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哀叹品
就疏文为四。先释品。次此文下辨异。三兴皇下述兴皇释。四今明此品下今师正释。
初云世界者。内外异故。
次又已生善讹者。讹谬也。佛若去世已生之善。必堕耶小。
未生善翳者。翳隐也。佛性之善隐而不生。
又现恶者。学人正使未尽。无学习气未尽也。
将恶者。尘沙无明也。
次辨异中前品从人者。纯陀人也。
后品从事者。长叹属事也。
前品对者。俗谓工巧之子也。
今品对道者。三修比丘是。
今品无供者。唯有请法也。
前品双请者。请受最后供及请住世。此品请唯住世。
前品因人者。上文云。汝哀愍我等。唯愿速请。佛久住于世间利益无量众。即是因大众所以纯陀请。此品请比丘自请住。
前品略明佛性者。以因献食等开常。名之为略。
前品论今教者。且约佛及纯陀。皆论今教圆常佛性之法。此品具明胜劣三修。
前品二人论者。文殊纯陀二人论也。
今品对佛论者。三修比丘对佛。
前品动执生疑者。因闻二施无差。即执昔疑今搆差别疑与于五难。
此品破执除疑者。破劣修之疑执。修胜三法。
备有通别者。于此十异。一一皆通。前品此品能论者。亦是人。前亦有哀叹之事。前品文殊等亦是道。今品五十二众岂无于俗。前品亦有无供者。诣佛边众。今品亦以法为供。地动通前者。既云纯陀去后未久之间。其地忽然大动通于二品。下诸异例然思之自见。
三兴皇释中之生起者。是彼自生起也。
四今明下正释中云不离因缘者。莫非四悉感应道交因缘。故动也。然文中安置有缘。于解脱中即为人般若即对治。法身即第一义。闻三力不异而异而动于地。生悲喜心。即世界也。次二人大众亦复如是。
其义无量者。五十二众能引所引。人人皆具四悉。故云也。引净名四句次第对四悉可知。
四事止华氏悲者。前品末。一举如来境界等四文是。腷符逼反意不泄也。
若单形声者。动起踊是形。震乳爆是声。
经云一向动者。形直动名为动。
前后次第周遍动者。名为遍动。一时遍动。
经云兜率天者。差摩头竭经并道行经皆翻云寂然。释论五十一云妙足。亦云兜述。
而有辞者。应是地动声中。有于今日如来将入涅槃等语。故云闻是语已。
经云食所不应食者。无常之法不应修行。故云不应。
高圆明者。主出万民之上曰高。众德周备曰圆。了达万民之情为明。
深入水底譬亲益者。水依地依山。如子依亲。而有依怙荫育之益。山若入水。而水有依。故以入水譬于亲益。
水色同山者。师能开导。解同师旨。故以同色为譬。
光宅至照智者。光宅意云。因时修行有返照智。果满智息。故无返照。
四失者。旧疏云。四大可笑。
樏(累音)谓俗外有真。真外有俗。名曰樏隔。
牛粪净土者。他意云。土本不净。今释迦但于秽土上假现净土。何以知然。如释迦足。案地其土方净。如以牛粪磨地。其地方净故也。
指端种觉者。谓证妙觉已既无返照之智。如人观于指端不能见远。
无记如来者。明如来智慧。出于善恶之外。名曰白净无记。
一智三智者。俱能破暗。
三智一智者。俱能返照。
非三非一而三而一者。俱是难思。
即三而一者。即三为一。俱皆既能照。岂如开善但一智独照而已。
三一难思者。观师云但只有一智自能返照。何以不知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即非三非一一而三而一。体弥法界寂照相即。故曰难思。
述旧者。今家与旧科文大同。但名文小异。但从同边。依古科。节以索经文。
巨有所妨者。巨大也。
始从鹿菀终至般若。若密若显。来至法华鄣灼开权。咸见佛性同入圆常。岂可俱名小乘伎艺。
旃陀罗者。二乘之人未得非常非无常益。如来舍应犹如将子。付栴陀罗。道机不耶名颜貌端正。圣心慈怜名常爱念。劝教三学名教伎艺。所习功成名悉通利。此喻有始。佛舍灭度令诸比丘。为变易生死所切。名付栴陀罗。以况无终。
经云我等(至)于王子合前诸子蒙佛教诲合教伎艺。以具正见合悉通利。亦合可形端正。已得入小乘果名具正见。此合有始也。愿莫放舍合后无终。
诸论者。法瑶曰。此譬佛具足般若。应住世为我说之如其涅槃似于诸法界而不说。今意正畏死魔。何者如来何不降伏死魔。而畏于魔舍入涅槃。
三违誓譬者。宝亮曰。谓佛不应负誓。昔发四弘愿处生死。度一切众生。云众生病愈。我幸是可度之数。而佛息化。岂不违誓。
经云故有秘惜者。佛若不住。教我令得解脱者则有秘惜。如彼毉也。
民无佛聊生者。譬未破无明也。
攀类文殊者。佛既偏教文殊。我今还欲攀类文殊。如来何故不教诏我令同文殊。遗弃我等入般涅槃。即讥师意矣。
止外悲等者。应观心实相观佛亦然。观佛实相观心亦然。如何同凡而生忧憙。
得失忧憙者。八风四顺是得是憙。四违是失是忧。
失不可愁忧追者。法性无失无得。何有忧悲。只此忧悲体性恒寂。故不可追。
勤遮二恶等者。对勤观念处名正勤。见思本起名已生恶。观于即空令已生不生。故勤精进。尘沙无明名未生恶。观即假即中令末生不生。故勤精进。竭力尽诚行四三昧遮此二恶。一切智名已生善。此善易生故云泥洹道易得。道种智一切种智名未生善。空智已生勤如增长。假中智未生令得开发。
善故则无忧憙者。善是真性故也。
正念者。常观涅槃。涅槃体遍。遍而常寂。名曰无念。
谁臣子弟者。有主乃有忠臣奉之。有亲可以孝子归之。有师可以弟子事之。今求正念。念本冥真。能所俱寂。故谁主等。谁去二句约应。谁度二句约感。
朕(直稔反我也)谓无主我。
还得正路者。得涅槃正路也。
得善者。得小乘善。
失善者。失大乘善。犹如丧子。
今闻近慧者。今观心性即是涅槃近。岂过此。
况开定慧者。世间精进。尚自无忧。况出世定慧耶。
生死涅槃者。生死无常。涅槃是常。俱契非常非无常大涅槃体。
明解二用者。如来涅槃即是方便。示生亦是方便。常即无常。无常即常。皆令住三德藏中。故云法尔。
又言法尔者。感则应灭尽归真。化仪皆尔。
经云常嘿然者。一止啼哭。二诸佛法尔。皆既般涅槃何须请住。
复何益开其者。汝自无机住世何益。
开其问端者。若空不空必无二是。宜应问之。
兼显菩萨者。指后迦叶菩萨。
能问不空是病者。了俗即空方名病愈。余句然。又生死虗假。终归于空。涅槃圆极。湛然常存。为不空也。昔以三无为为常。今明妙有以为常。余句例然。此一法释教旨未明。
兼开众问者。如下三十四问。
是诸释无咎者。约今约昔。二释并通。
三种四种者。三是观前空不空文。四种次文约四门。是又五时之中二苏兼带。皆具三四。至今皆开。无非真实。故云广分别之。今更附文以释。谓生死名空。涅槃不空。又真谛名空。世谛不空。若就真实者。如来藏性。以为真谛真谛不空。世谛名空。以实故胜鬘中妄法名为空如来藏。真法名不空藏。
若常无常者。生死无常。涅槃是常。又世谛无常。真谛是常。
若苦不若者。宝公云。若就行苦。金刚已还犹名有苦。妙觉已去名为非苦。应云生死名苦。涅槃不苦。二谛亦尔。
若依非依者。三宝可依。外道非依。又真法可依。妄法叵依。故胜鬘中说如来藏以为一依。
若去不去者。正行出离名去。耶行沉没说为不去。又因名为去。果则不去。
若归非归者。小乘趣大名为有归。大无所趣说为非归。又因则有归。果则无归。
若恒非恒者。与前若常无常。通说是一。若别论者不生名常。不灭曰恒。生死非涅槃是恒。又其真谛名恒世谛非恒。
若断若常者。生死教断。涅槃是常。又妄识可断。真识是常。
若众生非众生者。内是众生。外非众生。又假是众生。实非众生。又有是众生。空非众生。又非众生离生死故。余是众生未永断故。
若有若无者。三有为法名之为有。三无为法说之为无。又就人论。凡有生死而无涅槃。圣有涅槃而无生死。
若实不实者。生死不实涅槃名实。又一乘是实。三乘不实。又妄情不实。佛性是实。又世谛不实。真谛为实。又二谛非实。一实为实。
若真不真者。生死不真。涅槃者真。又真谛为真。世谛不真。
若灭不灭者。四谛相对灭谛是灭。余三非灭。又妄法可灭。真法不灭。
若密不密者。或小教密大教不密。又小乘覆实名密。大乘显实名不密。又大乘深隐名密。小乘麤显名不密。
若二不二者。就乘论之。权小名为二。实唯一大名不二。
身若存(至)非法性者。小教灰身入无余涅槃。方名法性。所以身存不名法性。
夫法性(至)灭法者。谓法性非灭非不灭。汝昔不受自取灭度。非我不等。
离八难者。成论云。四轮摧八难。一宿植善根轮。摧前四难。二勤发正愿轮。摧世智辨聪难。三供养诸佛轮。摧佛前佛后难。四生于中国轮。摧北郁单越长寿天难。
次举金沙者。喻后五难。如金沙甚可难得。生死法中求是五事。至极难得。昙华喻佛出世难。
不应以亲认佛者。不应以世间亲。比喻于佛。世间或有此事。佛则不然。是故呵云不应也。
其不识佛者。自是不识法身。常存无变而以认佛同亲。又只是不识自身之佛。以不识故则非王子。
不识宝城者。谓不识宝城内外皆宝。如不识涅槃之城。常乐我净四德庄严即身而具。以不识故身不端正。
无明自覆者。不识自身无明烦恼是栴陀罗何关佛付。
其门不小者。同体方便之门。遍通一切故不小。普收众末曾恡惜。
忽者轻也。
指山等者。舍其身首。如毗富罗山。又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故云倍多。
如是恩德者。如前苦行皆为涅槃利乐众生。名为恩德。
无惭者。不能惭于贤位人也。
系在囹圄。自无大机不减胜应非如来咎。故曰非我无恩。
严峻者。圆常具足之戒。遍遮众恶名为严峻。圆离二死名曰绝险。法华云生死险难。即其证也。
定即楞严定也。
睥睨者。上叵诣及下五计反。谓傍视也。
博达今古者。以同体大慧。遍开四时之麤。无非即妙。名博达今古。
表里皆宝者。性德为里。修德为表。修性体如。故云皆宝。又权用化他为表。自行实用为里。故下句云。充溢等。
瓌(古曲反美玉也)琦(音奇)。
不猒粪扫者。不然之粪也。
不欣者。不欣胜妙大寂璎珞也。
汝不见佛等者。不识常身三点四德之佛。名不见佛。不解真常体寂之法。不悟如来宗极之说。名不闻法。不达上冥下契理和之僧。名不入众数。
不得无难者。不得无界外八难。次文难亦不离亦尔。界外名理八难。谓见修无学为三恶道。无为正位不能发心名随恶。乃至无学亦尔。若入无余永灭佛道。岂非三恶道难。四北郁单越定寿难者。四谛中灭谛对北方。声闻证灭。如彼定寿。五长寿天者。二乘名为净天。若入无余归第一义天。岂可化也。六佛前佛后者。二乘入观见真。出观缘俗。不见中理即佛前后。七世智辨聪者。二乘未见中道发无漏慧。是为世智辨聪。八聋盲喑哑者。二乘之人。无菩萨根。得六通不见十界之色如盲。不闻十界之声如聋。不能以一音随类得解如哑。
道前方便者。取初发心已后行因位为道前。妙觉证后为道后。
而汝识者。唯在灰断。
虽有道前者。但有三祇等方便。故非圆因。
经云为汝等故无量劫者。约成佛后中间起应。示舍身等。
出生妙善者。由性发修契性。故名出生。
纵横者。三学彻理名纵。体遍摄法名横。高广下三释上纵横。
惑尽者。亦应更云。惑尽即观尽。观亡则惑亡。
贫所乐法者。不求大乘真性。明月宝珠但爱小乘偏空伪砾。
非应供乞士者。非界外中道究竟应供。唯是真谛福他。界内应供。故斥云非。
无用而用者。药草本来无用。但由众生宜用。致使药草有用。
业招者。业如机。大地如法身。赴应于感如宿善。宿善有浅深。致药有贵贱。此即用中三也。
三种宛转者。谓大地三。药草三。众生用三。不得相离。犹如法身起应。应有说法。说法即有所受机缘。故云宛转。
合大地三义等者。如上亦不生而生已下文。是般若解脱合上三亦然。
即超合者。即还合也。
经云及我诸子者。泽洲云。诸菩萨德。堪绍继。故说为子。四部之众谓声闻在家出家各分男女。同教令证大般涅槃名安秘藏。今言及我诸子正是四众。不须分之。所以今疏用对中心也。
不了覆了者。施权不了覆于实了。如外道论虗伪不欲人知。故覆藏之。如下经说。
法身本有者。生公曰。夫照极自然。居宗在上。上不可并。故横必非。所除累近。则解脱于下无。下无不应则色身是俱俱非先。故纵亦非。三无离理。故别之尤非。是以堪然不差。犹如伊字。此解未免纵横。如余文。
三即一如细画者。如草下字中。细画相连。
约三目者。生公曰。般若居上。法身及解脱二无胜故。并列在下。如前破之。
严主照世者。三智上严大般涅槃。下则普照法界机理。所谓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犹如天主一面三目。上严天颜下则照世。以天身妙。故有此严。
举略兼诸者。法身摄一切身。般若摄一切智。解脱摄一切法。示身说法。权实诸教。无不磬尽。故曰兼诸。
不可以形相见者。不可下地作文六形相取。
不可心想知者。非凡夫二乘偏教菩萨。下地心想能知。
充满十方者。为十界身也。
不广不狭者。诸身不广。应亦不狭。
非知非字者。般若冥于法身。故非知非字。
不可动虑分别者。非下地及世间二乘等能分别。
绅大带也。如论语第八。子怅𨽦隔壁闻。夫子说一事。子怅恐忘以画于衣带记之。今正言非文字可传。能尽般若之照。
三谛遍朗者。若权若实一心中照。名为遍朗。
半满具足者。举其半满。则摄十方三世佛法。磬无不尽。
世间者。谓同居土。出世间者。方便土。出世上上者实报。佛居寂光下照三土。
法界流注等者。遍达说字。咸入秘藏。名为流注。教法下被犹若悬河。慈悲摄物。譬之海涌。
一音演说者。实通诸音。且从实说。云一音耳。
非喧非寂者。非生死之喧。非涅槃之静。缚脱约或智以说。
十智不能虗者。解脱体遍法界。岂是小乘十智能破。
为讷钝等者。同于讷钝等。以解他缚。
示现善恶者。亦应云众生有恶或为示善。有善或为示恶。而调伏之。
虽鄙必施者。众生虽即鄙恶而必施化。以度脱之。
佛意业者。佛有不共之法。不与下地共。故云意不可思议。
法华云如来庄严者。约智净也。
又六根清净者。虽引法华之文。须依华严真位六根以释。
包含总别者。举大涅槃包含三德及诸经异说。故云总别也。
括事理者。法身理也。般若则从因至果。解脱自他脱。俱属于事。
入大涅槃者。生公云。丈六之迹缘尽乃真。约应不现故云入也。又泽洲云。所住虽常为化众生灭应归之。即是入于化灭涅槃。
经云如世伊字。却云化灭。伊字不成。
不结天目者。天目同伊。是故略之。
而言我今者。既言我今似如始得菩提。是故释云。盖随缘宜。
夺是所证者。佛上约真佛真法真僧三番。斥我是伪。欲舍旧。未得新法。不知新法。为定胜不。故云未能即舍。
一伪一真者。昔教若非何意与我同证。今教若是何不早说。此用后文意来此为并。
而生去此者。三修虽闻说于真常。而不思惟真常涅槃。安住为无动。由执小志而生去留之解。所以忧悲。
经云皆悉忧愁者。一忧愁佛入涅槃。二忧愁未得新伊法味。佛向虽说我今末得。是故忧愁。
快说者。如来前说真常三德之理。比丘谬谓说于无常等。是己所证之法。故快也。
壮者。音庄。正是庄束之意。又只是壮哉。快诠于理。复能破惑。故云壮也。
行是进趣者。能趣上殖根是慧数。即智德之初。故云胜也。
语后者。经中但云。断修惑不言断见。语后必知前已断见。语前则不收后。
惑去智亡者。亡必惑亡。除字通后。谓亦除无常观想。
应不入涅槃者。以非离故得入涅槃。此是执理故。约双非而释。
若不离无常者。我既能破惑。当知此理非不离。
他解离者。他意云。若离有常则为非。若不离无离无常即常。何故斥言是伪。作此说者其理难见。
肥即叹教者。教是智德。故用肥以叹之。
多作亲譬者。上讥请虽有五譬。多分属亲。上文初譬云。如父母生育一子。颜藐端正等。上已被斥。故今不作。
未除一边者。得空边未能出假及非空假故也。此四譬文中皆有师字。所以同为一。
经云帝王者。帝王之慈。慈及一国尚行恩赦。佛慈一切而一见矜耶。
呪师譬者。世毉慈浅尚不舍病人。况出世良毉不救我等。
七漏者。见漏。思漏。根漏。恶漏。亲近漏。爱漏。念漏。如下经中广释。
见谛四思惟一者。俱舍名五部。如苦下具十使为一部。集灭道为三部。思惟四使为一部。
通心七使者。成论云。一欲爱。二恚。三有爱。四慢。五无明。六见。七疑亦是三毒。及见。欲爱有爱是贪。恚是嗔。无明是痴。慢入痴。见及疑属利使。三界分别。都成九十八。
论人者。成论人也。此约分通大乘以说。所以四谛皆十。虽不现行种子在。是故通取。若现行者取之。若不现行者除之。所以集灭各除三道除于二。
五门观者。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又佛毗婆沙有七八卷。彼说见惑有五十。所谓十使迷覆五阴。修惑有七欲界有四。贪恚痴慢。上界有三。除嗔义甚契当。
经云疟譬者。佛除我麤烦恼。即曰不发。而细者根本犹在未去。如疟之发。
芭蕉譬行者。行者行是无常。色是不净。三阴是无我。
若有我者。昔令修无我。我已修无我。佛常我斥伪。比丘谬领谓说昔更有我。若有我者昔何不说。云何今日方说有我。
三意者。无常无我不净三也。
即四悉者。问答下世界。又初下对治。又将欲下生善。又执下第一义。释相可解。
接赞腾执者。接佛赞后便腾昔执。谓佛实赞。佛意欲破。且先赞之。
到乱者。迷无常等。不知修习无常即常等。
经云视诸山等者。譬迷五阴。以为耶常等也。
乖善者。真谛善也。此约比丘所计己法为胜以释。若作乖大乘者。此诸比丘闻世尊今修常乐等。却谓世尊犹如醉人。见日月转。下结醉过。若有不修苦无常相乃至不名为圣。即指修常乐等不名为圣。下文佛以醉譬还诸比丘。是汝自醉。非我醉也。此释为正。
二无过者。我是善修。无倒乱等过。
但知文字者。但执无常之名。而不能了无常之义。又汝一向。谓修常乐为醉。修苦空不醉。岂识醉不醉义耶。又佛果实常而计无常。此即大醉。故云未达其义。
闻他流转者。闻佛说真常。谓为转曰。是汝自转。他实不转。
汝之所非则不非有。汝诸比丘向所非者。正是真常也。
乃非其所是者。今以真常非于三修所执。无常之是故也。
斥善非善者。若善修者应知无常即常。汝妄谓无常是善修。真常非善修。汝是醉人有何实录。
十门者。如第一卷中优婆塞十对治门。
六行者。胜劣双修也。
不知正修诸法者。正即常乐我净法也。
彼若救者。应并云。世间常乐异出常乐容可一倒一非倒。世间出世名既同。如何一倒一非倒。世间若是倒。如来亦应倒。
识心无倒者。即是率尔同时五意识也。又向举若空四倒。与常乐四到作本。今复举三到。释前四倒所由。
想倒者。想以取假为义。谬执不得实法。忆想推求。
由此起倒者。第六意识。能缘于理。先由心缘而复起倒。
见倒者。能审法由审成倒。借此生于四。而对则八。又七识心体是心倒。妄取法相名相倒。于所取想建立定实名见倒。又妄想谓有诸法名想倒。重起心缘缘前所想名心倒。于心所缘执定分明名见倒。
无漏心空等者。实非实相。谓为真实。名为心倒。缘想无漏名为想倒。偏执定实名为见倒。
无上方便者。是佛胜用方便也。
问有名无义者如执耶常外计有名有义。谓胜三修无名有义。如诸经中虽无涅槃之名而有涅槃之义。无名无义谓涅槃体不当名义。故注(云云)。
并应四句者。世间为二句。世间即出世间即世间为一句。是世出世为四句也。又胜劣相对为二句。劣即胜约开显为一句。胜即劣谓示同人。即无上方便为一句。
是世倒之德者。于世间倒即达常乐之德。此约开显以说。
起方便用者依体起常无常利生之用体。此中诸句皆须约胜劣相对为二句。相即为二句。
旧云无常等者。法不相即倒成不当。今问属当知去假在问答。次第人义当别教。
若通论等者。每一一修皆具三过。谓生死进趣以苦欲舍苦。
言以苦舍苦者。身已是苦。更修鸡狗等戒。妄谓涅槃。此更是苦。如此舍苦。岂可得耶。又外道所作悉是苦因故也。
标三宝者。非但一具三宝。三亦只是一宝。如来即佛宝。法身即法宝。涅槃即僧宝亦即报佛法佛应佛也。法界即报佛。以无染故属佛也。
不纵不横者。即三而一故不纵。即一而三故不横。即非三非一。皆是法界不可思议。
经云不净者。即有为法者。生公云。夫横起者皆有为也。
经(云云)何与是毒身等者。佛若住世教诲我等。则破无明毒身。佛今说既去。我等云何能。与无明共居。而修梵行。
非汝境界者。机兴则住。机息则去。而常住。住。
而常去。故非二乘所。
不能知佛往来者。汝既不知。佛是不来。定得随佛。不去而去。
今留人法者。人谓有法之人。故可依止。佛住机则在佛。佛去机在迦叶。迦叶若与我住同。河西云。恚慢心者此释胜。是徧修未者得四果是劣修未。唯得偏空未得大理。名为未极。
由佛性力者。内佛性力。外言教力。若利根于法华前诸味之中。闻于佛性处处显密已入。二乘虽闻方等弹斥。般若洮汰。于显露教来至法华及以今教方始显得。昔虽未入。已为得入之缘。故今闻说即座而悟。故云也。
无缺者。犹如宝珠不受尘秽。具足众宝故也。
留心处者。一正显佛性。二明常破无常。三为显常即无常。无常即非常非无常双亡。正入圆胜修法。六即之殊此是兹经之文心。所以名为是留心处。
未除旧执者。谓佛口虽说常。佛身犹是无常。所以请住。如此观之。旧执未舍。
为学新伊者。亦应云为未来学者。故付迦叶。生公曰。所以付声闻者明要须兼解。然后得道。苦行第一。深解成就。必可以轨训后徒。故付嘱也。
改迷生信者。应改劣修之迷。而信真常实法。如何因执而不改迷。
求得不得者。有方便则失。
年物俱新者。用何而二句。又是万物开发生长之时。此五尘等如春时能令行人增诸结使。又草物开秀之时。以譬听有机发之时也。而闻法莫不开悦。
可悦爱果者。人天果也。
非先解后失者。若以大通佛时结竟则是先解后失。今取元结大缘。从本迷者说。
义言失者。中道之解。应得不得。名之为失。
通是迷徒者。未见佛性者总属迷中之人。故云通也。
持出者。谓向佛呈其所解所证。故言特出。泽洲云从此已前为闻慧作譬。从是时诸人下为思慧作譬。思教求义名共入水。求覔是宝下为修慧作譬。更别证法。名为竞捉。所证苦等悉非真理。名为凡石。取伪真故言自谓得。琉璃珠得法适悦。所以观喜。
为有方便者有生圆信真常善巧观者作譬。泽洲云欲伪非真喻得旨舍诠。故言特言特出。出悟解苦等非是实理。名知非真。
从是时宝珠下舍伪取真喻。从初至月形喻闻慧。从是时众下至安徐喻思慧。即便得喻修慧。依三慧消经。前已破讫。今略述之。令知同异。
著乐沉没者。著界内六尘之乐。及著界外二乘沉空之乐。名为水底。
拙观推求者。前之二教俱名拙观。何者虽破通惑。永未闻佛性之名。虽经方等般若见菩萨不议事。悕取非己智分。但有冥发冥解之义。所以俱属理即。
知字者。知常无常即是真常。名知字。
知义者。达常无常即非常非无常。名知义。
以珠力者。一由内佛性力薰。二外言教力薰。及观行力薰。称理修行。圆伏三惑。事理不二。如水澄清。
能诠如所诠者。净名云。字即解脱。文字性离。名为解脱。
所诠如能诠者。达阴入即三点。故皆云也。
以珠力故水则澄清者。由珠体净令水净。由佛性体如故。依正不二。
月圆譬相似乐者。月体团圆无有边表可以喻乐。月光明净故可喻净。
非上非下者。谓水非上月非下。又月亦不在水内。水亦不在月中。不在而在同一体故在水月宛然。珠亦如是。不出上不属下泥。即是非上非下也。
以上比下者。以天上月比水中珠。月既不上不下而得自在。珠亦非上非下。故可同月。并喻自在。又真位比相似如月比珠。以显相似自在。又相似是上比于观行。以显相似自在。若法合者。非变易上非分段下。于伏破之间而得自在。以譬我也。
人得其门者得圆教门人。唯圆机得入。故言一人。
不昏教水者。了教契理。不滞其门。名不昏水。
不动心波者。达能观心即法性理。方名不动。
经云则离我想者。是已断见惑。则离憍下是断思惑。
离我慢等用者。明昔教有破见思证理之用也。
经云得入涅槃是义云何者。为昔是为今是为昔非为今非为是真涅槃。为非真涅槃故问云何。经云善能咨问者。能问是涅槃义者。因此破于无明。得见佛性亦能令他破惑见性。是故叹之。又善问得时能推本定。今以自断疑也。
王是也者。王譬众生。
少智譬世智。
执耶常暗常常者。计真常为耶常。
外举众生少我威者。外人耶执以伏他人。自谓尊极。贪引耶徒。以为安乐。犹如国王威伏边夷。恣引财宝。以之为乐。
嚚(莫巾反)谓钝恶也。喻外道郁头蓝等。心不识正理曰顽。口不从正教曰嚚。
经云而王不别者。王众生不别耶正。依耶疗治。病转增甚。故云不别。生公曰。耶训会情。宗莫易也。俸犹与也。谓他少智不识耶正虗与四事也。
腻润者。横计之人处处生著如腻润。处处污物虽非真我自在。犹耶计故。亦得称我。
亦复(至)耶者。不知横计。五阴起于耶病。故云不知病起根原。风病喻瞋以操急故。冷病喻痴以顿𫘤故。焚病喻贪。以烧心故。烦恼非一切病。喻八万四千尘劳也。又风起卒暴譬瞋。冷性凝结譬痴。热性烦浊譬爱。
经云好丑等者。好丑是因。善恶是果。又善是真乳。恶是耶乳。丑亦然。
是病者。不知众生。不知旧医。是病起根本。
王领为义者。王是一国之民。
如爱化者。谓所化中能化为王。所化为徒。又主为王所为徒。
强请者。既非真师。义如强为众生师耳。
心不侧德者。谓心无实解而行于善但行恶耳。
口不谈忠者。口但恶而无实信。
药少者。耶常世智。焉能破惑。名为药少。
病多者。界内界外。三毒全在为病多。
取相缘无明者。无明为本。取相为末。由于支末无明起于八倒。
是不知药者。尚不知无常药。况能真常药耶。
佛假说我者。佛说五阴和合。但有假我悉皆无常。外人横计即离。而出六十二见及毗舍等。以成四姓八术者。依阿含经。一知病体喻佛能知烦恼轻重。二知病因喻佛能知烦恼起因。所谓种子及不正思惟是其正因。色等境界。及外道耶教是因也。三知病相喻佛能知烦恼相也。如瑜伽说。贪心则下慢心则高。有如是等烦恼相也。四知病处喻佛能知烦恼处也。违则起嗔顺则起贪不违不顺。能起无明。五知病时喻佛能知起时。谓少时老时。贪时富时。或寒或热。或饥或饱。随其相应起种种烦恼。六知药喻佛能不净观等。七知治喻佛能知不净观治贪欲。修慈观治多嗔等。八知禁忘喻佛知不净观时。不应取彼顺情贪相。修慈悲时。不应取彼违情嗔相也。
佛知八正道者。藏教八正专治耶常。无生八正以破无常。无量八正次第治前二。无作八正双治八倒。今是圆门无作八正。
善法亡者。出世善法也。
慧命者常住慧命也。
不增者。不作恶也。
不损者。虽投严等。拟得灭身其罪不灭。名不损。
不生禅定者。不修四禅定。断钝使故云也。
唯损无增者。用忻猒心修也。
不遍者。不断无知无明。及不能化他也。
兼遍者。菩萨四门遍学。名为兼遍。而无摩诃衍即空之观。名无巧术。
无痛恼者。即色而空。幻化巧治。其治虽巧。不能令二乘。见于佛性。故云不能治必死之人。
治难愈者。无明病也。次第三观入在方能治之。故云不能一时也。
不能令过者。初住不能为二住化名不能过。此是一释。须依法华疏第九中释为正。
复令过本者。法身本体。而无可过。妙觉位极。智断圆满。义言过耳。
今之明医者。今经唯是圆教。妙觉良医。
经云从远方来者。从本法身地垂迹化世。名曰远来。
是治病缘者。常人用无常法为缘也。
咨受者。明外道不知请佛为师。名不知咨。不知从佛听闻正法。名不知受。谓己胜佛名反贡高。谓佛劣己名生轻慢。
脱冠等者。出四城门。见病死等而即出家。先依外道师等。
遣马者。虔陟遣还宫等。
六年苦行等者。等取禀彼四禅四宫空法也。
唯明此身者。初成之佛唯是文母生身故云此身。
犹是外道者。犹宣外人之教。
别有本身者。至法华显本。竟方知佛非外道弟子。
共入见王者。先外化也。
无观机智者。但有世智。无照机之用。唯暗惑心遍用耶化。
毉方者。非但用无常及常毉方。只三归五戒十善皆是佛说。并名毉方。
文鳞者。文鳞瞽龙也。
神通如瑞应者。彼经云。佛入迦叶窟。龙毒不中。龙火。不烧。恒水不溺。三方取果。谓东取毗梨勒菓。南取阎浮果。西取呵梨勒菓。北取自然粳粮。忉利甘露知嫌。隐去知念。现来火灭不燃。斧举不下等。虽覩众变耶执末。故言瞿昙虽神不如我道真。佛即语云。汝非罗汉。亦不得道。双然开悟。师徒伏。如法华疏第一及记广引。以示神通之相。
三归翻耶者。翻其恶师恶法恶众归于正法正众。但云归依佛法僧也。
初求愿者。经云今正是时者。五人应悟之时。实爱念者感理冥念。令无著也。
根缘冥对者。宿善及耶善。兼正因内薰成出世。小机冥发。故曰冥对。
右手至便者。譬小机感及余身分者。即譬大机冥为便。
重明观机(至)一机者。正是冥起小志。唯宜初教被之故云不敢多有所求。
经云愿王宣令者。耶受化已。用转教化。展转相闻。譬之宣令。
好害事多者。害真谛慧命。常住法身。
断首者。断真空善根之首。又万善以信根为首。若以倒见为药。则无修根为断首之解。
以解断惑者。以无常观解。断于通惑。得真寿命。得此命已。必得常住慧命。方名永终。
以惑障解者。以耶常惑障真解失慧命。名横死。又以无常障中解。亦名横死。
痴人者。二乘也。鹿譬阴境。马譬横执。取常为实。智人佛也。
此鹿非马者。破耶常非实也。
而执无为马者。虽知鹿无马。而便执计无处为马。正譬二乘执无常也。
何处复有者。无常之体本自非有。况更计实岂非病耶。
佛果无常等者。意云佛是常身。二乘等见佛入涅槃。谓定无常与己证同。既执为无常此病易识。病既易识示真常佛性。其心易开。故云易见。
谓生死等者。生死本是无常之法。更有为无常。其病难识。病既难识。示生死即是真常佛性。佛性隐密。其心难悟。故云难见。
欲死者。有可发之机故也。
若无机者。应云必死。
经云当云何治者。大机发也。
众生不受者。正指方等中见佛功德之身。菩萨不思议事。闻说不思议解脱。谓非己分。
如来重说者。至法华闻实相。未悟。至涅槃方便受。
开权者。昔说为实。今云非实。即是开权。
昔权宜者。昔用无常治常并非真实。今说此意即当开权。
欲欺我耶者。汝先言毒。欲欺我耶。今既令服欲欺我耶。昔若毒今亦是毒。故云成上。
悮我駈逐者。却谓旧医是妙。新医非真。故云悮我。
此中通体是譬者。明前诸文并是譬也。
经云智人见之者。新医口不宣唱。旧医解药心亦不怪。
经云亦是甘露者。此之乳药本是甘露。二乘过者得之。谓为毒药。
滑草者。又亦可以能譬钝使。贪顺境如滑。瞋违境如澁。
善好眷属者。以母善好。子则善好。且一一往释耳。
国人至不受者。受他耶语。名鬼所持。自生耶想。名为狂颠。
令于教门可解者。令见说常。即知治无常病。见说无常教。即知用治耶常病。为此义故。但合两药。
说如来之是者。明如来涅槃体不同生死诳相虗假名之为实。出离情妄说之为真。体无迁转是故云常。为众德本说之为主。诸行所说故复名依。体无生灭名不变易。
汝等四众下结劝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