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德王品之五
初闻正法于位则浅者。见初闻之言谓之为浅。今论功德乃至等觉亦须闻故。故非浅也。
明义深极者。他谓深。从浅至深为一用。今意不尔。慧即真空理为体故深。今闻正法亦显中道。同是所获功德故也。
洞识涅槃近因者。犹闻正法能如说行。以之为近也。
寄事表于理者。求善知识名之为事。证初地时名之为理也。
例如净名等者。谓方丈托疾世尊大慈等。名之为念。文殊承旨十方诸佛皆来说法等。为真善知识何得为浅相耶。
经云作是思惟者。即初地菩萨作是观时。有四种法也。
要须慧品为正者。即是真了因以为慧品证住。即是如说修行。余行即善友听法等为缘因。同资于正也。
先总释者。一一释中皆具四法。名之为总。
别释者。四法一一别释故也。
诸佛起发者。如华严中菩萨住空。诸佛语言莫起二乘心等。即是善知识意也。
经云身遇众病者。即是无始已来具足烦恼。故云众病。病多不出十使故也。
熟譬爱者。由如热病能起狂念爱。即是贪如火烧薪等也。
冷譬痴者。由如冷病解境不知也。
劳譬慢者。劳病长时而起于慢。
下譬嗔者。下病滑利触境生嗔也。
疟譬疑者。此病寒热以不定故。名之为疑也。
寄通指别者。别谓别惑。此之利钝名通。界外见思从别。故云寄也。
名同体异者。广如净名疏。净妙五尘以为思或等。即同体见思也。
经云先王旧法者。即是过去诸佛常乐我净之法故也。
人中信者者。即是为大涅槃。故修行之人亦得为善知识也。
经云自能修行信惑施等者。自既得于七圣财亦令他得。故云人信戒等也。
未必须尔者。或丁人中皆五也。
经云戒定慧解脱等者。此之五分即大乘戒定五分。不同于小也。
而实已润者。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为得益缘也。
似如一化者。文不的配。谓十二部经且约小乘。若从佛出十二部经等即非小乘。以华严为初。故阿含摄入方等般若之流。大乘即是今经大涅槃教也。
经云夫听法者名初发心者。失者通于一切。弹指合掌无非佛因。谓大小诸乘皆令得此涅槃。十一空解即是开显之意故也。
经云知阴界入真实之相者。谓三科法门皆是实相故也。
经云不病不死等者。常故不死。乐故不谒。我故不恼。净故不没也。
人略而文广者。上略说中明其五人。此中但云菩萨诸佛。故云人略也。
经云真善知识者。谓证实相者名之为真。除此之外皆非真实也。
即便双用者。宜令生善破恶故。用软语呵责亦是观诫二门。即四悉檀随机皆令入道。三种之语皆是涅槃之法。故文云。麤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也。
或前喻或后喻者。唯明菩萨佛等前后不同。初文即前举。次文即后举也。
初果无两智者。今略破旧解。尽知无生皆是无碍。解脱罗汉所得。何以初果释之也。
此出阿含者。河西所解脱有文证。今且依用智解。只是初果断惑耳。
一目谓法眼者。且约能分别边。故云法也。
二目谓法慧者。且约真俗二眼也。
上果不伏听下果法者。意引此文。亲近听法。应须简师故也。
五解常法者。谓信佛法僧一体三宝。名之为常也。
经云至须陀洹生大苦恼者。即是界内外二种八苦也。
二明空无常解。然于止行善上达空即常无常等双流行也。
尽谓一切烦恼尽者。即三感俱尽也。
善性谓如来所作者。即善之极。遍于依正也。
即有善性者。用世智断惑。名之为善。计非想为涅槃。名之为性也。
经云以还起故者。外道断惑。世医所治虽差还复生。故云起也。
六小见者。谓等觉菩萨犹有一品无明。名之为少。故云后身也。
第六可见者。九住菩萨谓住为地。地为所依与等觉近。故云可见当得究竟见也。
今此所明皆非佛佛性心义异故者。非佛谓非究竟妙觉果地之性心。即菩萨因心。烦恼未尽。故云义异也。
今此文不约位者。今正释意。谓一地功德即具诸地。故不可分别。以配诸地。四者八住下至六住有五事。除一常性余与九住同也。
善与不善异耳者。谓与八住名同。但四善上加不善耳。此意与下文并同异。谓知佛性也。
次言示道可见者。由有相故。名之为见。即是有道之相。名为别体也。
后无常等即别体者。此之无常相带而释。更不别开也。
经云师非师者。师是一体之法。诸师所师所谓法也。非师即别体法也。
遍通诸果皆有异义者。谓常无常等七种知见不同。故云诸果皆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约体论用。用即双流差别。故云异义体即无差。同虗空性也。
此前未说而有行结之言者。谓别诸释中未法虗空。今实相文后以虗空结之。虗空犹当第七。故云行结衡音故也。
又唯有二空者。约真俗说涅槃。第一义中道空也。
此见无见者。即是真空之性见而不见。如真天眼。不以二相。见诸佛土等。虽有肉眼又摄入天眼之中。故云无见也。
经云无法可见故名为见者。不见而见为众生故。如法华中。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等。故名为见也。
经云若是无总名虗空者。此不名真空是所计空。空即无常亦无我净等也。
经云众生之性与虗空性俱无实性者。世间之法皆假因缘性不可得。故云无实也。
经又善男子如世间人下说言虗空无色者。即外人所计之空。正约事以辨也。
经又善男子而是下虗空实无有性者。结别真空性不可得也。
以光明故者。即是空之体用因有光明。得空名一体之性实不可得。为众生故说于别体。犹如光明得见空虗之性故也。
若但空者者。外所计空也。
若因空故得见色者。即是别体之色。因真空故令众生见。
若有障碍者。即是烦恼由如虗空碍。故不见也。
导生行心方得见空者。意云真空不可见光者。如为说于别体依之修行为色。所导令得见空也。
简别四种者。别文有七虗空。总结前六合六为四。故云四文也。
是别德者。涅槃对四名之为别。即别而总具四德故也。
人总于法者。如来是人。真是谓将人对法。故有二乐。寂灭即涅槃之法。觉知即如来之人。人法和合名之为僧。即合上二文也。
经云一者受乐者。实相之体遍受一切。名之为乐。故云受也。
实相既通故有三乐者。能通涅槃如来故。对三乐也。
当来可见者。即约众生正因之性虽有缘了。在众生时同成正因约修而说。故云可见也。
及云却后三月是涅槃者者。探取下文共为前难故也。
三月是殷家时者。即是诸家立年不同。月有增减故用三月。即用十一月为年。故云却后三月。若依佛出世。即是周家周昭王时生。到周穆王时入灭。后至汉时方始佛法至此。若取周时。应云四月。以十一月为年故也。
二云不尔者。今依后释十一月中魔催为定。即是二月涅槃也。
经云云何发是虗妄之言者。意结如来何故。或云却后三月入于涅槃。或云中夜或时待有多闻弟子等。虗妄不定耶。
佛随其情者。谓随魔意未有多闻弟子等耳。
菩萨即无者。谓菩萨与佛差别不同。故如经不说佛法。众僧无差别相等。菩萨同僧故云众僧。即是三宝差别。云何难同如来涅槃也。
后两亦尔者。如经中后两善男。是佛亦不说。佛及佛性者。菩萨犹同因性果未具。故云何得同真也。
经云我初不见弟子之中者。即是初于菩提道场之时。何故来至鹿苑。方云嘿然也。
经云譬如明灯有人覆之者。谓涅槃之灯为烦恼覆。汝言涅槃实非涅槃也。
经云槃者言织不织之义者。此之涅槃皆大小相对。织是烦恼。断烦恼尽方名涅槃。大乘涅槃本无烦恼故云不织。乃至十一复次苦具二义故也。
织识二字经本不同者。有本作识字以识不识者。识者以了别为义也。
而复不为阴之所葢者。证得初地。不为界内外阴身之所葢也。
一根有三者。谓三受也。故成十八善。不善各具十八。故云三十六也。
经云防护不近者。见从身起。云何不近今论不著。名为不近耳。
各有即离四见为二十者。谓即阴是我。离阴是我。我大色小色住我中。色大我少我住色中等。余四阴亦尔。故云二十也。
色界亦尔者。即是各计得禅。以之为我也。
约三世辨者。此计现在不同。或常无常等。四句为二十也。
中论观涅槃品者。皆约过去涅槃。是常为是无常。如去不如去等。故不论现在也。
后是般若者。谓楞严是般若之异名也。
以有觉观故者。觉只是知。故云知定也。
无乐定即四禅者。以有舍友故。故云无也。
乃至地前者。若约圆修以六即判之。始从名字乃至相似分得此定。故云地前也。
经云为众生故分之为三者。故法华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也。
余二则非真者。一实之外皆名为余故也。
无复无知是慧解脱者。无知谓尘沙烦恼。亦云是所知障也。
经云是义不然者。谓心性无传无解故也。
若心本有烦恼此亦不可等者。谓有无定作有定无皆不可也。何者本性净故。本自无缚。云何言解也。
有九世尊者。难文唯八并前作非。故云九也。
经云如人搆角本无乳相者。喻心性无贪也。
经今云何有者。如角本无于乳也。
前四明无所缚者。谓本性无所缚之体也。
后一无能缚者。谓无能缚贪心也。
经云何故不拔虗空判者。谓心性如空本无贪缚。犹如虗空无判。云何可拔何故不拔。反无难有也。
二明无得解者者。谓三世求心皆不可得。谁受于解。故云无也。
三明无得解道者。道者因也。如经灯本无明暗三世求灭既不可得。灭即是因本自不然。今则无灭也。
心应常贪者。何故还令得解脱也。
先据正义者。但非耶执名之为正。正义只是中道不有不无之意也。
经云善男子心亦不为贪结所系者。真如之体本性清净。如水为水湿性不改。故云亦非不系等。又云非是解脱非不解脱者。为众生说心解解性本非脱也。
经又云一切诸法无自性故者。夫有心者皆从缘生故无自性。因缘和合心得解脱也。
非贪非不贪者。无自性故。非贪缘生故。非不贪为犹中道也。
经云如尼拘陀子者。谓计因中有果。若无有果。不应生于五丈之质故也。
乳有醍醐等。亦复如是也。
尼拘陀树者。此云杨树也。
经云一者微细二者麤大者。谓计微尘是常身是无常。从微细因下破因既无常果亦无常何得言无也。
经云以时节故则生贪者。谓外计时中有贪。广如百论时来众生就时者。则催促也。
经云以不知心因缘者。即是全迷心性。如水成氷。执迷为有不免轮回。若远缘生。皆无自性即不随也。
经云善男子譬如枷犬下。下有两重譬前譬。一切凡夫。次譬断结外道故也。
经云如人涉路值空旷处者。喻断欲界烦恼尽。名之为空。
而复还来者。虽至非想。还生欲界。故云来也。
经云即是贪起于贪爱。名为爱人不能知贪从缘生。故各作定执。即非佛弟子也。
经云诸佛菩萨经云中道者。佛能体远贪爱之心皆是中道。何者以四句推之皆无自性。无自性故非有。从缘生故非无。以双非故经于中道也。
经云修习贪心者。是即未有观行。凡夫起贪起灭也。
经云以是义故者。以是上来如是义故。皆约因缘说心解脱也。
又云心性本净本不者。谓为或所覆。此据方便教有一机缘宜作此说。若论圆教本性清净。犹如静水为风所动。水即成波。波之与水其体不变也。
经云日月之性终不与彼五翳和合者。即喻佛性不与五住。烦恼相合虽有无明而不能合也。
经云若是贪心即是贪性者。谓全贪是性。氷即水故全性是贪。水即氷故达此贪性。毕竟清净故无和合也。
譬难行苦行者。谓修八正道之苦行也。
释得解境即四念处者。明一色三心合为色心。即此色心即具四德。故云解境也。
一起倒故缚者。谓四倒八倒等。广如经文也。
经云非我见乘乘见非乘者。人天之乘计为一乘。一乘三乘见于非乘也。
经云有总别定相者。总即是心。别即心心所法也。
经云畜二沙弥者。昔有沙弥。同共被贱死入铁被地狱。亦由师不能训致此堕苦。若依之修行不结其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