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十三
梵行品三
初明异世间下世间不知十二部等菩萨能知故异二明下世人横计而菩萨知彼所解故云同。
三非下谓涅槃等体不当世与出世故谤此人法获罪至重于此预知至文易见。
经世间之人即指九界。
经十二因缘等者不思议因缘三道即三德四倒通界内外无作四谛无作道品圆顿菩提涅槃二果。
经当名菩萨者即正指分真菩萨以此明空平等果故意同前说。
经梵天等者涉公云梵天初禅主自在天四禅主八臂天护世主性者即数论计冥初性也时者谓计时生万物微尘者即顺世外道说细微尘生麤果色法及非法是胜论师计善恶行生苦乐受各计所执为万物因名造化主世终始即边见初禅等为涅槃是见取此是世间所知见觉谬执为正。
旧云下因明古人解无明义全同此文邪执。
无有一始(至)知有始者谓无明本有既无一物在此无明之先故无明最在其初即当有始至果既破即是有终。
此之(至)断常者作无始终释者堕于常计有始有终者堕于断。
喜之所离者谓见彼离苦故喜也。
喜之所得者谓见彼得乐故喜也。
叹大舍者众生虽已究竟离苦得乐而我不求恩报故是舍心经云不死不生即明众生得常住乐以显如来大舍之心。
开善下意谓前七善四心是深今持戒在初心故浅是义下今斥谓戒亦非浅也。
以戒为本者由持净戒发生定慧故能化他又下经云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动是知持戒通于深位非浅梵行。
释同章者即是名字位人也。
有同有异者圆信成就故与世异即经云初闻是涅槃经已下文是烦恼全在观行未立故与世同即经云一切世间不知已下文是。
释异章者即观行相似分真位人也。
闻经得三法者即是依经修戒定慧即观行相似位也故经云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正是从五品入六根麤垢自落与空相应故与世异亦是分真证中道空二边文略但言二者不言定也。
慧资戒等者此之二文正明分真人也既出二死故二文皆云非世间及云明见佛性也异义可知。
经所持戒牢固不动者即初住中道道共戒也。
如难陀下云云者难陀为求生天五欲乐故持戒是为有造业也缘起如法华疏弟子章及止观呵五欲中。
三非下且约事释亦应达止作法界方名毕竟故下疏释戒非戒义正对此文亦是互现。
四净对前四不净者翻前不净成净故云对也今第一翻前第三非毕竟今第二翻前第一为有今第三翻前第二不定第四为众生如文。
非是下释经非戒二字谓今明圆融之戒非是人天小乘执著之心所持五十及篇聚等戒故云戒非戒乃以下释经戒字也。
无戒无持者戒即所持戒持谓能持心达能所唯心心本自空孰云能所如是体达名圆持戒故云为戒故知经云戒非戒者上戒字是显圆下非戒是斥小次第传传释前句者谓初释无悔恨次释欢喜后释悦乐如答迦叶问也。
以因贸果下云云者以因贸果如酪易钱。
五受根者谓苦乐忧喜舍也此既先乐后喜故云乐浅喜深。
禅定之中等者如初禅五支觉观喜乐一心此既喜前乐后故知喜浅乐深。
今同禅枝者以经明先喜后乐故。
经心得安隐下由戒发定得实知见即因定发慧由兹三法故解脱二种生死分见三德佛性。
五法佐助者信惭等五是能佐前三法是所佐五盖见疑是佐之所离五根是佐之所得。
涅槃非五者释妨也应问云涅槃是一法云何言五故答云脱五阴缚等即初住分真涅槃经中五葢五见等皆须深释以符初住。
极猥者猥恶也。
一无所用者尚失人天善果何能革凡成圣问上文下即第十三卷圣行品若憍慢者为作仆使随顺其意令其欢喜然后以此经而教导之此乃不简前人持毁但令受持故与今反答意者前明所化故不简今约人师故须持故知前之能化亦应持此之所化亦不简文虽互现义必兼通。
不出三业者次第对三科可见。
号令不严者论语曰身不正虽令不从杨子曰鼓舞万物者雷风乎鼓舞万民者号令乎。
不求果报者不求三有生死果报也然既唯求大涅槃果则求九界果报悉名为有造业况三有之名义通界外求有由心故属意业。
经莫非时说者机缘信乐之时方堪说也。
事须适时者若利根重法之人则不须待请若钝根轻法之人事须待请钝根重法利根轻法斟酌随时先列十智者谓若欲受持至见佛性者凡有十事悉是智人所为次劝净心即先当清净已去文是。
今初下今师以前段为自他后段为三业清净文具自他而但言十智文具三业而但云净心故知古义非也故初段十句中初句自行后九化他以皆云说故。
涅槃下示九句义也涅槃总名余八即宗等谓说佛性是宗此约尊极名宗非宗用之宗也秘藏是体佛性秘藏总别之异别名三性总具名藏故知宗体名异理一说大乘是行说方等是教说声闻至解脱是用说二乘是即实而权用说佛及解脱是即权而实用见佛性即初住分果也故知说佛性是涅槃之宗秘藏是涅槃之体大乘是涅槃之行方等是涅槃之教声闻乘等是涅槃之用见性是涅槃之果故知宗等不出涅槃故知涅槃一名贯下宗等。
两途等者即上自他二途并使三业清净岂同古人但云净心而已经云先当净身业无呵责即口业生清净信即意业文含自他寻之可了。
八念者于六更加七念阿那八念死如法界次第。
十念者如阿含佛告比丘当修十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到于涅槃一念佛乃至第七念休息八念安般九念身非常十念死。
小乘亦有六念者准律钞第二念知食处第三念知受持时夏腊而文中念戒腊居第二施食法居第三者乃是钞宗四分此依十诵致有参差虽云元魏法聪者讲四分自唐已前其道未纯故行事者或准他部今据说行略依律钞明其相状则疏自可见钞云第一念知日月应言今朝白月一日至十五日以纯大故不云大小若黑月有大小故须分之此谓识布萨远近出家日月法式如此若据律文为俗士问令使识知若入聚落先知日月数法准此方不论黑白若答俗人唯得通相云正月小今是某日此则道俗通知为允二念知食处于中有三若全不受请者云我今自食已食有言食僧常食有言我常乞食若受请者云我今自食无请处又云我今食僧食无请处又云我今乞食无请处若有请者有背不背应云今有请处念自去若背者(谓迦提月病及施衣等缘)今有某缘得背请(若无缘一日有众多请者应对人云)今日有多请自受一请余者施与长老在某处(应覔五众舍之若无人时心念舍)我某甲今朝檀越施我正食回施比丘某甲檀越于我不计我得自恣食(三说此念法谓独住兰若远行长病饥时依亲里住五种十诵开之)第三知受戒夏腊云我于某年中月日某时一尺木若干影时受具戒我今无夏后若有者随夏言之第四知衣钵有无受净等应云我三衣钵具有长已说净(后随有无衣钵药等随有者念说净)第五念同别食云我今依众食(必有别众九缘随开)云我今有某缘应别众食六念康羸云我无病堪行道(有病念疗治之)。
疏云皆各有意者已如向引钞文释也故知古者行事著述各依律部不同故有小异如止观持戒清净明十受云边方依第五律师受戒而今时明律者皆谓文悮合云五人若见十诵十受之文方委止观腾写彼义乃是五人中一人须是第五律师可从此人受戒余但足数而已言第五律师者一诵戒至三十二至九十三诵比丘戒本四诵二部戒本第五广诵二部律。
今此下述今文义意。
六通言念者念即内心存忆之异名专心存忆六念功德故名六念。
天有近远果者生天华报名近第一义天果报名远先列十号者然一切法皆有通别两号佛亦如是释迦弥勒等是别名如来等十是通名化相须分故立别名实德齐同故立通称道德无量依德施名名亦无边今据一门且论十种。
经十力等者十力降天魔四无畏伏外道决定说名师子吼息无明恶名沙门众行净名婆罗门灭三障名大净三德究显名毕竟到岸破八魔名无胜超贤圣名无见顶离五怖名无怖畏生死不能惊毁誉不能动无与等故名独一无侣达自心故名无师自悟一念知一切法名疾智横达法界名大智无境不照名利智竖穷如理名深智自在离缚名解脱智高出余人名不共智平等利物名普广智究竟圆极名毕竟智总具诸智名智宝成就荷负众生故喻象牛兴慈云注法雨故喻龙四魔不能屈故名丈夫出离二乘清水凡夫淤泥故喻莲华圣中最上喻分陀利能调众生名调御以法惠人名施主法师次文自释。
前文皆略者谓十力等名佛皆不释。
七善为释者五名全同但以第五自知为知我以第七知尊卑为知种种性即十界性也次云知根只是尊卑说中道只是知法二义重出耳。
经利钝中故者利即上根钝即下根不利不钝是中根也。
释论四义者谓如来义中复有余三义也来约智去约断解约自行说约化他。
依三下释义也当以智断自他配释则坦然明白。
如如而解等者犹云依理而解依理而说也上如犹云依也下如犹云理也此约自他对释解是自行说是化他。
亦是下纯约化他能所以释。
说我所解者即是如解而说此约化他能。
解我所说者即是如说而解此约机缘解佛所说此约化他所。
中一是如来义者即经云诸佛世尊从六波罗下去至大涅槃也。
经无复次之语恐是疏文随便以此经节段多言复次故余皆倣此。
以破阴魔等者应云破阴死二魔即经云破坏四魔也破烦恼是因灭即杀贼义破阴死是果亡即不生义。
经观一色阴不能尽知者以不达百界之色若因若果故梵云毗侈尺氏反。
而能生明及以无明者谓空理唯一而悟成智明迷成无明葢真如随缘也。
佛与菩萨下谓佛则究竟达无明即明菩萨分达无明即明故知无明明句总前两句也。
就佛心为言者以无缘慈常入生死化众生故伽惫蒲界反。
世间有三下三种世间名出大论六种名义出在今经然六种虽广义不出三五阴众生国土三名全同五欲即别立因法名世间也此即三种世间之因即八界中如是性相至因缘也五阴等三别约果报若依大论总收因果。
五诸佛者即经云莲华也别喻佛界三种世间而辅行注云莲华是二乘者恐误。
六照世者即经云诸佛菩萨见世间故此约佛菩萨能照之智以说此佛界兼收菩萨故知六种于彼三中别明二圣及开因法故成六也五阴等三统乎八界。
开断惑不断惑者等觉尚有一品可断名上士唯佛无断名无上士。
具足四法乃名丈夫者虽有前三若不修行亦非丈夫也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今亦尔居法界之广居立法界之正位行法界之大道得机缘与众生由之不得机缘独行其道涅槃不能淫生死不能移四魔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鹿头人下云云者大论云昔波罗奈王入山游猎见二鹿群数各五百各有一主一是释迦菩萨一是调达鹿主见王煞其群党起大悲心直至王前跪白王言王以小事一时令鹿受于死苦若以供膳当差次送王善其言于是二主各差次送次当调达群中有一母鹿白其主言我死分当而我怀子子非死次屈垂料理使生者不滥死者得次王怒之曰谁不惜命次来但去母思惟言我王无慈横见嗔怒即至菩萨鹿王所具以事白菩萨王言唯我当代即自送身到其王门众人见之怪其自来以事白王王亦怪之王问群鹿尽耶而忽自来鹿王白言大王仁慈人无犯者但有滋茂无有尽时但彼鹿母归告于我我愍之故若非分差是亦不可若纵而不救无异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其德无量若人无慈与虎狼何别王闻是语即从座起而说偈言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曰鹿头人以理而为人不以形为人。
野干者大论十三云譬如野干在林树间依诸师子及虎狼等求其余肉以自存活时间空阙夜半逾城深入人舍求肉不得避走睡息不觉竟夜惶怖无计始欲起行虑不自免住惧无济便诈死在地众人来见有一人言须野干耳即便截去野干自念截耳虽痛但令在次一人来言须其尾复自念言截尾小事次一人言须野干牙野干自念取者转多傥取我头则无活路即从地起奋力绝勇间关历涉径得自济行者之心求脱苦难亦复如是生不修如失耳老不修如失尾病不修如失牙岂更至死则如失头。
经唯天与人能发等者余超非无其事少故黑人白厌不名白人。
此翻觉者者觉音角者即是人谓觉了之人名为觉者诗云有觉德行觉大也又明也晓也直也今亦如是十号具足种智圆明三惑顿尽大夜斯晓二死永除无复回曲。
亦言觉寤者觉音教即佛地论云开觉有情如睡梦觉也既梵言佛陀含斯二义此方觉字复通二音故使人师取音释义。
如支佛下以此为例欲取角音。
余三复次属释功德者谓能惠施及吐女根并前第四有大功德等三文也。
经上座长老如释序中记。
五十四心者一一皆约佛心无九界心方是佛因。
无所为作者不作九界因也。
双舍此二者常住中道也。
知解无记者玄义引光宅云常住佛果有两种无记一知解无记如棋书射驭阐提亦有故非是善佛果亦有故非是恶即是无记性也二果报无记者如生死苦无常报既非是恶止是无记涅槃地常乐我净亦非是善直是无记前疏已破此中再举显彼违经不求果报者三因开发任运契极不求九界之果报经无语心者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多闻。
无所定执者三谛互融故无定执无常即无定也。
经诸佛所可说法者能诠教法也圆顿无过故云最上最玅依教修行得初住果故云因是乃至得现在果。
得现果而非上妙者以藏通于一生中现得四果不达中道故非上妙。
别是下以初地分果于地前经历尘劫修行断灭九界方乃得之故于父母生身终无现得之者圆人一生可超十地现得初住断不疑也故知古谓别体屈抑经文又经中诸句皆先举法体次出功能如云非色断色非色法体也能令众生断色功能也然而即事而理实无可断故云而亦是色余句例尔经中具约三科以示法相。
经诸佛圣僧如法而住者虽具举三宝但成念僧何者诸佛说法僧能禀法依法而住名分真僧。
唯有圆僧是正直者藏通著空别教次第悉邪曲故经广普无边者以遍应法界令入佛道名良福田。
经有戒不破等者明菩萨只于小乘篇聚以大涅槃心修一一无非法界法性即成菩萨律仪故云不破不漏等。
或谓下他谓无形色等言是明小乘无作故使各引一宗以明其义。
自无无作者犹云本无无作也。
亦无无色者次无字下欠作字应云亦无无作色谓僧祇但以心为戒体指心誓不为恶即名受戒不同多德二宗各立无作故云自无无作既唯在心亦不同多宗而云无作是色故云亦无无作色意谓经云虽无形色而可护持正是僧祇约誓心为无形色也色非质碍者简异可见有对色然亦非不可见有对色但是不可见无对色也。
无教假色者无教即无表也菩萨戒疏云若毗昙义戒是色聚无作假色亦言无教非对眼色既是色法故须护持故破戒则无作谢也。
成论所用者成论宗于昙无德义故成论无作品云是非色非心聚然无作戒义略如前记广如今家梵网疏出体中止观方便初及南山戒疏律钞缘集篇等所明近世二家别出戒体章文甚委悉学者宜览择善从之。
如此下斥小。
都不明此者不说别有无作也问小乘何故明无作耶答梵网疏云小乘引接小根恐其轻慢因果权言重心能别生一法无作牵报善法欲行恶法欲止行一则有两力岂可不慎方便假说适会一时耳故云大乘都不明此若准大乘但以心为体法皷经云心无边故戒亦无边又璎珞经云一切圣凡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或言教为戒体或云真谛为戒体或言愿为戒体无别无作是知大乘亦有说色聚是戒体者。
故上下引证谓五阴名教通大小乘但有一色四心也总成二法四大是色四大之外更别无色法故云何时云有无作色耶是知经云虽无形色正指于心而可护持不妄要制然大乘师亦有说大乘有无作者备载梵网疏中总而言之若大若小说有说无咸顺机缘令得四益失斯意者执之成诤。
经大地等者能生众善喻之大地度生死流故如舡舫庄严法身如璎珞离九界卑贱如大姓含纳万德如大海除烦恼垢如灰汁初心依托如舍宅断截恶法如刀劒超越生死如桥梁善治惑病如良医所服必差如妙药遍治诸恶喻阿伽陀药出生佛果喻如意宝珠从凡入圣如脚足能见圣道如眼目生养定慧如父母除生死热恼如阴凉戒宝在身谁能劫盗余句可知。
经住须陀洹我亦有分者寄小苏息以助大乘。
经诸佛菩萨亲近修习者诸佛昔修习菩萨今修习经而能除破现在烦恼者破现在悭贪之心也若究竟断结唯在智度。
或谓当果等者他人谓此念天正是念自己当来佛果名第一义天。
今谓下今释乃是行人通念三界诸天虽是信心等果而皆无常非我所欲故云直是念天。
当果天等者此破他释若谓念天是第一义当果者何殊念佛故云与前佛果无异若尔不应重出。
正是下此是释伏难也应难云若谓念天非当果者何故经云我曾闻有第一义天等耶故答云正是通念世天之境无常故随天义别立第一义天是常住法故知当果非文正意以念当果已属在念佛中故二云(至)不及涅槃者他人意谓涅槃已前诸部大乘皆未扶律谈常不称灭后机缘故云亦不及也。
大乘下明胜之所以由此经中开权显实扶律谈常称最后机故胜诸教。
又涅槃下谓涅槃经中具十二部竝是圆常诸大乘教有十二部而非圆常故知涅槃为胜此并他义也。
今谓下今师且横约四教以圆胜别用消经文则义通诸味以乳及二酥俱谈圆故复应更约五味简之则今经开显之圆胜前兼带圆也方显今经超出众典。
如人间事咸不测等者人间吉凶晴雨等皆不可测岂可以此便同三贤十圣菩萨所证不思议理耶。
今明下正明圆教贤圣所证不思议也只是三谛互融耳。
理须人教者以依佛四谛声教而见真故得声闻名故云人教。
须境教者由依俗境发道种智境发于智义当教也此二发心已简三教。
若缘中下明圆圆融三谛本自有之所有慧心不由他悟既不因外境不由他人故云无教明了佛性义通四即今在住前故下文云此经明初心菩萨未入位时不可思议故知不可约分真释。
发心意同者生死诸结此二是下化境涅槃菩提此二是上求境故与发心意同。
即俗真中等者即百界俗是真是中故不厌于自行即中真理是百界之俗故不离于化他。
安心意者以三智安三谛智即是观观必有止故云同也。
通塞意同三界生死是塞三德涅槃是通如涅槃乐于塞得通也。
亦似大慈者即如三禅乐同发心中与乐义也。
故言旋还者自外还家如中双照赴救者灭二边惑也。
此约三谛行者依谛起行自他俱拔二边之苦故与悲心意同。
生死常涅槃近者达生死即涅槃故常即涅槃是生死是故云近也。
约三谛证者既不退没即相似证三谛故得位行不退如经云未阶初不动地故知未得分证念不退也与道品同者由修道品故得入证。
圣人神通譬体法者通教圣位体色证空如以通力度则不难。
修罗下历劫修行次第破九如修罗本长度之应易人无两种者经举凡夫之人也无圣人神通无修罗长大故无两种以喻圆人始从名字圆观三谛理事不二如人度海既在凡心故非圣证既在当念不同历劫。
次位意者应约名字度生死海乃至分证度生死海即是判次位也。
一中无量真即俗故百界宛然无量中一俗即真故一念颇得非一非无量显中道故心性不动又即中而边故云一中无量即边而中故云无量中一非中非边故云非一非无量亦是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即非三非一如是三重并成三谛一念具足如丝悬山一切生死岂逾百界。
三谛教者无常等四二边教也常乐等四中道教也以无常对破邪常助开常住涅槃三脱之门故与对治意同。
此约三谛报者以入五品位故获斯华报所以在胎不恼不乱。
安忍意同者内有观法故外无恼乱此即内外安忍也。
通塞意同者菩提约悟是通心则约迷是塞经云得是法已心无悭恡即于塞得通也。
三谛业者即是三业与三谛相应故离十恶十恶遍破故与破法遍同。
经及与离主谓能离主宰之心也。
经是故此慧不能远离者于能观慧若起计著是故不能远离生死。
经终不生念我以此慧等者达了三惑全是法性所观既泯能观亦无故于似证之法不生爱著故云与离爱同。
初心菩萨者名字位正观不思议乃云次位安忍在观行无爱在相似故云初心止观十乘唯在住前故云未入位时等然准经文约略对当义趣相应故以十观释也。
文云下他人以假实二观以消其文。
如是实法等者他见经明四大即属色阴阴即实法相续下释异生异灭去文也经云终不生念我以此慧破诸烦恼等不起我心即假名空也。
即是两心等者此释前段异生异灭句是故此慧不能远离也。
前灭后起者前虽起观灭惑而起后能观之著也故经云不能远离。
复伐于慧者代攻治也既破于惑复治于慧则能所俱空。
若断惑已等者若谓我能破惑则于观起著观翻成惑如将翻成贼故破能观亦名断惑能所俱破故云无所攻伐。
故于下此明向云实慧是一心也他人意云如经文所列修行次第假既破已则达五阴唯一法性更无两心故经结云终不生念等此皆他师解义也。
又生来下释经异生异灭义也故知经云异生异灭还是结上慧不能破乃至生不能生等只由灭已还生故灭非灭故云生来生灭等只由生而复灭故生非生故云灭来灭生等此则法无定性以显本空以例能观之慧亦不可得故云智慧亦然。
灭是不灭者本无今有也不灭而灭者本有今无也是则约事则应身有灭法身不灭约理则法应体一非灭非不灭即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故举文殊解前偈义即于生灭无所疑矣。
泛答者泛约多番通途而答未的答迦叶佛时是经有无也。
经外法者能诠教也内法者所诠理也。
经天无坏灭者十圣之天以分证常故无坏灭人即三贤。
今佛对辨者对前迦叶出净土故不说我今出秽土故说也。
经四大各舍己性者宁说火舍热性而冷等。
经未有弟子解甚深等者谓但禀小乘未闻开会如多宝佛但说四时不说法华涅槃而便灭度又如须扇多佛朝成正觉暮入涅槃此皆弟子未解深义而佛入灭也然六重经文展转深细当知后后难于前前谓虽有解义无檀越不得虽有檀越为利不得虽不为利起诤不得虽不起诤说过不得虽不说过作种种说不得种种说者谓空引异说不能融会既迷佛旨于道无益是非锋起是法灭相。
经或说有神等者如犊子部说有神我自余诸部说无神我。
或说有中阴等者萨婆多部有中阴大众部说无中阴。
或说有三世等者萨婆多部说有三世一说部说无三世。
或说一切有等者萨婆多部说一切有一说部说一切无。
或言众生有始等者化地部说有始有终经部师说无始无终。
或言十二因缘是有为等者大众部化地部说是无为自余部说是有为。
或言如来有病苦行等者萨婆多部说有病六年苦行大众部说无。
或言如来下比丘(至)十种者如四相品初说。
或言一切不听者化地部说一切不听。
而灭而非灭者示生示灭皆为拔与引偏入圆作大利益齐此明净净文已尽非净非不净文寄在净净文中双非释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