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品
上有十三者此就合论则是合长寿因果为一问金刚坚固为一问。
或十五问者即各开成四故有十五故长寿品疏云如初一偈合成两问开成四问也。
是问佛事者始问如来久远因果终问三光真应隐显中问四依虽是因人正为宣扬佛法故知诸品并是佛事。
问菩萨事者始问而名菩萨终问近无上道其间诸问悉约因中故云问菩萨事是则开成三十四问合为三十二问而不出因果机应之义佛随彼问悉为答之问前分诸问以为过现未三今何故分为因果二意耶答圣语多含重分何咎。
释菩萨下约四教释菩萨者欲明品题正从圆教理即立称故须简去前三及圆后位所以四重释义。
从见释迦佛者即如来往因为陶师见古释迦而发心也愿成佛时同彼佛号故今亦名释迦。
三事供养者谓佛于舍宿藉草为座燃灯照佛献石蜜浆。
虗信者即初心仰信空理未获实证故云虗信犹在生死渴乏中故。
理水沾神者性地似沾八人已上真沾。
伏断见思者性地伏见八人见地断见九无碍伏思九解脱断思即薄地已上至支佛地悉曰中心游戏神通至后心即第九菩萨地然据初学游戏则在薄地故法华玄义云从薄地学游戏神通多修从空入假观也今据已成故在后心大论九十三问云神通所作何名游戏答犹如幻师种种变现菩萨亦尔故名为戏复次三三昧中空名为上诸余行法皆名为下下如儿戏故名为戏论第七又问云菩萨但当出生三昧何须游戏答菩萨心已出生三昧忻乐出入亦名游戏。
余有残习者大品云留余残习以誓愿力及扶余习而生三界利乐有情。
摄法不尽者以三教唯约发心方名菩萨退不摄二乘六道进不摄圆教五即。
四圆下正明圆教菩萨若名若义退该九界悉名理即菩萨进摄佛根故称名字菩萨乃至妙觉菩萨岂同前三摄法不尽问菩萨因号妙觉极果何称菩萨答智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菩萨梵语众生华言疏主释义全同龙树故知圆义始末该通五即因人既称即佛佛称菩萨复何疑哉。
理性为因等者性虽本具藉教外熏依教生解转迷成悟。
安作余解者问答二文俱在理即安可作前三菩萨及圆教发心以解品题耶。
答四问者一未发心问二得无畏问三处浊世问四处烦恼问。
乃至者略却第三应云由见佛性如华不染靡无也。
而少于眉目者但得通意如存身体不知文别如少眉目今师答文对问各自甄分而佛性之旨统括无二斯则身体既具眉目又存法身理教弥见姝好。
牒譬叹经傍答者如日月光是牒前品喻如日出譬也重牒此譬以叹今经既云虽无菩提之心而能作菩提因者岂非由理具故能为因耶此则傍答未发心名菩萨义。
涅槃光下今师正解。
佛即涅槃者应即法故。
契经者下两释初以契经为小故劣今经是大故胜又今下则以已前大教悉名契经既不契末后常机故劣今教。
等异下云云者若无异者何故佛云持戒修善生天毁戒作恶堕狱耶。
何用赏罸者既因光皆自发心何用灭后四依赏持罚毁令发心耶。
持犯升沈者即初难持则上升人天犯则下沈四趣。
赏罚自异者即次难持之则四依赏善犯之则七种罚恶。
积善方解者地前修行动经尘劫至于登地方有真解故生解难。
即理为解者三德涅槃即理而具虽有烦恼如无烦恼生解则易。
经除一阐提者佛性大海以信得入阐提无信所以除之。
经法声光明者声谓声教即前次释以涅槃教诠理分明喻之若光。
经入毛孔者除阐提外其余重逆微有信心喻以毛孔。
二释答者经从何等为大去也。
欲明名字下对前段示意故。
简阐提者即是以修简性是前正答。
意通取其余者即经云其余众生也。
欲明理性下欲显理等不隔阐提是今释答意。
若无下是知迦叶执别为难如来以圆为答又正答据别故简阐提释答约圆故皆秘藏有此二意故注云云。
初偈十二问者即长寿品问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等十二问也。
品初之说者即前云众生虽无菩提之心而能为作菩提因缘也。
四位菩萨者名观似真也除前理即置后究竟。
何者下释所以由问发心故以修位为答住前名缘修登住名真修四即俱有发心义。
不堕三恶等者据经正明在恶趣及在人天何云不堕答者应云相似菩萨愿生恶道利乐有情故经云若在三趣论其自行则麤垢已落长别苦轮故疏云不堕经中略举化他疏主兼申自行以堕释在意甚分明。
陂池者书传云泽障曰陂。
堆阜者堆高土也阜山庳而大者庳脾弭友。
别简中谓阐提燋种等敦逼令发故此斥之现是阐提必无发理若能改往复非阐提故下经云若发心时复不名一阐提也此经前后多明阐提有性有成之义不可执此以害前后故知五性宗家云阐提无是据现在一性云有则约未来由现性具未来必发然此诤论是佛境界且此和会庶免专执。
乳酪六物者即经云若密若酥若水若浆并乳酪为六物也。
文言下云云者因法立譬如因根生叶又取根取叶各令病差如依法依喻悉得开悟法行观理信行寻文以喻取身取皮各随所用。
经密致驰致反致亦密也。
开善不取最后金刚谓与第六譬同故今师取者以前约金刚能破一切以喻此经后明金刚不容外物以喻阐提金刚语同喻意各别故为十譬。
云云者释论云著金刚于龟甲上以山羊角打之即碎。
但前答(至)生善者佛性是理善又罗刹逼令发心俱生善义次答三问则灭三障恶也由发心达三障事即三德理入名字等位去果非远名佛近因是则理具为远因也故知生灭犹如要路。
逆顺各十者顺谓顺生死流逆谓逆生死流顺生死十则从细至麤如著衣之法一无始无明二外值恶友三内外灭善四无恶不为五恶心徧布六恶心相续七覆讳过失八不畏恶道九无惭无愧十作一阐提逆生死十则从麤至细如脱衣之法一正信因果二自愧克责三怖畏恶道四发露瑕疵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守护正法九念十方佛十观罪性空故云逆顺各十也广如止观方便忏净及百录方等忏法中明故云如别记。
忏护是其二也者忏悔当其第四护法当其第八二也或作二世文误。
生死际即过去者谓穷无始罪原由无明有即是无际之际。
至无至处者穷未来罪境讫至无生忍位方名至处罪性本空故云无至证此空理名至无至。
经猕猴捉月者僧祇律云佛告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言展转相捉未至水猴重枝折堕井而死尔时猴主调达是伴者六群是今经但喻阐提不至涅槃如猴无得月之理。
经不见阿罗汉道者罗汉断惑不行生死阐提谤法正是起惑必堕险恶之道故云不见等。
经投之浊水者以圆常教观珠投五阴浊水即阴显性如水为清。
相缘由等者缘于淤泥生彼华故问经以四华不为泥污以喻涅槃不为惑污何故疏云灭报障耶答即阴显性名破报障故知四华喻阴喻性不即不离思之可知。
经郁烝者尔雅郁气也说文烝大气上行也。
又云无常(至)为八种者第二解也无常苦不净无我寂灭为五门加因缘慈悲不净三种为八种术四倒三毒及等分是八种病问五中不净与三中不净何别答五中不净是实观如观三十六物等三中不净是假想如九想实未青淤作青淤想等又五中不净即是空也。
经过八种术者小乘八正唯在真空大教三谛超过其上。
经吐下者下即潟药。
常德譬熏者药气常在故。
乐德譬丸者丸既吞服无苦味故。
我德譬散者散末相和得自在故。
是罪栖处者谓三途是作罪者栖身受报之地也法华常处地狱如己舍宅。
双合二譬者合还其舍宅及与药令服譬也。
经梦堕地狱(至)知正法者自非宿种安有此梦。
即重举譬者谓前亦令婴儿安乐无患譬也。
还叹于教者解由闻教而生故还叹教十使即五利五钝慢为干下慢高爱下故喻干湿。
经乳哺者谓口中嚼食也。
经色养者养去声随顺颜色而供养也。
譬著教者中恕反谓以今教常义著立文言如以毒涂皷依理说教文言诠辨即击皷发声。
经云新毒者新毒力强如此经用胜。
经八种热病者二乘八正弃事观理不知即事是理犹如热病故止观喻二乘如热病见自财宝为鬼虎龙虵也。
一云下即持品云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也二云下谓法华梵本中有八十人受记之文但不来此土。
三云下此据信解品初声闻自叙云我等年竝朽迈遂以八十作年寿解也。
后之下今师破故知初解为正。
不该诸得记人者佛意所指凡在法华得记咸称菓实岂可唯八十人耶况云梵文不来全成臆度。
非正譬教者乃以行理圆极名曰收藏故非譬教而行由教显故使此譬亦属教也据疏释义乃蹑上声闻成大菓实之文而经又约阐提不能营作圆因以释收藏。
使譬下两义释使初以使喻人。
又言下欲以使喻教准此则应以医喻佛佛说言教灭罪生福如医遗使令众苦除得安隐乐。
往是佛子者往昔曾禀常义故是佛界自子后起四重五逆故成三恶他子。
譬被外诱者为魔外所引也。
若迟晚下两番释迟晚自义初是约应。
又迟下约机可解。
经而不得闻者闻而不信同于不闻。
经㿃下者字林竹世反㿃亦利也关中多音滞。
地狱下云云者梦堕生悔义现前文。
以是得知(至)教主者以佛菩萨是能说人故属教主次段合文云如来亦复如是如来即佛故。
前答除障(至)应来力者对前自行三番生起谓自他因果法应因果只是释成自他法应乃是明其果因此既答菩萨事何以明果以菩萨未来必得果故又分证果属菩萨故故得约其果用生起二文经中合譬皆云如来即是此意。
解缚者缚即三障。
法身善逝力等者自行则法身破障而去故云善逝化他则应身应物而来故云应来。
经周旋往反者法身善逝则往于彼岸应身应来则反于此岸处处示现番番不息故曰周旋。
处处应去者即经云虽复示现种种诸身亦名常住无有变易。
一体多约果人者夫一体三宝虽该理具而约圣果开显释义便故故使诸文多约果明。
佛是下正示别体也。
四非常从大乘出者从大施小故。
各有其意者于一无常开苦等四意为破凡夫四倒也。
大乘(至)其意者于一常住而开常乐等四意为破二乘四倒也。
注云云者经文且示无常开四以倒常住亦尔。
今寄一事者今师且约有句具四以申密义故云今寄一事是知有句既然余三亦各具四文中三番初约句总立此与四教下两番释成初显前四句是四教义次显前四句是四门义教宽门狭以四教各有四门故。
佛说生灭等者若藏教机但作生灭而解通机谓此生灭即不生灭别机谓即生灭是无生灭故入空即无生灭是生灭故出假故属两亦圆机达生灭即中故属双非乃至闻非生非灭一句亦四解不同具如止观十种发心闻法中明。
但作三藏等者略举初教应知作通别解亦非智臣若了生灭即三谛即一具三圆融无碍方是智臣解王密语。
又与下约四门此有二意若约摄属则此四门即是四教谓三藏属有乃至圆属双非则还取圆机为智臣也若约四教各有四门者则于当教各以于门起诤为愚于门达理为智起诤则四门永异达理则四门互通故功德铠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执者有是非达者无违诤小教既然余三亦尔故约四门通斯二义又约四门则四教各有愚智直约四教则前三皆愚唯圆为智向下合譬先约无常次约常住义在斯也。
注云云者有此诸意。
四澡槃者音早。
注云云者六卷云先陀婆一名四实一名盐二名澡槃三者马四者劒经自释云若王食已索先陀婆诸臣应知必索澡槃临阵鬪时应知必索利剑。
不与前相对者但名字不同云不相对义则无乖以不动故乐无相故净明常如文佛性即我名异义同也。
双明二宝者能弘是僧所弘是法故深诫弘经具于二宝。
经僧衰中心游理外咸名行恶不达三谛悉是懒堕舍圆顿法如舍真宝执偏小教如负草木。
唯诸菩萨者即名字已上达三谛理名取实义文字解脱故云不著寄语来者敬读此文深宜自励故荆溪云嗟乎像末情浇信心寡薄圆顿教法溢藏盈函不暂思惟便至冥目如斯之辈一何苦哉。
譬于添译者谓于佛灭后流布余方翻译之人添糅文句如唐三藏译大毗婆沙论其间说非想定处为宝法师所难既不能通遂于论中加一十六字以为遮难之词此亦添译之过也。
后正譬于弘法之人者即经诣市卖之已去也谓四度加水方至市买譬译者四番添糅然后讲者弘传牧女下明番番加水至于诣市悉称女人之义也而经有牧守近城城中诣市之别者以展转增加渐至传授故城市是机缘之处故。
譬弘经者者应云添译弘经者文省添译二字应以译者弘者皆谄求利故竝云女。
初加下征下合文于此对喻文中凡二师释义初师但取中著前后为四加次师复取开遮经文为四加二分为多分者上分字平声。
抄前著后者抄通平去二音著应法师云中恕反著之言处也广雅著补也亦立也。
有人解下次师分文也。
所遮则开者即经云受畜不净而言如来悉听我畜八不净物是佛所遮而妄云开许。
所开则遮者即经云为利养故不能广宣流布也佛开广宣而彼为利故遮此师既以开遮为第四加应以初师三四二义合为第三加也初二两番则同旧解故。
是时下指经文分定初二两番既同初师则知初师三四合为第三也而疏云合第三加二分者应云合第一即一抄略此经二分为多分。
合第四加二分者应云合第二即一除深玅语二安世俗言而云第三第四者文悮应是后人见下疏文云第五譬受学因兹妄改一二而为三四谓成次第而不知此是第二师分文也。
第五下对前第四加故此文当第五也问前云后正譬弘法今何故云譬受学耶答后之三句文具师资前且从师故云弘法故知后三中五七譬资。
第六譬师余知见者即二边无常知见以边望中则中道如主二边如客显彼中常必假助道如主纳妇必须会宾。
备合上七意者经从善男子至展转卖乳合前四句及第五弘经如向疏文。
经乃至作糜下合后二意中中略听法善别故云乃至讲者细寻经文对释譬意。
优婆提舍此云论议亦名摩怛理迦此云本母谓以教以义为本为母亦名摩夷此云行母依藏成行故行之母故亦名阿毗达磨此云对法谓对向涅槃胜义之法对观四谛法相之法故云对法。
经文下章安释妨初文至为缘说法立妨缘乐下释通佛以下结会所被即恶世比丘能被缘即佛说二谛也。
亦不违经者所必对能故。
隐深密语等者以造论解释经中深密之语令浅易故智论云派深令浅葢此意也故知大师以造论喻第二如水者符此合文。
经判出两句者即男不见性名丈夫女人女人见性名女人丈夫。
应有四句者谓女不见性名女人女人男若见性名丈夫丈夫。
注云云者经云若能自知有佛性等即是丈夫丈夫句前毁呰文即是女人女人句余二句如文。
经为彼南方者即兴盛之处以此经偏盛在南天竺国故。
当至罽宾者即灭没之处罽宾有王名弥罗拙杀付法中师子比丘传法人丧故令法灭此小灭处大灭在俱腅弥国也罽宾旧云迦湿弥罗此番阿谁入昔此国未建之时其地有龙池人莫敢近后罗汉以神力干竭其水令百姓于中建立屋宅众人咸言我等不因圣师阿谁得入此处故从此语即立其名其国即北印度境干陀罗国次北隣也。
经是经没已(至)皆悉灭没者以此经中具辨邪正彰其佛说魔说之别有此经时邪不滥正故令诸经得住此经灭后邪说滥真故令余经悉灭。
兼遣上问者即正释纯陀之疑兼遣迦叶难问。
前设五难者一者有智断无智断难二有尊号无尊号难三四身五身难四六度五眼难五有五果无五果难五难及佛答具如纯陀品。
如此下正指生疑之处即是因佛答难纯陀生疑也悬与理同者悬与本无今有等理同也。
经以是义故(至)无有差别者此结以显过同皆无常故与声闻缘觉无别。
亦为下品三根者第一出已令上品下根开悟余之三出即对下品三根成论师将释偈义先定其位金刚心即等觉也尚有细惑故未是常后心即入玅觉无明已破涅槃究显故得是常无常在因常唯在果此定位也。
无常下正约极果以消偈文无常则等觉本有妙觉今无常住则等觉本无妙觉今有此师以妙觉为今对等觉为本。
此释下今师破以纯陀正疑佛答消已见性是本无今有只此常住还属无常故知论师解义翻成纯陀之疑岂关如来答释之意。
又解下又叙三家初师释上半皆约金刚前心后半约金刚后心故今本之言悉据昔日昔即妙觉极果指等觉因为昔日也然文中但释本有今无一句者以本无今有可例知故应云本无般若今有烦恼以等觉人无究竟种智有微细无明故。
复云下第二师释偈上半同第一师故云不异前。
而言下释下半意云同入无余非三世摄则兼除迦叶之难。
复一下第三师义还以金刚前后以分今本则与成论师同烦恼即无常涅槃即常但以下半结成上半少异论师以论师不释下半故今云非三世摄即释下半义也。
诸师下今师斥也诸师即上四家地人下地论师释偈意云一切众生本具常法但为惑覆即是本有今无果地显常望昔因迷即是本无今有后时即果上也。
若尔下今破文有两重竝难初重者既先隐作凡夫后显为果佛者则如世间物先无后有有已必无是无常法是则既许先凡后圣亦应圣重作凡。
既显已下次重也若云圣不作凡显已不隐亦应凡不作圣永在生死故云隐而不显此由不达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而言理为惑覆故招此难。
三藏师者即真谛三藏也以生死无始有终解本无今有以涅槃有始无终解本有今无。
今时下但解次句义若释初句者应云众生本迷故无始佛果出离故有终。
作此下今破文有二重一义同地师二滥小乘。
还同地师者三藏释义生死涅槃二法体异还同地师理为惑覆又应难云涅槃既有始亦应有终生死既有终亦应有始。
小乘下次重也见思惑灭亦是无始有终真空道存即是无终有始。
前来未悟(至)今无者本一佛性故云本有迷故说三故曰今无此亦昔日之今也。
今时(至)今有者昔迷佛性故云本无今经开悟故曰今有此只约因中迷悟以说。
例如下恐人不解故类例喻之以灯王多宝过去则有于今已灭故云今无未来弥勒成时反望今日未成则云本无今有此则未来为今今日为昔也。
亦是下更以现在释迦例之现在释迦出世望过去则本无今有故云现在过去未来释迦法灭望现在则是本有今无故云现在未来即以未来指今现在为本昔也。
何关有无者谓人自迷悟佛性一如。
今明下兴皇己义也意显三一体同如波与水指水不失波指波不失水波以喻三水以喻一。
例言(至)斯有是处以有法无法其体一故言无则即有而无故无三世言有则即无而有故有三世。
无常常下更举三义结例无常则有三世常住则无境智因果则有非之则无体竝不二故云例皆如是又云下初以初句属有无故云本有只是有等次以次句属双非故云又本不有等不有即无不无即有意云本无今有句是非上有无也本无则非上本有故云不有今有则非上今无故云不无。
上半等者应云上半句下半句即本有二字是有今无二字是无第四句只是非初句之有无故云是非有非无。
例本无今有等者则例知次句上半是无下半是有第四句还只双非第二句耳故云亦复如是。
今则下明今义初约教义释。
只约一句者只释本有今无一句则义贯下之三句岂同兴皇分文两派谓上半差别下半无差耶。
差即无差者差故成三无差唯一。
一谛下正消初句又三即一故本无一即三故今有即此初句具次句义。
即三一下明初句具下半偈义。
如是展转者初句既具下三句义则下一一句中悉具余之三句以此一偈只是统明三谛互融故使义趣不得相离。
差即无差者三乘差别即一佛性故云本有今无。
无差即差者而一佛性即是三乘故云本无今有三乘是俗谛佛性是真谛非差非无差乃是非真非俗故属中道然佛性是三谛理今对三乘事及以双非展转互明还成三谛此则已破迦叶乘三性一之难也。
亦是下无常是十界事常住是三谛理事即理故本有今无理即事故本无今有事理体一不当有无故云即非常非无常无有是处义在此也故除纯陀执昔无常以难今常之疑也疑执顿除实义圆显如云消散而见青天冰融冶以成大水。
智悟下约观解释也。
如是下结前教观以成四悉。
一有一切有者三谛俱有名一切有此则无差即差何妨三乘有异以三乘但俗谛所收故常知说彼差别令生欢喜故属世界三谛俱空以空破有无差破差故属对治。
合此有无者即合取本有今无也亦有则生事善故有三乘无常之法亦无则生理善三谛尚无三乘安有同一佛性何须致疑既生二善故属为人非有非无三世不摄入中道理即第一义。
今此一悉等者即指初本有今无句本有二字只是世界一悉既云今无又属对治合取则为人双非即第一义故云即具四悉此句既尔下之三句一一皆然如此解义方乃遣迦叶之难释纯陀之疑也。
私谓下迦叶纯陀发起上首既遣难释疑是则所引物机得四悉益常与无常咸虗融三乘一性悉契会。
本有下结前教观以成四门。
声闻下此取长行释偈之文以为两亦以文有两亦之言故。
三句出所非者则第四句是能非也又前三句中自有能所初句云本有今无则本有是所非今无是能非除性有之执也次句云本无今有则本无是所非今有是能非除性无之执也第三句显上互非只是本今三世之法故三句悉成所破第四句显非世摄则属能非故云结无有是处也。
此有可令无者以本有烦恼今断令无则知此有不有故云本有今无。
此无可令有者以本迷故昔云无性今至果上能令显发则知此无不无故云本无今有下之二句只是显上二句非三世摄此有不有结初句此无不无结次句。
上半无差别而差别者即本有半句谓昔三乘差别是即法身无差而论差别故云本有下半即今无半句谓今一性无差是即三乘差别而论无差故云今无次本无今有例前可见但今有之语是昔日之今与初为异。
释此下释出差无差义也。
又释下初以有本无今释本有今无义即是无今之本者谓法身之本无今三乘之迹。
此本非今等者意亦同上次以无本有今释本无今有义。
即是无本之今者谓今三乘之迹无昔法身之本此今非本等意亦同上但以本同迹异二法相违云非云无若论体性本迹元一故俱非世摄闻经信见此语住前分明证见此语初住。
经同尽漏故者虽三乘相异而实相无漏之理本无差别。
经除烦恼故者即今经三乘同破无明入初住也。
何曾证入者非灰断故。
为懈怠者即经云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见也。
假设之言者世虽无佛或有涅槃教在无容二乘取小故云而实不尔。
经阿罗汉无有善有者小乘涅槃不名善有故四相品中明罗汉涅槃犹如灯灭大般涅槃具足三千方名善有。
经何以故下以小非实故废小归大。
经声闻如乳等者但破正使故如乳兼侵习气故如酪破尘沙故如生酥伏无明故如熟酥破无明故如醍醐。
而言诸佛世尊者即分果极果名诸佛也此即四圣法界矣。
次问答中凡夫即是六凡法界此明十法界虽一性无差而高下位别故疏云无差别中作差别答也。
既言(至)胜者前佛答声闻如乳即是净乳故胜于凡夫杂血乳也。
经欲护正法者内护常住不坏之法众生禀受复为不坏眷属。
口爽者爽败也楚人名羮败曰爽老子曰五味令人口爽。
爽即是生盲者口爽则不别味如生盲不见色也。
若计(至)则无者即释经不识三宝是长存法也疏主恐于长存之言起定有之计故须四句捡覔使有不定有无不定无若作有无定计俱名不识三宝长存也以四句妄执是可破坏非长存法故未治本云若作定有之计就其捡覔即不能得即不识(已上彼文)。
不识身内佛性者以阴色即佛性故所以不识佛性名不识手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