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29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科
- ○九总释名题(二)
- 一经题(妙法)
- 二译人(姚秦)
序品
- ○十别解文义(三)
- 一序分(品题)(经文二)
- 一六缘证信序(二)
- 一总明五缘(如是)
- 二别列听众(二)
- 一分科别列(三)
- 一三乘交叅(四)
- 一详列无学(三)
- 一举类标数(与大)
- 二明位叹德(二)
- 一明位(皆是)
- 二叹德(无复)
- 三指名总结(二)
- 一指名别列(其名)
- 二结略显广(如是)
- 二略述有学(复有)
- 三总陈尼众(摩诃)
- 四广明菩萨(三)
- 一举类标数(菩萨)
- 二明位叹德(二)
- 一明位(皆于)
- 二叹德(供养)
- 三指名总结(二)
- 一指名别列(其名)
- 二结略显广(如是)
- 一详列无学(三)
- 二八部该罗(六)
- 一天王天众(尔时)
- 二龙王龙众(有八)
- 三紧那罗众(有四)
- 四干闼婆众(有四)
- 五阿修罗众(有四)
- 六迦楼罗众(有四)
- 三檀众俱至(韦提)
- 一三乘交叅(四)
- 二叙仪总结(各礼)
- 一分科别列(三)
- 二一光发起序(四)
- 一显相逗机(三)
- 一说经入定(尔时)
- 二雨华动地(是时)
- 三大众喜观(尔时)
- 二放光东照(二)
- 一一光所照之境(尔时)
- 二诸境所现之相(三)
- 一众生机感(于此)
- 二诸佛化应(二)
- 一从实施权(二)
- 一从实(又见)
- 二施权(并见)
- 二会权归实(复见)
- 一从实施权(二)
- 三机尽化息(复见)
- 三会众腾疑(二)
- 一弥勒疑念(尔时)
- 二大众疑念(尔时)
- 四问答发起(二)
- 一弥勒请问(二)
- 一略问(二)
- 一长行(尔时)
- 二偈颂(标颂)(文殊)
- 二详问(四)
- 一兼陈显相(雨曼)
- 二正陈放光(二)
- 一一光所照之境(眉间)
- 二诸境所现之相(三)
- 一众生机感(诸世)
- 二诸佛化应(二)
- 一从实施权(二)
- 一从实(又覩)
- 二施权(二)
- 总陈(梵音)
- 二别陈(若人)
- 二会权归实(二)
- 一结前起后(文殊)
- 二正陈机宜(二)
- 一总标种种因缘(我见)
- 二别陈信解相貌(二)
- 一次第缓陈(六)
- 一布施(三)
- 一外施(或有)
- 二内外施(或有)
- 三内施(又见)
- 二持戒(文殊)
- 三忍辱(或见)
- 四精进(又见)
- 五禅定(又见)
- 六智慧(复见)
- 一布施(三)
- 二不次急说(六)
- 一精进(又见)
- 二持戒(又见)
- 三忍辱(又见)
- 四禅定(又见)
- 五布施(或见)
- 六智慧(或有)
- 一次第缓陈(六)
- 一从实施权(二)
- 三机尽化息(二)
- 一供养舍利(文殊)
- 二起塔严国(又见)
- 三结见求决(佛放)
- 四防难申问(四)
- 一防初难申初问(四众)
- 二防次难申次问(佛子)
- 三防三难申三问(佛坐)
- 四防四难申四问(示诸)
- 一略问(二)
- 二文殊领答(二)
- 一略答(二)
- 一惟付直答(尔时)
- 二引古作证(诸善)
- 二详答(二)
- 一长行(四)
- 一总引灯明(二)
- 一详引最初一佛(二)
- 一总标化仪(诸善)
- 二别明三善(其义)
- 二略引相继二万(次复)
- 一详引最初一佛(二)
- 二别明往事(五)
- 一时至机熟(二)
- 一略举时机(其最)
- 二义显至熟(是八)
- 二显相逗机(三)
- 一说经入定(是时)
- 二雨华动地(是时)
- 三大众喜观(尔时)
- 三放光东照(尔时)
- 四会众腾疑(弥勒)
- 五说法授记(二)
- 一出定说法(时有)
- 二唱灭授记(二)
- 一对众唱灭(日月)
- 二授记潜辉(时有)
- 一时至机熟(二)
- 三结会古今(二)
- 一师弟本因(二)
- 一文殊本因(佛灭)
- 二弥勒本因(八百)
- 二结会释疑(弥勒)
- 一师弟本因(二)
- 四应问结答(今见)
- 一总引灯明(二)
- 二偈颂(四)
- 一颂总引灯明(我念)
- 二颂别明徃事(五)
- 一颂时至机熟(佛未)
- 二颂显相逗机(时佛)
- 三颂放光东照(二)
- 一一光所照之境(佛放)
- 二诸境所现之相(二)
- 一众生机感(示一)
- 二诸佛化应(二)
- 一从实施权(二)
- 一从实(有见)
- 二施权(一一)
- 二会权归实(三)
- 一进戒二度(或有)
- 二施忍二度(又见)
- 三禅慧二度(又见)
- 一从实施权(二)
- 四颂会众腾疑(尔时)
- 五颂说法授记(二)
- 一颂出定说法(天人)
- 二颂唱灭授记(二)
- 一颂对众唱灭(佛说)
- 二颂授记潜辉(世尊)
- 一长行(四)
- 三颂结会古今(二)
- 一颂师弟本因(二)
- 一颂文殊本因(是妙)
- 二颂弥勒本因(是妙)
- 二颂结会释疑(彼佛)
- 一颂师弟本因(二)
- 四颂应问结答(四)
- 一答第一问(我见)
- 二答第二问(今相)
- 三答第三问(诸人)
- 四答第四问(诸求) 序分已竟
- 一略答(二)
- 一弥勒请问(二)
- 一显相逗机(三)
- 一六缘证信序(二)
- 二正宗分○
- 三流通分○
- 一序分(品题)(经文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科
譬喻品
- ○二上根获益(二)
- 一身子领解(二)
- 一长行(二)
- 一领解欢喜(尔时)
- 二征释其由(二)
- 一昔日疑悔(三)
- 一对境伤感(所以)
- 二独处思惟(世尊)
- 三常时尅责(世尊)
- 二今日信解(而今)
- 一昔日疑悔(三)
- 二偈颂(二)
- 一颂领解欢喜(我闻)
- 二颂征释其由(二)
- 一颂昔日疑悔(三)
- 一颂独处思惟(我处)
- 二颂常时尅责(我常)
- 三颂对境伤感(我常)
- 二颂今日信解(二)
- 一颂闻法断疑(二)
- 一远断昔疑(今闻)
- 二近断前疑(佛于)
- 二颂欢喜自信(闻佛)
- 一颂闻法断疑(二)
- 一颂昔日疑悔(三)
- 一长行(二)
- 二如来与记(二)
- 一开迹显本(尔时)
- 二正与授记(二)
- 一长行(四)
- 一行因得果(舍利)
- 二依正庄严(四)
- 一国土严净(国名)
- 二三乘具足(华光)
- 三劫名殊胜(其劫)
- 四菩萨充满(彼诸)
- 三主伴寿量(舍利)
- 四远近化事(华光)
- 二偈颂(二)
- 一正颂长行(四)
- 一颂行因得果(舍利)
- 二颂依正庄严(过无)
- 三颂主伴寿量(佛为)
- 四颂远近化事(佛灭)
- 二结胜欢喜(华光)
- 一正颂长行(四)
- 一长行(四)
- 三时众供养(二)
- 一总明众供(尔时)
- 二别明天供(二)
- 一经家叙供(释提)
- 二诸天陈词(二)
- 一历叙圣教(而作)
- 二称赞回向(是法) 法说一周被上根竟
- 一身子领解(二)
- ○二喻说一周被中根(四)
- 一身子代请(尔时)
- 二如来许说(尔时)
- 三正说譬喻(二)
- 一长行(三)
- 一喻说(三)
- 一喻众生机感(三)
- 一喻所感之佛(舍利)
- 二喻能感之众(其家)
- 三喻结成感义(长者)
- 二喻如来化应(二)
- 一喻从实施权(二)
- 一喻从实不得(二)
- 一喻三七思惟(舍利)
- 二喻作念无计(复更)
- 二喻隐实施权(二)
- 一喻先示苦集(三)
- 一喻寻念方便(我当)
- 二喻正示苦集(作是)
- 三喻违情不信(父虽)
- 二喻次施道灭(三)
- 一喻寻念方便(尔时)
- 二喻正施道灭(父知)
- 三喻适愿修证(尔时)
- 一喻先示苦集(三)
- 一喻从实不得(二)
- 二喻会权归实(三)
- 一喻时至机熟(是时)
- 二喻等赐一乘(二)
- 一喻正赐一乘(舍利)
- 二喻废立之由(所以)
- 三喻闻法获益(是时)
- 一喻从实施权(二)
- 三喻佛语无虚(三)
- 一如来就喻垂问(舍利)
- 二身子依问直答(二)
- 一总答(舍利)
- 二别明(二)
- 一喻许三无虚(是长)
- 二喻与一无虚(世尊)
- 三如来赞善印许(佛告)
- 一喻众生机感(三)
- 二法合(三)
- 一众生机感(三)
- 一所感之佛(舍利)
- 二能感之众(恒求)
- 三结成感义(见诸)
- 二如来化应(二)
- 一从实施权(二)
- 一从实不得(二)
- 一三七思惟(舍利)
- 二作念无计(舍利)
- 二隐实施权(二)
- 一提喻贴合(舍利)
- 二正明施权(二)
- 一先示苦集(而作)
- 二次施道灭(二)
- 一正施道灭(汝速)
- 二适愿修证(三)
- 一声闻修证(舍利)
- 二辟支修证(若有)
- 三菩萨修证(若有)
- 一从实不得(二)
- 二会权归实(二)
- 一重提前喻(舍利)
- 二以法贴合(二)
- 一时至机熟(如来)
- 二等赐一乘(二)
- 一废立之由(如来)
- 二正明等赐(是诸)
- 一从实施权(二)
- 三佛语无虚(二)
- 一重提前喻(舍利)
- 二以法贴合(如来)
- 一众生机感(三)
- 三结答(舍利)
- 一喻说(三)
- 二偈颂(三)
- 一正颂长行(三)
- 一颂喻说(二)
- 一颂众生机感喻(三)
- 一颂所感之佛喻(譬如)
- 二颂能感之众喻(四)
- 一喻三界依报(有一)
- 二喻三界正报(二)
- 一总喻五道(有五)
- 二别喻利钝(五)
- 一别喻五钝(五)
- 一喻慢使(鸱枭)
- 二喻嗔使(蚖蛇)
- 三喻疑使(守宫)
- 四喻痴使(屎尿)
- 五喻贪使(狐狼)
- 二别喻五利(二)
- 一结前起后(其舍)
- 二正喻五利(五)
- 一喻邪见(夜叉)
- 二喻戒见(鸠槃)
- 三喻身见(复有)
- 四喻见见(复有)
- 五喻边见(复有)
- 三总结二喻(夜叉)
- 一别喻五钝(五)
- 三喻三界众苦(是朽)
- 四喻逼迫之相(三)
- 一略喻依报之相(栋梁)
- 二详喻正报之相(二)
- 一喻下界之相(诸鬼)
- 二喻上界之相(臭烟)
- 三总结依正二喻(其宅)
- 三颂结成感义喻(是时)
- 二颂如来化应喻(二)
- 一颂从实施权喻(二)
- 一颂从实不得喻(方宜)
- 二颂隐实施权喻(二)
- 一颂先示苦集喻(二)
- 一颂正示苦集喻(告谕)
- 二颂违情不信喻(诸子)
- 二颂次施道灭喻(三)
- 一颂寻念方便喻(是时)
- 二颂正施道灭喻(告诸)
- 三颂适愿修证喻(诸子)
- 一颂先示苦集喻(二)
- 二颂会权归实喻(三)
- 一颂时至机熟喻(二)
- 一颂时节已至喻(长者)
- 二颂根机已熟喻(尔时)
- 二颂等赐一乘喻(长者)
- 三颂闻法获益喻(诸子)
- 一颂时至机熟喻(二)
- 一颂从实施权喻(二)
- 一颂众生机感喻(三)
- 二颂法合(二)
- 一颂众生机感(三)
- 一颂所感之佛(告舍)
- 二颂能感之众(一切)
- 三颂结成感义(如来)
- 二颂如来化应(二)
- 一颂从实施权(二)
- 一颂从实不得(惟我)
- 二颂隐实施权(以是)
- 二颂会权归实(二)
- 一颂等赐一乘(汝舍)
- 二颂闻法获益(与诸)
- 一颂从实施权(二)
- 一颂众生机感(三)
- 三颂结答(以是)
- 一颂喻说(二)
- 二极显悲心(三)
- 一完过去益(三)
- 一过去植种(告舍)
- 二中间引熟(汝等)
- 三现在当脱(我虽)
- 二结未来缘(三)
- 一现在植种(若有)
- 二中间引熟(若人)
- 三未来当脱(是人)
- 三防现在疑(我为)
- 一完过去益(三)
- 三结嘱珍重(二)
- 一略嘱(二)
- 一略嘱非机莫传(汝舍)
- 二略嘱是机乃说(斯法)
- 二详嘱(二)
- 一详嘱非机莫传(三)
- 一指机标嘱(又舍)
- 二历明有损(三)
- 一标罪诫听(若人)
- 二次第叙列(四)
- 一真谤罪报(其人)
- 二似谤罪报(若作)
- 三显谤罪报(二)
- 一佛在稍轻(若得)
- 二灭后尤重(如斯)
- 四冥谤罪报(若得)
- 三极言显广(告舍)
- 三结归嘱词(以是)
- 二详嘱是机乃说(二)
- 一详明是机(十)
- 一智度(若有)
- 二力度(若人)
- 三施度(若人)
- 四禅度(若人)
- 五慧度(又舍)
- 六戒度(若见)
- 七忍度(若人)
- 八便度(复有)
- 九愿度(若有)
- 十进度(如人)
- 二显广结嘱(告舍) 正说譬喻已竟
- 一详明是机(十)
- 一详嘱非机莫传(三)
- 一略嘱(二)
- 一正颂长行(三)
- 一长行(三)
- 四中根获益○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科
药草喻品
- ○二如来印启(二)
- 一长行(三)
- 一印说标蕴(尔时)
- 二正与开启(三)
- 一别立宗旨(迦叶)
- 二说喻发明(三)
- 一喻同时顿演(迦叶)
- 二喻随机受益(二)
- 一喻未受令受(小根)
- 二喻受已令增(一云)
- 三喻教同机别(虽一)
- 三以法贴合(三)
- 一同时顿渐(三)
- 一现身垂慈(迦叶)
- 二扬德诏众(于大)
- 三称机说法(尔时)
- 二随机受益(二)
- 一正以法合(二)
- 一未受令受(种种)
- 二受已令增(是诸)
- 二重提前喻(如彼)
- 一正以法合(二)
- 三教同机别(二)
- 一教同(如来)
- 二机别(其有)
- 一同时顿渐(三)
- 三结叹慰论(二)
- 一承前释疑(如来)
- 二正以结叹(汝等)
- 二偈颂(二)
- 一颂正与开启(三)
- 一颂别立宗旨(破有)
- 二颂说喻发明(三)
- 一颂同时顿演喻(迦叶)
- 二颂随机受益喻(二)
- 一颂未受令受喻(百谷)
- 二颂受已令增喻(一切)
- 三颂教同机别喻(一雨)
- 三颂以法贴合(三)
- 一颂同时顿演(三)
- 一颂现身垂慈(佛亦)
- 二颂扬德诏众(既出)
- 三颂称机说法(我观)
- 二颂随机受益(二)
- 一颂未受令受(一切)
- 二颂受已令增(佛以)
- 三颂教同机别(如是)
- 一颂同时顿演(三)
- 二颂结叹慰论(二)
- 一颂承前释疑(迦叶)
- 二颂正以结叹(今为) 如来印启已竟
- 一颂正与开启(三)
- 一长行(三)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科
五百弟子受记品
- ○二下根获益(二)
- 一无学得记(二)
- 一先记满慈(二)
- 一满慈念请(尔时)
- 二如来与记(二)
- 一长行(二)
- 一称赞功德(尔时)
- 二正与授记(三)
- 一行因得果(三)
- 一过去因深(汝等)
- 二未来行满(诸比)
- 三当得成佛(过无)
- 二依正庄严(二)
- 一依报庄严(其佛)
- 二正报庄严(无诸)
- 三总结功德(其佛)
- 一行因得果(三)
- 二偈颂(二)
- 一颂称赞功德(诸比)
- 二颂正与授记(三)
- 一颂行因得果(三)
- 一颂过去因深(今此)
- 二颂未来行满(未来)
- 三颂当得成佛(供养)
- 二颂依正庄严(二)
- 一颂依报庄严(其国)
- 二颂正报庄严(菩萨)
- 三颂总结功德(富楼)
- 一颂行因得果(三)
- 一长行(二)
- 二次记千二(三)
- 一千二念请(尔时)
- 二如来与记(三)
- 一总许千二(佛知)
- 二亲记五百(二)
- 一长行(二)
- 一陈那先得(于此)
- 二余依次成(其五)
- 二偈颂(二)
- 一颂陈那先得(二)
- 一正颂长行(憍陈)
- 二补颂依正(其国)
- 二颂余依次成(佛寿)
- 一颂陈那先得(二)
- 一长行(二)
- 三勅记余众(迦叶)
- 三领记庆责(二)
- 一长行(三)
- 一庆幸自责(尔时)
- 二说喻发明(二)
- 一喻昔证小果(世尊)
- 二喻今得大益(于后)
- 三以法贴合(二)
- 一昔证小果(佛亦)
- 二今得大益(今者)
- 二偈颂(三)
- 一颂庆幸自责(我等)
- 二颂说喻发明(二)
- 一颂昔证小果喻(譬如)
- 二颂今得大益喻(与珠)
- 三颂以法贴合(二)
- 一颂昔证小果(我等)
- 二颂今得大益(今佛)
- 一长行(三)
- 一先记满慈(二)
- 二有学得记(二) 授学无学人记品
- 一有学请记(二)
- 一二子请记(尔时)
- 二二千请记(尔时)
- 二如来与记(三)
- 一授阿难记(二)
- 一正与授记(二)
- 一长行(四)
- 一得果时节(尔时)
- 二依正庄严(教化)
- 三佛法寿量(其佛)
- 四果上名闻(阿难)
- 二偈颂(四)
- 一颂得果时节(我今)
- 二颂依正庄严(其国)
- 三颂果上名闻(佛有)
- 四颂佛法寿量(寿命)
- 一长行(四)
- 二显本释疑(三)
- 一初心菩萨怀疑(尔时)
- 二如来显本证释(尔时)
- 三阿难自识本因(阿难)
- 一正与授记(二)
- 二授罗云记(二)
- 一长行授记(二)
- 一果号因行(尔时)
- 二依正佛法(是蹈)
- 二约义重颂(尔时)
- 一长行授记(二)
- 三授二千记(三)
- 一审定机宜(尔时)
- 二正与授记(二)
- 一长行(阿难)
- 二偈颂(尔时)
- 三得记欢喜(尔时) 广明权实以断疑生信竟
- 一授阿难记(二)
- 一有学请记(二)
- 一无学得记(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科
安乐行品
- ○三请示方轨(二)
- 一文殊请方(尔时)
- 二如来示轨(三)
- 一总标(佛告)
- 二别示(四)
- 一持身(二)
- 一长行(二)
- 一总标二处(一者)
- 二别释行近(二)
- 一先释行处(二)
- 一行处事行(文殊)
- 二行处理行(又复)
- 二次释近处(二)
- 一近处事行(四)
- 一不近妨正之缘(云何)
- 二不近非器之众(又不)
- 三不近致嫌之因(不独)
- 四常近摄心之境(常好)
- 二近处理行(复次)
- 一近处事行(四)
- 一先释行处(二)
- 二偈颂(二)
- 一正颂长行(二)
- 一颂总标二处(若有)
- 二颂别释行近(二)
- 一合颂二处事行(三)
- 一颂不近妨正之缘(常离)
- 二颂不近非器之众(亦不)
- 三颂不近致嫌之因(亦莫)
- 二合颂二处理行(二)
- 一颂行处理行(又复)
- 二颂近处理行(一切)
- 一合颂二处事行(三)
- 二显益结答(若有)
- 一正颂长行(二)
- 一长行(二)
- 二应物(三)
- 一总标应住(又文)
- 二别明止作(二)
- 一长行(二)
- 一明止行(若口)
- 二明作行(善修)
- 二偈颂(二)
- 一颂作行(菩萨)
- 二颂止行(除懒)
- 一长行(二)
- 三结益显德(我灭)
- 三摄心(二)
- 一长行(二)
- 一别示止作(二)
- 一示止行(又文)
- 二示作行(当于)
- 二总结利益(文殊)
- 一别示止作(二)
- 二偈颂(二)
- 一颂别示止作(二)
- 一颂止行(若欲)
- 二颂作行(是佛)
- 二颂总结利益(文殊)
- 一颂别示止作(二)
- 一长行(二)
- 四立愿(二)
- 一长行(二)
- 一正示行法(二)
- 一别示心愿(二)
- 一先发二心(又文)
- 二次立深愿(应作)
- 二总结利益(文殊)
- 一别示心愿(二)
- 二显轻难遇(三)
- 一标显难遇(文殊)
- 二法喻合明(二)
- 一从实施权(二)
- 一喻说(文殊)
- 二法合(文殊)
- 二会权归实(二)
- 一喻说(文殊)
- 二法合(如来)
- 一从实施权(二)
- 三结显难遇(二)
- 一重牒法喻(文殊)
- 二正结难遇(文殊)
- 一正示行法(二)
- 二偈颂(二)
- 一颂正示行法(当行)
- 二颂显经难遇(二)
- 一颂法喻合明(二)
- 一合颂二喻(譬如)
- 二合颂二法(如来)
- 二颂结显难遇(此经)
- 一颂法喻合明(二)
- 一长行(二)
- 一持身(二)
- 三结劝(二)
- 一正劝四法应修(我减)
- 二因示持经利益(三)
- 一报感华果(读是)
- 二梦验佳祥(二)
- 一梦修因(四)
- 一梦见佛说法(若于)
- 二梦自身说法(又见)
- 三梦闻法得记(又见)
- 四梦入定见佛(又见)
- 二梦得果(又梦)
- 一梦修因(四)
- 三总结利益(若后) 约今时门头以彰出世本怀已竟
妙法莲华经卷第七科
妙音菩萨品
- ○二妙音忘情弘经(四)
- 一妙音忘情远来(二)
- 一远来之由(三)
- 一蒙释迦光(二)
- 一如来光照其国(尔时)
- 二妙音蒙光欲来(二)
- 一经家叙德(尔时)
- 二蒙光欲来(释迦)
- 二奉本师命(二)
- 一本师诫令忘情(尔时)
- 二妙音奉命现相(四)
- 一奉命归功(妙音)
- 二先现来相(于是)
- 三文殊推因(尔时)
- 四如来指答(尔时)
- 三应多宝唤(二)
- 一多宝受请远唤(文殊)
- 二妙音同众俱发(于时)
- 一蒙释迦光(二)
- 二正明远来(二)
- 一叙相标来(是菩)
- 二具仪晋见(二)
- 一先见释迦(到已)
- 二次见多宝(世尊)
- 一远来之由(三)
- 二如来论其功德(三)
- 一先论宿世善根(二)
- 一华德请问(尔时)
- 二如来引答(佛告)
- 二次论现在神智(二)
- 一极显因力(华德)
- 二详示果用(二)
- 一总标(华德)
- 二别明(二)
- 一应化世间(二)
- 一别明现身(或现)
- 二总结神智(华德)
- 二应化出世(若应)
- 一应化世间(二)
- 三后论三昧名字(尔时)
- 一先论宿世善根(二)
- 三妙音事毕还国(三)
- 一饶益事毕(说是)
- 二妙音还国(尔时)
- 三对佛述成(白佛)
- 四此众闻品获益(说是) 妙音忘情弘经竟
- 一妙音忘情远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