • 二颂教菩萨法
                • 三颂佛所护念
      • 二正宗○
      • 三流通○

方便品科

  • ○正宗分大段(二)
    • 一迹门开显(二)
      • 一略开三显一(二)
        • 一略陈开显(二)
          • 一双叹二智(二)
            • 一长行(二)
              • 一寄言叹二智(二)
                • 一明诸佛权实(三)
                  • 一双叹(二)
                    • 一经家提叙
                    • 二正叹二智
                  • 二双释
                  • 三双结
                • 二明释迦权实(三)
                  • 一双叹
                  • 二双释
                  • 三双结
              • 二绝言叹二智(二)
                • 一举绝叹之由
                • 二正绝言叹(二)
                  • 一绝言
                  • 二释意(二)
                    • 一最上修行不可说
                    • 二甚深境界不可说
            • 二偈颂(二)
              • 一颂寄言叹(二)
                • 一合颂二佛
                • 二合释结叹
              • 二颂绝言叹(五)
                • 一颂不思议境
                • 二追颂绝言境
                • 三追颂绝言叹
                • 四颂举不知人(八)
                  • 一总拣不解
                  • 二拣能入人
                  • 三拣二乘人
                  • 四独举身子
                  • 五诸弟子众
                  • 六辟支佛众
                  • 七发心菩萨
                  • 八不退菩萨
                • 五唯佛与佛知(二)
                  • 一显佛知
                  • 二明佛示(二)
                    • 一诸佛显实
                    • 二释迦开三
          • 二动执生疑
        • 二腾疑致请(二)
          • 一叙疑(二)
            • 一经家叙
            • 二会众念(二)
              • 一疑佛二智
              • 二疑所得
          • 二正请(三)
            • 一初请(二)
              • 一当机陈请(二)
                • 一长行(二)
                  • 一陈疑
                  • 二致请
                • 二偈颂(四)
                  • 一权实二智疑
                  • 二三乘四众疑
                  • 三浊陈身子疑
                  • 四总明众会疑
              • 二如来止答
            • 二次请三止
            • 三再请许说
      • 二广开三显一○
    • 二本门开显○
  • ○二广开三显一(三)
    • 一为上根作法说周(四)
      • 一如来为正说开示(二)
        • 一长行(三)
          • 一诫听拣机
          • 二受旨诫听
          • 三正与开示(二)
            • 一广开诸佛权实(二)
              • 一总明诸佛(四)
                • 一叹法希有
                • 二说无虗妄
                • 三开方便门
                • 四示真实相(五)
                  • 一标人法殊胜
                  • 二论出世本怀
                  • 三征出世因缘
                  • 四正分释四门(四)
                    • 一明理一(二)
                      • 一正释
                      • 二结成
                    • 二明人一
                    • 三明行一
                    • 四明教一
                  • 五结诸佛如是
              • 二别明三世(三)
                • 一明过去(二)
                  • 一开权
                  • 二显实
                • 二明未来(二)
                  • 一开权
                  • 二显实
                • 三明现在(三)
                  • 一标出世意
                  • 二方便开权
                  • 三为众显实(二)
                    • 一别明现在教行一
                    • 二总明三世人理一
            • 二广开释迦权实(四)
              • 一明开显
              • 二明五浊(二)
                • 一标意
                • 二明浊
              • 三明真伪(二)
                • 一拣伪
                • 二明真
              • 四明无妄
        • 二偈颂(二)
          • 一颂上许答(二)
            • 一颂退不堪
            • 二颂住诫听
          • 二颂上正答(二)
            • 一颂四佛章(四)
              • 一颂诸佛(五)
                • 一颂施权(二)
                  • 一正颂施权
                  • 二结施权意
                • 二颂显实(四)
                  • 一颂理一
                  • 二颂人一
                  • 三颂教一
                  • 四颂行一
                • 三颂劝信(二)
                  • 一举果劝信(二)
                    • 一举内心
                    • 二举外色
                  • 二举因劝信
                • 四颂五浊(三)
                  • 一总明五浊障重
                  • 二别释五浊深源(五)
                    • 一众生浊
                    • 二命浊
                    • 三见浊
                    • 四烦恼浊
                    • 五劫浊
                  • 三结说小大之意
                • 五颂不虗
              • 二颂过去(二)
                • 一颂开三
                • 二颂显一(二)
                  • 一总颂
                  • 二别颂(二)
                    • 一总约五乘显一
                    • 二别约五乘显一(三)
                      • 一约菩萨
                      • 二约二乘
                      • 三约人天(二)
                        • 一约缘因显实(十)
                          • 一供养起塔
                          • 二戏沙作塔
                          • 三志心建像
                          • 四戏𤱪作佛
                          • 五结成显实
                          • 六诸鏖供养
                          • 七散心献华
                          • 八身业供佛
                          • 九结成福聚
                          • 十散心念佛
                        • 二约了因显实
              • 三颂未来(二)
                • 一颂开三
                • 二颂显一(四)
                  • 一颂人一
                  • 二颂行一
                  • 三颂教一
                  • 四颂理一
              • 四颂现在(三)
                • 一标化意
                • 二颂显实
                • 三颂开权
            • 二颂释迦章(二)
              • 一略颂权实作总譬本
              • 二广颂六义作别譬本(六)
                • 一颂上五浊(三)
                  • 一明能观智
                  • 二明所观境
                  • 三明起悲应
                • 二颂施方便(二)
                  • 一拟用大乘不得(三)
                    • 一拟法大而难施
                    • 二拟障重而梵请
                    • 三拟无机而取灭
                  • 二念同诸佛方可(二)
                    • 一念诸佛方便(三)
                      • 一三乘拟宜
                      • 二诸佛叹慰(二)
                        • 一正叹释迦
                        • 二出陈自
                      • 三释迦酬顺(三)
                        • 一正酬顺
                        • 二明施化
                        • 三明得益
                    • 二释久远常示
                • 三颂显一乘(四)
                  • 一得显实之机
                  • 二正显大之时
                  • 三施一乘之教
                  • 四明入理之益
                • 四颂法希有(二)
                  • 一颂如是妙法
                  • 二时乃说之(二)
                    • 一举难得之人
                    • 二举难逢之喻
                • 五颂上不虗(二)
                  • 一人不虗
                  • 二法不虗
                • 六颂上敦信(二)
                  • 一拣众
                  • 二敦信
      • 二身子述承教开解○
      • 三佛为述久修授记○
      • 四会众述欢喜求请○
    • 二为中根作喻说周○
    • 三为下根作因缘周○

文至授学无学人记品止共七品半为迹门正宗。

方便品科竟。

譬喻品科

  • ○二身子述承教开解(二)
    • 一经家叙仪
    • 二身子自陈(二)
      • 一长行(三)
        • 一标喜
        • 二特释(三)
          • 一释昔感伤
          • 二释昔怀念
          • 三释昔不待
        • 三结成
      • 二偈颂(二)
        • 一颂标喜
        • 二颂特释(三)
          • 一颂感伤
          • 二颂怀念(二)
            • 一怀不得佛
            • 二念证小果
          • 三颂今得(四)
            • 一颂自觉
            • 二颂除疑
            • 三颂知权
            • 四颂证实
  • ○三如来述久修授记(四)
    • 一昔曾教大
    • 二中忘取小
    • 三还为说大
    • 四正与作记(二)
      • 一长行(十)
        • 一时节
        • 二因行
        • 三得果
        • 四国土
        • 五说法
        • 六劫名
        • 七众数
        • 八寿量
        • 九补处
        • 十流通
      • 二偈颂(二)
        • 一正颂(九)
          • 一超颂得果
          • 二追颂行因
          • 三超颂劫名
          • 四正颂国净
          • 五颂明众数
          • 六正颂说法
          • 七颂明寿量
          • 八颂法久近
          • 九颂供舍利
        • 二叹结
  • ○四会众述欢喜求请(二)
    • 一长行(二)
      • 一经家叙众喜陈供
      • 二念众解开权显实
    • 二偈颂(二)
      • 一颂上开显
      • 二自述回向

为上根法说一周竟。

  • ○二为中根作喻说(四)
    • 一本品譬喻开显(二)
      • 一世尊述譬喻开示(二)
        • 一当机述请(二)
          • 一自述无疑
          • 二同辈有感
          • 三普为四众
        • 二如来委答(三)
          • 一发起(二)
            • 一抑令愤勇
            • 二引令速进
          • 二譬喻长行并百行偈(二)
            • 一长行(二)
              • 一开譬(二)
                • 一总譬(六)
                  • 一大长者譬(二)
                    • 一出名位
                    • 二论德业
                  • 二广舍宅譬
                  • 三惟一门譬
                  • 四五百人譬
                  • 五大火起譬(二)
                    • 一明所烧之相
                    • 二出能烧火境
                  • 六三十子譬
                • 二别譬(四)
                  • 一长者见火
                  • 二舍几用车(二)
                    • 一舍几(二)
                      • 一劝门拟宜
                      • 二诫门拟宜
                    • 二用车(四)
                      • 一拟用三车
                      • 二父知子心
                      • 三叹车希有
                      • 四适子所愿
                  • 三等赐诸子(四)
                    • 一喜子免难
                    • 二诸子索车
                    • 三等赐无二(三)
                      • 一正标等赐
                      • 二广明车相(二)
                        • 一叙车体
                        • 二释车由
                      • 三明等赐意
                    • 四得车欢喜
                  • 四无所虗妄(三)
                    • 一问
                    • 二答(二)
                      • 一免难不虗
                      • 二过望不虗
                    • 三叹
              • 二合譬(二)
                • 一合总譬(五)
                  • 一合大长者
                  • 二合广舍宅
                  • 三合五百人
                  • 四合大火起
                  • 五合惟一门
                • 二合别譬(四)
                  • 一合长者见火(三)
                    • 一合能所见
                    • 二合广所见
                    • 三合起惊怖
                  • 二合舍几用车(二)
                    • 一合舍几(二)
                      • 一合拟宜
                      • 二明息机
                    • 二合用车(四)
                      • 一合拟宜三车
                      • 二合父知子意
                      • 三合叹车希有
                      • 四合适子所愿(三)
                        • 一合羊车
                        • 二合鹿车
                        • 三合牛车
                  • 三合等赐大车(二)
                    • 一双牒二喻
                    • 二双合二譬(二)
                      • 一合免难
                      • 二合等赐
                  • 四合无虗妄
            • 二偈颂(二)
              • 一颂譬喻(二)
                • 一颂开譬(二)
                  • 一颂总譬(四)
                    • 一颂大长者
                    • 二颂广舍宅
                    • 三颂五百人
                    • 四颂大火起(四)
                      • 一明地上譬欲界(四)
                        • 一明所烧之类譬十使(二)
                          • 一正明所烧(二)
                            • 一明禽兽被烧譬五钝(二)
                              • 一别明五钝(五)
                                • 一慢
                                • 二嗔
                                • 三痴
                                • 四贪
                                • 五疑
                              • 二总结变状
                            • 二明鬼神被烧譬五利(二)
                              • 一总明利使
                              • 二别开五利(五)
                                • 一邪见
                                • 二戒取
                                • 三身见
                                • 四见取
                                • 五边见
                          • 二总结利钝
                        • 二明火起之由譬五浊
                        • 三明火起之势譬浊相
                        • 四明被烧之相譬众苦
                      • 二明穴中譬色界
                      • 三明空里譬无色
                      • 四总结众难非一
                  • 二颂别譬(三)
                    • 一颂长者见火
                    • 二颂舍几用车(二)
                      • 一颂舍几
                      • 二颂用车(三)
                        • 一颂拟宜三车
                        • 二颂叹车希有
                        • 三颂适子所愿
                    • 三颂等赐大车(四)
                      • 一颂免难欢喜
                      • 二颂诸子索车
                      • 三颂等赐大车
                      • 四颂得车欢喜
                • 二颂合譬(二)
                  • 一颂合总譬
                  • 二颂合别譬(四)
                    • 一颂合见火
                    • 二颂合舍几用车分(二)
                      • 一舍几
                      • 二用车
                    • 三颂合等赐大车(二)
                      • 一颂合正明等赐
                      • 二颂合得车欢喜
                    • 四颂合无虗妄(二)
                      • 一颂正合不虗
                      • 二颂合释不虗
              • 二颂劝信○
          • 三劝即后六十五行偈○
      • 二迦叶因开解陈情○
    • 二信解品中根得解○
    • 三药草品如来述成○
    • 四授记品正与作记○
  • ○二六十五行劝信(二)
    • 一颂标章(二)
      • 一颂标可说不可说
      • 二颂标可通不可通
    • 二颂释义(二)
      • 一颂释可说不可说
      • 二颂释可通不可通(二)
        • 一用大悲门恶人莫说
        • 二依大慈门善者当说(二)
          • 一分五对释
          • 二总结应说

譬喻品科竟。

化城喻品科

  • ○三为下根说因缘(二)
    • 一本品正说因缘(二)
      • 一先明知见久远(二)
        • 一长行(三)
          • 一出所见事
          • 二喻明久远
          • 三见昔如今
        • 二偈颂(三)
          • 一颂出所见事
          • 二颂喻明久远
          • 三颂见昔如今
      • 二正明宿世因缘(二)
        • 一长行(二)
          • 一结缘由(二)
            • 一远由(二)
              • 一智佛成道(五)
                • 一佛寿长远
                • 二成道前事(二)
                  • 一佛坐道场
                  • 二诸天供养
                • 三正明成道
                • 四道后应供
                • 五请转法轮
              • 二梵王请法(二)
                • 一威光照动
                • 二十方梵请(二)
                  • 一九方(四)
                    • 一东方(七)
                      • 一覩光瑞
                      • 二惊疑念
                      • 三共相问
                      • 四寻光明
                      • 五兴供养
                      • 六请说法
                      • 七佛默许
                    • 二东南方(七)
                      • 一覩光瑞
                      • 二惊疑念
                      • 三共相问
                      • 四寻光明
                      • 五兴供养
                      • 六请说法
                      • 七佛默许
                    • 三南方(七)
                      • 一覩光瑞
                      • 二惊疑念
                      • 三共相问
                      • 四寻光明
                      • 五兴供养
                      • 六请说法
                      • 七佛默许
                    • 四总明六方
                  • 二上方(六)
                    • 一覩光瑞
                    • 二惊疑念
                    • 三共相问
                    • 四寻光明
                    • 五兴供养
                    • 六请说法
            • 二近由(二)
              • 一先转半字法轮(三)
                • 一如来受请
                • 二正转法轮
                • 三闻法得道
              • 二再转满字法轮(七)
                • 一王子出家
                • 二请佛说法
                • 三随众求度
                • 四如来受请
                • 五会众开解
                • 六说经时节
                • 七说入定
          • 二正结缘(二)
            • 一法说结缘(三)
              • 一明昔结缘(四)
                • 一知佛入定
                • 二王子覆讲
                • 三众得利益
                • 四佛从定起
              • 二中间值遇
              • 三还说法华(二)
                • 一结会古今(二)
                  • 一结古今师法
                  • 二会古今弟子(二)
                    • 一会现在弟子(三)
                      • 一不退者
                      • 二退转者
                      • 三结古今
                    • 二会未来弟子
                • 二还说法华(三)
                  • 一时众清净
                  • 二正说法华
                  • 三释前开意
            • 二喻说结缘(二)
              • 一开譬(二)
                • 一导师譬
                • 二将导譬(三)
                  • 一所将人众
                  • 二中路懈退(二)
                    • 一退大
                    • 二接小
                  • 三即灭化城
              • 二合譬(二)
                • 一正合(二)
                  • 一合导师
                  • 二合将导(二)
                    • 一合中路懈退(二)
                      • 一合退大
                      • 二合接小
                    • 二合即灭化城
                • 二帖合
        • 二偈颂(二)
          • 一颂结缘由(二)
            • 一颂远由(二)
              • 一颂大通成道(二)
                • 一颂道成未成之相
                • 二颂眷属请转法轮
              • 二颂十方梵请(二)
                • 一颂威光炤动
                • 二颂诸梵寻光
            • 二颂近由(二)
              • 一颂转二乘法轮
              • 二颂转大乘法轮(三)
                • 一颂求出家请法
                • 二颂说权实二教
                • 三颂说入定
          • 二颂正结缘(二)
            • 一颂法说
              • 一颂昔日结缘
              • 二颂中间值遇
              • 三颂今说法华
            • 二颂喻说(二)
              • 一颂开譬(二)
                • 一颂导师譬
                • 二颂将导譬(三)
                  • 一颂众人懈退
                  • 二颂权立化城
                  • 三颂灭城劝进
              • 二颂合譬(二)
                • 一颂正合
                • 二颂帖合
    • 二后品方与授记○

化城喻品科竟。

普门品科

  • ○三普门示现(三)
    • 一长行(二)
      • 一明两番问答(二)
        • 一问观世音名(二)
          • 一当机请(二)
            • 一经家叙
            • 二正兴问
          • 二如来答(三)
            • 一总称名答(四)
              • 一人数
              • 二遭苦
              • 三称名
              • 四解脱
            • 二别脱苦答(三)
              • 一口机应物(二)
                • 一明七难(七)
                  • 一大火难(四)
                    • 一称名
                    • 二遇苦
                    • 三得脱
                    • 四明应
                  • 二大水
                  • 三罗刹
                  • 四王者
                  • 五恶鬼
                  • 六伽鎻
                  • 七怨贼
                • 二结神力
              • 二意机应物(二)
                • 一离三毒
                • 二显威神
              • 三身机应物(二)
                • 一正明诚求(二)
                  • 一求男
                  • 二求女
                • 二结福不虗
            • 三劝持名答(三)
              • 一劝持
              • 二格量
              • 三结叹
        • 二问普门示现(二)
          • 一问施三业
          • 二答其妙应(二)
            • 一答所现身
            • 二总答度生
      • 二劝至诚供养(二)
        • 一如来劝供
        • 二无尽受旨(六)
          • 一奉命
          • 二不受
          • 三求愍
          • 四佛劝
          • 五即受
          • 六总结
    • 二偈颂(三)
      • 一双颂二问
      • 二双颂二答(二)
        • 一经家叙
        • 二颂佛答(二)
          • 一加颂叹行愿
          • 二别颂明二答(二)
            • 一答观音名(二)
              • 一总
              • 二别(二)
                • 一颂七难加余(十二)
                  • 一颂火难
                  • 二颂水难
                  • 三加须弥
                  • 四加金刚
                  • 五超颂怨贼
                  • 六追颂刀杖
                  • 七追颂枷鎻
                  • 八加颂咒药
                  • 九追颂罗刹
                  • 十加颂恶兽
                  • 十一加颂蛇蝎
                  • 十二加颂云雨
                • 二颂三毒二求
            • 二答普门示(二)
              • 一正颂示现(二)
                • 一超颂总答
                • 二追颂别答(三)
                  • 一颂身业普应
                  • 二颂意业普观(二)
                    • 一明本观慈悲
                    • 二明智光普炤
                  • 三颂口业普说
              • 二加颂显机
      • 三双颂二劝(二)
        • 一颂劝受持(二)
          • 一明境智深妙
          • 二明感应难测
        • 二颂劝供养
    • 三明益(二)
      • 一持地叹功
      • 二闻品进益

普门品科竟。

法华授手科(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