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子吼品之五
定慧相资者以法互助故曰相资法体无二名为相即。
果知不破外人等者师子既非自立其疑但是引佛偏教设难故知向下佛约总别二破悉是自破昔时偏说非破外道及师子吼也。
何所不该者不然之语该收邪执及以三教。
若小下小共渐如次对三教。
皆堕不然之中者以前三教定慧体异不相即故。
但是下明佛总别两破但破内法偏渐之留滞非破外道之闲邪也此语出僧肇中论序彼云百论冶外以闲邪斯文祛内以留滞然闲训习训防周易闲邪存其诚闲训防也今云闲者葢取习义谓外道习邪何者下先叙师子以别为难。
次佛以下明如来以圆为答。
其犹水火等者智明惑暗若水火冷热大异烦恼如冤贼能害智慧之命也。
自别已还等者前三教皆谓惑智大异。
挟此为难者挟偏难圆也明文虽约定慧体异为难其实兼难惑智两殊以定慧是能破烦恼是所破故前经云若毗婆舍那能破烦恼也。
祈于异闻者祈告也谓求告也。
法界之解惑者法界即唯心之理解惑既唯一心一心岂分能所。
若然下在迷全智是惑既离惑外无智慧故无能破若有智下在悟时全惑成智故无所破。
言何所论破复何所破者非能所之所言所者处也既无能所何处论破。
彪炳文彩分明也。
自三藏下先出师子难意。
不能虗己亡物者虗亦亡也若达自他互徧即空即中则物我俱亡谁论惑智偏小不尔故曰不能。
二乘下明两教二乘不能虗己。
菩萨下明三教菩萨不能亡物。
己我双存下总结三乘有自他智断之主宰。
此则有谁者谁即主宰之称。
佛以下次示如来答意即正释现文也。
谁以烦恼断于烦恼者智慧既即烦恼若云以智断惑岂非以烦恼断烦恼耶。
智慧是法界者法界无外摄无不周岂有烦恼出法界外。
纵令下明佛发到不到之言是纵彼历别所计作此破之彼所犹彼处也。
凡夫不到者谓凡夫在迷无法界内智故不到外惑。
初念破等者初念谓智之前心后念谓智之后心。
若初念下若云初念是伏后念方破者且念体是一初既不破后何能破后既能破初亦应破。
经初到便破是则不到者初念是初修观智伏惑犹是凡心若便能破即同上云凡夫应破也是则若到不到初念后念皆不能破此由别人理外有事则是法界外别有烦恼故须非之今明圆融不破而破破而不破惑智相即体本无二六即甄之有伏有断。
智慧是法界(至)无有异释经若独能破也谓独修于慧不须别修戒定以智慧体即戒定故。
那忽下释经菩萨何故修八正道等八正中有戒定即是慧之伴侣既慧即戒定那忽慧外别修故云法界外而犹有伴等。
既无伴破者谓伴不能破也。
独亦不能者以三学体一故戒定既不破惑则慧亦不能。
经云若伴故破等者谓破惑既由戒定当知独修于慧则不能破惑疏既无伴破乃是反释。
若独若伴是缺减义者如盲与伴俱不能见以喻慧与戒定俱不能破。
不可动转者不可令火性冷水性热等。
与智同性者智以能断为性惑既即智亦是自断知火性本热等也。
决定不能破烦恼者以惑智性无能所故不同师子吼所执别义有能断所断之殊也。
此夺智慧无断惑之功者正夺师子吼所引偏智无断惑用下之纵夺悉约偏智。
自念念灭者谓藏通智及别缘修智悉是无常故云念念灭。
正以性灭夺之者经列二种灭一性灭谓体性念念自灭二毕竟灭断惑证灭也佛虽举二正斥偏智性自是灭灭故无常岂能断惑。
前一纵夺者应云前一纵一夺即前二科也文略耳无常苦空是藏通缘修是别。
后一纵夺者谓后一更夺一复纵也。
不见能断所断方所者方所犹处所也。
智慧破谁者明无惑可破也。
经遗烬说文火之余木也。
无方定慧者圆融自在虽相具相即而二法名相宛然四悉适时有断有证不定系于一方故曰无方周易曰神无方易无体。
即定具慧者即寂而照三智宛然故经云得正智正见也。
定具世间等者楞严妙定即理而事即实而权故具九界生灭等法故观九界但见性具方知诸法有所依本。
引证是者即经云我经中说已下文此是佛引他经所谈五阴生灭是今圆定所具。
经善男子下明举损显益不修则致损也。
经世间之事尚不能了者以有漏五通是世间事若不修禅尚不能得。
经平处颠坠者不修圆融定行则于本具佛界平处起偏小解犹如颠坠。
经心缘异法下至身涉异径不出三业皆为不修圆定致使迷实执权名异法等随文配释亦应可见。
具三菩提者菩提之果亦是圆定本具之法也文似阙略应云三具菩提三菩提是也初句标科次句指经文方委悉。
定为下疏主结例。
此义则疎者以定慧相资犹成异体似滥偏权若云相即方显性融圆义斯著。
玅能断惑者惑智体同不断而断故名妙断。
在危能安等者此明即慧而定故能安能益由心冥寂理故下经云调摄五根堪忍众苦等即在危能安。
经云不为利养下即在损能益也。
经执急则断都管反定如手急执慧如用刀断。
菅草经本作葌说文葌香草也葌非此用。
甘锅者字体作鬲古和反方言秦云土釜也今皆作锅。
慧达清净者圆慧普照不滞二边不著中道故清净三一相即生佛一如故云无愿求也。
此巧用为人者修定则生恭敬之善。
巧修对治者修慧能破悔心等恶然修定亦破慢恶修慧亦生理善但定有寂静之乐生善义强慧有破暗之功故对治义强。
定即有门者依定有支林功德故属有门。
慧即空门者以慧荡诸相著故属空门舍谓不著二法故属双非十二部经双诠定慧故属两亦。
化他四悉者谓他人若因受乐生慢等应教修定等皆如前说但是以此教彼名化他耳。
修者须具者圆修行人必具自行化他之德方名菩萨。
第三修道力用者此科两处分之于前修道中大科当第三复于子科修道因中亦当第三文既相涉故两分之今依大科次第也。
但因答竟等者前卷佛已答师子吼云涅槃无十相故名为无相虽已领无相之旨未晓无生无出等一十二法之义故此问之疏云十法者文逸二字。
皆答涅槃之圆德者圆融无碍因果通收云何二师各执因果。
但是涅槃果果之异者涅槃即果果向十二法皆是果果异名欲克此果复须十法为因也。
经而不为戒乃至唯为第一义等明舍诸相唯求实义谓不著此出世戒及化他利养智断二乘等相唯为三德一心无取无著一止一作无非法界名为唯为最上护持禁戒也。
经身心寂静五阴即涅槃名身心寂静又四禅名身寂静四空名心寂静。
经时语者离非时语儒书尚云寝不语食不言又云时然后言人不猒其言北远曰实语者即离口四过也实语即不妄语玅语问讯即不恶口时语谓合时善言即不两舌真语不绮语。
先问善业次问恶业者以善恶二业受报俱无尽故云何当得成佛。
语端者托佛告纯陀之言以为问端。
经是报无尽者纯陀施佛既受无边人天福报应碍成道故经云何时当得菩提。
经如法句偈者十诵律说有一金锵从地而出欲锵佛足佛作神通上升虗空至色究竟锵亦不舍佛便入海锵亦随逐潜入须弥锵还逐入周徧十方处处逃避锵恒不舍还复本坐锵乃伤足因说此偈。
业力者即十力中第二力也谓佛知众生三世诸业果报等名业力。
故称为大者即经云业力最深也。
初开权者作决定说且顺权机此是施开之开也。
智转重为轻者俱舍云愚智所犯轻重不同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丸䥫小亦沈水为钵䥫大亦能浮。
一以恶业不定者恶自改为善。
善业不定者善或当为恶既俱不定何须修梵行求涅槃。
一行不成者若不晓此由业不定必须修道之旨则如来之行不得成就。
经远离修习圣道者谓不修为远离也。
经不得解脱等者若不解脱二死云何得证三德。
结无修道者既永永定受善恶果报如何转迷为悟修习圣道耶由不定故故迷可转。
现生后三时应受者现世即受名顺现报舍此阴身次生即受名顺生报第二生去至无数劫其间受者名顺后报。
缘合即受者受报之时亦不出现生后也。
既其有益者如经云诸人闻已坏恶果报令地狱空是有益也。
初略经从往昔众生已下是。
次广经从是贤劫中下是然此段经通明乘形三趣及恶人身而疏以地狱为略证诸趣为广证也。
经弶猎渠向反字书施罥于道曰弶正作弶。
经贾客白虎通贾固也固其物待民来以求其利也经说现世报者以现世无恶心是因现世得眼目是报。
不能具说者忍为法界具余五度经文从要且举忍度具戒度之一端耳。
劓刖者于此方即古五刑之二也。
虽不可现报者以地狱之报必须改阴非即世受故复不得受后报者以恶业厚重才舍此身当生即受故云应生报。
此时菩萨者约等觉说也。
同于分段等者必舍身兜率下降阎浮此名顺生不名现报。
虽一生乃名现报者但是因移果易既非舍身受身故是现报。
经缘合则受迷染因缘和合故受。
不合不受者即反迷成悟转染为净则染缘不合故不受生死恶报故经云以是义故应有梵行等也。
不定为得者以不定故则能修道得涅槃即经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也。
储轴为副者储亦副也蔡邕独断曰乘舆之车皆副辖者施辖于外乃复设辖者也若如经云则不移处者即是中途折伤既无副轴则不移处故知初解为优。
合束为言等者持戒捡身学慧照心故唯二也今以禁防身口七支为修身禁防意地三支为修戒修禅那为修心学般若为修慧故开成四若论十支俱名戒修禅为发慧故合之唯二。
入住出三相者谓修善入出住百千三昧也。
梵行具三法者四心各具三法也何者若无戒防三障慧荡三惑定安其心不名净行然疏释经有二义相反经以不修七支为不修戒疏以为不修身经以不修圣行为不修慧疏云不修梵行虽似违现文而得意无在下六复次中悉具此义。
无烧鱼肉者恐秽气至天天食此气故。
经种子精血究竟不净者此五不净中略举初后。
经如𫘞食蜜者涉公云外国有草状如狗𣏌其刾如蜜𫘞贪蜜味而受其刾至死不顾。
兜罗眊杨华者疏翻为杨华也未治本云此言杨华然杨华但翻兜罗之名以彼绵细软如此方扬华故也眊则此方语眊仁志反通俗文毛饰曰眊矟上垂毛亦曰眊。
经𫟃婆者女林如深二切树名叶苦如此间苦拣树言此虫甘之耳楝音力见反。
五胞者头四体是身之相。
四大和合者由四大成六根致有假名实法之异故名身二。
此身自身他者彼身者具足应云此身者自身彼身者他身。
所修之法者所修即三品。
经若见戒者见有戒体防止戒相修时名因成时名果圣上凡下多戒名聚总一别二自此他彼息过名灭余善名等修上七门名为戒修修人名者戒能到果名波罗蜜见如是相名不修戒。
经若见心等者远云见有心体攀缘心相往业名因报心名果多心名聚心王名心想等名数总一别二自此他彼断离名灭心法名等。
经若见慧者见慧体体谓慧数觉知慧相余并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