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如品之二
爱是现在那忽言故者彼自立难也。
乃强下恐被他难故有此释。
由行得爱者此爱即行已属过去非现在爱义不符文名为强解。
无明爱为新者此取始托胎时闰生无明及现在爱既俱今世所起故竝属新此直据烦恼道说也而经云故者乃约业道望之则惑能闰业既在业前乃名为故。
取有为故者直约业道能招苦果则因故果新而经云新者乃以烦恼望之业是后起所以名新此师解义极成迂曲然又不顾取是烦恼而谬判为业故招今破。
那忽为新者忽应作不盖字误也此责古人汝若据烦恼无明爱为新且取亦烦恼何得为故故云那不为所。
无明爱新下此竝破也无明爱取竝三烦恼二既为新取支那忽属业为故耶此乃以惑为业抑新为故反违己说何谬如之故云最为不可。
取从无明爱起者应云取有文逸有字。
即是枝末者无明爱是根本即故取有乃枝末是新无前诸失者无上二师失也初师有以现为过失次师有以惑为业失。
与观师同者今家用观师义也。
经云取有名新者此二皆现在因故云新也问爱亦现因既以未来望现得名故者取有何故不尔答爱是现惑之始取是现惑之终乃以始惑别受故名有是现因之末新义自显此新故义并前古师共有四解今师之美无得而称今更私加一释以显经意多含言无明属故其义可知爱虽现惑若望取有既在前起故亦属故取有望爱悉名为新所以但举惑业以明新故者此二为因能招苦果因灭果亡故约此二。
经儒雅者儒仁也雅正也。
经而来咨启者左传曰访问于善为咨。
乃开问端者即经云随所疑问吾当答之。
经三种即三毒十种即十恶三毒是惑十恶是业问十恶中意三岂非惑耶答与身口指应者属业但在意地属惑一切有即二十五有也。
少分得度者那含欲惑方尽分证涅槃故云少分。
优婆塞经明必四月者四分亦同律云有裸形外道名布萨与身子论义结舌叹云[豆*寸]小者尚尔况堂堂者乎至䟦难陀所而求出家后问其义而不能答即生念言沙门释子愚暗无知即便休道比丘白佛佛言若有异学来投出家四月共住。
只是一时者佛法立三时谓春夏冬则一时有四月也。
根性不同等者谓根利之人不必四月。
或言止观等者奢摩他此云止或云定毗婆舍那此云观或云慧。
麻襦杯度者并东晋时人而无名字但见常著麻襦及能乘杯度水世人因以立号事迹如梁传襦者说文襦短衣也。
但分文在人者经文节段非佛亲分既属人情理宣择善故依观师分为四段。
弘广问终者弘广是下经第九外道古师皆谓与此纳衣立义相关故征下对辨。
问始是问流来等者此用摄大乘师七种生死义以配此文言七种者一流来二反出三分段四方便五因缘六有后七无后流来是迷真之始反出是背妄之初而云问终是问反出者谓涅槃之始是生死之终也。
佛常默然者如前所引十四难皆不答也。
复何处来者如前疏文破识窟义。
知答不去者以佛答文不去前难故知前问不难流来所以如来随问解释若问流来佛定不答。
纳衣下正示所问义也初立义征文。
解此下二师异解。
于生阴前起爱者谓见地狱反更生爱正在中阴故云生阴前也。
有身有惑皆约中有亦起爱心者亦起才起也。
即便得身者谓于中有身上起爱而得生阴之身。
身前烦恼在后者于中有身起生阴爱故。
于死阴后起爱润生者此不论中有之身但约于死后起惑而受生阴故经云反更生爱即生其中也。
此下牒佛等者经从何以故去。
若烦恼在先全未有身等者此外道据众生有始以难既元未有身此时烦恼从谁而起故下荆溪云诸大乘经云无始者不独身不独烦恼若一在前一则有始故知古人云问流来者非不一途但失始领无量世中作善不善等义故为今师所破应知此经正难佛说因缘润生傍执外宗有始为难。
若烦恼复因烦恼者若云未有身时有烦恼不从身生还从烦恼而起后起烦恼因先烦恼而有若然者烦恼不得为先以身前烦恼复更因前烦恼而有如是展转相因至于无穷则身前烦恼不得为最先也总结三义者即经云先后一时也一惑先身后二身先惑后三身惑一时。
如此土严具者鬘等类如此方冠弁鞶带严身之具也。
工匠揆木者揆度也左传曰山有木工则度之。
经车舆与诸反说文车舆也。
谁之刻画者蚶形谁刻蛤文谁𦘕引此助证自性之说经中但言龟等不云蚶蛤然此外道与此方蒙庄所计其义颇齐故庄子云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又曰雨为云乎云为雨乎孰降施是皆其自然也。
经钓饵服虔云钓鱼曰饵。
性是其宗者自性义是其宗计故。
佛逐破等者以此外道但计五大为常诸法悉是无常而云俱无因缘故招并破。
不应祠祀者尔雅春祭曰祠注云祠之言食礼曰祷祠祭祀供给鬼神。
纵则应定者经云当知诸法各有定性即是纵也。
经若有下纵而复难也。
甘蔗只合常守自性何故作浆作蜜等验知皆从因缘生也。
经酒时不饮者谓浆蜜经停变成酒也饮则犯提。
后为苦酒者苦酒醋也谓酒变为醋饮之无罪。
别难中即无者双难中但难先后别难但难一时不具三意故云即无。
结难中有之者即经云先后一时义皆不可即具三意也。
次正答三难者文误应云次答正难。
相对而来等者此明外道正难烦恼在先难身在先者相对傍难故云非其本意。
还成我义者明佛不曾说身在先若云在先是汝自立还为我破则成我所立烦恼为身因之义也。
除彼所计之一时者非外人定计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之一时也。
若是下彼明一时乃是邪计故云此则不可。
此是前后之一时者虽烦恼为因以身为果则因前果后而烦恼与身一时而有故云前后而一时。
亦是下虽一时有要因烦恼而得有身则似因前果后故知约理则一时就事则前后次文自显故注云云。
缘成由果者中论第一观因缘品云缘成由于果以果复缘先故名未有果何名为缘故论偈云果先于缘中有无俱不可先无谁能缘先有何用缘此即总破一切因缘也今经明一时前后以山因果彼破此立其义不同故云此别有意。
不独云身不独烦恼者以众生无始故则烦恼及身俱无始也此则实教所谈。
今经下以机缘宜闻权说意令对治破惑故说烦恼为先。
仍带理说者理无前后事有前后故云虽也。
故知实理等者实不称机却成余法。
实而下约实理明之则因果唯心孰分前后岂但过去现在亦然并由理具三千故使同归不二。
何以故下征释无前后义也。
因果无二者因果之事岂离十如界界十如同在一念一念无别岂有两殊故云无二。
色心体一者若因若果不出色心色由心造当体即心色即是心色外无法心即是色心外无法故云体一。
三道(至)无乖者苦道即法身烦恼道即般若业道即解脱若道即果二道是因百界三道咸即三德不纵不横刹那理等故云一念无乖。
五阴(至)理等者色解脱乃至识解脱百界五阴咸即解脱此五解脱五一互融一念无乖故云刹那理等举要言之一念三千摄无不徧因果同时何须致惑。
贵在下结示经意实理本无前后只由外道执无因果故明前因后果以破其执邪执既破了一实性同太虗空岂有前因后果之殊亦无内惑外身之别故云空无前后内外谁施。
三十下总显一经咸同此性当知卷卷品品名相虽异要其所归不出三德故使揽别成总以立首题故云三十六轴唯从涅槃从顺也唯顺所诠三德以立涅槃之称。
五十二下三十六轴即能诠之教五十二众即禀教之人教诠人证岂出斯理上云涅槃此云佛性名字两异理体一同三灭三因即是三德纳衣了解成当机人守株尚迷乃结缘众。
两段者即初一时二前后共有二行文也一时则正明实理前后则兼带权说执破权亡一理弥频释疑之要岂虗言哉。
旧说下意谓须约众生之始乃得因果同时自余但是因前果后。
用业得身必由烦恼者既由烦恼润业复由烦恼润生润业故牵果润生故受身故云必由也故于文中列出二种言润业者由烦恼故造作三业如因水润牙乃能滋长故曰润业烦恼润生者即初托胎时于母起爱于父起嗔乘此烦恼遂受识名色等报故曰润生烦恼此惑正在生阴之初也。
身果为奢者润过去业感现在报润现在业感来世报隔生賖远则非同时。
今之下即经云要因烦恼而得有身者正明润生烦恼如前疏云恶因缘元见地狱时反生爱等即此类也。
若依下引诸师明起润生烦恼之处数人及灵味皆约生阴之初起润生惑则得因果一时之义其余诸师并约死阴起惑以润来生非一时义今所不用。
但今依后解者依灵味解也故下结云微采灵味之说。
得言下示今义也凡引三文初引迦叶品次引十地经后引渐俻经皆证润生烦恼与识同时即是因果一时义也文中先引文次润生下释义初引文中爱无明等者由于父母有憎爱心故所以托胎故云得住寿命。
有漏有取心即是识也热恼种子即润生惑也由中阴识心起惑故使现识托胎故云生热恼种子及有漏种子也。
润生下释十地及渐俻义也。
之异者异应作惑字误也谓润生之惑虽在现识前起而正由中阴妄识是有漏故所以起惑令现识托胎故云是润生至结之也。
是为下结显二经明由识起惑令识托胎故云有漏有取心生热恼种子也。
已有下即显三经所明皆是生阴之初有染污识即结果报岂非身惑一时有耶故云即是至之义也有本作三义者字误也。
微采灵味之说者结示前文稍依灵味彼前至亦不可牒前纳衣难问。
今答一时而有此义者虽因果同时而有因前果后之义岂同外道自性之计故云殊堪反于邪难。
实有相因之义者相因即前后也。
还明一切法实有因缘者此即佛法明正因缘。
直云下即是外人邪因缘此乃佛反破之汝既不许我说正因缘汝亦不应说邪因缘也。
三师外道者即迦毗罗僧佉勒沙婆如前说。
彼家者诸外道也。
现在一世相生者外人但计二十五谛从性生大等有主有依以为因缘不云从过去业力因缘为此义故与佛因缘异也。
主谛依谛者梵云陀罗骠此云主谛求那此云依谛色是火家求那者即展转相望以为主依也如五大为主五根为依由根取尘则五根为主五尘为依故云色是火家求那也。
云云者谓风大造鼻水大造舌地大造身主依亦然主则是因依则是缘故一世相生有因缘义。
破五大性者彼执地性坚乃至空性无碍体性自尔非因缘成五大既尔一切亦然以成自性之义今佛以五大随缘不守自性以破邪执。
是彼家地者外道计酥腊等是地大也故佛约此破自性之执。
或时为水等者遇火则融为水冷时则凝为地。
举为五大者佛广破地火二大二大既无自性余三可例。
不言三大等者即释经是五大性即是因缘义也若无因缘汝何不说三大四大既须定说五大岂非因缘。
经如世人等者举事类责汝将五大类一切法者何异世人说出家之人持戒精进便谓旃陀罗亦精进持戒也。
此中两双者此用成论中外道义以消此文。
香相品者成论第五香相品初问曰多摩罗䟦等众香合故其香异本为即此等众香更生异香否答曰因香和合更生异香如青黄色杂更生绿色有以种种业因缘故生种种香又卫世师人谓白𨭛𫓪钖金银铜等皆是火物而是中有香故知非唯地有故云说香为地。
从后双者下全是彼论第三四大相品文。
不随寒缘是地者汝谓本是水故所以不云是地岂非有因缘耶。
此是芰角难者谓菱角斜难也以风之初动难水之后冻以此初难彼后名芰角也。
若例难者即横并齐难谓以此初难彼初以此后难彼后名例难只为经文义通两句故此从容释之。
应有物不动尚不为风者不字误应作名字如物不动则不名风何故不流者犹得名水此横例以难。
而今下作芰角释义甚符经文。
水本下只是以风之初动难水之后冻耳。
又解下约例并寻文可见。
冻时名冻者但云冻水不云是地也。
善恶觉观即生贪嗔者应云即生贪嗔解脱疏阙文。
经外因缘故则能增长者外能助内故内有善觉纵对恶境亦皆增长解脱也如内修忍辱外逢逼恼内忍转增猪揩金山喻意可识内有恶觉纵值三宝善境亦只增恶以毁谤不信故。
果报参差者应知或时根具是后报贫穷是生报贫穷是后报根具是生报今虽残缺后或根具今虽贫穷后或富贵此乃顺经三报以释谓因或并具但受报参差故有根具贫穷等异若约修因有偏以说者富贵由行布施根具由不嗔害因中多施而嗔害故果上根缺而饶富余皆例尔。
二种无法者前计虗空兔角二法也。
弃通从别者随机授法大小适宜徧乎一代故曰通五时次第前小后大故曰别。
初起下示一期用法次第文中且指小初故云初起道树也。
多用因缘破性者如为提谓说五戒等即人天因名正因缘以破外道自性之执。
次用无常者自执虽破仍滞人天生死故说无常令他出离此皆鹿苑时也。
用体破析者方等虽四教并谈意在转藏成通故。
用分别破析体者般若意在转通成别故。
中道破二者法华一实废三教故废析体是破空边废分别是破有边。
圆常破偏渐者涅槃谈圆常破三教之偏渐也圆常即中道偏渐即二边名异义同法华涅槃所以同味徧乎经论者以五时经各有其论菩萨造论通经各依本部申义。
今大下示今经随机不定若依次第则今经但合谈圆常破偏渐既有外计还用初教因缘以破之故云葢随其病等此乃今经重施之意也。
初后既然者后教既用初药例知初教亦用圆常但此显彼密耳。
中间亦尔者谓方等般若唯除法华以法华唯是一圆仍无秘密故也。
于一切下明五时化物随四悉机或显或密常用四教。
而次第宛然者约一分先小后大之机则不失五时次第但诸味中有新入者故须互用。
更须悬作等者此段虽无前后已有故须于此准义悬作如哀叹品中比丘说劣三修即是以无常析空破正因缘如诸品中说如幻如化等即是以体破析说次第五行菩萨法门即是以分别破体析复有一行名如来行即是以圆常破偏渐诸如此例览经思义皆可意得不暇烦文。
内道正教正义者即人天教正因缘义。
小乘贤圣等者即柝法也教谓三藏教行谓柝色行位即七贤七圣理即偏真涅槃。
大乘下即体法及分别也以通别二教俱名大故教行等约二教说之。
包括下举况谓展转相破或依五时次第而施或于诸味随病互用尚至破别何况破外故云况复执性外道邪。
一一须作者以十仙俱是外道新入如来悉用初教正因缘义破之诸段疏文悉合具叙不定次第二意但避烦文而于此中备述以例前七后二皆悉同然。
复次应知虽用偏小而皆会圆则与前四味其旨永异。
其本有四念者谓常无常曲直也。
佛亦作四句者彼但默念浅事谓乞食等佛乃显答深法谓涅槃等以浅形深欲令舍邪入正故也。
与其名同者谓常等四名。
而意则异者我谓乞食为常佛以涅槃为常即意异也。
佛方为说者说彼邪执之意也。
乃跨节者彼念世间民事佛答大乘深理故名跨节所表之理者谓外道所立常无常曲直之名密表佛法四义故佛因彼邪名示以正义此亦开邪示正之方轨也后世化物可以为规。
函关下柱者方言云关东谓之键关西谓之𨸎函柱二字并误说文𨸎关下牡也牡亡后反牡所以封固关令不可开也。
至理中众生无尽者以本具十界之性始终无减是以在凡不灭性善故四圣不减在圣不灭性恶故六凡不减凡圣常十生岂尽乎。
私谓准文恐且约事者荆溪依准经文言众生无尽者正是约事谓众生无边度不可尽非约理具也不敢顿违疏义故云恐且然亦不违以事无量者必由理无尽故所以疏主舍事从理置文示意若尔则章安荆溪两义相济。
旧用下复是章安之语非私谓也。
须䟦自佷者俍戾不顺佛化也。
经世尊知已者如来已知阿难为魔所乱将欲发起付嘱是以故问陈如问天魔何以但乱阿难答阿难是其传法藏人恐佛付法令传末代所以乱之。
应是对[改-己+易]者尚书说命云说拜稽首对扬天子之休命孔传曰对答也答受美命而称扬之。
欲折阿难高心者恐阿难自忖是佛亲侍过一切人故须此折。
经入定见如来心在阿难者佛力所加故目连下位能知佛心。
经如师子等者无畏如师子自在如龙威猛如火亦是表佛三品究竟也师子杀兽如戒防非龙能潜水如佛在定火能破暗如慧断惑如来内证三品外有三德我之内外秽弱岂任为侍。
经具足烦恼(至)不生欲心者阿难是初果人欲惑全在故问或云阿难已证三果虽具上界烦恼而欲惑已尽何故叹其不生欲心答慧解脱人遇好境多退为初果以至舍戒还家今阿难不退正可称叹。
脱有本有舍浮者谓毗字误为有字也七佛名义如前记。
各有重任者以慈悲化物为重任也。
夺故不堪者以彼元是小乘故。
与故言堪者今已开小入大故。
此是从弟者即堂弟也。
但欲论近者以亲近故则凡有所说人必信受故隐从名但云吾弟犹己母弟也。
既非外道者破第一解。
又非通说者破第二解于三解中第二义长。
文少不来者梵本未至也至唐麟德中后分适来而有遗教一品即其文也。
以解阿难者阿难为魔罥系以呪解之。
梵音兼义者谓内有持慧外具辨才故名兼义。
断辛等者通俗众故故断辛等。
名婆岚弥者惑恐古本经婆字上有名字或恐字误。
此本携字者然作携音者字应作𡸔纂文云姓也与岚字不同而下云山字有邪正等未详所据此中字义恐是后人擅添非疏主亲出荆溪从旧故且存之读音为岚者力含咸应法师云案诸字部无如此字惟应璩诗云岚山寒折骨作此字。
说文云夏德也者或作忧德并字误应作厚缯切韵注释分明知此字误然此字音并是梵语何须训释然因示其音略指其义亦应无妨广明呪义如前疏记。
新金明者即指真谛所翻七卷为新经也。
思之可见者久本始证亦有肉身故本中亦假呪护故云本迹何殊又虽已久证而无明未尽可指无明为狼虎畏等然今疏文不取此释但约应迹以解故下疏云就应身为论此当示畏。
故人多释下先示难次而有下示义。
皆依前释者作应迹释也。
但古来下追示呪义。
但三宝名种种不同者诸陀罗尼虽种种密语不同三宝摄尽葢密诠一体三宝也。
魔竭大鱼者大论第七云五百贾客入海采宝值须摩竭鱼王开口舡去甚疾船师问楼上人何所见邪答言见三日及大白山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云三日者一是实日二是鱼目白山是鱼齿水奔是入鱼口我曹了矣时船中各称所事都无征验中有优婆塞语众人言吾等当共称佛名字佛为无上救苦厄者众人一心共称南无佛是鱼先世曾受五戒得宿命智闻佛名字即自悔责鱼便合口众人命存。
鹦鹉生天者贤愚经云须达长者敬信佛法一切所须悉皆供给时诸比丘日日往来说法教诲须达家内有二鹦鹉一名律提二名賖律提禀性黠慧能知人语诸比丘往来每先告家内闻知整理敷具后时。
阿难往到其家见鸟聪黠爱之在心而语之言欲教汝法二鸟欢喜授四谛法偈言豆佉(苦)三牟提耶(集)尼楼陀(灭)末伽(道)其家门前有树二鸟闻法欢悦树上次第上下七反诵习其暮宿树为狸所食缘此善心即生四王天阿难明日遂到其舍闻二鹦鹉为狸所杀还白佛言须达家内有二鹦鹉昨教诵四谛法其夜命终不审识神生于阿折佛告阿难缘汝授法生四王天乃至第六天七反生天无有中夭阿难又问六天寿尽当生何处佛言下阎浮提出家成辟支佛一名昙摩二修昙摩。
真境无名等者理本无名因名会理故依一理立种种名。
大品下彼经第九大明品云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若以毒药熏若以蛊道若以火坑若以深水若欲刀杀等皆不能伤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呪是无上呪此即一心三智之般若尚能徧荡三惑二死之毒何况世间之毒而能伤耶照理不虗名曰大明更无加过故称无上。
一数二随等者以彼经说三呪其第三者名六字章句而于呪后广说六道六根六玅乃知前呪只是密说三种六法故名六字然六道是所破生死六根是所破烦恼以经明六根与六尘相应各起三毒故六玅是能破之行今文略举行义以摄余二安痒数息从一至十名数门摄心在缘随息出入名随门不念数随凝寂其心名止门于定心中以慧分别名观门反观观心境观俱寂名还门不起诸垢心如本净名净门玅是涅槃之理六是能入之门能所合标名六玅门广如别说。
鬼神王名者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能为害今此神呪乃是密谈三德则应徧有五能如阿伽陀药徧疗众病若不尔者岂魔众暂闻而能发菩提心耶。
彼既得非想定等者即释背上起义也得非想定而计为涅槃即是非果计果名为见取自恃所证轻他得下定者故知此慢从见取背上起也以外人但伏思惑见惑全在故。
昔非想地等者指须䟦旧习故云昔也非想地自有慢心非前散心之慢故云犹有慢在。
而彼得下定者即是他人得下八地定也。
我心殊多者谓我已得非想故轻慢于他。
但无现在因缘者以不知众生虽有过去寿业要赖现在饮食因缘及现作苦乐因现受苦乐报等但云过业以感现果所以成邪。
现在无因等者经云本业既尽即现在无因也众苦尽灭即未来无果也。
其人邪见拨无者谓兰那拨三世因果亦不许过业感今现果故云不说业行。
正谓无定之报者谓不定果也。
经若以断业因缘(至)不得解脱者斥彼显过也以造业由心必断惑心乃得解脱。
多作六行等者谓猒下苦麤障忻上止玅离亦曰胜玅出。
作八行观者亦名八圣种观然此八观有总有别总者总以八观观彼四阴和合不实别者以无常等治四阴理无常观识若观于受空观于想无我观行以癕疮等治四阴事谓观受如癕观想如疮观行如毒观识如箭若止观中引用即云受如病想如癕行如疮识如刾又观空处如病识处如癕无所有处如疮非想处如刾其名虽异其治大同以有此八心易生猒疾能舍离修习无漏问四禅但以苦麤障三而为方便空等四处何须用八答空处定细不说八过过患难识凡夫亦有依六行者不及圣种之速疾。
今此须䟦等者此之经文即外道修八观之显据也但例等者若例佛教应须具八而今但七阙无我故以外道下释阙无我之意然又佛教八观但破无色今外用之通于色界。
涅槃无想者真实涅槃实无想心汝今妄计非想以为涅槃是故存于细想后堕无间。
受是恶身者从地狱出受飞狸身此乃如来悬记其事。
经况其余者况劣蓝弗外道也。
归伏文为三者后分未来故只三段今有后分乃有第四须䟦出家也。
想是智名等者智即能观三观境即所观三谛三谛分显则断分段变易两种三有故经云能断一切诸有也。
经一切法无自相等用衍门四句推捡令入毕竟实相空理也。
此空遣于俗有者以毕竟空荡二死有。
三乘异观者乃是今家析法三乘耳。
三乘同观者即衍门体法三乘也故引大品三兽度河为例。
同观中道者以今经同了圆常故同观中道则是行渐解圆若以圆位收之则声闻菩提当七信位支佛菩提当八信位菩萨菩提是初住已上虽同观中道而随根利钝证入浅深此与前四智观因缘不得相类前四偏圆解脱以成四教今三则行渐解圆同归一实是知前四今三不无所以。
如法华经损生者即分别品中一生至八世界微尘一一配位以说而今经有发二乘心者以重施故然虽发小心与前三味不同今此乃是解圆行渐但寄二乘法中修行云发声闻等心耳亦可作大乘声闻释之即法华云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也。
须䟦悟道者北凉梵本未足故此得道之文方有九字今后分既来此之九字合在后卷出家文后安之开善下开善哀幸也谓如来最后度须䟦一人而便入灭故云自斯至哀伤也。
然皆下其余虽未得度而幸闻法结缘故佛灭后四依传法得圣道者其人甚众斯皆此会下种结缘之人也。
今经下今师劝勉涅槃五分其文已周所阙其余但是用章少分而已故云经教满足故诫后人逢斯至典唯宜勉力自行他化虽曰未证必谓之近。
脱复下其有不遇斯典不达圆常则三惑浩然二死重积方将没溺苦海如何可出故云没苦如何。
居士下引经证阙据彼经所谈知此犹阙三品然今后分乃有四品遗教还源二品则当嘱累茶毗廓润二品则当烧身起塔之文尚未至此抑又今后分四品与此所指三品数既不等前却亦殊将非译人随情安置故有不同或恐天竺梵文由来自异例如仲尼之教出自此方尚有齐论鲁论开章各别况彼佛灭时賖结集两异传来梵天岂得皆同凡诸经翻译前后不同者皆如此例也呜呼章安祖师未逢后分顾我眇劣而覩全文随力赞扬幸莫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