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十六
德王品之六
今皆不然者总斥二家。
前五下别斥二家至是证斥次家证中下斥开善。
浅深非一者虽有浅深同明证义。
次列名下皆引经文明五事多分约理以成深证用斥他师。
见圣性者即经云因是信故得圣人性。
直起下经云于诸众生作质直心作犹起也中怀即心。
不为缘曲者谓直心不由外缘所动也经云虽见众生诸恶过咎终不说之恐生烦恼故。
戒是性成者佛性显故净戒具足经云受持菩萨戒得具足戒。
友全下经云具足梵行名善知识。
闻于不说者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亦名菩萨具足多闻。
如此下结意斥古也。
二信因果者经施有果报施即是因如纯陀施食得五常果。
五信三谛者经信第一义是信中道信善方便是双照二边古人不晓故有穿凿乃作二身二智消之。
隐显为异者他谓因人理隐受二智名果人理显受二身名。
分别二体者即别体也。
无施无受者理显无复果名岂可仍存因号。
亦复如是者理非二三为众生故作二三说。
释有四意者一坚固二根本三增长四不见如疏次第配释。
得圣人性者即初住圣人所显佛性也。
弥著去声显也照之则深广显然亡之则横竖寂尔遮照体一故竝云弥。
解因缘故不谄者达因缘虗假故。
初开经时者指现病品中说三种病人也以在第三显示涅槃行章之初故云初开若约前章则非初。
也。
初中第二者初双中第二难也。
经日从中出者从山中东方而出也。
书云下即论语文也何晏解云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师矣。
通敏者敏达也。
能主能客者客谓能问主谓能答故杨雄解嘲等皆立主客以为问答。
昔庄严下举二人明专一事备本传故注云云。
五句者即一句生善四句灭恶共有五也。
取有是新者是现在因故云新无明是故者是过去因故云是故不生生是智德后发故新世谛死是烦恼前除故故暗谢明生虽无前后而义当暗前去明后来。
以新破新者般若破取有也以故破故者断德断无明此乃一往就义分释。
为他舟航恩及物故自运舟航报他恩故。
因缘大树者过去二支如根现在五支如质现在三支如华未来二支如果故喻之以树。
外国亦战等者外国即天竺也彼才战胜即竖幢麾麾许为反尚书牧誓云王左杖黄钺右执白旄以麾孔传曰钺以黄金饰斧左手杖钺示无事于诛右手把旄示有事于教。
经若能发心(至)不复名一阐提者以既改先恶则是善人佛据正起恶心的不能发故云不差耳。
佛性不同善根者佛性是性善善根是修善德王以修性混难故善与佛性俱应不断今佛以修性分答则阐提断修善故不差不断性善故有佛性当知修性善恶出自今宗妙尽教源深穷佛旨古今诸师岂穷其妙故普门玄义云如来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以不断性善故缘因本有彼文又云了是显了智慧庄严缘是资助福德庄严由二为因佛具二果元此因果本是性德性德缘了本自有之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缘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是故他解唯知阐提不断正因不知不断性德缘了故知善恶不出三千彼又问云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答具有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但有性善在如来断修恶但有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以不断答性德但是善恶法门故不可断一切世间无能毁者如魔烧经卷岂令性善法门尽纵烧恶谱亦不能令性恶法门尽问阐提不断性善故后时还起善如来不断性恶故应当后时还起恶答阐提不达性恶故后时还起于修恶不了性善故后时还为修善染是故修善还得起即以修善治修恶则令修恶不得起佛虽不断于性恶而能了达于性恶而于恶法得自在不为修恶之所染是故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于修恶自在用于恶法门阐提若能达修恶则与如来无差别故知于善于恶善达修性方晓今经德王约善义同难如来据修性别答。
极恶欲之边者以恶极故名之曰边。
善巧方便则非无者由住前修得缘了以为方便故于发住显出理性正因。
箜篌者风俗通曰箜篌一名坎侯汉武帝祠太一后土令乐人侯调依琴作坎作言其坎坎应节也侯以姓冠章也或曰空侯取其空中释名云箜篌师延所作靡靡之乐葢空国之侯所好而今经引喻则西域有之久矣。
但举一呵者即经云愚痴之人也。
是计性义者同外道执因中有果自性之计也。
经不讼彼缺讼责也。
叹善自足者叹佛性善也。
经于师同学等者于师前同学前发露自罪也。
经不为生天者不为躭天乐也不为恐怖者不为畏三涂苦也不作破戒者不犯四重不作缺戒者不犯十三。
不作瑕戒者不犯三十已下不作杂戒者不犯定共。
不作声闻者不自调自度也此皆恶戒也。
经得具足戒者达止作法界也。
不生憍慢者不见持犯相故不以大慢小以持慢犯也。
必须上定者必得四禅方生色界。
白骨即背舍禅者以初二背舍内观骨人故。
猒秽作背舍易者谓背欲舍著是猒秽义故。
经尸利毱多者涉公云尸利毱多火坑陷佛毒食药佛如来于时履火不烧食毒不损彼舍邪见为佛弟子。
十二文多者合云十一于十二中简出方广故二字误也。
文少义要者以方广部直谈妙理不涉余事故。
十二文言浩愽者以十二部通该一切大乘经故故今除前三味兼带十二部之广就此经开显谈常之略即是除他经十二部令受持此经十二部也。
复除全体者始终一经其文尚广要言妙词止取四句义该法界如雪山四柱偈等。
但取常住者四句犹繁但云常住理无不统义无不摄。
复除常住等者向虽从广之狭始从十二终至常住皆逐名言未能悟理尚同数宝岂识自心若能达事即理说即无说则凉池坐到宝所匪远心摄一切故曰具足多闻也。
损之又损等者周易云以至无损肇云改用今且依之损之又损即前四段从广之狭也遂至无为即今但取寂嘿也一家宗教于诸文下皆约观心岂非承蹑有由深符佛旨若不观心安契寂嘿。
法经无性故者以无四性故说即无说法华云知法常无性与此同也。
不存著者以达法界无性故于难作等不作难想谓不矜其功也儒宗尚云善世不伐老子亦曰功成不居而况大士以法界心为心岂著于功用哉。
但不能见者本性虽空执之成有故须称其本理而修于空。
经色者非地水火风者色即是空故非四大。
经不离地等者空即是色故亦不离色空相夺故无自性。
经具足五事者初信二直心等五也。
经不得现见诸佛菩萨者不得现与诸佛菩萨而为眷属也。
举内法为譬者内法谓正报即色心等一切法也外法谓依报也即盐蜜等皆依报故。
于缘是有者随因缘假立故。
贪是有法非空使空者能贪之心所贪之色于妄是有于真是无今即妄达真故非空使空。
此法者即贪心及色境也。
经阇提者暹师云数论外道也。
经则不复见一切法性者既见佛性混融唯一故不见有诸法差别之性地持明二法性一事法性性差别故二实法性性真实故经云一切法性是事法性也。
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者无妄想虑知故曰无知而有照理之知故曰无所不知以例空本无见无所不见即是无妄想执有之见而具照空之见也。
引昔证者即释种为琉璃所诛阿难愁恼也。
余皆可见者檀摄二觉谓除舍也尸摄三谓正语业命忍摄四谓念根念力念觉正念进摄八谓四正勤进根进力进觉分正精进禅摄八谓四如意定根定力定觉分正定慧摄十谓四念处慧根慧力择觉喜觉正见正思此则六度摄三十五也余有二信通三十五一切诸法信为本故谓信根信力。
婆沙文中下婆沙以实体十一摄三十七先以七觉收余六科谓四念处及慧根慧力正见入择法觉分四正勤进根进力及正方便正方便是正精进入进觉分四如意足及定根定力正定入定觉分念根念力正念入念觉分是即二十四法摄入七觉余不入者谓二信为一及正思惟一语业命实但二并根本七觉成三十七正命入语业中然于七摄中摄喜入择摄舍入舍又俱舍中实体但十以合语业命三为一戒支故。
初功德云下对初德示始终理齐文中征初德中经以示三德。
不闻闻下有本多者字误也。
意谓此解等者以十德始终同归三谛横论则地地具十竖论则对地无乖横竖任殊三谛无爽以十地位只是分证三谛故也既晓分证地前可知既许横论则知理具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咸具十德以十德即三谛故若然者虽高下两殊修证有别而圣凡一贯理体无差故知疏主释经钩深索隐岂同古说谬判浅深故云方近于理。
第九已上皆不如此者谓前皆浅也。
二车竝载者譬喻经云有长者子不别货父令往外国兴易初载栴檀往他国卖久久不售便问他言市头何者贵耶他人答言炭贵便烧栴檀为炭。
昔人下引此方事类未治本云见乘驴者著縚带问杨州何物贵答驴縚甚贵等但云著縚带不云驴縚也答驴縚贵者谓所乘驴所系縚也即以马易驴以金带易縚也。
经五种盐者案四分律药犍度中有两五种盐初五谓黑盐丸盐楼盐摩盐支头鞞盐(鞞府移反)后五者谓卤盐灰盐新陀婆盐施遽鞞盐海盐此等名或约色辨或约处明若此土五盐谓颗缘赤白印也盐有多类大略五耳。
师子吼品
双题品目者菩萨能问既如师子吼如来能答亦譬师子吼也。
皆二庄严者福故能问慧故能答又慧故能问福故能答。
征文据义者上云皆二严。
是据义下文中去是征文。
因何下责他人但约能问释题也。
广能兼略者文广题略也。
吼通两处者王及子俱能吼也。
又师下约字义释。
𠂤多回反帀子合反。
事理皆帀者帀谓周帀事帀则万德俱圆理帀则三谛究显。
训帅者帅音率师能师众为善也。
训资者资取也弟子取法于师故谓弟子为资。
六位下云云者九界众生即是佛故理具口密闻名识体能为他说名字口密如说而行如行而说观行口密能以一音满三千界相似口密分真究竟口密可知前五在因后一是果今明能问是真因能答是极果即两处也。
身口下三密俱约六即今顺品题且约口密。
此是世界者因果异故问答令他欢喜故。
此从为人者弟子从师禀法为生善故。
此从对治者决定说破偏小恶故。
从第一义者师居极位悟理周帀故。
若是入证下次第破前三师。
证则无说者今云师子吼品正说法化他何谓入证若说下纵计转破也汝若云是说所证法名入证分者佛应自说何以菩萨题品。
为是谁问者前问既是迦叶何故今品佛答师子吼耶况经文次第答迦叶但齐大众问品广如前释。
佛性谁说者佛性既是佛自说之何故却以菩萨题品三师所释背义乖文故云乖各。
今明下既云问答涅槃义则是师子吼菩萨问如来说佛性义以答之若得此意无他三失。
初举下先标经六门。
有乘下释出五六二门义初释第五门义。
皆属了因者万善本属缘因由一乘了达万善致使万善亦属了因也。
经云有乘无乘者谓有一乘是智无一乘即万善也余句皆云有无倣此可见。
是举果性等者即有性句是有菩提涅槃之性也。
举正因性者亦取有众生为正因谓但有心者即具正因也。
释五性名义如前记。
有因无因下释第六门义。
习因因果有因句是习因有果句是习果。
又三句者取有作有业为报因取有报为报果习报义委如前记。
有作无作下释出三句义。
是烦恼因者烦恼能造作业报故。
业非烦恼等者三业十支非烦恼故经云有业以简之。
报是烦恼业果者由惑润业此二为因招生死报出世因果即道灭谓有因是道有果是灭世间因果是苦集有作有业句是集有报句是苦而云有因无因者谓有出世因则无世间因也有无相对而来余句例尔。
依报无报即问正性者报是五阴五阴即佛性乃正因性也。
十八条者但依前列六门细数即足。
同异若此者同谓不出佛性异即如上诸意是则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也。
私谓下荆溪研详文旨以申如来别劝一十八条师子吼总问佛性一义之意也。
但未为得意者佛举六门意存佛性若备问六门虽称佛言未得佛意也。
总劝下此释伏难也应难云既许别劝总问何不总劝佛性别问六门耶今释云收法不遍一者佛若总劝佛性则于诸名相有所遗失故云不遍二者菩萨若别问六门且法实无边何止于六故云不遍不如从要且问佛性以总摄别义无不该是故斥云未为得意。
亦称佛意者如来意在佛性故总劝菩萨承旨故总问此虽称佛意但恐时机闻总迷别故佛别劝下开总出别故佛别劝揽别归总故师子吼总问是则总别体一故得互明令众易解。
敛字亦为检字者敛谓收敛检谓检束语异义同互存无在。
譬法身者谓十力无畏等法所成之身也。
经如师子王者梵云僧伽罗此翻师子尔雅曰狻猊如虥猫食虎豹郭璞注云即师子也虥音士姧反汉书西域传曰有师子似虎正黄尾端毛大如斗司马彪续汉书云章和元年安息国遣使献师子符枝形似麟而无角。
地即尸罗者戒为万善之基故。
经欲坏实非师子者前三教皆不能为师子吼故下合云为诸众生而师子吼谓说佛性也。
经令住处净者下合云开佛行处即三德秘藏是佛所行所住之处今开示众生令三惑不染故云住处净也。
譬恶灭善生之机者谓三障恶灭三德善生乃今经圆机也。
先举非者即以野干喻二乘虽当随侍如来终不能说佛性故经云虽逐师子等言野干者子虗赋中作射干射音夜似狐而小能缘木。
譬三行者圣梵天也。
十力下云云者余事法合寻经可见。
前有四句者一水性二陆行三飞者四香象。
开譬下结责他人单以菩萨释品题也。
前三问问法等者前问所见之性后问能见之人。
一问果性者他见经云云何为佛性谓是果性。
次问因性者见经云以何义故名佛性谓约义立名即是因性。
双问者意谓四德通因果此释乖文故观师不许。
今将下今用观师体义名三以成六即。
将后人问前法者即将后段能见之人来此问所见佛性高下差别初将一切众生问理佛性体此言理者收前四即以住前未显通受理名次将十住菩萨问分佛性义后将如来问究竟佛性名又名义体三位位皆有今舍旁取正各就一种谓理具未显则名义未彰初住开发则分有其义唯佛究竟公灼扬名。
眼约性用者问眼是能见何名性用答全能见眼是所见性若离所有能则性体摄法不遍若混然唯一则能所奚分寄语后贤弥须介意。
叹解六义者即前六问也。
此土福胜慧者以秽土人多薄福至有食不给衣不供者故以福为胜净土反是。
企尚者企去智反望也。
十住菩萨(至)通教者住为能依地为所依以通教第十地菩萨同于通佛俱能八相故云十地菩萨为如佛所以菩萨同佛俱属智慧庄严九地已下俱属福德。
若消此文者谓既是三藏菩萨何故云无碍常住耶故须作于彼初教密解圆常消之故引天子为证。
最下既然者天人既容密入二乘菩萨岂不然乎故云例余亦尔故诫讲者消文不可定执以今经重施故如来作前三教以释二严次就平等则是会偏入圆主伴一如生佛互遍故云汝之与我各具二严也以问答非二严者我若具二严亦应能答不应但问佛若具二严亦应能问不应但答二义既齐问答不成故云非也。
一种二种者涅槃理同故名一种生死事异故云二种如下疏释。
只由解一二无一二者由解生死非妄涅槃非真体性一如故云无一二也。
菩萨分解佛究竟解故能问答令他众生亦解此法故云众生不解等。
非是下结显也佛谓我言一种二种非是定计生死涅槃差别之相故云非是一二于一二乃是约一体无差而谈事理差别故云无一二之一二。
亦是言于无言者以言诠辨无差之理也非是言于言非是以言分别名相一二差别也。
翻其前难下有本注云云文误。
爱无明过现者爱是现惑无明是过惑。
能知此二此不二者了生死涅槃染净事异故云能知此二复了体同故云此不二以能知贯下句了事异故无一过了体同故无二过。
今师子下复宗显义也初显师子以双亡问次佛还下显如来以双照答良由即照而亡即亡而照亡照体一故使主伴各据一边次文三段寻科语可解。
言若无一二何能无一二者意云先有一二方可双亡一二若无一二无法可亡。
正答五问兼答一问者前约法约人总有六问一问理性体二问分性义三问究竟名四问不见性人五问何法有了不了六问何眼有了不了今佛正答前二后三于答第二问举解惑中明解者能见即兼答第三。
当知空有非空非有者空则三谛俱亡有则三谛俱照即照而亡智慧是第一义空故曰非有即亡而照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故曰非空良由空有体同不离妙性故名中道故使三一展转互融三谛俱亡故云尽一切相三谛俱照故云照一切境。
故云一切中者以亡照同体故也文剩云字。
是故下牒经示三谛义。
名为佛性者佛性即中道也经文佛性居先今存三谛次第故以佛性在后故知经文三谛义足。
不见空边者字误应云二边下疏云空者即是二边须知经言空不空者约中边相对故未治本乃是二边知此云空边误也。
见边见中者中边俱见即三智圆照名第一义智慧也。
若此下明三智互融一时具足故非前后边即中故不浅中即边故不深。
即空下以寂照体一结成三观空是三谛俱寂智是三谛俱照今以寂为空以照为假在文可见。
无四德者即经云乃至见一切无我也此于四中略举其一对无四德见空之非以显有四德见中之是两种不见者彼谓凡夫二乘一种见者彼谓菩萨以随情者彼谓菩萨随情见不了了故经总结云虽有佛性而不得见耳。
而于名起见者唱云见中道者乃是于中名上妄起中道之见非证见也三人竝然他谓一种见者非也凡夫下凡夫于所著生死起中常之见又俗亦明中如书云中庸之德民恊于中等二乘以离断常谓得中道菩萨以出假于机中适以为中道如此三人皆非佛性中道是知中道名同其体永异。
定苦乐行者二乘猒生死之苦求涅槃之乐故云定苦乐行。
甘苦如乐者甘受其苦如三禅乐。
佛是下次第释经三句初释一切诸佛至三菩提句次释中道句后释种子句释初句中言兼得涅槃之果果也者既有菩提智德必具涅槃断德故云兼也此果从因因生者佛性境为因性具能观智为因因性由观智之因因成菩提之智果。
此果果从因生者由福定之因性成涅槃之断果。
中道下释经次句也中道是理性正因故双非四性皆显下释经后句也。
皆显现者者谓四性分显实由凡心正因本具故悉由佛性为种子此指理具为种非修得种也。
种子能生等者由性发修故。
此两(至)中道者此以修得为种由修照性故指修得因果为显性之种。
更互为种子者修为显性种性为发修种故云更互。
无奈此文何者以经云菩提则是修又云中道则属性下云种子则兼修性若不作更互释之无以消通经旨。
通途下虽修性互通种子若别说之定以性具为种以修从性生故。
问佛性下问意者下经既明因因因果果四种之别种子即是正因之理则为四性之种经文何独指正因为菩提果性之种耶答中具二意一据从略且云正因为果性种广明则为四性种也二约傍正应问云一等从略何故独存果性略余生耶即答云正因生为果性种傍为余性种略旁存正故指菩提。
如十二下释出傍正义也十二因缘三道即三因合性为一但名正因正因之理亦为余性种故云非无傍义而达三道即是三因正发观智故至果上名菩提果所以正因为果性种其义彰显。
正能发热者亦傍发余病故。
是不一不异者因是不一果是不异。
今明下属当四科不出九界即是佛界故皆云诸佛体之也。
汝问何义者汝即师子吼也。
而是两边之上者此释经中何以故即是上故文也此指第一义空出过前凡夫外道二人之上。
经生死本际者即无明爱二种烦恼是现未生死之本也。
两因夹一果者识等五支是现在果也。
方是妙中者达苦果生死即涅槃佛性故曰妙中故使二死不破而破。
中间明是者经云无常无断去是列菩萨章菩萨观中故云明是此圆菩萨及圆接通别人也。
两因两果者共为四性一因性二因因性三果性四果果性。
寻此下简示凡四句先二句简非次二句显是初句云不得以因家之因为因因者能观智已是于因境能发智则境是智因故曰因家之因故所观境只是单因而已故云不得为因因也次句云不得至果果者文多一果字只合云果家之果为果谓菩提智德已是果更加涅槃断德乃是果上之果故云果家之果故不得以此重果为单果上句是不得以单因为重因此句是不得以重果为单果以义思之方知文误或改不得为而得者亦非得以下二句显是因家之果者境能发智则境是智因智从境发则智是境果又以此智望于菩提复名为因故云因因果家之果类前可解。
何故尔下释义。
观智从因至于因者从理境之因发观智之因故云从因至因。
菩提但是果者请观此文方验前列句中多一果字譬与法乖者法中则与二法为二因譬文则以一事为二因二果亦尔今但取法譬俱有二因二果名同为譬故云少分故下文中下引经证十二因缘支支相望各通因果义也。
例二果亦尔者菩提当体是果复为观智作果故亦名果果涅槃当体是果复为菩提作果故名果果此以法就譬二因二果各各相望俱有因因果果之名也此亦荆溪一往约义释之耳。
彼家用众生为正因等者众生是妄事此定在因今云非因非果乃是真理故不相应良由他人不晓即妄而真故使但指妄事以为正因。
然此五性下今师正释也。
缘性则二者以因果二法能显于正通名缘性是则正性是理缘性是事。
合二为一者合因果为缘也。
合缘为正者即因果事是心性理故。
正无复数者正是一性一尚无一岂有数量哉。
经无知无见者不可以二智知不可以四眼见又以一切种智知而知无知相佛眼见而见无见相。
广释甚深者六门一一皆明十二因缘即是中道佛性凡小及偏菩萨自体虽具而不能见唯佛明了故曰甚深。
经无有始终者三世轮转故。
今互显没者于佛则显始没终于菩萨则显终没始正言十地者即经十住也。
一转等者即第十地是等觉人破最后无明即入妙觉故云终处近据此释即经云十住是第十地也。
始则杳然者谓无明无始非等觉智所知故以一品细惑犹存故故向但云去终处近若佛已到于终则见终复胜则此最后所断是最初起者且寄次第说之起惑如著衣之法从内至外断惑如脱衣之法从外至内故最终脱者是最始著者当知见终是约断惑说不见始是约起惑说。
十住破元品者谓第十地后心能破始起之惑则变易果报究竟不起。
自性(至)为易者达事即理则易因缘(至)则难者约事推寻元始则难。
今言下章安顺释。
今言十住者乃指一一住位皆分破无明望于元品悉是后起故云分见其终。
私谓下荆溪反释经云菩萨不见始而荆溪作见始义释之故云亦可云等显义多含非违经也。
断其始故者此据断说故得见始经约惑起故但见终。
故知贤位等者此指地前住前也。
知无始终者达惑法界故鉴其始终者达事缘起故。
最麤著者著去声。
元品者尔雅肇祖元胎始也。
重明不见者九法界人悉皆不见若尔圆名字已上亦可云见今为简出圣位故使圆教贤人悉在不见之数前文类此。
类前定乐行等三者然此下中上下三但与前二同耳以前三中定苦是凡夫故应于苦乐行中开二乘人对今下中二智定乐同今上智而复有异前约出假此据分真然一家教门多引此文以对四教则以上上为圆准今经文乃以上上为究竟上智为分真虽有小异得意无在。
别得一个菩提者经文但有四知菩提汝既谓九住不见与十住异则经应明五种菩提也反经非圣过莫大焉。
非当非现者正因之性众生现有故非当未显发故非现。
无当现之诤者以五性收之说当说现各有所主诤计自消。
此意者下通示上三段文意也谓体性不殊故生佛平等迷悟缘别故生佛不同。
事用未足者全未有用亦名未足分有其用亦名未足。
四出者初出菩萨品二出梵行品。
准经应作等者偈文上半是差故属俗下半是无差故属真俱存则两亦是中道双照俱遣则双非是中道双遮故知偈旨不出三谛互融不一不异也。
若生死下开成四句以明生死涅槃各有本有今无也。
本无涅槃者执事迷理故无。
不离有而论无者如本有生死即是今无涅槃本有涅槃即是今无生死句虽各立义乃一揆。
此前三下结四句唯双非句是无差。
上文下两本两末句中初约反迷成悟事必先迷后悟故生死为本涅槃为末次约背理起惑义似先理后惑故涅槃为本生死为末。
涅槃始为生死终者中道始显名涅槃始无明破处名生死终。
二河相望者生死河涅槃河也。
互作始终者生死终是涅槃始涅槃始是生死终故云互作然生死定无始涅槃定无终故此二句文中不出。
末本非本者生死之本非涅槃之本也本末非末者涅槃之末非生死之末也非本非末者生死涅槃之本非本本即末故生死涅槃之末非末末即本故故不属三世然此本末四番释之大体不出差与无差何者前三释上半差第四双非释下半无差。
即是三谛者于前二句各取涅槃本末为真生死本末为俗第三第四二句只是中道遮照三谛互摄即是差即无差无差即差等。
不即心为佛性者此据离义以说则未来当见故云有耳要须修行方乃见之故经云以巧方便定当得故。
不取众生为佛心者当来成佛是真心非今日妄心也。
佛心亦尔者果佛真心亦非本作凡夫时妄心也。
他云一乘是万善者即光定谓法华一乘为万善同归也犹是无常涅槃佛性乃是常住今因经明一乘是佛性因便破之。
六度为庄严等者六度是能严之福慧一乘是所严之理体故云究竟。
更无别体者全能是所全所是能理体本同。
随义异释者事异故分能所。
经众生悉有首楞严者此约理具。
修心者三止圆修十乘妙运名为修治此则正指名字观行亦摄真修。
通通诸地者六即俱名楞严故也。
经有五种名者首楞是定般若是慧金刚喻定师子吼喻慧佛性是定慧之体故此五名还是三德。
三举类者举事定以类例楞严理定也。
八大人觉如前疏记。
呼为大地者俱舍颂云受想思欲触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释曰前三句标列第四句释得名受者谓领纳苦乐不苦不乐相也想者取像谓于前境取差别想也思者造作谓能令心有所造作也触者谓触对根境识三和合而生能有触对欲者谓希求所作事业慧者于法有能简择念者谓于缘明记不妄作意者作动于意谓能令心警觉为性胜解者谓能于境印可此事如是此事不如是起殊胜解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心于一境转亦持心所从强说心遍于一切心者释得名也此十心所遍通三性四心三界九地有漏无漏一切心品故名大地地即心王此十法依心地起名大地。
法起十数者十前后而起不得俱时故云义说为十或云下三涂并人为四合修罗在鬼趣也并六天为十竝是有情所依故名居止。
释论名健相者论第四十七云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故名健相。
会通者有即说无无即说有名为会通。
有二十种者俱舍云色有二种一显二形或开二十如疏日𦦨名光月星火药诸𦦨名明可见名影翻此为暗形平等为正不平等曰邪。
佛性非一二三者前三师各执堕于三门既执己非他故不能通理但成诤论。
如王见象者今家解释达四无四如大王见象六分同是一身诸师各执如彼群盲竞触尾牙谓为全象两国中间者界内界外两楹之中也。
品数与习气同者意谓习气即是无明。
言元品者元头也谓头数品袟也左传归先轸之元曲礼一元大武注云元头也。
竟不出破烦恼意者经文止明破己见性而向二师但出其名须知见性是破意也故引本业缨络经得入中道以明破惑之意。
释论等者彼以慈心不净因缘等三治贪等三也此义亦恐未与经会故更引缨络以明三观。
二谛观者因观妄俗得证真空故也。
平等观者前观破俗用真此观破真用俗破用既均故称平等。
观师破违经者即第三解是观师义。
若不见性与经相违者经云破烦恼故然后得见若云不见故与经违反。
此以别接通者此约下根受接即破无明见佛性也三种破惑者一别接通二别初地三圆初住此三皆是见性之位如文所列而不云圆接通别者葢同止观两理交际止论一接也以接归初地即初住故。
又一下唯约圆教三人以释虽知三谛圆融而随宜乐或宜用空见性如止观用无生门破遍或宜用假见性如用生门破遍或宜用中见性如用亦生亦不生非生不生门破遍也以一破一切破故俱破五住此文一空一切空等语似通相而是一心若通相观即前接义也故净名疏明三种三观一别相即次第三观也二通相亦谓一空一切空无中假而不空其但在空不能即假即中一假一切假等亦然故谓通相三观也三一心三观问此三何教所修耶答净名记云别相三观的在别教历别观三谛通相一心的属圆教问曰此两观既竝是圆教何意为两答曰通相三观约通论此恐是方等教带方便之圆非如法华所明也释曰言带方便之圆者乃部中圆接通别人所修也如于入空位受接者乃能达空即假即中虽三谛圆融而从本受称但通名空观也例如声闻至法华后已是菩萨而从旧立号且曰罗汉出假修中二位被接类空可知故净名记又云通相虽圆然带方等乃成圆中之别相耳有谓通相三观是修渐次止观者且净名记自云通相三观是方等教非如法华所明今渐次止观是法华行故不相类问荆溪既云通相是方等圆大师何故但于净名疏中出此观相而光明等疏全不明耶答净名经中有三品之文正明此观故得明之诸经无文但有其义故余疏不说又既云通相是带方便圆例知华严般若部中悉应有之以皆有被接人故。
是就别意者非指别教葢前别对三教以释故云别耳。
前譬就外者即前盲不见色等三皆就外法为譬以色像及月悉是依报外法举此以喻佛性。
今譬就内者以十二因缘是举正报内法以喻佛性故也。
此唯在人非谓外物者此疏主消经亦外之言非是山河外色葢约十二因缘中正报之色为能喻耳此乃疏主辨能喻之物非谓所喻佛性不遍外物也荆溪恐他强执章安之语谓性不遍无情故探取喻意以显内外之言该乎依正与所喻之性法合㳷齐然但依章安义亦无爽荆溪为时人故重更申释。
又云下疏主再出异义既以在胎出胎为内外则亦但正报而已。
内外贪求及为内外事者既云外贪外事是则兼于依报尘境也。
但取十二以为佛性者为字恐误应云以喻佛性。
支支别辨者如云无明是惑行是业等。
为令下明别辨之意令识三世因果相生故分惑业等别。
岂可下明互具也如无明时亦具行识乃至老死老死亦具余十一支中间类尔是故十二各具色心如无明虽在于心既具名色等支当知亦有于色而色兼依正文云亦内亦外葢谓此也以例佛性界界互具。
况一切下正明所喻佛性一念凡心十界具足也。
一切众生者一切之言不出十界此事造十也。
念念具足十界百界等者此明理造也依正即三种世间一一世间各具十如因果故成三千既具十如即具十二因缘以十二因缘即十如故故云依正因缘指理具三千依正收尽在凡在圣数无增减此性显时依正融通能为大用众生隐故而无事用但有理性因人具果人之性故名佛性故内下经云亦内亦外之言虽约正报因缘不妨兼于外色以喻佛性体徧其义善成故云意兼多义。
入胎五分者毗婆沙释从识至于现身死来合有十时胎内五时胎外五时名为五分与今经不同。
此色与众生之名者谓揽色之实法立众生假名也未有想受者未能想像前境领纳苦乐也。
五果之后者受是五果最后支也。
胎内行心之初者于胎内能起贪嗔之时也。
初名爱下此约胎中以说。
中名取者以爱故而起贪求之心。
后名有者贪求心增长名为有也。
但转名名之者以在未来故故转识名色等名而名生等。
不具苦受等者但有余二不具三故名无三受。
经歌罗逻时死者谓六入未具一歌罗逻二阿浮陀三闭尸四伽那五波罗奢呵翻名辨相如前记如是等时名名色于此位时死者但具前四支而已。
无中庸之舍者不苦不乐名舍受故。
始终长望者有二意一三界长望更互受生故二支支长望各具十二故此乃三界众生等有十二。
众生等有佛性者一一众生心地各具三千依正三谛之法与佛心地更无差别彼彼互遍何所不收。
待缘方见者待教行缘方至初住见佛性也故下经云若能听受咨启大般涅槃则见佛性此即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入圆位也。
经十二部中虽不闻有者此叙昔小乘十二部也。
长出三事者即下云何为乐句但有双非一句准诸句合有苦非苦二句则成三十六句又章门及解释大体专明众生本具此理诸法具足皆是三谛与诸佛菩萨更无差别修习即得。
今明以大涅槃心修者虽是小行以圆顿观了之即小而大即偏而圆前云有化他故是大未能简偏。
保非为极者化城涅槃非是究竟执为究竟也。
灵味寺名令正人师前云灵味皆指宝亮故今云令正以别之。
解脱翻无累者此说无凭解脱是此方之语如何更用翻译。
大乐即出家人乐者此释经一者出家乐也以出家最乐故以大乐释之故经云在家不乐犹如窂狱。
应是戒乐者出家以戒学居先故。
毕竟即菩萨乐者以分见毕竟之理故又菩萨虽是因人望彼权小得毕竟名。
但有九者无第十以涅槃化众生故。
私云皆不尔者今经以大涅槃为体岂用小论以释因内外缘者应以闻法为外缘思修为内缘藉三慧因缘得未来涅槃之乐又戒为外缘定慧为内缘。
出菩萨地经者即菩萨善戒论一名菩萨地经故彼经第二云云何名快乐义快乐义有五种一者因乐因行善法得他世乐是名因乐二者受乐从因因缘身得增长心得安隐是名受乐三者断受乐修习圣道断诸受故道得增长无有诸受名断受乐四者远离乐永离烦恼身心无患名远离乐五者菩提乐受常乐故名菩提乐始从修因终至佛果故云从浅至深也有本云菩萨乐者文误。
地前十住全不见性者此简别位显经云十住是圆位住即地故同见佛性。
经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者名字位人尚知他有岂十住菩萨而不知耶此亦抑之云不能知耳闻见者谓闻佛所说因而得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