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喻品
疏此所起慢或欲界等者。此得定人。要伏欲界俱生烦恼。分别不伏。故容得起。欲分别惑。有云。此所起执分别烦恼。而是色界。以得上定。欲分别惑。虽未伏断。以无影辈。故不得起。议曰。虽有此断。未可为依。无明教故。问起欲分别。为何性耶。答有二释。一云。此得定人。虽不能伏欲分别惑。由定慙等力所制伏。不起不善。二云。既不能伏。容起不善。议曰。若准前解。所起慢等。非是欲界。唯识论云。若欲界系分别起者。唯不善摄。发恶行故。若依后释。起欲慢等。理即无违。
疏凡夫有学闻此假解等者。问若闻他说所变假相。以为涅槃。而执求者。何要得定。岂不得定。不闻他说。不执求耶。答论据曾习胜人说也。
疏如二乘所起四倒者。举此证彼二乘假解。在出定后。非解脱道。作斯解也。所言四倒者。谓我生尽等。
疏又有释等者。问疏主结断。取于初解。然观论旨。后释为优。故论云。以有三昧。实无涅槃。生涅槃想。若不执于自所得定。以为涅槃。论言有定生涅槃想。岂非虗设。答谈彼二乘。有世间定。生涅槃想。凡夫求之。斯有何过。问论文既通斯之二理。疏何断令依于前解。答佛陈七喻。大意有二。一叙昔事。二者谈今。若言叙昔。无文说彼下根之类。在凡位曰。执自得定。以为圣果。是增上慢。若言对今。增上慢众。方便品中。拂席而去。枝叶无遗。对何说耶。以此推究。故初释善。
疏说化灭化者。说彼二乘涅槃。为化灭。彼凡夫自执化城。
疏是喻法者。法者涅槃。今以化城。喻涅槃法。或喻即法。法名通故。
疏释迦修行至犹称王子者。此难意云。设大通世。初始发心。迨于今时。已逾三劫。况大通时。早为王子。王子行位。非是初心。云何许时。今方得佛。犹为尚也。义意可知。
疏意趣有四者。庄严摄论。皆广辨之。今疏所引。与论名字。虽少有殊。大意不别。今依摄论等。粗宣其义。冀诸后学。披疏易悟。略开三义。一立意。二出体。三正释。初立意者。以斯四种。决了如来秘密言教。令生开悟。故对法云。由此意趣。故方广中。一切如来所有秘密。应随决了。二体性者。皆以如来后智为体。由缘一切差别义理。为利众生。安立教故。故无性云。远观于他。欲作摄受。名为意趣。意云。谓能化者。远方便中。先视于彼所化人之宜。以何法而摄受之。名为意趣。三正释者。先总后别。思量名意。趣谓理趣。思量理趣。故名意趣。有财释也。趣谓其境。意是相应。智用斯二。以得名故。别名四者。一平等意趣。此彼佛身。身功德等。悉皆相似。言过去佛。即是我身。非实彼佛即定是此。故楞伽经。大慧菩萨白佛言。何故世尊言。我是过去一切诸佛。佛言以四等故。一字平等。过去及我。同名佛故。二语平等。谓三世佛。皆有六十四种美妙梵音。言语说法。我亦同彼。三身平等。我及诸佛。法身色身。相好庄严。无异无别。四法平等。我及诸佛。皆得三十七菩提分。十力无畏。诸功德故。依此四种。唱言我是𤘽留孙等。又无性释云。谓一切佛。由资粮等。互相似故。作如是言。彼即是我。然非昔时毗钵尸佛。即今释迦。问本以意趣。决诸秘密。如言彼佛即是我身。有何秘密。复如何决。答胜观释迦。本非一体。经言彼佛即是我身。道理有乖。故云秘密。谈佛意趣。据平等理。言彼是我。以会相违。余三准此。二别时意趣者。言虽说此。意在他时。言说与意。时分有异。名为别时。故无无性释云。谓观懈怠。不能于法精懃学者。故说是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得决定。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此意长养先时善根。如世间说。但由一钱。而得于千。意云。最初一钱。是彼后时得千之因。于一因中。说千之果。法亦如是。问持名愿往。何秘密耶。答持名发愿。皆是其因。后时方得决定菩提。往生净土。经依今因。说于当果。言持名等。即是决定往生安乐国。故名秘密。今以别时意趣通之。故无妨矣。言虽即指持经决定。意在后时。方得决定。三别义意趣者。虽谈此义。意主别义。言说与意。义有不同。名别义意。故摄论云。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无性释云。谓证相大乘法义。与教相大乘法义。甚有差别。由此故言。于河沙佛。方能解义。意云。解义有二。一证理之时。名为解义。即证相大乘。在初地已上菩萨所证。二听法闻思之时。亦名解义。即教相大乘。在十信前。凡夫所闻。圣凡阶位。而有不同。故言差别。问言逢多佛。方能解义。何秘密耶。答据教中义。解实非难。言逢多佛方能悟解。岂非秘密。故以别义意趣通之。佛虽指于教相中义。本意在彼所证之义。故事多佛。方能解之。故涅槃经云。初依菩萨。供五恒佛。方解十六分之少分。然疏中云。谓说诸法。皆无自性等者。言虽总说法无自性。而意别在遍计法也。余类可知。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者。虽于一法赞毁不同。为对所化意乐故尔。故名众生意乐意趣。故摄论云。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呰。如于布施。尸罗亦尔。无性释云。先为悭贪。赞叹布施。后为乐施。毁呰布施。为欲令修胜品善故。赞毁惑等。准施可知。问此赞毁教。何名秘密。答于一施中。赞而复毁。而岂非是自语相违。故是秘密观所化器。意乐不同。对彼而说。故不相违。
疏善心相续至犹称王子者。言三劫者。据求菩提方便善心。刹那积数相续而说。若起余无记不善等时。不取为数。今者三性所有时节。总合而言。故经尔许。问唯寿量品。明成佛时。已在十六王子前矣。纵有多会。岂不相违。答彼据实成。此依示相。或复彼依平等意趣。此据实成。广如下疏。
疏下诸长行方颂有文者。末品下颂。方始颂此。长行之文。中间颂者。诸梵请文。非颂长行。文言似倒。应云颂方有文。
疏十事坐于道场者。按彼经第四十云。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事故。坐于道场。何等为十。所谓种种震动一切刹故。普照一切诸世界故。除灭一切诸恶道故。变一切刹为金刚故。观一切佛师子吼故。离一切虗妄心。净如虗空故。示现随顺净身威仪故。随顺圆满金刚三昧故。受一切佛清净坐处故。自善根力。悉能受持一切众生故。坐于道场。
疏破魔军有十义者。按彼经第四十云。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有十种义。故示现降魔。何等为十。所谓五浊恶世众生。乐相征伐。欲显菩萨功德力故。悉灭天人诸疑惑故。为欲化度魔眷属故。诸天世人乐征伐者。令集化故。集天人已。显现菩萨功德之力不可破坏。调伏众生故。发起一切众生力故。哀愍未来一切众生故。乃至道场现有魔事。悉能超出众魔境故。显烦恼力势羸劣。大悲善根势强威故。顺五浊世诸众生故。示现降魔。
疏即二世界铁围山间者。即两围山之中间也。而由日月持双山高围山障故。故两山中。常无日也。问中间众生。何界所摄。设摄不摄。俱何失耶。难二俱有失。若言摄者。如两界物取不犯盗。以无属故。此何不尔若不摄者。此中间者。应非三界之所收故。若复尔者。即有三界摄生不尽之妨。答未见正文。待后捡之未间。且为一释。如物处中。虽非二界。然亦不离三界之中。名三界物。中间众生类亦应尔。虽非二界。何废亦是三界中收。
疏或初禅至梵福量者。请转法轮。感梵福量。梵福量报。即初禅故。
经东方五百万亿国等者。问二乘通运。不越三千。梵王凡夫。云何得逾五百万亿。答略为二释。一诸梵王等。皆是菩萨。得受十王位故。二或是凡夫。佛加被故。故唯识云。定通等力。即不决定。仗佛通力。远来何失。又序品云。毫光照于万八千界。而此世界。尽见彼土。又如十住断结经法界品后云。吾曾游处野马世界。去此七十二亿江河沙数诸佛刹土。时我弟子。名目连。神通第一。至野马界。放大音声。遍三千界。演说其法。此乃如来加之令往。若不尔者。二乘神通。不越大千。云何得至尘沙界外。故佛加也。故知凡夫佛加亦得。二释任取。
经其所散华如须弥山等者。问十方梵众。皆悉献华。一一华积。并若须弥。此界云何容多须弥。答此中化土。及受用境。合而说之。大即报境。小即化土。随应释之。余皆准此。
经诸梵天王说偈请转等者。按大集经第二。梵王说偈。请转法轮云。如来虽有大慈悲。怜愍众生如一子。我今劝请法应尔。愿转无上正法轮。如来初生发誓言。我当救彼苦众生。众生渴仰甘露味。愿大施主施法雨。
经天宫殿俱者。问云何宫殿天身俱来。答有二释。一云。梵王既是菩萨。宫殿俱来何难。二云。纵是凡夫。自亦有通。复依佛加。如来亦无失。问若言梵王是菩萨者。八地菩萨。必受变易。梵众等类。云何得见。答凡梵所见。亦即化身。
疏老死有二因至齐识退还等者。德证无说等。能为依者。亦得名因。以彼生支。是无记故。问证意可详。然文难悟。何唯二因。复分麤细。俱至识退。不及余二。答生果所由。二种便足。去果远近。能所感异。分为麤细。然举一隅。以示三故。至识退还。故瑜伽论九十三云。由老死支。苦谛所摄。故于缘起。逆历观察。当知此中由三种相。于其老死。如理观察。观察细因缘故。二者。观察麤因缘故。三者。观察非不定故。感生因缘。亦名为生。即生自体。亦名为生者。释有及取爱。感生名生。即能生名生。生支自体。而是其生。复能生他。总名为生。言前生是细。后生为麤者。释有取爱。名之为前。生支名后。业烦恼故。名之为细。逆报果故。故得麤名。言观前细生有故。而有老死。亦观由后麤生缘故。得有老死。当来老死。细生为因。现法老死。麤生为因者。释明彼麤细二因各别。而与其果。异世同世。名前后矣。待前过去。故得后名。言除二生。体余定无。能与老死果者。释第三相。非不定义。言如观老死。生有取爱。各由二种。如理观察。当知亦尔者。释例显生等。各有麤细两种因。言依缘起门。逆次而入。先缘后际。如理思惟。老死苦谛。乃至其爱者。释未来生死与死。总名苦谛。有取爱三。名为集谛。言如是观察。后际苦集。未为喜足。释虽知未来生老死苦。因有取爱集之所起。然未知有取爱三法。依何而有。更欲知之。言未喜足。言遂复观察后察集谛由谁而有者。释推有取爱有之所从。言知由从先集所生起识为边际现法若有者。释观受与触六处名色。至识为极。故名边际。此现识等。苦谛之法。是彼先集之所生起。未来有取爱等三集。依此识等。现苦方有。言既知从先集所生起不应复观此云何有者。释此显逆观。但至识支。不观过去。行无明支之所以也。为前已推后际。有取爱等三法。依先集谛之所生起。现识等五。准知识等。即是过去行无明生。不应复观识等五支。云何而有。由观至识。更不观行。及无明支。名为退还。又依前文及无性论意。逆观老死。由生而有。及至名色。由识而有。识复由彼名色而有。由识名色展转为依。故为此观。而至于识。不观由行得有识支。却观因彼名色得有。名为退还。故彼论云。齐识退还者。识者即是阿赖耶识。自体为依。无间转故。自体即是名色支也。问十二支缘识于行。云何今言依名色耶。答据识现缘。但观名色。故不观行。
疏不说非支亦名为集者。诸无漏法。外无情物。并名非支。不说此等以为集谛。
疏真如至名为灭谛者。标灭谛相。言灭依能灭灭性者。亦彼论文。释前三种名灭所以。灭性即是择灭无为。正名灭谛。灭依能灭。相从而言。亦名灭谛。非正灭谛。故辨中边论云。能寂静道。并寂静道。所缘真如。及彼所证并是寂静无为。
疏依诠显实至灭谛所摄者。若息于诠。即非灭谛。寄诠以辨。可灭谛收。即对法云。真如灭依。亦名为灭。
疏灭性正是灭谛所摄者。举正灭谛。以显真如。约诠相从。亦名灭也。
疏有作无作四圣谛者。小乘观谛。望度更有。大乘谛观。可修习故。故名有作。大乘观谛。望后更无。余观可修。故名无作。亦名有量无量四谛。小乘法中。虽观四谛。总相麤知。名为有量。大乘法中。随别细知。名为无量。如一苦中知尘沙苦。集灭道三。亦复如是。即涅槃经。以为明证。
疏如是八谛非二乘所知者。问无作四谛。可非二乘知。有作云何彼亦不悟。答知不尽故。亦名不知。故胜鬘经云。如是八圣谛。如来说四圣谛。如是四无作义。唯如来事究竟。非二乘事究竟。释究竟有二。一解究竟。解知一切四谛法相故。二行究竟。于己苦集断尽。灭道修满足故。如来名事究竟。不究竟者。亦有二种。翻前应知。是故二乘。名非究竟。然彼经文。而不一处。言八圣谛。非二乘知。疏主取意。合一处言。读者知之疏即新经云安立等者。问非安立者。废诠为义。言无作者。无后可作。名为无作。然可施设。二义既差。云何相即。答非安立名。通于二义。一唯废诠。与无作别。即瑜伽论。非安立谛。唯是一也。二言非者即是无义。安立是作。名字有别。义谛无差。经云。非安立故。即无作也。
疏如所说相不舍离义者。如说苦相。实是其苦。不可令乐。乃至灭苦之道。实是真道。不可令其苦为非苦。乃至道为非道。名不舍离。不舍离者。是即实义。实义名谛。
疏由观此故等者。此即能生不颠倒觉。名为谛义。离颠倒者。名清净故。
疏灭者彼俱寂静义者。彼苦集二。悉皆灭离。名俱寂静。
疏能成三义义者。能成知苦断集证灭。三种义利之义。故论重言义义也。
疏此中苦事至亦尔者。一一谛中。皆有事理。及如三种。三种皆随自谛为名。
疏趣苦灭行者。道谛名为趣苦灭行。行者是道。此道而能趣向苦灭。
疏由彼集谛苦谛摄者。烦恼业种。更无别体。即是赖耶。故苦谛。摄相皈性门也。问现行惑业。复如何耶。非赖耶故。答现行望种。正是其果。体复逼迫。苦谛所收。义明显也。何待言矣。
疏言触证者至触证灭谛者。能缘之智。亲对了悟。简彼非亲。故言触证。是现见也。又显不起贪染等心。言不生怖等。或从喻言。身根取境。对触而证。亲于余根。故取为喻。
疏乃能成办所说三义者。即是知苦断集证灭。
疏由此故苦为初者。逼迫故苦。为此苦谛。而是取蕰。逼迫体故。故取在初。
疏如此故苦为次者。而论正云。如此故苦。此为第二。如此者。指斥之词。如此集谛。故今有苦。故在第二。或如者似义。集因似此。所生苦果。有逼迫义。故在第二。所似能似。以为次故。
疏由此故乐为第三者。由此苦集。二种灭故。故有其乐。故此灭谛。以为第三。
疏如此故乐为第四者。如此之言。指斥词也。如此圣道。能证彼乐。故为第四。或如者似义。道因似此所灭之果。离逼迫故。故在第二。所证能证。以为次故。
疏如次无常等者。大小乘中。皆悉有明。今依杂集。粗显之也。苦四行相者。一无常相者。略有十二。一非有相。谓蕰处界。于一切时。我我所性。常非有故。故曰无常。无彼常相。名无常矣。二坏灭相。谓诸行法。生已即灭。暂有还无故。三变异相。谓诸行异。由不相似相续转故。四别离相。谓于诸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执。或资具等。自在失坏。或他陵夺。为己有故。五现前相。谓正处无常。由因随逐。今受无常故。六法尔相。谓当来无常。由因随逐。定当受故。死无常性。决定当受。七刹那相。谓诸行刹那。后必不住。无间必坏故。八相续相。谓无始来。诸行生灭。相续不断。展转相乘。轮回不绝故。九病等相。谓四大乖违。住持势力尽故。十种种心行转相。谓一切时起有贪心。或于一时起离贪心。余瞋痴等。诸不善善。皆如是知。十一资产兴衰相。谓诸兴盛。终归衰变。由诸世间富贵荣盛。不可爱乐。非究竟故。十二器世成坏相。谓火水风三种成坏故。二苦相。谓三苦八苦。广如前明。三空相。谓若于是处此非有。由此理。正观为空。问于何处。谁非有。答于蕰界处。常恒不变。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又有三种空性。一自性空性。二如性空性。三真性空性。初依遍计所执自性观。由此自相定非有故。第二依依他起自性观。由此如所计度。皆非有故。第三依圆成实自性观。由此即空真性故。四无我相。谓如我论者所立我相。蕰界处非此相。由蕰界处我相无故。我论外道计度诸行为我。彼诸行非此相故。故名无我。集四行相者。一因相。谓能引发后有习气因。是名因相。由业烦恼。是能引发后有习气因故。二集相。谓彼彼有情。所集习气。于彼彼有情类。为等起因。是名集相。由诸有情所集习气。于天人等有情类中。能为相似形皃种类平等起因故。三生相。谓各别内身。无量品类差别生因。是名生相。是诸有情。各别内身相续决定。趣生地等。所有一切品类差别。乃至有顶生因故。四缘相。谓诸有情。别别得舍因。是名缘相。能令有情得未曾有。得自体舍已。曾得自体故。灭四行相者。一灭相。谓烦恼离系故。即流转因。烦恼离系。故名为灭。二静相。谓苦离系故。行苦所摄。不寂静相。取蕰离系。故名为静。三妙相。谓乐净事。诸烦恼苦。究竟离系。自然乐净。以为自体。故名为妙。四离相。谓常利益事故。不复退还。最极安隐。如其次第。名常利益。最胜善性。故名为离。道四行相者。一道相。谓因此道。寻求真实义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是诸圣者。证真义路。是故名道。二如相。谓能对治诸烦恼故。所以者何。一切烦恼。皆不如理。道能除此。是故名如。三行相。谓善能成办心。令不颠倒故。所以者何。心不觉悟真实道理。于无常等法。起常等颠倒。善能修治此颠倒心。令离颠倒。觉真实义。是故名行。四出相。谓趣真常路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能趣出离。究竟常路。是故名出。
疏为除四倒至除我者。问何故苦一除二倒。空无我二除一我倒。答夫言苦者。体必有漏。有漏之法。唯是不净。由知是苦。即知不净。故一苦行。能除二倒。蕰界处中。无彼所执常恒之我。名之为空。即蕰界处。无彼外道所计我相。名为无我。由斯二行。共对治我倒。
疏集谛至独爱者。四爱行相。如前已辨。依此四倒。四爱生也。行相可悉。问集谛四行。一一别观四种爱耶。答此四数总相。相当立集四行。非一一行别别对彼四种爱也。以彼四爱一一皆有因集生缘四种理故。思可知之。灭道四行。对四爱等。亦据总相。以一一爱灭。皆有灭静妙离四种理故。道亦如之。并思可悟。
疏于一刹那为行所集等者。如刹那顷。而杀生等。即刹那行。而能集于当来苦报五果之种。善亦准此。
疏有处亦说至非通种子者。彼经既言。生引同时。引因识等。既是种子。生支老死明亦通种。然实非种。义言是种。问然观唯识。唯会彼经。说识等五通现所以。不言彼经说生老支亦是种子。故唯识云。或依当来现起分位。复由此说。生引同时。但明识等。据当起位。名为同时通现所以。何以得知。彼经亦言生等通种。答文不明言。理准知矣。既言生引。同时而有。即言彼经说识等五。通现行收。以彼引支。同生支故。亦应生支与引同时。生支同引。亦通种子。由有此理。故疏说云。经说生老。死通种子也。不尔难悟。
疏此有故彼有显无作缘生义者。由此无明等缘法有。故彼行等果法。而得有也。余支相望。皆准斯矣。外道小乘。执缘有用。今破于彼。名为无作。虽无妄执真实作用。仍能生果。故名缘生。
疏此生故彼生显无常缘生义者。此无明等。从因生故。彼行等果。方得从于无明等生。余支相生。例亦同此。外道妄执自在梵世冥性神我等。体是常法。不从因生。而能为因。生他果法。今显异彼。名曰无常。从因生故。缘生同前。
疏显势用缘生等者。外道执时方等法。能为多果之因。今破于彼。显无明等。但望于行。能有势用生起之义。不能普生余一切支。余支展转。相望亦尔。问若但隣次。有生能故。名势用者。何故瑜伽云。无明支乃至亦与老死为缘。答缘有二种。一近。二疎。瑜伽前文。及对法论。据近缘故。但言无明与行为缘。瑜伽后文。通依近远。故云乃至。亦与老死。而为缘也。不相违。
疏无明有二至异熟果起者。异熟。谓三涂恶报。由愚不信恶行能感三涂异熟。异熟之愚。依主名也。由此愚故。起诸恶行。正违信解三涂异熟。所有正见。故对法论第七卷云。由异熟愚。发非福行。必不容受信解异熟。行相正见。真实义者。即四圣谛。由愚迷此。不知三界。皆是其苦。妄执人天。以之为乐。及涅槃等。故起不动。及以福行。愿求彼果。真实义之愚。亦依主也。故对法云。真实义者。即四圣谛。于彼愚痴。名真实义。愚于三界苦。不如实知。便能发起后有因性。福不动行。问发行无明。为现为种。为同为异时。答种现俱通。通同异时。故对法云。由非福行。是染污性。与无明合时。此即现行。与非福行。俱时起也。又云。虽起善心。由彼随眠。所随缚故。亦名愚痴。此明种与不动福二行俱也。又云。由彼势力。于三界苦。不如实知。发福不动行。此明前念愚痴所有势力。发后念福不动行也。真实义愚。既以行同时种及后念现。能发二行。异熟愚中。亦应如是。影略说故。唯现无明。福不动行。不俱时发。明昧异故。问若据谛故。名真实义。五趣果体。皆苦谛收。总名真实。若酬因边。名为异熟。三界果法。悉是异熟。何故无明迷人天报。名真实愚。迷三涂果。名异熟愚。答非福行与愚合时。不了恶因。得恶异熟。由迷所感异熟果故。发非福行。福不动行。由无明力。迷人天果。谓为乐报。及以出离。起行求生。虽人天果。亦是异熟。三涂异熟。亦苦谛收。然起非福行时。不知得报。所以不明报中有苦。名为逆苦但由迷彼所感异熟。名异熟愚。迷人天者。定知其业而能感果。所以不得言异熟愚。但为不知人天果苦。及非涅槃。妄以名乐。及以涅槃。起行求生。所以名为真实义愚。
疏一分别自性缘起等者。分别者。区分差别之义。即诸法因。令所生果。各各分类。差别转故。名为分别。非是缘虑解释分别。言自性者。即是种子因之自体。或是种子所生果体。后解为胜。故瑜伽云。因缘者。自体种子缘所显故。分别者。是因之用。自性即是所生果体。从用及界。以立名矣。自性之分别。依主释也。自性分别之缘起。亦依主释。爱非爱者。善趣异熟。可欣乐故。名之为爱。恶趣异熟。不可欣乐。名为非爱。缘起即是二趣因也。分别同前。亦是从用及果。以为其因。依主释也。问此二缘起。以何为体。答有云。初自性缘。若据通论。三熏习种。各生自果。并自性缘。今此所明。多取名言无记种子。望异熟果。为自性缘。议曰。观摄论意。三熏习种。对望自果。为自性体。不唯无记。望异熟果。故本论云。此中依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无性释云。以能分折一切有生杂染法性。令差别故。准本论中。言诸法生起。释论云。一切有生。岂唯望于异熟之法。而名诸法及一切耶。故知即以三熏习种。以为自性。是论言心矣。爱非爱缘体尅性。唯以有漏善种不善种生。望生善恶异熟之果。是爱非爱。故缘起经云。由善不善业。令三涂人天差别。又梁摄论云。福及不动是可爱。非福是不可爱。若据通论。十二有支。现种因果。皆爱非爱。故摄论云。后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本释二论。皆依通体。
疏依阿赖耶识等者。出缘体也。本识是彼诸依处故。举所依识。显能依种。言诸法生起者。举所生果。
疏一则名缘识等者。言缘识者。谓即藏识。是余转识之生缘故。藏识为缘。所生转识。受用主故。名为受者。以受用境。受数为胜。从识俱受。立受者名。即隣近释。言此中者。六转识中。名为此中。或双指前缘识受者。名为此中。议曰。后解为胜。不尔。缘识岂无相应受心。所等耶。能受用者。谓即受蕰。言分别者。即是想蕰。推心所者。谓行蕰中。思作意等。令心造作。䇿举于心。故名推心。举思作意等行蕰中。诸心所也。此心心所。皆能受用所缘境故。名受用缘。
疏若识俱三蕰等者。除受蕰也。自是支故。即想蕰全。行色二蕰。各少分也。色除五根及身语表无表业色。如次属彼六处有支行。除无明无惭无愧。以无惭愧缠中摄故。思触沈掉贪生异灭。别立支故。故取少分。
疏住名色根说为六处者。名色是总。根是其别。以别依总。名住名色。问意根过去。现唯有五。云何刹那具十二支。阙六处故。答如名色支。非摄非色。色法皆尽。由居此位。得名名色。六处亦尔。虽数有少。亦不名阙。或由五根。能满六处。六处之分。亦名六处。如言烧衣。烧衣一分。名烧衣故。故正理云。有色诸根。说为六处。
疏诸法生起名生业者。问生相未来。老死唯现。时既分二。云何刹那具十二支。答有二释。一云。此依四相作用究竟。名一刹那。故十二支。而有具义。二云。四相体用合说。生据其体。得与老死。用同现在。二释任取。
疏复有说至非同前义者。此异师说。刹那连缚。俱遍有为。通情非情有漏无漏。然连缚缘。诸师皆许。遍诸有为。刹那有别。故对连缚。钗异说也。问连缚何义。答无间名连。相接为缚。或隣次名连。相属名缚。故正理论云。连缚缘起。谓同异类。因果无间。相属而起。
疏即此至名远续者。即此第三分位缘起。约起隔远。而相续故。故名远续。此据于后。及不定说。故正理论云。远续缘起。谓前后际。有顺后受及不定受。业烦恼故。无始轮转。问此缘起差别云何。答刹那缘起。二说不同。如前已辨。连缚缘起。通情非情有漏无漏。分位远续。有情有漏。又连缚缘。前后刹那。无间相隣。连接相续。若分位缘。据十二支。分位无间。相续而起。及不定说。若远续缘。据分位中。后及不定说也。
疏或位安立谛等者。问纵依安立。何先观苦。答安立四谛。苦谛在前。故先观苦。
疏谓老死至趣灭行者。四谛如次如观老死。当老死支。名为苦谛。生支名为老死集谛。老死因故。灭道可知。余支皆尔。当支为苦。前支为集。
疏无明无因即智种阙故者。种犹因也。由智无因故不得成四十八也。又按婆沙百一十云。何故不说知无明智。答若法有支所摄。以有支为因。是有支果者。此中说之。无明虽亦有支所摄。而不以有支为因。亦非有支果。故此不说。复次若依此法。具起四智。此中说之。依无明支。但起三智。不起缘有支集智。故此不说。
疏缘教法名支不摄者。即此教法。非十二支。名支不摄。前之六智。缘理之智。道理理也。第七之智。缘事之智。问何故名法住。答谓世俗智。如佛施设。听闻法已。智无倒智。名法住智。智无其谬。而住法也。法即四谛。因果法也。故瑜伽论九十四云。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或法是果。住是因名。名为法住。同于小宗故。按婆沙百一十云。法者是果。住者是因。智知果法。所住因故。谓知三界上中下果所住之因。名法住智。此智唯知因之别相。非圣行相。故唯世俗智所摄也。评家取之。以为正义。
疏异生圣者俱有此智者。问准瑜伽论九十四云。住异生地。能以妙慧。悟入信解。四谛法中。名法住智。又云。当知建立七十七智。从此无间。入谛现观。准斯圣旨。但目异生。云何而云。皆通凡圣。答若法住智。凡多圣少。若真实智。圣多凡少。论据多分。故不相违。
疏是闻慧故名法住智者。问按瑜伽论九十四云。住异生地。便能如实。以闻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慧。悟入信解。四谛因果。名法住智。何故违教断唯闻慧。答疏主既言通圣得有。岂容不许有修慧耶。但据异生。多分说也。故不相违。
疏逆顺缘起者。问逆顺之名。据何而立。答有三对。一因果对。先因后果。名之为顺。顺生之理。返此名逆。二细麤相对。先细后麤。名之为顺。顺积聚理。返此名逆。三近远相对。先近后远。名之为顺。顺观适理。返此名逆。故婆沙论二十三云。以因推果。名顺观察。以果推因。名逆观察。复次从细入麤名顺观察。从麤入细。名逆观察。复次因近观远。名顺观察。因远观近。名逆观察。
疏虽无现前至十二行相者。此伏释违。违云。十二因缘。本被缘觉。下明得益。元无辟支。所为既不会莚。甘露岂无徒降。故疏答云。令声闻人。闻缘起教。因兹亦得悟于自乘。如因外典得悟内宗。赖彼小乘。趣皈大运。议曰。亦有缘觉。经中但云。说法时那由他人。不受一切法等。通有辟支。斯亦何失。若尔何故。经次说云。从是已后。声闻无量。答有二种。一从多言。二从通说。声闻之名。通辟支故。若不尔者。有相例失。云何佛说四谛大乘之法。即有所被声闻菩萨。说十二支。何无所化。故通无爽。
疏弥勒三会等。问弥勒大通。俱言有会。齐是化身。何化生数。多少不等。答弥勒三会。而所列者。且举释迦遗法弟子。非准尔数。或举德首。或缘感异。何要齐同。后解胜也。
疏释迦不说会者。或说有空非空非有三时说法。即名三会。
疏待机熟故过二万劫者。或令于法生稀有难遭心故。
经佛说是经于八千劫者。问佛说法时。何少沙弥。答对机感故。或由如来处定时多。是以沙弥。说法时广。
疏示现四种道理者。按集论第十一云。由依四种道理。能观彼法故。一观待道理。谓诸行生时。要待众缘。如牙生时。待种子等。诸识生时。待根境等。二作用道理。谓异相诸法。各别作用。如眼根等。为眼识等。所依作用。色等境界。为眼识等。所缘作用。眼等诸识。了别色等。金银匠等。善修金等。三证成道理。谓为证成所应成义。宣说诸量不相违语。所应成义者。谓自体差别。不相违语者。谓现量等。不相违立宗等。言四法尔道理者。谓无始来。于自共相。所住法中。所有成就。法相法尔。如火能烧等。如经说言。眼虽圆净。空无有常等。所以者何。其性法尔。
疏今此除离欲等者。今此经中。脱离欲者。以彼离欲与其示现。俱令修行。译主合之。然实不可。虽俱修行。初令离染。第二示现。令其信解。两义别故。又化之渐法须五故。又按智度论五十四云。示其善恶。教令舍恶。而从于善。未得法味。心生退没。能为说胜果。使修善因。令见利益。故名为利。随其所乐。而称叹之。令欢喜故。故名为喜。有义。取今经意。释斯四者。初示三乘是方便乘。一乘是真实乘。故名为示。次令舍三入于一乘。故出教也。次复说彼三乘报劣。一乘果胜。使修一因。令见利益。说名为利。复观机缘。或以法说喻说。说宿世因。随其所乐。应器令欣。故云喜也。议曰。虽无其教。理可观也。然云令舍于三。说三报劣。理即不可。但应说云。令舍于二。说二报劣。理如乘章。或三学错。令为二字。更勘余本。
疏因言长理者。如言因论。而生论也。
疏今解至名为涅槃者。问诸有学未回心前。元本未得有余涅槃。云何今言。未回心前。所得有余。答约彼有学。若不回心。定能证得自乘有余。今经谈彼未回心前。所令证得。涅槃为名。名之为住。问何故此圣回心劫数。悬隔若斯。答有惑无惑。利钝差别。致此不等。问有学烦恼多。多劫至菩提。凡夫顿发心。应稽于渐悟。答凡夫二惑全。欣背增。故称顿悟。有学缺于惑。背舍悲增。故多劫。问惑少背舍劣。所以经多劫。无学惑全无。无背更多劫。答无学全无凡全有。背增无彰劫无多。有学有障背不增。有无不全劫经久。问有学趣向二乘极果。时不经多。纵回心已。取二无学。岂不省彼长劫艰虞。答既回心已。厌彼二乘。由如怨敌。谁肯更取。有经云。菩萨怖向二乘之中。如惜命者。怖归屠肆。如下广引。
疏曾经七生等者。古师意云。前五种人。皆是无学。由经生数。多少不定。经中遂与初果等名。虽俱无学。根有利钝。故所经劫。多少不定。
疏凡身得果等者。创从凡位。得于圣果。名凡身得圣。得圣已后。复经于生。后所起身。名为圣身。即依此身。而证无学。入般涅槃。故总说云。凡身得果。圣身涅槃。若从凡夫。更不经生。即得二乘无学之果。入般涅槃。即说此类。名凡得果。凡身涅槃。
疏卷第八
疏十烦恼至皆互相资者。略为二释。一云。烦恼及业。各自类十。而互相资。非烦恼业更相资也。以能感业等。相资有百。故所感苦。亦有百也。非是果体能自相资。由烦恼等而以资故。若尔惑业。既各有百。所资苦果。应成二百。答理实应尔。然二能资苦资一果。故但云百。不以能资而有二故。惑业苦三。分成二苦。今亦应尔。二云。所感十类。自各相资。以成其百。问自各为果。更何待藉。云互相资。答相假有力。即名相资。非己为果。便不待藉。如现根境。杂是其果。由相待起。岂彼不得名相资耶。其类非一。议曰。二解俱得。然后释者。顺于疏文。自云惑业苦三。皆互相资。苦苦不相资。何须标列。后释故顺。任情取舍。
疏变易生死至二百者。问何故不取能招之业。亦为三百。答无漏业者。不名为险。有漏业者。非正能感变易之果。所以除之。有义。五百喻三界二乘。过三百者。出三界也。故智度论牒大品经云。度四百由旬。即去城邑不远。龙树释云。三百譬三界。四百喻二乘。若尔四五数既不同。何得为证。答大品经中。合于二乘。以名一百。此经开之。开合虽殊。体即无别。取喻何过。议曰。此与疏释。名目虽殊。义意无别。分明易悟。疏议可玩。
经聪慧明达者。有义。智在耳曰聦慧。在眼为明达。又聪慧譬种智。明达譬三达。种智横照万法。三达竖鉴三世。议曰。依俗而释。耳目聪明。理可通矣。若依佛典。未必须然。后释无妨。
经今欲退还者。问若时未退。拟将退故。言今欲者。下文更无说退之处。若时即退。何得言欲。答有义。为根性不定。有退为凡。退住二乘。进为菩萨。为斯不定。故标欲言。实当已退。问既有二退。今云退者。退处何位。答退处凡夫生死之位。所以导师为设化城。议曰。据根性殊。意欲不定。而言欲者。非无其理。然观经文。但云其退。无有根性求退别相。白佛今欲。如是之言。皆义说矣。佛知其意。而义谈之。
疏或令求出至后时说故等者。举事释成。如身见戒取及疑三结。入见道除。然说不还。除五下结者。据彼尽处。后时说也。即初果等。出三恶道。亦令得名。过于三百。然未永出。永出之者。即是无学。五全离者。名永出也。故言无学过三百也。问理实初果具断见惑。云何圣教言断三结。答按杂集论第十三。略为二释。一障解脱。二迷三境。由断此过。但说断三。即彼论云。由此三种。障解脱得。最为殊胜。由萨迦耶见。执取五蕰。为我我所。深生爱乐。于大苦聚。不生厌背。于胜解脱。无发趣心。或虽发趣。然戒禁取。及疑僻执邪道。疑正道故。便邪出离。及不正出离。又萨迦耶见。迷所知境。因于大苦聚。虗妄增益我我所相。故由戒禁取迷能见因。于颠倒见。谓为清净出离因故。由疑迷对治因。于三宝所。不决定故。若依小乘。义与此异。如俱舍论二十一说。
疏虽亦出于人天等者。然无学人。亦出人天。斯乃应名过五百矣。但变易生。人天趣摄。二乘未离彼变易生。不得言越人天趣也。所以但言。过三百矣。
疏对种智车故名为一者。约为无为异。种智有为。既有三种。灭理无为。故称一也。或可种智。而体一故。对之名一。若尔车三。云何言一。答据名虽三。论体但一。羊鹿两运。本无体故。问灭理无二。自然是一。何假对智。方名为一。答灭理无二。是一一义。对种智故。复是一义。二文别也。乍看似同。
疏实得无余至终满处说者。以类成也。欲入灭定。至近加行。早已证得。想受无为。然言灭定得无为者。依显处说。定中想受。而皆不行。想受灭言。彼时显故。若不尔者。已入定竟。六识不行。说谁证于想受灭耶。要有能证心。方有所证故。况意可悟。有云。此第九定中。无想受故。前定虽厌。未名受想灭无为者。议曰。理义甚乖。且以前定。得此受想无为不耶。若言不得。为喻不成。意证无余已前得故。若言得者。大小乘教。皆总不言。先之八定。得想受灭。故名说谬。
疏胜鬘至去涅槃界远者。明二乘四智不具所以。言余生等者。显我生尽。而未究竟。即知苦智。虽断分段。变易犹在。故言有余。以未尽故。当更有生。虽更不受后有之生。然变易生。既生死法。有此生死。名为有生。分段后受故。
疏言更言余梵成故等者。明梵行以立未究竟也。即证灭智涅槃名梵证。梵之行。依主为名。梵行有二。一分段因尽。显有余依。分段果尽。显无余依。二变易果尽。显无余依。无漏依在。显有余依。定性二乘。但得前一。不定性者。前一之中。唯得有余。定不定性。俱未得后有无余智。虽有所成。然为变易因果所杂。故名不纯。望自得者。名为成也。是后智余。名有余矣。或复后智。二乘未得。是得者余。此当可成。故名为成。言事不究竟等者。明所作已办。不究竟也。即修道智。修道有二。一分段对治。二变易对冶。二乘未修后之对治。谓此修道。事犹未毕。名不究竟。更可进习。名有所作。言不度彼等者。明不受后有。不究竟也。即断集智。断集有二。一分段因。二变易因。二乘虽断分段之因。变易因在。名不度彼。不度彼故。当必须断。上总明彼四智不究竟也。言去涅槃界远等。牒前第四。以例余三。显彼涅槃未满足也。佛大涅槃。名涅槃界。二乘功德。而未圆成。复要三祇。乃方逮彼。故云逮也。
疏所作未办等者。以此经文。属彼四智未究竟义。经文略也。疏具明之。细寻可悟。故不释也。然疏云。梵行不成。不字[日*责]也。彼经之中。无不字故。
疏思空胜义舍者。思谓能思。空胜义者。所思胜义。真如之理。理为其舍。如来家故。故论说云。住极喜地。生如来家。举彼能思。显所思体。取以为舍。依主释名。或思属所思。即持业也。义可知矣。住空真如。亦得名空胜义也。故二乘得。
疏觉品至八解为浴地者。三十七菩提品。而以为华。并有敷荣显实义故。总持能以摄持诸行。类园御外。能持内故。大乘之法。万德滋茂。故等于林。华茎干实。备诸蓊郁。二乘功德。虽不名大。亦有滋茂。故亦名林。故取彼经。相拟宜矣。又阿含经。四无量为园。诸无漏为林。望义别也。定能洽润。解脱离垢。故比流池。
疏重门等者。空无相愿。俱为人空。舍之所由。故名重。重为不壹。有义。重门同前。尽无生智。称高楼阁。有云四谛十六行。配三空门。义如信解品疏所配。初观所取。以之为空。后观能取。亦复是空。故名为重。无相愿二重。而亦准此。又十六行。摄之为三。观四谛境。以为空故。即行空智。入无余灭。心境俱空。以此为门。名为重门。无想愿二。亦准此知。然入灭者。即唯定性。不定性人。亦得有此重空之义。故有宗云。如杖转尸。尸既尽已。杖亦弃之。议曰。喻意全差。非为善释。有宗但据能所二空。名之重空。不明门义。此况三种俱能入理。故名重门。思之可悉。
疏真实谛法为男生空真智是者。由闻谛教。生空智起。所起之智。能绍三宝。名之为界。谛法之界。依主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