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四相品第七
如经以四种相者。如下文云。一者自正。二者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因缘义等(云云)。
开示分别者。即如上文。愿佛开微密等也。
义略不彰者。自答上因果。但明长寿修因。能护法人获长寿因果。故云含也。
无解脱者。二乘无无余脱也。
迦叶请开者。谓开常无常也。
是涅槃二用方便者。开于今昔方便。即显真实。故云非常非无常也。
昔三点无常者。是纵横常也。
即是智上意地能缘者。心数也。
而不得说于耶常者。须用无常药治。今始得说也。
二用具足者。无常常也。
河不回曲。犹如直绳。直入西海等也。
共成一道者。谓双游也。
此之四句皆覆正理者。以三覆一。以一覆三。各执不同。故引释论证成。成今四悉之意。初四句即世界意。
四句皆方便门者。从四门入。皆得见理。即是生善也。
智臣能解者。对于不解。即对治也。
又此四句皆是正理者。四门皆得见王。无非三德之理。理即第一义悉也。
两非方便耶者。意斥他人。今此四门皆是方便。为是门故。若能见理。皆是真实也。通是门故。若能见理。四门皆是也。
通是秘密者。约未开故。四句互治。无常治常常治无常等。四句即理。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无常等皆是法身也。
如此敷演者。于一句中别分诸句。诸句皆是一句。故云说秘也。
今之四句该括凡圣者。始自理即凡夫名字观行。乃至究竟圣人。皆具四句也。
如分涅槃以为四相者。即一而论四也。
通途广演名说者。从首至轴。无非说也。
至无至处名开者。即是不开而开。义之如至也。
常无所宣名说者。即是不说而说。义之如说。故经云若如来常不说法是则多闻。即其义也。
而从多判者。互有是傍。今从多从正。故云以为三密也。
不求无相者。无相之相。名为实相。更何所求也。
尚无涅槃者。一相尚无。
而四相无缺者。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故云无缺也。
开四即俗谛者。俗名差别也。
无我即我者。中道真我也。
例如般若云云者。如前一相即四相等也。
兼明身密者。兼谓兼道通口身意故也。
若别兼者。口兼身也。化他亦尔。既有化他即是自行。今且从正从。多则化他摄。
身意亦尔者。皆具余二故。今且从多耳。
开示分别四也者。开一涅槃不四种相也。
若佛如来者。释迦示同诸佛。故云若佛若如也。
如来者。若以智契于如如能得果为来。此即自正。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而迹应众生。即是正他而来也。
见者正智者。五眼一心中见也。
诸因缘者。以智缘于实相之境。由智契故。则说一乘之教。由佛如来能证此理。故云自正也。
如来与佛其义不异者。佛是觉义。如来是境。智能契境。故不异也。
实相非因故非自者。自即法性。他即梨耶。共即和合。
不无因者。即犁耶是法性。即法性是犁耶。故非自他也。
了达实相故为见者。以达实相离四性故。毕竟空寂。见秘密藏也。
举浅况深者。且举比丘见世间火。推成观境。况佛说十二部之深经耶。
生无从生者。四句求火不可得。即是性空。
灭无所至者。即是相空。性相尚无。全心是火。是心心尚无心。求火叵得。即是实相。不从缘生也。
抱火烧身誓不邪见者。以由先推火聚。不从缘生。智契于理。犹如抱火。见此实相。一体三宝不起邪见也。
利刀割舌誓不邪说者。犹智故。故云利刀。境智和合。名不邪说也。
况复诸佛者。以小况大。以浅况深也。
为缘异说者。答前难意。不用例开。三宝但是一体。今为化他不得为一。而明于四也。
令生善根者。令生常等理善也。此四悉释文自对之。诸家无此文意也。
止可含苏者。苏譬阴入法相赞叹也。若软强食。食俱不可。未得与生善对治之益也。
从微之著者。从欢喜乃至入第一义也。
慈是善本者。谓无缘慈。是诸法之根本。故经云谁是一切法之根本。应言慈是也。
婴儿譬初信始生者。藏教初心未得无常等也。
赞叹欢喜者。彼解法相喜。相喜世界也。
更增成病者。增其贪慢等病也。
将无夭寿者。恐夭常寿也。
喜逸妨道者。妨世界道也。
况生善者。无常及常治也。
硬食尚消者。譬得实教之益也。
堪可切磋者。以大乘而调斥之。得对冶益也。
推此经文须作四悉者。此依经消释。不是余文义立之意也。
经云有所顾念者。以慈善力。恐信心不生。
经云多唅儿苏者。唅字(胡绀反)字林从玉作琀。诸书从口作同谷。梁传曰。贝王含谓资人含与也。亦云口中自食名之为含。以口𫗪口名之为唅也。
四请法多少者。四悉为多。欢喜为少也。
经云增益寿命者。先增无常寿。后增常住慧命也。
旧有四释者。各问事中未说法合深理也。
料简不堪者。昔说于常即是不堪。为说无常。今说于常治昔故也。经云则不供足。世界为少备机未畅故。又经云功德已备者。闻无常教。善根渐熟。亦是方等中见等持身。如来功德魏魏堂堂等也。
此别有意注云云者。即是出世三味凡夫三味及凡圣三味也。乃至法华开前味。涅槃带权三味。显秘密三味也。
经云烦恼为薪者。即凡夫常邪为薪。二乘无常智慧以之为火。成今三德涅槃之食也。
初以三悉即是恶子者。今且取未证秘藏边犹是无常破病。故名为恶。若论五味二酥之中有密入。
第一义者。不名恶也。
此乃小大通共以为四悉者。鹿苑小二。酥小大相对。法华开显。与今经开题同兼之。常被于末代。得以无常为生差故。以常治无常。双非常无常为第一义也。若论皆知常住以取小乘果。判为三悉耳。
知其家者。以五阴为家也。观此是五阴淫身常住。故云有佛也。
佛举无方之问者。方法也。不依法而假设此问。为断肉之端。若依法用财施乃至般若。今即无施为施也。乃至般若示愚常智。以达愚乱即是度也。
于我无损而成大施者。一显施心平等。二显彼德名者。又不损财。故云大也。
又见福随喜者。大论云。如卖买香及傍观者。三人同得闻香也。
见苦者至而名大施者。此乃施命功德家多为大也。
经云声闻天者。问音彼闻我证谓之闻。我声到谓之问也。
经云善知我意者。我听食肉是权教说。大乘实说是肉皆制。汝今令断深会佛心。故上文为断肉端也。
三云眷属回转者。故戒经云。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母。生生无不从之等。故不应食也。
四同四大五阴者。又戒经云。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等也。
精血不净者。一切众生皆同父母精血和合。故云不净也。
乖菩萨化道者。菩萨与一切众生作净土因。以慈为本。若食其肉乖于慈心。
食肉小罪多者。食肉一脔。五百脔偿之故也。
昔国王者。须阐提太子善住王子等也。
及果菜等皆他命分者。是他供身之分也。以将己分而施。故云命分也。
经云云何如来不听食肉者。意难何故先听。今即不听也。
一云佛是大慈者。当来皆有成佛义。故不应食也。
初地是大慈者。若取方便位。初地性地未得大慈义当得也。
须云为我者。即不得食也。
蛇似龙者。龙于人有功。故不得食也。
若随他语者。小乘权说为美也。若自意语大乘顿制。今日粳粮等为美。
饕餮者食财谓之饕。贪食谓之餮。自饿谓不及也。
开三遮十者。初开三种净遮十种不得食也。
虽现食肉者。权示小教为众生故。取其佛意。故云不食也。
与众生隔绝者。如戒经中一切众生见而舍去。即化不得为绝也。
皆是假名因缘之教者。若取通论。世间经书。亦以仁义礼智五常等为因缘也。外道教即取自然不从因缘。佛教以因缘为宗。故云皆是等也。
先须缘起者。衣钵进退也。
次明戒体者。谓得戒也。
后广出相者。谓说事相也。
判生下注云云者。缘起具如止观中。末利夫人。假传王教不杀厨人等也。
戒是大乘常乐等者。戒为根本。由有戒故常乐四德得存。故云深妙也。
木叉名解脱者。名别别解脱。亦名保得解脱等也。
毗尼名灭者。能灭身口上非也。
在口为诵者。优婆离一夏八十度诵出也。
又堕长养者。从微之著。长养罪也。
十善譬顿教者。最初说华严教也。
譬渐教者。开顿出渐。即不起寂场而化鹿苑也。
明开合意者。开顿出渐。会渐归顿等(云云)。
非一非四得说一四者。亦应云而一而四得说四一也。
证明自正者。证是涅槃也。
因他广衍者。问答涅槃也。
法身为别涅槃是总者。四根一相也。
涅槃为别秘藏为总者。涅槃即四故。故云秘藏总也。
或时为总者。涅槃一名也。
或时为别者。约四相故也。
有反质者。如经虗空无所有等。四名不殊既无虗妄。涅槃四相亦是贞实也。
有答。答涅槃一也。
有通者。涅槃通名四相也。
无依无正者。灰身灭智。何论依正也。
今涅槃有所师法者。以三德之体。为所师也。
今涅槃有如来者。法身常住也。
一明灭恶者。即是因。二明灭有者。有即是果。五通灭有者。如经诸有淤泥等。即通灭二十五有生处也。
悉据佛意可寻者。佛意从少之大。所以引昔为难也。
不应名同混令无常者。汝忆想涅槃名同将常。同于无常也。
所离所得与昔为异者。今教所离。离只是得。得常乐等指于三惑。即三德故也。
今涅槃中有妙有者。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之妙有也。
所谓恭敬者。妙有之法。以法为师。能恭敬人。即是于僧一体具足也。
文有二似作三难者。正难烦恼与有。次约于业。莫知所至等文兼含。故名之为似也。
良以业运者。业有所至也。
不能有至者。无当有身果也。
故得有有者。当来生处有身也。
那得妙有者。那得常住法身二十五三昧妙有也。
铁是凡夫者。答意由如热铁赤色已还黑。犹如凡夫烦恼虽灭。后烦恼还生。如铁更赤也。
亦是凡夫无常者。对于初住中道法身。名凡夫无常也。
不同二边者。外道凡夫为有边。二乘凡夫为无边。如来即边而中不同。灭已复生之。无能生中道妙有也。
凡夫灭惑还更得生者。经还约二凡夫也。
物谢于前名生于后者。物如瓶体。破已得名。名为破瓶等。如来涅槃亦复如是。破已得名。不同灰断也。
不同汝问者。坏已更生也。
经不得言圣王命终者。如法华中。实在而言死等也。
经云游诸觉华者。如有树果。即得安乐。如来亦尔。有觉之华。华表于净。安乐表常乐。游戏自在。故表于我。故云四德也。
第二广开身密者。如来示九界身。名之为密。昔未开故。今皆开之。故云出种种身等。只九界不同耳。今令同得大涅槃。故云开也。
他谓一物覆一物开者。覆只是稳。开只是显。如法身隐般若耶。法身显解脱隐等。各隐各显。三密不同也。
只覆于开只开于覆者。名昔论覆。名今论开。更无别故。体云只也。
于凡不解者。不解只是法身覆。故不解也。
余何可解者。意斥法身。就覆般若解脱。亦未能解也。
他明巨细相容者。取下譬来释如须弥入芥等。
圣人之术者。浅近之事也。
而非因缘者。皆不思议。非感而感。非应而应。大事之因缘也。故云空假中等。一心论因缘也。
无量不容一尘者。尘即法界故。故云不容也。
延促过现者。延促约劫。过现约时也。
昏怳尚然者。举浅以况深。世间梦事尚尔。况不思议至极者哉。
经云汝不应言者。贯下三意也。
经云唯愿如来说其因缘者。请说生罗睺之因缘。度烦恼之因缘也。
经云佛告下牒难总非。故云不应也。
经云能建大义者。何者大义。我今生罗睺罗。将因显果。住大涅槃。名为大义也。
一信住二真住者。即初发心。入十信位也。证位为真也。虽非因果。涅槃体也。而能菩萨常观涅槃行道也。而果而因。以正因性。理具因果也。
中论何故云菩萨不能者。破前初师也。
修种种行者。五行十功德也。
直举一须弥入芥者。具释如维摩不思议品。须弥芥子。皆法界故。乃至十方世界无非法界。故一尘具十方分。况不思议解脱之用也。
经云如陶家轮者。举诸世界。如一团泥置于轮上也。
示过六道者。即表为天人之师。故云过也。具足而论。亦过四圣为究竟之师也。
觉未觉故者。自觉烦恼。又能觉他烦恼。此解为胜也。
能生万物者。能众生万善也。
谓言死地者。秋能令万物雕枯。喻烦恼灭也。
又葢由众生感见不同者。进退释之。即生亦有四果之义也。
经云迦叶以因缘下第三总结。菩萨住大涅槃。能示因缘也。
将前意难后义者。牒前佛立难中云。犹如火灭悉无所有等。今云灯灭者。但取灭同。难后示现能生种也。
因以为难者。因佛举灯器。器是无常。何明法身也。
大乘那含不受二边生者。初住那含。住于中道。无二边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