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七
四相品
以四种相等者涅槃是总四相是别离一涅槃以为四相开示分别令昭然可见。
四相解般若等者一品之文正谈三密四相在口密内百句在意密末文虽参互三德义明。
开演云何者问开秘演秘之意状也昔说即指小教所谈王宫之身树下断惑故有身智未入无余故无解脱。
未明于说者向双征开说二问而旧释但通一义。
此示两文者但示两品答问之文而未判开说之异义。
兴皇下兴皇委论二义而以横竖判异。
昔以下初总释横竖次复次下别释横竖于总释中约迦叶竖问为开如来横答为说昔说无常不谈常住故云覆常今明五果俱常破昔无常故云覆无常也。
佛明下今昔两说是竖即涅槃二用是横以横收竖同归中道名为说秘。
复次下别释横竖文中先约竖释。
智上意地能缘者择力是智智能破惑惑破之处名为解脱惑是所破智是能缘言意地者小乘无漏全是界外无明意地。
此即竖明等者开昔无常之三成今常住之三今昔相对即是竖义竖故明开。
为于邪常者为昔外计邪常混滥真常故且说无常不得说常也。
二用具足者昔已说无常今又说常乃见涅槃一体二用双具此即是横。
今昔相成者以今常住成昔无常以昔无常成今常住共显涅槃二用具足故云共显一道约说为横义在于此。
是义下今师正解先破兴皇次示今义破兴皇中初约四句立义。
皆覆正理者四句起执不契实相名之为覆非独常与无常相覆也。
邪见火烧者实相般若譬如火聚若不取著则四边俱有温身熟食之用厥或取著则四边俱有焦肌烧手之患四边喻四句也。
皆方便门者不生取著皆能入理譬王称仙陀婆一名而有盐水器马之四实故云密语主如妙理语如四句智臣能解以喻无著是则四俱是用何独二耶对治四执者常破无常无常破常两亦破单执双非破两亦故云对治。
皆是正理者无常即空常即是假余之二句只是中道双非双照既三谛互融展转无碍故知四句无非正理何独双非是理耶一切法即四句安乐性即正理总此四意以成四悉覆理是世界方便门是为人对治如文正理是第一义。
若尔下竝破兴皇也故知兴皇立义徧僻无四悉意自行为开等者乃知迦叶所问开微密是约自行为问演说秘密是约化他为问。
该括凡圣者四句只是三谛始自理即终乎究竟六位虽异三谛无殊故云该括凡谓理等四即圣谓分真究竟。
不独在佛者显迦叶所问义该六即他人安得独约果佛释义耶。
常无所宣名说者即杜口默然常说是经也。
如是下结示各论也。
亦无差别者既自他等各有开说二义则知迦叶所问虽有开说两殊而义归一揆问向共论中已将开秘配自说秘配他何故此云无差别耶答共论则舍旁取正故以开说分对自他各论则义可互通故无差别。
今家用此三章者即承用第三师明三密即开三德义也。
从多判者但多谈口密少说身意则判为口密二文例然。
无相离相者灭色观空故无四相。
即相无相者即色是空故有四相。
不求无相者若离相求无相者如避空求空此文破偏乃是以圆破藏也。
一相即四下示中道第一义谛也。
法身无我者昔观真空无有邪我。
如般若下云云者应云非我非无我以成三谛准前可了离非绝句是离文字求解脱。
今解下即文字是解脱故。
例如前说者例如般若以明三谛也然此三德既各三谛乃是即一而三三谛共成一德乃是即三而一互融之旨其在此矣寻文可见。
初云下先标示举二号下次第释义。
其义不异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觉此无去无来之理故名为佛悉约自行故云自正义便。
又复下释正智及正境义向标云正智即是一切种智而此种智即是佛眼故此云又复等也。
照因缘境实相者即是佛见因缘生法即空假中名为实相故法华云如来知见无有错谬。
非因下正示实相体绝四执不在内因外缘等是则但云因缘实相犹属性德四句推之方成修境既佛眼所照乃修德之极故云了达至为见也是知但言实相不知推捡还同鸟空。
以见下释正教义以己所证说示于他故所见正所说亦正。
举浅况深者以见火之浅事比况佛境之深理。
为从薪生者薪是火缘即是从他生也。
观身下合法也身即五阴是因缘法合火聚也。
不有下离四执故下经云自观己身犹如火聚斯乃外观火聚内识心源僧宗于此引枯树经现文自显不须别引。
终不邪见若有若无等者此有二意终不于能譬火及所譬理起兹四见何者抱火但坏肉身起见则坏法身是故宁抱火聚终不起见问誓云宁抱火终不谤经何故疏主约不起邪见释义耶答内无邪见外方不谤谤即邪说也故云亦不邪说等。
比丘正见者即指名字已上六根已还。
况复诸佛者分果极果二俱名佛。
开一宝为三者一即佛宝以自觉觉他与自正正他语义相近故以为难。
为缘异说者涅槃开二相佛宝唯一种善对机宜有此异说。
不得为一者若能正还是佛智今约所正即他禀教以正于身是故他身与自身别灼然二相岂同觉智只在佛心。
释正他中初分科悬示次随文正释分科中云欢喜正他等者欢喜即世界谓得人天戒善故喜也无我即令生真谛之善也常乐即破二乘之恶也第一义则宝藏唯付善子善子以喻菩萨菩萨即入理之人也故此四悉小大共论前二在昔教后二唯今经。
初文下略对四悉。
调伏贤圣者此指鹿苑七贤七圣及二苏中禀藏通教者既生二乘善根故俱属为人。
破世无常者以二乘无常但出分段世未出变易世故云世无常也。
理甚分明者问若据经文佛示女人唅酥之法类显自己能量众生堪任小大亦是先譬次法何得便将唅酥之譬以为世界之益而云寻文会义耶答次文合法既举小乘无常例知小果之前必由人天戒善但是如来从要而合直举无常以今经正为引小入大故也是知唅酥等譬备譬四益经文影略且合后三疏主寻其文意且以能譬以当世界则是说人天善称机欢喜也况复譬文明有女人欢喜之语则疏云理甚分明斯言有旨。
夫乳下广释四悉。
止可唅酥等者酥譬人天乘软食譬小强食譬大。
食俱不可者谓佛始出世观彼机缘但可且说五戒十善如为提谓文隣等若小乘生善大教弹斥俱不可也。
正他下合法微谓世界著则入理。
渐而下始谈戒善令彼欢喜次说小乘令生真谛之善次说常乐以破偏空之恶故曰渐而正之。
女人下女人柔弱以譬佛慈慈出诸法如女生子。
婴儿譬初信者众生初禀佛言信于戒善也。
闻法自资者谓闻五戒三归之法也。
含者字林从玉作琀诸书从口作唅同胡绀反糓梁传曰贝玉曰含谓资人含与也今取其义。
夭寿者广雅云夭折也不尽天年谓之夭。
喜逸妨道者若一向赞叹归戒尚恐物机躭著人天妨出世道况复小乘生善大乘对治耶应以况字贯下对治谓机缘劣弱尚未可广谈归戒况说苦空厥或说之必无受者尚未可说小况谈大乘厥或说之必定生谤是知如来观机逗法如彼女人筹量养子问何故但至对治不言入理耶答自行之益但至对治则破小入大既约付藏以为入理则属化他故此不论。
含酥下结成且据现文有世界义故引经文证成其义故云令我欢喜。
又女下引经证正他义。
又婴下明为人。
稍大等者小机已熟故节归戒之酥乳与无常之软食。
生诸功德者即无常等四也修此四者则得小果故云功德。
又儿下破恶。
便食等者尚可弹呵况复小乘及归戒乎。
功德稍著者已证无学也如能自行来。
堪可下来至今经以大斥小悉皆受化如消硬食尔雅云如切如磋道学也郭注云骨象须切磋而成器人须学问以成德今意亦尔既受弹斥学问大乘以成四德。
生善破恶已周者生善则为实施权破恶则开权显实一期化讫故曰已周安置秘藏故云宗极。
葢引昔事者此经已前曾见此女故佛引之以成今义。
例如化童者如前听戒童子也。
寓寄也。
经消化化音花。
女人称佛者宝亮智秀俱作此解佛自称者僧宗解也既经语难明故疏无定判。
今将下不同旧人定将此文为合譬也。
若消不消者即初禀归戒如消酥乳未宜小大如不消软硬。
正是生善者即初为五人说无常等令生小乘之善也。
料简下此明鹿苑且宜谈小不宜说大以大乘常乐之名滥外道故机缘未熟决定不受。
注云云者为人生善但指小初对治弹斥直指今教此乃大小相对如前纯陀难佛义也问今经弹斥与方等何别答方等被弹但能耻小论其所证犹止艸庵今经蒙斥即入圆常舍彼偏真咸归秘藏故知今经以大斥小乃是废权显实之异名耳。
先牒不堪者谓昔不堪对治也。
次明对治者经从若我声闻已去文是。
经本所与酥等者谓小果已证大机正发则昔日归戒小乘俱不称机故云本所与酥则不供足也此乃牒譬显今堪受大法明昔不堪。
经我之所有下正明昔日不堪故科为牒不堪也。
以出下释对治经文。
经堪任修等者亦是合上凡所食噉等也。
出世三味即常乐我世三味即无常苦无我以二乘所证未出变易故名为世故经自云彼世间中有三种味也佛以凡夫六种报得之味以喻二途即是以大斥小也。
酢醎苦等者苦以变乐为用如酢能变甜故以酢喻苦诸法所以迁流以无常逼切故犹如醎味能使非醎作醎也故以醎喻无常无我之言不自在故如苦味不悦人也故以苦喻无我。
贤圣道味者谓小乘贤圣以真道为味故云道味。
凡圣合称者凡夫报味是喻贤圣道味是法以譬从法同名世间。
甜辛淡等者乐以悦己为义犹如甜味人之所嗜故以甜喻乐我者制御自由物无能碍如辛味之通发故以辛喻我常理堪然一相无异如淡味之无分别也故以淡喻常。
合称者以譬从法法既出世能喻亦然举要言之所谓前三是世间法喻后三是出世法喻耳具应有八约世六味但说六种净与不净二义麤显故略不论此别有意者此通伏难也应难云前释纯陀品广破旧师明今经是破病常义乃示四悉以斥偏执今科此文以为对治则与旧义何别故今通云此别有意也言别意者虽通四悉而以大斥小别在对治别义含通岂同旧说经从彼世间去分定胜劣也向虽以六味譬之而其所譬未分胜劣故此判之则前三是小是劣后三是胜是大既指小为世间则大名出世初明世间烦恼下明出世先举法次举人法者无明为智火所焚名之为薪智焚惑薪故复名火相因得名小乘劣修即无明惑今焚惑薪达障即德故成涅槃法从喻称说之为食。
经谓常下就彼涅槃列出三味。
经令诸下举人法是所修人是能修。
诸弟子者正在分真通收五即。
甘嗜者广雅甘乐也嗜贪也甘嗜无猒以喻顺道法爱然据经文既云我于是经为说六味则知所斥劣修即今涅槃一边之用在昔机缘迷而不达。
第一义中文为二者谓分其四悉以为二意喻善恶子非谓科经为两段也以经中善恶相参而说故不可分若约先譬次法为二段者此则可然。
三悉是恶子者问对治正是今经以大斥小令小入大何故亦是恶耶答佛抑挫未悟大者敦令发心故例以八实声闻亦为恶子耳前哀叹中云付摩诃迦叶即是且据入实人论以此对前亦是折摄二意今从折伏义边虽已入实而昔是声闻从本故使获对治益者亦属恶子后第一义别指菩萨所证也。
不付下因明付藏重示今经明四悉意也若就昔教小乘其实偏真是第一义今为简出菩萨故须约圆又取下应问云第一义既约菩萨理应三悉皆约圆论何以向取小乘偏真为生善益耶故此答云又取等以今经正为引小归大四教竝谈故得以欢喜生善约小破恶入理约大也故云共为四悉。
此人解常者解通五即正在住前以正为汲引初心故也若观己心三千三谛生佛无差常住不变则佛在家中何须远覔又五阴为家阴即三谛名家有佛故华严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应知一切万法摄属于心心外无余岂复甄隔庶几来学勤而思之智秀云夫善依信立以信为家以此善心念念所缘唯在常住是则常住法身常在信家。
无方问者暹云无人能问故佛自举方者法也即是越于规矩法度而设问也。
余事例尔者余事即余五度。
不持戒名尸等者如祇陀末利唯酒唯戒也烦恼既即菩提此乃不智名般若也。
乃至之言略余三度可以比智。
经檀越此云施主答有五句者一施奴婢二施女色三施酒肉四施过中五施华香疏主趣举酒肉示义余可例知。
不食鱼肉者昔虽未制而有恕己不食之人又小虽不制而梵网楞伽大乘已制故有禀大不食人也。
二云下夫施财为易施人名闻为难故今次义就名闻释。
欲显彼德者施主本意为显此人德行不在舍财是以于稠人广众之中施肉不受彼既不受则不损我财而彼慈心不食之誉于斯显著施彼名闻名为大施。
又见下更约二义释成大施初以随喜名施次以解苦为施。
随喜者大论云菩萨摩诃萨随喜于他福如卖买香人及与傍看者三人俱得益故随喜福大。
方便解之者愁苦之人往往致死能以善巧言辞解之令彼欢悦利益既深得名大施但用善语而不费财然并前二义总成四解前二为正后二泛论故前二义虽约施肉五句皆然比说可了。
经声闻天下者闻音问诗云鹤鸣九臯声闻于天若取己名达彼应作问音若取彼闻我名应作文音则两音竝通也。
立断肉制者断音短此葢如来欲立斯制故先答无方之问而云断酒肉者施以酒肉故使迦叶承言而问发起其事也。
经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者菩萨先制已在梵网楞伽二经是中但制小乘也以涅槃已前小乘戒律许食三净今则悉断。
变化无方者易曰神无方易无体孔颕达曰不定系一方也今谓菩萨垂形五道岂定一方或现畜身故食肉者岂免害圣。
精血下大论云一切众生身分皆是父母精血所成以可恶故宁得食也。
六云下恕尸预反声类云以心度物曰恕自思己身不能受痛而欲伤割噉食他身。
本自无怨者彼非我怨也。
乖化道者大士化人慈济为本。
望十方有分者释上罪多义谓食肉之人望十方有情境上皆结杀罪故此他师立义疏主引用若准四卷楞伽复有多义故被经第四云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今当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增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呪术不成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猒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婆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俸禄以其食肉者有如是过不应食肉问此经断肉与楞伽何异答彼为菩萨此为声闻故楞伽大慧菩萨说偈问佛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乃至云唯愿为我说食不食罪福此经乃云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故知楞伽未制声闻当晓此经正是小乘断肉之凭据也古人执律诤计云云问菩萨律仪梵网顿制何待楞伽答梵网顿部专被别圆若藏通菩萨所持戒法与声闻同故大论云释迦法中无别菩萨僧俱入声闻众依次而坐者盖言藏通菩萨耳以般若带二兼其所破故有藏教楞伽部属方等故制藏通菩萨也今经但制声闻者只由菩萨楞伽已制故也不作此释云何会通智者详之或有深致。
如食下牒经释义也故楞伽云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是故不听令食子肉。
昔事者大报恩经云须阇太子父母被罗睺贼所篡逃逝外国失路绝粮乃割己肉供须父母令达前路皆他命分者所受之物皆是他人支持身命之分。
肉想下云云者此第四意即楞伽云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也。
经云何(至)食肉者听平声许也意问食肉有何过患不许食耶故。
言断种者由食肉故不得成佛及入初地等故。
若不见等者虽不见不闻但令疑是杀者任是自死亦不许食此则不论他人为我杀不为我杀也。
须云为我者谓不疑即得食若云为我将肉来即不得食亦不论杀与不杀此据心虽不疑以口索故亦不名净应须不见不闻不疑他自持与非己口索方名三净是知次解制急于前以前口索亦名净故。
梵行下列十名。
猕猴下释其不食所以也人是同类既不得食猴状如人以念人故亦不食也龙能兴云致雨成熟五谷于人有恩龙作虵形恐食龙故象马代劳狗能守御鸡能伺晨于人有恩猪噉秽狐妖魅二俱鄙恶此释与疏小异又疏阙象鸡二义览者详之。
根本下云云者应于见闻疑中各说三相且见中三者谓见牵畜去时乃至持刀临煞名前方便正煞即根本煞已欢喜名后方便无此三者名为清净闻三亦然疑三者初瞥尔举心名前方便分别思忖疑为已煞名根本疑已欢喜名后方便无此三者名为清净故知迦叶前问食三净肉乃约总论此问九种只是开三成九从总派别耳又宝亮解云不见有三谓未食时喜食时食已二喜不闻不疑各三亦尔僧宗云见中三者见断命时见牵去时见煞后屠割时闻中三者闻煞时闻牵去时闻屠割时疑三者此为为我煞耶乃至前后方便亦疑北远云九种清净自未见文人传释云前十种外余众生中不见他煞亦无闻疑及不为己即以为四先干自死及与鸟残通前为七不期遇得及他自煞请已而食通前为九虽有诸解疏主为正以经前问三净后问九净只是开合故亮宗所释其义稍通北远之说恐未尽善。
经因事渐制者以声闻戒是渐制故如十二年中但说略戒后因须提那子之犯始制初戒后皆因事渐渐而制至二百五十佛答先许九净今皆断者亦是渐制不同菩萨梵网顿制也。
随他语者随顺世人权云鱼肉是美。
经石蜜者以甘蔗米等煎合而成其坚如石即此方干饧之类。
经种种衣者谓三衣百一等。
要是坏色者所许畜衣恐生贪故尚须坏色岂可贪著鱼肉而不断耶。
言坏色者非五方正色及五方间色故云坏色正色可知间色者即五行相克而成谓东方木青西方金白以金克木故白间青而为碧色木克土土色黄以黄间青为绿土克水水色黑以黑间黄为缁色水克火火色赤以黑间赤为紫色火克金以白间赤为红色此皆悦意之色起人贪心故制不听青黑木兰即坏色。
尼楗下尼楗裸形故不须衣服自饿故不受牛味尼楗应云泥楗连译言不系谓不为衣食所系缚也。
饕餮者上音叨下音铁贪财曰饕贪食曰餮此谓俗士也。
若过若不及者尼楗饿裸则太过俗士饕餮故不及俱不得其中庸也比丘畜衣服受牛味故异尼楗不畜八不净财不食鱼肉故异俗士中庸之德其至矣乎。
此中下疏主判定经意也以向迦叶问中具举衣服牛味及金银等佛答但云不同尼楗故须依律斟酌可不非谓俱许畜也。
如宝下即前经云珂贝至金银盆器也。
尚不应畜者金等皆重物故以金银等妨道中最则不许畜如下经云虽听受畜要须净施笃信檀越。
五味者者如问所列谓一乳二酪三酪浆四生酥五熟酥准律乳酪浆名时药酥油生酥蜜石蜜是七日药。
非正身分者以乳酪等虽从牛出非是屠割身分故先断三种相者谓有见闻疑相则不许食其不见不闻不疑者名为三净方许食也。
三种外故者见许食三而更想十故须断十虽断十种而贪想三净及自死等故使今经一切悉断故云贪想等即是疏主释经想字是贪义也。
三顿制者即是从渐至顿谓初断三次断十至今悉断也不同梵网经发轸顿制也。
对昔唱今者昔许食肉今唱悉断。
而菩萨下此明梵网对大乘机顿制食肉始成便制至今涅槃已五十年故云久制又远本初成华台便制望今名久。
轻垢之罪者即四十八轻中第三条也故彼云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等。
为度下明渐制意为度小机从梵网顿开出小乘之渐许食三净大机今熟故收渐入顿一切悉断故知今经与梵网同但今会小彼经隔小为异。
虽现下菩萨随机顺缘食彼三净也。
经悉皆恐怖者智秀云人无害兽之心兽亦不害于人是以探鲠虎于山中狎翔鸥于海上若既食其肉岂害心永灭哉所以闻其肉气生怨嫌想。
经清净食者暹云法身菩萨分卫之食犹尚不食。
经四道即四果也。
经被服皮寄反被带也。
六明下起恶事者皆食肉之人。
经星宿者思胄反释名云宿宿也言星各止住其所也。
经蛊道功户反声类云弋者反蛊虫物病害人也说文曰蛊腹中虫谓虫行毒也。
经樗蒲勅于他奴二反谓枚掷也愽物志云老子作之用卜今人掷之为戏。
经食者得罪者依梵网得轻垢罪也问依小乘得何罪答小开三净无罪可结是知今经扶律谈常收渐归顿故制食肉得罪之言还指梵网其诸戒律或小乘已制至于今经嘱付而已凡诸结罪更无别途只是指前大小所制俾夫灭后渐顿无诤大小兼行故知南山撰钞小乘有闻而用大乘添补者将非深见今经收渐归顿之意乎故彼钞云今有凡愚多嗜诸肉罪中之大勿过于此故屠者贩卖但为食肉之人必无食者亦无屠煞故知食者同屠造业沾杀生分可不诫乎。
三藏事相等者小教析法理外有事故偏得因缘之名。
如欲下述经偏指律藏意也先须缘起者如明初戒先说提那与本二行婬之事次明戒体是重(体谓轻重等体非谓无作)后广出持犯方便根本之相律文诸戒皆尔故得因缘之称。
一是总者即深妙之义该于下三故云总下三只是派开深妙之义故云别也。
如来下先总释大意。
波斯下别释经文。
五篇者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
七聚者前二同前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罗七恶说。
待其下责其渐制也。
多问于王者既问国法以制戒律则是以王参议篇聚渐制之事故经云何故不为王说是法门等也。
戒是下今经顿制扶律显常故名深妙。
经云或时等者今经顿制故深已前渐制故浅今经食肉则犯已前食肉不犯此责佛所说不定也。
第二问堕下合云第三问律第四问木叉如文然则前文已列不假更言若尔则文剩第二问堕四字也而不下此约律藏五种异名与经和会也。
五名者一戒二律三诵四毗尼五木叉经但问二而义兼五堕非异名葢约所犯之报耳五名如释长寿品记文(云云)。
旧用为五问者以据有五段故今师以答虽五段义只有四以木叉重出故。
是其义者木叉本翻解脱而含知足等义。
次答堕者经中三义明堕前二就受报后一就造因于前二中初一通对四趣后一别对地狱而疏文次第释出。
堕通轻重者准律唯第三篇名堕此则不尔犯五篇戒堕四恶趣通得随名重则地狱轻则三趣也。
偏在犯重者以经云乃至阿鼻故此据初篇明受报也。
八大狱中阿鼻最下故曰乃至。
长养下应云此偏轻重疏云此偏在轻者文悮。
言长养者由破戒为因长养三恶。
轻堕二途者谓僧残已去总名为轻则堕鬼畜初篇名重则堕地狱故经云长养地狱畜生饿鬼也据经三义以初后对中则二通一别以初后明四趣三途通轻重故以初中对后则二果一因据律及余经五篇俱堕狱随机教门异故此说不同然此且对戒有轻重而明果报差殊若论作罪由心应以心勘若重心破轻戒得罪则重如以无惭心拨因果等名重心也若轻心破重戒其得报亦轻即不起上心偶尔破戒名轻心也故明了云破戒得罪轻重不定也。
重答木叉者以离三业不善是解脱义故。
入戒威仪者入犹染也文选云翫其所以先入注云入染也此谓染习三藏应以入字贯下二藏制断重罪名入戒即初篇也遮离轻过名入威仪即下四篇论藏辨柝经义发生妙慧故云善义。
从轻至重者以少为轻以多为重谓因事渐制始从初戒至今断肉则从少至多也。
经滋蔓者滋益也蔓延也谓添益延长也左传曰无使滋蔓。
经纳衣谓补衣人也。
譬顿教者即梵网顿制轻重不待因犯也。
会渐归顿即今经。
即舍位出家者轮王之法至其年老即出家学道以绍仙种。
顿渐开合者谓已前从顿开渐今经合渐入顿皆佛随机口密故非凡小所能图度等。
经能说法下即是感应道交非感而感非应而应同契秘藏俱不思议一相四相即理而事也四相一相即事而理也。
非一非四等者只是双非事理双照事理尔故知三谛一心理事不二今文正意且明即事而理也。
三德下云云者指哀叹品三点文也。
证名自正者即经云自正者所谓得涅槃也得谓证得故云证名自正也。
常破下次第贴经可见。
名异体同者谓所证涅槃能破真常所演妙义伊字三点四名虽异其体本同以涅槃必三点三点不纵不横名为妙义而此妙义本无迁变故曰常存四相一相旨在斯也故云更非别法等。
上文下释经解脱至成秘密文也上文即衰叹品。
法身为别等者彼云摩诃般若解脱之法如来之身皆非涅槃则以三法具足方曰涅槃故知涅槃总释三德。
今以下即经云解脱涅槃般若成秘密藏也则知涅槃是法身异名故云为引秘藏既收三法故得是总然显下明秘藏之名亦受别称以经中或以果上所显名法身因中本具名如来藏故知藏是法身异名非别如何。
或时下葢随文用义称可物宜故使法身总别不定解脱下以二德例法身也故知般若解脱亦应为总为别三德互融其体不二故。
经慧眼即佛眼也。
经假使下反质释疑今开为四初疑二质三答四通疑云四事本殊云何为一。
言是一者是虗妄说即以虗空四名一体而反质之质亦问也一名虗空二名无所有三名不动四名无碍。
不也下答诚如佛说以空为例四相即一非是虗妄故云不也。
如是下通诸句即四相。
所谓空义者如空四名一体也。
世界下云云者且约三点不同是隔别义又此四悉俱约理明虽有四名义无高下。
名异于昔者小乘中无四名故昔灭因缚者因缚即见思烦恼其因既灭其果必亡故云无依正空不具法故使涅槃无有依正。
无别涅槃者只指烦恼空处即是涅槃更无常住实理可证也。
有常住法者烦恼既不灭而灭涅槃乃无常即常。
灭诸有者灭二十五有而证但空。
有妙有者三界虽空即空而假理具诸法故云妙有有所师法者即依报以约事而谈唯己身是正报师徒眷属皆依报故今以所师之名当依报也所师即是常住理境。
有如来者如来是人故属正报此皆悬取经文以示异义至下释经自显故不委记。
若不下结意也出名与昔同其体永异故须料简。
一明下灭惑是灭因灭有是灭果。
灭依者以经举如衣坏尽衣是依报故。
灭正者以经举斩首故。
似作三难者文虽二段难意则含三道而不显灼故云似也。
有即三有果报即苦道也故得有有者以惑润业故有三有果报也。
那得妙有者因灭果亡其理决定云何大乘灭惑而存妙有耶。
复生别惑者断麤惑已细惑显现名之为生。
名常下云云者小乘圣人既受变易故名凡夫五凡夫论等觉望佛尚名凡夫岂小圣望大不名凡耶故凡夫之名该乎二边。
蹑前两意者即凡夫与佛常无常意也。
转譬者谓转换前譬也如文。
物谢下瓶体已破是物谢于前有破瓶名是名生于后以喻无常惑灭而有常住理存此则不灭而灭名为惑灭言偏意圆诸如此例。
经诸烦恼结者即以中道无漏之慧破二边众生通别烦恼故云诸也是则无漏智火能销凡夫难融之铁。
我净下云云者经云安乐之处已举乐德义必融三经游诸觉华者涅槃如园园必有华即七觉是故下经云布以七净华也。
六道殊形者如下经明示为犯重乃至大鹫等皆佛圣人所作余七方便人不能为也。
殊形下似剩为遮二字或别有意今开六道九界是法身名开身密也涅槃即是法身般若者以涅槃是总三德名故开之既是般若合则总含二德。
今更开法身等者此即开出之开非开显之开也。
只是下例前应云只是涅槃涅槃即是般若解脱文省涅槃即是四字耳问开法身出种种身合则应云合种种身即是法身何故云涅槃耶答涅槃即法身异名法身体融岂隔二德约今经名相为便故且以涅槃总名以包余二然法身等名或时为总或时为别事如前释。
一物覆等者他谓已前三密俱覆说四相已方开口密故云一物开口密虽开身密犹覆故云一物覆显身密时意密犹隐故云一物显等故须徧说三乃俱开以身口意三义不同故故云各开各显等然显只是开隐只是覆绮文互异各立二名。
理岂下今谓三密一如色心不二覆一所开则三密俱覆故云只覆于开开一所覆则三密俱开故云只开于覆是故三番各具三密从多而判各立一名如品初疏文已说。
成论下三家解变化义。
论人谓下经明须弥入芥等皆圣人权巧故凡夫不解其事既推属圣人故置而不释。
今明下今破余何可解如经所谈无非圣人境界既皆释义验悉解知那于权巧独云不解地不同论师推为圣境而自释云纳芥等事是法界用也意谓由圣证得涅槃法界之体故能起此大用若据此义稍近今宗但不云体用互融故招今责。
今明下今师责其不融也。
他明下巨即须弥细谓芥子。
圣人术事者谓圣人大用如世人有术法而幻变自由故云术事。
今明下今斥且以用喻术其义或然而圣人术用之兴岂可徒设必借机发然乃施为感应道交见如是事故云何有一术而非因缘因缘即机应也或因于凡而缘于圣或因于圣而缘于凡岂非圣由三千理满故能应凡由三千理具故能感应徧机徧咸即事而理故云因缘即空假中忻赴不差即理而事故云度者乃见。
宁非因缘者总结大用必藉因缘但云术事未为雅当故知今家释兹大用存乎二义一者用不徒施须明感应二者体用一如非单就用故地人他师两家立义其旨大同但用以术事名少异耳前斥地人且以体用相即为破后破他师具约二义。
因缘妙慧等者只圣人内达凡圣一如理事不二故得外用巨细相容故云能以一尘等内外且殊心性唯一。
一尘等者即下经云住大涅槃以十方世界内一尘中也故云一尘容无量。
又云无量容一尘者只是反复释成上句则是一尘之中容入无量国土下句还云无量国土容入一尘之中亦如云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也有本于上句容下添于字下句容上添不字于是语助于理无乖若加不字全无义旨暹记曲解事同穿凿未治本中亦无于不二字。
延促过现者即延一日为无量劫是延现短令长促无量劫为一日即促过未令短为成句故但云过现义必该三此延促事今文虽阙余文有之既论大用说之何妨。
引掷彼此者谓引彼归此掷此往彼即经云断取十方世界置于右掌掷置他方即掷此往彼也又云断取一切世界悉内己身即引彼归此也。
自在无碍者结上三双悉由内证妙体外彰大用理事体一岂有抅执隔碍之忧耶。
庄周下举劣况胜庄子云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然蘧蘧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必有分矣此谓物化也。
达体者谓周达了身体化为胡蝶也。
昏怳下谓周昏怳之梦尚达八尺之躯为彼小虫二无妨碍况彼圣人内证至德巨细一如岂有尘刹延促而不相容哉。
此言名闻者以德齐太子天人知识故曰名闻。
宫生者佛出家后耶输有娠有胎六年生于宫中故曰宫生又云翻覆障亦障月。
经能建大义者谓佛住涅槃随顺机宜普现色身弥亘法界岂只纳妃生子而已故云大义义宜也所现之身所立之事有所宜也下诸复次皆是建大义也通举菩萨者葢以分真况出极果故先通次别初中下释初复次文中但引古今以明建义之位若巨细相容之旨前文已显此无复论。
但是信住者通至等觉悉名信住唯以果佛为真住也。
非关菩萨者若非菩萨则显背经文以经皆云菩萨住大涅槃故。
若是信住等者意谓大义唯佛能为。
逈出因果者涅槃是理因果属事理非事故故云逈出。
虽非下明理体虗通不碍于事故云而能因果。
若将下谓理体本一悟解浅深故分因果分真所显名因涅槃妙觉所显名果涅槃此同普贤观云大乘因果俱是实相也。
从初发心等者若论圆位始从名字便观涅槃今明有用的指分证。
经初复次文有二段初明应二唯应度下明机初应又二谓体及用住大涅槃内体也须弥山去外用也从体起用用必被机机应互融二无二相巨细相入何所怪哉下五段皆尔此生应现中缘起见瑞应经二卷须者往捡。
经林微尼新云蓝𫐊(扶晚反)尼此云盐即上古守园婢名也。
河西下引三家解七步义。
南方下引诸家解十方义冶城示过六道但可表三藏佛也非今经意。
以南为右者西土之礼君父师皆东向而坐故以东为前西为后北为左南为右。
谓言死地者秋凋万物如死也。
梵本言胜者以郁丹曰此云胜故。
经毁禁示作霜雹者治罸破戒如霜雹之摧苗稼也经天祠者即大自在天庙也祠似兹反尔雅同祭也经师子珰者释名云穿耳施珠曰珰中天悉穿边国则不事备西域记。
经角力礼记习射御角力广雅角量也吕氏春秋注云角试也字皆单作或从手作捔者非乃古文粗字耳。
辨余生者谓过去于此阎浮出家等也。
重辨此生中经以艸为座等亦如瑞应经说。
经头目(至)木枪偿对者事载兴起行经过去佛为小儿见捕鱼人探鱼著岸上在陆而跳即以小杖打鱼头以是因缘堕地狱中无数千岁我今虽得成佛由是残缘我得头痛又由过去为刹帝利力士与婆罗力士相扑挫折其脊尔时残缘故有脊痛又佛过去为医子与病长者非药病遂增剧便致无常故有骨节烦疼病生又佛入罗阅祇乞食见此里中有破刚木长尺二于佛前立佛便止念此是宿缘乃至佛上梵天木亦随上世尊后还竹园僧伽蓝自处己房佛展右足木枪便从足趺上下彻过入地佛说本因由过去为贾客争船以𫓴刺他脚彻过命终今受此报此等因缘竝在兴起行经上卷须者往捡。
木枪千羊反说文枪拒也三苍木两耑而锐曰枪经文或作锵非说文锵铃声也。
经博奕文选博奕论注云博者局戏奕者围棋。
经初无众生师想者初犹都也谓从初至末不作师想也。
经如来正觉下是总结诸方便。
经迦叶以是下是总结。
经彼器无常非如来也辨法异喻不应以喻难法。
经释那含云不还来二十五有者然那含但不来欲界今通云二十五有者以上流人于上二界但一经历更不重来也。
一云下他解也然但据一生历经不于色等诸天重受身故其义自通何须局作欲界而解故向经云阿那含者非数数来岂非于色等诸天但一经历无重生义云非数耶。
大乘下今师义也此则名通义圆不受二边即初住人也此约今经开小入大取意而说非正消答难义也。
四相品下。
通开三密者正开意密兼具余二。
不须偏说者斥前两家方便三业前三教也。
真三业者圆教也。
咸令下众生是他意业属心身口属色心知佛心眼见佛色故云知见。
示诸下示宝藏口密显额珠身密置秘藏意密我从下常说口密我今下身密若子下意密我解下解一句口密见佛性身密佛性即法佛见应是法故属身密入大涅槃意密此皆一往对密义足故注云云。
开密下云云者应以四句之文各配三业已如向释。
无开无覆者开覆由情理无二异。
龙树别意者且据般若明菩萨是佛因于义易解故非密法华二乘作佛与昔教反于义难解故是密若论开权则法华是显般若是密龙树别意具取浅易为显示耳人师不解则害诸经。
此文下出害轻之失且如此经亦以圆常斥小无常岂以斥小便是不了义教耶。
缘有开覆者昔小今大昔覆今开。
经咸令下据佛本意既证玅理欲令一切皆共得之为昔机生故且说小岂同幻者不欲人知据佛意则理无开覆随机缘则教有显密。
经愚人不解等者声闻小教元为佛乘迷故不知妄取空证。
唯开无密者大机已发故即经云智者了达也。
经责主者字应从人作债侧革侧卖反二音俱通切韵负财也。
经隐不欲现者以藏(平声)避释藏(去声)义也向下经中牒名作去声解义作平声思之经而亦不藏平声佛如富人欠责而不藏避但彼自不来索耳故向云如来不尔也。
经何以下释不藏意父之于子岂有藏避而不欲与子之财物耶。
岂有行因等者兴皇意谓不但因中本誓度生得果亦为度生但众生界不可尽则本誓未满故如负债未还。
俱不异河西者以二师俱约度生不尽以释唯负之义故也。
两释者谓初约负贷次约荷负初心谓初发心住得果谓妙觉极果住前弘愿誓度众生犹如贫时取他财宝名字已来法财未备义之如贫初住分证犹如小富妙觉究竟譬以大富俱能不忘本誓垂十界身施三轮化喻如既富力可还财故云能度众生。
其无机者不肯受化犹如其人不从欠责之主求索元物主虽欲还无人可付故云主当与谁彼自不索我无负意但以未付义言负耳故云实无所负下龙王譬义与此合龙降大雨普欲霑益不下种者自无收获其犹自不来索非主不还。
又佛下约荷负释也。
猒弃诸有者有谓三有分段变易俱有此三则是誓令舍弃二边则世法之言该乎三教前云世间三昧义正同此出世之法即中道圆常也。
始终不舍者始因终果不舍此誓荷负众生其坚如地若作荷负释者则义与喻反以喻云贫人多负是欠恶故是知负贷义正荷负傍通。
负贷者他代反切韵云借也施也假也以物与人应更还主经典释文他特反左传曰尽于家贷于公今久欠负未还故云负贷。
经永断此根者若以小乘化我则堕悭贪悭贪之过喻以秽根唯施小化其犹衣覆今无缘普被实无悭贪故云永断。
经唯有一子者一切众生皆同佛性名一子无缘慈力天性相关故云怜念师喻法身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将以此机造诣法身受学圆顿。
经惧不下以其大机未熟恐其闻大起谤坠堕三恶故云惧不速成故隐大施小以丈六应身为说渐教故曰将还。
其文问答者经善男下佛问也不也世尊是迦叶答也。
经如是下即是结文。
经秘藏平声。
旧引下古师据常存之语是佛用大乘合毗伽罗满字论喻也故知小半无常大满是常。
无常通大小者他人通难也古以十二年后悉是大乘而般若方等法华犹是无常唯今经明常住故大品是大乘而明无常也。
并云下兴皇并也汝既据半满之论以喻大小既大有无常则满亦应尔经既以满字独喻今经则使今经反成无常也。
今明下约四教以明则常与无常不可克判大小也以三藏唯小后三是大而此四教横徧五时则前三味何妨明常但秘而未开偏小相隔。
常无常是通者钝根菩萨证与小同故无常利根被接见中道理故是常别教初心便知中理故是常圆人三谛始终融即故云即常等经云常存不变即圆教三一互融之常也。
分别众经者则华严二教鹿苑但小方等对三般若带二常与无常区以别矣何妨大品有常无常。
波斯匿者新云钵逻犀那侍多此云胜军。
致招此过者抑实为权谤佛所证致感现报过应作祸谤佛是过𠍴舌落是祸报。
彭城下引事显经。
犹尚不易者舌虽已烂犹说无常案梁僧传即宋京师中兴寺僧嵩也应是先居彭城故今云耳故传第七云嵩亦兼明政论末年僻执谓佛不应常住临终之日舌本先烂焉。
佛答下先分经。
声闻下释义。
举积明无积者先举财宝是积聚物声闻菩萨以不畜此名无积也。
无积之积者不积世财而积智断。
积之无积者虽积智断不积八不净财。
声闻是有为等者正释无积之积经文也非时取证即不待说所因也积聚智断取证涅槃。
菩萨下释经如来行也如来是果行则是因行行之人名为菩萨。
名无积聚下云云者菩萨不滞空边名无积聚而实积聚中道智断也故经云无为积聚即如来行准疏主意即约世财等展转以论谓声闻不积世财而积无漏菩萨不积无漏而积中道是故大小俱有二义经所谓下即八不净财以此经扶律谈常会渐归顿是其正意故约声闻更广明之若菩萨僧则不积涅槃经文存略。
经卷缩奇员反诗云有卷者阿传曰卷曲也问经文前明积聚有二与后僧二何别答前约二僧所证法后约能证人。
经是名知足者声闻不贪不净财名知足而舍生死贪求涅槃之食名不知足菩萨达生死即涅槃更无他求名为知足。
经迹难寻者二乘之道非凡夫所知菩萨之道非偏小所知故知鸟迹人不能寻开小即大故近佛道。
经虽去无至者虽去生死而证涅槃达生死即涅槃故无所至。
知足是乐者无贪求之苦故难寻是我者自在无拘故无至是常者理无取舍故。
有道故无集者烦恼即菩提故有灭故无苦者生死即涅槃故。
经星辰诸宿者五星北辰为众星所拱故别举之诸宿即二十八宿也。
三点不相离者广大即法身无疮疣即解脱处即般若以是智所照处故且从能以属般若伊字三点既不纵横故所譬三德一一相摄今此三段皆明解脱而具三义者是即一而三也。
体用成就者法身为体二德为用。
自他具足者佛证此三名自众生理具名他既自他性同故至果位自乃益他。
义理粗周者谓据经文三意而有三德互融体用成就自他具足之义也。
贵在正法者谓一人具八也谓一少欲二知足三远离四精进五正念六正定七正慧八不戏论如四依品初释也又大乘藏中别有八大人觉经一卷须者往捡。
此总翻彼总者大灭度是此方总名。
经疮疣羽求反肉之凸病释名疣丘也出皮上聚高如丘并喻三惑亦可疮喻三惑疣喻二死。
经有信之人者即名字位人起圆信心加功不已定至分真涅槃也。
旧解下出四师释是色。
佛果有色者谓应色无穷异彼灰断。
又一下次师自有二解。
佛果无色者无应色也。
而言下正释经文是色之义盖取妙慧有见理义故云是色实非质碍。
二能应下即此师第二解也。
又有下第三师。
三聚谓色聚心聚非色非心聚。
二聚非色者心与不相应行也。
取色下正释经义谓经云是色盖从譬得名而所譬佛果实非色也。
兴皇下第四师也。
不应安或者或是不定之辞经文既云或有是色等诸师何得定作色与非色解耶声闻下约法身二用以消经文。
桎梏械也在手曰梏在足曰桎音质谷。
两缘者大小机也为大机说色故常存为小机说非色故灰断故云故言色非色也。
非色下二句显体性融即无常即常故云非色亦色常即无常故云色亦非色次一句结成故云色非色不可思议也有本云非非色者文悮故知兴皇但云为小说无色为大言妙色者岂晓二体本融哉。
经云何得住者假执昔教为难佛答举非想天为喻以彰二乘得解脱非色亦色是以得住岂非二乘涅槃全是无明无明即法性故得住也。
经非想亦色非色者佛说四空有色诸经大同华严宣说菩萨鼻根闻于无色宫殿之香阿含经中说舍利弗般涅槃时色无色天空中泪下如春细雨波阇波提般涅槃时色无色天佛前侧立故云亦色。
衡音者读经应行字为句首云行解脱之义也。
八十四五者但数又解脱为头但八十四。
九十七八者加十三夫解脱者只九十七。
略不可解者不称经旨故不引用。
灵石寺名在台州黄岩悬。
重言惜哉者嗟叹之甚也备于下明句句中备上略说三义也横竖即初举广大义以前文法横譬竖义互现故。
到解下前解脱处有二谓自解脱及调伏他。
何者下征释各具前三所以也以即一而三故使解脱具斯三义。
止可下谓百句一一摄三而三收尽百句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其理幽远只可内心悬照而已安可措置言辞而解说乎葢云言不尽意也。
为力不足者疏主谦也虽欲効智者作方句广明而且患智力不足论语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钻仰下明略释之意虽力不足而钻其坚仰其高躭玩不能休已因是专輙分文也论语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广上无疮疣义者初句云远离系缚末句云于诸众生无有逼切系缚逼切即二死三惑俱名疮疣其间诸句义皆可例故此三帋来文正明解脱义也。
广上解脱处义者初句云无动末句云阐提不生一念之善解脱无是事等岂非智能照境不为二边所动故云无动无二边恶故云解脱无是事等故此二十七行是明解脱具般若义。
广上性广愽义者初云譬如谷聚其量可知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末云如幻物不可执持解脱亦尔不可执持广故量不可知空故手不可执空体无量亦即广也故此一帋十六行文是明解脱具法身义下之三段重广上义比说可知读者至文句句消释令顺三义远法师云一句中应具五意一列名二解释三结四即如来五难解者重更分别而文中多少不定或有初无后或有后无初或有中间而无初后于解释中或但法说或兼喻说喻有反顺其顺喻者则云解脱亦尔其反喻者则云解脱不尔法喻相对前却不定或有初法次喻后合或有先喻次法后合或但法喻无合文相不定应预知之至文易晓前三段经疏文无释。
经清夷羊脂反说文夷平。
经卒得苍没反。
经声㽄苏奚反埤苍云瓦声散也作嘶者非。
蜱麻字宜作𦳈三苍布迷反艸名吕静韵集云𦳈麻其形似树经文作蜱音脾螳螂子也非此所用。
经爆裂方孝补角普剥三反说文爆灼也谓皮散起经婆师华正云婆利史迦此云雨以此华雨时开故经是名曰恒非不恒者以人天趣必归磨灭故身坏命终是恒定法而喻解脱灭惑离苦是恒定故。
彼此相对者对生死此岸说涅槃彼岸此相待义也若双非下若绝待者生死涅槃一如无二故云如非彼此。
此彼既去者谓相待既去故以双非结显绝待之名例如下举例既许绝待涅槃理非小大而结名大般涅槃故可例今绝待解脱非彼非此而结为彼岸也经畏虎堕井畏生死虎堕涅槃井即小乘解脱故大解脱不尔也。
经而子坚实者反迷成悟如从竹生子。
经增益于我者理智自在名我。
经食已而吐食涅槃吐诸有。
经七叶中无者七叶华臭决定无香解脱法中无烦恼香。
经修无我自小入大故曰入中汲引小乘也。
随顺于师譬智顺于理。
取四钝者义通界外方合经旨。
因断多分者破十一品无明故。
果断一分者妙觉唯破一品故。
皆称佛智者四十二位悉圆证故。
皆非断非不断者如法界理不当二途不断性恶而断修恶即修是性全事而理故云断即不断。
理外下生死反理故云外涅槃顺理故云内。
有所得诸道者以有所得释塞字义封执四句名有所得。
若我下经文但列三句者以两亦只是我无我相对故。
四句皆除名无所得。
理内之我者即法身自在即理内我四句执计名理外我。
即是双非者断之一字是能非中道塞诸道三字是所非二边。
经所谓下列塞诸道耳。
我即有边无我即空两亦是有双非是空。
明哲自见者哲智也。
经不空空者有四德故不空脱二死故是空尼犍无四德故空又非解脱故曰空空。
三跳他吊达浇二反谓悬掷也问经以三跳喻三谛何故疏主指此别结上文耶答据跳远怖故对无疣三归向正故对脱处此亦一往就义分文对之若论譬本譬法三跳离怖必有所归则亦结脱处三归向正理合翻邪则亦结无疣。
他解下以獦师喻魔外。
怖鸽下引证归僧去魔尚近身子习气故鸽战怖习气即烦恼魔也。
前是下此文对后论义故云前也。
文云怖畏生死等者即怖二死归三德此明即一而三是三字义。
以三下即三归一故曰三归是归字义。
经佛名为觉等者佛即能观智故受觉名法是所观境故名不觉境智和合觉即不觉不觉即觉十界依正悉我自心三宝一体其义皎尔。
经虗空名非善者远法师云非戒定慧中行善也谓法性空体是胜义善摄宝师云是无记性故对佛说名非善。
经摩诃波阇此云大爱道瞿昙弥亦憍昙弥此云众主出家为众生故是佛姨母佛生七日母便命终波阇乳养佛后出家波阇忆恋手自织成金缕之氎待佛还宫拟用奉佛佛后还宫遂用奉献佛时告曰恩爱心施无大功德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即供三归故今举波阇次问佛后为解。
初领旨者即经是义二字也。
云何下者复应引上是义二字连云何字说之亦两向取文耳。
经是事不然者无生无灭其辞虽同其义全别以顽空无知解脱有知故也。
经迦兰陀亦云迦兰䭾迦下云迦兰迦是也鸟名其形如鹊。
经身亦不同者以佛但云声不同故故以身同为难或言一三者即一而三是昔别相。
或言三一者即三而一是今同体。
害佛下以空譬身如逆罪成空不可喻如身不坏。
经糓𧂐子四反埤苍𧂐积也。
经领解中具领三义如来至处是领上解脱处境智相应也处若无尽是横周寿命无尽是竖穷即领上性广博包摄无外也处寿既俱无尽则患累都除即领上无疮疣也已蒙广说三义故今具领其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