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三之一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言妙法者。若欲推其所自。即如今品中所明。一相一味之法。乃是不可思议之法也。盖一切诸法。本来全体同一真实之相。同一醍醐之味。由众生情执各各不同。故于一相之法。或执之为有相。或执之为空相。或执之为中相。故如来亦随其宜而说。或说于兼之乳味。或说于但之酪味。或说于对之生酥味。或说于带之熟酥味。此则相乃异相。而非一相。味乃异味。而非一味。故是麤而不得名妙。到今法华一经开显。所有异相。咸成一相。所有异味。悉皆一味。如举一有则一切皆有。有即实相。举一空则一切皆空。空即实相。举一中则一切皆中。中即实相。故所有异相皆成一相。既诸相同一实相。则随其兼但对带之四味。悉成无上醍醐一味。此则无复有异相异味之可得。如瓶盘钗钏。归大冶而同一金体。江淮河汉。入大海而同一咸味。故言妙法也。此之妙法。若以喻明之。宛同莲华。盖莲华则处染常净。而华果一时。妙法则即麤是妙。而同一相味。是则法喻虽殊。例之平等。故以妙法之体。而比于莲华之喻也。夫所以名经者。此乃从我佛如来。金口所宣。依之则可到一实相之定。如世间之径路也。

药草喻者。乃一品之显。若论其品之次第相生。总由四大弟子。闻于法譬两番开显。亦能了知三乘全即一乘。乃以譬喻而陈领所解。谓如来犹如大富长者。我等二乘。犹如穷子一般。上根陈领之时。如来既为之述成。今中根亦为陈领。故如来亦为述成。谓汝等二乘自言如穷子一般。若我如来观之。则汝等二乘犹如药草一般。故有此药草喻一品。乃是如来述成中根领解之文也。又药草喻者。以由四大弟子。从譬说而得悟。至陈领时亦说譬喻。故今如来还以譬喻而述成。故名药草喻品。然此品中。具有山川云雨等譬。而独标药草者。盖山川是能生。药草是所生。云雨是能润。药草是所润。举其所生所润之药草。摄得能润之云雨。能生之山川。若举能生之山川。则亦摄得所生之药草。然不能摄能润之云雨。若举能润之云雨。则亦能摄所生之药草。然不能摄能生之山川。若举药草则皆可摄得。故不言山川云雨。而独标药草也。言药草者。取其有对治之义。如世之药草。能对治诸病也。若如品文所明。有三种药草。谓小药草。中药草。上药草。上即天人。中即二乘。上即三藏菩萨。人天则能以戒善对治三途。二乘则能以谛缘对治三界。菩萨则能以六度对治六蔽。故此五乘皆称药草。然通教则能以体空对治析观。别教则能以次第对治体观。圆教则能以一心对治次第。此则皆可名为药草。而不名药草者。欲以三教菩萨。拣三藏菩萨。故通别两教。取其能荫覆遍。而得二木之名。若夫圆教。则是一实地之能生。又非秖在对治而也。然药草虽有三种之不同。若尅指其立题之意。则唯在中药草。以此品乃是如来述成中根所领故也。

△三如来述成二。初长行。二偈颂。初分三。初略述成。二广述成。三总结叹。初二。初述领所及。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

初言及诸大弟子者。即指须菩提等三人。若以义推之。亦通余者。盖譬说一周。不但四人解悟故也。双述善哉者。以由四大弟子。以总别二譬。领如来法譬两番。开三显一。开权显实。则不唯能解如来所说之三权。亦且能解如来所说之一实。故双述善哉。又是不唯能领如来之总譬。亦且能领如来之别譬。故双述善哉。总之在二乘分中。则善陈解。在如来分中。则善合佛心。故言善哉善哉也。不唯领五时教味之近。亦且领一期化导之远。故双述善哉。言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者。何等是如来之真实功德。如来最初于二万亿佛所。为二乘人。下一乘之圆种。及中间退大者。则遂以小接。若今世小树先熟。则且诱证于涅槃。到今日法华。则为其开三权显一实。令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如此若终始。若中间。莫非如来之真实功德。以中间所接及于所诱。虽是小法。然本意实欲从此而引归于大。又一经开显。全即真实。故自始至终。以及中间。皆是真实功德。如此真实功德。汝等说之。诚为尽言。故言善说。何以见得是善说处。以其陈领之时。以总譬领如来一期之化导。以别譬领五时之教法。故于譬中。则云如富长者。有于一子。由子逃逝。乃欲求其子。故中止一城。后见子来。即语使往捉。子既惊愕躃地。遂密遣使。以为诱引。又自脱珍著弊。方便附近。语令勤作。名之为儿。次则令其入出无难。次则命其领知众物。后乃定以父子。付之家业。于合法中。则云如来往昔为我等。下于大种。由我等退大。入于生死。如来乃中止方便有余。以覔可化之机。后见我等大机冥动。即便以大拟宜。由我等乐小不契。遂令二乘以为诱引。又如来于法身地中。预鉴我等小机先熟。乃隐胜现劣。以方便力。诱证涅槃。次于方等弹斥。般若命知。后说法华。令我等而开佛之知见。如此法喻交明。总别并显。始于二万亿佛所。终于今日王城无不委说。此正是其善说所在也。诚如所言者。谓如来所有真实之功德。实如汝四人之所言也。

△二述领所未及。

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如来复有等者。谓汝等虽能善说如来功德。然如来复有无限量。无边际。无比数之功德。汝等二乘之人。若欲说之。则穷劫莫尽。非秖一譬喻之可能了者。故云如来复有等也。然毕竟何以见得如来复有无量功德。二乘说不能尽。即以上之所领解者。对今下文。如来所述成者而观之。则知如来复有无量功德。二乘说不尽者。如彼上领云。如来为我等故。脱珍著弊。隐胜现劣。如此有于隐现之不同。则似胜劣之有二。若对下文。则言如来现身如云。遍覆三千世界。既现身如云。则全胜起劣。全劣即胜。三身一体。胜劣不分。岂有于隐现之不等。即此三身一身。乃是如来无量之功德。而二乘说不能尽。领所未及也。如上领云。四十年前所说是权。今日法华所说是实。如此则似乎有权实之分矣。若对下文。则言如来说法如雨。一时等澍。既说法如雨。而一时则圆音一演。异类皆闻。而即实是权。全权是实。岂有昔权今实之分哉。即此乃是如来之无量功德。而二乘说不能尽也。又如上领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真阿罗汉。此则似二乘。即是佛乘。若对下文。则言随分受润。各得增长。此则随其九界三乘。七种方便。莫不同归佛乘。所谓法界咸开无不成佛。岂祇二乘是佛而哉。此是如来之无量功德。而二乘说不能尽也。又如上领云。我等今者得道得果。此则似乎有道可证。有果可得。若对下文。则言而诸草木。各不自知。唯有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则有何道可证。有何果可得哉。此是如来无量无边。阿僧祇之功德。而二乘说不能尽也。

△二广述成。所以如此重重发明者。以由四大弟子。虽领解如来譬说开显之旨。然更有领所不及者在。故如来为之一一述成。欲其皆得领知故也。文分三。初直以法示。二巧约喻明。三还以法合。使得因法知喻。由喻解法。令百万人天。悉能领知如来复有无量功德故也。初是诸法王。为下现身如云譬作张本。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等文是也。二所说不虗。为下说法如雨譬作张本。即一时等澍一句文是也。三悉到智地。为下受润增长譬作张本。即其泽普洽。至华果敷实等文是也。四唯佛悉知。为下各不自知譬作张本。即虽一地等文是也。初法分文为四。初是诸法王。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

言诸法者。即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善恶邪正。偏渐圆顿。方便真实等法也。如来于此等法中。得大自在。名之为王。既于诸法皆得自在。则不唯于出世法得大自在。即于世间之法。亦能得大自在。乃至不唯于真实之法得大自在。即于方便之法。亦能得大自在。然何以见得如来于诸法能自在。以由如来。欲说世间法。即说世间法。乃至欲说真实法。即说真实法。故名于诸法能得自在。又复欲开显一切法。则随其所说世间出世间等法。莫不究竟。全体同一实相。此乃最得自在也。即如上文四大弟子。叹佛恩中云。诸佛希有。无量无边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就四大弟子之所叹。即知如来是诸法之王矣。故言迦叶(云云)

△二所说不虗。

若有所说。皆不虗也。

说不虗者。以如来既为诸法之王。则理无不明。智无不显。故无有所说则。若有所说。则必如理而说。称智而谈。故不虗也。既所说皆是不虗。则不唯所说出世法是不虗。即所说世间之法。亦是不虗。乃至不唯所说真实之法是不虗。即所说方便法。亦是不虗也。以由如来究竟证于三千性相。诸法实相之理。而得乎一切种智。所说诸法。虽有差别不同。若一开显。无不真实。故言若有所说皆不虗也。唯其所说不虗。故是诸法之王。是诸法王。故能现身如云。所说不虗。故能说法如雨也。

△三悉到智地。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于一切法等者。即上所明诸法也。如来于此诸法之中。能以所证之智方便。随众生宜。而演说之。若二乘。则但有于智。而无方便。菩萨则但有方便。而无于智。故皆不能于一切法随宜演说。如来则方便知见波罗蜜。皆悉具足。故能于一切法。以其所证之智方便。随宜而演说也。所谓随人天之宜。即以智方便。而演说于戒善。随二乘之宜。即以智方便。而演说于谛缘。随三藏之宜。即以智方便。而演说于六度。随通教之宜。即以智方便。而演说于无生。随别教之宜。即以智方便。而演说于无量。故言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也。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谓虽则随宜演说。各各不同。然究竟皆悉到于一切种智实相之地。以由如来本意。唯欲为诸众生。说于一切种智。但为众生之机不契。故且随宜而说。若不开显。则有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等差别之相。若一经开显。则随其世间之戒善。出世间之谛缘。乃至通之无生。别之无量。种种不同。无不究竟同于实相一切种智之地。故言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也。以其悉到智地。故若有所说。皆悉不虗。而是诸法之王。以其悉到智地。故如卉木丛林诸树药草之随分受润。而皆各得增长也。

△四唯佛悉知。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行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如来观知等者。谓诸法虽皆悉到智地。然一切众生。各不自知。唯有如来乃能知之。如来所以知者。以由如来能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故也。观知是能观之智。诸法是所观之境。即上所明偏邪大小等法。虽则千差万别各各不同。在如来以不思议能观妙智观之。无不皆归圆顿究竟唯一佛乘。如来既能观知诸法。皆归一乘。则其所诠之教。是妙教也。亦知一切众生深心等者。谓如来不独观知诸法归趣而。亦知九界三乘七种方便。一切众生深心之所行。不唯但知所行而。亦且通达无碍也。又其深心所行者。若三途众生。则深心所行是恶。人天众生。则深心所行是善。外道众生。则深心所行是邪。内教众生。则深心所行是正。六趣众生。则深心所行是有漏。二乘众生。则深心所行是无漏。三教众生。则深心所行是偏。圆教众生。则深心所行是圆。而如来以一心三智照之。虽有千差万别不同。然皆通达无碍。以如来究竟了知。修恶全即性恶。修善全即性善。善恶不二。修性平等。无有一恶而不即于善。无有一邪而不即于正。乃至无有一偏而不即于圆。如此邪正一致。偏圆一体。乃所谓之通达无碍也。如来既能了知一切所行通达无碍。则其所有之行。是妙行矣。又于诸法究尽明了者。谓如来不但知众生所行通达无碍而。又于三千性相之诸法。悉能究尽明了。同一实相也。如来能三智一心中得。故能究尽明明虽各不等。而同一实相。如来能五眼一眼中见。故能究尽了了虽各差别。而皆是实相。故言于诸法究尽明了也。如来既能究尽明了诸法。悉皆实相。则其所有之理。是妙理矣。示诸众生智慧者。良繇如来自能依教起行。由行入证。遂欲令一切众生。亦复如无二。故示诸众生一切智慧也。一切智慧。即一切种智也。以一切种智。能照妙教。能起妙行。能契妙理。今如来欲令众生。依教起行。由行证理。故示诸众生于一切智慧也。以如来能观知诸法之所归趣。乃至能示诸众生一切智慧。故其所说法悉到智地。而皆不虗。是诸法王也。而九界三乘七方便。如彼诸树药草。虽同一地一雨。各不自知也。

△二巧约喻明四。初明现身如云譬。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此譬上是诸法王。如来现身。是能化之主。既有能化之主。必有所化之境。故先明三千世界等譬。以譬所化之境。次明密云弥布之譬。以譬能化之现身。所化之境。有于十界。而十界必由于理具。方有事造。故先明能生之山川土地等譬。以譬理具之十界。次明所生之卉木丛林等譬。以譬事造之十如也。言三千者。即小千中千大千。此是总举。总举三千世界。是别譬假名实法依报之三千性相也。大千二字。此是别举。别举大千世界。是总譬三千性相。皆是一大总相法门也。山川谿谷土地六字。是别。总譬于十种法界也。大千世界之中。法尔具有山川谿谷土地。如大总相法门之中。法尔具有十界也。又山川谿谷。是别譬四圣法界。土地二字。是总譬六凡法界。若训字者。峙立名山。流动为川。依山是谿。通川曰谷。能生长为土。能承载为地也。所生下譬事造十如。上以譬明理具。既有理具。则必发之而为事造。故言所生卉木等也。山川土地。则法尔生于卉木等物。如理具三千。法尔能搆事造三千也。卉木等是譬于十如也。上明理具则明十界。十界必具十如。而能成于三千。此明事造则明十如。十如必有十界。而能成于三千。乃文互显耳。所以互明者。为顺文故。文中明于大千中有山川。山川中有卉木。如大总相法门中具十界。十界中有十如。次第顺文也。山川取能生之义。以譬理具。卉木取所生之义。故譬事造。虽有具造之不同。然由具发造。由造显具。故总为所化之境也。既有所化之境。则如来必现身其中。以为能化。若现身时。则能遍应十界一切众生。故言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以如来能现身如云。所以为诸法之王也。

△二明说法如雨譬。

一时等澍。

譬上所说不虗也。言一时等澍者。谓密云既布。则必降雨。若降雨之时。则同时等澍。不分高下。无有私滴。如来既现身如云。则必说法如雨。以说法时不前不后。同一妙音。无内无外。无高无下。无大无小等。而为宣说如雨无私。故言一时等澍也。以由如来说法如雨。故若有所说。皆不虗也。

△三明受润增长譬二。初明受润。

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

譬上悉到智地。初至各有所受明受润。下一云等明增长。初言其泽普洽卉木等者。譬文可见。若合法者。谓如来既说法如雨。而其所说教法之泽。普润九界三乘七种方便一切众生。如雨之泽普润一切卉木药草也。此乃总举。小根下别开。谓所言一切众生者。有修戒善之人天。如小药草。有修谛缘之二乘。如中药草。有修六度之菩萨。如上药草。有修体空之菩萨如小树。有修历别之菩萨如大树。如此七种方便。随其上中下有不同。而各受如来之教泽所润。人天则受戒善之润。乃至别教则受无量之润。如彼草有三种。树有二类之不同。而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以润泽也。然此七方便人。于四十年前。则所受有于不同。到今日法华。则随其上中下有不同。莫不各受一乘圆顿之教泽。如彼莫木。虽各有受。而同一雨也。

△二明增长。

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譬文可见。若合法者。谓如来既现身如云。而说一味之法雨。能适称七种方便。所有之根种性分。而得增长。如一云所雨之雨。适称三草二木之种性。而得增长。使华敷果实也。若未开显前。则人天于戒善而得生长。乃至别教于无量而得生长。若今法华一经开显。则随其人天之戒善。唯于一佛乘而得增长。乃至随其历别之无量。亦唯于一佛乘而得生长。则所有九界无不同归佛界。所有三乘无不齐会一乘。既九界同归。三乘齐会。则所有九界三乘之因。如华之敷也。莫不尅于佛界一乘之果。如果之实也。唯其受润增长。皆归于一佛乘。故所说之法。悉到智地也。

△四明各不自知譬。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譬上唯佛悉知。言虽一地等者。谓三草二木。虽同是一地所生。同为一雨所润。而此三草二木。各自以为有千差万别。不知同是一地所生。同为一雨所润也。如五乘七方便等。虽同一智地所出生。同一味教所润泽。而此五乘方便等人。各自以为有于差别。而不自知同一智地所生。同一味教所润。唯有如来。能知三乘九界七方便等。虽各有于千别。而同一智地所生。同一法味所润也。以其如来能悉知之。故于诸法则能观知其所归趣。于众生深心所行。则能通达无碍。于三千诸法。则能究尽明了。以众生则各不自知。故如来遂示诸众生一切智慧。使其各得自知也。

△三还以法合四。初合现身如云譬。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

如来现身遍应十界。如大云起。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唯其现身如云。所以为诸法之王。

△二合说法如雨譬三。初举法。

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

但言人天阿修罗者。举三善以摄三恶。即是六凡。若夫四圣其德位虽殊。论其形迹。总不出乎三善。故举三善。具足十界也。

△二提譬。

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

私问。既合说法如雨。应提澍雨之譬。言如彼大雨。一时等澍三千大千国土。云何而言。如彼大云遍覆耶。答。此盖举现身以显说法耳。说法必由有现身。如降雨有于云。故举云以显雨也。

△三帖释。于大众中。而唱是言。即如雨而说法也。举大众以释如雨。举唱言以释说法。得此一意帖释宛然。故从此下。皆释说法如雨。唱言我是如来等。即所说之法也。于大众中而唱复云。汝等天人。皆应到此。正是如雨之等澍。而无私滴也。文为二。初释说法如雨。二明劝听受教。初五。初说十号。

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二说四弘。

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三说三明。

今世后世。如实知之。

今世如实知之。即漏尽明。能知现在。后世如实知之。即天眼明。能知未来。举此之二。以摄宿命明。能知过去。言如实知。若见有去来今之相可得。则不名如实知。今如来虽有三明知乎三世。而不见有去来今之相可得。故言如实知之也。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究竟当念亦不可得。岂有三世可得乎。

△四说知见。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

若但知于有。但知于空。但知于中。则不名一切知。若碍而非通。唯观乎俗。若通而非碍。但了于空。则不名一切见。今如来三智一心中得。而能圆知三谛。故言我是一切知者。如来五眼一眼中观。而能圆见一切。故言我是一切见者也。

△五说三业。

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

知道即意业鉴机。开道即身业现通。或放光或动地。以开发无上之道。故身业言开道也。说道即口业说法也。

△二明劝听受教二。初正劝。

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谓如来既具有十号。乃至三业不护等种种功德。则能说法如雨。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也。

△二奉行。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因如来一番劝听。故即有无数众生受教。而来至佛所听法也。正感应道交。机教相逗耳。

△三合受润增长譬三。初举法。二提譬。三帖释。初二。初明观机说法。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

言于时者。即机应合一之时也。诸根利钝。利即快利。钝即迟钝。当知根无利钝。利钝由人。如初闻法。未能即解。此乃名钝。更一番闻。自然能解。便能转钝成利。故知利钝由人。非根有利钝也。若欲论其利钝之分。则菩萨是利。人天是钝。二乘之人。亦利亦钝。根既利钝不等。则其所有行业。亦复进懈不同。菩萨是进。人天是懈。二乘之人。亦进亦懈。如此根性利钝。行业进懈。如来皆能观知也。故曰观是(云云)

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随其所堪。而为说法者。谓随堪于人天者。为说戒善之法。堪于二乘者。为说谛缘之法。堪于菩萨者。为说六度之法也。如此多种不同。故云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者。以能因机设教。以教逗机。机教既其相宜。则能得于四悉檀之益。故言皆令欢喜快得善利也。欢喜即世界益。善即为人益。利既能得善。而恶无不破。即兼对治第一义益也。

△二明闻法得益。

是诸众生。闻是法。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言闻是法者。若在四十年前。则闻于戒善等法不同也。闻此等法。亦能现得安隐。后生善处等。且就人天闻法。明现世安隐等者。以其所闻是戒善之法。戒即五戒。乃是不杀不盗等。内既持戒。则自心得安隐。岂更于身外之物。而犯杀盗等事。则外之境界亦安隐矣。当知持戒必有护戒之神。略举其数。一戒有五戒。五五便有二十五位戒神。为之卫护。故曰现世安隐。不唯现世为然。以持戒为因。当来设不生天上。必遂生人中。故曰后生善处。既生天上人中。自然遂能持戒。故曰以道受乐。更加之以闻法增进戒体。故曰亦得闻法。既得闻法。岂更招三途十恶等之障碍。故曰离诸障碍。从此便能渐渐得进乎三乘五教之道。故云于诸法中(云云)若依今经而论。即是闻于诸法实相佛之知见之法也。由闻而解。由解而行。由行入证。则即生之中。能入初住。而开佛之知见。显一分三德。破一品无明。故言现世安隐。既破无明。则今虽在同居。若舍是身。即能生于实报。所谓以如实因。尅如实果。色心无碍。依正庄严。即是后生善处也。既生彼。能分身百界。游戏神通。教化一切。即是以道受乐也。既登初住。则十方诸佛。同时为其说法。故言亦得闻法。既闻诸佛说法。则能进之于二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诸位。于此诸位之中。位位能破无明。故言离诸障碍也。任力所能渐得入道者。即是从于十地。而能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也。唯其同一增长。所以能悉到智地也。

△二提譬。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三帖释。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

一相一味者。谓如来所说之法。虽有空有诸相。乳等诸味之不同。而究竟同一实相。一醍醐也。盖如来虽说有相。乃对空而说乎有。虽说空相。乃对有而说乎空。虽说中相。乃对空有而说乎中。既对空而说有。则有无有相。乃至既对空有。而说乎中。则中无中相。如此则究竟非空来有非中。唯是一实相也。一味者。如来本欲说于一味。由机不契。乃说为兼但对带之乳等四味。虽有四味不同。一经开显。则同一醍醐之味也。

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此乃转释上一相一味也。解脱相者。即无生死相也。离相者。即无涅槃相也。灭相者。即无相亦无也。究竟至于一切种智者。即唯一真如智独存也。既唯一真如之智。则智如如境。境如如智。境智一如。境智不二。随其诸相诸味。而总成一相一味也。以其皆成一相一味。故所说法。悉到智地。如彼三草二木之受润增长也。此一节文。亦可从尔时无数下。至此为一文。初是合受润。次是诸众生下。合增长。有法譬合三也。若作初番分文。则于闻法得益中。初是合受润。次既闻法下。合增长。提譬中具足蒙润。是提受润譬。各得生长。是提增长譬也。

△四合各不自知譬三。初举法。二提譬。三通妨。初二。初正举。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闻如来法者。即闻如来一相一味之法也。言不自觉知者。以所闻之法。本是一相一味。而诸众生。虽持读诵。而不知是一相一味。此则不自觉知于实也。如来以方便力。将一相一味之法。说之而为诸相诸味。众生即认之诸相诸味。此则不自觉知于权也。

△二转解。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谓诸众生。何以不自觉知。故转解云。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等也。以唯如来能知。故众生不知也。种相体性者。种即种类。相即相分。体即体质。性即习性。念何事等。是知其所观之境。云何念等。是知其能观之观。以何法念等。是知以境发观。以观照境。以何法得何法。是知其修因尅果也。众生住于种种之地者。地即地位。谓众生或有住于人天之地位。乃至或有住于历别之地位。此即上之深心所行也。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者。众生所住地位。虽各不同。然皆总一实相地位。在众生。则各不自知同一实地。唯有如来。以不思议佛眼观之。能知其同一实地。谓即人天地位而是圆实之位。乃至即历别地位而是圆实之位。故言如实见之明了无碍。此即上之通达无碍也。

△二提譬。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而不自知者。谓不自知上中下性。同一地之所生。一雨之所润也。如来下帖释。言究竟涅槃者。即究竟不生不灭也。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也。常寂灭相者。谓此之不生不灭。非是今日方不生灭。从本来。常寂灭相。以由诸法本寂。不复更寂。诸法本灭。不复更灭。故常寂灭相也。终归于空者。非纤尘净尽之空。乃大乘不思议第一义空。第一义空。乃是真空。真空不空。具足一切。故皆归之。所谓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无不皆归第一义空。盖三千诸法。虽则千差万别各各不同。而莫不相相皆实。法法俱真。而当体空寂。故究竟皆悉归之于空也。而此一相一味之法。究竟皆归于空。唯如来知之。而众生皆不自知。以唯如来悉知。故于一切诸法。能观知其所归趣。及究尽明了。于众生深心所行。能通达无碍也。以众生各不自知。故如来示之以一切智慧。如彼三草二木。皆同一地一雨。而得增长也。

△三通妨。

佛知是。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谓既唯佛悉知。而众生各不自知。何不即为众生说耶。故通云。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故不即说也。上来若法若喻若合。如此明者。总显如来无量无边之功德耳。

△三总结叹二。初正叹。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甚为希有者。前之领所及。可谓善说如来真实功德。是希有之者。今为汝等。述于领所未及者。而汝等闻之。则必亦能领知。而为信受。既又能领知如来之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则不但希有。而且甚为希有也。

△二转释。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二偈颂。但颂述成。不颂结叹。而述成中。又不颂略述成。但颂广述成。分二。初正颂述成。二结会权实。初三。初颂直以法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破有法王者。因果不亡名之曰有。界内则以见思为因。分段为果。界外则以无明为因。变易为果。皆由因感果。由果造因。两不亡失。故名为有。如来能究尽五住。永亡二死。故言破有。有若不破。则于诸法中。多诸缚著。而不得自在。如来既破乎有。则诸法能得自在。故言破有法王也。如来既破乎有。而于法自在。以宜高超三界。安住寂光矣。然自虽能破有。而九界众生。犹未能破。如来乃欲令其同破于有。故不住涅槃。而还出现世间也。随众生欲种种说法者。如来既欲九界同破于有。而现世间。必当为其说法。以为破有之缘。若说于法。必须逗机。故随一切众生心所乐欲。而种种说法。众生乐欲。有于种种。故如来说法。亦有种种。所谓随人天众生之乐欲。说于戒善之法。随二乘众生之欲。说于谛缘之法。随菩萨众生之欲。说于六度之法也。此乃随众生之意。说化他之权法也。若夫随佛自意之自行实法。则如来为之尊重。而护念之。故言如来尊重。然何处见得是如来尊重之所在。如来于华严时也不说。乃至于般若时也不说。如此四十余年。而未曾说。岂不是如来之所尊重。尊重者何。即佛之智慧。所谓如来知见者是。此之智慧。不唯竖彻渊源之底。亦且横穷法界之边。故言深远也。以其深而且远。故如来为之尊而重之。乃久默斯要不务速说也。斯要者。此佛之智慧。乃是宗要也。四十年前所未曾说。故言久默。盖如来本欲为说。但不匇匇即便为说。故言不务速说也。有智下。出其不务速说之意。谓如来所以久默而不务速说者。以由有智之人若闻。则还能信受。若无智之人闻之。则未免生诸疑悔。若生疑悔。则为永失矣。是故如来虽欲说之。而不务速说也。盖佛之智慧。虽深且远。苟是有智者闻之。则以智而合乎智。如水投水。如空合空。故自能生信起解。今经最初唯对身子。叹诸佛智慧。盖此意也。无智之人。若闻众生即有佛之知见。则必生疑。疑则不信。不信则生谤。谤则必堕于苦。若但不信。尚是失。若至堕苦。岂非永失乎。是故下结意。谓有智则信。无智则疑。以是之故。若欲为说。须随众生力所堪任。而为其说。更须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种种言词。而为其说也。虽以种种缘。而随力为说。然毕竟必令其能得于如来之正见。若外道之邪见。凡夫之有见。二乘之空见。菩萨之中见。皆不名正见。此即所谓自别教以前。皆名邪见人是也。唯有如来三智圆证。五眼圆观。不同外道凡夫二乘菩萨等见。乃名正见也。既随力为说。皆令其得于正见。则即权是实。所谓咸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私谓此四行偈。作颂上譬本。其义亦足。初二句是颂是诸法王。现身如云之譬本。次随众生二句。是颂所说不虗。说法如雨之譬本。皆可见。如来下二行。颂悉到智地。受润增长之譬本。四十年前。则随众生宜。以智方便。而演说为戒善之等法。法华一经开显。则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而四十年不说。今日方说者。以如来尊重故也。是知此二行颂。颂上悉到智地之文也。四是故下一行。颂唯佛悉知各不自知之譬本。种种缘即教行理三。以为众生。开佛正见之缘。即是令其依教起行。由行证理。而得于如来之正见。故言以种种缘令得正见。是知此一行颂。颂上唯佛悉知一文也。

△二颂巧约喻明四。初颂现身如云譬。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日光揜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

言慧云者。此之二字。乃是法喻兼举。如来所有智慧。能说法润泽众生。如云能降雨润泽草木。故言慧云也。电喻如来现身。必放于光。雷喻如来放光之后。必震大法雷。以惊觉一切也。言令众悦豫者。一切众生。若无如来之法雨资神。光明照身。法雷惊觉。则烦恼无由而破。生死无由而出。那得悦豫。今如来现身如云。而出于世。则必有法雨以资神。光明以照身。法雷以惊觉。从此可以破无明。可以出生死。故令一切得悦豫也。云若兴时。日光必蔽。喻如来若出于世。则所有九十五种邪光。必皆揜蔽而不现也。日蔽则地得清凉。喻邪光若蔽。则正理得显也。言叆叇垂布如可承揽者。云若深藏山谷。则尚不能见。何可承揽。今兴于世。而叆叆叇叇。如可承揽之者。喻如来若居寂光真境。则全身是土。全土是身。依正一如。色心不二。一切众生。尚不能见。何得瞻仰。今如来既出现于世。则一切众生。皆得瞻之仰之。如云之兴于世。而可承揽也。

△二颂说法如雨譬。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山川险谷。幽䆳所生。卉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干地普洽。药木并茂。

言四方俱下者。说法之时。四辩同宣。如雨之四方俱下也。率土下明被化之境。率土总譬所化之境。兼于理具事造也。山川等别譬十界。山譬佛界。川譬菩萨界。险谷譬二乘界。幽邃譬六凡界也。所生卉木等。譬十界之十如也。十界所修正道。如百谷苗稼。所修助道。如甘蔗葡萄。如此若正若助。蒙如来法雨所被。无不霑其润泽。而丰盈充足也。干土二句。于十界中。别举其最下之三途法界而言也。三途之中。能修戒善谛缘六度。如干地之药茂。三途之中。能修体空次第之观。如干地之木茂也。又可率土一句。是譬大总相法门。山川等譬总相中具十界。此是理具。所生卉木等。譬事造十如也。

△三颂受泽增长譬。

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

随分受润者。如来所说之法。本是一味。而随九界。三乘七方便之分。各受其润。如一云所雨之雨。而诸草木。各受其润也。所谓随人天之分。受于戒善之润。乃至随别教之分。受于无量之润也。此则四十年前。所受之润如此。若至今日法华。则随其九界三乘七方便之分。莫不皆受圆顿一乘之润也。一切下颂增长。言称其大小各得生长者。非谓称其大。而得大之生长。称其小而得小之生长。乃称其大小虽有不等。而同一生长也。喻如来说法。称其九界三乘七方便。大小之不等。而究竟同一佛乘之生长也。根茎等者。九界等一切众生。闻如来之法。而生于信。如草木之有根。依信起解。如依根而有于茎。依解而修于正道助道之行。如依茎而有枝有叶也。修正助之行。以成乎因。如从枝叶而敷于华。以因而尅乎果。如从华而结于果。既尅乎果。则能发于智。如果而有于光。以智而还契乎理。如光而更有于色也。一雨所及皆得鲜泽者。谓九界等一切众生。所有信解。正助因果智理。虽各不等。而如来一味之法所及。总成佛界所有之信解等也。如草木之根茎等。虽各不同。而一雨所及。则皆得鲜泽也。此即法华之受润也。

△四颂各不自知譬。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而各滋茂者。谓草木虽有大小不等。而所润则同是一雨。虽同一雨所润。而彼草木。各自谓有滋茂。而不知同是一雨所润。喻如来一音演说之时。随其九界众生之体质相状习性分类。种种大小之不同。而所被教法。则等是一音。虽同一音。而九界众生。则不知同是一音教法所被。而各自谓有于差别也。

△三颂还以法合四。初颂合现身如云譬。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

△二颂合说法如雨譬二。初总颂。

既出于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

言分别演说诸法之实者。如来出世本怀。唯欲说于诸法实相之实。由机不契。故从实相分别演说之。而为顿为渐。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等种种之诸法。既能从一而出多。还可收多以归一。故虽分别演说。有种种之不同。而究竟总一诸。法实相之实。故言分别演说诸法之实也。

△二别颂三。初颂合十号。

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云。

如来二字。是举其十号之始。两足之尊一句。是举其十号之终。唯其福慧两足。故为世出世间之尊也。

△二颂合四弘。

充润一切。枯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槃乐。

众生向无法雨滋润。如草木之枯而槁。今如来说法。能充足润泽一切枯槁之众生也。众生向无法雨而枯槁。故为烦恼苦因。生死苦果之所系缚。而不得离。今如来法说。既充润于彼。则不唯令其离于苦因。亦能令其离于苦果。故言皆令离苦也。既拔于苦。还当与乐。离苦自能得乐也。世间乐者。即人天之乐也。涅槃之乐。大乘小乘不同。于大小乘。复有无余有余之别。皆令离苦。即未度令度。未解令解之二誓。得安隐乐。即未安令安。未涅槃令得涅槃之二誓也。

△三颂合劝听二。初正劝。

诸天人众。一心善听。皆应到此。觐无上尊。

△二自叹。

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言无能及者。众生于生死。则不能断。于烦恼则不能破。佛则能断众生之所难断。佛则能破众生之所难破。故无有能及之也。既无有能及。则人极其尊也。人既尊则法必妙。故为众生说于净法也。言甘露净法者。乃法喻兼举也。若修于净法。则法身慧命不致夭亡。如服于甘露。则能延年而不致夭寿也。然甘露净法。无有诸味。但是一味。一味者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者。是故言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也。以一妙音。演畅斯义者。净法本一醍醐妙味。然众生之机宜不等。故如来巧以一音。而演畅净法之义。为乳酪生酥熟酥等诸味。故言以一妙音演畅斯义也。虽则演之而为诸味。当知常为大乘。而作因缘。言大乘因缘者。众生之机为因。如来之教为缘。然由机设教。教乃被机。教虽有种种不同。而总一大乘。则机亦虽有种种不同。究竟总一大乘。如此若机之因。若教之缘。皆一大乘。故言大乘因缘。而如来以一音演畅净法之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也。

△三颂合受润增长譬二。初颂合受润。二颂合增长。初二。初颂合观机说法。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著。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如雨普润。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言我观一切平等者。如来观知三乘。全即一乘。九界同归佛界。故言普皆平等也。无有彼此爱憎之心者。由其普皆平等。故不于此之有缘者而生爱心。亦不于彼之无缘者而生憎心。亦无贪著之心。而但为其说于小。亦无限碍之心。而不为其说于大。故恒为一切平等而说法也。言平等者。不多不少。乃名平等。若对人天之机宜。而说于谛缘则多。若对二乘之机宜。而说于戒善则少。如来能不多不少而说法。故言平等。此乃四十年前之平等说也。若今日法华。则咸令一切众生。皆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随其九界三乘七方便人。唯为其说于一佛乘诸法实相之教。乃所谓之平等说法也。去来坐立等者。他方缘兴而应于彼名去。如云其人近出是也。此土缘生还复应此名来。如云惊入火宅是也。内冥于理名坐。如云知父安坐是也。外观于机名立。如云在门外立是也。以如来唯以说法为事。而曾无他事。故云若去来若坐立。终不疲倦。而有厌怠也。贵贱上下者。天人为贵。三途为贱。菩萨为上。二乘为下也。众生虽有种种之不同。若在于如来。未尝不等。同雨一味之法雨。而得普润增长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三之一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三之二

△二颂合闻法得益三。初总明。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若论其有此品之来源。总由如来最初法说一番。以被上根身子。得以领解。则对如来陈所领。而如来则为之述成。与之授记。次之譬说一番。以被中根四大弟子。得以领解。亦对如来陈所领。而如来则亦为之述成。上根述成之后。即与之授记。今中根既述成。自当亦与之授记。故有此之一品。乃是如来授记中根之文也。言授记者。若一往训字。授即授与。记即记莂。如世之瓜茄等物。可为来岁之种者。则以草记而莂之。今四大弟子。能解如来譬说之旨。则以是佛种。当来便可成佛。故如来与之记莂也。若尅实论之。圣言说与曰授。果与心期名记。谓如来从金口中。说于劫国庄严等事。与四大弟子。故言授。四大弟子。从二万亿佛所。最初发心。所期在于成佛。又四大弟子。见佛授身子记。乃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亦有志愿佛果。今如来说与劫国等成佛之事。则本心所期。得果遂。故言记也。然如来一代设化。处处皆有授记。若以今经之授记。对前四十年中之所授记。则大不相牟。四十年前。但记菩萨作佛。曾不记声闻人作佛。但记善人作佛。曾不记恶人作佛。但记男人作佛。曾不记女人作佛。但记善道作佛。曾不记畜生作佛。今经则不论二乘。不论恶人。不论女人。不论畜生。皆一一与之授记作佛。此乃四十年前。所未有者。是故此经得为五时之极唱。而功高于一代也。以由此经十界咸开。三乘齐会。故能如是。然此中所言授记者。正当授与声闻人之记也。

△四中根得记二。初正与授记。二许说因缘。初二。初与迦叶记。二与三人记。初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明行因。

尔时世尊。说是偈。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言当得等。是明修福时分也。供养等。是明其三业至诚也。广宣大法者。即为宣说而流通。是明其修慧也。所以须修福修慧者。以此二为满足。方可成佛故也。

△二明得果四。初明作佛。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号光明者。以由迦叶。在往昔因中。则曾以紫磨之金。涂佛形像。故今感于身相具足。光明揜映一切。而名饮光。在今法华高会。则以解如来譬说。而得开佛知见。证于如来所有不思议之智慧光。故即其因中。所修所证者。而立果上之名曰光明。葢全指不思议之智慧光明也。

△二明劫国。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国名光德者。以其能以一心中所得之智光。显于不思议之三德。故国名光德也。劫名大庄严者。若世间则以财宝。而为庄严。此则不得名大。今彼佛能具证三智三德。则具有出世无量功德法财。以为庄严。此则名大。以其佛有大庄严。故立其劫之名。亦即名大庄严也。

△三明佛寿。

佛寿十二小劫。

△四明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徧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正法者。如来灭后。最初几劫之中。佛之弟子。犹能依所说之教而明理。由理而能起行。由行而能入证。如此教理行证。四皆俱备。则佛虽入灭。犹同在世教化一般。故言正法也。像法者。像即似也。似乎正法而。以由虽亦依教明理而起乎行。然入证者少。此则但有教理行三。而无于证。乃似乎正法而。故言像法。若言末法。则并行亦无矣。此葢就其时之先后而论也。若究实而论。则但在当人。不在于时。如能于末法之中。依此妙法华经一乘之教。而明乎诸法实相之理。由理而起乎行。必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入于证。此则时虽末法。犹佛在世无二。岂但正像而。是故经云。若后末世。信汝所说。则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此其明证也。若佛在世。而不能依教明理。不能由行入证。则虽佛世。犹同末法。亦岂但如正像而。故知佛世末世。正法像法。实由人分。非关时也。有人云。佛在世时。名为正法。佛灭度后。但有佛形像之在世。故名像法。此则不唯不明像法正法之义。亦且不明佛寿几劫之语。葢佛在世。则云佛寿几劫。云何而言正法经世几劫耶。若以正法而为佛寿。则将以佛寿为世腊耶。言无有魔事等者。有人云。以其既成于佛。则了达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故无于魔事也。若如此解者。则应佛佛成佛之国。皆无魔事矣。以佛佛成佛时。皆能了达魔佛一如故。然亦有佛国有于魔事者何也。故知此解一往虽当。诚无所以。今谓魔之所以得恼于人。唯以五欲。而为恼乱之事。今由迦叶因中。能行头陀苦行第一。而少欲知足之者。故至果时。自无于魔事也。此即所谓菩萨因中。能行布施。至成佛时。无贪众生。来生其国是也。皆护佛法者虽有魔及魔民。皆能了知五欲为可呵。故皆护佛法矣。是则虽有于魔。而无魔事也。

△二偈颂二。初颂行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于未来世。过无数劫。当得作佛。而于来世。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智慧。净修梵行。供养最上。二足尊。修习一切。无上之慧。

△二颂得果四。初颂作佛。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二颂国净。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其地平正。无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

以天眼不知者。迦叶当来成佛。则今是佛子。故如来上来。以佛眼而观矣。佛则能见其于未来世中。当得作佛。今诸声闻众。乃是法王之子。则须以法眼观之。方可数知。今乃以天眼观。故不能数知也。

△三颂佛寿。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四颂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二与三人记二。初弟子请。二如来与。初二。初长行。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此中叙三大弟子。皆悉悚栗。而有此之一段境界者。以其是中根之人。同于迦叶领解。今见迦叶先得记。自知亦当得作佛。但如来未与授记时。不知如来更有何意。故有此悚栗一段境界。而发言请记。以此则可较知。是中根之人矣。

△二偈颂。

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大雄猛者。若破于见思。断于分段。则较之于凡夫外道。亦可称为雄猛矣。然不得名大雄猛。今如来论其五住。则究竟尽。此则不但破于见思。而亦且破于无明矣。论其二死。则究竟亡。此则不但断于分段。而亦且断于变易矣。故是大雄猛。而为世出世间之尊也。言诸释之法王者。如来本是释种。若不出家。则为诸释中之轮王。今成佛。则为诸释中之法王也。言而赐佛音声者。愿如来从金口。而赐于劫国庄严。授记作佛之音声也。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饍。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

此有举喻合法。初言知我深心者。此由如来述成上根中云。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行道故。为诸声闻人。说是妙法华经。而四大弟子。亦皆预闻之。故今意谓上根既如此。则我等虽是中根。亦得闻妙法华经。则先亦必有乎深心本愿。我则忘矣。如来必知之。故云如来若知我等深心本愿。元是欲成佛者。则今当现前即为我等授记。若得授记。犹如甘露见洒。不唯除热。亦得清凉也。授记如洒甘露者。若闻授记。则除于我等悚栗之热。而得清凉也。如从饥国来等者。谓我等与迦叶。同是声闻。同得领悟。同为如来之所述成。今迦叶既得授记。则我等亦知必得授记。但一时未敢即自承当。若假喻发明。如从饥国(云云)。饥国来。喻从声闻中来。大王饍。喻闻授记作佛。未敢食。喻未敢便自承当。得王教。喻佛更亲为之授记也。言每惟小乘过者。谓每自思惟。我等昔来。但得小乘。乃我等自之过咎。非世尊也。尔乃快安乐者。若得记作佛。无明变易必能破断。三智三德必得证显。永不为五住二死之所系缚。故曰快安乐也。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结请如文。

△二如来与三。初与须菩提记。二与迦旃延记。三与目犍连记。初二。初长行。二偈颂。初又二。初明行因。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它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

△二明得果四。初明作佛。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号名相者。以由须菩提因中。先于小乘之空。得解最为第一。到今法华高会。解小乘之空。全即大乘不思议之真空。真空不空。而能具足一切。名一切相。故就其因中得解。以立果上之名。即为名相也。

△二明劫国。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其土平正。玻瓈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徧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它。

劫国皆名宝者。葢须菩提初生之时。家中宝藏悉空。以预表其能解小乘之空。今既解小乘之空。全即大乘真空。真空不空。而具足一切。故其劫名乃有宝。其国名乃宝生也。

△三明佛寿。

佛寿十二小劫。

△四明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虗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处空说法者。葢由须菩提。初则解于小乘之空。次则解于即小乘空。而是大乘真空。至成佛时。则能安住第一义空自既如是。还欲将之所解所住者。令一切众生亦能解之住之。所谓未解空者。亦令其先解于小乘之空。解小乘空者。亦令其解于即小乘空而是大乘真空。解真空者。亦令其安住于第一义空。故说法之时。常处于虗空也。度脱无量声闻者。此即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之声闻也。

△二偈颂二。初颂行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皆当一心。听我所说。我大弟子。须菩提者。当得作佛。号曰名相。当供无数。万亿诸佛。随佛所行。渐具大道。

初一行诫听。所以须诫听者。一以明佛所说不虗。二则示成佛决定。三乃警䇿下根之人也。

△二颂得果四。初颂作佛。

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犹如宝山。

△二颂国净。

其佛国土。严净第一。众生见者。无不爱乐。佛于其中。度无量众。其佛法中。多诸菩萨。皆悉利根。转不退轮。彼国常以。菩萨庄严。诸声闻众。不可称数。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脱。有大威德。其佛说法。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不可思议。诸天人民。数如恒沙。皆共合掌。听受佛语。

国中菩萨能为庄严者。以由菩萨破惑证德。则自能庄严。故国中若有此之庄严菩萨。则国亦为之庄严矣。言有大威德者。此诸声闻。能断于见思故有威。能显于真理故有德。较之于人天。乃名大也。

△三颂佛寿。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四颂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二与迦旃延记二。初长行。二偈颂。初又二。初明行因。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葢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供养是诸佛。具菩萨道。

△二明得果四。初明作佛。

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果上佛号阎浮那提金光者。阎浮那提。此云赡部。乃是树之名。此树之汁。流入水中。便成于金。其金之光。最为明莹。今迦旃延。向于小乘中。论议第一。今于法华会中。即其小乘论议。全成大乘论议。则其所有之论议。乃是不思议文字般若。若以此般若。而照一切。则无不明了。犹如阎浮提金之光。故即此之为名也。

△二明国净。

其土平正。玻瓈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妙华覆地。周徧清净。见者欢喜。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

妙华覆地者。妙华表于妙因。地则表于无明。虽成妙因。无明未尽。如华覆地。又地表实相理地。以妙因而显实相。如华覆地也。知此妙因。必尅妙果。故见者欢喜也。

△三明佛寿。

佛寿十二小劫。

△四明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二偈颂四。初颂诫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如我所说。真实无异。

△二颂行因。

是迦旃延。当以种种。妙好供具。供养诸佛。诸佛灭后。起七宝塔。亦以华香。供养舍利。

妙好供具者。以其能达三轮体空。内不见有能供之人。外不见有所供之佛。中间亦不见有所供之具。故言妙好也。

△三颂证果。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

△四颂国净。

国土清净。度脱无量。万亿众生。皆为十方。之所供养。佛之光明。无能胜者。其佛号曰。阎浮金光。菩萨声闻。断一切有。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菩萨声闻断一切有者。菩萨则断于界外因果之有。声闻则断于界内因果之有。界通内外。故言一切也。

△三与目犍连记二。初长行。二偈颂。初又二。初明行因。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种供具。供养百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珍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葢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

△二明得果四。初明作佛。

当得作佛。号曰多摩罗䟦栴檀香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言佛号多摩罗䟦栴檀香者。多摩罗䟦。此云性无垢。香有清远潜通之义。由目连向于小乘中。神通第一。到今法华。则全小乘神通。而即大乘不思议之神通。不久之间。自能分身百界。犹如香之清远潜通。故即以为名也。

△二明劫国。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其土平正。玻瓈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徧清净。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者。如世之人。有于一伎一术。人若见之。必生欢喜。今彼佛有于无量不思议大神通。则凡见之者。必为之生大欢喜。故其劫即名喜满。其国即名意乐也。

△三明佛寿。

佛寿二十四小劫。

△四明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二偈颂二。初颂行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舍是身。得见八千。二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道故。供养恭敬。于诸佛所。常修梵行。于无量劫。奉持佛法。诸佛灭后。起七宝塔。长表金刹。华香伎乐。而以供养。诸佛塔庙。

△二颂得果四。初正颂作佛。

渐渐具足。菩萨道。于意乐国。而得作佛。号多摩罗。栴檀之香。

渐渐具足菩萨道者。非谓先空次假后中而有次第。盖菩萨虽则圆修。而法尔惑落有于先后。故言渐渐具足菩萨之道也。

△二超颂佛寿。

其佛寿命。二十四劫。

△三追颂国净。

常为天人。演说佛道。声闻无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萨无数。志固精进。于佛智慧。皆不退转。

言志固者。即四弘誓愿之志坚。而且固也。以其无边之众生。则必欲度。乃至无上之佛道。则必欲成。故其志是固也。

△四正颂正像。

佛灭度后。正法当住。四十小劫。像法亦尔。

△二许说因缘。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咸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此如来先许总记。而后说于因缘者。若上根则三请而后说。不请而与记。中根则一请即为说。请而后与记。今下根则不待请。且许与授记。而为其说。恐下根人。自生惶悚。而生退屈。故预而慰之。以此见三根之有异也。释授记品竟。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若论其此品之从来。总由如来。为诸声闻人。说此妙法华经。其意欲令彼咸得开佛知见。然而其根。则有上中下之不等。故法说一周。但得上根领悟。上根既悟。则如来便为之述成。与之授记。其事毕。而中根犹迷。故巧托身子重请。更为之譬说。使得领悟。中根既悟之后。则亦为之述成授记。而其事毕矣。上中虽悟。下根犹迷。今欲下根之人。亦得领悟。故不待请。而为其说于宿世因缘之事。更以化城宝所之喻。以喻开三乘权。显一乘实。使亦同上中之所领悟。故有此之一品。乃是如来为下根人。说宿世因缘之文也。然此品中。若论其初。则明于宿世因缘。若论其后则结归于宝所。唯在中间。乃明于化城之喻。且又名为因缘说一周。而品名则不标因缘。而又不标宝所。但言化城喻者何也。盖若立因缘之名。则但得宿世因缘之远。而失于今日显实之近。若立宝所之名。则但得今日显实之近。而失于宿世因缘之远。唯其一失于后之近。一失于前之远。故不以前之因缘立名。亦不以后之宝所立名也。若立中间化城之喻。则前后皆可摄得。故独以为名也。葢若立化城者。则何以有此化城。当知二乘之人。昔曾结于大缘。中欲退还。故权化一城。以为止息。则摄得前之因缘矣。若言一化城。则知非是真实究竟。必从化城而进至宝所。方是真实究竟。则摄得后之宝所矣。以其前后。皆可摄得。故独以中间所明之化城喻。以标名也。言化城者。无而倐有名之为化。防非御敌名之为城。如世间之本来无者。然倐而有。此则是化。如世间之能防过非。能御寇敌。此则是城。正喻于二乘之涅槃。本来是无。乃如来以不思议化他权智力所立。故名为化。亦能防于见思烦恼之非。御于分段生死之敌。故名为城也。

△三因缘说二。初正说因缘。二下根授记。初二。初略明知见久远。二广说宿世因缘。初又二。初长行。二偈颂。初四。初明所历时。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二明所有佛。

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名大通智胜者。以彼佛能证一切种智。而此之智。横亘法界。而无何不该。故言大。竖彻三谛。而无何不达。故言通。三乘九界一切众生。所不能及。故言胜也。

△三明其劫国。

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

其国名好城者。若但防见思之非。但御分段之敌。则不名好城。更能防无明之非。御变易之敌。乃名好城。彼佛既证大通之智。则无有一非而不防。无有一敌而不御。故其国即名好城也。劫名大相者。大相即实相也。大通之智。是能观之智。诸法实相。是所观之境。大通智胜佛。能以能观之智。证于所观之境。而得成于佛。故佛名大通智胜。其劫即名大相也。

△四明灭度久四。初法。

诸比丘。彼佛灭度来。甚大久远。

△二喻二。初明磨地点国。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

二明抹尘点劫。

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

△三合。

彼佛灭度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四结。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然此先明佛之知见。能观久远者。有于三意。一者如来知见。既其如此。则宿世之说。决定不虗。令下根闻之必信。二者如来知见。能观久远。观我等二乘。于如此劫前。早下于大种。而我等犹然在小乘位。令下根人。生于惭愧。而得䇿进。三者如来知见。既其如此。则非二乘之所及。令下根人生乎渴仰。而速得开佛知见也。

△二偈颂四。初颂法。二颂喻。三颂合。四颂结。初又二。初颂所历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

△二颂所有佛。

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二颂喻二。初颂磨地点国。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过于千国土。乃下一尘点。如是展转点。尘此诸尘墨。

△二颂抹尘点劫。

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复尽抹为尘。一尘为一劫。

△三颂合。

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

△四颂结。

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佛智净微妙者。无惑不破故言净。无德不显故言妙。众生介尔一念悉能具足。故言微也。

△二广说宿世因缘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叙因由。二明结缘。初三。初明彼佛寿命。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谓彼佛寿命。如许长远。今佛释迦。但八十年者。若论佛之寿命。元无长短。秪由机之有无而。有机则延之为长。无机则促之而为短也。

△二明彼佛成道五。初明欲成未成。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加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言本坐道场者。本即本昔。亦即本初也。垂得者。将得也。言佛法不现在前者。非谓惑有所未破。理有所未显。但是机未熟。时未至。故言不现前也。以佛法现前之时。必便说法。今机犹未熟。时未至。则犹未可说法。故言佛法犹不现前也。

△二明诸天供养四。初忉利敷座。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于此坐当得菩提者。此是诸天敷座时。内心呪愿之词也。

△二梵王雨华。

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

适坐者。诸天敷。佛即坐之不前不后。故言适也。言乃至灭度常雨此华者。谓梵王不独于欲成未成之时雨此华而为供养。从于未成以至成道转法轮。乃至入涅槃。常雨此华。而为供养也。

△三四王击鼓。

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

言击鼓者。以表彼佛成道之时。能为不请之友。而无问自说也。

△四诸天作乐。

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三明正成佛道。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明眷属供养。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头面礼足。绕佛毕。一心合掌。

其父名智胜。子即名智积者。虽一在于果。一在于因。而因果不同。然父之与子。取其名目相应。故父名智胜。其子即名智积也。诸母涕泣者。诸母即智胜佛之妻也。夫出家时。则从于子。今子又出家。则失其所从矣。故涕泣也。而随送之者。一以得送其子。一以得觐其佛也。其祖转轮圣王。即智胜佛之父。亦头面礼佛足者。葢父但能生子之生身而。今子成佛。则能为父说法。生于法身。生身但是一世。法身则垂永劫。以生身而较法身。以一世而比永劫。则父虽礼子。亦不为过。苟不能如智胜佛。而欲受父之礼。则未知可也。

△五明眷属重颂四。初总颂。

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尔乃得成佛。诸愿具足。善哉吉无上。

为度众生下三句。则知佛法不现前。元为众生。非关佛也。诸愿具足。即四弘誓愿。得满足也。

△二别颂。

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

此颂欲成未成也。言静然不动等者。以其以法界之心。观法界之理。既能观所观。同一法界。则法界之体。本自寂然。安有摇动及以散乱者。故知一坐十劫。乃至云未曾散乱也。

△三庆幸。

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众生常苦恼。盲瞑无导师。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

此颂正成佛道也。言究竟永寂灭者。无理不显曰寂。无障不破曰灭。不为二边所动曰安。不落二边曰住。于三谛理无少漏失。曰无漏法也。我等下。乃成道后之利益也。得善利。乃正明利益众生。称庆乃庆佛得成于道。欢喜乃得见于佛也。常苦恼等。是举无佛之失。以显有佛之得也。常苦恼。是不知苦谛。故但有苦而无谛也。苦必有本。若遇导师。则知苦本而不造因。盲瞑无导师。是不知集谛也。不识苦尽之道。是不知道谛。不知求解脱。是不知灭谛也。大经云。不知四圣谛。是故久流转。今既不知四谛。故长夜增恶趣。乃至不闻于佛名也。

△四结意。

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三明彼佛说法二。初请说诸教。二请说法华。初三。初王子请。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世尊悉知。当转无上轮。

世尊说法等者。如来说法。能使众生破烦恼出生死。故曰多所安隐。怜愍即慈悲义。悲拔苦。苦无不拔。慈与乐。乐无不与。使众生不胜丰饶利益。故曰怜愍饶益。颂中言愿为世间等者。百福自庄严。则如来之福足。得无上智慧。则如来之慧圆。自既证。还当化他。故愿为世问说也。言度脱于我等者。谓我等与如来。天性相关。说法度脱宜矣。其诸众生。亦应度脱也。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者。谓先以三乘。而为分别。后以一实。而为显示。究竟令诸众生。得于如来无上智慧也。不唯知心所念。亦知身所行也。又知等。即现世之福慧。宿命句。即过去之行业。无乎而不知者。故上云世尊知众生。下云世尊悉知也。是知乎机矣。既知乎机。则自宜因机而说教。以教而逗机。故云当转无上轮也。

△二诸天请二。初如来现瑞。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徧满世界。胜诸天光。

△二诸天正请二。初明九方请。二明上方请。初四初正明东方。二明东南方。三又明南方。四略例六方。初七。初覩相。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

△二疑念。

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三会议。

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徧照于十方。

梵王名救一切者。即是以出欲之论。救欲界一切众生。离五欲之苦。得禅定之乐也。

△四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干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五供养。

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天人之大师。哀愍于世间。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我等先世福。宫殿甚严饰。今以奉世尊。惟愿哀纳受。

散华如须弥山者。非谓大如彼山也。葢须弥山。乃积土而成。今所散之华。堆积如山也。并供养树者。佛依菩提树下。而成正觉。佛为能依。树为所依。敬其能。以及其所。故并以供养也。宫殿奉佛者。以诸天所有宫殿。皆随身者。所以得奉。乃有漏之福所感。今欲转成如来无漏之慧。故以之而奉佛也。偈中初二行正叹。言救护一切者。大悲拔苦为救。大慈与乐为护也。次我等下一行出意。来之远而舍之深。其意在于供佛也。言深禅定者。比欲散为深也。三我等下一行。劝纳受也。

△六请说。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七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以由时未至。故所以但默然。许可其请耳。

△二明东南方六。初覩相。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二会议。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未曾见此相。当共一心求。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梵王名大悲者。以能说于出欲之论。拔欲界一切众生之苦故也。

△三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干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四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哀愍众生者。我等今敬礼。世尊甚希有。久远乃一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今佛出于世。为众生作眼。世间所归趣。救护于一切。为众生之父。哀愍饶益者。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五请说。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各作是言。惟愿世尊。哀愍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曰。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众生闻此法。得道若生天。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显示诸法相者。谓从一相中而演。或空或有或中诸法也。言得道若生天者。谓或若有得涅槃之道者。或若但得生于天道者也。

△六默许。

何以十六王子。此时即便出家。由上来闻父得成菩提。即舍诸所珍。往诣佛所。请转法轮。今彼佛为其说于四谛十二因缘之法。则能了知。若非出家。无由入道。故即出家也。而言童子出家者。即童真入道也。作沙弥者。梵语沙弥。此云息慈。谓息一切恶。行于慈悲。乃是佛弟子。而名为沙弥也。然有三种不同。一者驱乌。谓五六岁之沙弥。不知佛之所说。但可使之驱乌而。二者名字。谓十二三四岁之沙弥。虽能剃发。而犹未能染衣而行持教法。但名字为沙弥而。三者应法。谓二十岁之外沙弥。能解知如来所有教法。而为之修习。而精持十戒。与法无违。则与法相应矣。故名应法。前之二种。谓之形同。后之一种。谓之法同。当知沙弥有多种。不可一概。今十六王子。能解佛所说。而出于家。则虽是童子而是作于应法沙弥也。诸根通利者。以能见色。不为色之所转。乃至缘法。不为法之所转。故所有六根。皆悉通达而快利也。智慧明了者。当知闻彼佛所说之法。即从所闻而发乎智。还能以智而照乎境。如此境如如智。智如如境。境智一如。境智不二。故其所有智慧。明而且了也。此乃明其现因之胜。下乃明其宿种之胜。言净修梵行者。梵行虽多。不出六度。能了知无布施可修。而不妨终日修于布施。乃至了知无般若可修。而不妨终日修于般若。乃名净修梵行也。求阿耨菩提者。唯其现因既胜。宿种又强。故其心内所求。不求三有。不求二乘。唯求无上正觉之道也。

△二正请说法。

五百由旬者。譬于众生未结大缘之前。全为五住烦恼之所缚也。三界见惑为一百。欲界思惑为二百。上二界思惑为三百。内外尘沙为四百。界外无明为五百也。险难恶道者。险即险阻。难即厄难。以由三百为界内生死之因。而招分段之苦果。五百为界外生死之因。而招变易之苦果。如此五住之苦因。能招于二死之苦果。乃是为险阻厄难之恶道也。旷绝无人者。以此之烦恼生死。从大劫来便有。于中无有菩提涅槃。故言旷绝无人也。怖畏之处者。如此生死烦恼之处。从劫至劫。头出头没。生而死。死而生。由其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再无穷。乃是其可怕怖畏忌之处也。若有多众者。即所结缘之众。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之众生是也。欲过此道至珍宝处者。欲过此生死烦恼。险阻厄难之道。而至于无上菩提涅槃之处也。有一导师者。导有三义。为剏导。引导。开导。剏导之师。即最初结缘之师。十六王子是也。引导之师。即中间相值之师。世世俱生之菩萨是也。开导之师。即今说法华开权显实之师。释迦如来是也。虽三处之有异。而秪是一人。取最初结缘之义。即名剏导之师。取中间值遇之义。即名引导之师。取今日度脱之义。即名开导之师。究其成始成终。及乎中间。莫非我佛释迦屈曲随宜为之化导也。此言有一导师。是剏导之师。即为王子时也。聪慧明达者。以其为众结缘之时。得六根清净。所谓诸根通利。智慧明了。故言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者。通谓可至宝所者。塞谓不能至宝所者。所有苦集因缘生起。及以六蔽。皆是塞而非通。所有道灭因缘还灭。及以六度。皆是通而非塞。而此王子剏导之师。能一一了知。此则可以至涅槃宝所者。乃通而非塞。此则不可至于涅槃宝所者。乃塞而非通。故云善知险道通塞之相也。将导众人者。即为诸众生。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为其结缘也。欲过此难者。即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既发无上道心。则从此即可依之。而出于生死烦恼险难之道。而至无上菩提涅槃之宝所。故言欲过此难也。

△二化城譬中间相值。

既知等者。谓既知其到于涅槃。而得于罗汉。则小障除。小障既除。则不久法尔。能发大机。因其障除机发。尔乃集影响发起之菩萨众。及声闻之当机众。为其说于真实法也。真实法者。谓初则施之于三。而揜于实。次则开其三。而显其一。开其权而显其实。后则废其权。而立于实。会其三。而归于一。究竟非权非实。非三非一。乃所谓之真实法也。诸佛方便力等一行。谓既唯是一实。则无二亦无三。既无于三。何以最初亦施于三。既无于二。何以昔日亦有于二。故云有于三者。乃是佛以方宜便利之力。以一乘中。分别说之为三耳。有于二者。乃由众生。于一佛乘。起诸懈退。故且暂令其止息。而说于二耳。既三是方便而说。二是息处而说。则元无所谓若二若三。唯一佛乘。乃是究竟乃是真实。纵有二三。元非究竟真实也。今为等二行者。谓昔之若二若三。皆非真实。今当为汝说于真实。汝等证得之涅槃。非真灭度。唯佛之知见。一切种智。乃是真灭。既唯是佛智是真灭。则汝当为之修习。而发于大精进也。然以何为大精进。汝若能证佛所证之一切种智。方名大精进。乃是真实灭也。佛则证人之所难证。证于一切种智。证于十力等法。证于三十二相。而又住人之所难住。住于般若。住于解脱。住于法身。一切种智。即是般若。十力等法。即是解脱。三十二相。即是法身。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解脱法身。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如此三德举一即三。而三一圆融。言三即一。而一三无碍。不纵不横。如西方之𠁼字。不并不别。如天王之眼目。故能一清净则一切清净。一自在则一切自在。一究竟则一切究竟。而是如来之所证所住也。汝今当发大精进。而证佛所证。住佛所住。乃是真实灭也。私谓初既知二句。是为实施权。次尔乃下一行半。是开权显实。次今为下。是废权立实也。

△四颂提譬。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三之三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