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若欲叙其此品之来由。盖如来出世本怀。唯欲发明一大事因缘。总由众生之机未契。而时未至。故逗留四十余年。直至今日灵山高会。方乃其时。由是而一光东照。六瑞全彰。慈氏如是。而腾疑致请。妙德如是。而忖古酬答。此总为一经之由致。由致既彰。正宗可起。是以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转形成声。初则寄言。以叹诸佛二智。次则绝言。以叹诸佛二境。智固权实一如。境固不可心思。智亦不可言议。唯其境智同源。权实一体。此诸佛之所以得为诸佛。释迦之所以得为释迦也。次之略开其权。略显其实。则有四众生疑动执。即大智如舍利弗者。亦复不知何因何缘。乃请之又请。而如来则止之又止。所以止而不说者。以由上慢在会故也。及乎五千退去。则此众无复枝叶。如来即广为之开显。然机有上中下根之不等。致说有法譬因缘之不同。至此而三周之说既毕。四众之记既圆。则大事因缘已明。出世本怀已畅。迹门正说能事。尽于此矣。而如来说此一经。其意不独利益一时而已。亦欲津洽于来世。便得流通天上人间。普徧微尘刹海。然弘道在人。必须假于法师。故此品中。初则详明能持之人。极其尊。次则广说所持之法。极其胜。唯其法胜。所以应在在。为之流通。唯其人尊。所以当种种为之供养。故有此之一品。乃是迹门最初流通文也。言法师者。法乃轨则之谓。师乃训匠之称。所谓自能以妙法。而为轨则。由教起行。由行入证。还能以此妙法。训匠于人。亦令他由教起行。由行入证。如是则自轨。亦此妙法。匠他亦此妙法。故名妙法莲华经法师品也。
△品文分二。初明能持之人尊。二明所持之法胜。初二。初长行。二偈颂。初有三。初明闻经得益。二示五种法师。三举信毁罪福。初二。初明现在。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起。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药王告八万者。若八万大士。则忍力已充。堪能在在流通。此之妙法。固所当诏告者。然必因凭药王而告。其意在何。盖药王是能行苦行之人。而烧身烧臂。不唯供养于佛。亦且供养此经。今如来欲彼八万大士。流通此经。亦当如其苦行。以为流通。故因药王而告之。无量诸天下。是举其品类。有八部四众。三乘之不同。言求佛道者。即是菩萨。乘三祇伏惑。百劫行因。求于木菩提树下。所成之佛道也。咸于佛前下。是出其闻法。一偈一句。是言其闻之少。一念随喜。是言其解之浅也。皆与授记者。无论其闻少解浅。皆与之授记也。然闻少解浅者。尚与记。则闻多解深者。不待言可知矣。
△二明灭后。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灭后义亦如前。所以若现在。若灭后。若闻少。若闻多。若解浅。若解深。莫不与之授记者。盖一切众生。皆有三因佛性。一是正因。二是了因。三是缘因。既皆具三因。则自当与记矣。何者。若正因。则圣凡平等。生佛一如。在圣亦不增。在凡亦不减。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既其平等一如。则约正因。当与之记矣。故常不轻云。汝等皆当作佛。即一切众生。皆具正因。而当作佛也。法音经耳。便成了因。如经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既佛种从缘而起。闻法无不成佛。则约了因。亦当与之记矣。由闻法。起种种行。便成缘因。如经云。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或一香一华。皆已成佛道。既一香一华。无非成佛之因。则约缘因。亦当与之记矣。故无论其现在灭后。解深解浅。莫不皆与。当得菩提之记也。
△二示五种法师二。初明现在。二明灭后。初二。初明下品。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旛。衣服技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技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五种者。即受持乃至书写也。然此五种。既皆法师。则能以妙法。自轨轨人。方得名为法师。若直尔受持。乃至直尔书写者。则以何为自轨。以何为轨他。故受持者。须知受持之所自。乃至书写者。须知书写之所自。则方可自轨轨他。而得名为法师也。盖此经所诠显者。唯是诸法实相。诸法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之诸法。而此三千诸法。莫不相相皆真。法法皆实。全体实相。故受持者。若能了此所诠。无非实相。则受持之时。即能于诸法相应。云何相应。谓外不见有所持之经。内不见有能持之人。既内外一如。能所泯绝。即所谓之空观也。虽则能所泯绝。而不妨我为能持。经为所持。而能所历然。即所谓之假观也。就其能所历然之处。而元是泯绝。就其能所泯绝之处。而不妨历然。即所谓之中观也。空观若成。则真谛理自显。假观若成。则俗谛理自显。中观若成。则中谛理自显。真谛一显。则般若德成。俗谛一显。则解脱德成。中谛一显。则法身德成。此三观圆修。三谛圆显。三德圆成。则便可以此而自轨。亦可以此而轨他。故得受持者。亦名为法师也。受持既尔。则读诵解说书写。亦复皆然。故此五种。皆得名法师也。敬视如佛者。佛在世时。天上天下。唯佛独尊。世出世间。咸所恭敬。今虽灭度。此经乃是佛畅本怀。明大事之法身舍利。故当敬视如佛。种种下。明彼五种法师。不但能受持乃至书写而已。以其能敬视如佛故。亦能兴十种供养也。药王当知下。是明其宿种。愍众生故生此人间。是明其现功。生有三种。有乘神力而生者。有禀誓愿而生者。有为业牵而生者。今言生此人间。乃禀誓愿而生。流通此经也。若有人问下。是明其来报。何以故下。是出其意。谓何以得知是人。宿种现功来报。皆如此之胜。故云若善男子等。能于此经。五种而为自轨轨人。及兴十种供养。则此人甚为难得。凡一切世间。皆应瞻仰奉觐也。一切世间者。即九种世间。以此经明九界皆归佛界。乃是如来出世大事因缘。欲令一切开佛知见。是人能以此经自轨。而兴供养。则不久自能开佛知见。复能轨他。则使人亦能开佛知见。因禀誓愿力故。哀愍众生。来生此间。弘法化生。故知是大菩萨。则宿种之胜。盖可知矣。以其能广演此经。则现功之胜。亦可知矣。是故应以如来之供而供之。言其来报之胜。当得作佛者。更可知矣。
△二明上品。
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乃况出上品。受持是别举五种法师之一。以该其四。种种供养是总明。言尽能者。谓此经全部。皆能受持。皆能供养也。上但能受持供养一偈。故是下品。此中尽能受持供养全部。故称上品也。次药王下。明其功行。言清净业报者。是人既能受持。则必能依解而起观行。至于相似。若至相似。则麤垢先落。见思已除。而得六根清净。所感之报也。此明宿种。于我灭后下。是明其现功。谓是人所有之报。以是清净。而宿种极其胜矣。自既清净。还欲令人亦得清净。故舍自清净之业报。哀愍众生。禀誓愿力。而生此五浊恶世之中。以为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也。则其来报之胜。当作佛者。亦不待言。自知矣。
△二明灭后二。初明下品。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窃为一人。说一句者。以下品之人。学问有所未广。知见有所未充。而于种种问难。有所未能尽答者。故但能窃为一人。说于一句。不能于大众之中广演此经也。言如来使者。主之所使曰使。如来为一化之主。既此妙法华经。教化一切。而说此经之时。乃如理而说。称智而谈。故此经是无上之妙教。此法师。虽窃为一人。说于一句。全即如来如理称智之所说者。故是如来之使也。如来所遣等者。如来更无他事。唯以说法化生为事。而此法师。难说一句。亦是说法。虽为一人。亦是化生。故即是如来之所遣。而行于如来之事也。
△二明上品。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何况等者。谓下品一句之法师。尚是如来使。为如来所遣。而行如来之事。况乎上品之法师。于大众中。则不独窃为一人。而广为人说。则不独一句。演为全部。而非如来之使。乃至于行如来之事耶。
△三举信毁罪福二。初明毁者得罪。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言恶人。于一劫中。则时分极久矣。常毁骂佛。则言语极恶矣。此自然获无量之重罪。然而犹轻。故言若有(云云)。若人以一恶言毁訾等者。其人未必本是恶人。内心亦未必怀于不善。时分亦不须经其久。但以一言毁訾。则言语未必极其麤恶。然其所获之罪。较之于前。甚为深重。此乃如来。巧为格量。极言其毁訾法师之罪为甚重。以明法师不可毁。非实有骂佛一劫之事也。然毕竟骂佛之罪尚轻。而毁訾之罪甚重。其故维何。盖在如来。则惑障无不破。谛理无不明。则虽毁而不瞋。誉之而不喜。逆之而不损。顺之而不增。以其毁骂。无减损于如来。故其罪尚轻。若夫在家与出家者。虽能读诵此经。然于惑障犹未破。谛理犹未明。则以一言毁訾之时。便生瞋怒。或因之而弃舍所读所诵者有之。既弃舍读诵。则何由生解。起行而入证。自既不能如是。又何能教化于他。所以道法从此而绝。佛种从是而断。故其毁訾之罪甚重也。
△二明信者获福。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葢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佛庄严者。无别庄严。唯以定慧庄严也。今是人读诵时。了知无有能诵之人。及所诵之经。则能所泯绝。即以如来之定。而自庄严也。即能所泯绝处。又不妨我为能诵。经为所诵。则能所分明。此即以如来之慧。而自庄严也。荷担者。在背曰荷。在肩曰担。如来所荷所担者。唯无上菩提。今是人读诵此经。则能生解起行而入证。得成无上菩提也。其所至方者。能读诵此实相妙经。为佛所荷担者。则全人即法。全法是人。而念念是实相。亦复处处是实相。故随其所至之方。应随向礼也。一心等者。谓不唯三业恭敬。应加华香等。十种供养也。因其全法是人。全人是法。在人间为人中之第一。在天中为天中之第一。故应以人中上供而供。天上宝聚而奉也。所以者何下转释。意谓何以而应方向礼。乃至天宝奉献。故释云。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菩提故也。言是人欢喜者。非见其向礼供养等而生欢喜。正见前人能为如是。知其为法之情切。而有可化之机。故生欢喜也。若说法时。亦不须久闻。即须臾闻之。便得究竟菩提。何以故。若闻他经。而生解起行。则入证时。或但二乘。或但偏渐。今经若不闻则已。若闻之而起解行证。便登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发心究竟二不别。故即究竟菩提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四之一
△二偈颂三。初劝修。二若有下十三行正颂。三药王下一行结叹。初二。初劝单修。
题目中言妙法者。推其妙法有三种。一是佛法。二是心法。三是众生法。若佛法。不即心法众生法。心法。不即佛法众生法。众生法。不即心法佛法者。则成差别而非妙。今举佛法。全即心法众生法。举心法。全即众生法佛法。举众生法。全即佛法心法。如是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圆融。不可思议者。故言妙法也。所以能三一相即者。以佛法虽高。众生法虽广。心法虽近。以要言之。同一三千性相。是故相即。如现前介尔一念。名为心法。此一念中。全体具足十界。界复具界。则有百界。一界有十如。百界则有千如。更加之五阴一千。众生一千。国土一千。则成三千。此三千心法具足。心法既尔。佛法亦然。心法佛法既尔。众生法亦然。此则互具互摄。如帝网珠。重重相入。故能相即圆融。而是不思议之妙法也。此三一相即之妙法。若假喻发明。犹若世间之莲华。虽有众瓣。而是一华。虽是一华。而有众瓣。犹如妙法。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故以妙法而喻于莲华。此乃十界之所同遵。三世之所不易者。故称为妙法莲华经也。
若明此品之来意。总由如来法说一竟。即授上根之记。次喻说一竟。即授中根之记。今因缘说既竟。则自当与下根之记矣。故有此一品。乃是下根人受如来与记之文也。言受记者。以如来未说因缘之前。先许其记业。则已授矣。故今弟子。但领受如来之记莂也。然此品中。初则富楼那受记。次则千二百受记。后乃方是五百受记。而标品名。但言五百。不言富楼那及以千二百者。以五百之记。同号普明。同陈领解。故独言五百。而略其余也。
△二授下根记。文有二品。今初品为二。初满慈子受记。二千二百受记。初又二。初满慈默领。二如来显记。初二。初叙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