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功德品
言明傍人等者。前随喜品傍行了。今此法师功德品即是正行。故此品来意。
言下二等者。即是法师功德品常不轻品也。第二来意。望后不轻品为来意。
言初品总明者。法师功德品总明福果多小不分别功德之人。故名总明也。
言后品引己证成者。即是释迦过去为常不轻菩萨持经。亲得如是功德。此品唯能行行人法师功德。非所行法法师功德。今即是初。故此品来。
言三者论解法力有五等者。一证。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读诵持说。
言释名者。晋经云。叹法师品可谓叹其功德也。此品明能法师之功德故。以为名也。
言何故前法师等者。问何故法师品佛告药王。不告观音。经言。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等。何故宝塔天授品。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不告八部耶。据宝塔品。初无告四众经文。至下慕众说经中。以大音声普告四众等是。天授品初云。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等。何故安乐行品独告文殊弥勒等耶。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何故如来寿量等三品。独告弥勒。不告余菩萨耶。若论寿量品。初亦无独告经文。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故知无文也。何故此品。告常精进。不告文殊普贤等。
言宝塔法证等者。路云。塔是色法也。名法证。此亦非也。但是塔踊证教。塔开证理。证教法理。故名法证也。天授劝示众人。即是教化海会菩萨。非口所宣等。显己重法千岁为床。故名人证。故总告之也。寿量品独告弥勒者。以彼慈氏。只于此界。次补如来。余人无此利益。所以不告余人。唯告弥勒。
言自非位等者。只更断一个所知障。便成佛。名位齐也。智阶者。隣次义也。
言何由识真化者。已上诸句。便目寿量品。察道德之圆证。双结分别随喜品也。
言此之一品亦合告之等者。名亦与持经相应。行亦与持经相应。偏告常精进也。
言行五法师者。即五法师也。一持。二读。三诵。四说。五书写也。
言初三易者。一即供养。施他听闻。
言后二等者。谓思惟。修习也。举中间五种。例余难易。总名法师。
言此显所得功德多少者。化度科为二番。第一番明功德多少。第二番明得人位次(经云。已是功德下)。且初番中总有六释。释中分二。初之二释叙古师不正义。后之四释疏主叙今正义。初叙古师不正义二释之中。各有二相。初皆叙古。后便略非。二释皆尔。
言古有二释者。章敬云。初解出自注经。后解嘉祥纪国也。
言一云十善为本者。谓不煞。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一善为头。余九善助。余丸为头。善助亦尔。每一善为头所资。余九为能资。十善一一为头。能资所资合说。故有一百。即此百善自作之时一百。教他人作时有一百。赞叹所受持法有一百。所以疏云。赞叹法胜。亦云赞励也。又于能行十行人向上庆慰。亦助喜。亦名随喜也。所以疏云。赞行十善者。此助喜心兴所行行人功德力齐盛。一百功德更无胜劣。如是合成四百。此四各有上品中品下品。成千二百。据六根总合有千二百。其中耳根听闻胜。舌根谈说胜。意根思惟法义胜。此三根修行作用胜成千二百。余眼鼻身三根劣。故无上品。有中下二品。但有八百也(云云)。
言若依十善等者。意云。诸经亦说。十善行对六根说。亦应如是。何独此耶。
言六根各具百福者。即是嘉祥纪国。经云。百福相庄严。药王品云。百福庄严臂。则知六根皆具百福。一一福中皆有十善庄严等。问何名百福。答百福即是百果也。能感因即是十善。一善为头。余九善助。十善更互为头。计成一百个善。问百福与百善何别。答能感所感因果别故。因严于果。理不相违。问如何成于千。答古师云。又将一百个果为头。一一果中有十善行。助能资所资。合成一千。六根各一千。合成六千。三根胜故。各增二百。三根劣故。各减二百也。
言舌解引正法华等者。第二义中分二。初破增减。后破庄严。且破增减者。古师依正法华庄严论。六根各一千。眼鼻身三并与二百也。
言其数何也者。意言耳舌意三。三根胜故。减他眼鼻身三。三今劣根。向上各减二百。当减之时。并与何者二百。为取眼根上二百。为取鼻根上二百。为取身根上二百。为与舌根。为复与耳根。为与意根二百。其数何也。又眼等六根各一千。不杀等十中。并与何者二百。为并不杀中二百。为并不盗中二百。为并余善中二百。其数何也(上破增减了)。
言又百福等者。约十善业道说。如造不杀业时。将心离杀为一。次起劝道思为二。次起赞美思为三。次起随喜思为四。次起回向思为五。一个善业道有五十思。十善业道。计成五十思。每修一相时。先起五十思。净其身器。次起一思。牵引后五十思。圆满合成百福。古人意说。以此百福。一一福中各有十善庄严。合成一千。六根计六千。三根胜故。各增三百。三根劣故。各减二百。疏主破百福是果。早是过去十善因所招。又说十善因。却庄严百福果。意言百福身体。是百行因之所感。从因名百也。今以因助果。未见所由。未见却将因却助于果所由也。未见因由也(破古第解二了)。
言今正解等者。疏主自为四解也。
言不得将庄严等者。意言庄严论六根各一千功德。今此经三根胜故成千二百。三根劣故有八百。六根功德多少胜劣不同。故云不得将庄严论。例同此经也。今依随经魏论。数圆也。今为四解也。
言一者于此经中修十法行者。一行为头。余九个法行助。假如受持时。为受持故书写。为受持故听闻。为受持故思惟修习。一行为头。余九皆准此说。各互为头。相资成百行。自作一百。教他一百。赞励一百。庆慰一百。合成四百。各有上中下品。成一千二百。耳舌意三根胜故。具足三品。成一千二百。眼鼻身三根劣。故无上品。只有八百也。
言二者因于此经等者。第二解也。当经十法行。一一法行之中。将十业道资助。只如受持之时。便能不杀。受持时便能不盗。乃至受持时便能不邪见。如是十法行中。一一为头。皆十善助十法行。总为头。便有百善业助。此解所资十法行。能资便有百善业道。能所相兼。据实合是百十十。今但总说一百也。自作一百。教他一百。赞庆慰一百。有上中下三品。三根胜故。各增二百。三根劣故。各减二百也。
言此经胜。问依余经亦有十法行十善资助。亦成六千。何唯此经耶。答疏言。此经胜故等。
言此文略故者。问此经若具十法行。又将十善助。则成百行。既经文只有五法师。如何成百行后。成一千法行耶。答疏言此等。意言经据总数说。十法行资成千二百。但是译家文略也。
言又依此等者。次下二解依五法师解也。
言一一此法师者。此依五法行。一一法行为头。皆有十善资助。五个法行为头。各十善助。计成五十。又自作教他各五十。赞励五十。庆慰五十。合成二百。六根之中。每各二百。眼鼻身三劣故。只有二百。耳舌意三。三根胜故。各将二百功德。助眼等三根。且如耳舌意。各将二百助眼根。有六百。并本二百。计成眼根上八百功德。又三根各将二百助鼻根。计成六百。并鼻根本二百。成鼻根八百功德。又三根各将二百助彼身根。计成六百。并身根二百。成身根八百功德。
言自类不相助者。钝根之流类。眼鼻身三互不相助。各守本分二百也。问如眼鼻二。要假依身根。方能有用。何非相助。答虽身相望有力。望修十法行。即不相助也。不相助也不同彼三。问此为约根助。为约行助。为约如无身根。眼等亦无。即名眼助。如因披读方能书写。方能披读。即眼身二望于修行。并有相助。约何名劣。答自利行中闻法为先。故说耳胜。既闻法已。利他行中说法为先。故先舌胜。通自他利。通十行中。意即为胜。故说六中此三为胜。若互相助。随无随有。此义可齐。如听闻时。不假眼等。今望总修十行。不如耳等三根。故分胜劣。劣根自不相助也。
言耳舌意胜故等者。解三个胜根也。耳舌意三。是胜根故。故互为能引。互为所引。自胜根类。得相助故。且如耳根为头。有力能招引三个劣根。各将二百助耳。计成六百也。耳根自二百。计八百。舌根意根各将二百助耳根。计一千二百。乃至舌根意根为头。余根资助亦尔。问如何是劣根助胜相状。答如耳听时。眼见经文。鼻根通利。身能往听。舌能演说。意为分别。如是名助也。问何故前劣根不相助。今宁助耶。答只为是劣。但能助他。更不自助。犹如仆使。但是事他。非自相事也。
言不可虗分者。诸抄指此两句疏。作第四解。非指前文。意言千二百及八百。先无诚文。但类相当。道理如此作。如此作如是配。故言不可虗分也。
言经云以是等者。化度云。经论双标也。以经言六根功德可以引。经先标后广解也。
言论云诸凡夫等者。引论标也。即是论主第一解。肉眼见三千界。在加行位。凡夫未入初地。但是经力。根有胜用。不是无用也。言论云。即法华论也。
言诸凡夫者。简圣人。以经力故。简诸根互用也。由持经法威德力。故言得胜根用。缘三千大千世界境。即是经云。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也。问疏主争知是凡夫。不是圣人耶。答若是初地菩萨。见一百三千大千世界。今唯见一三千界。又准经是凡夫。父母所生肉眼。故知是凡夫也。
言有解在于等者。古解也。纪国云。据此经文道理。上不是初地。下不是十信。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非于十信者。持经力弱故。不取之也。言以其肉眼见大千。故出所以也。
言解脱分位未能如是者。破古师。简前古人四十心也。
言解脱分位见一等。准知解脱分位。只见四洲之化佛。不合见大千世界化佛。圣教只说。四加行位见大千界大化佛。谁说见邪。问若至四善根位任运见大千境。何用开经力。答谟云。有三解。一者。本来在资粮位。由持经力。至加行位。见大千界。意言未有不持经者。未至故。二者。本来虽见而不明利。由持经力。见得明利。三者。昔未持经时。虽见三千界。不得清净六根。未获六千功德由持经力。得见大千及获清净六根。六千功德也。今详疏意。内眼见大千。本见位。若未持经。即不见也。问四加行位为复定中见散心见耶。答但是法威德力散心便见。问真是天眼见耶。答见大千界时。虽不是天眼。与天眼力齐也。
言不尔一化佛等者。意言大千化佛若非加行位见。更是谁见也。
言论云又六等者。标也。论云。即法华论也。又六根清净等者。于一一根中。使能见色闻声嗅香甞味。且如色境。是眼见之境。鼻根能知。乃至说法是意家境。鼻根能知故。正是根互用也。
言如释提等者。疏主依法华论。引诸根互用经文。未证成互用义也。色应眼见。鼻能知故。
言乃至说法故等者。下偈云。菩萨志坚固。坐禅若读经。或为人说法。闻香悉能知。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众而说法。闻香悉能知。
言此是智境等者。辨云。谓第六识相应之智。说法应智知。鼻根能知故(上经论标也)。
言此有二义者。二因论生论。此初中疏带两势。初解不许地前有互用义。以论言得自在故。后解即约根本互用。地前即无加行。论地前亦得也。
言一云诸根等者。意言诸根互用。唯在地上。不在地前。
言唯识等云等者。问准何圣教。答疏言唯识等。谟云。自在有三位。一如来果位。二八地已上。三初地已去。于净土中。作神通等事。亦名自在。亦得互用也。
言一根发识缘一切境者。安国云。二说。一者。自眼根发自眼识。通缘五境。二者。依自眼根。通发五识。通缘五种境。余根相例亦尔。自解云。前义虽通。理稍局也。后义为正。问何名一根发识缘一切境。答只如眼根取色境之时。第六意识向眼门中取境。眼发意识。缘一切境。眼随意取香味触等境。若尔。但是意识缘自家境。何名一根发识缘一切境。答虽是意识缘由。随五根发识。方缘一切境。问寻常意识五根门中取境。何不名互用。答寻常只是向眼根门中取色境。耳根门中取声境。不名互用也。所以疏第一解云。诸根互用唯在地上也。若约所见大千境量。通在地前。凡夫所见。即是经力加被。不是互用也。
言其前所说等者。指前经云。父母所生眼耳见闻三千界等。是地前加行位也。若是初地已上见百世界。非一三千界也。
言又初地已上等者。第二解也。互用及见大千界。俱在地上。据实地一实见一百三千世界。今向百世界中。且说见一大千界也。
言二者诸根互用等者。第二解。诸根互用。及见大千界在地前。亦名互用。唯识等说。唯在十地者。约任运得。若加行力分得。分得地前亦得。
言故此论本等者。即法华论双结也。结前第二解。许地前凡夫小分得诸根互用。
言前凡夫位等者。结前第二解。地前凡夫得根胜用。见大千界。
言今初地上等者。结前第一解。初地已上得诸根互用。不许地前凡夫亦得互用也。
言一肉眼非通者。经既言见三千界者。问何故尔耶。答智论云。三千界外有风轮故。违于凡夫。肉眼不得见也。又云。有漏力用至此。经言弥楼者。此云光明山。即十宝山之通号。常有光明。故以为名也。
言小教说等者。罗汉人取境任运见小千界。作意见中千界。辟支佛任运见中千界。作意见大千界。安国云。阿那律一人与辟支迦缘境齐。任运见中千。作意见大千。初地菩萨任运见百千界。若作意时能见无边。若二乘缘过未各知八万。初地菩萨过未唯知百劫。
言今说持经力等者。今显凡夫持经见大千界与二乘等。
言六根功德等者。问何故六根功经多少不同。所缘境界大千无别耶。牒来。答疏言。修因胜劣等。意言修因之时。耳舌意三。受持力胜。得果之时。三千功德也。其眼鼻身受持力劣。得果之时。只有八百。由因有胜劣。果德不同也。识用不差。所取境界。大千咸等。缘大千之识用不差也。
言又德是内成者。谓六根功德也。
言因由增减者。因劣故功德只有八百。因胜故功德有千二百也。因胜果胜。因劣果劣也。外境俱是一化佛境。外取境同故。大千减等。外境不可减也。由三纲库子等也。
言只如二乘等者。若傍缘现在境。声闻见二千世界。缘觉见三千。多少不同。约处世界也。若将宿命智。缘过去天眼。通缘未来。过未皆知。八万约时也。
言又如初地等者。意言菩萨宿命劣二乘。二乘天眼劣菩萨。不可一例。今者三根功德劣。取境即多也。相国云。引瑜伽三十五云。声闻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为神通境。独觉但以三千世界为神通境。何以故。由彼唯为调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诸有情。是故最极以一界为神通境。然约声闻根性劣者。故知二千于此别修功德胜者。亦知三千。如阿那律等。
言七类者。经言。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者。标下经言。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等。结胜。
言杂类声者。问何名杂类声闻。答不是相对辨。故名杂类也。
言十二六对声者。男对女。水对火。是。
言无验呪术者。安国云。先修呪术。虽无验。今至胜解行位。悉皆有验。谟云。疏引此文。意在加行位菩萨胜。非资粮位。故知胜根唯在加行。即证互用。全在此胜解位。
言凡夫上位者。以十信摄入十住。四加行位摄入十回向。今言上位摄十回向。正取四加行。四加行在十回向中。故言上位。十住十行名中下。中下不取也。
经言常耳者。非是不生不灭常。但是寻常之常也。
经言不坏耳根。注经云。凡夫诸根不能并用。眼根缘色之时。耳不闻声。耳闻声时。眼不缘色。约一时起用。不得名坏。今持经法师一时起用。名不坏也。又缘境杂乱名坏。今是合中知境。杂中缘时名坏。今持经法师。设杂乱缘境。亦不坏也。
经言迦陵频伽者。膺法师云。迦陵者云好。频伽云声。即好声鸟。亦云妙音鸟。
经言命命者。梵云耆婆身。此云命命。即共命鸟也。本行五十九说。佛与天授。往昔作共命鸟。各为一头。
经云其诸梵天上者。即初禅也。光音及遍净。二禅三禅也。乃至有顶天。第四禅色究竟天。不是非想天名有顶也。问寻伺语加行。二禅已无。如何经说有语言声耶。答安国云。二禅已离寻伺染。名无寻伺。非无种子现行。名无寻伺。寻伺既有。发语何好也。
经言撰集解其义者。解音胡买反。
言十方世界中禽兽鸣相呼者。只取四天下中十方。十方中只取四天下。不取大千为十方。又纵得三千。是凡夫耳闻。若约佛及菩萨。则得十方。亦不相违也。
言一德量等者。经言。复次常精进等者。问何故前眼耳二根。则言父母所生眼父母所生耳。后鼻舌身意四根。不说父母所生耶。答缘天眼通。天耳通。于眼耳二根上立。若不言父母所生。恐滥持经功德。将谓是天眼天耳通也。余四根不立通。故不说也。二云。显是欲界根从父母生。简上二界也。又初二根是杂中取境。后四根合中取境。举离中。摄合中。问诸天不从父母生。如何经言父母所生。答六欲天从天男天女膝上化生。依所化所。亦名父母生也。次解鼻根功德者。问论中说见闻觉知者。见闻配离中眼耳二根也。觉知配余四根也。鼻根只合名觉知。今言闻三千世界香何意。答若约业力说。鼻根唯合中取境。不通离也。今约持经法威德力说。六根总通离合也。二者。若约凡夫自位说。鼻根缘香。不缘声。不合名闻。今依诸根互用说。亦得名闻。问经言上下内外如何。答色界名上。欲界名下也。又有情名内。器世界名外。又就有情中。身内功德名内。身外无衣服名外也。
言上下既远等者。疏主设难词也。
言若根遥知等者。若香在彼处。根不就彼处。云若能遥知得者。此坏根。不坏境也。坏是杂乱失坏之义。非损坏义也。谟云。法相所谈。鼻根乃是合中取境。令若远取如是离中知境。即是坏乱鼻根合中知义。所以坏根。不坏境性也。二云。若事须香境到来。方始取得者。岂一切香皆肯就根耶。未必一一香就鼻根来也。疏主设此双难了。
言论云此是知等者。引诸论通也。
言定智遥知者。疏释论文也。此是第六意识相应心所。别境中智。智与第六心王。向鼻根门中。依鼻根缘上界香。问既是意识与智知故即是智。何故经言鼻根取香境耶。答智依鼻根。方取香境。就所依说。名鼻根闻也。其实鼻根只缘得合中知境。不能取上界香。上界香亦不就鼻根来。但是意识相应之智遥闻也。所以疏云。非鼻实能离中取境。又诸根互用。鼻根取境难。尚自取得。况依眼耳离根之智。不取大千香耶。问何要将诸根互用义解。答疏主以下地根缘上地香。显诸根互用义也。
言又诸根互用鼻等者。金云。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五根发五识。尚自缘一切境。况是五识同时之意相应之智。不能取大千香境耶。非鼻根自体而取也。问既明鼻根取境分齐。而即合疏言。况依此鼻同时意智。不取大千耶。何故乃言眼耳智耶。答此互影彰也。或何欲成眼耳之意。故结况鼻俱意识智。不取大千香耶。问若由经力。鼻能取诸境者。为发自识见色。为发眼识见色。答发自识。若尔。但是识互用。何者名根互用耶。又复根识何名同境。答根同于识。而互用故。根为主故。独得根名。若尔。于根得自在。一根取六根。亦可于识得自在。一识依六根。若境界生识易。一根同六境发识。是主义。所以生自识。此不依一根发多识义者。依一根发一识也。又云。然根五义胜余色等。
言得假等。问香是合中知境。如何离中取得耶。答疏言。得假似香等。问何不取实香。而取假香耶。答若许离中而取香实体者。坏境性义故。所以但得假似香。即不坏境性义。摄问云。诸圣教不见说香有假。云何言得假似香是假耶。答五十四云。风行空中。无俱生香。唯有假似香。如风过拂树华等香。逐风而过。由因华等风有香故。名假似香。不得根本香之自体。名假似香。安国云。离质香也。亦云孤游香。三十云。据实。香气合中方知。离中取者。得假似香。非实香体。若得离中实香者。即坏境性。意说若取实香。香性即坏。由如僧人著衫即坏僧仪。假香即不坏。如俗作戏者僧衣也。
经言须曼那。亦云末那。此云意。即好意华。亦云妙意。
经言阇提。新云金钱华。
经言末利者。此云鬘华。堪作鬘故。
经言瞻卜华者。正云瞻愽迦。此云黄华。小而香。南海郡有藂生。
经云波罗罗者。此云重生华。
经言旃檀香者。摩罗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火不能烧。阿那婆达多池边。有沈水香。丸如麻子。烧一丸。普薰阎浮提。众生闻者。离一切苦。
经言多摩罗等香者。此云无垢贤。亦云藿莱香。
经言多伽罗香者。亦云多伽楼。智论翻云木香树。
经言波利质多罹。此云圆成树华也。亦云护种种香。
经言狗鞞陀罗树香者。此云大游戏树。亦云圆生树香也。树高五百由旬。香气逆风。五十由旬。顺风百逾缮那。即忉利天大集树也。
经言在胜上者。问何名胜殿。答帝释与修罗战时。胜者升此殿。此殿威德如盛夏日。一切天人无能久视。
经言诸天所烧之香等者。问何名诸天所烧之香。答善法堂中有香。名净庄严。若烧一丸香。使诸天心皆念佛。夜摩天中有香。若烧一丸。天众云集。兜率天中有香。若烧一丸。于一生所系菩萨前。兴大香云。覆法界。普雨一切诸供养具。
经言诸佛身香者。上经文言。身出妙香。遍十方国。众生蒙薰。喜不自胜。
言色界云何等者。问欲界有段食。可言有香。色界无段食。如何说有香。答疏言此通果香。非业果香也。
言华严经等者。问此经只说欲色二界有香者。何故华严经说无色界宫殿香耶。答此据依形法华经也。彼据似形华严经也。且法华经依形者。依托旧身形。形者形质。即是色界实身。名为依形。依此旧身形上。变起香境等。持经之者方可闻故。名依形香也。
言彼据似者。依华严经似形者。无色界无本质实身形也。依定力新新变起扶尘五根。五根依处虽有五根形作从。无用故言似也。所变身形及宫殿等。虽皆有香故。名假似香也。所以法华经约依形香。则胜也。华严约似形香。则劣也。
言然瑜伽等者。问何圣教说无色界有似形香。答疏言然瑜伽等。只有显色等相。无实本质也。
言以彼香等因阙者。下有两重。因会无色界无实色用。无实香有假以香。生因有二。一者。无香味种子。名生因阙也。二者。无加行心。作香味触。此心既无。名生因阙。
言又无用故者。问何名无用。答无色界人不吃段食。若吃段食。事须得香味触三资益。既不吃段食。不要香味触。故名无用。设使圣人加行心变得。亦无用处。故无用也。金云。无力用故名无用。由境上无香味。令能缘心。亦不能变。名无用也。此约能缘心说也。二云。由所缘境上无香味力用。不能牵生能缘心。变起香味。此约所缘境上。说无用也。
言依托色界等者。双释生因无用也。且别释。若依托色界中色种子为本质。变起定果色。即无香味。以地法无故。若依欲界中色种子为本质。变起定果色。即有香味。地法有故。上别解无用了。
言又加行心劣等者。别解生因有二。一者种子名生因。二加行心。加行心名生因也。加行心劣。便名生因阙也。因强即有也。因劣则无。无色界变得香味。因劣则变不得(上依地科简了)。
言菩萨有二乘无等者。依人料简也。问若二乘无。应非圣人。答二乘中广慧声闻有。余人无也。言二乘无。非广慧者无也。
言佛弟子者。圣有凡夫无也。圣中菩萨广慧声闻有。余者无也。佛菩萨有者。菩萨依无色界。亦变得香味也。
言然瑜伽云等者。即通五尘等。并能变也。意成前说似彼香等。于色味皆能变也。
经言地中众伏藏者。案成实论云。金银无香。金刚无味。如何伏藏珍宝有香。答小乘根钝。不知此经是大乘。岂同小乘耶。又宗计不同。不尔云何八尘共成也。
经言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者。问设入初地。岂鼻根是无漏耶。答元来是有漏故。简要云。从无漏法引生。亦名无漏法生也。不言所生鼻根名无漏也。长行经云。得清净鼻根者。非是鼻根体亦无漏。约圣位菩萨。依无漏法引起鼻根作用。名无漏法生。生由起也。不是亲生也。摄云。许因五识得无漏者。正同此文。
经言。得千二百舌功德。此量也。
经言若好若丑若美若不美者。此正是清净舌根向上用。故名根用也。清净舌根正取甞味为用也。眼所见舌者。扶尘舌根。此与清净舌根。作依处也。
言此无境量何故等者。此后二根。不同余根。阙于舌根。甞三千大千世界上下诸味也。问何故舌根不能甞知三千界味。既不能知三界味。应不具千二百功德。答疏言舌根应亦得等。疏中有三意。一云。亦何许甞三界味也。由此舌根。正以说法为功德。不以甞味为功用。长行及颂。贪说说法功能。恐文烦多。略却甞味功德不说也。
言香离质而等者。第二意。色香离质而有。味离质则无。既无离质味。故不说甞三千界味也。
言经中亦说等者。第三意。佛则有。余人则无也。经中亦说者。则是十住断结经六云。如来眼通不可思议。如来耳通无能限量。如来鼻通倍不可计。如来舌通广无边际。故言佛有鼻舌通。过于眼耳。安国云。且约一乘说。眼耳法立。通余四根不立。若依大乘及佛果位。五根皆立。通并能离中取境也。
言舌具用者。即器具。扶尘舌根是说法器具。将舌具用简。不是舌根用也。
经言诸佛皆向其处说法者。问诸佛何舌说法。答诸佛有常向不背相。此人见佛。所以常向人。与此人说法也。
言二颂颂多众等者。经言。是说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满三千界。随意即能至者。正是声遍三千。舌具用也。
言一颂贤圣者。经言。梵天王魔王等者。章敬云。梵天王魔王何名贤圣。答梵天王等亦不妨贤圣化作。作魔王者。多是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作也。亦名贤圣。
经言上下好丑等者。上界名上生。下欲界名下生。人天名好生。三涂名丑。或生身形端正。名好也。丑陋名丑。
经言悉于中现者。问何故持经者身净境现其中。答大论云。如密藏经中说。如来法身住于一切众生身中。光影外现。犹如净彩褁摩尼珠。无相障蔽。色不碍空也。又华严经云。善财童子身现十方。空不碍色也。若一珠明彻。众像皆临。万水澄波。俱时自现。问何故舌根不言别味。又身根不言觉触。答舌有变味。说法之身能有乐观纳境之用。显其别德。不说常用也。眼耳鼻意更无别能依本用也。
经言唯独自明了等者。身中色像。持经者。自家见。余人不见。此亦总相说。若上位人。何妨见下位。问自修十法行。唯独自明了。教他修十法行。余人亦应知。答自作自修行。自身知是事。余人设随教。还成独自知。今解余人之言。简于下位。若加被亦能合是也。
经言虽未得无漏一行等者。结也。意言未得二空理。法性身以清净常体者。不是无为法名常。但是相续一期之常体也。
言无穷者。问何名无穷。答将一句一偈法。一月四月为人说。故名无穷。若不是持经力。争得如此。
言且举月时之分齐者。举四个月。影取更多时。举一日彰取更少时。至多时至多时皆是说一句一偈也。谟云。西国法一年有三际时。谓热雨寒也。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四月。为热际时。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际时。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际时也。四个月为一时。名月分齐。三时为一年。名时分齐。向月分齐中。取一个月。时分齐中取一个时。故名举月时之年也。意言或多或少。总能演说一句一偈等。此方分为八时。即月盈至满。是白分。月亏至晦。谓黑分。白前黑后。合为一月。六月合为一行。日游在内。北行也。日游在外。南行也。总此二行合为岁也。西方黑前白后。随方不同也。
经言心之所行等者。心是能缘心也。所行是所缘境也。能缘心取所缘境。名心所行也。所以云心所取境界也。心所动作用者。三性行相。善性。不善性。无记性也。
言或身语意者。心之所行配身业。心是能行。身业是所行也。心动作配语业。心是能动作。语业是所动作也。心所戏论意业也。戏论即言说分别也。法为所分别。心为能分别。故言心所分别也。此句即诸引意也。或意引诸识。语是心所戏。心为能戏故。
经言虽未得无漏智慧者。初地初得无漏智慧。能引意根也。意言虽未得初地无漏意识相应之智。能引意根。第七亦成无漏。然经所说。皆据第六识。若约六根。合第七识。显故。
经言皆是先佛经中所说者。持经之人思惟言说道理。此是诸佛经教中。即是先佛经中说也。
言恐文繁广者。只此意根中长行七段文。颂中述五段。故名别也。若更勘诸根偈与长行。差别不少。恐文繁长。不能一一分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