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子吼品之四
亦是却夺他家父母者。既不许妻娶。即是却他儿女之父母也。
其外道师犹未信伏者。谓受他之徒见佛归心。已获道果。六师大推遍至六城。为众生故如来知时机未成就。周遍随逐于双树间入于涅槃也。
救无量人令出耶济者。如来若不駈遂即令无量人堕于邪法。故以度之也。
种种说法者。谓说于放逸之行。名为种种也。
亦云传参国事者。谓诸离车传知大国。余为边地主也。
瓶沙王夫人者。谓是频婆娑罗王之异名耳。
经云虽于空所多有所说者。自法华之前说般若时。为诸菩萨大集空谛于欲色二界中间说摩诃衒。名为空处。虽是未尽之辞。故云不得名为师子吼也。
其上举向为譬今还难之者。向是临之异名。亦云六扄。是外道所问由如弥猴遍游六扄见于外色。我亦如是。在于眼中。能见外色。若准破意。凡所见处须遍六根。只是一识能有六用。汝所计者如猴所见一扄之色不见条扄。遍历六处如向中见。不能遍也。今不如是识能遍缘六根内外俱见也。
不及少者者。根见劣故。故知无我也。
我在眼中何不见内者。何不见根内事。故知不齐也。
经云谁能见邪者。谁者谓无宰主既无我者。故云谁见也。
但横见言有者。谓实无有我。但是横计耳。
其即更问者。今文无难意。故如来取意答等也。
云何利钝遇智不等者。异则不遍。故知无我也。
业既狭小我则不遍者。谓六道善恶不同。各从一业。故云狭小也。
无常之我亦应在于常我之中者。若互在其中我则不遍也。
外更请问者。心欲调伏故。以重请问也。
经云所说之法则非空也者。谓是真我。故不空也。
趣取一事者。此意随四双之中。但举一双表于四德。
河西云二株枯干表应化身灭者。谓表非灭现灭故也。
菩提树亦一觚生一觚枯者。谓亦表如来成道非生现生也。觚字([口*(隹/乃)]音)树之初生曰觚。亦云觚者枝也。谓一枝枯等也。
应有所以者。谓表四德破立之意也。
又是出家之处者。谓北天竺人多敬信佛法故。佛在彼以表于净。若约五行北方属水。水即净也。
邵伯坐甘棠树得仙者。谓是世法犹有是德。况出世邪。故书云。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也。
经云百兽孚乳者。去声呼之。鸟生曰孚。兽生曰孚。喻如众生得大涅槃。饮此法味获得常乐也。
破著悟道者。谓破于邪当及无常等。今悟常非常非无常等。理亦是生善破恶入理之意也。
金光明云若二二说足满六时者。即是二月为一时。六时谓十二月也。今取前二月之时也。
二法身者即是真应者。真即常住法身。应即五分法身。故云二身也。
河西云常身无常身者。与真应意同也。
亦是如来身密自在者。谓三轮不思议化。于身轮中而得自在宜也。
八日与十五日随机不同也。
经云无有亏盈者。谓众生机息不入涅槃。名之为盈。化缘未毕而入涅槃。名之为亏。今化缘已周同入圆常。常住妙本。即非亏盈也。
言庄严者。此但能见佛性具于四德。即是庄严故也堪可依凭者。此之弟子皆是四依出世。能与世间而作依也。
经云从佛所闻者。即是阿难多闻士知常与无常自然能解了。是名具足多闻也。
经云天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者。初名半头。天眼来至会。即真天眼能见佛性也。
又云善修少愿知足者。今依三谛具足杵薮五住一切烦恼。故云善修也。
又云圣行空行等者。谓令依第一义空而修三昧也。
又云一念之中能作种种神通者。依首楞严种种示现。依正不同故也。
又云善修大智等者。谓一心三智称实相境无非法界。故云心无差别也。
或是略说者。于此六人取其德行具之。故云六耳。自法华未开权解实。千二百人皆能庄严双树故也。
对上六师故举六耳者。亦是为对外道。今知邪常解非常非无常等(云云)。
又此比丘即是菩萨者。今从昔说。故云比丘法华开犹皆名菩萨也。
虽非正难亦得称问者。谓前现明因人因果人意。如经常住于此等。若入涅槃众生无益。即是难也。
经云性无住住者。谓如来之体性同虗空。何有能住及有所住。故云住住也。
经又云凡言住者者。为众生故有烦恼。故名之为住。此约无住而论于住也。
经云夫无住者名曰虗空者。此约体而论无住也。
又云无住者名处非处力者。此约用名为无住也。
又云无住者名檀波罗蜜乃至修四念处者。此约因果论无住也。
道品亦然者。谓无作道品十力无果等。能成因果也。
经云以真女身得菩提者。如法华中。龙女是户推亦须变成男子况是实女现身犹有五障。故云无有是处也。
反以差别简空者。谓虗空之性。差即无差也。
私云恐是六地者。谓是通教菩萨。至六地不退也。
方便道中还归寂定者。谓非灭现灭入大涅槃。名为寂定也。
即四悉意须入寂定者。如经。为欲度脱诸众生下即世界男意。未种善根令种善根下是生前意。未熟今得熟故下第一义意。涯贱善论者。令生尊贵下是对治意也。又从为与文殊师利下世界意。为欲教他下生善。为以圣行等下第一义。为欲可责放逸弟子下对治意也。
经云以是因缘下结上四悉之因缘故也。
非专一品应时时调均者。谓初修定时不宜修定。即须修慧。若修慧不宜即须修舍等。故云时时也。
初本中言皆有者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若修不修至劫坏时任运而得也。
取造事心专者。谓专修一境不约通大心数定也。
更复缘余者。谓六尘境等也。
如是余缘亦是一境者。以中定缘余六尘等境。皆是法界上定故也。
以定一于一切名一切智者。以心一故一于余境。今诸境一及行论。心皆一故也。
改缘易观者。能以不思议心为大涅槃。而修是实说起于散。此心转也。
令诸行一者。皆是一行三昧故也。
及取善修之定者。谓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名为善修。古人何故取大地定。故云通三性也。
乃是禅定门户入住出相者。谓色定能入八定能住能出等。故云善入出住。住即是门户诠次也。
正作静摄不作照知者。谓不能即寂而照即照而寂。皆是偏定慧耳。
故非偏慧者。即双照二谛显于中道。常无常故也。
二法均平故者。谓不迟不疾迟疾得所。故云均平也。
十住进求胜地者。谓是地前入空之时未能定慧均等。故未见性也。
化人智用者。谓十行之时出假化物。偏起俗谛。定慧未均。故不见性也。
空假双亡是平等相者。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故云别教意未能融通。三谛即三而一也。
乃不迟不疾者。菩萨入真之时。谓一空一切空故。入假之时一假一切假故。入中之时一中一切中故。故云不迟等也。
不诤等者。定慧均调。谓不与空有共诤也。
达分三昧者。若论小乘。即是初果名为达分。今论大乘。谓体达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也。
始终常乐者。亦是因果俱乐也。
经云般若者名一切众生者。谓能分别一切众生非众生等。即是智也。
亦见者。谓智也。
正是智者。谓照也。
今明不尔者。谓总斥前释。不论优劣乃者。一心中行也。
前河西云行人观身内四大者。此释全非。何者今约用观。观一切色。地水风等皆见于地皆是于水等遍一切处。何用将身内涕唾等。以释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