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子吼品
不一向然者。他人意谓单于能闻非无此意。今由问故即有能答。二义相成。故云不一向也。
足满三年则能哮吼者。谓师子子成师子王譬菩萨说法。与佛相似。故云吼也。哮字孝音。
能吼无量师子吼者。即能说偏圆顿渐一切法门也。
二种双明者。谓佛菩萨各具二义说无差别。古人何独单据能问也。
广能兼略者。经文广辨。能兼略题故也。
吼通两处者。佛及菩萨皆能问能答得名也。
又师𠂤边安帀者。即六书中会意字谓其事已。而名之为师。自行化他一切皆满也。𠂤字(已音学)。
又师字训帅帅师也者。帅字(卒音)说文云。佩巾曰率即是率化之主。五旅曰师师即众也。旅谓军名也。
通有六位(云云)者。即是六即之位。一切众生即理性师子从于名字。乃至分真究竟位。即是如师子王。决定说于佛性也。
口密通六此是世界者。谓通自通他。师第为六不同。故云世界悉也。
单约子者此从为人者。即是菩萨能问佛性。能生自他之善故也。
单约吼此从对治者。吼者决定说于佛性。能破前方便教中不决定说也。
单约师者从第一义者。佛法为师。即是佛性中道。故名第一义也。
故题具多意者。略斥他人单论能问今家。故以师弟各具六意四悉不同。大小法门无不摄尽也。
若是入证入证则无说者。意斥他人。此是菩萨问于佛性正当于说云何言说。故云无说也。
安乐性问为是谁问者。前迦叶问。既以答竟不令此中更答也。
诸说乖各者。此是师子吼问如来答。故问者乖各义不相关。故云皆不用也。
前章皆称涅槃者。谓前之三章也。
涅槃只是佛性佛性只是涅槃者。佛性约因涅槃。是果能从因至果。性通因果故也。
总摄于别者。佛性名别今从总说。故云涅槃义也。
由佛性故中当通达者。此约四文次第生起。佛性为本。从本起行得中道。名中字者声呼。达者通也。
不识故缚者。未见佛性名为不识。若见佛性名之为解。解由于修故也。
经云一切大众诸善男子者。如来通告机在师子菩萨能问诸法也。
有乘无乘是举了因者。经中诸法相从而说。如有实无实。只取于实。有乘无乘只取于乘。乘者能从此之彼。即是了因也。
万善一乘皆属了因者。万善是缘因云何言了。今明以了缘。了缘能资了。若从善说即为缘。因一切诸法皆须能了因资于正也。
有性无性是举果性果果性者。今皆一边菩提为果性。涅槃为果果也。
举正因性者。始自阿鼻。终乎等觉。皆名众生。皆有正因之性也。
有有无有乃至有真举境界性者。有即二十五有生处。有真即是真谛之善。善恶五阴以为境界性也。
境又生智者。谓智能缘境。境发于智。名之为生。是所观境为境界也。
业非照恼是善恶业者。谓业为烦恼所润。名之为业。润业成报。故云业果也。
上两句明出世因果者。如经有因无因等也。
下三句明世间因果者。谓有作无作等三句也。
有佛即世谛者。谓佛出世同于五浊。名为世谛也。
无佛即真谛者。谓但有名字。名字即空。名为真谛也。
复次依三宝下乃至何义故名佛性者。正当问佛性义。今采取下文释成诸法也。
佛有十八条劝菩萨者。谓三宝为三。四谛为四。实谛为一。四德为四。五佛性为五。因果为一。故云十八条也。
起六种问同异若此者。略斥他释。不见此文六种之意六种如前对。对所意问佛性名之为同。六种之别名之为异也。
故佛别劝而设总问者。佛举六种。十八不同名之为别。专问佛性之义名之为总。总中含别。故云深得佛旨也。
敦劝者。如经。举众不能来问。唯汝能问。即是敦逼之辞也。
令众得益者。谓生善见性四悉之益。
亦为检字者。谓三业恭谨以检为胜也。
次正发言者。如经。白佛言三字由是经家叙意。今借成句故属下文耳。
初劝供养者。由此有过现之德。于大众中作决定说。故以劝也。
经云今于我前欲师子吼者。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即是定能问于佛性之义故也。
经云如师王者。所说如王与佛相似故也。
身即六度者。谓无作满足。即是法身也。
牙齿即智慧者。一切种智也。
地即尸罗者。实相大乘以之为本。犹戒净故证得此定安固不动。名之为地。地是所依能生诸法也。
穴即禅定境者。诸首楞严定是为所安。安心于境如身在空也。
譬三行者。谓圣梵天等三行也。
晨朝出穴者。正譬机感之时也。
备合十一事者。从为众生下次第合之。望前可知也。
合初小不次第者。合第应身譬仍合初法身一句。又合十一事为第一。晨朝之前也。
经云而亦不能作师子吼者。二乘之人自法华前。未能作师子吼也。
今将后人来问前法者。谓有法法人也。亦应更云。将前法问后人。即有人之法也。意无单法人别也。
初问理佛性者。即问一切众佛性也。
次问分佛性义者。菩提分得佛性也。
后问究竟佛性者。约来如证得此果性名也。
中间则略者。如经乃至能知十住等。越其中间一切众生不见。及住何等法不了了见。故云略也。
真言般若者。谓是定边故属福德。
若识波罗蜜者。谓是智边故属空慧也。后以果地为智慧。因中为福德。即有漏之法行于五度。故名福德。果即无漏。故云智慧也。
若此土则福胜慧者。谓福强智劣。福故有所修习。智劣故不修心见理也。
但企尚智慧者。谓望果地智也。
十住菩萨与佛同为智慧者。谓古人名地为住地。为所依。住是能依。即通教十地也。
例余亦尔者。通别二教亦须进退。二释有被接者。有今得故也。
但差别不定者。如上约三教。分别缘宜不同不可定执也。
汝之与我各具二严者。非但汝之能问亦复能答。我今能答亦复能问。故云各具也。
似约圆教者。犹问答各别对前他解。故不定判也。
以问答非二严者。意云如此问答皆约言说。是凡夫法非涅槃也。若各具足慧我则不应问。如来不应答也。
无有一种二种者。一谓能问。二谓能答。故云一种二种等也。
非是一二于一二者。不作定执一二也。
乃是无一二之一二者。谓双亡双照故也。
亦是言于无言者。如净名中。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言于无言净名杜。口以不言证言也。
番其前难(云云)。将菩萨番于凡夫。将涅槃番生死。犹涅槃故能具二严。故云结同凡夫也。
此之一二非凡夫相者。如下文正释。谓是二乘涅槃。未除无明生死之二。故凡夫相也。
一云正须此语者。谓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故云此语也。
无一二过则非凡夫者。菩萨能知二乘之二涅槃不二。皆缘中道。故无二过也。
佛还以圆教双照答之者。师子吼即照而寂无三而为难。佛即寂而照具二严而为答。
故以双亡一二者。即是能问也。
双照一二者。即是能答也。
佛性名第一义空者。谓正因阴界入即第一义空理也。
即三而一即一而三等者。佛性空故即三而一。即智慧故即一而三。皆缘中道故。非三非一以双照故而三而一也。
贵在得意不可言尽者。不可定一。不可定三。何者一谛即三谛故不可定一。三谛即一谛故不可定三。非三非一故言语道断。而三而一故不可言尽也。
对非显是者。名谓对二边之非显。四德不空之是也。
以随情故者。意云菩萨能见。今对佛随智边。故云不可见耳。
将后验前前是将中道见者。如经见中道者凡有三种。即其文也。
而因苦果苦者。谓诸外道修鸡狗等戒无益。苦行感得苦果也。
化他边劣者。以沈空故。不能化他也。
定苦乐行者。谓修苦行。得涅槃乐也。
与上名相违者。谓与上佛性中道相违。凡夫外横计。二乘偏空。菩萨著有。故云无圆遍之义。佛性中道。名之为遍也。
义者名之所以者。即是问佛性有何所以。今云圆故遍故即是所以。名为佛性义也。
经云中道种子者。不同他人所计。第八识中新薰种子。今依净名烦恼之祷为如来种。三道为三德种。众生正有因本种子也。
性是圆法者。法谓三德涅槃。名之为法也。
又一切诸佛是圆人者。佛性语通通诸佛故。故云圆人。菩提是圆果者。菩提是性。性能成果及果果等也。
即知此果从因因生者。菩提涅槃从于境智二因所成。故云因因生也。
中道者非因非因因非果非果果者。正因之体。全是中道不当因果故也。
悉由佛性为种子故者。能生两因两果令显现故也。
此两因果又是种子者。三因即三道种子。三道即三德。故云能显中道也。
即是更互以为种子者。谓正因为三道种子。三道又为三因种子。皆缘中道。更互得名也。
问佛性既为四种种子者。谓是因性因因性果性果果等。为四也。
答特是略出又是傍正者。若具言之。皆是四性种子。略云菩提果性种子为正。余三是傍。又中道种子为正。余亦是傍故也。
譬如胡瓜正非发热者。取其文意缘即是傍也。例如正因为正缘了是傍也。
此四是中论八不者不上不下者。不上是不出不下是不来也。
余两可知者。不生不灭。意对生死及断常。故云八也。
诸佛体之不上不下者。能达此颠倒即不上下。即是中道也。
是二中间者。过现中间识等五支即是苦道。达此苦道。全是法身。故云不见生死等。即是中道也。
汝问何义其义如是者。如前四种解释。即是佛性之义也。
经云何以故即是上故者。此之中道不同。梵天之下不取二乘之上不著二边。名之为中。中即上故也。
如理而见者。此是依毕竟空理为第一义也。
经云生死本际者。谓无始无明名之为本。苦果隣于未来名为际也。
两因夹一果一果居中者。无明是过去因。爱取是现在因。名为两因。识名色等是一果。果居其中名为中道。佛性全是法身。故云妙中也。
如此论中者。略斥他解也。
今作易解者。令知三道即三德也。
故无生死故破生死者。全生死是涅槃。约无论破耳。
经云譬如贫人者。谓二十五有生死之人。未有三德涅槃法宝。故云贫也。
中间明是者。不云菩萨如经无常无断。乃名中道等。故云是也。
菩萨观境生智者。深契此境。境能发智。境智不二名为合取。故云中道也。
不得以因家之因为因因者。十二因缘是智家之因。不得为重因。是单因故。不得以果家之果为果果者。菩提是果不得为涅槃重果。是单果故。得以因家之果为因因者。观智是十二因缘家果。得为重因也。得以果家之果为果果者。涅槃是菩提家果。得为重果也。单因单果俱不得为重因。重果家之因果故也。
观智从因至于因者。刹那前后观因也。
涅槃从果至于果者。从菩提果至涅槃果也。
是则不然者。不同于法也。
不从因至于因者。但是单因以之为境。不得为观智也。
不从果至于果者。但是单果不同涅槃。从果至何者。譬中单因单果。皆以两句用之不得重因。故与法中不同果少分耳。
例二果亦尔者。菩萨当体是果。复为观智。家果亦名果果。涅槃当体是果。复为菩提家作果故也。
是因非果即境界性者。开善明五佛性。成于四句故也。
是因即了因者。今与菩提因果同为第三句也。
缘性则二者。即是缘了。名之为二也。
二是因果者。谓缘因为因。了因为果也。
合二为一者。合果为因。只是十二因缘为缘因。故云合缘为正。
正无复数者。正尚无数。况复有三及十二愿。
经云其义甚深者。谓境智冥不可思议三谛之理也。
经云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者。十二因缘三世不住。名为不常轮转无已。名为不断。感三世因名为果报。今观即是中道之果报也。
经云无有虑知和合而有者。从痴有爱名为和合。无有虑知即不生。和合而有即不灭。不生不灭名为中道也。
经云与十二因缘共行者。凡夫之人常被十二因所转。义之如行三世不从。如从火轮。故无始终也。
今互显没者。如来见始没终。十住见终没始。名之为互。取其少分各见始终也。
始则杳然故言不见者。谓无始已来于真起妄。名之为始。故云杳然也。
十住破元品无明者。等觉唯断最后一品。名之为元也。
当果者。谓变易苦果不起也。
自性无所有为易者。意云十住能达自性微细。无明皆无所有。名之为修。故云易也。
因缘所起者。谓迷真之时。于真起妄即是其始。故云难也。
私谓下文释初住所断其始。故云见始也。
初住智浅但见终末者。谓无明之末。起智之初。即是烦恼之终也。
未有治于元品之智者。即等觉一品初起之始一品未断。故云不见。亦是前烦恼之终为见。后终反迷之始为未见也。
经云犹如拍毱者。谓十二因缘轮转生死。喻之如毱。往来不停也。
经云即是见法者。法即一体三宝。名为佛性故也。
经又云一切诸佛以此为性者。谓诸佛皆观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即是佛性故也。
可将此义类前定乐行等三皆不见者。前文之中定苦行者。谓诸凡夫定乐行者是出假菩萨。苦乐行者即是二乘等。皆不见于乐行中彼约出假。故云不见。此约未破无明。故不了了也。
此是别接通义者。通教九地断见思尽。下根之人接入别教初地故也。
结因性者。即是境界性也。
结因因性者。了因性也。
此之第一义空不同十八空中第一义空。何者彼约所空为空。此约能空之体。即毕竟空也。
此结甚妙者。即是一切众生全是第一义空。菩提涅槃也。
初似是一问者。一问无差别。二问何用修道。准佛答则成两问。故云似也。
用未具足故须庄严者。谓众生是因。诸佛是果。未有果用故须修三十二相。以为二庄严也。
如盲触象者。不得正体也。
若见此意者。虽因中无差而籍修道无差。即差无现用故也。
非问者。如经。是义不然。谓不应作如是问。何者因果别故。无差即差故也。
约缘成异者。佛是已成众生约因。初修观智故异也。
事用未足者。未有三十二相化他之用故也。
非谓悉无者。理中具有也。
经云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等者。意云众生理性具有三十二相如来之身。结跏趺坐若修即得。故云未有也。
经云凡有三种者。具条三世之有。只是偈中本有今有。未来当得菩提。即是未来有。
经云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等。若即是偈中今无本无。今无约现在烦恼。本无约过去烦恼故也。
久已成佛者。非谓如法华。约于本成之时。名为久已。且约断烦恼边。名之为久也。
悉束为有者。谓上半同为有也。
又即本有是今无下重释上半。
不离有而论无者。谓生死之有。即是涅槃之无。即是本无今有也。
不离无而论有者。谓本无涅槃。今有涅槃也。
是一句是无差别者。双非有无故无差也。
自有两本两末者。谓生死涅槃。各有本有末故也。
二河相望互作始终者。以生死河为终。涅槃河为始。以涅槃为终。生死为始。以涅槃之始与生死始。俱为本。以生死之终与涅槃终。俱为末也。
本而不末者。谓涅槃之本。非生死之末也。
末本非本者。谓生死之末。非涅槃之本。
本末非末者。生死之本。非涅槃之末也。
非本非末。谓双非涅槃生死。显于中道佛性。非三世摄也。
不即心为佛性者。谓现在菩提心。为果佛性也。
心不即为佛性者。谓果佛心不得为因性也。
他云一乘是万善者。万善是缘。因弹指合掌皆为万善所摄。当同佛性中道为一乘也。
六度与一乘更无别体者。谓无作六度能严一乘。若约方便教六度为扶车。具度耳。
但随义异释者。约理为一乘。约修为六度。故云异也。
二释名如经处处得名者。首楞严约行。般若约智金刚约断。师子吼约说。佛性约因。故云处处得名也。
不共者。不定共烦恼寻伺等起也。
秽污者。有覆无记起五见等也。
成论云法起十数者。谓受想思解欲等十也。
或云欲界十居者。亦云十众生居。谓三途为三。人为一。六天为六。故云十也。
一明洗浴者。如来智机。应从现身诸飞鸟等。覩之得度也。
经云佛性者岂非我耶者。如来知诸外道执有不乐于断。故为说。我为佛性。今得发心也。
酬其修道之问者。谓不应定执佛性无差。为众生故说有差别。如说有我也。
或以我为无我等者。谓我无我体被机说异。四悉檀故也。
长有金刚力士说者。上问中无此说也。
如初日月乃至渐渐可见者。众生为烦恼所覆。故不可见佛性。如月初日不可言。无未显现故也。渐渐可见者。即是修道至初住时。如月显现。名为渐见也。
佛性非一二三等者。如前诸师各执不同。各得一门之意故也。
欲使因四悟于不四者。门者能通从门入理即是因。四理无四名。故云不四。若各报门即不入理。如人问桥终日何益也。
如不见象者。谓今家所释四门入理俱得象体。诸师偏执如盲解身也。生异见也。
断二国中间烦恼者。断习气也。
断习气无明者。谓别接通意也。
乖较者较(音角古乐反)。应如释论三观治三种病者。此是他解亦未为当彼论。但治贪嗔等病用慈心不净。未为相应也。
又世谛破性病真谛破假病者。此是中论师解。谓执性计者俗谛破之。但立假有者用真空破之。得性相二空即破见思也。
除性假二病名断烦恼者。即破无明烦恼也。
若见性者无有此义者。谓无有声闻得见佛性也。
与经相违者。经云破三惑得见佛性不云二也。
宁得相应者。谓三种俱破俱得见性。始与经相应也。
以别接通是一种破烦恼得见佛性者。通教中根至七地接入初地。破一品无明见佛性也。
前三种破惑等者。约次第意。
后三种观者。约不次第意故也。
前譬就外者。谓前诸譬中各就外境。犹如拍毱等也。
例如十二因缘支支别辨者。谓十二支中支支具有十二。大分且约三世。佛性亦遍十二支中。故以例之也。
百界依正因缘者。即三千世间十二因缘。亦具三千也。
内外之言意兼多义者。今家所释不同。他人唯约色心以为内外。即是百界千如依之与正皆是内外。故云多义也。
是故不取者。不取前果。以酬前生因故也。
一云初受胎七日为识者。此释未当。今云识者取最初一念。其色犹在中阴揽他遗体入赤白二谛之中。名之为识。非但七日始名识也。
只此色与众生之名者。谓众生是假名。色者名色。故云名色也。
若细相生即胎内识心者。此即将胎外麤相例。胎内细相具有相生等相也。
未有总受者。总受者麤相也。
初就行心者。谓正造业之时。能生爱取等。成未来果也。
为内外事者。耳口等药名之为外。起相分别名之为内也。
但转名名之者。转现在五。为未来生老死也。
不具苦受者。但有乐受及舍也。
歌罗逻死者。即是具于四支也。
往还三界终具十二者。谓虽则未具十二因缘。种子不断还生欲界皆具十二。故喻于佛性。虽具不具。终归有之也。
经云十二部中虽不闻有者。约未开还。涅槃已前方等般若未闻佛性。如前释五法多闻展转为胜也。
长出三事非章所列合三十六句者。唯文合有九句。于非苦非乐中但一。云何仍少二句。应云云何为苦为乐。云何非非苦非非乐等。即成三十六句也。
经云思惟解了者。如前三十六句之义无非佛性。大涅槃经三谛之法。如来境界等也。
经云烦恼火灭则得闻见者。亦应云。火灭之时则得闻见。何者铁赤之时。即是佛性众生得见也。
后两化他者。如经赞叹解脱及教化众生。即是化他也。
今明以大涅槃心修者。谓演小令大在大则大也。
以义相带者。只缘少欲即是知足。知足故能少欲也。
此明涅槃与解脱异者。谓涅槃是梵语。解脱者唐言。故异也。
开善又云解脱书无累者。此释不可解。脱非西音何得有翻。解脱是无累之义故也。
应是戒乐者。持戒之人知当来果报不怖生死。故戒经云能得三种乐。故云戒乐也。
今寄一竝者。文非正释。故云寄也。以难他解定体不成也。
以理为本者。意以涅槃为体也。
私云皆不尔(云云)者。今以涅槃心修何定慧为体也。
经云毳衣者。毳字(天铙反)三苍羊细毛也。说文兽细毛也。周礼祀四望山川则毳之郑。疏曰罽毳衣也。
第十住亦闻见亦眼见者。此佛为闻。此九住为眼也。
余位不得者。若约别教地前诸位皆即未见。今住地证闻闻得见闻也(四本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