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圣行品第十九
前略广门说涅槃果者。略是纯陀品中明常住五果。衰叹明胜三修新伊等果。后迦叶菩萨三十四问广答长寿因果。乃至大众问品广明果也。
十德聚功奖劝行因者。皆说如来果上功德十力四无畏等。如华严中依正融融令慕果行因也。
何者下。是今家正后。
前明圆极之果者。皆论佛性常住之果也。何得圆果永蹑渐因。故今不用也。
不应言佛之所行者。意云佛是极果故也。
不应言菩萨修行者。菩萨是因人故也。
又且今破五行非圆因者。次第别因故。十德非极果者。分证果故也。
圣行是开空法道者。五行之法。是毕竟空家之道。道是因故。故云法道也。
是第一义理者。证毕竟空理也。
不来不去者。来无自性故空。去无所至。即中道空也。
是如来密语者。对病说于无病。无病即空。此之五行道名为空。何故云五行是有也。
今得闻知者。即是有所得也。
广明大般涅槃施者。始自纯陀经常终至大众受供中间随问施与。无非佛性常住。故云竟也。
服此方法者。正以次第显不次。以为方法也。
诸佛菩萨之所行者。圣所行故。名为圣行也。
通称圣行其义未显者。通则摄。别不别不摄通。圣则是通。行则有别。故今更论次不次等也。
真不知俗者。十行出假不思议俗也。
俗不知中者。谓地前未具一行一切行一切智等。行是所观。智是能观。以智契行。故云一切也。
梵者净也者。即取究竟净边。能起慈悲应于六道。故云涉有。不同其尘犹如莲华。虽处淤泥不为所染。有即二十五有生处。约化他已辨功能也。
婴儿行就譬立名者。如下文有渐婴儿木牛黄药之喻等圆婴儿即不来不去不作大小等。皆约喻也。
就所治立名者。约不差差等五种病儿一种菩萨也。
就圆人立名者。发心毕竟二不别。初观涅槃行道也。
不住名行者。约行因说名为不住。既因果满后能化他。令他修行。故云令他不住也。
病同他恶乃是枝末者。如来无病同于众生。故非本也。今取一行是本。五行是枝。本通枝别也。
缘于涅槃者。约理而论修。还将中理而化于他。即约慈悲本为。故云梵行也。
乘理自进名天行者。即是证乘。一家名义亦名行乘。亦名教乘。得初住理乘。此理进到第二住。名为进也。
弃本从末者。斥他取病行为本。却成末也。
能作病行者。文同有病说无病也。
若论五行次第从浅至深等者。以圣行中戒圣行居初次第成浅。病行即是如来果上云用。故合居后也。
若论一行等者。即不次第行。一行之中皆令五行。今从初说。故云病行备于五行也。
若判通别者。将别判通。天行为通以约理故。余四则别。将通判别非无五行也。
不可一向者。一一行中皆具通别故也。
上能束散于下者。不次第行能束五行。同归一行。能开一行即是五行。名之为散。
下不能卷舒于上者。次第之行戒行居初。不能五一自在也。
说三不说二者。二即天病二行。若取现病居初。即成说四不说一。今从五行次第。故云说三耳。
私谓以杂华中者。即是华严广明初住行位。故指往寻也。
不逾一理者。彼经普贤门中初住已上行愿因果依正融融相即皆证天然之理。理已摄者无非法界也。
天之行故者。约于真因进趣边说。名之为行。行即理故。故名天行也。
为天修行者。从初发心。本求于理。故名为天也。
远指于天者。约始觉果。名之为远。别教次第约未证边。亦名为远也。
有通有别者。天行名通。余四行别。
道后自彰但说三行者。天行病行即自分明也。
次未有者。梵儿二行也。
所缘理者。谓专心修习也。
治之即差等者。正是上文五种病儿有病行处。劝修涅槃也。
以如来自行即因人者。菩萨之人依于圆因。即是果家之因。故名如来也。
即因而果者。大乘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因果不二也。
不结劝者。此是如来之行。不同二乘所行。故不须劝也。
答同缘涅槃立行有异者。一以涅槃心修次第行故。二以圆修发心毕竟二不别故。故偏圆不同也。
一双释五行一行者。圣行之中开戒定慧释后。皆有次不次行结。故云双释也。
若从声闻是遇瞻病者。大论中如来为大医。经教如药方。声闻犹如看病者。今云从声闻者。或如般若中加说大乘。或佛灭后四依菩萨作声闻形说于大乘也。
是为可治者。犹遇人法具足故也。
经云兴大战诤者。魔是诤人。故云诤耳。菩萨之人实无诤也。譬说中从四重去。即是五篇之罪。大乘之中不分篇聚。但合释也。
经云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者。此以五欲之乐名涅槃。非是如来真实涅槃也。
二具事理者。事即事戒。大乘之。戒带事约理。故云事理也。
前后眷属者。偷兰为前方便。及第二篇通持下四为后方便也。
防意地者。有漏定也。
道共戒者。道论谓无漏圣道初果已上能具此戒也。
性重为本者。性重若坏。余或不全也。
经䩸衣。䩸字(而用反)说文䩸。案毳饰也。或作𣮠(而容反)。谓古贝垂毛也。
经[序-予+(这-言+(庚-(序-予)))]子者。[序-予+(这-言+(庚-(序-予)))]字(姊叶反)案字诂文。[序-予+(这-言+(庚-(序-予)))]今作接。谓木之子也。蒂音者非此意也。
八道行城是塞戏者。西国兵戏二人各使二十玉象。此方亦有𦘕板为道也。
愿与他共等者。大论中问菩萨与他为当与因与果。何者若与他因菩萨之行则阙要。与其果自行满足。回果与他也。
彼此穷底者。于初发持戒心达实相底。即是自利利他究竟满足彼岸之底也。应招报果去当生处果也。
今不近不远者。近即人天。远即究竟分证初地故也。
初地真解者。真如妙解也。
证道同处者。同圆家初住也。
三云约地经者。谓十地经将十波罗蜜具对十地。今是戒故即二地也。
则入理名住者。此约次第行人证真谛理也。
行以自在为义者。出假化物种种法缘。故云自在也。
无所畏地者。离五怖畏也。
文意不单者。明次不次也。
常故不动者。法身之体不为二边之所动也。
乐故不堕。涅槃之乐不堕四趣也。
我故不退者。以自在故不同小乘有退也。
净故不散者。不为世间八风之所能坏也。
今取寻常者。世间法尒不同大经也。
一举偏圆两人者。佛及菩萨也。
经脑晓者。晓字(依字说文古木反足大指恐非今用)按义宜作解音(胡卖反)。谓脑解也。按无上依经解三十二相中。二如来顶解是也。
未得是堪忍地者者。文云作是观已。故云未得也。
此中关十六特胜等者。谓相关洗入也。
既非根本者。非是四禅有漏心修此之观慧。皆是无漏入于初地等也。
发开身仓者。如世间仓。开见五縠等物分明也。
不生味著者。不同根本。
此似九想之证者。除三欲故。此文犹杂。故云似也。
忍贪欲饥渴是法忍者。此约无情之境。蚊虻等有情境。故云生忍也。
二明圆定者。即犯之处是持也。
既持毁自在者。于犯明持而得自在也。即戒而定。即犯而持。此戒即定也。
经云颇有因缘得破不者。意云忽为大利益之缘。得不故问也。
经云佛答有因缘故可得破戒者。若有见机四悉感应之因缘。亦得破戒也。
经云若有菩萨知以破戒者。知之一字正是见机菩萨也。
经云我宁一劫堕狱等者。此以涅槃心修至初住前未破无明。报身犹在。故受此报也。
事乖理顺者。事乖破戒。理顺见机。为护法故。
经云断其命根者。即是其王见机破戒。从煞发心。其婆罗门即堕地狱。一切众生至地狱时。皆生三念。一知谤大乘。二知被王煞。三知今受。此苦即便发心。乘此念力生甘露法鼓。如来所经于百劫等(云云)。
他云此是开合之义者。开合之语即得未知开。何教四谛合归何教。毕竟空中即是无谛。何得更有谛名邪。
开四为十六等者。即如下文知苦灭。知苦灭知苦道等。一谛为头互为十六也。
而名义不同者。生灭无生义各别也。
对缘悉异者。对四教机四缘异也。
大有所关者。四种四谛不同。一谛又开十六。一谛又有四门。四四一十六门门四悉等。名之为异也。
今一往对三藏等者。且依次第对缘。意在不次。四种四谛。故云一往耳。
次第亦成者。谓大涅槃心修从折入体十住观空等也。
境智相成者。亦有在义。不知是何境智相成。所以未当也。
非境非智等者。前之二谛是境非智。后之二谛是境是智。苦集二谛有为有漏。道谛有为无漏。灭谛无为无漏。苦集二谛世间因果。道灭二谛出世因果故以有双也。
四谛义多者。如前四教五味所关处多也。
悉是菩萨观境者。以为圆菩萨之所观也。
能所合论者。无作为能观。前三为所观。无作为能开。前三为所开。故有四种四谛也。
身是苦本者。谓三苦八苦等皆因身有也。
若一往者。且依三藏菩萨。二往皆以大涅槃心修次第行也。别教之人初从生灭次第入故。复是一往也。
苦是现相者。三八苦现也。
因相微密故言转相者。善恶难知名之密。以因转能趣果也。
见著知微从微至著等者。见果知因名之著。从因至果名之为微。如水渧虽渐盈大器。即其义也。
两心转变者。以因心转至果心为两心也。
习读不断名为集者。从一生死至一生死。名为不断也。
五明制立者。制谓制名立。谓立法即是约法定其因果。故名立也。
义说为二者。因果体一从证言二。故云义说也。
六胞增长者。先约身分。次两手两足及头等。故云六也。
年疾增长者。年之与疾俱是增长也。
经云念念老者。刹那时异也。
杂病客病即摄地大者。如人患热。忽增冷病。非是本有。名之为客。以不定故。复名杂也。
经云心病者。如诸文中烦恼为心病。今即不尔。何者取过分边。亦名为病。皆从心起。如人忧愁。亦是病也。
一由过去二因互别者。或复布施而杀生。即是有福而寿短。或复持戒而悭尅。即是命长而福尽也。
经云死为大苦者。有四苦皆名为死。故云大苦也。
五阴盛是其别体者。以生等八皆猛盛故。若作总名。即是五盛阴。以感前七。故云总也。
方便五阴则非苦体者。四善根人名为方便也。
又简出一苦者。如经除老苦老不必定者。佛及天人一向无也。
女譬生果者。生即是果。故云生果。亦名恶家之果也。
观生初起者。初受身时托五阴舍也。
主人譬菩萨检责者。以用观智知生虗实也。
经云供养等者。菩萨还保护此身令趣菩提。故云礼拜也。
生果之处多有荣华者。贫之与富随有住处。已自为乐。贵贱可知。名荣华也。
金心已还者。既不受生死即真无生为所止也。
三菩萨喜庆者。以智契境了达生死。名之为喜也。
生境检让凡心者。意云凡夫知生必有于死。以无智故不肯俱舍也。
凡心应境者。初度身时生境相应故。经云令住我家也。
幼童解行浅弱者。三藏菩萨未断惑故。名之为幼也。
粪中果者。未断烦恼身为粪中。且取生天应兼于人。故云果也。
有智人者。即通菩萨见地离欲已上也。
意呵责者。汝何不求无上菩提。取于人天果也。
经云为欲洗净还弃舍之者。菩萨被呵作不净观。弃于人天也。
一往接之者。五戒十善也。
第二观老者。经中有十二复次。皆有譬合。以老过患多故。故重释之也。
第四观死苦经有十复次释死。或譬法不同故也。
未全免死者。等觉已还犹有一品无明也。
初名佛为菩萨者。意云佛尚名众生。况不名菩萨也。
此不会经者。经唯除菩萨住大涅槃。不名佛应也。
生死尚不能生死者。全生死是涅槃。故非生死也。
不能伤磐峙金刚者。磐广大石也。峙者高貌也。即喻圆菩萨人具足高广三德之体。不为前之三教碎。散金刚。法雨所坏竖利皆成也。
若离即成二十句者。依文点出只有十句。细分成二十也。
经云于崄难处无有资粮者。有处非难复有资粮。如前唯除菩萨住大涅槃也。
去处悬远而无伴侣者。有处虽远而有伴侣等。
昼夜常行不知边际者。有时常行而有边际也。
深䆳幽暗无有灯明者。有处深䆳而有灯明。下文诸句例皆文说可寻也。
必有来处者。死已更生六道受报。故云来处也。
其路无穷者。生已复死。死已复生。故云无穷也。
死为穷道者。生崖已尽无有避处也。
非是恶色者。初死之时眼耳宛然更无异处也。
命绝中阴者。此阴身中也。
从离缘生即是坏苦者。缘生即是依正所爱之缘也。
离己心难者。爱由心故。名之为难也。
顶生是应生者。取文中然会则我身。是即是应为王也。
髦尾者。髦字(莫高反)礼记大夫在国乘髦马。说文髦发也。谓毛中之髦也。
刘孝标者。隐金华山作山栖志有七。不出而不任也。
为海髦杰者。谓文长德重之仕也。
此各为时所重云云者。意云有子无子既殊。但取所重为宝女也。
经云唯有视瞬者。瞬字矌同(度润反)或作眴。说文作瞬云目数摇也。吕氏春秋云万代视一瞬。庄子云终日视不瞬也。
心领境逼者。若心不领安之。若空即无苦也。
今昔义乖者。举昔难今。唯苦无乐。佛答意昔实是于苦。随他意语。横计为乐。与今无别也。
今具举六根等者。探取下文意也。
五难玄解者。如来只云于下苦中横生乐想即是玄解。何者昔随他意。苦乐不同。今皆是苦也。
佛意以轻为下苦者。于三苦中取有少乐。望苦为轻。迦叶难意。将三途重苦为下。又分三品之苦。故云谬倾。亦为末代凡夫恐生谬计。故此难耳。
次倒难者。将下乐生苦。故云倒也。
据事难者。如人受千杖。一下若过余者。未伏应生乐不。佛答且然。其言未伏是乐。佛意不尔。何者若受千杖一下便放计得脱边。只可乐是。如其未放。何得有乐。
一三受教二三苦教等者。教谓今昔二教。三苦之名通于今昔故也。
点三受者。点示以对三苦。名之为单点也。
但此二苦不须境逼者。行苦细故坏苦无境。但被无常坏变。名之为坏。不同重苦。故无苦逼也。
重牒问以求答者。明前世善二乘菩萨等乐求答也。
更饰其辞者。饰谓装饰。如经世尊文。于无量乃至已离虗妄等。是也。
菩提根本者。以根能生。以因即是缘。因为生也。
旧云乃至有于生因者。谓言世法始有故。佛果了因者。长养菩提一实之智。能了于境。成法身果也。
今谓有因缘者。即四悉之因缘亦得说于生因。为缘了之因故也。
后明为苦缘者。由先乐故。即有苦来。名之为缘。
释圣行品中。
是阴因缘者。谓六因四缘。以为集因之缘也。
本是烦恼者。由烦恼故。能润于业也。
无明无所行平等行世间等者。达无明体。即是法界。故无所行也。平等行世间者。谓无明修环遍于六道。名为平等也。
又十二缘不生灭等者。达此十二缘。即是佛性。名不生灭也。
成辨于爱者。谓于果身上。能成此爱也。
所须是所者。所谓我所。即是依正之上而先起爱也。
皆先举果者。有宿业故。今身习于业缘也。
烦恼因缘者。由习因故。起烦恼习也。
经云分别校计等者。即是凡夫邪谁五阴计我我所六十二等。所见不同故。云无量也。
若望解了得名为谛者。菩萨了俗。故得谛名也。若复随情。则称于俗。以随机化物。复名为俗也。
先引四经者。如经。于余经中为诸众生说业为因缘。或说憍慢等。以为四经也。余经者。谓阿含等诸小乘经也。
如四识住处者。即是受等四阴住于色中。故云五盛阴也。
经云非为非因者。如诸烦恼非不是因。但亲能盛果。故因于爱也。
二乘未断习如还财未尽者。谓未断别惑。名为未尽也第三料简者。于苦集后。无生四谛望别圆于其中间。故与生灭对辨。故云料简也。
忘前是忘生死者。谓生灭苦集也。
忘后是忘涅槃者。谓忘道灭也。无生四谛皆能忘于前后故也。
即令第二三四番皆显者。谓无量无作等同生灭文中料简。后皆可解也。
所以者何者。征起四种四谛。何不释四谛文了。而料简之今意者。只于世间苦集。即是无生道灭。何者灭理同。故不须待后。后之二谛文自结之。故云皆显也。
空中无生者。无苦集生也。道不二解能解所解故也。
明二边无生者。世间因果为有边不生。出世因果为无边不生。故云无生也。
其意无量者。略言四谛。广则十二因缘。生灭无生四门四悉一一差别。始自色心终乎种智。皆是无生也。
还就简四谛为四章者。只就生灭苦集。后释无生四谛为四章也。
若新定本者。谢公治定以为南本也。
而与夺之者。与有谛无真实也。
二乘之人有少分智者。出世无漏智也。
不能观苦等者。简异菩萨也。以二乘人不能观灭非谛。二乘之人已证灭理故也。
第三广明灭谛者。释生灭道灭也。
即是断章门者。约能断也。是离章门者。约所离释也。
菩萨具智德等四事(云云)者。德谓四德也。
或谓五德者。即第五句我常为二。并前成五也。
今且作四德者。如经。断烦恼名常者。择灭无为常也。则寂灭真谛理也。
则得受乐者。小乘涅槃也。
求因缘故故名为净者。十二因缘灭也。
故名为我者。以不二十五有生即得自在我也。
经云见麤细之物者。麤即世间因果。细即出世因果。
照物即常无常等者。常谓凡夫所计无常二乘真也。
有为无为者。世间即有为。出世即无为。众生非众生。正报即众生。依报非众生也。
物非物者。世间六尘名为物。不可见故为非物。苦乐我无我世出世可知也。
净不净乃至实不实等。皆约世间出世间释也。
乘非乘者。人天等乘即非乘出世等乘即是乘也。
知无知者。世间即无智。出世即是智也。
陀骠非陀骠者。此是外计主谛。非陀罗骠即是正计也。
求那非求那者。外计依谢非求那。能是正计也。
见非见者。世门非见出世正见也。
色非色者。世间名色。出世非色。
道非道者。世间非道也。出世名道也。
解非解者。世间非解。出世名解。
终是一道者。通于世间出世间无漏之道也。
信心乃至布施者。以信为本。是入道初缘故。法华云。以信得入也。
一以今难昔者。将今八正道难昔诸经说不同也。
经云久离错谬者。难意我亦知。如来无有错谬。为众生故。故作是问。令今昔是同故。如来皆难许之也。
经云以是因缘者。以是昔说十四种之因缘何故不同也。
会齐故理同者。开前诸经同名八正故也。
波利声论水名者。或有此声势呼此水名也。
经云于一法相者。只一无漏道法也。
经云然不离金者。如八圣道一用之不同也。
开善谓是摄法尽不尽者。不智于何法为尽。何教不尽。但有其言。未有所出。会通四谛。准此可智也。
先举昔事者。未知何经。今谓阿含中已有无量意也。
分别相貌彼竟不说者。谓建立法相也。
以名往收者。无量四圣谛也。
种则不同者。分别无量四谛也。
经云我于彼经者。指昔阿含等经也。
凡圣五阴者。即十界六凡四圣差别不同也。
于一一阴等者。即是三千世间百界千如等。故云无量也。
一一身法者。身即十界法即十如也。
一一解脱复有无量者。如前百句。一一转释。以为眷属等也。
名称同异者。同名四谛。则是摄尽。异则无量不尽也如大地一名为无量者。大地只一。是实无量四谛十界不同。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耳等。即其义也。
四人上判中者。二乘佛菩萨等经中约人故也。
菩萨阴则盖覆生死涅槃者。即覆阴利生不同葢覆义也。
则不能至于宝所者。三百由旬止宿化城也。
二乘阴乐者。证偏真涅槃也。
菩萨阴双是者。能得涅槃入生死双照之义也。
佛阴双非者。入于中道即边而中也。
次知入为门者。入谓更相涉入。门者由之往来。眼能入色。色来入眼等。名之为入。亦名轮门也。
乃至意亦如是者。入般若波罗蜜也。
寂静门平等门者。寂静门即是萨波若果。平等门即法界也。
不苦门者。涅槃门也。
亦乐亦苦门者。自行为乐。化他为苦也。
又知界分性者。界谓差别。性不分改即十八界不同也。
不能闻声者。且约一根具足应云闻香觉触等也。
即能见色闻声等者。如华严经中十种六根互用也。
怀善坏定者。坏于十善四禅八定等也。
坏因坏果等者。能坏世间果因也。
坏有坏无者。能坏二十五有二乘涅槃之无也。
佛色坏上诸坏者。九界之色皆能坏同一佛性也。六道色坏乐能坏涅槃也。
初觉无漏下云云者。乃至支佛皆无漏也。又斯陀含觉欲界三品思尽。那含九品四果三界尽也。
即觉不觉等者。觉即佛宝。不觉是法。非觉非不觉是僧。一体具足也。
饮苦食毒者。六道皆是无常也。
是后阴因缘者。能生未来之身也。
是无等等色者。等觉菩萨只有一品无明。以无有与等。故云无等等也。
是色解脱者。即真解脱也。
差已还生者。谓外道凡夫有漏心修断非想九品八地。还堕三途也。灰断不起灰身入灭也。离善之恶趣于四恶也。
离恶之善者。趣于人天也。
无离无至者。道即法界故是趣不过。云何当有趣非趣也。
一切诸法即是佛道故者。净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是为不二法门等云云。
动见修道品等者。此之四句约教判。初即生灭。二是无生。三即无量。四即无作。道品不同故注云云。亦应更约开会同入无作不思议之理也。
直知三法印者。如经无常无我涅槃寂灭等小乘名三法印。大乘以实相为印。即一法印也。
世间人但言第一义真谛者。通途古人但明二谛之义。安得今家第一义中有无量相。校计不知。况复四四一十六门等。故云无边也。
四谛十六谛者。小乘但明四谛之中。各四行相。名为十六也。
四相续者。只是相续假耳。六因生只是因成假也。
五事理者。事即是俗。理即真也。
六亲疎者。俗为疎。真即亲也。第一义无过。离于真俗也。
不虗诳故者。真俗皆实也。
有随情审者乃至情智审实者。今意随情则有俗。随智则有真。随自他则有真俗。皆名为谛。不同他人也。
宁当一体者。破也。谁复部中即无中体也。
只就二谛开合非一者。今家正解有七重。二谛不同。
经云将非如来虗妄说耶者。意云如来既非虗妄二谛如何差别也。
皆出经者互现其文者。真中无俗。俗中无真等。真俗相即始是今意。故云世谛即第一义谛也。
还成一谛者。前已问竟。今更难之。故云还也。
善巧方便为缘说二者。若审实论。如汝所问。只是一谛。一谛尚无安得有二。为顺世间世流布。故说有二谛也。
如随醉人说有转日者。如转真为俗则有二名。如其不醉只是一真。更无转相也。
一师云七种一统者。此师意虽有七种只是一实谛。
可随缘说异者。今斥随何等缘说何教异也。
一师言七种各异者。斥亦同前也。
名虽不同其义可会者。彼法华玄文中七重与此经名不同。彼约四教开合有此七重。开权显实归第一义。此但随情说七。约随智边。只一实谛也。故云其义可会也。三单俗复真者。别教当体合中之真。故云复也。四单俗单中者。圆接通也。五复俗单中者。别接通以但中故。六复俗复中者。圆接别也。七是圆教当体。此之七重圆接通文。单俗单中者。其名由显。又与玄文不同。今未测其意也。
佛意难知且出一师之见者。此是疏主谦退之辞。我今且依大师所为七种也。
揽阴名生者。阴是实法。名是假名。即有某甲宰主名字不同也。
即阴离阴等者。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也。
与法相称者。色即空故空即是色。故言相称也。
不得言苦集灭道是第一义者。苦集即真道灭。即中今含真中。故云复真也。
法譬互举者。前譬后法。此之五法皆如涅槃。故法譬皆空同是单俗也。
心无颠倒者。具足应云八倒单指中道。以为如实即圆中也。
此明有作无生等者。藏等实有同是幻有故。
指下一实者。不思议中也。
即以两始者。约初烧割体折两也。雨终死坏可知也。
复俗如向者。有作无生真俗同名为俗等。
犹是单俗复真二谛者。谓同前圆接通意也。
止论七种何足惊恠者。他人但作一种二谛解释。何足恠也。
第三明一实谛者。此是醍醐之教。与法华味同实相无别。若法华开了同名一实已竟。今为未入实故。前明七重二谛开别六重说一实谛。最初三藏生灭。今明一实即第一义也。
举四举二等者。征起也。
束四为二其义则便者。一者经便。二者义便。三二只是开合之殊其义不别也。苦集为俗。道灭是真。若束为三。真中更开第一义谛。故云少不便耳。其义则通故云少也。
除妄显梨耶者。以梨耶中有染净三分种子故。意除一分染种。显净分也。
中假师者。古弘中论师名未详。
兴皇悉不用者。总非前法师。能依破佛果。所依破一实也。
对边说中者。破中假师也。
待妄说实者。即是相待之意岂是绝待之实也。
若随缘异说者。今家意许兴皇说一实谛故不斥之也。
经云无颠倒者。即是四倒八倒等。以心不颠倒。故名之为实。四约人。如经名曰大乘。即是能乘之人也。文殊普贤大人之所乘故。
六约因者。如经一道清净即是因义。从因至果。故云清净也。
兴皇名初为实灭章门者。意约烦恼为实。能断为灭也。
取理为灭实者。理义则通不知灭。何教实证何等理也。
不二为实者。境智不二苦即是谛。名之为实也。
除两句只用实为谛者。即是有苦有谛非实。但取有实一句为谛。以实为义也。
经云非苦非谛是实者。前后俱实有何差别。何者前约有苦。今约非苦。总非前三。即是今实故也。
后三谛亦尔者。集等三谛皆约双非。如来佛性亦复如是。
显名如来隐名佛性等者。如来是果故显。佛性在因故隐。若具论之。佛性亦通因果也。
虗空取隐显不二者。虗空之体不当因果。故云不二也。
次释谛实皆如文者。即此一实谛。在昔四谛文。后皆名为实。故云次也。
又解苦无苦者。通教三乘与其谛名。若约藏教二乘。夺而言之。仍不名谛也。
未穷理实者。未得中理故无实也。
经云如来非有为非有漏等者。亦应例言。虗空佛性非有为有漏等但文略耳。
进退两望者。进不以倒为实退。则摄法不尽。故云过。
经云一切颠倒不名为实者。难意若颠倒非实者。云前文四谛摄尽。答意皆苦谛中摄。故非实也。
二事可见者。如经。众生二乘虗妄二事不同故也。
冥初生觉者。冥因五大等果也。
主谛依谛者。主因也。依果也。
经云佛法中无可难意如来是实。外道是实外。既种种说实佛法则无也。
八据形相者。如经瓶衣车乘等。皆从微至著。瓶从泥。衣从缕。车从木。悉皆是有。若是无常。不应念念增长。大地形相者。以成就故。一切皆常也。若是无常。应有断绝也。三据净器。人天诸佛菩萨法身等器净也。
八据伴类者。由有我故知有伴侣。若是无常谁知伴侣也。
经前云如人负贵等者。若是无常行不应寿故知是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