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陈如品
释疏为二。一释题。二就文下正释文。初又二。初正释题。次开善下明品来意。初又二。先翻名。次其义下释义初云火器者。具足应云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命族。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暗不生。烧则物不生。此以不生为性。
阿若者。名也。此翻已知或言无知。无知者非无所知也。乃是知无耳。若依二谛即是知真。以无生智为名也。
次释义又二。先正释。次若作付法下重述付嘱意初云且出四意者。四文次第引四悉。左舍利弗。右目连。
前佛灭度者。谓舍利弗目连在佛前入灭。余弟子中亦有此例。
特法者。迦叶也。
领法者阿难也。
于今未来者。迦叶阿难二人并未至婆罗林会。所以对告陈如。通别诸人以显陈如皆是上座。甘露及开秘藏生善中。最初见甘露在鹿苑真谛灭也。中间方等般若皆为布演甘露。来至法华已开秘藏。
为未入者。今更重开以此四义。一一皆须序其经历一代。引入醍醐。显权巧毕。
次述意中云若任持绍继者。持佛法至弥勒佛出也。
流通遗命者。作流通释。亦有其义。
次来意又二。先叙古。次今明下正释。初云开宗略说者。从纯陀及哀叹二品初开常宗。略说常义。
从长寿已下即广说也。
得前少意者。若云答上问。但只得今文正观之文。失下破耶等意。
而文未尽者。三品未来也。一烧身品。二起塔品。三嘱累品。
次正释文中。初云即四悉意者。初上求下化异。即世界也。余三次第对三悉可解。又从初至一分无明在。皆具止行二善。智断分具。一一无不分证常乐我净。故云获得常色等。
二随所宜者。今文正顺机缘宜乐。但说五阴是常。若净名中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门。阿含中五百各说身因。般若中遍历诸法。皆云清净。无二无别。悉是随机。故云可见。
心是缘法者。是能缘法也。
佛无碍无缘者。无非法界互遍互入等。尔时过意界。此即大论文也。彼云若发真可是智业求发真。犹在意地。此师引意界证有色。住在智业中证有心。若证今经意者。过意界证因灭是色。住在智业中证获得常色。
虽别圆者。别人后心方具常色。圆人初心即具。
经云是名沙门名婆罗门者。但云沙门婆罗门即是无常。若知沙门婆罗法者即是常也。
又初明其有人。具足沙门下明其有法也。
二结成褒贬者。初文褒也。一切外道下贬也。
经云作师子吼者。亦能吼于无量师子吼也。
谋议有五者。前四番皆顺外计之说。即是实门之第五。一番违于外道宗计。赞叹如来等即大权所为。共熟未熟作破耶始末。
经云或说我生净饭王家者。小乘见也。或说不生。大乘见也。经云我今此身是涅槃。大乘见也。或言灭身者。小乘见。经云说无常等。小乘见也。
经云说有常乐等逗大机发者。又外人本计常。今为说常。顺其宿计。则易开悟。
经云亦不见闻金翅鸟王者。据知如来不可思议大势力等。则是大权示速之相。
经云骂时不嗔等。文中一一皆颇外人不如于佛。外人意云汝诸人等顺则喜。违则嗔。佛则不尔。佛一身具三十二相等。汝诸人所事一神。唯有一相等(云云)。
铇音齚(契也鉏须反)。
然涅槃(至)非常者。为众生故作四门说。使从门通入圆伊涅槃之理。故云欲以常破之。
旧富此难者。只是正当外人所计。及当自然之计。
此难最拙者。既难他能所俱是无常。自立于无常。汝因亦应无常耶。
是万法性者。一切万法皆从性生。所生之法皆是无常。
染麤黑者。论云萨埵剌阇怛但摩。萨埵此云有情。亦云勇健。今取勇健义。剌阇此云尘。怛摩此云暗。三德应云勇尘暗也。若傍义翻。亦云黄赤黑。亦名贪嗔痴。亦名乐苦舍。
其宗迦毗罗者。如论云神我为主是。又迦毗罗外道此翻黄头。计因中有果。又入大乘论云。迦罗所说有计一过作者与作一相者与相一分与有分一名为计一。如庄严云。佛果下举佛法中于三假法所立不同。以显外人所立染等三不同也。
不妨有续待者。有因成亦无妨。何者由万善因成故。因续于果故名相续待。于不得知佛是得。即相待假。
二谛同体者。还成二谛不分。故不可用。
若答汝义者。此破意。且用别教破之。由彼本计能所法别。故今亦以能所破之。
有时说有者。若昔说无常意命至非常非无常。若今说常即令入非常非无常。故无二语终。
以苦识(至)乐者。观于相续假。即是苦识。念念无常。作此研之。得入涅槃。即名为乐。
道谛例尔者。始从念处。还以无常观研之。成于涅槃之乐。
止是方便者。始从念处已上。皆属方便。
优楼僧佉者。计异谓作者与作异等。
涅槃何曾定常者。涅槃之体离四句。故但以不生烦恼为涅槃者。达烦恼即涅槃。亦是定观涅槃行道。故云也。
宜作此说者。宜作互无别教之说。
若论正理等者。今且约现在云牛马互无。若论正业理性。不得一向定无。后方转故。涅槃亦尔。约破行道宜说互无。若论理体本来相即。故云非全互无涅槃。
同是涅槃无者。有涅槃时无烦恼。有烦恼时无涅槃也。
有无之惑者。无漏中有微细烦恼即是无明。
相似无漏者。𤏙位已上也。
及被导者。忍位及世第一法。能引导入无漏名为被导。前庄严释未为全当我。
解脱色者。解脱于无常色获得无色。此解违经。故不可用。
苨(奴底反)遂为轻略者。如牛粪种甘蔗种日曝种泥土种。如大瞿昙住甘蔗园(云云)。
既目得者。由闻佛说法即得罗汉。不同善来也。
是嘿然答者。即嘿破他有无也。又佛法中真我非汝所计有无。所以嘿答。
十四难者。大论云。一世界及我常。二界及我无常。三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四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五世界及我有边。六世界及我无边。七世界及我亦有边亦无边。八世界及我亦非有边亦非无边。九死后有神去后世。十死后无神去后世。十一死后亦有神去亦无神去。十二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十三是身神。十四身异神异。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
我即众生等者。不出十六知见。十六知见文在大品。大论广释。一生者见。计我能生。如父母生子。二养育见。计我能养他。三众数见。计我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四人者见。计我是行人。五受者见。计我后身当受果报云。六起者见。计我能造世果报。七知者见。计我五根知能五尘。八见者见。计我根尘能见色及起邪见。九我见。谓横计五阴名之为我。十众生见。总揽五阴名为众生。十一命者见。谓命计连续恐连续断。十二作者见。计我能有所作。即士夫见也。谓外人执我有士夫之用。十三寿者见。寿计一期。寻常虽计。病时最切。恐连持断恐一期短。十四使作者见。谓駈䇿由我。十五使受者见。苦乐由我故。十六使起者见。令其还生欲界名使起。然今经中前破我见有其三。破及我是一并我是作者三义。后别破见者。知者余有十一知见。例皆自亡。故不俟一一破之。
我有二种者。此是临急之言。立于二义。
则非遍义者。我既不遍。则是无常。云何计常。
出无去处者。若有云处即是无常。云何计常。
二我何异者。二我若异。即是无常。云何而言我体一耶。
经云如是(至)出世出者。世即俗谛。出世即真谛。既违世谛。即违真谛。既背二谛。非耶何谓。
此即破竟者。只如此救。即当已被破竟。临急无理。强转义宗。以求其胜。终不可得。如张人我下。类于天得佛得之相。
法与非法者。有情无情法也。义则可然。若承上文意来。须作我字。义虽若是。准于下文复不可改。
随下文业字者。是业所作文是。
经云如其吉者。由被破竟。故名不吉。若定不吉。佛更用者。成佛不吉非我咎也。
经云但受一边者。但受明遍于室。不受炷边有今明。
经云同诸圣人者。一切圣人皆以正理而破于耶。今归平等涅槃正理。方是大平我。
岂得等者。我既不等。即是无常。
何如计常应非我作者。若非我作。何故计云我是作者。若非作者即是无常。
乃是假我者。谓假根境空明识众缘和合。方有其见名为假我。
必无实我者。必无外人所计自能见也。
但不同实我者。不同外人所计我也。
佛义不立者。难佛无我义。不立有我义。
则成谁见谁闻者。约我有用为问。
绥(虽音是胡[卄/绫]子)。
因十二因缘等者。正由无明行与识等和合。而成此身。
若道理者。意云佛是得理之人。应说有我。若无我者。常乐我净从我而得。
经云灭内外(至)六识者。灭于分段等识。即得常识等。
须灭身后者。须灭我慢及以烦恼方得常乐我净。不可将此耶见身即是。故云须灭。
又若次第修者。先灭分段身等。方得常乐我净。若圆修人不须云灭。但观此身即是三德。渐渐令净。即名为得六根净人。即其相也。
非自非他等者。此用衍门四句破执远离于慢。由他起慢名为他生。内心起名为自生。共离可知。四句推于求慢叵得。皆如幻化。故云非也。异先身命。舍先身命。得中阴身命。此外道正计。中阴无因。自然而有。非因缘得。故云也。
经云一切法亦如是者。因果及依报法。皆从因缘而有。
经云汝云何见等者。佛问意者。汝依何法何智何处。见世间有法。不从因缘有耶。
榛(仕巾反。说文云藂木也。谓密茂之林曰榛。依此释为正实)。
如小栗者。即小茅栗子。
是一业所得者。且据一人业所得。一期果报身命无二也。
色心连持下约不异而异之相。
经云因即五阴等。因即善恶五阴。果即五阴果。即无记五阴故。俱舍云。因通善恶。果唯无记。谓于现在起善恶。成当来无记阴。
牒计非之者。牒前火烧榛木而有绝炎计来非之。
经云五日者。佛告世后五日。方得罗汉。据此而论。皆是述昔。以足身见。
成六十二者。能生所生合称。故成六十二。又此四句皆后破前。各执一句。成六十二。大品云。譬如我见摄六十二见。摄六十二见者。彼经十四云。示我见根本六十二见世间空。既云我见为根本。即是我见摄六十二也。
阔狭竖等者。今言边者但约竖论。过去望现在。现在望未来。三世计我边际分根故也。
乃计如来即色涅槃者。计身神俱灭。即断见也。
若身不灭等者。计身神俱不灭。常见也。
两亦两非即是双计他人不见者。古师约自身上。解作于六十二见。谓我自如色来等。又众生五阴亦尔。
我不作此说者。我不曾作汝耶计之说。
经云是名为见者。若作是说。坚执不移。是名为见。见执所缘名为见处。见能集起未来苦果。名为见行。造作耶行名为见业。坚执所缘名为见著。为见系缚常在三有名为见缚。因见生苦名为见苦。取非为是名为见取。由见便有三涂可节名为见怖。为见烧然名为见热。缠心不离名为见缠。
就见能说者。从如来名为下是能见能说。谓能见生死即涅槃。能说见过而远离之。
圆满端正者。因圆果满依正成就名为端正。又虽在理性三因互冥诸法具足无有缺减。
又名圆满端正若共者。亦有亦无句。若离者。非有非无句。破四性已。四悉因缘起机假说。前后令物获益则不相乖。又佛性本有名为在前。众生修习方乃得见名为在后。两亦两非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