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梵行品第二十
诸师谓梵行四心为体者。意斥何不以七善为体也。
四无量是梵天道等者。四心谓界内有漏四心也。梵者净也。天者是真谛理四禅家之因道也。说四谛理名转法轮。为第一义天也。
四心是十二门禅即定也者。四心能生定故。即四禅四空等为十二门也。
知即慧也者。知谓智也。七善皆能用智。故云悉也。
梵是化他圣是自行者。且一往傍正而论前圣行文。皆对初地起于化用。还是化他。望今慈悲且云自行。此云化他。从因而说亦有自行。
戒相成者。谓前二成慧也。
圣是圣人所行者。且据证说。凡人亦践圣人路。行于净道也。
又师言因果是梵行体者。今意因果是事何得名体也。
非大涅槃者。意斥他人。此是界内有漏之善何得大涅槃之体者。
三品为体者。谓戒定慧三。
不出二乘者。二乘亦修三品不得为今经体也。
尚存因果者。今斥涅槃体即是非因非果。而能因果何得更用因果为体耶。
是谁梵行者。诸师所释为是二乘梵行。为是偏空。菩萨所修梵行。故云谁也。
谓净净者。二乘之人。望于凡夫。虽名其净。净由未遍涅槃之体。遍净彼净。即毕竟空。故云净净也。
不净净者。世间之法即是不净。我能净彼。故云不净净也。
非净非不净者。即是中道之体。不当净与不净也。
所谓神通者。即不思议感应。非感而感非应而应等。广如下文也。
非因非果者。即是非净非不净也。
非自非他者。不思议俗不净而能净也。
非染非净者。毕竟之体能净。一切即净净也。
若此三慈者。即是次第三谛及二乘之慈。故非妙等也。
即一而三者。此不次第慈。名不思议圆妙慈也。故下文有十三事。叹不思议也。
初征者。如经。善男子下云何二字是也。
前三通自他者。谓法义通他时即是自也。
后两是他者。由有众故即知尊卑。故云他也。
正是化他傍是自行者。四无量心慈悲为本。非无自行也。若圣行品正是自行。傍是化他。谓登地时能用化故。今亦对彼以论傍正也。
五义训释者。有翻无翻皆具五义。如法华玄中广释也。
契经者。契理合机也。
引成论云祇夜颂修多罗者。即是十一部外有修多罗。偈所颂者。佛或说供养事。别有缘起。后以偈颂。故云别也。
番为句者。四字为句。亦云颂者。颂长行也。
开善云等句者。等颂为等句也。
光宅云重颂是颂者。约利钝说。钝者具说四谛。利者后来即重为说。如经不见四真谛等。即略四谛名也。
长行之偈者。论如经中三十二字以为一偈。或取所论义边三五字等偈也。
论云解义经者。即是大论所说也。
即授六道三乘记者。六道是通记。三乘是别记。如经别记。弥勒等以别对通释也。
一云不等句者。不等于长行也。不等颂亦然别有之偈。名为不等也。
除别相被颂长行者。除长行所说之相。后有偈颂。故云被颂。别有所说。名为孤起也。
此偈出法句者。如法句经广说也。
然本生本事不异者。只本事中有生。生中有事合事为生即是第九。合生为事即成第八。为如是语等。今从开说。故分八九也。
论云广者。即通小乘十二部。方广即大乘十二部。若别论之。小中十二唯九无三广问记等。大中十二无三缘喻事也。
未曾有者。谓希有之事世所无也。
十二部经空平等义者。经是文字名为能诠。义是所诠谓中道之义。故云平等也。
解无量义者。不思议假也。毕竟清净即不思议空也。
义势则周者。能诠所诠同于一理也。
余句多是自行者。自行不无作化他。且六度化他为首余为多也。
经云知足者。非谓四事等名为知足。于十法界众生凡有止进皆须知也。
如曾子曰吾日三省者。论语吾日三省其身等。省视也。吾生平三度自省其过。此与自知义同也。
二乘方便道者。似解之位未有真修也。
如是节节迭为尊卑者。信者为尊。不信为卑。乃至十界菩萨为卑等也。
于贤圣人天中者。前之三教方便位名贤。三乘之果名之为圣。圆教之善于此最为尊胜也。
即梵行中之一品者。于三品中先释慧品。故云一也。
我心一相故名为等者。虽有多境普心缘之故名为等。境名无量心。只是一名为一相故也。
境亦名等者。等于心故。
心亦无量者。等于境故心等境等。名为一相故也。
后明心果者。以四无量即是。今品正释意也。
难令唯一者。能缘三境只是一心也。
但为一义者。能缘也。
若知众生须知如来等者。众生即是知苦。如来即是知乐故也。
五阴从何而生者。从于假名所须物生也。
乃至上缘于佛者。谓缘佛上具前二境则为三也。
先破定四之执者。我今所说四亦非四。何者所缘不同。汝何故执定难为四也。
次答无四之难者。四名尚无。汝何故难定三二一等所执不同。
广略不定者。如佛说十二因缘。或说于一二。或说于四乃至十一等。
二明反常不定者。如四念处三十七道品是其常法。如来反说。净即不净。常即无常等。名为反常也。
经云说一因缘者。合于十二但为一因。同是有为之法也。
经云二种因缘及果者。即是过去无明行为因。现在为果。三世摄尽也。
经云城经者。或云第城经。或云稻稗城经也。
经云非物说物者。世间之尘实非是物而说。青黄赤白名之为物。能达此物即是非物。
经云非实说实者。大乘之人名为起实。反说为实。
实说非实者。二乘为实反说非实。
非境说境者。未有智故名之为非。有智之时名之为境。境智合故境说非境也。
经云色说非色者。非色是心。全心是色。色心合故。故云非色说色也。
经云非道说道等者。二乘之人名之为道。道未究竟道说非道也。
得报不同者。成当生处也。
慈得遍净者。即第四禅天。且依旧婆沙四心通无色。若依新译四心唯在四禅。次第对之。文中阙略也。
或言器是境者。器以容物为用。境有容心之义。境既有四。何得三耶。
此亦不然者。谓此之真似是大乘真似。为复小乘似位。若是小乘何关大乘真位也。
经云佛言有者。答有菩萨住大涅槃。非是大慈等也。
未是亲中三种之乐者。此是三怨得次第三品乐。未得亲人中人三品。后得中三品及亲人三品。故云并与等。此既是怨即是多与其乐都计怨人。并自三品及中亲人。三九二十七品之乐也。
又直取三品乐者。与前释愚总不过此两释也。
但略有四番入观者。以初亲人为一番。怨人三番。中人不论。故云略也。
经云以难成故者。次第之慈作意修故。故云难不同圆慈观。即究竟拔与也。
达惑慈成者。观于烦恼无非实相不见其过也。
经云慈如电明者。暂得还失未是究竟之慈也。
不见其过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更有何过。若论违顺。始自凡夫烦恼终乎等觉一品犹是生过。今皆等观三慈普遍故不见嗔也。
经云初住菩萨者。前唱初地。后释初住。自非圆别证道是同。何犹释此经文。地是所依故也。
经云除无利益者。凡有一毛分之慈。皆是利益。除不修者故也。
经云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者。法相只是我所。既无我我所。即无己身也。
经云具足六度者。即是无作波罗蜜。一度具六。故云具足施尽。法界即檀度。具足戒即究竟大乘之戒。定是首楞严定。智即一心三智等也。
舍中亦二者。既见究竟得乐能众生遍法界喜。喜即是舍。舍亦遍故舍心既遍能令大喜。故云二也。
三自相本者。以将世间无量为发心之本。期心菩提不为梵天等之慈。故云本也。
此是假说者。即是夺其实边众生未得乐也。
经云实与乐者者。此纵辞彼诸众生下立难。何故众生犹有受苦不得受乐也。
第三遮难者。恐佛假说实未得乐故。引如来自得益以遮之。若是假想何以得报也。
经云无所畏惧者。汝是下位之人能遮如来果地之难。故叹之也。
经云若于一众生者者。佛意于一众生尚得是慈况我遍。与一切众生究竟之乐。岂非大慈也。
经云是名圣种姓者。慈是佛种姓。能离苦名之为圣。故云种也。
经云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者。谓于一众生能起慈心。其福尚多。况遍法界众生一心三慈十六分具足也。
经云谛是真实者。谛谓谛理依理起慈慈。能遍缘不同次第慈也。
但能令见者。此师意云。众生宜见佛即为现也。
一师云者。即是今家所承。或谓别名以为一师等也。
若言诸法有安乐性者。岂隔瓦石及与众生故。亦是众生也。
是义难信者。谓未了依正不二。云三身遍皆隔无情故难行也。
此则永转者。永即不永。何者若佛菩萨依正二而不二名之为永。众生虗妄即是不永。土沙与七宝何殊。随其所见耳。
佛性即诸法者。岂隔情与无情耶。
经云能断瞋恚及众生相者。谓能以一心遍法界舍及我我所皆毕竟空也。
但是功德猗乐等者。功德是四禅。能伏烦恼。名之为乐也。
四等即般若者。一心三智之般若也。
实为善本者。为大乘三乘本以无加无量体。即法界遍摄一切法也。
经云以施因缘者。一心三慈遍法界施令得涅槃之乐也。
经云必定回向者。大论云犹如热熬一切到者无不令焦。菩萨发心亦复如是。所化一毫之善。皆须回向令得菩提。亦如抱炬亦能自照复能照他。回向亦尔也。
为下八事作本者。下文于一一事皆能发愿事理具足也。
不得是断菩萨。布施能离断常之过。故云作如此绝等也。
经云而常行施无有断绝者。此无缘慈常施一切。故云不施也。
经云则不具足檀波罗蜜者。前之五度即是缘因。后之般若名为了因。若其取相不趣菩提不能缘了。而资于正法身未显故。不具足也。
箭譬悭起者。譬人教施名之为起。若无缘者悭犹不起也。
譬分别施者。好者不施。恶者能施。分别多少等。故云竹柳也。
经云见子长大大能自存活者。即初住已上。名为长大也。
经云发如是等愿者。此之之行愿虽不及华严中广华严中愿每一事一理。此之一愿于一事上起无量法门。皆约四等。事理具足也。
面各四寸者。如来所著之衣四面各去身四寸。故云一尺六寸也。
是无戒之戒者。即是大乘毕竟戒也。违此戒即中道空。故云无也。
华严云如虗空戒者。彼经十戒中有此戒也。
无所依戒者。谓不依二边中道戒也。
经云坐四禅处者。首楞严定以为所依。故云处也。
经云燃大乘灯离二乘锭者。锭字(睇见反)或作钿粟。以杂宝饰器物。又云有足曰灯。无足曰锭也。
第二为三乘本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得为三乘之本。故三乘不能为大乘之本也。
二甘露门者。小乘真谛为甘露。大乘中道实相为甘露。能通真谛实相。故云门也。
一空解明故无诤者。如须菩提以解空故。得无诤三昧故也。
二以边际智缘延促者。谓等菩萨用边际定力。故云自在也。二乘亦尔定能持身也。
圆慈转显者。具大小慈故也。
经云不可思议者。谓三谛之法是非有非无故也。
有无竝观等者。既云竝观即是亦有亦无。云何得非有非无。故不用此解也。
冥真故非有非无者。斥云为是何教冥真为真谛。冥真为俗谛。冥真故斥不然也。
缘五阴法者。众生缘也。众生是有故斥其无也。
又初地下破前第二解。岂皆佛地菩萨亦修也。
但行慈者皆有双非者。今依圆释叹其慈体。从于理性慈来乃至分真等慈。皆有双非非之义。岂独佛地也。
梵行中意者。意明三慈皆显于体也。
定性四句者。四人各执名之为定。性谓性执。不得真理。如彼儿戏。故云戏论也。
假名四句者。一切诸法皆从缘生。缘生无自性故空。但有假名。名字性离即是中道。故引论云即空假中也。
问义自不定者。煞业不定也。
或转成定者。以恶资也。
附庸国即小国附大正也。
俱会一圆者。叹次不次。初地初住同一圆极。名之为会皆不思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