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一
言四土相者。经言。菩萨众甚多。土相。长行有六。一宽狭。二相状。三有善无恶。四人天之相。五谓食任持。六三乘眷属已下皆相摄也。此颂中科土相。以彼净土之中菩萨。向土相中一处科也。不颂前长行佛寿及塔。或有解云。菩萨众甚多已下二颂一句。述前长行土相。六段文中。第六三乘眷属。长行经言。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颂中菩萨三德者。经云。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阙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声闻三德者。声闻菩萨无数。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以是等为僧。述声闻三德。阙六神通。加四无碍智。经云。其国诸众生等三句。颂前有善无恶中。无欲化生。不颂人天相见。经云。具相庄严身一句。颂前人天之相中第七相好。普皆金色三十二相。颂前而自庄严。不颂得神通等。经云。纯一变化生者。七地已前报土悲增菩萨。犹有父母生。今纯一变化生。即是八地已上报土也。
经云法喜禅悦食一行等者。述前长行第四人天之相。经云。得大神通身出光明。乃至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所以今颂云法喜悦禅食更无余食想。
言此初也者。心希也。
经云尔时千二百阿罗汉(至)念者。缘前来闻说。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又闻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作佛。又眼见数人。授记自心。希望授记。未敢全准拟。所以思念也。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即是上根鹙子。中根四人及富楼那。并是前故。言不亦快乎。已得记。
经云是千二百等者。□现指千二百为别记。故知五百即在其中也。
言即千二百中等者。问题品既言五百阿罗汉。何故经云作念。即言千二百人。答此有两解。一云。五百与千二百人各别。五百是千二百外也。二者。正义云。五百是千二百人中数也。此千二百人者。二类。一五百人在会。佛亲与记。二者。余七百人不在会。佛令传记。若在会不会。在总说。经文有千二百人。若唯据在会。佛亲与记故。题五百人。问若尔在会唯五百者。何故经云。千二百人各作是念耶。答如世众人共所求事。一人先往。众心亦同。此亦如是。虽不在会。亦有作念。意问余七百人既不在会。如何得知佛与授记而。答展转令传。亦名得记。经许可言次第与授阿耨菩提记。世尊既言次第授记。既初富楼那。次千二百人。后五百人记。据此取五百人。向千二百中摄为正。问何故五百人中别与陈如记耶。答陈如最初出家。最初悟解。故佛别标记。
言此云黑光等者。正法华云黑耀。阿含经云。其身极黑。夜行乞食。时属云暗。有一怀姙妇。于电光中见之。谓是鬼恠。惊倒损胎。乃谓之曰。汝是何鬼耶。答曰。我是瞿昙弟子。今来乞食。女人问已麤言恶骂。如来知之。勅诸比丘。从今已后。不得过中食及预乞食也。
言此出现等者。金云。日出时成道。故言出现。是阿难弟子。
言周陀等者。相国云。此虵奴。有说父是奴也。本行经云虵奴。亦翻为路边。昔有长者女。与奴私通。遂赴他国。久而有孕。垂产思归。行至中路。即诞其子。因路边生。如是二度。凡生二子。长子名盘陀。第二子名周利盘陀迦。即同经文周陀莎伽陀等也。兄弟相继因路边生。以立其称也。二云。莎伽陀者(先戈反)。此云小路边。缘是弟从兄得名。未必一一皆路边生也。
言娑揭(唐谒反)。亦作竭。音呼。此翻云善来。遇佛从师立号。问何名普明。明谓光明。普即遍也。光照十方及常说法利益心遍也。经云转次者。不同下文令传也。
经云欢喜踊跃等者。嘉祥言。内心欢喜。即从座起等者。外形致敬。经云。悔过自责者。佛于过去。教我发心。令我修行。以求大果。而我颠倒。背大向小。是我一过。始从初周。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下。如来亦同为我说开示悟入。而我等疑惑不悟。又乃至第二周亦尔。已于两遍劳扰世尊。是我等第二过。第三周中方邀世尊授记。由我钝根故。于尔时悔过自责。亦同鹙子。我从来终日竟夜每自尅责。又云。是我等咎非世尊也。二周亦言。自鄙先心。皆亦悔责也。上来内心悔责。
言领解有二等者。前富楼那法领之处。五百亦同故。前言一人为首。余亦理同。准此三周说法。阶级不同。三周领文升降亦异。初周法领。第二准喻领。第三若法若喻而为领。前久法领。此喻领也。
言初领昔权者。有抄科为六段。一亲近善友喻。经言。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醉而卧。二教发大愿喻。经言。是时亲友官事当行四句。三昏迷不觉喻。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四退落下垂喻。经言。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五得小涅槃喻。经言。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六自言究竟喻。经言。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言初将离险者。经言。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言领中途方退喻者。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言领为设化城者。经言。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乃至便以为足。
言不领第四众倦者。前长行合中亦不合。彼云。欲明权实二道不故。正明息苦事故。所以不领也。
言此初也者。领初将离喻。经言。世尊譬如有人至与之而去者。友人者三根声闻也。至亲友家者十六王子舍也。若是外道。名为恶友。若遇小乘人。名为假友。今逢大乘人名亲友。四智种子佛性同故。名亲。如世间同姓。宗明兄弟。同姓名亲。同志名友。同求菩萨修行名为友。中道大乘。名之为宗。
经言醉酒而卧者。古师嘉祥解云。贫人本来不醉。行则亲友家。遇𢩁席之上有酒吃故。下颂文言。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饍。问古师以何名酒。答取无相大乘教法为酒体。问何要取教为酒。答能昏乱令人迷卧。故喻于酒。经言转更惶怖闷绝擗地故。经偈云。持空三昧瓶。以盛无相酒。今修种种行。资长于法身。又云。酒有欢适之功。喻教闻已踊跃欢喜。二者。光宅疏言。贫人本来醉。至亲友家方卧。非是至家方始醉卧也。此贫人本来醉。到亲友家。方显得醉。犹如一人街中行。不冲悮人。争知他醉。至亲友家。言语倒错。方显得醉。法中论。本来起无明名醉。到大乘亲友家。闻著大乘法。内心迷教。名醉。不肯修行。名卧。卧者不行义(消经了)。
言即十六王子者。即释迦过去为王子也。
言有人等者。声闻自喻己身也。
言友同等者。问何名为友。答书云。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即同一觉门名明。同一心志曰友。
言礼记僚友。谓官僚官人同曹司官相事曰僚。
言执友称其仁者。执者。谓持也。由其志故相依持。名为友。
言悌者。不是兄弟。但是善事相教。名为悌。至者依闻思二慧。闻教观理。名志义也。
言前以佛法为国者。解家之义。喻上说醉人从诸处。来往友家。法中论从生死中。往佛法故。
言时犹凡夫等者。解醉卧义时。犹凡夫烦恼未断。无明所缠惛醉心。名醉义。常寝生死。虽遇佛法。不肯修行。是卧义。章敬云。迷教名醉。阙行名卧。卧即不行也。问若无明为醉。凡夫无明本来已有。何故今始言醉。答先虽未断。今复更起。初迷大教。新醉何妨。醉上说贫人先因吃酒。后方醉卧。法中论。大教名酒。听闻名饮。无明迷暗名醉。更不修行名卧。
言是时王子此化缘息等。化也。入于涅槃也。余处行化他界现身也。经云。是时亲友官事当行。又有说教。化二乘及凡夫。名私事。教化菩萨。令入平等大乘。名官事。第二自利名私事。利他名官事。第三十方诸佛三乘佛法不谓己身。名官事。十方诸佛名官人。教化众生。名官事。官家之事。名官事也。
言亦如泛𫘝舟者。问喻上说亲友。名官事当行。向诸处去。法中论。佛本无来去。何名官事当行。答疏言亦如泛𫘝等。𫘝即水疾流皃。迈者往也。舟者船也。
言瞩凝沼等者。瞩者。即眼观见也。凝沼者。谓水池不流之水。西流者。河水元来不向西流。自是舟船向东行去。疾似见凝沼水向西流。古持云。枕上云山者。到来峰头。洲县浑移却。法中论。如来常在世间。自是众生。乘生死船。轮回三界。妄见如来入灭。佛实不灭。意言水实不流。舟行似水去。如来常在世。心追谓涅槃。佛自住大乘。犹如凝沼水。众生心若退。恰似速舟行。
言华严经等者(筮音呼平)。一闻法行者。如普贤菩萨。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故来。此为闻法行故。或妙音从净华宿王智佛国来。供养释迦。及听法华经等。二说法行者。如文殊于序品问答了。便不见至龙宫中说法去来。及至妙音现种种烦身。乃至于王后宫等。于诸世间。常乐说法。利益众生。三不随贪等者。众生所行。皆与三毒相应。诸佛菩萨不然也。四欲界行者。即从净土来生此间。为化生故。如观音势至等是。五色无色界者。即四禅四空等修行之人令习定。速转进故。六义法行者。如智积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等。成就净慧。速观察义理而行。七一切趣行者。即五趣中随众生类。现种种身故。八一切佛刹行者。遍诸国佛土。行供养故。九涅槃行者。乐行涅槃生死故。十成满诸佛行者。一切成佛之行。皆悉圆满故。
言随应当释者。经言。官事当行。即十中第八。一切佛刹行。第九菩萨行。或当第二说法行也。
言谓大菩提心者。解经无价宝珠也。问珠体为是有漏耶。答二说。一云。经言。以无价宝珠。唯取无漏本有种子。得名无价。若是有漏。何名无价。二云。唯取有漏菩提心种。名无价宝珠。问有漏之珠。何名无价。答虽是有漏。形对二乘大乘菩提心珠。亦名无价。二乘功德如一日之价。又云。漏与无漏双取为善。问珠为是新熏。为是本有耶。答三解。初师云。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如契经说。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界即种子。差别异名。如是建立因果不乱。二云。一切种子周重故生。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华熏故生。如契经说。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三护法云。一切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时来。异熟识中。法尔而引教。如初师。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引教。如第二师也。问无价宝珠为取新熏。为复本有耶。答一者。唯取新熏种子义。以经言。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得有时节日月。故知新。若唯本有。本有法尔而有。如何说系。二者兼本有。事须先约本有而立新熏。本有若无。新熏何立。问本有种子如何说有时节。又如何说系珠义。答得地前一大僧祗劫有漏闻熏。资彼本有。亦名某年日月。只此资时有异于前。便是系珠。取护法为正也。取有漏菩提心为珠。正也。
言宝珠有三者。一水清。二如意。三吐金。吐金有三品者。一下品吐一两金生千倍。二中品吐一两得万倍。三上品吐一两得无量倍。珠体喻一乘。能出三乘。从一乘中分出声闻乘。如珠出千倍。从一乘分出缘觉。如珠出万倍。从一乘中分出大乘。如珠出无量倍。问能出所出一乘大乘何别。答能出是法华会上乘。所出是四十年大乘。大乘向二乘中。相对待立名。故是所出。不是能出也。金云。一乘喻珠。三乘喻所吐金也(如从小至配之)。下品喻声闻僧。施之德福少。中品喻缘觉。施之得福多。上品喻菩萨。施之异报无尽。二水清珠有三品。一者下品。能清少水。二者中品。能清大海。下品喻小乘教。诠理最浅。中品喻小乘教。诠理次深。上品喻大乘教。诠理最深。三者如意珠。即是此中为喻。此珠自有三品。下品雨宝满半阎浮提。中品雨宝满一阎浮提。上品雨宝满四天下。下品喻佛性。在资加二位。中品喻佛性。在见道。上品喻佛性。在修道。今此所系珠。即是见道前所得如意珠。名无价。上来水清吐金如意。今取如意珠为喻也。
言随求皆满者。即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生空二空根本后得智等总得也。
言衣谓意识等者。解经系汝衣里。衣谓意识。取第八识。若准疏中言。意识即合取第六识。发菩提心而在意识故。以喻衣不合取第八识。以七八二识。摄属十二处中意处故。第八名意也。又等无间以解意。八识总名意。若言系汝里。今故现在。又言犹在。不告能住持种子。唯取第八。若依系义熏习义。则取以二为门。熏习在总。即取第六识。缘分别故。可为衣表第八识。可为其衣里。所以双取也。第六听闻大乘。闻熏得菩提种子。藏在赖耶识内。下经言。系著内衣里。者取意处也。著珠之处。不是系义。经言。著愿系者。事须取第六。是能系能正是系珠义。
经言其人醉卧等者。其人者。三根声闻也。醉卧者。初发大乘心。犹为烦恼惛醉缠心。名醉义也。
言虽卧大乘亲友之舍者。解卧义也。
言不自觉知有菩提心珠。此解都不知义也。疏解醉并卧及不自觉知。三义各别也。
言唯识引经惛醉等者。疏主辨醉体。无明有二。一者恒行。二者独行。今取何者。故引唯识论中第一义。彼论破小乘。证有第七识。金引论颂云。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为不共无明。若解其人醉卧都不觉知。正合取第七识中恒行不共无明。一类染污常无间断。无醒觉知故。是故契经说。异生类常处长夜。无明所盲。昏醉缠心。曾无醒觉。故疏言彼以末那相应无明。名为醉体。问若耶第七识中无明常醉卧。如何言起已游行。又无醉里系珠义。所以疏主依论作第二解。自立义云。今以第六识中不共无明为醉体。有间断义故。第六识通三性。今取心一念。闻教生解义边。名为系珠。问若第六识善心相应发心之时。名系珠。云何得醉时系珠。答诸抄二说。一者。约中间一念。是善心。前念无明。后念无明。两头不善。无明相续间杂。名醉里珠。二者。事须兼取第七识中无明为醉体。七识与六识为诤根。生死因故。今第六识闻法之时。皆不能忘相。故名醉里系珠。若望第六识。起已游行也。若望第七识。说其人醉卧都不觉。故言醉里系珠。双取六七二识。义方周圆。若准论意。偏取第七识。若是疏意。偏取第六识。后言游行。据第六善。然亦还是醉中行也。真无漏智乃得名醒。疏中既言。第六不共无明。正为醉体。故知兼第七无明也。此解顺疏也。
言在异生位等者。配位也。异生即凡夫也。化度云。第六识中无明容有间断起。若不善无记。若起不善。即是醉时。若起善心。即起游行。此等皆在异生故。人云。退心已后。迄至灵山说法华。而复本中间尔许时。并是信脚行也。
言既退大心等者。问既退大心。规求何法。答喻上说规求衣食。法中论。退却大乘。求小乘也。只缘求小乘。故名游行。三生六十劫修行。得二乘果已。回心向大。如初心始乘菩提。无事虗行。名游行也。
言遂至二乘等者。解经他国也。他国自国相对不同。总有三说。一云。大乘为自国。二乘为他国。喻上说从亲友舍醉卧处起。便入他国求衣食。法中说闻大乘教。名亲友舍。退却大乘心入二乘中。名他国。他国者非曾生长。二乘之中不曾生长大智等。名非生长处也。
言昔在生死者。第三解也。生死为自国。大乘为亲友舍。二乘涅槃为他国也。
言若发心已等者。总三乘佛法名自国。生死为他国。
言未发心前等者。经当唱经文也。若发心已后。二乘佛法为自国。生死为他国。问二乘既曾发大乘心。云何言佛法外人。答由退大心。却住生死。更未发心。是故名佛法。外人以生死为自国。二乘佛法名他国。贫人缘醉向生死中。地上卧。是凡夫[窱-(ㄆ/木)+(吣-口)]卧生死。然从醉处地上起。向他求衣食。即是从生死入二乘也。所以疏言。即此文是解上二句。经云。起以游行到于他国。
言亦同涅槃者。前穷子喻品中引涅槃经有种性。未发心前生死为自国。是己分故。佛法为他国。非己分故。即圆此文也。
言或以大乘者。结前大乘名自国。二乘为他国。或大乘为父舍。小乘为他国也。
言勤力求索者。即前大宅品。三乘互相排觉。共驰走名。名勤力求索。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得无学果。名甚大艰难也。
言此在二乘因位者。只此五欲。便是放逸具故。说二乘有学求勤力索甚大艰难也。求断染法也。
言生已度想等者。解上便以为足也。
言此初也者。初领灭化也。经言。于后亲友至如是者。亲友即第十六王子也。会遇见之。即是今日灵山会上释迦相见。再为说法华经。名见。言咄哉夫者。纪国云。咄哉者。呵其变节。嗔不修大也。丈夫者。美其发心也。凡建节成立功立事。斯可谓丈夫。汝何发弘誓。于昔辰亏大行。于今日伇伇小道。何苦如之。云何为衣食。乃至如是。如是指二乘法也。何故求食。受如是艰辛耶。一种求衣食。何不向大乘中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求耶。何故向二乘中作上下十六心。更求衣食。何故为衣食故。到如此下行故。被有余涅槃牵引。白日向夜走。脚不著地。种种皆作。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此意甚深也。此同灭化。经言。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上领灭化)。
言五欲乐者即五等者。即解经我昔欲令得安乐五欲自恣也。
言一自性乐者。谓五受中乐自体。二因乐者。根境识三和合生触。触与乐为因。故名因乐。三受断乐者。谓受想定。四苦对治乐。即寒热等息。同时生起。乐受俱时之慧。即此乐体。五无恼害乐。此中有四。一出离乐。即出家持戒之人。二远离乐。即取生上色界等。三觉法乐。即是菩提。四寂静乐。即涅槃清净法界等。
言或佛果五法者。清净法界二空真如。及四智心品。合五为乐也。
言或是大乘无漏等者。金云。即五分法身也。无学身语律仪。名为戒蕰。无学三摩地空无相无愿名定蕰。无学正见正智名慧蕰。无学作意相应心已胜解。今胜解当胜解。于境自在之解脱名。即尽智无生智相应胜解。名解脱蕰。无学尽智无生智。名解脱智见蕰。
言我昔为令汝得等者。解经中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诸抄不解某年日月。神智云。在十六王子二万佛时。数数为说大乘。数处既多。不定一处。名某年日月也。
言责住权者。解经今故现在。示珠处。而汝不知。彰其过也。
言虗自忧劳者。解经云勤苦忧恼也。
言以求自利者。解经中以求自活也。
言法执不灭者。解经甚为痴也。所知无明也(上责住权)。
言此令取实者。经言。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者。意交将昔日菩提心珠。易所大乘上位。明心菩提珠。亦可将分段所变易。名之为贸易也。
言从贝从卯者。交易物。作贸字。从贸。有人[簆-元]作。作卯字(于饱反)。非也。疏主恐人不识。故言卯音酉。古时酉字。似今时卯字形段。所以错写也。古时酉字。正合作死(夘之象也)。此正是古时𧵍易字。有作贾字。此是人姓。贾字(歌雅反)又解云。𧵍易义有三解。一云。取十六王子时有漏菩提心。种子熏习已去。资粮位。闻思二慧熏习已去。易取加行位中有漏修慧。易取初地修慧。二云。将十地劣无漏珠。易取大乘上位福智大如意珠。即是舍无常色。获得常色也。三云。将初心小宝珠。即二乘位中生空智珠。回向大易取大乘法空后得无漏种智珠也。
言用初心小宝珠者。即是有漏菩提心珠也。易取上位福智大如意珠。即是登地无漏智珠也。
言此合初将离者。喻经言。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今此合云。佛亦如是等。此段久证有新熏种子也。
言合领中途者。喻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今合言而寻废忘等。
言合领为伇化城者。前喻经言。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今此合经云。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等。意道三生六十劫求衣食。亦大辛苦艰难。得少许为足也。
言虗费等者。若约自乘。不名虗费。回心向大迂会修行。名空费也。
言难等者(古汗反)。艰甚难治也(持音呼)。艰根也。并出释名。物根耳。谓如物难以拔。耳是助句。有疏牙字。更勘多本。
言难惮也者(他证反)。
言忌惮者。二乘之人。昔时求衣食。多饶忌惮。名艰难(去音)。惮(诞音)。
言此初也者。初合领灭化也。前喻经言。于后亲友。会遇见之。咄哉丈夫。何谓衣食。乃至如是。今合经云。今者世尊。觉悟我等等。
言此合领今说实者。前喻文有三。初说创。经言。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至今故现在。次责住权。经云。言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后领取实。经言。今可以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今此合意总也。经言。世尊我今乃知等。
言一颂标礼者。长行经言。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今今一颂。述我等闻无上等是。
言后一颂半自责者。长行经言。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知者等。今颂云经云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
言初七句述初教发心喻者。长行经言。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等。今颂颂云。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等。神智云。无法财故贫。无智宝穷。或无福名贫。无慧名穷。谟云。喻上怋醉而卧为默。法中当时发心。拟作取宝之因。故于之名默。又昔说言总。不言大小。二乘根性取小果。为今之渐。名之为默。
言后一句颂中途方退者。长行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今颂中一句述。经言。时卧不觉知。
言二颂为设化城者。长行经言。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今颂经云。是人既已起等是。
言初颂示往修因者。长行经云。于后亲友。会遇见之。咄哉丈夫。何以衣食。乃至如是。今颂经云。与珠之亲友一行颂是。
言后颂明生欢喜者。长行经言。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等。今颂经云。贫人见此珠。甚大欢喜等。
言虽现未富者。通难也。问珠体是本后二智。大乘见道始得。如何今者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答疏言虽现。
言如见树居白者。但见其烟。必知有火。但见鹭。必知有水。今但见其教。必见其理。七圣法财等。意言即得教珠。后必得智珠。有云。亦是验有佛性。但有佛性。何愁不得。即是见白鹭鸟。表知水也。
言初一颂颂合初将者。前长行合经言。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今颂经云。我等亦如是一行是。
言次半颂颂合领中途等者。长行经言。而寻癈忘不知不觉。今颂云。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
言后半颂颂合领为设化城者。长行经言。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颂经云。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
言初一颂颂合领灭化者。长行经言。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作。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今颂。经云。今佛觉悟我一行是。
言后一颂颂明生欢喜者。长行经言。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授阿耨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今颂经云。我今从佛闻受记庄严事一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