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释疏文大分为两。先通释。次别释。初又二。先叙古盈缩不同。次今分下明今师分节解释。初又二。先叙。次虽□□□□□。
□□小山瑶者。即湖州武康县小山和□□□□□□□□□□寺矣。
关内凭者。准法华疏。□□□□□□□□□□□。
等者。等取庐山龙齐中□□□□□□□□□□□□□佛经味道忘疲传□□□□□□□□□□□□□□讲此经。但分一部□□□□□□□□□□□□□下去尽经。而为中□□□□□□□□□□□□□小例分三段。谓序□□□□□□□□□□□。所置会焉。验知安公非□□□□□□□□□□之也。
灵味者。寺名。即宝高□□□□□。
□起者。从纯陀品至设三十四问前是迦叶向家缘起。从现病品去是答家余势。若依注经所叙。此经大致有四。一从如是讫老少二人譬劝问。二从多罗聚落迦叶已下发问。三从佛赞迦叶已下答问。四从憍陈如品讫经付属流通。问是一人科判。从此所引不同矣。
婆薮者。此云天亲。作涅槃论一卷。分为七门。地论师依之承用。
次结意中云兰菊者。夫节经文皆为引入第一义谛。□□□□□益已无。焉能契理。若顺四悉。各羡有□□□□□□□□开其分节以赴物宜。
牧女添水□□□□□□□□□□其事也。
流深等者。此借大□□□□□□□□□□□□八门解释。如流深令□□□□□□□□□□□□□今经佛性如深重□□□□□□□□□□□□□分判自为五七。七□□□□□□□□□□□□□中。初二可解。
三释名□□□□□□。
□□□运者。明自行之道。要藉利生。□□□□□□□□□利生之道。故云待等。运合宜也。
□□□□□□等觉已下诸类不同。皆蒙声光召动地。骇其常情。使大机启发。故云骇悟等。
缘牵曰召者。上命下曰召。下仰上曰请。谓本地及法华已前莫非结缘之众。由有此缘。故以声光召之。招谓唤也。致由至也。良由众有涅槃之机。故得使声光唤诸请影向等众。至此𤘽尸。扣佛成机。今不用下仰于上以释。
佛于下二明涅槃施为二。先明自行满。次本无下明化他功成。初云大□□□□□□机未堪说时未至。名之为藏。次化他为□□□□□□□□□释化意。意云由机昔日不堪及□□□□□□□□□□云所以初用等。
毒涂者□□□□□□□□□。
□□□洗者。开无常即正常□□□□□□□□□□□□□耶同小。今日方知□□□□□□□□□□□□□亦同亦异。又示为□□□□□□□□□□□无常以破耶常。又菩萨□□□□□□□□□□常即是正常。皆是先同末□□□□□□□□□知。
伺机下重说化意。慇懃劝□□□□□□。
使无遣滞者。使前机领无遗失。纯于净常无常偏小之非。
充溢者。自行内充。化他外溢。五十二众咸集𤘽尸。悉获涅槃秘藏之益。故云满也。
然秘藏下三释行。初云渊凝者。渊深也。凝静也。众生心性三德涅槃至深至静本来具足。若无五行。焉能契之。
善巧方便者。戒定慧三即善巧方便法也。
示现令前者。示谓显示。令秘藏可见。令前者。令从初心终至后心。皆显现耳。
推请□□□□□说怿(音示悦也)谓示为悟悦无病之相。
说三指一者。□□□□□□□□□□行指杂华。菩萨修行五行获□□□□□□□□□□云。
无尽者。此对外小等体□□□□□□□□□归法界。故云无尽。
举一𡚁诸□□□□□□□□□□□□等总一十八条劝菩□□□□□□□□□□□□诸法莫不皆依一佛□□□□□□□□□云蔽诸。
然佛性下五明用中□□□□□□□□□时唯恶。悟时唯善。然其理体□□□□□□。
□□□用者。然依非善非恶之体。故能□□□□□□法界生善。故曰弥满。
囊括者。五章如囊。佛性如括。囊之要者莫先于括。法之要者。无如佛性。遍摄诸法。又括结也。梗略也。概平也。
陈如五人者。且指鹿苑说小。
中亦例者。方等般若皆耶正双用也。
四生起为二。先正生起。次无始下释意。初生起五章。即是生起一部经意。
用由于义者。谓求于用知由于义。为求于义知由于行等。
次无始下释意。意云涅槃之体不当始终。今立五章论始终者。皆为涅槃而作□□□□□。
□□耶亡者。上至等觉恶方尽耶究竟亡。今□□□□□□□□□□皆以能化所化相对释之。
五通别□□□□□□□□□□□用为后。施行义三属中。
一言□□□□□□□□□□□也。
一事者。谓先催供。次声催□□□□□□□□□□□□□不咸。令众生同入秘□□□□□□□□□□□□□缘宜普施常命等故□□□□□□□□□教修行法也。总者机也。
规矩□□□□□□□□□□□如矩。五行如规。又浅行如矩。深行□□□□□□□□□依教修行。行称于理。方圆有则。欲显于圆。□□□于二行双依。莫不皆名涅槃之行。
文多事显者。五行是因。十德分果。俱名为事。入住分满获二十五三昧。故云显也。
别以一番者。师子吼虽说六句。并问佛性。然其后五但为成于初问故也。又通指句为一番也。
群萌者。万物牙始发者为萌。今以一部之文。得为遵利佛性可发之机。故云群萌。
摄恶者。善星也。机耶者。十仙耶徒也。
六引证。文自分二。初云大师子吼者。诸菩萨如师子子集娑罗林。启发如来大师子王。决定证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以如来名大师子□□□□□□□□□其自身中三德涅槃佛性之法。二施□□□□□□□□□□之法。即是我惠于汝。汝又惠他。名□□□□□□□□□□□□是佛理。即体而用故也。
次□□□□□□□□□□□佛性非五而五。故得通证□□□□□□□□□□□□理悉是如来同行者。亦是□□□□□□□□□□□知识亦是垂迹时同行。知识。□□□□□□□。
□□□藏者。发堀众生诸觉宝藏。以施□□□□□□□□□。
当知般若(至)施者。欲知智在说。说即是施。故以般若对施。
是五一行者。谓次第五行。一谓一行。是如来行。
真正调直者。真破伪正破耶。直破纡曲。
不可倾动者。涅槃佛性犹若虗空。笠有伪耶。纡曲之所能动。
碎者破也。散者灭也。只是能破灭结惑耳。
喻于金刚者。若更转喻者。即以烦恼喻碎散金刚。为拈羊龟甲所破。若盘固金刚。羊角等则不能。亦可以羊角等喻于五行。
有佛性所以者。佛性之理。是涅槃教行所归意旨之处。名曰所以。如世人趣向之处有其所以。方可向之。
体用相□□□□□□□□□由无佛性之体。所以用不相即。
悉□□□□□□□□□□。或通具三因性也。
七出异解。初云□□□□□□□□□□□说法。偏据中前中后。则违□□□□□□□□□□□□通漫。彼经云。第一年二□□□□□□□□□□□□灭。若据彼说。由属机见□□□□□□□□□□□深如二品。通为用章。若偏分□□□□□□□□□□。
引接今昔有缘者。昔谓□□□□□□□□□五十二众亦不出今昔之人。良由有缘蒙召必至。
略广门者。迦叶设三十四问。前为略问。广答三十四问去为广门。
行与功德(至)因中者十德是因中分果。所以行与十德俱属于因。
则不烦文者。谓不烦开为二门。
地师者。若准宝法师。依世亲菩萨论分为七分。与今所引科目大同。第一不思议神通返示分。第二成就种性遣执分。第五名离诸放逸入证分。第六名慈光善巧住持分。余并同疏。
种性疑等者。明纯陀施食。为显发众生三因佛性。有可生可发之义。名为种性。兼破权除邪执故也。
正法实义者。三德□□□□□□□□□□性为实义。
方便修成者。方便□□□□□□□□□□安章者。但破其用。师子吼文□□□□□□□□□□□十仙昔定是邪。今方入于□□□□□□□□□□□□□等相显今用章之旨。□□□□□□□□□□□□权实名方便门。陈如品□□□□□□□□□□□。
□□□□云通序别序者。佛将说经□□□□□□□□□□起。所说名为发起。以此发起与□□□□□□□□□难。禀承佛化。欲以所闻传之末代。先对时众。言如是法我从佛闻。证成可信名为证信。以此证信与传经为由名证信序。次显立意者。立如来所说。宜在当时。阿难所传。传之末代。对斯二位。故云两序。又如来所为名如来序。阿难所作名阿难序。又如来序者名现在序。阿难序者名未来序。又如来序者名经前序。阿难序者说为经后序。
教门者。一部之文无非是教。教即门也。又今经与前四时不同。因法华前权实不融。今虽被于四机。皆知常住。又今经与法华有同有异。何者法华一向明开□□□□□□□权而实。与法华同。若即实而权。用□□□□□□□□□法华良由机别。故使教门不同。□□□□□□□□□今文但具二悉。初云三世道及□□□□□□□□□□也。
又诸经下劝信。即为人悉。□□□□□□□□□□阿塸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
□□□合者。以至处不可合释。故须□□□□□□□□□□权显实及用权扶实机也。
会□□□□。□□□□□理也。
展转相证者。五义展转相由。类如逆顺生起之相。
顺而不惑者。为令将来顺教信理。而无疑惑。
若言能传等者。又阿难所传。与佛说不异曰如。言当于理曰是。三藏意也。
称机为如者。别人入空与藏通共。入中复与圆教同。则以十行出假。名为称机。
事逆者。次第行学故。
理顺者。教谈中理故。
若信下判权实。若法华玄中每于一义。皆先约因缘分别。次判。次开。今文判已。即当于开。但从文意。所以不别立开文。
异则不异者。同入秘藏。故云不异。
诡者恠也。
果报纷杂者。由果报□□□□□□。
□□相倾者。巨倾细。精倾麤。映夺亦尔。
□□□□□□□以凡夫眼看也。
二施(至)无差者。纯□□□□□□□□□□感胜身。今昔差别以难如来。□□□□□□□□□□。
归身止息之所者。佛性之理□□□□□□□□□□□德归法身住秘藏。以众不□□□□□□□□□□佛为一。现在十方佛为一。是□□□□□□□□□同现佛也。以结缘当机发起影响□□□□□□□□约六即。佛配于八数也。八方佛为八。兼释迦化主。亦言九佛也。
邪恶不二者。邪恶即是秘藏。故不二也。
四众非八佛者。权实不同。物机犹杂。故非八佛。
初后优劣者。次第浅深名为优劣。但感人天五果。未免无常生灭。故曰迁移。
泾渭者。泾清譬正。渭譬邪。低(当嵇昴也)恶鱼也。昔龟鱼不同在水。今日同在大涅槃水。此证善恶用。
顶戴奉行者。于一时闻已。如典藏臣。顶戴奉行。行如来行也。
佛以佛所住者。佛以大涅槃窟为住处。还只说此以施时众。故云施与。
西海秘藏义者。西海譬秘藏也。
如是总序三点者。□□□□□部。□部不出三点。三点是教。所以如是总□□□□。
□□□□□□闻属于教。故对般若。又欲知智□□□□□□。
□□□□□者。称机契理。结累永忘。故对□□□□□□□□□□□乐。又闻佛性教住秘藏中。□□□□□□□□□□合。能净三惑。故表净也。
同闻□□□□□□□□□□显阿难。领持无谬。自在无碍。故□□□□□□□□□则淳。传闻则澹。为成上句明非谬也。
数□□□□□也。夫数法皆后一为初。此即三藏初俗谛所破法也。
真俗合一者。别人先真次俗。向后登地真俗方合。
三身四义者。从胜应闻出劣应。以对三藏。故云释迦牟尼数数现生数数现灭。即此身也。胜应对通。报佛属别。法佛属圆。身本只三。对机闻四。
经云佛在者。谓久居曰住。𫏐游曰在。如佛住灵山八年说法华经。故言佛住王舍城等。今佛最后在于双林。始从晨朝于中夜而说此经。故云佛在。
蓑(苏和反草名堪为雨衣)也。
茅城者。阿含经中名茅城。
此翻坚固者。谓风霜不能改。四时莫能迁。以况法身金刚之质。二死不能变。三惑不能□□□坚固。
似交让者。博物志曰。安孝县有树□□□□□□□□□枯者荣。荣更枯。号曰交让之木。今□□□□□□□□□□如贵与贱交。以与交□而无有二。虽□□□□□□□□□□□□。二树鲜荣二树枯悴。表法□□□□□□□□□□□□树。今日教圆寄之双也。
因兹八□□□□□□□□□□名一林。
兴癈者。谓无常生灭及□□□□□□□□□名兴癈。此即兼于两教二乘。若见是发菩提心□别□兼通菩萨。
言愿处者。谓发通愿别。
修定等者。修三学填愿。故云等也。
慈愍示人者。现身说四教法。以示圆常佛性也。
力士表我者。以显法身自在。有大我之力。兼遗封我之患也。
吉河表净者。入洗灭罪表净三惑也。
无属表净者。其城坚固。恶不能侵。又其城无恶。故可表净。
无属表常者。若有所属。即是无常。无常即常。佛性体遍。犹若虗空。故可表常。
心安表乐者。三十万人共居无能动者。故以安而表于乐。
色悦表净者。色净故。般若波罗蜜净故。以色悦表净。
恒流表常者。若有流不流则是无常。此□恒流不绝。故可表常。注经云。河流奔浚以譬□□。
□□□□□□□寄显生死之中有佛性也。金体不□□□□□□□□□□云出㶄浮金处。水之净者莫过□□□□□□□□□□。
凉表乐者。凛身快意。故可□□。
□□□□□□□□在以表于我。
东双表常者。□□□□□□□□□略。
又双茂者。此双言冠下三句。□□□□□□□□而别。即别而总。法体无二。以无二故故为二释。
九佛中八佛者。释迦化主是能与。八佛是所与之众。故云中之八佛。
私谓者。意云若论同闻唯在通序。今五十二并为声光所召。有权有实。当机结缘悉皆具足。所以五十二咸是同闻。预示此意令知分齐。
当知二别者。智及道也。
如为盲人者。虽文举七正辨处时二事。无机不见。故云如盲。
叹德者。今经无别叹德文。所以大字当于叹德。
通四围陀者。一赞诵二祭祀三歌咏四攘灾。一围陀有三十二万偈。合有一百二十八偈一千七百卷。即是外道围陀。内明三藏。故得多名。
学无学人者。前二教佛亦属无学也。
七方便者。人天及两教二乘为四。并三教菩萨为七。又两教□□□□□□为三。
于毕定众者。为开权显实□□□□□□□□也。
不仰者。不仰观星宿等。不下□□□□□□□□□□作通国使命等。不维谓不□□□□□□□□□□。
怖无常狼者。大论云。以无□□□□□□□□□是以生灭慧观五阴。念念无常。如以狼□。
□□□□者。以无生慧。达藏中四法。皆如幻化。
以资慧命知恶非恶者。达坏空也。
亦无知者。能观亦空。
阴怖者。报障破也。
一切诸法者。以实相慧。达前三教净命持出怖魔等。即是法界常乐具足。故云悉有。
破戒等者。如下金刚身品中破戒。亦名杂僧。以善恶无作共成此人。故名杂僧。但自持戒不知他事。名愚痴僧。
煗等是有羞者。此约尅体简。若通取者。如圆教初以闻圆。即属有羞。余三教例尔。
复有四义者。真实即发起影响二众。有羞即是当机结缘二众。又真实兼三众。有羞唯结缘。以六根净位谓结缘。或为当机故尔。
或但人等者。只是或数数人为数。或数人法空为数。即藏通二教意。或数法门即别□□□□□□六法门也。或数实相即圆教也。从□□□□□□□□□□也。
围遶者。围谓住仪。遶谓行□□□□□□□□□□以三业恭敬者。一一皆有威仪□□□□□□□□□动对四教可知。
正是召请者。以□□□□□□□□序而立。正是之言。
临机者。机垂启之时。故□□□。
□□道者。中时表中道圆常涅槃法也。
月满之时者。月能亏盈。功胜于日。故以满月为表。僧亮曰。二月是春和之中节。异乎冬夏寒暑偏也。昔说苦空。如彼之偏。今既二理双显。故取表于中和。
不待不过者。非二月前。非佛灭后。正是二月十五日。不待不过。又机未熟而化名不待。熟而化名不过。
临赴之时者。此以能赴释。临谓垂灭曰临。晨朝出声中夜当灭。去灭不遥。故曰临也。所以唱涅槃而赴机发之众。
以佛神力者。以由用也。即用如意身通无谋而运。大音普告。又亦得云佛为本神力为末。
又空慧下约教释。空慧为本。属前二教佛出声。种智别佛。实相圆佛。
又大音声者。一觉远故大。二普告故大。三说大事故大。
此亦堪难者。今□□□□有据难于前师。其言当理。
四生者。□□□□□□□□□四生对三乘。此二属前两教。横□□□□□□□□。
□□之顶者。此三藏中俗谛意。
又三□□□□□□□□□顶下属后别圆。
则应无二者。□□□□□□□□□□当现著入圆常。故曰无二。
叹令崇仰者□□□□来三号遍摄诸法。益众生故令崇仰。崇者。迩雅云。重也。高也。
允同者。允合也。明诸佛皆从如中而来。所以释迦允。同诸佛。又诸佛皆具十号。释迦亦然。是故允同。令生尊仰。
是为世父者。世父能生育我。是可尊仰。佛为出世之父。能生育法身。故可尊仰。是为世主。能荣我便。业有始终。佛是出世之主能。荣我偏圆善业。师义可见。三意大体只是能令我等破恶生善。得入秘藏。无亲合无父。无宗仰合无师。
本父。君师者。此三皆是我本时结缘父君师。中间调熟。今日度脱。莫不皆由此三。
怜者。犹怜爱故。爱故。爱故能与出世之乐。
愍者。犹愍伤故。能拔二死等苦。
三号者。主为万民所归。父为子之所归。师为徒属所□□□□作归依。
为世间舍者。如世人得舍悦乐。□□□□□□□□□所谓慈能与乐。如得好舍。悲能拔□□□□□□□□□□□心则喜。不择精麤。谓为舍相。□□□□□□。
□□□欲涅槃者。佛若在世。为主亲师。□□□□□□□□□故须兴问。
节节明四义者。谓一一文须约四教□□。□者明也。亦旦也。涅槃光力也。
面门者。门谓游之出入。今面门放光表佛性。游之而出佉。注曰。口出其光。以表最极妙说之相。
经云其明杂色者。若分经文应先举光体。故云杂色。
次青黄下。示光之相。
随自意者。一言一行皆契秘藏。故云自也。
随他意者。佛性之理。随物机宜立种种名。遍在诸教。名为随他。
正应表此者。正表十界众生。皆入大涅槃海。名大身众生所居。
济六道者。安置六道众生于大涅槃秘密藏中。济之大也。
净六根者。净似真二位六根也。
三千大千者。如大论中说。千四天下合之为一。名小千世界。数小至千。复合为一名。为中千。数中成至千。复合为一。名为大千。此三千世界名世界刹。同时坏故合为一。
三业可知者。古人将三障三善。通为一段。故云可知。
经云见闻是已者。见光闻声也。
三业者。有人虽见闻而心不忧恼。虽举声而不啼哭。虽手拍头而不搥胸。不成三业。应先举不成而显相成也。
经云尔时大地者。正当声光之时。即大地动故也。
互相依者。无明为本如地。见爱是枝末如水依地。
痴爱者。痴即无明。爱即爱见。但略列二。
起涌动者。新云动踊震击吼爆。今用旧释。轻飏不安名动。自下升高名起。磷垅凹凸名踊。六方踊没亦名踊。隐隐有声名震。砰磕发飨名吼。令物觉悟名觉。新云击如打搏。爆若火声。
六动者。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一一又有三。谓动遍动。等遍动。直动为动。四天下动为遍动。大千动为等遍动。余五亦然。合十八动。即表净十八界。若净六根。一有三。谓根识境三。
或复一时者。余经三或前后。今则一时。
裁抑者。今大众应须裁量裁断。如来放光为作何事。为说法益我。为复当入涅槃。故云裁也。抑者忍也。止也。应抑止愁恼。
大劫者。八十增减也。今贤劫中至第十五减中。有九百九十四佛。一时出兴。若请大劫。则妨此也。
善业则竭者。偏小善业。则有竭尽故也。
展转释成愁苦者。若失主则失亲师。则失余二也。
有事者。逐形迹亲疎。声闻形出俗网。迹近如来。证经为亲。故前列也。天人形乖服异。迹非侍奉。证经为疎。故后列也。菩萨形不捡节。迹无定处。既不同俗。复异于僧。处季孟之间。故居中仲。
有表者。声闻欣涅槃。天人著生死。各有所偏。菩萨不欣著居求宗。故在两间。又声闻表真。菩萨表中。杂众表假。又事解似因缘。表解侵约教。
骇令后问者。外来众则机身俱到。佛边众但召其机。骇动令发。故须召之。
又从多者。此解劣前解正。
时有无量者。正是大声放光动地之时故也。
尊让两盈者。故论语云。回也视余如父。余也视回如弟。谓回如弟。谓回自处己如子。尊夫子如父。夫子让而不受为父。但如其兄。处回如弟。故今两盈而目弟子一事。又钞中云。从我生解如子。学我后如弟。此亦目于一人矣。
美其德业。而不在于年。
汝能出家者。若不出家当为魔王。旧其宫殿。摄其徒属。故令出家。
蠲三障等者。上文先蠲三障。次生三善。
残习者。此是世界意。断不断异。
楷模者。生善。
别惑者。治其别惑即对治。佛法界即第一义。教教皆具四悉。故今约四教分别。
心得自在者。大论云。心得好解脱即俱解脱人。慧得好解脱即慧解脱人。由未不生。以有退故。故今不叹。
不生者。生是苦本。惑是生因。罗汉断三界惑。苦果不生故不生。又烦恼因尽。所期已毕。故云已办。又得尽智无生智究竟也。
经云离常住处等者。西国每于晨朝。先嚼杨枝及软口。皆在隐并之处。不在住房。
波罗奢者。梵本云双林间。佛圆寂日人天下泪。地尽皆成泥。哭者身边面如华树。
简非浅近者。化城之空名为浅近。今是毕竟空涅槃空。故非浅近。僧亮曰。诸罗汉知佛是常。今欲请佛。发明常教也。此经明常乐我净。无二十五有。故名第一义空。
问极者。极在佛性。无过此也。
经云为诸众生者。由为地所动。众生机动。故得为奉地动召。
玄相领悟者。明佛有三召。意令蠲三障。生三善。显发密教。使不断绝。令生调恨。所以时众一一皆顺如来三召之意。即是玄相领悟之相。
尼姨女者。尼是西方名。姨女是此方之称。
是三召者。经云亦于晨朝下奉光召。举身毛下顺光召。显发下顺声召。为诸众生调伏下顺动召。一段经文。三意具足。
贤圣人中者。即前三教贤圣人中之龙。以示为此二位中上首也。
因果一双者。从而常修习下明修因。得自在力下是得果。此但释成前意。故今不用。
人多识者。河近城故多人识。即世界也。得福生善。八河中大者。弃小忻大。及人洗灭罪。并属对治。是佛生处无非实理。即第一义。
菩萨十义者。论用衍斥藏。能所合明。四教菩萨义足。今亦须一一约教四教菩萨以释。
一化众生者。前二教但度六法界生等。别菩萨次第度十界生等。圆菩萨则遍法界度生。故华严云。菩萨发心不为一众生。乃为法界众生发菩提心。即当圆意。
二尽供养一切诸佛者。若小乘二十部中。亦有许十方佛者。亦得云供养一切诸佛。
三尽净一切佛土者为一切众生取土。众生得佛不同故须尽净。
四尽持一切佛法者。且约自行以释。
五尽令不断者。常作继嗣传灯故。
六尽分别者。法界佛土高下差别不同。说法亦偏圆顿渐不等。众生为用何土而得种熟脱三。故须分别。
七尽知者。诸佛因何法相开而为弟子。
八尽知众生心者。分别十法界众生心差别。及三无差别。
九尽知断者。自既断烦恼。必遍令法界众生断诸烦恼。
十尽知根者。始从五戒十善。乃至四教根性皆知。今文云净佛土者。依于寂光。净他受用等三土。又此十义须逆顺二种生起。以显菩萨十事相由。
一大庄严者。以无缘慈悲拔苦与乐。即是庄严。
二舍一切者。谓身命财。贵贱约依报。
内外者。己身为内。妻子为外。
四随堪任者。与人天善乃至偏小等。然后皆使住大涅槃。
五不得彼我者。彼即所度机。我即能度心。亦不释上彼我。
七无杂心者。偏小之心。而行六度。皆名杂染非清净心。何以故。不回向无上菩提趣大涅槃故。
八世间所作事者。菩萨入重玄门。倒修凡事。即其意也。
海德如大集中者。彼经第五云。尔时世尊在欲色二界中间大宝坊中。与诸大众围绕说法。是时三千大千世界大水盈满。犹如大海。然诸世界国邑舍宅山林木上至色界无所娆害。悉见如故。尔时水中出生无量分陀利华。青琉璃茎真金为叶等。尔时大众各各自见坐此华上。其华尔时出大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尔时大众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水。犹如大海。佛告弥勒。下方过于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国有一世界。名宝庄严。其土有佛。号海智神通如来。彼有菩萨名曰海德。欲来至此大宝坊中。故先现此瑞相(云云)今云海德者即彼海慧。但名异耳。
举八十种法门者。彼经第三十一云。佛告舍利弗。东方去此。度十恒沙微尘等世界。名曰不瞬。是中有佛。号曰普贤如来。彼有菩萨名无尽意。时舍利弗语无尽意言。唯愿仁者当说菩萨般若波罗蜜。如诸菩萨所得无尽。善男子。般若波罗蜜云何行。云何入。无尽意言。如闻修行。善入思惟。舍利弗言。云何如闻彼行。无尽意言。闻者具八十行。所谓欲修行。顺心行。毕竟心行。常发起行。亲近善友行。无憍慢行。不放逸行。恭敬行。随顺教行。从善语行。数往师所行。至心听恶思惟行。不乱心行。勤进心行。生实想行。起药想行。除诸病行。乃至得一切佛法行。广如经说。
善入思惟者。具三十二相。谓善入受持定。善入分别慧。善入心柔和。善入身狥行等(云云)。若依法华疏。引大品十八空。明空无尽。大集十八无尽门。明假无尽。净名云。夫无尽者。非尽非无尽。即中道。无尽者境也。意者智也。智契于境。境智合称。故言无尽意。
所谓法也者。既云敬重大乘乎。是从因至果之法。今云理法者。约因果所乘之体。即是佛师。故便敬重。
言无过般若者。此即实相般若。是所敬之理也。
悉皆安住者。下文云。安是诸子。今释于住。故云安住。
如函大者。称理而解。故以函为喻。
日割三两者。如下经文说。
至此如海者。至第十地也。
经云一切世间者。谓十界五阴众生前世间。皆令安置秘藏中也。戒是罪垢对治者。自持破恶。令他破恶也。
经云解未解者。若众生为惑所缚为。应佳买反。若众生未解集谛令解集谛。应鲑买反。二义并通。
小般若者。金刚般若经也。
此家即为有佛者。只此知常住人。即当于佛。
大品多用者。以无缘慈悲以修于度品。故得能严法身。
六度福德者。六度下化。属于福德。自行上求属于智慧。而成二严。次结文福智。亦经云。方便密教者。此是同体之权。善巧方便。方便即密也。
非世所知者。非世算法所知。故以恒河而为其量。
经云受持五戒者。亦应云八戒。优婆塞。唐三藏云。梵名邬波索迦。此云近事男。受五戒者。威仪具足。即堪近事出家之人。故名近事男。但是文略。
威仪具足者。若麤若细皆悉无犯。方名具足。
离欲二众者。亦云梵行优婆塞等。
若俗法不亏者。由有正妻也。
加复八斋者。以五戒不制过中食。谓持五戒。复持八戒也。
直三归者。但标心受三归。为翻邪向正而已。
志求涅槃是小分者。但至化城而已。
若有为众生者。出假菩萨。常以大悲拔苦。法药授人。
恒与戒俱者。行于世礼。而复受持五戒故云也。
恒与无常俱者。于无常坏。境如幻化。则成通教。但略不云。
举足下足者。以释威仪。谓四威仪。皆具佛法也。
问至若此者。优婆塞既有无分等。声闻菩萨复有不耶。
四善根是无分者。由未得果故也。
初果是少分者。若约三藏菩萨为四分者。三祇百劫以为四分。于义无失。但不得取至树下断结时为满分。断结即成佛故也。
苦断尘沙者。若据被机意说。三乘之人在方等般若时。已断尘沙。得少分名。今约安位开权。彰灼显露。唯至法华方得少分等名。通别二教皆须以前教得入后教。为用权相。例二乘可知。
通教不云二乘者。例同三藏。故不别出。通教八地是满分也。此是菩萨位满。别圆二教皆尔。以等觉位亦云等觉佛。故且不论。进取亦得。
无分佛者。理即等佛也。
一一法门(至)本迹者。地住已上皆有实本。能垂迹化而引实行。若地住前皆是实人。为权所引。
例一恶法者。若约恶为四分者。若恶冥伏在身名无分。一业作恶为多分。三业俱作为满分。
小菩萨所作者。或依根本禅。或依无漏。或依俗谛三昧。而起神通。名小菩萨。
此乃初教者。昔鹿苑所用也。
是六行观者。以胜三修破劣三修为六。文中云净者。相从释耳。
声闻者。声者教也。小乘钝根飡声悟解。故号声闻。
缘觉者。于缘缘悟解。故名缘觉。
前来未说者。指第一卷末应说也。
比丘不然者。反质并也。比丘昔日已得罗汉。既无将后叹前之文。优婆塞众岂独尔耶。
病去药亡者。能治所治。即是非常无常大涅槃理体故也。
二元不禀等者。此是方等般若中解圆行渐。以大涅槃心修人。今经中亦具此人及常观涅槃行道之人二种行相。
修有两种者。初无常治常。次常治无常。
推一是前教者。更非前古今人。所解云无常破常在昔。常破无常在今。
病治俱舍者。达常无常等。即非常非无常。中边俱寂圆契涅槃妙理。方名深乐。一一句皆尔。又此三释皆约开权。是故一一文后。皆云闻常住药。破无常等病。
具此德行者。具如来行。及双游德。
引向涅槃者。引入今大涅槃也。
尚无一种者。涅槃理尚不当一。何况二三。
无所轨者。轨则也。以实人轨于权人之法。进入涅槃。名之为轨。
大涅槃为苦者。证大涅槃。住首楞严。遍法界。化义如苦。
名之为门者。药为病门经云实不实者约谛释。归依非归依者约三宝释。众生非众生者约见性不见性释。见性方名非众生。恒非恒者只是约常无常释。安非安者约证不证释。为无为者约漏无漏释。断不断者约智德释。涅槃非涅槃者约断德。增上非增上者约位释。若泽洲疏云。略举六种。初苦乐等是以修门观生死法无常苦等。观涅槃法常乐净我。二实不实二谛门。真谛为实。世谛不实。三归非归是折猒门。归向三宝名归依。皆离邪法名非归依。四众生非众生者假实门。五阴非生。所成假人名为众生。五恒非恒者因果门。涅槃是恒。生死非恒。安与非安是因行门。善行是安。恶行非安。亦可无漏圣是安。有漏非安。六为无为是四谛门。有为是苦。色法心法非色心非色心法是有为也。无为非苦。相对故来。虗空数灭非数灭是无为。断者是集可断名。不断非集。相对故来。涅槃是灭。非涅槃者对相故来。增上是道。以殊胜故。非增上者相对故来。作此释者。殊乖对治之旨。应如今师所释。一一互为药病通入中道等。
藉财通法者。因献供得闻圆常法故也。又出家法施。在家财施。施具九事。财施有三。谓时物重物如法物。心亦有三。谓先心欢喜施时施已无悔。地亦有三。谓不动无相无量定。
阇毗者。以舍利利益诸国。即是因烧得不烧。所谓非常非无常。亦是使法不断绝奉召。办香阇毗意在于此。因食得不食亦然。附要附也。
优钵罗华者。旧云忧昙钵罗。此云灵瑞。琰师云译为青色。拘物头色赤。波头摩色不定不正。似菖[卄/补]华。分陀利华鲜白。生水中。曼陀罗是天华。中国亦有。其色不定。如赤而黄。如青而紫。如绿而绛。种种色变。
憍奢耶者。蚕蠒所作。东天竺名乌陀。粳米欲熟。叶则变为虫。虫即食米。人取蒸以成绵。如此丝绵。名摩呵䟦多。此之大衣甚贵。
𫇴摩者。麤布衣。声论云。纻衣名。辕(猿音)𨍮(隔音车枙名也)。
经云八功德水者。称净土经云。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八饮已长养诸根四大。成实论云。一轻。二冷。三煗是触。四美是味。五清净是色。六不嗅是香。七饮时调适。八饮已无患。是水之用。
经云一苦等者。苦无我味。酢为苦味。甘为乐味。辛为我味。醎无常味。淡为常味。此表六行双游为对治门。
三德者。轻软自在表解脱德。净洁能涤秽表般若德。如法称理表法身德。所谓六行互治。药病俱亡。即契非常非无常涅槃秘藏也。
迦陵伽衣。细滑衣也。又云鸟毛衣。
钦婆罗衣者。善见律云。此衣有二种。一发钦婆罗。织人发作。二毛钦婆罗。织犀牛尾作。
亦成顺召之文者。各各下顺光召。复相谓下顺声召。诸优婆下顺动召。
优婆姨者。唐三藏云邬婆斯迦。此云近事女。若有俗女。如受持五戒。方堪承事出家之人。
寿德者。正由有德而获常寿。
三十二卵者。金藏经云。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一卵生一子。一人力歒千人(云云)。
护正法之教者。护正法教以填其愿。
弘誓缘由者。良以百千众生有可度机。为菩萨弘誓之由。从堪任下是第三第四二弘誓。现女身即当第一第二弘誓。其文虽略。四弘意足。
大局者。太浅局。而无其旨也。
太奢。漫也。
卷(巨圆反。又居圆反)谓为五阴果报卷局。如笼槛系閇。不能得出。至无上菩提。
五种不净者。今经中略举三种。是身臰秽即种子不净。现在父母精血为种。过去烦恼结业为种。大论偈曰。是身种不净。非是妙宝物。不从白净生。父母耶想忆念风。吹淫欲之火。业力因缘。识托种子。在赤白精中。二住处不净者。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安置己体。大论云生处不净。偈曰。是身为臰秽。不从华开生。亦不从苫卜。又不出宝山。但从秽道出。三自相不净者。衣服澡浴种种华香。饴以上馔众妙美味。须臾之间皆为不净。彼命衣天衣食天食以身性故。三十六物共成己身。如论偈曰。地水火风质。皆变成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四自性不净者。大小便道目泪涕唾常流不息。如论偈曰。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净者。如论偈曰。审谛观此身。终必归死处。难语无反复。背恩如小儿。
经云伊兰者。应云蜱麻也。
麤细两观者。从是身无常念念下是细观。从是身易坏下六是一期观。
经云宁以牛迹者。宁信牛迹盛大海水。不能说得此身过患。大地譬亦尔。
过患弥广者。一一枣皆是一过患。破一过患得一切德。所破既多。功德亦广。
内外推求者。三假四句推捡内心外尘。以成二空。
释论云二乘等者。举昔小劣。显今菩萨胜。
与修多罗合者。虽是事观。由与教合。皆非徒然。
不动本地者。不动本地无作四弘愿也。
可毁事迹以为利他。故须呵毁。
献供敬仪者。如道结成顺召之文。然今文略。但先顺声召。次转如是下顺动召。三诸离车下顺光召。其相皆略。
梨昌者。梨昌子。亦云弥离子。
七多罗树者。一多罗树去地七刃。一刃七尺。一树合有四十九尺。七树合有三百四十三尺。
大臣长者者。身为大臣。复是长者。是故双标。
寡无夫者。嫔正当妃者。淑未嫁堪绍妃者。淑(殊六反善也说清湛也)。
报得天眼者。若无天眼。何能谛观。见于如来。当般涅槃。故知是用天眼见也。
增数众者。今文列众。
权人多者。或一人引多人。或多人引一人等。
经云陀那婆王者。此名施有。是修罗种子类。不损有情名施有也。
媱(音姚。美好色媱囊也)。
媱(五䍃反。身长好。貌汉武帝夫人名媱娥。媱为正)。
经云白湿王者。有解云。地神名。约地体相为名也。
经云作清凉者。而垂化下。
经云二十恒象王中敬重大乘等。即是奉召之相。一一皆具三召。但诸文存略。
耆婆鸟。应云命命鸟。
润浮提是一边者。指前文已集之众也。
无量世界是一边者。指后无边身菩萨众也。后经云东方去此无量无数阿僧祇恒河沙微尘等世界是也。
其间是中间者。是彼无量阿僧祇恒河沙等世界中间人天也。此结经名众。故指中间二字。以为众相。
经云一切皆集者。指前诸众也。
应赦细戒者。十诵律第一序分初云。长老阿难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白大德摩诃迦叶。我面从佛闻受是语。佛言我般涅槃后。若僧一心和合筹量。放舍微细戒。迦叶言。何名微细戒心和合放舍。阿难答。大不德问。迦叶言如应当了问。何名微细戒僧一心和合放舍。汝若不问佛。汝得突吉罗罪。汝当如法忏悔。莫覆藏。阿难答言。我不轻戒故不问。是时佛欲灭度。我愁闷故不问。乃至外道所讥等如疏。诸比丘不知何者是微细戒。如是言非独突吉罗。更有四波罗提舍尼。亦是微细戒。有比丘不知何者是微细戒。作如是言。非独突吉罗。四波罗提舍尼。十波夜提。三十尼萨耆。二不定。十三僧伽波尸娑亦是。或有比丘但受持四戒。作如是言。余残戒放舍。以是故我等一心集会筹量。不听舍微细戒。我等随佛戒故。若准今经。菩萨极重等持。复无舍义。
迦叶若来者。若来亲自见佛。佛许其舍。宁得违佛。故云也。
四天上下者。虽云其天。应用三天下等人。以消中间之众。则以人为一。山神为一。海神为一。河神为一。合为四众。但经文迮。海河但为一段。又复应知。五十二众。但是文略而已。若细开则八部为八。色界为四。十方为十。合成六十九众。盈缩悉通。八部中文𨷂药叉。准例应有。
东弗西瞿者。亦应北云郁单越何缘不至。
相传者。西域记亦作此说。
经云占婆华者。即占匐华。释论第十黄华。
其林变白者。僧亮曰。贪生爱寿者。以佛灭为苦。今明灭非作法。乃息伪反真也。五色之中白是真实自然之色。不可染成。借事表理也。
悲近者。已集者悲。故云皆悉悲灭等。
此林荣茂者。明此林昔日枯在鹿菀。荣在方等般若。已为当之先兆。来至法华涅槃。开权显实。入秘密藏。所以枯荣一时俱变。即表非枯非荣矣。
而现生灭者。生谓荣。灭即枯。此皆涅槃之用。
上达其本等者。下士谓二乘。中士即方等般若中人。今悲此子令同上达住大涅槃故也。
虗空堂阁者。僧亮曰。今说涅槃。无一切有。故名为空希有常乐万德。如虗空中有堂阁也。此释自是一见。
不复居御者。御者坐也。谓堂本人居以御物。合如来应谢。如堂无人居以御物。譬众生无训导之主。
堂本地架者。只是堂本依地而立。
不堕者。譬如来缘谢入灭。不复应世。自住秘藏之中也。
是其有等者。无表鹿菀。有表方等般若。收归非空非有表法华涅槃入圆常佛性。悲于中下。令同上达也。
如堂高举者。如佛应谢不处于世也。
语其利益者。故法华云。应以如来灭度而度脱之。
闻见声光者。具足应云觉地动。
经云及三十三天者。更重举君臣耳。
开思藏下者。若据众生业报。及无机感。佛尚不能转魔是何人而能赦者。验知皆是大权所为。
经云是呪能令诸失心者。叹呪功能。复说已自为说以劝受持。或是失大乘心者。或是狂乱者。宁得好呪者。此从迹问。若据魔广赞。及自能发心。验是先佛之法。如净名经云。十方世界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信之于此矣。僧宗曰。若能穷达其旨。经之与呪。意何所在。但物心难悟。以理从易故威逼呪。但魔无法助化说。呪以弘道也。
还奉国王者。王国内得。当还奉王。佛法中得还奉于佛。
呪是密语者。问呪既不可翻。西方人既解梵语。应解密意他答亦只是解其言。而亦未必解其意。
若一向解者。若一向作事解。何能令人得道。诸烦恼是鬼名者。此约初解。如识烦恼。烦恼不能障三德。内外三界烦恼不同。即世界义。
无明是鬼王者。若识无明鬼王。则三惑皆伏。即生善义。
善能下对治。
第一义谛者。智冥中理。无明顿破。犹如王𠡠。
后一通者。四悉是佛遍施之法。所以佛𠡠遍通前四。
十地菩萨者。如华严中。以十王配十地。即其意也。
得为大千之主者。此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心。所以梵王是大千主。
言领小千者。非大千中心。此义违经论。
香饭奉佛此光召者。此光触彼。彼饭气触此。光饭同是一触。二俱无相。体不可得。又前诸献供。佛皆不受。亦对顺光召。此佛不受。故得对光。
经云威德悉灭者。除能引之众。及深位菩萨。住前当机结缘二众威德皆灭。
首罗惊怖者。首罗住深禅定。本不合惊怖。今德皆灭。今为光动。致斯惊怖。焉更疑问。
明此菩萨示不思议者。从本等法身。起应示现。
经云唯深至能见者。若蒙佛加。下地亦见。今明自力。是以除之。
例余方者。应云例余九方悉尔。
譬如带饶身边者。此取任运能见为譬。
里而非里者。镜在身边故云非里。身影在内故云而里。
惋(敬叹也鸟段反)。
集不集俱不可思议者俱是涅槃之力故尔。
慈不慈者。亦是涅槃之力。
又简阐提者。并是抑挫之辞。令其发心明恶不定恶。
所以俱不可思议总有九瑞者。初能召中三。谓声光动。次悲近中三。谓林白堂空池华。后此众见彼众有三。闻彼佛说此佛入涅槃是声瑞。觉地动地动瑞。见如镜之光光瑞。令成九也。
及风者。风是动相。故对地。
经云还从口入者。法瑶曰。明化缘周毕表涅槃之想。想有三种。一明众生心净。二国土净。三收光入口。收光入口止教之相众生心净表化周毕。国土净明行毕。如此释者。表相未明。令知同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