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品
疏卷第五
论七种具足烦恼众生者。略有二释。一云凡夫。文言。具足烦恼性故。若有学圣。不得说言烦恼具足。二云。亦通有学。有学之人。何名具足。答具足有二。一约界言。二约惑数体言。若据界言。前二果人。欲界有断。不可言具。约体言之。下界烦恼未全除故。故亦名具。议曰。前正后谬。何以验之。论云。第一人者。而求人天妙境果报。故名颠倒。岂有学圣而求此耶。又前二果。分别全无。第二果人。俱生定[(白/儿)*夫]。初果不定。惑既有阙。云何说言。约体名具。故知谬矣。
疏总显下二十六品明此三义等者。然此三义。于下品中。有具不具。或全无者。具如疏示。既宽狭异。亦可相望以为四句。义虽匪难。助为光饰。故具之也。及文残等。为四四句。第一七喻三平等。为四句者。一有喻非平等。有五品。谓信解药草化城安乐寿量。二有平等非喻。有七品。谓授记授学法师宝塔天授劝持不轻。三俱有。有二品。谓譬喻五百。四俱无。有十二品。谓踊出分别随喜法师功德神力药王妙音观音陀罗尼妙庄严普贤嘱累。第二七喻。对十无上。以为四句。一有喻非无上。有二品。谓譬喻信解。二有无上非喻。有十五品。谓宝塔踊出。第十无上。有十四品。除安乐一。三俱有。有五品。谓药草化城五百安乐寿量。四俱无。有四品。谓授记授学法师天授。第三平等。对十无上。以四句。一有平等非无上。有五品。谓譬喻授记授学天授不轻。二有无上非平等。有十六品。谓药草化城安乐涌出寿量分别随喜法师功德神力药王妙音观音陀罗尼妙庄普贤嘱累。三俱有。有四品。谓五百法师宝塔劝持。四俱无。有一品。谓信解。第四上下二残相对。以为四句。一有上非下。有六品。谓药草化城五百宝塔涌出寿量。二有下非上。有十三品。谓法师劝持分别随喜法师功德神力药王妙音观音陀罗尼庄严普贤嘱累。三俱有。有一品。谓安乐。四俱无。有六品。谓譬喻信解授记授学天授不轻。
疏十无上有二十一品等者。问说大通事。明修大行。名行无上。譬喻牛车。亦大乘因。何非无上。答譬喻正明。在三界中。为说三乘。渐令出宅。非唯辨牛。故非无上。
疏十无上是七喻三平等残者。问残言为目十无上义。为目说彼无上处经。答乍观疏文。似目无上之义。准论据疏。目彼经也。明无上经。是明七喻三平等经之余经也。故论云。无上义者。余残修多罗。明无上义。准此论文。残俱诠经。不目无上。疏文稍略。读者多迷。故重言也。
疏上残下残等者。论文两处。而说残言。前后不同。故疏名之。为上下也。问诠平等经。亦在喻后。何不名残。答喻与平等。俱言治病。为意相似。故不名残。无上意别。得名残称。问无上居后。可名为残。亦有在于喻等前说。何得言残。答论以七喻平等无上。挑为其次。纵有一二无上在前而明。从多类言。总名残也。下残准此。
疏谓凡夫有学等者。简圣有学。故置凡言。有所欣求。而修作故。名为有学。不同常说。或此凡夫。实非有学。未得圣故。对三平等无学之人。故名有学。
疏如执化城至无所求者。举此意明七种譬喻。皆对有学。不对无学。城如下辨。
疏无烦恼人至义意如此者。总释论意。如疏可知。别解论文。依疏难解。故今牒疏不释之处。而乃释也。论云。三种染无烦恼人者。明所为人。言三昧解脱见等染慢者。明所治病。释上染也。三昧解脱见等。是起染处。染慢正是所起之染。故胜鬘云。阿罗汉辟支佛等。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故所应断法不断。所应得法不得。是故无明住地。积集生一切烦恼。谓正受上烦恼。果上烦恼。智上烦恼。如次即是此中三昧解脱见等。等言等余。谓胜鬘经总别因果。有十四句。明起染处。等余十一。未得究竟。自谓满足。以斯高举。称之为慢。问本意明执生死等异。名三染慢。何假举彼三昧见等。答举于见等。而有染慢。证此三处亦有染也。若不引明。恐疑无学。无斯染慢。
疏乃见惑等后苦下生等者。后得心麤。缘根本智及于真如。皆悉不得。遂见如行位所作假解惑不生等。故心变作得涅槃想解。指此能变。以之为车。
疏今说至与之游戏者。如文可悉。复有义。见道以前。发菩提心。十信等位。未得无漏。并名世间。此位善等。名世间功德。无贪瞋痴。名为善根。有漏禅等。名为三昧。由彼正贪三界等故。说无贪等。著五欲等外世乐故。为说三昧。说之令依。名令游戏。因斯后得。入大涅槃。议曰。疏及余义。悉为难悟。疏难知者。经言火宅。宅有三子。告与其车。车亦言三。论释经意。总言与善。不定其数。何故唯取二乘能变想解为车。名世善根。而摈菩萨。若言如来本为二乘。说火宅者。何故子车。皆言有三。答佛为中根。犹未体悟。乃叙昔授二乘果意。故陈火宅诱进之事。论取经意。但说二车。为世间善。不尔。牛车既唯无漏。何名世间。正是所行。何名方便。余义难者。准经陈车。车在门外。见道前善。岂门外耶。又说火宅。普示诸子。与善令戏。但及大子。余何不沐。故难依准。本疏为善。
疏能入牛车即是菩提者。问准经牛车。乃是因行。何故今说。以为菩提。答牛车运载。理通因果。今据果谈。不违下说。
疏二乘至皆息等者。论据假解所变之法。经依解脱道中所证之理。名为涅槃。望义有别。至品当知。
疏前后诸智皆悉不能了一切法者。略为二释。一加行后得。如次前后。二根本后得。以为前后。
疏如二乘所起四倒者。略有两释。一谓我生已尽等。二谓无常等四。理皆可通。
疏今为对治至说此车喻者。问经中叵为中根说之。岂此中根。名求势力。答此之七喻。皆有二意。一为中根。佛叙昔为说二乘意。二为现在。凡夫之类。躭世乐者。说彼三界。名为火宅。令厌出离。今昔两人。皆是颠倒。求势力也。非望中圣。名求势力。故无过矣。余准此知。问第一人者。先求世间人天势力。今还与彼世间善根。此增其痼。何成治疾。答世间名同。体位全别。前世间者。天人等善。后世间者。二乘无学。后智中善。二既不同。故知无过。
譬喻品者。解如疏文。注经云。譬以标事。言心及事。
疏余品不单名譬喻者。余下六品。虽即是喻。亦名信解药艸等故。此品唯祗名譬喻也。亦犹色法。有十一种。眼所取者。上祗名色。余即亦名眼耳等也。眼所取者。虽摽总称。即目别名。此亦尔也。
疏闻今一实解昔三权者。问昔三中一。与今一同。云何昔三。总名为权。答实唯有一。昔说有三。故称权说。非三中一。而亦是假。名三为权。
疏如阿罗汉疑黑盐等者。传释云。盐豉名黑盐。甲虫似彼。时有无学。乍见甲虫。谓之豉也。或西域有盐。为颗黑色。而似彼虫。问法执事疑。初地初断。八地永舍。鹙子云何言永尽耶。答昔疑己身不作佛等。此疑永尽。非言一切事疑皆尽。又但伏尽。名之为断。非断断也。未得无漏法空智故。
疏胜须云得佛余财者。余叹二乘能信佛语。于佛法身。起常乐我净等四想。是名正见。是佛真子。得法余财。亦有本言。得法余财。余财之义。略有二释。一云。二乘回心。得佛七圣财。是自二乘分外之法。名之为余。非是佛用不尽之物。名之为余。二云。地上得理。名为正财。今但得教。说为余财。教是理余。议曰。言佛余财。前解无爽。言法余财。后解为胜。受本言法。
疏佛口所生等者。说法之音。从佛口出。依声生解。解从根本。名口所生。
疏法随法行之所生故者。法谓教法。随法行者。能行行人。随教行故。名随法行。由随教行。能生修慧。问依教行生。何非闻慧。答从初因说。故瑜伽云。随法行者。于因转时。法随法行。由闻他音。内正如理。而思惟故。释曰。初起因时。名因时转。
疏即思修至随应生故者。思慧从彼。如理而生。即缘理生。修慧从彼。法随法生。即缘教起。
疏法身有二小乘大乘二乘异故者。真如出缠。名大乘法身。或有处说。自受法身。总名法身。真实功德。所依处故。戒定慧等。五分法身。小乘执此。为佛法身。有云。大小皆有五分法身。虽有此言。而未见文。明大五处。恐为谬释。
疏此中有四至为一句者。瑜伽有六。此𨷂第二。合有五句。由此经中。从法化生一句。含彼第三第四。生摄第三。化摄第四。法字。通下生化二处。
疏又有义至理未必然者。失大法以下。四大段文也。
疏厌贱舍受等者。舍受有二相。一随顺相。二不顺相。今谈第二。名厌贱舍。谓住小已。将永失大。是故厌舍所得小果。此不顺舍。与忧相似。从忧名说。问何得故离欲忧乃无耶。答忧相麤动。杖境而生。上界无境。忧故不起。何为明证。按出曜经第三云。忧者欲界。非色无色。何以故。以其彼界性无忧故。所以生忧者。有父母国财妻子仆从奴僮田宅财糓。此诸居业。皆亦为忧。永无此者。终无有忧。故离欲舍。
疏犹如奁成者。三苍。盛镜器名也。韵集云。奁𣫍也。收𣫍物也。苍颉篇。盛镜器曰奁。谓方底者也。
疏都罗绵者。都罗树名。此无相当。故不译也。绵从树出。名都罗绵。如言柳絮。絮依抑出。得柳絮名。
疏翳泥耶仙鹿王腨者。翳泥耶者。即阎浮提树下金色也。此色似于彼。故得名焉。
疏如诺瞿陀者。相传解云。是树名也。而稍似柳。非即是柳。或云此云无节树。由此古人。谓尼俱陀树。此名柳也。非为善释。此时圆满。故以比之。
疏如频迦音者。此云哀怨音。又本行经音云。迦兰陀鸟。或羯兰铎迦。此释云好声鸟也。案外国外传云。其形似鹊。但此鸟群集。多栖竹林。昔有国王。于林睡息。蛇来欲螫。鸟鸣觉之。王荷其恩。散食养鸟。林主居士。遂从此为名。
疏乌瑟腻沙者。此云顶髻。亦云重顶骨。故无上依经云。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又婆沙论抄云。量如覆卷善圆妙。
疏犹如天盖者。梵天可等行。在上有盖。佛顶如彼如彼。
疏如末达那者。此无相类。诸经论中。不见译也。
疏亦不逶迤者。说文云。行去也。疏云逶迤。逶迤德之华皃也。传曰。迤迤者。行可逶曲迹也。亦自得之皃也。窊邪也。今经意者。取委曲迹。及窊邪也。余非经意。
疏足去地四指者。为离疑慢故也。故智度论三十八云。佛若常飞。众生疑怪。谓佛非人。则不归附。若足到地。则以为与常人不异。不生敬心。是故行地。四指不到。而轮迹现。问若尔何唯四指。答设有减增。终有其难。何必为通。或显如来具四神足。异乎群圣。
疏好巡旧处者。虽富有年。而华容常固。名巡旧也。
疏三十二相由行五修等者。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总别因。其总因者。登地已去。福智二资。一一皆能感于彼故。故瑜伽论三十九云。如从清净胜意乐地。一切所有菩提资粮。无有差别。能感一切相及随好。其别因者。论有三类。感相好因。第一类者。有六十三因。如文录。第二类者。唯有一业。当知皆用净戒为因。而能感得。何以故。若诸菩萨。毁犯净戒。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况能感大丈夫相。释曰。此以戒是诸行之本。故作是说。第三类者。四种善修。一善修事业。二善巧方便。三饶益有情。四无倒回向。一一修中。更有差类。感相等也。恐繁不具。又按大集经第六云。如来成就无量功德。是故得成三十二相。我今于是无量事中。当略说之。如来至心护持净戒。得足下平相。修行种种惠施业故。得千辐轮相。不欺一切诸众生故。得足跟𦟛相。护正法故。得指纤长相。不坏他众生故。得网缦相。妙服奉施故。得手足濡相。净饮食施故。得七处满相。喜闻佛法故。得鹿王膊相。覆藏他过故。得阴藏相。修善法故。得上身如师子吼相。常以善法化众生故。得缺骨平满相。救护怖畏故。得臂肘𦟛相。见他事业乐助故。得手摩膝相。常修十善故。得净身相。常施病药故。所食之物。至喉悉现相。常发庄严。修善法故。得师子颊相。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故。得四十齿相。和合诤讼故。得齿察相。珍宝施故。得齿齐相。身口意净故。得二牙白相。护口四过故。得广长舌相。成就无量功德故。得味中上味相。于众生中。常柔濡语故。得梵音相。修集慈心故。得绀色目相。至心求于无上菩提故。得牛王睫相。赞叹他人所有功德故。得白毫相。恭敬父母师僧和上故。得肉髻相。乐说深法故。得身柔濡相。施敷具故。得金光相。远离聚说世间事故。得一一孔一毛生相。乐受善友师教敕故。得身毛上靡相。不以恶事加众生故。得发色金精相。常劝众生。修三昧故。得身圆满如尼拘陀相。生生之处。作佛像故。得那罗延力相。又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三十二相。是一一相。百福庄严。八十随好。一一好有无数量希有胜事。问菩萨先修何相之业。答按婆沙论一百七十七云。问菩萨所起三十二。思于诸相中。先行何相。有说。先引足下平满善法之相。后引余相。先安其足。后及余故。有说。先引目绀青相。先以慈目。观世间故。如是说者。此则不定。随此相缘。合则引此。问何名相好。复何别。答色之相状。易可了知。名之为相。令身端严。名之为好。相麤好细。是差别故。瑜伽云。如是诸相。是有色故。劣中胜品。诸有情类。易可了知。由极殊妙。令端严故。说名随好。问随好为在相之处所。为不尔耶设尔何过。二俱有失。若在相处。何不相夺。若异处者。异处者何。答且依婆沙。在诸相间。随诸相法。庄严佛身。令极好妙。相与随好。更相显发。如林中华。故不相夺。问何位初得。及圆满耶。答瑜伽论云。诸相随好。若诸菩萨。始入净胜意乐地时。已得异熟。从此已上。展转获得殊胜清净。问轮王亦得。与菩萨得。而有别耶。答菩萨得者。望彼四胜。一炽盛。二分明。三圆满。四得处。广如大智度论。
疏不见诸佛大人相等者。佛备众德。道逾群圣。鹙子不见佛如是德。不生企慕恭敬之心。名为不见。非眼不见。名不见也。
疏不往佛所等者。问弥勒下生经云。大智舍利弗。恒随佛转法轮。今论云何言不往耶。答不为欲求大乘之法。往于佛所。非全不往。
疏由见佛至功德果故者。若能知见佛殊胜之德。必定求大。故我自身。于当来身。得无量德。自身异身。皆舍利也。二世别故。立自异名。余文可悉。复有先德。释论此文。与今疏别。亦有一家之理。今略言之。不见佛等者。初值马胜时未见佛。故于佛所不生恭敬等心。不往佛所者。逢马胜时。不往佛所也。若往佛所。知佛有示现教化众生力。便不取小果。由不往佛所。故取小果。失化物之力。见佛自身异身等者。自身即本身。异身谓化身。见此二身。别获无量功德。当知不见不往佛所。失无量福。闻法等者。值马胜时。闻说三谛时得道竟。不闻佛说。若闻佛说。知佛能作利益之事。便不取小。由不闻法。不知此事。故取小果。不供养等者。值马胜时。未供养佛。若供养佛。知佛示现化众生力。由不供养。故不知此事。又佛所以可供养者。为佛能有化物之力。我若供佛。亦得此力。不证小果。由不供故。故失斯力。恭敬等者。值马胜时。未恭敬佛。以恭敬故。得解脱等。由不恭敬。便失此利。议曰。义既万端。此彼皆得。取论玄意。本疏可观智应悟矣。不待指陈。问论何不释八十种好。答有释。此犹属金色三十二也。又属见佛等中。故不别释。若今释者。论牒经云。放金色光明者。此一句中。双含相好。二中俱有色光明故。示应无失。
疏既令悔除故名无漏者。能令二乘悔等除故。为此说佛。名为无漏难思议也。
经世尊知我心拔耶说涅槃等者。问鹙子初因马胜入道。舍邪归正。云何今言。佛知拔邪。答按智度论云。頞鞞将入王城乞食。佛语之曰。汝今日若见非常之人。勿广说法。果逢鹙子。即是世尊知其心也。时頞鞞为说偈云。诸法因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主。是义如是说。此偈之中。而明三谛。初句苦谛。第二集灭。虽有三谛。正明涅槃。虽頞鞞说。无是佛教。推功归本。亦无过失。问何不说道。答说所治证。显必有彼能治证道。理准可知。故不具说。故智度论十八云。此偈俱说三谛。当知道谛已在其中。不相离故。譬如一人犯事。举家受罪。
疏曾六十劫行菩萨道等者。有问云。论判此经。所有劫者。昼夜月年。云何少时。所值佛多。答论据大分。非言一切。今六十劫。取增减劫。又纵时少佛多。无失。如常不轻临终之时。又值多佛。彼既得之。此何不许。议曰。为难谬矣。论判此经。非断一切。六十劫者。乃出优婆塞戒经。论不释彼。何得为难。问鹙子经时。自亦遇佛。何假能寂。言我化耶。答如释迦出世。博徒匪一。以近明远。何不许哉。众生系属。缘不同故。如长者婢使佛化不从。而归庆喜。其类寔系具如经论。
疏大性近生而远就等者。略有四释。一云。大乘种姓。先未就故。名为近生。得无学后。堪闻一乘。名为远就。二乘种姓。而先熟故。堪闻说三。名为近熟。得果还舍。名为远生。二云。得罗汉已。今始回心。名为近生。余同前说。三云。大心先发。名为近生。小心后发。故名远生。大果后得。名为远熟。小果先得。名近熟也。四云。只如鹙子。昔自发心。先修大行。其大乘心。望本异生。隣近而起。名为近生。三祇果圆。名为远熟。时长久故。其声闻性。果经三生六十劫。得名为近熟。时短促故。因隔大心。后时方发。名为远故。准此生者生起之义。熟者即是成就之就。议曰。若观疏意。及理分明。第四释善。今以理准。望余不定。及舍利弗等。可为四句。两句如疏第三句者。小姓近生而近熟。创从凡位。即发小心。望凡为近。三生六十。即得果故。时促名近。大性远生而远熟。隔二乘位。方发大心。去凡位远。名曰远生。三祇得果。时长久故。名为远熟。
疏汝今悉忘至有四解者。第一释中。先小后大。有忆不忆。复不约时。第二约时。先大后小。故二别也。细思方悟。
疏未入十信至得入大劫等者。此意说云。罗汉发心。经二万劫。方至十信。况从起彼大乘心后。不迳多劫。即遇佛耶。由此故过无量劫后。始遇诸佛。方入大劫。今助一释。言无量劫。总谈从初。尽得佛时。于中而行供养等事。故下偈云。供养无数佛。乃至过无量劫已。劫名大宝严等。故知通说至佛果时。若不尔时。凡夫未发大心之时。尚数逢佛。况无学圣。复发大心。经历长时。不覩诸佛。更恐。
疏二记体等者。记体尅性。行蕴中收。记用实体。色行两蕴。名句文声假实别故。若依相应。体即四蕴。体用合言。具五蕴摄。思可知也。
疏后入法界至非应化者。问彼已发心。云何此会。复言回趣。答彼发信有菩提之心。非发未趣菩提心也。此发趣求。故与彼别。或华严经非一坐说。舍利发心。未必即是法华会前。议曰。前释理通。后解不可。虽非一座。无文有说。在法华后。纵言有会。在法华后。此已发心。后何更发。今助一释。华严会所。文殊加之。令发信心。而盖傍被。为后法华趣求之渐。今正为说。而重令彼生决趣心。授佛位等。亦如善现于般若会。而言发心。皆今渐也。
疏九净华者。具如义决。
疏法义之门至二解皆得者。因教义显。教为义门。由所诠义。方有其教。义为教门。
疏有云安行至猖獗行者。今观古释。理亦可通。诸佛得名。随缘不一。如言不动。能寂慈氏佛皆处定。遣障慈悲。岂有散乱嚣烦瞋害诸佛。此三世尊。方得名耶。此既尚然。安行何过。又言华足。足对安行。文义相恊。以此言之。古释应通。
疏今华光至不咸正法等者。问按法华论。断此经中所说劫者。昼夜月年。以为其量。华光世胜。人之与法。俱合修长。三十等年。一何短促。答论据多分。或虽言年。非要一年。即为一劫。百千亿年。而为一劫。亦不去年义。或但谈今法华时事。如踊出等所经之劫。据月年等。非有违也。
经各各脱身所著衣等者。问比丘奉衣。虽成檀慧。离衣犯禁。岂不招辜。故大品经中。三百比丘。脱衣上佛。而论释云。十二年中。未制戒故。不犯衣戒。今法华会。年已四十。固应成犯。答略有二释。一云。既闻一乘。悟解正法。得正法戒。离衣乃是息世讥嫌。故舍衣无罪。二云。经文之中。而有总别。心喜踊跃。四众皆然。脱衣以奉。别属于倍。
疏住空至情悲蠢物者。按尔雅云。修息也。郭璞又行遍巡历也。复有义。表心离者。故住虗空。亦不滞空。故自回转。又昔恊异解。于理为背。今信理同。转背成向。内心既转。外物亦回。
疏具十一种积聚义故者。按对法论第二卷云。问蕰义云何。答诸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内外麤细。劣胜远近。彼一切略说一色蕴。积聚义故。如财货蕰。如是乃至识蕰。释曰。自身名内。所余名外。有对名麤。无对名细。又欲色界。或相对立。非可意者。名之为劣。所余名胜。又不善有覆名劣。善净无记名胜。去来名远。现在名近。又可见处名近。不可见处名远。彼过等体。虽复不聚。而由总合。置乎一色。名一多体。多体称聚。故体是蕰。又十一名聚。故得蕰名。其所诠体。不离能诠。故亦蕰释。论释云。当知依止十一种爱。所缘依处故于色等法。建立过去等差别。十一爱者。诸顾恋爱。希望爱。执著爱。内我爱。境界爱。发爱。定爱。恶行苦爱。妙行乐爱。远爱近爱。由如是爱所缘境故。如其次第。立过去等种种差别。释曰。染内身。躭外境。乐欲界。欣定地。恶行苦爱。略有两释。一云。不善五蕰。能感苦果。于此苦果。起无有爱。二云。不善五蕰。能感苦果。于能感因。生起爱心。妙行返苦。余易不释。
疏返正为乏等者。按三苍云。叵不可也。返正为乏。𠚪[彳*((起-土+口)-巳+右)]为𣥖。反可为叵。皆字意也。疏中举彼。反正为乏。相从来也。有疏作之。写人误也。
经是学无学人等者。问千二百人。皆是无学。何故今说为有学耶。答略有二释。一云。于彼所是可学法中。并已学毕。故云是学无学。非有学人名为是学。二云。此是有学。与千二百无学学别。故别举也。谓得涅槃。执有余也。议曰。有余涅槃。有学未得。云何执有有余涅槃。名为得耶。若言当得。何简无余。俱可得故。复无文故。
疏田喻智断等者。问恩德亦是生他德处。何不见取。答本末真化。而有异故。故不取也。议曰。据生他德。恩德为优。纵设取之。亦乖何理。问断德理一。何得称多。答约能诠说。
疏依佛为主故言有一者。问若尔何故。宅顿弊耶。答佛是主故。故得一名。体即异熟。何废顿弊。岂世之宅。属于宅主。遂令宅主。同宅无情。
疏初三唯说中大正门等有。复有义。诸外道教。并不能离生死苦故。乃多异也。唯依佛教。方能出苦。称一门也。对外道异。故名一门。此通大小教。总称一佛教也。议曰。义出多途。非无此理。然观经意。疏尺应长。所以知耶。答初云其家唯有一门。下文又云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唯此下上一门之体。理不应别。下门自判。唯是大乘。上何不尔。不别之理。思可悟也。问初门若非三乘教者。何故下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岂二乘法非佛教耶。答初门与彼佛教门异。故后通三若不尔者。何不即今依初门出。而须设彼羊鹿等耶。
疏四识住也者。四蕰是识所住处也。问佛何意立。答为破外道。以诸外道。皆计四蕰。我住其中。故云识住非我住中。问此体是何。答即四蕰。问何不取识为识住体。答无独缘识。而起贪著。如色受等。故不说识。以为识住。不如余四皆增上故。缘之而得别起贪等。又佛说心本性清净。不如贪等。性非净故。故识非识住。问此之识住。为唯有情。为通无情。答略有二释。一云。有情如俱舍论世间品中。有情世中。明识住故。二云通二。既约所缘。立于识住。由斯识住。通情非情。问无漏蕰等。为识住不。答曰。不立以能益识起贪瞋等。是为识住。无漏之法。破裂生死。非识所安。不为识住。
疏泰山其隤者。按礼记擅弓上曰。孔子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曰。太山其隤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今疏举此。显字所从。夫子歌者。伤自将逝。
疏从秀贵声者。略有三释。一云。经中頺字。取秀旁贵。以之为正。从者。顺取义也。二云。依秀贵二。以为一字。名之为从。秀贵同声。名为声也。非断经文。合取此字。名之为从。或可应言。从秀贵也。頺究二字。声相近故。故言声也。疏住秀者。笔悮也。后解胜也。
疏瑜伽十六至日亲之所说者。释迦如来而姓日也。取姓彰人。是佛亲言。名日亲说。故大悲经第四云。如来姓日。性日者。为离诸暗。而作光明。
疏六欲天无皮肉等者。皮肉既无。云何得有目于骨肉。有舒缓等。故瑜伽论第四云。复次诸天。其身内外。皆悉清洁。无有臭秽。又人身肉。多有不净。所谓尘垢筋骨。脾肾心肝。彼即皆无。故知欲天无皮肉等。若尔云何被于非天断支节耶。答虽无皮肉。余鄙恶色。何废依于净妙之色。有形相别。立于支节。岂可支节要依皮肉。由此无妨。
疏依华严十喻菩萨等者。求大中小。少多异故。故以三数。而为喻焉。亦如此经。三根声闻。上根唯一。中根有四。下根转多。
疏所烧门者。一乘教行。复有义。此名三界。限为门故。后文云。今此三车。皆在门外。复言烧门。故知三界以之为门。问门宅何别。答如世间人。总举一宅。名之为门。或称一宅。而言一户。今亦然也。议曰。甚有理也。若经文势接。疏释优也。何者。前若有门。此所烧门。可此之矣。前既无门。而此于谁。虽言三界。即是其门。然前元无说为门处。故无可此。更审思之。若依疏解。前有一门。故后此彼。
疏思以大乘果化者。以大乘果。而化于彼。名为果化。欲令二子顿得大果。
经唯有一门而狭少者。广释如疏。问云何得知。以大乘法。名狭小耶。答按大乘方便经第一云。譬如智人。从空泽出。望见一道。唯广一尺。迫迮狭小。其道左右。有大深坑。合云唯广一尺者。一支道也。又云。一尺迮道者。是法性门也。其道左右有大深坑者。是声闻缘觉乘也。彼经既以大乘为迮小。何故法华不名大乘为狭小耶。彼经复云是法性门。故知即是大乘教行。复云左右深坑。即是二乘。即由碍彼。名之为迮。此约不容二乘。名为狭小。其理善顺。
疏超过有漏名奇异者。问前言二车。二乘后得。如何复说超过有漏。答谈彼所得无漏功德庄严具也。
疏根性禀教等者。如次配前形皃力用等四。问声闻待教。独觉自思。所证理同。云何称别。答谈所悟者。浅深故异。十二因缘四谛之教。有优劣故。又辟支佛暂尔听闻。即逾声闻时长阅习。若断惑证灭。二宝无差。伏诸定障。非择理异。故无爽也。
疏具有二恩者。即二利也。
疏若以二乘所得生空等者。问且不定性。必能回趣。得于种智。自生空智。可不名车。定姓之人。竟不不归向。必无种智。岂全无车。若尔无者。何名自运名声闻乘。答今此偏依不定姓说。若对定姓。自生空智。亦得为车。不尔即有前之过矣。
疏理出教外等者。问言门外者。意谈于车。理之与果。并不是车。今言理果。出于教因。何预车事。答所言理者。非唯真如。教之所诠。皆名理故。故智亦理。又二乘果。体亦智收。出教出因。故并无失。
疏涅槃经中说有二车至以半满相形者。问按涅槃深纯陀文殊。自比同驴乘。言半教者。即是二乘。岂彼二士。是中小耶。答谁言半教即二乘耶。不尔如何。答半满之字。括乎多义。一真俗相对。真满俗半。要因俗谛。方有满故。二世出世对。生死烦恼业果等法。以之为半。涅槃菩提出世等法。名之为满。要待生死烦恼等法。方显涅槃菩提果故。三大小对明。以分半满。四教理行果。亦皆有之。疏据前二。言驴乘者。是半教也。不同古人。唯约大小。半分为满。故无失矣。
疏三兽被围等者。按智度论三十五云。声闻之人。畏恶生死。闻众生空。如围中鹿。既被毒箭。一向求脱。更无他念。辟支佛虽厌老病死。犹能少观甚深因缘。亦能少度众生。譬如犀在围中。虽被毒箭。犹能顾恋其子。菩萨虽厌老病死。能观诸法实相。通达法空。入无量法性。譬如白香象王。在猎围中。虽被毒箭射。顾视猎者。心无所畏。及将营从。安步而去。
疏无漏离系缚等者。问牛车离系。理在不疑。羊鹿二乘。云何离系。体有漏故。答略有三释。一云。二乘无学所有诸法。皆是无漏。若尔何故。言二车体是有漏耶。答由为其境。能生他漏。名为有漏。体非有漏。二云。二乘身中。有实有漏。故二车体。体唯有漏。得漏尽人之所得故。故名无漏。三云。至无学已。更不为彼漏故。名为无漏。非体无漏名无漏也。议曰。后二理通。前释全非。违多教故。
疏如说如来等者。两释不同。一云如来。即住果也。善逝者。谓住因也。二云返前。如过去佛。乘诸功德。来成正觉。故知谈因趣来果也。善事终圆。名为逝矣。故知说果。议曰。后释应善。顺疏文意。言证涅槃。令生觉智。如次喻也。
经心各勇锐等者。古德约位。而以释之。心各勇锐。明外凡位。七方便中。前三方便。谓闻思慧。互相推排。谓内凡位。即四善根。修慧位也。竞共驰走。三果学人位。争出火宅。无学位也。故凡有内外。圣有学无学。议曰。教虽无文。纵配可爽。
经四衢者。按尔[冗-几+(足-口)]云。路四达。谓之衢。郭璞云。交道四出者也。又释名云。道四达曰衢。齐鲁呼四垂抱为衢。衢抱地则有四处。此道似之。因以为名。
疏随三乘至各索其车者。问此中二乘。为回趣者。为未回心。若已回心。但合趣牛。何求羊鹿。若未回心。自果已满。云何疏云。皆于佛所。专意希求。答为二释。一云。未回心者。练根修定。及余功德。亦名希求。故疏次云。求证诸法。名索羊鹿。诸法即彼禅定等也。二云。佛指种智。名之为车。出宅不得。故专意求先所许智。名为希求。希求种智。冀证诸法。议曰。顺疏上下。此后释善。
疏亦应许上羊鹿者。问许谁上耶。答略有三释。一云。古解既许菩萨而入化城。亦应菩萨许上羊鹿。问二乘入城。亦登羊鹿。可难菩萨而得入城。应上羊鹿。二乘入城。元不登车。何得难言菩萨入城。应上羊鹿。答实羊鹿车。而是种智。故难令上。总难意云。菩萨得无住。即言许入城。菩萨得种智。何不升羊鹿。二云。若得解脱。入有余依。名为入城。菩萨虽未得有余依及于解脱。然得无住。亦名入城。亦应种智名之为车。二乘虽未得于种智。然亦得自生空后智。亦应许彼登于羊鹿。三云。经不言于太子入城。今许令入。经亦不言二子上车。亦应许彼登于羊鹿。议曰。后二为胜。
疏厌苦求息至故不称入者。此中但答城入不入。不释前难。车上不上。不上车易。不明言之。答城影显。若具答者。略有二意。一云。大子求智。所以上车。中小不求。故车不上。二云。大子得种智。所以车言上。中小种智无。车无车不上。议曰。后解为优。诸子索车。皆求智故。理可思之。
疏经文但说父劝令去者。经文但言。导师劝商。令至宝所。疏文言父。取意说也。导师父等。皆喻说故。
疏喻佛种智等者。举果显因。今助一释。菩萨种智。已出分段。逾三界等。名为高广。本明其子所乘车故。
疏不比小乘驴车之钝者。问何教明小。以类驴车。答按无畏德女经云。声闻如驴乘。即其证矣。
疏诗云静女其姝者。按诗静女篇序云。静女刾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注云。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古者后妃必有女快彤管之法。后妃群妾。以礼御君所。女史书其日月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彤管以赤管也。以赤心正人者也。德如是可以助之。为人君之妃也。诗云。静女其姝俟我乎城隅。注云。静贞静也。女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华色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也。笺云。女德贞静。然后可畜。姝华然后可安。又能服从。待礼而动。自防如城隅。故可爱也。
疏涅槃经至不可觉知者。今依远法师义。以释此文。余德同异。优者附言。死者是其害身之所。名险难处。有有云。死技起时。无通生路。无物自资。可以趣度。名无资粮。一死长往。名去处悬远。有云。死谢过去。与现隔绝。无人将送。名无伴侣。一受身已。运运趣死。无时𫏐停。或可凡夫受身恒死。名为常行。有云。死法来无时节。名昼夜行。未测远近。或多少难测。名不知边际。有云死法觉广。际畔难识。一入死分。昬沈难出。名为深䆳。诸根坏灭。六识无用。故曰幽暗无有灯明。有云。无有五根灯明。名之为暗。命尽便死。无所由从。名入无户。有云。死法是恶。不从理生。死不离身。名有处所。最后一念。命尽之时。无所觉省。名无痛处。世医拱手。名不可治。向之难裁。名无遮止。有云。死支起时。无法能抑。时至必迁。名到不得。脱此人身死。不灭他阴。名无破坏。或云色险。现今世人见者。莫不忧怖。名见愁毒。死灭无处。更无异相。恶色可生。名非恶色。见者惊恐。名令人怖。有云。未有三涂恶报异形。见死之者。莫不畏惧。身绝即死。名唤在身边。有云。一形最后。时分难测。名不觉知。有云。死理难测。
疏入变坏心者。即从无烦恼心。入烦恼心也。忧结即是烦恼心故。
疏现住欲尘生等者。欲谓贪欲。因妙境起。今取所贪。故名欲尘。生谓众生。谓处欲尘之众生故。简异上天。随欲化起。故名现住。余名准此。问何故不取三涂为求。答恶趣境乖。故不建立。
疏三他变欲尘生者。自亦能变欲尘受用。然以他变。为希奇故。故用标名。
疏离生喜乐者。谓有漏定。伏彼欲界能障定法。所显无为。名之为离。离因得故。生谓所生。即定喜乐。从彼所显无为起故。轻安相应。意识俱受。体虽是一。适悦身心。分喜乐二。言定应生者。定即当地所得之定。生谓依定所生喜乐。不同于初。初得离故。故云定生。言离喜者。离谓猒离。由见二定喜相过故。故猒离之。所得之乐。下上地无。初离喜故。从胜标名。所以不言定生乐也。滋润身心。名为灌洒。又按瑜伽论六十四云。欲求有五。一摄受求。二受用求。三戏乐求。四解了求。五名声求。释曰。第四求解。第五求名。并名欲求。有求亦五。一法尔求。释即是任运。求上有身。亦可劫末法尔离欲。求上有身。二祈愿求。释作意愿求。或除劫末。余时祈愿。三愚痴求。释不了上地。是无常法。求上有身。四猒患求。释猒下求上。五思择求。释思择求上。离下秽染故。求上地求。梵行求亦五。一唯求求。释即唯起彼求涅槃心。不修梵行。二趣得求。释趣求涅槃。兼修梵行。三现得求。释求现涅槃。而修梵行。四后得求。释当涅槃修梵行。五思择当得求。释曰。种种思择而修梵行。此通邪正。复有差别。谓假名求。释谓外道。第一义求。释佛法弟子。无方便求。释释前第一。有方便求。释释前第二。如佛地论第四文殊问经。亦明既具有章故。不备四言。
疏下信解品至或有财释者。议曰。有财释胜。声者佛教。闻即所化。二并非己。以二为财。全取他法。以标自名。故有财胜。
疏求自然慧等者。即是具三义。成辟支佛。按十地经。亦有三义。与此经同。故彼经云。不从他闻。自正觉故。论云。一者自觉。不假佛菩萨说。唯自觉悟。即此经中。自然慧也。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论云。二不能说法。不起心说法。不堪说法故。即此经云。乐独善寂。而能通达深因缘法。成辟支佛乘。论云。三观少境界。观微细境界行故。即此经云。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
疏一切智至三乘同有者。问三乘同有。理即无违。言观空者。有[虚*予]圣教。故大般若三百六十三云。佛言善现。一切智者。是共声闻。及独觉智。何以故。一切者。谓五蕰十二处十八界。二乘亦能了知。准此三科。名为一切。能知之智。名一切智。岂缘三科。名观空耶。答此一切智。诸教不同。疏举一边。亦不违也。
疏卷第六
疏柱根至行蕰无常等者。取行蕰中。命根为柱。由柱摧故。梁栋倾斜。由命坏故。受等亦谢。故大品经云。如人命根在故。余根得立。命根若灭。余根尽坏。
疏[(毤-八+ㄙ)-毛+ㄆ]者。音夺也。
疏白茅谓之苫者。李巡云。编菅以覆屋曰苫。又音舒焰反。苫亦覆也。
疏桷端木者。端犹首也。桷者椽也。乃椽首之木。如疏所明。或即连檐。故方言云。屋梠谓檐。郭璞即屋檐也。呼为连绵。准言连绵。即连檐矣。
疏骨为墉者。按尔雅云。墙谓之墉。城亦谓之墉。颂初言城。标有城也。骨为墉者。辨城之体。
疏城谓八识等者。颂中骨城。喻八识也。城者所依。摄御之义。内安诸物。外捍㐫非。骨城。身如城。心如骨城。展转喻也。由心内摄贪等四法。外御信解善法等也。故喻于城。又释。颂中城者体。身即八识。言骨墉者。骨是城资。故得墉名。此释善也。
疏二种心城尚不信入者。略有三释。一云。在家贪瞋。出家慢覆。名二心城。体非心城。住心城故。名二心城。二云。一善说法。二毗奈耶。心之城故。名为心城。故瑜伽云。于彼善说法毗奈耶相应善法。二种心城。不能信入。故知即以善说法等。为心城也。三云。谓善说法。及毗奈耶。二相应心。名二心城。心即是城。名为心城。故瑜伽云。相应善法。二种心城。若不取心。何假而言相应法耶。议曰。初解不可。中后理通。论不明言相应善法。属于心故。随应皆得。问论言善说法毗奈耶。而目何义。答修多罗藏。名为善说。正说法故。阿毗达磨。名之为法。是对法故。调伏藏名毗奈耶也。若尔应言。三种心城。何但说二。答初二合之。故为二也。何以然者。由对于前恶说法中。在家出家。二类别故。以毗奈耶。唯出家习。修多对法。亦令俗学。故开合别。心城言二。
疏贪爱有四者。按瑜伽论五十五云。现有爱云何。谓于自体。亲昵藏护。后有爱云何。谓求当来自体差别。六十七云。复有二种。一缘后有境。二是后有因。善贪俱行爱云何。谓于现前。或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法。起贪著。爱彼彼希乐爱云何。谓于前余。可爱色等。起希望爱。
疏经错应为虵字者。与[虺-兀+瓦]字同。但左右异。
疏愽三寸首大如擘者。按尔雅注云。身广三寸。头大如人擘指也。指谓大母指。意云。其虵首大。形状似擘指。不言大小擘指也。或擘者。如人拕三指故。广雅云。擘谓分也。
疏如绶。绶者五色之通号也。
疏平名鬲山等者。按切韵云。鬲县名也。在乎建平。准此建平乃郡名也。县从其山。而得其名。有蒚山。疏本误也。按尔疋云。蒚山有䔉。蒚音历也。鬲音隔也。有草无艸。字成别也。
疏食郊牛者。祠祀牛也。若被鼠食。不堪飨祭。
疏于三际起十九至瑜伽论第九者。依捡彼论。迷于三际。有十九无知。无唯九者。疏七字者。应是十字。悮为七也。十九名义。具广如论。恐繁不录。彼论复有七种无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转愚。四最胜愚。五真实愚。六染净愚。七增上慢愚。
疏噍者。谯咲反。苍颉篇。噍咀嚼也。说文。噍嚼也。
疏蛲者。经音云。五狡反。又疏云五交。交字恐错。
疏缘拨五门者。四谛修道。合为五也。
疏五法者。谓心心所。色不相应无为。
疏有五行相至诸余邪见者。按对法论第一云。谤因者。谓无施与。无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无恶行。释曰。举无施等。五种等所余也。施等五者。是所谤因。而言无者。即能谤行施乐祠祀。三种不同。略有三释。一云。施者。泛明布施受乐祠祀。如次对彼悲敬二田。二云。施与爱乐。对敬悲田。祠祀谓对不现前境。三云。施与爱乐。对非亲亲。祠祀谓彼不现前境。谤善恶行。不能感果。名无二行。问因何起此。答为得静虑。由见一生恒行妙行。死堕恶趣。或行恶行。得生善趣。因作是谤。又拨无十善十恶等行。名无二行。论谤果者。谓无妙行。及恶行业所招异熟。等释谤无两行所招异熟。并等等流。士用增上。所有果也。论谤作用者。谓无此世间。无彼世间。无母无父。无化生有情等。诽谤异世。往来作用故。任持种子作用故。相续作用故。释曰。世间者。是有情世间。无此现在有情世间。从彼前世有情世来。亦无现在有情世间。往至后世有情世间。此世间者。唯是现在。彼世间者。通于过未。问见起因何。答由依静虑。见刹帝利。命终之后。生婆罗门等。三种姓中。余姓亦然。故作是思。无此刹利等从于彼世刹利等中来。亦无彼世刹利等从此刹利等中去。此中不谤来往有情体性。但谤体上来往用无。问既见终没有来往处。何故云谤无来往用。答只由前后所有种姓互不相应。遂计过去刹利。虽有不至。今世现婆罗门。虽后是有。不从前来。不谤有情。故谤作用。言无父母者。亦复不谤有情体无。而但谤言。非我父母。问谤因何起。答由依定故。见母命终。还为已婆沙返为母。又见父终还为其子。子后作父。由见不定。作如是思。世间必定无父母也。母在任持胎藏之功。父有下种之用。今谤父母。则损此二用。言无化生有情者。即指无想及无色界。名化生有情。执现在身。后命终已。无彼化生有情来续。谤无相续之化用也。即是谤无无想天等。化生有情。又无今生往彼化生有情用也。问执因何生。答由因静虑。见人命终。生于无想。或无色界。及入涅槃。求彼生处。竟不能得。便作是思念。决定无有化生有情。以彼处所。不可知故。论坏实事者。谓无世间阿罗汉等。释谤无罗汉智断实事。而不谤彼有情之体。问谤起由何。答谓执自身。以为罗汉。临命终时。遂见生相。彼作是念。世间必无真阿罗汉。以真罗汉智断功德。有实体性。名为实事。今言无此名谤实事。论邪分别者。谓余一切分别倒见。释曰。如执世界有边等四。矫乱等四。现涅槃五。除我见等四见之外。所有之见。皆所摄。如瑜伽论。广说其相。恐繁不具。
疏娆者。母也。
疏顺戒之禁者。性戒名戒。遮戒名禁。
疏不须别配等者。古德云。此执修禅脱欲。以之为道。名为戒取。计四禅为道。如离地一尺。计四空为道。如离地二尺。疏非意云。除瞋余惑亦通上界。前鬼虫等。不言配上。何故戒取独配上耶。取欲界者。据相增说。然下亦有配上地者。亦依增说。
疏义同怖挵于㺃等。挵㺃令怖。以畅自情。名怖㺃。自乐亦犹鬪鸡畋猎。怖他自悦。
疏我语取因此而生者。由诸外道执我是实。而可论说以为我故。故名我语。萨迦耶见。是我语取。此见是彼欲贪所取。名我语取。故对法论云。萨迦耶见。是我语取。能取所取。总名为取。能取即欲贪。所取是我语。疏我语取。取能取也。明因我见。而生起故。因此能取。更增我见。故瑜伽云。为欲随说分别所计。作业受果。士夫之相。起我语取。对法亦云。然由此取。诸外道等。与正法者。互有诤论。由彼不信有无我故。
疏四蕰俱是能依等者。四蕰同彼。烦恼火等。亦是能依。依识蕰也。能依四蕰。被能依火之所烧荡。名火摧落。
疏不说虫鬼亦依火逝者。证虫鬼火。俱是能依。依识蕰也。若言火者。不喻烦恼。是所依者。经乃应言。虫鬼游火。既不说尔。故知火等。亦为能依。喻烦恼也。
疏下有惶怖至应为慞者。心边章字。与下惶怖。俱惊惧意。简异惶怖。应单作章。然为下言周章闷走。章已单作。故此章字。须著心也。
疏依初扬声犬叫解者。初解扬声。俗人苦逼。外道生厌。并生怖惧。依此初释。故周章者。是怖怕也。
疏复依在俗等者。后解扬声。俗人外道。起贪起见。而生鬪诤。而常不息。依此后解。言周慞者。是忩遽也。
经毗舍阇鬼者。有言。此云诳鬼。又按婆沙一百七十二云。毕舍遮。此云配鬼。或可是此毗舍阇也。音讹故尔。更思捡余。
经鸠槃荼鬼者。正释如疏。有云。此云阴囊。亦曰形卯。谓状冬苽。行擎置肩。坐即便据。由斯弊状。特异诸类。故从为名。旧云苽者。以其事猥。略而不显。
疏蜈蚣等喻凡夫等者。问前言蜈蚣诸毒虫等。皆喻于瞋。今与前异。其意者何。又云何瞋彼界得有。答有四释。一云。彼第八识。含藏欲界瞋种子故。据所藏种。名毒虫也。二云。非要生彼。但得彼定。名藏孔穴。出定还起欲界瞋等。名毒虫类。三云。谓上界中。痴慢疑等。是钝等类。非蜈蚣等。即是瞋也。四云。随义为喻。何得定判。前对欲界。虵等喻瞋。今明无色。虵等比人。亦有何失。故次下疏云。上来说喻。意令厌怖。种种变名。智者应别。若定属瞋。何名为变。议曰。前三俱非。第二全谬。第四最优。顺疏文意。寻之可悉。
疏呪大火因所感之果者。火所感果。得大火名。果实非火。果从因称。全取他名。可有财释。
疏莫我遑处者。按诗殷其雷篇序云。殷其雷。劝以义也。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劝以义也。诗云。殷其雷在南山之下。注云。殷雷声也。有其下也。义云。下谓山足。注雷出地奋。震惊百里。山出云雨。以润天下。笺云。雷以喻号令。又喻其在外也。召南之大夫。以王命施号令于四方。犹殷然发声于山之下。诗何斯违。斯莫敢遑处。注云。何乎此君子也。斯此也。违去也。笺云。遑暇也。何乎此君子适居此。复去此转行远。从事于王所命之方。无敢或间暇之时闵其勤劳。诗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注云。振振信厚也。笺云。大夫信厚之君子。为君使功未成。归哉归哉。劝以为臣之义。未得归也。
疏或复如是至灾难大火者。此虫鬼等。即是其火。作用别故。言况复也。
疏不作此解至何所差别者。若其不作如前二释。虫鬼与火。俱是烦恼。更有何别。言况复耶。
疏若离三界无施化处者。古有释。此门外之言。谓三界外。今疏意非。若三界外。何有施化。无所籍故。问八地菩萨。已离三界。佛应不为。无施化故。答谁言八地。全离三界。五八有漏。第七间生。皆是系故。有施化处。故无过矣。
疏一切种智至若说真如等者。问此经虽言造车严饰。而不配德。及简真如。疏准何判。答今言车者。体即大乘。今按大集经中。明大乘体。以比于此。义可明矣。故彼经第十六云。大乘者。谓无量也。无边崖故。普遍一切。喻如虗空。广大容受一切众生。故不与二乘共。是故名大乘。以正住四摄法为轮。以真净十善为辐。以净功德资粮为毂。以坚固淳至毕竟。为𫐑辖钉镊。释方言。𫐑音古缓反。亦𫐑谓轴头铁。以善成就诸禅解脱三昧。为辕。以四无量心。为善调。以善知识。为御。以知时非时。为发动。以无常苦空无我之意。为驱策。以七觉宝绳。为秋靷。以净五根。为素带。以弘普端直大悲。为旒幢。释字书。旒音吕周反。旌旗之乘车者也。以四正勤。为辋。以四念处。为安详。以四神足。为建业。以胜五力。为筌障。以八圣道直进。于一切众生。无障碍慧明。以为轩。以无住六波罗蜜。回向萨婆若。以无等四谛。度到彼岸。是为大乘。彼乘既然。此车应尔。有为德为无真如也。
疏裀衣身者。且如其衫襟阑领袖。所依之主。名为身也。裀是异名。
疏因以下舆相连著者。由与下舆。相连著故。故得鞇名。因者。所以因由之义。鞇即左形。而右声也。亦会意矣。思之可悉。
经乘是宝车等者。问真法亡诠。离乎能所。无住无出。以何方便。言乘出乎。答以无所得而为前导。亦可得言有乘有出。故大般若四百九十二云。虽观诸法。皆无所有。都不可得。毕竟净故。无乘大乘。而出住者。然无所得。而为方便。乘于大乘。从三界生死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无断无尽。故言乘车。故无过矣。
疏自在有十者。如第十卷疏释。
疏若二乘至有漏一乘者。逈心已去。为求大乘。所修有漏诸功德法。皆名大乘。议曰。二乘既有无漏后智。若回心已。而亦取之。为乘体者。竟有何失。若非种智。不名乘者。彼有漏乘。岂即种智。又二乘人。回趣大已。昔生空智。在初地前。而得名为大乘。未知当知根摄乘。亦应尔然。又回心已。能以此智。起于定愿。受变易生。至于极果。此岂非是运载之功。疏意者。以彼后智无广用故。故不取之。今据有能顺取所求。通取之也。各望义别。然更审思。
疏尚庶几者。郭璞曰。庶冀也。几幸也。冀幸于善道也。几亦微也。又幸冀望得。遇幸得也。
疏初二十二颂别历三趣受异熟果相者。问按对法论第七云。十不善业异熟果者。于三恶趣中。随下中上。受异熟果。又十地经。亦同对法。下之十颂。得恶人身恶人果。准于论经。属不善业等流果收。疏云何判是异熟果。答夫等流果。与因相似。是亲因缘。其体唯取各自亲种所生之种。种所生现。现所熏种。余者皆非。经论据假等流果说。疏据实体。故言异熟果之所摄。以盲聋等酬于先世谤经不善。故异熟收。问夫人趣者。必善业招。云何酬彼谤经恶业。答人趣总报。虽善业招。盲等别报。是恶业致。酬斯别报。名为异熟。亦何爽欤。总别报中。别报异熟摄。
疏不说饿鬼等者。按智度论六十二云。云是破法者。多以瞋痴二烦恼发。贪发故堕饿鬼。此中无悭。故不说生饿鬼也。
疏三孤独地狱者。随诸有情业力所感。处所各别。或根本狱。有十六增。以为眷属。八寒地狱。虽无眷属。处所是本。今异于彼。得孤独名。
疏有义地狱重叠等者。释彼瑜伽。有两师别。置有义言。非瑜伽论有两师也。
疏略计至十二万八千由旬者。初地平下。三万二千。方至等活。等活以下。四千由旬。方至黑绳。余狱相去。并各二千。有六各二千。八地狱量。一一各高十千由旬。复有八万。总而计之。地平尽下。有十二万八千由旬。
疏衫寒至处黄十千者。问前言八寒。皆小八热。今言十千寒热何别。答八热纵广。皆言十千。八寒唯广。言有十千。而不言纵。故知有异。问此热寒狱。其量广大。云何此洲。下得容耶。答此洲上尖下阔。犹如糓聚。故得容受。问余三洲下。有大狱耶。答无。故瑜伽云。从此下也。又婆沙论一百七十二云。大德作是说。瞻部洲下有大地狱。亦有近边。及独地狱。于余三洲。唯有边独。无大地狱。所以然者。唯瞻部人。造善猛利。作恶亦利。非余洲故。有说北洲。亦无边等狱。是受淳净善业果处故。问若余洲下。无大地狱。彼诸有情。造无间业断善根等。当于何处。受异熟耶。答即于瞻部洲大地狱受。
疏正法念至琰罗王国者。有义。鬼有二种。一有威德。胜身牛货亦有。二一无威德类。北洲唯有大威德者。有说全无。鬼悭贪招。北洲乃是无所摄受有情处故。四大王天三十三天。有大威德鬼。与诸天众等。守护防逻。问鬼状云何。答多分如人。亦似傍生。问语言云何。答劫初成时。皆作圣语。后时随处。作种种言。
疏三众合至此苦有三者。问准文合有四种之苦。若斫判等。岂非一苦。答乍看有四。细披但三。以彼斫等总在第三和合中故。一度和合。以为一苦。寻之可悟。
疏其如胎藏者。即胎衣也。此器若彼周旋其身。而无户牖。犹子处胎。
疏铦刃者。音纤。广雅。利刀锐为铦。问上诸地狱。皆有狱卒。答准瑜伽论。皆有无失。若依小乘。显宗所云。无间大热及炎热三。无卒防守。大叫及众合等三。小有狱卒。琰魔王使。时时巡捡。其余皆有。问如是狱卒。情有情耶。答二十唯识大乘宗义。唯是非情。若依有宗。自有两释。按婆沙论一百七十二云。有说有情。问彼造恶业。复于何处。受异熟耶。答即于地狱受。以彼尚受无间业等极重异熟。况复此耶。问若有情者。何彼火等。不害彼耶。答显宗论云。有情狱卒。防守治鬪罪有情故。火不焚烧。有情卒。若彼身别禀异大种故。有说非情。然以䥫鏁。系缚初生地狱有情。往琰魔王所者。是有情数。若以苦具。于地狱中。害有情者。是非情数。
疏四种苏陀味者。天中有树。出四食味。名曰苏陀。所谓青黄赤白四也。
疏八十中劫二劫者。问初禅三天。二十倍增。何故此天顿过许劫。答有二释。一云。业力使然。故难以责。二云。然梵王天。但离于寻。犹未逾伺。故不倍超。少光双越。故超多劫。一八十劫。即一成坏。二十八劫。即二成坏。
疏以上诸天至寿感三劫者。少光如前。其无量光。寿命四劫。极光八劫。少净净天。寿一十六劫。无量净天。三十二劫。遍净天寿六十四劫。无云天寿一百二十五劫。准倍前数。合寿一百二十八劫。由减三劫。故有一百二十五劫。福生天寿二百五十劫。广果寿五百劫也。问诸处皆言。无想天寿五百大劫。何故今言广果天耶。答广果无想。身命量等。皆五百也。若尔。余天悉倍倍之。无想何故不寿千劫。答约受果别。开为二天。地无有差。故寿等等。由斯圣教。开合天数。或二十七。二十八也。问无云天。何意身命。各减三耶。答有二释。一云。为成无想五百数故。二云。初超变异受。修艰难故。故减三也。议曰。后释为善。有情唯识。而各自成。何得为他自减三劫。
疏除北洲余悉中夭者。问前标寿量。唯除瞻部。余之三洲。皆悉言定。如何复言。唯除北洲。答前言定。据极增定。只五百年。或二百等。不妨中间一百。得有中夭。故不相违。问劫之增减。东西亦有。余之三洲。岂可极寿只五百等。答如是。问何所以然。答瞻部有情。造修善恶。其业猛利。由乘锐业。随劫增减。命有修短。余洲不然。极长俱尔。二明分身量半等者。以天帝释三十三主。业力胜故。今等时分。疏时分身量等者。以天帝释三十三主业力胜故。故等时分。
疏共立毛端空量地界者。共立在彼毛端计大空地处也。
疏初受为名生报者。从狱出已。后生余狱。及鬼畜趣。合名后报。然业是一。故从初受。故后受者。亦名生报。
疏明历四赴受增上等流果者。问前处三涂。言受异熟。此亦同彼。何故即言等流增上。答能感之业。而有三种。加行根本后起别故。前言异熟。据根本业。今增上等。约初后业。若不尔者。三时何别。问如何加行。后起之业。亦能感耶。答如出佛血。是杀加行。亦成逆罪。能招果故。又偷兰遮。是方便罪。目连问经。广说受彼地狱劫数。后起可悉。问虽言等流增上二果。行相何别。答于法不信。起恶行故。今招憎嫉瞋恚等报。名等流果。果似因故。余可增上。思可知矣。问若也不成根本业道。容加行等别感于报。既成业道。岂加行等。复别招果。答其加行等。若非不善。可果不招。既不善收。别感何失。问以为明。答按俱舍论第十七云。为一杀业。感那落迦异熟果已。复令人趣寿量短促。为更有余。有余师言。即一杀业。先感彼异熟。后感此等流。有余复言。二果因别。先谓加行。后谓根本。虽复总说一杀生言。而实通收根本眷属。准此后师。复别招果。问谤经加行。既是不善。招地狱苦。地苦云何非异熟耶。答实是异熟。为别于前别感三趣。致等流言。假名等流。理如前释。问夫言假者。而似于真。地狱之果。望谤法因。云何相似。名似等流。答但言总历四恶趣报。是彼增上等流二果。不言地狱即是等流。随应有之。不别属也。即地狱等。可增上果。余之三趣。容有等流。理思可悉。或由谤经。断于佛种。令他沉溺。今招地狱。似因之能。名为等流。理亦通矣。如断他命。复招人中短寿之报。名等流故。
疏喑喑者。按声类大呼也。说文大声。
疏至诚感神者。按尚书云。至诚感神。矧兹有苗。释曰。此言来者。三苗之人。不循帝道。舜命禹讨之。以师临之。一月不下。禹欲循其德。而以致远。故书云。三旬苗人逆命益赞。禹曰。惟德动天。已远不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至诚感神。矧兹有苗。注云。诚和也。矧况也。至和感神。况有苗乎。后帝舜大布文德。经七十日。苗人自至。皈命于舜。故书云。帝乃诞俘文德。七旬有苗格。注注格至也。讨而不服。不讨自来。明御之有道也。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在荒服之例。去京二千五百里也。
疏尅念作圣者。按尚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注云。惟圣人无念于善。则为狂人。惟狂人惟能念于善。则为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