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行品中
是阴因缘者习因为因报因为缘又烦恼为因结业为缘习报惑业和合名集以招阴果故云集因能得阴果十使谓五利五钝。
系地之惑者贪于诸惑之中牵生最重故如经云佛告比丘应当断除一法则得阿那含果一法者贪是如下经文九章广明贪爱过患。
华严下由业惑本无故苦谛无以果由因感故因本无则果无住故知正明于集言苦谛者相带而来结业即解脱故云无业烦恼即菩提故云无烦恼苦道即法身故云无所住。
无明下无明即烦恼也以由烦恼润业招苦则知烦恼为业苦根本无明既绝业苦咸倾以无明体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故无明体即是法性故无所行法性徧在一切处故云平等行世间此乃无明不行而法性行也。
又十下更开三道以为十二故云又也今明集谛即当过去二支及现在三支也其识等七亦相带而来比前易见以不生不灭斥生灭者以圆斥藏也故知前文判四谛为生灭慧者一往而论。
是集非谛者以小乘界内因缘灭已但证真空而此真空全是无明界外之集非中道谛理也。
集因于果已起者谓于现在五阴果上复起爱惑集因故下句释云即是五阴成办于爱也此谓于现在阴果成办未来集因此如十二缘中于五果后起三支因而爱当其首岂非五阴成办于爱耶。
还爱此有牒经也是爱阴身者释经义谓有即阴果此乃现在爱集还招未来阴果如现在三支因感未来二支果也此则果上起惑复爱于果故云还也。
皆先业果者谓先世业因所感之果也。
以习因故生爱者以生爱为习果也此中明报习果义则依论家也谓鸽身及多婬俱是报果婬由贪起贪是习果向云感此苦果即报果也是则今生烦恼起名习因成业名报因后生起烦恼名习果行婬是报果皆如前记。
次苦下释第三受如文北远释此三爱云爱能起业名业因缘爱爱生诸结名烦恼因缘爱爱能招苦名苦因缘爱此亦一途于义无失。
圣对凡简者圣即断惑菩萨亦似以衍简藏凡愚之求唯爱生死菩萨之求唯爱涅槃。
对二乘简者然则二乘圣人亦爱涅槃比六凡名善望菩萨则非以二乘自度菩萨利他故须约大小以简优劣。
名集不名谛者但合集业惑以招苦果故名集内无智慧不能谛了烦恼过患故非谛菩萨反是。
取其下释义可见。
若例下例以今判四谛文释二谛义也。
俗亦非谛者此据凡夫生死俗也。
若望(至)名谛此约菩萨出假俗及地住双照二边之俗也故经云为度众生所以受生也此约随智则俗受谛名。
若复下此明随情但称俗不名谛也以未得圣智故随情俗既非谛则随情之真例应非谛此约以智望情全夺说之故二竝非谛若约全与则随情之二俱有谛名问经约谛非谛简何故但云凡夫名集菩萨非集而不言二乘耶答应云二乘亦集非集已断见思得名非集无明全在故得是集。
引四经者即业为因缘等四各随一经所明。
而有触对者俱舍云触为何义颂云触六三和生谓眼识相应触乃至意识相应触触体虽一据识分六三和者释触义也谓根境识三和合所生能有触对致令外触炽然流转。
此识心下释上六识取尘为集因义也由此识心取尘牵生来果。
如四下引证如俱舍疏云如经言识随色住识随受住识随想住识随行住四是所住识是能住故名四识住故知五盛阴果由于过去识心住此四阴中故成五也是故六触是集因也。
经为五阴作因缘者应以此句贯上憍慢等三俱为五阴果为集因也。
断正未断习者习即无明所谓无为缘习也。
非缘觉所侵者由无明未破故犹系在变易狱中。
经患下而死者痢疾也。
经瘜肉方言作𦞜同思力反说文奇肉也三苍恶肉也。
经拔舍利弗无上根本者如大论十二明身子昔六十劫行菩萨道有婆罗门乞眼得已践之身子因是退大取小退大已后轮回生死故云拔根本也准缨络经上卷明净目天子法财王子舍利弗等欲入七住值恶知识退入凡夫梵网疏云法才王子六心中退即十住第六心也准义是借别名通位即性地内凡位退故梵网疏云十住云性地也既犹是凡故此亦是为凡作譬远疏判此一文为败圣者未为雅当第三科简者标也苦集下叙来意。
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因四谛中间者于生灭苦集之后灭道之前而料简者是结前起后也。
有作即生灭忘生死者用无生慧忘前生灭苦集即成无生苦集。
忘涅槃者以无生慧忘后生灭道灭即成无生道灭言涅槃者道是涅槃因灭是涅槃果。
第二三四者无生无量无作三番皆以生灭四谛为境但由观解不同故致四种差别故于此料简则三番皆显。
若见有下出生灭相既解苦下达生灭即无生明集灭道中皆先举生灭次达生灭即无生如文。
灭本不然者然犹生也。
明二边无生者世间即有边出世即空边。
其意无量谓于生灭四谛而达无生无量无作此之四种徧于五时增减随机盈缩不等来至今经皆会圆常咸归秘藏今且约横略言四种而已其竖约五时增减等未暇释之。
若欲下解苦无苦等指经也解苦无苦已是无生后之二番义在有实。
次第实者由次第修前三番至于十向方修无作无作即实也。
不次者始从凡心即观一实。
自有两本者谓南北二本也旧本即北新定即南以谢公严观据集谛文既开凡夫二乘有异苦谛安得混同故依集谛以定苦文例分二异而疏文语隐难见应于集谛中下改则为既于有异下加以例苦谛中五字读之自显但知而已不须改疏。
而与夺之者与之则二乘有谛夺之而无真实。
唯二乘(至)真伪之异者以凡夫不能修道证灭故不论之唯三乘圣人俱能修证但二乘则伪菩萨则真然藏通菩萨摄属二乘菩萨之名兼乎圆别。
不能观灭谛非谛者藏通两教皆谓偏空以为谛理而全是无明别惑尚受变易生死故非实谛两教不达故云不能等。
菩萨能知者别教则观灭非灭从空出假次第入实圆人则体边即中真实无异故真实之言在乎二教但有断离两事者灰身是断灭智是离。
智德等事下云云者如经所明四德等事即是智断具足也烦恼则不断而断故云烦恼断财名为常智慧则不发而发故云诸佛菩萨求因缘故名净由惑断故得寂灭乐智断既具不受诸有生死故自在称我如下经文故注云云。
断惑之者无二乘灰断也。
初用者由见灭谛能断惑发智以能断能发是灭谛用也。
或谓五德者取名寂灭自为一句也。
今且作四德者以寂灭秖是明乐德义故四德明智断如向记。
毕竟寂灭者色声乃至不苦不乐凡十三相悉是事境而此事即理咸空假中一法所印故云不取相貌圆融三谛超出偏理名毕竟灭故指此灭是约体论。
物即常无常等者常即细物无常即麤物乃至解即细非解即麤皆应理事大小对辨。
经暗中喻无明也以住前菩萨无明全在故。
终是一道者无常即常常即无常一体无异随缘异说而分大小理事之异也。
合譬中经凡十七门相从为七初常无常约涅槃生死二生非生物非物约依正生是正物是依三苦乐等约因果初苦乐是生死涅槃之果下恼非恼业非业是生死涅槃之因四实非实等约理行实非实是真俗谛理乘非乘是一乘三乘之行五知无知等约境智知无知是凡圣智陀骠等是真俗境六见非见约色心七道非道等约解行道即行也。
装严璎珞者谓真实谛是所严法身功德是能严定慧如璎珞严身也。
旧云下与河西名异义同主即真实依谓庄严。
即非真下既非真俗则显中道此门既然前后例尔故知一十七门皆约相即以显中道故向疏云终是一道也。
经何故错谬者以昔不说八正道为错谬也。
叹问者汝若不作如是问者不知道品名异体同因此能破未来众生疑网所以叹之。
会齐故理同者一十四经悉是道者但是随机别说莫非能治同契灭理故云会齐。
六譬下一良毉中明水药喻道体一随治分多二饮水中明水名喻道体一随欲分多三金师明道体一随根分多四然火成上第一随治五一识成上第三随根六一色成上第二随欲于此先知至文易见。
良毉可见者良医譬佛识病譬观机合药喻说法六尘是药所禁以六尘毒食能发烦恼病故。
水喻道品或言郁持者音迟相承为郁持者徒得反此与应法师同彼云梵语郁特迦此水之一名也。
𦀟利蓝者𦀟埤苍所加反。
经然不离金者如昔十四经所说皆不离此无作八正之金。
信法两行者从他闻法名信自思得解名法。
数人云下彼谓前十五心从无始时来未得法眼未曾见故名见道。
而十六心是思惟道者谓第十五心道类智忍时已见道谛故故十六心是重见谛故知重见则是修道譬如下平水喻五停心是有漏心故有利钝如舡迟疾。
得风下喻入见道无漏观力如舡俱疾。
经复说三种见慧智者北远云如小乘中见道八忍是见非智推求名见与疑俱未得决断故不名智尽无生智是智非见于境决断故得名智是息求心非推求性故不名见余无漏慧亦见亦智慧义则通。
经身证者于彼那含罗汉人中得灭定者说为身证经三正念处者不为信毁所动名正慧心能缘名念平等之理不增不减谓之为处言三者一不一心听法不以为忧二听者一心不以为喜三常行舍心。
经譬如一色者六根所对悉名为色眼所对是可见有对色耳鼻等四所对是不可见有对色意根法尘是不可见无对色虽有三种而同是色故云一法今随六根更立异名谓声香等。
经略意根所对者以法尘但少分属色少分属心故且不言。
经以义故(至)道分者昔随物忻乐故使道品之名其类非一合会入同归莫非一无作八正道也施开废会其旨可知。
无量无量者一一谛皆具尘沙佛法故云无量无量喻有作无生者有作即生灭也。
四谛下四句初二句定次若尽下二句难。
就四人判中上者四人即二乘菩萨也。
应指四种四谛等者有作无生是中即二乘所观无量无作是上即菩萨佛所观。
应以何身应说何法者身现十界像说四教法各随宜乐应赴无差。
一一解脱等者四教解脱于当教中各有四门门门四悉所离惑业见见品品一一差殊故云复有无量等。
名同称异者四谛名同而有无量无生四种异称。
六道阴下文中明十界阴束为四类谓一六道二二乘三菩萨四佛前二约以恶覆善后二约以善覆恶葢人天即三途葢无漏即三善。
葢等德者四德约内证四等约外化故知等德秖是自他而此自他二乘无分已上二类皆约以恶覆善以释葢义六道则生死恶覆无漏善二乘则沉空恶覆大乘善菩萨下以慈悲善覆二边恶佛阴下以真应善覆机理不徧之恶故此二类悉约以善覆恶以释葢义又应展转以前前善为后后恶寻文可见。
菩萨阴双是者自行则真俗俱照化他则拔苦与乐。
佛阴双非者事理互融咸皆中道然诸文所明十界后之四圣分别不同或以两教二乘为声闻缘觉界三教菩萨为菩萨界或以菩萨收于圆教因人其佛法界或指地住分果或克取妙觉或通收三教果头今此文明十界者定以藏为声闻通为缘觉别属菩萨圆唯佛界则名字已上皆佛界也此乃依经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乃至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以配四教也疏文前后所明十界多用此意。
眼根入施等者眼根不著于色名舍防贪色之非名戒于违顺尘不起爱恚名忍所覩诸尘念念常与诸波罗蜜相应名进不为尘所动名禅了尘性空名慧余十一入亦如是也别教菩萨义也。
诸佛下是圆义。
佛眼者虽五眼具足而从胜受名如众流入海失本名字四眼入佛眼无复本名但称佛眼。
入普门门者唯圆通入实相得普门名何者六凡尚不通出三界何况普耶二乘虽通化城亦复非普菩萨次第通亦非普义唯圆教观根尘即无相理能徧十法界三千性相三谛一时圆通圆通中道双照二谛独称普门故云入一切法等。
法界感应者众生理具故感诸佛理显故应生佛性等彼彼互融故观凡心无非果智故云会入萨婆若海也。
诸经下引证圆义如央掘经云眼为寂静门等是知三谛圆融名为寂静六根互具故名平等。
入亦乐亦苦门者自证入空故乐化他入假故苦。
即能见色闻声等者此约六根互用问初心云何答名字观行虽无互用之事而得互用之理。
坏善坏定者四趣坏人天善欲界人天坏色定色天坏无色定无色天坏灭受想定。
二乘下断见思惑是坏因不受后有是坏果。
菩萨下初坏生死有入涅槃无次坏涅槃无入生死有故双坏有无也。
坏上诸坏者上诸坏即九界也今达九界即佛界故云坏上诸坏即是以佛界坏九界也皆空假中故云坏为法界等。
二乘色坏苦者破二十五有苦因苦果故云坏苦。
坏双是者初坏六凡是俗次坏二乘是真。
坏双非者以不思议即边而中破离边中名坏双非。
初觉无漏下云云者二果除欲爱六品觉无漏三果除欲爱九品觉无漏罗汉支佛除三界思尽觉无漏也受佛法是上求受众生是下化。
即觉不觉下或以此对一体三宝谓佛名觉法名不觉僧名和合即是双非今谓不尔例上下文应对三谛即觉是真不觉是俗双非是中。
不取二边者别人离边求中也取即不取等及下行中即作不作等对三谛可知。
非边非中者二边即中故非边中即二边故非中。
是无等等色者谓无等之位互相齐等故云无等等十地论云无等者谓佛比余众生彼非等故重言等者此彼法身等故别教菩萨谓真如妙理至果方显由是灭事取理慕果行因故云菩萨之爱爱即忻慕之心也。
是色解脱等者即阴见性名五解脱名字已上位位咸然。
凡夫六道亦得有灭者虽暂灭四趣生人天中而复起恶升而更沉名差已还生或恐六字悮应云凡夫外道即得禅用世智断下八地惑故云亦得有灭禅失惑起如郁头蓝子大树仙人等名差已还生若尔前后诸文皆云六道此何秖在人天耶答起惑堕恶自摄余趣此为约灭惑义便故须就外道释之后人不晓因例诸文改外为六。
灰断不起者不能出假也。
灭一切灭者二乘虽灭见思而未灭尘沙菩萨灭尘沙而未灭无明故前诸灭悉犹是惑今达无明即法性徧灭诸惑也若定约其位即在初住三惑俱破名一破一切破若约住前不无此解达惑法界何所不收麤垢自落岂是次第人之多僻诤计云云请委看止观破法遍文自晓进否。
无离无至者无二边可离无中道可至以中边事理体不二故。
何以下征释上义诸法即二边事佛道即中道理。
故动下约四教列出四句次第对教显今佛界是非动非不动修道品也藏教破见明空名动见通教即见是空名不动别教次第故两亦圆教即中故双非故四念处云秖一刹那心即是因缘生法因缘心生灭即是三藏三十七品因缘心空是通三十七品因缘心假是别三十七品因缘心中非空非假即圆三十七品故知若了一心统收四教一心无外权实体同。
是为下总结以四谛一一皆约十界故故称无量能如是知始称上智。
第三结四无量等者此即前文大分三科中第二明二谛慧也。
为二无量者合苦集道为世谛以灭为真谛。
三法印者大论云大乘经用一实相印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不二不异故小乘三法印生死二印初无常印次无我印谓初观无常便生猒离故用初印既猒离已存著能观故有第二印涅槃一印谓寂灭也推求能观至不可得一切法无所依止故用寂灭印俱舍云声闻经法相弱故须三法印治破爱观无常治破见观无我若入苦忍真明俱得寂灭又无常等三是能趣行涅槃寂灭是所趣果又地持菩提分品说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二印印生死一印印涅槃生死以无常为初印无我为后印此即合四为三也而言印者从喻立称如世符印可以取信也文诠此等知是佛经反斯义者定属魔外刘凞释名云印者信也所以封物为验也亦言因也封物因相付也许慎说文曰执政所持信也知第一义者即实相印也而此实相体具诸法遍摄一切又复随机立种种名故云无量无边。
十六谛者即四谛各有四行也苦下四行谓无常苦空无我观阴缘生念念生灭故无常为无常所逼故苦一相异相不可得故空我我所不可得故无我集下有四谓集因缘生有漏和合能招苦果故名为集观于六因能生苦果故名为因观于四缘能生苦果故名为缘还受后有苦故名为生灭下四行者谓尽灭妙离一切苦尽故名为尽诸烦恼灭故名为灭一切第一故名为妙超过生死故名为离道下四行者谓道正迹乘能至涅槃故名为道非颠倒法故名为正圣人行处故名为迹运至三脱故名为乘新经论名与此稍别旧云空新云不净旧云尽新云净旧名正新云如旧云迹新云行旧云乘新云出余名竝同大意可见。
唯无我一种等者在凡入圣俱观无我故云通于真俗以圣属真谛凡属俗谛也。
余皆世谛者余十五行但在凡位观之故皆俗谛不通于真世谛即俗谛也。
而皆下论师会通今经也。
相从言是真者者即牒经文也以经云知一切行无常等是第一义故第一义即真谛也。
以无下正释其义只由无常等观于凡位中能除四倒断苦离集令得见真虽是世谛相从名真故经云是第一义。
依净下今师引证也净名所说无常尚是上智所观不生不灭之实相况小乘真耶而又无常既是小乘三法印非真是何。
第二明二谛慧者依今判经则是七种二谛并初总约随情等共有八文而古师凡释二谛皆分六种又复二家立名不同。
空有指大品者谓大品所谈不出空有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空是真谛有是俗谛。
指阿毗昙者彼论所明有此二种虗俗实真。
世流布者谓随凡夫情亦有二谛应与今师明随情二谛义同既约凡夫故亦名随事。
指成论者以彼论所谈盛明三假此之三名即三假也三假是俗三假破处即名为真。
言因生者即因成假三假名义如前记。
意同名异者今云凡圣即前空有谓凡夫唯有圣人证空。
三空有者即前世流布也于凡夫边自具空有而是解心则非证得故前云世流布也。
四假实下相续是假是俗相续破是实是真相待属俗事相待破名真理因生是俗故踈因生破是真故亲意同名异义在于此。
旧释下释真俗义以经云世谛即俗谛异名第一义谛乃真谛殊称故他人次第释出四名。
第一义是无过者谓真谛至极更无过上故称第一圣人无权智者以无俗谛可照故既二智不具安称圣人权智全无如何化物。
今言下今师明真俗二种在凡在圣俱有谛名但分随情智之别故云还是审实引净名者合四为二则三俗一真既四不虗诳验二俱审实。
有随下随情则凡心所解随智则圣人所证。
随情智者世情多想束为世谛圣智多知束为真谛此即随情智判二谛。
故随下总结俱有谛义不同他人局判真俗分属凡圣。
喻如下谓有谓无色元一体谓转不转日本无殊以喻真俗名殊审实义一故云一谛二谛其义亦尔。
旧解下出二谛体夫二谛之体也不一不异不一故二谛宛然不异故体唯一实故他师定执一异其义俱非抑又二谛之名通乎大小小无中道事须分判故使开善立中为体亦为所破。
龙光寺名即生法师也本青园寺后改龙光。
体亦俱通者谓有二体也。
缘假下初二句立缘假者谓缘生虗假也。
虽有下融会初二句总标相即而实相即者相平声俗虽下正示相即初二句明即俗而真次二句明即真而俗问龙光虽分二体既自相即岂非得不一不异义乎答秖由云体有二故致被今破如下文。
又言下约互为体用。
从俗取真者因观俗虗妄而契会真理前约由真起俗故真体俗用此约因俗会真故俗体真用。
义皆下历破三家初破龙光。
不得有相即者汝既云二谛各体则真俗互无岂得云虽有二体而实相即耶自云异体又云相即此乃二三其言矛盾自义。
若其下破旧师可见若其下破开善。
取相下约惑障谛以破取相即见思无知即尘沙。
谁复障中者二惑障二谛名教并明今既谈中以何为障若约三谛则无明障中本释二谛体而翻用三谛明义义不相关事同水火故云二谛之智不见中等若了今家七种二谛则无诸师偏据之失。
若二下显理无一异初破定计。
仁王下引二经明互融初仁王明即一而异以显不一次引大品今经明即异而一以显不异。
二谛开合非一者即真俗自有单复等异共有七种如下释经故云在后当说。
便成断常者定有定异堕常见定无定一堕断见二谛相即者真即俗故不断俗即真故不常又一即异故不断异即一故不常既无定执故非虗妄。
真在俗中者亦应云俗在真中等。
唯有一体者事即理故故云世谛即第一义。
凡有八种下初一通下七别世即凡心所解出世即圣智所证下七皆然故云通也二下藏教俗则有名真则无名。
三下通教幻有不实即空则实四下别接通但中则定俗则不定以随两真转故五下圆接通实相名法俗名不法六下别教地前无常故烧登地见常故不烧七下圆接别教道有苦圆中无苦八下圆教真俗不二故称和合于此预知使义无壅至下消文则同指掌。
他亦六种者六名如前疏列。
随顺下理体唯一情计有一如日唯一醉醒见殊若见此旨则下八重岂分二体故二当用此意以释经文。
七种一统者除初世出世故唯七种。
随缘说异者意云但是一种二谛随缘异说而有七名。
今明下章安引义今明智者等者指法华玄义也。
若依下荆溪会同。
名相稍别等者彼文明七种者一藏教二谛谓实有为俗实有灭为真二通教二谛谓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为真此二种名单俗单真二谛三别接通二谛谓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共为真四圆接通二谛谓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此二种名含中入真二谛亦名单俗复真二谛五别教二谛谓幻有幻有即空共为俗不空不有为真六圆接别二谛谓幻有幻有即空共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此二种名含真入俗二谛亦名复俗单真二谛七圆教二谛谓幻有幻有即空共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此一种名不思议真俗二谛已上皆是法华玄文名相也当逐一比对自晓义同是故四正三接合有七种。
夫论接者有始无终有终无始故也不通三藏者何也三祇百劫来入别教但在十信圆在五品是故但成后教初心从初至后有始有终虽从藏来仍同当教故不论接又虽接通若从干慧性地来者亦不名接义同三藏初后心故故四念处云通有三种一者因果俱通即通教是二者因通而果非通即被接者是三者通别通圆即别圆用于通教而为方便便成别圆因果人也是故菩萨据位虽同干慧性地观慧犹劣是故亦复不受接名然通别二教三根受接约位可知。
就一下示各具三种随情约全与则凡夫岂但有俗亦能知真随智约全夺则二谛唯圣智所证凡心全无经云凡夫行世间不知世间相是知尚无于俗何况有真随情智约半与半夺凡夫随情虽亦有真以未证故但得俗谛圣人随智虽亦照俗以证理故俱名真谛此于凡夫夺其真而与其俗也。
且出一师之见者即指智者。
世情多想者谓凡夫随情解俗解真俱念想故故云多想。
圣智多知者谓圣人随智观真观俗俱智照故故云多知知秖是照此之一番既冠下七则情智之言该乎四教悉以凡位为情圣位为智。
次善下释生灭即藏教也。
即阴离阴等者经云解阴无有某甲名字此谓即阴也即于阴处不见我人名字如即五指处不见拳名离阴亦无名字者如离五指亦无拳名。
如性知之者唯经应云如性相即达阴即离性相俱空名第一义也此既推五阴无有名字而但是生空一家所明小教奚甞无法空义今文盖是如来略举生空而已不同他宗谓二乘但得人空也若大小影夺此或可然。
三复下释无生二谛即通教也。
他云下引古此师立义非释今文疏主因便引之耳今文反此者经明真有名有实世有名无实与他义相反验他所立显违佛意。
世但下正示今经义初句可知。
不生不灭等者此明真谛有名有实也谓不生不灭之名与不生不灭法体相称也法即实体也故经云有名有实。
不能下此明藏教折法之真也故知他云真谛有名无实者但得此意。
能即下此明通教体法之真正是今文所辨也。
四善下明别接通二谛也。
假名幻化者假名即十六知见经云我众生等是也经无幻化之语直是炎城毛角旋轮无实通名幻化耳此名单俗以但观分段虗幻故。
真与中合者即利根者于空见不空故不空又二此见但中之不空也既名复真故云共为真谛。
若单下正释经文是复真义。
不得言苦集等者以藏通当教道灭是真苦集非真故也。
今但指四谛者以通教道灭正是无明别惑变易生死故于别人全是苦集今既被接故四俱真以别苦集是当教偏真别教道灭即是中道故云即真中合此明无量下正示此义是别接也。
单俗单中者此即圆接通也别教中道在偏空外故受复真之名圆教达边即中故云单也若法华玄通教二接并称复真乃是一往细分如今文也。
此明有作无生等者通无别俗秖于生灭之俗达如幻化所以双指。
指下一实者以下圆真即今通教利根所见故但指之。
经鸣稚者具云楗稚上巨寒反下音地此云信鼓律通多种今意指钟楞严云众集撞钟也。
复俗单中者此别教二谛也。
体法始终者始死终烧事皆灭尽对体法为便。
析法始终者始割终坏有由破析对析法为便。
两始为有者二教初心俱观生死故。
两终皆无者二教后心俱证涅槃故而此始终俱为别俗。
单指中道者离边之中故曰单中单名虽与前同而单义则别比前记可了。
指下一实者证道同圆故得指下。
此约复中者即圆接别也问向圆接通则单中今圆接别何云复中又与别接通复真何别答前云单中简复真故今云复中简单中故虽单复名同而取义各别寻疏可晓。
文虽不显者以经但云八苦故前既约别义显后又明圆义显准七种次第则当圆接别故云义推自成应知八苦通界内外则俗复也。
犹是下言此番既明圆接别则犹带教道未是纯圆之相也至第八番方乃明之有本云犹是单俗者文悮。
先譬次今者虽分二文至解释时还以二文。
混为一释者以法譬所明二谛撮其大旨义不出三谓真俗相即共明及真俗各明所以疏文参互牒经葢从义便。
父母和合生子者俗谛如父真谛如母真俗不二故云和合此境发智故云生子若据经文父母生子是合譬文约父母缘生名为世谛事释易见故疏主更作附法门解释故云真俗相即等亦是托事观心意也此是共明二谛。
一人下明俗十二下明真一人多能者一人譬真多能譬俗一人即多能譬即真而俗三千具足故云圆俗。
是名下总结。
一切二谛等者融前七重悉归一实如河入海失本名字。
第三明一实谛慧等者此即前四谛慧中第四无作四谛也前作两向科之意如前记然此虽明一实还是次第慧中所收始从生灭至今无作始从四谛至今一谛自浅阶深存次第故前二谛中明圆者其意亦尔须至下文直就圆融方名圆慧然别既俱是大涅槃心所修则次第圆融更相成显文虽异辙意乃同归故次第中不妨明圆圆融中自收历别又若一往以次第对别者亦有其义以别教自行化他俱学四故。
何不下问非无下答。
束四为二者或云苦集是俗道灭是真或云三皆是俗唯灭是真具如前疏虽有异释以四对二名义俱便。
义少不便者以真中二谛同是灭故若以道灭总对者则道是真中之因灭是真中之果定不可云道是真灭是中也以三对四灭既含二则名之与义少有不便故佛从显易且束四为二束二为一耳。
此间等者谓此中明一实谛慧正指佛果为能依慧实谛即所依理故云依一实谛。
引胜鬘者以彼灭谛即今一实。
言苦灭者灭苦证真故云苦灭。
地人下地论明第八阿棃耶是真常净识不立第九故显棃耶即是实谛若依摄大乘论棃耶是无没无明随眠之识九识乃名净识。
中假师者暹师云多是三论师今谓恐假字误应作论字。
兴皇下初备破三家次自立正义其理有归故今引用。
初破三家者佛果下破第一师妄惑下破地人对边下破中假师由此三家义非融即岂是今经一实谛耶初师能所不融次师真妄不融后师中边不融故此三家悉为所破。
然一下立自义也。
故华严下法性远离者远离能所彼此相故。
非彼是此者如前三师舍能取所舍妄取真舍边取中咸名非彼是此。
若随缘例同今家以四悉意作种种异名别说如下经约境约心等凡以七义释一实谛此即随缘故云文显一实甚自分明也。
一约境者境即所观三谛也。
经名曰真法者计情自妄妙理常真凡圣一如自他互摄六而复即理在兹焉是故初心修观应须达妄即真他宗偏指真如既非圆义近秖人云妄念全属计情舍此二途依俙识理。
二约心者即能观观也。
经云无颠倒者是则二教舍生死求涅槃别教离二边观中道以至于圆起著悉名颠倒无此颠倒始曰圆修。
亦可约言行者意谓文中已有境观人教因果唯阙于行又此约言说下又约教教即言说于义似重荆溪准下佛答既约断惑故判为言行谓三教言行悉是虗妄问虽加行义此既有言与下约教何别答教约佛言言唯自语内行外言故云言行。
据人者谓大人所乘故曰大乘。
经非佛说者前三教法魔悉能说。
因体果体者道是因义果显四德然此七科能所宛然同名实谛向云随缘异说得意无咎良在于兹。
取教为实灭者谓昔二乘四谛之教解苦无苦故名实灭即经云昔者为无常想是可断相。
取理为灭实者以大乘理灭二乘之实教故云灭实即经云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等然则小岂无理大岂无教亦互举耳。
亦以下更约实谛谛实以分大小教理小教实苦其义审谛故云实谛大理审谛常住而是真实故云实谛此以谛实而分小大者以二乘未穷理实故夺其实既解苦无苦与其谛名如下问答。
皆是理实者此理非权故云理实。
即为谛实者谛只是理此理审谛真实故云谛实谛名虽同而有大小教理之异故以实字上下显之。
是苦境者苦境即逼迫之事。
苦教苦智者教诠智照悉审谛故谛含二义也。
实是苦谛之理者实既是理则是境之所依教之所诠智之所照故云苦谛之理。
不二下释实义也以境教虽殊所依是一故云不二又云下明判句不同。
除苦等者苦是事境事境虗假故非实。
余二谓教理教既称理而说故俱得名为实谛故云亦得判实。
祗用实为谛者祇以理为实谛故除境教两句前义约教能诠理故教亦得名实后约教是言说教置教存理理方是实故除两取实此并约二乘四谛也。
三种皆是实者谓如来虗空佛性之三也此三皆理故云是实。
后三谛亦尔等者应云如来非集非谛是实等。
显时下释三种义虽同是理不无差别显谓出缠隐谓在缠又此三种义含六即上二明隐显位殊。
是六义下一明隐显不二是即义是知隐谓四即显谓分真及以究竟又亦应云如来佛性是法虗空是喻法别喻通法别故隐显两分喻通二义同合。
释两章者四谛之文一一皆先举昔谛次举今教一实即云如来非苦等故云皆先释实谛至次释谛实也。
经是可断相者昔教皆由断烦恼生死而得真实所以今皆非之方成今实。
经诸佛所得(至)实谛者先举诸佛以显二乘非实与下如来无别。
更无异体者以如来等三是一实异名故也。
更结是非者谓结今教如来等三异昔四谛故是谛昔非谛实也。
苦对即道谛者对治于苦也。
问非下释疑以由经明实理皆云是实非谛故此问之非虗非凡夫生死非实非二乘涅槃也。
为实者指中道妙理也中道既得称实亦应称谛以谛是审实义故是故实之与谛同出异名。
答如所问者此顺问答也以实与谛其义既一互称无咎。
二问下此问由答而生既二义俱齐经文何故简小为谛显大称实而云非谛是实耶。
文云二谛若齐者谛字误应云二义答意可解是知圆理名实名谛少教夺其实名与彼谛称既简偏小所以圆理从胜名实若约义同实通谛称。
二事可见者一众生欺诳二圣人断除也。
既约断惑者以经云诸佛二乘所断除故故知虗妄是惑既明断德则约行为便。
经一切皆入苦谛摄者天魔外道等皆虗妄故若准虗妄欺诳是集何云苦谛耶以集能招苦故从果以说。
二十五六等者以一切外人所计不过二天三仙。
言二天者摩醯首罗天毗纽天。
三仙者一迦毗罗此云黄头说经有十万偈名僧佉论此云数术用二十五谛计一为宗言二十五谛者一者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前冥然不知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以宿命力常忆想之名为冥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也亦曰自然无所从故从此生觉亦名为大即是中阴识也次从觉生我心者此我慢之我非神我也即第三谛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从五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尘细大麤合尘成大故云从尘生大然此大生多少不同从声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声触生火大从色声味触生水大五尘生地大地大藉尘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尘少故其力最强故四轮成世界空轮最下次风次火次水次地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等能觉知故故名为五知根手足口大小遗根能有用故名五业根心平等根合十一根心能遍缘名平等根若五知根各用一大谓色尘成火大火大成眼根眼根还见色空尘成耳根耳根还闻声地成鼻水成舌风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为主谛能所合论即二十五至下陈如品中明之。
二者优楼僧佉此云鸺鹠以昼藏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化如彼鸟故计遍造但眼根火多乃至身根风多如金七十论说造论有十万偈名卫世师此云无胜以六谛为宗一陀罗骠谛此云主谛谓五大及时方神意此九为万物所依故名为主二者求那此云依谛谓色等五尘一异离合数量好丑愚智爱憎苦乐勤堕此二十一依前九法故名依谛三者羯磨谛此云作谓俯仰屈伸出入去来等故名为作四者三磨若谛此云总相谓总收万法为一大有故名总谛五者毗尸沙谛此云别相谛谓森罗万像各各不同故名别相六者摩婆夜谛谓尘成瓶不妨碍。
三者勤沙婆此云苦行用六障四浊为法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亦一亦异为宗六障者方便心论云一不见谛二愚痴三受苦四命尽五性障六名言四浊谓嗔慢贪谄此三外道皆出在佛前。
疏云二十五六等者等取第三六障四浊也。
为属何谛者问于佛四谛摄属于何。
又外下问外道所说教法于佛四谛之中坏佛几谛也。
坏佛集谛者以彼不知烦恼无始而计冥初生觉故坏佛苦谛者不知此身惑业所感苦空无常而但云五大四微之所成就故。
经诵一阿含等翻名如前疏阿含有四一增一明人天因东二长破邪见三中明真寂深义四杂明禅定涉师云阿含此云传传所说义至彼也正云阿笈多据形相者如瓶以众尘所成故常众缕成衣众木成车既有所成故知是常如负债者若不常者初得财已后不应索后既有索验知是常余皆可例。
经毗纽天亦韦纽亦韦糅此云遍胜亦遍问遍净阿含云是色天俱舍云第三禅顶天净影云处在欲界之极。
经极者求息谓疲极之人求止息也。
据伴类者同类是伴异类非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