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师诲曰教。王命曰诏。今佛为法王。师范人天。所垂言句犹如君命。故云教诏也。顿破无明曰开。豁然贯通曰悟。又开除惑障。令悟体空也。
一一。对诸疑言。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也。
【钞】顿下。先通能所。上局能化。下通所化。故交光云启闭曰开。自惺曰悟。
(文)又下。次局能化。义本清凉。
一下。如佛在于鹿苑。初为陈如说曰。世有八苦。谓五阴盛苦。生苦。病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如是诸苦。由我为本。应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若人不知四圣谛者。不得解脱。次为四人说曰。汝应知色受想行识。实是无常苦空无我。又往王城住于杖林。为瓶沙王说曰。大王当知。此五阴身。以识为本。因于识故(意识也)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于色。而此色法生灭不住。如是观者。则能于身善知无常。如此观身不取身相。即能离我及于我所。若能观色离我我所。即知色生便是苦生。若知色灭便是苦灭。如此观者。名为解脱。不作斯观。是名为缚。王闻法已。心开意解。与八万大臣那由它诸天。各离尘垢。得法眼净。准上所答。则知诸疑无有不悟者矣。
△三普会蒙益。
【疏】佛下。先总标。众法相生。名曰众生。璎珞云。顺理生心名善。乖背为恶。又益物为善。损物为恶。善为能治。恶为所治。善恶皆在一念心中。一念善则恶止。一念恶则善灭。改恶迁善。无如不忘念也。
【钞】众法。五蕴也。色心和合。成众生故。
不忘念者。遗教云。不忘念者。烦恼不入。若失念者。失诸功德。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文)。
【疏】何下。后别释二。先恶何句征也。身下列也。身三下释也。
令前人命断曰杀。有三。或用内色。谓手足等。或用外色谓刀杖等。或双用内外色。谓手执刀杖等。不与而取名盗。有八。或灼然劫取。或潜行窃取。或诈术骗取。或势力强取。或词讼取。或牴谩取。或受寄托而不还。或应输税而不纳。污秽交遘深爱不舍谓之婬。亦有和顺强暴二种。两舌者。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离间恩义。挑唆鬬争等。
恶口者。谓粗恶骂詈。忿怒呪咀。令他不堪等。妄言者。谓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虗妄不实等。
绮语者。谓庄饰浮言历语。艶曲情词。导欲增悲荡人心志等。
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妬忌曰嫉。虽属瞋分。亦贪所感。圆觉经云。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文)依对现前不饶益境。瞋恼忿恨。起诸凶暴曰恚。
于诸理事。无明迷暗曰痴。由此无明。起疑邪见贪等烦恼。此十恶业。作有三品。略举四重。一约时。谓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俱重名上。随一时轻为中。三时俱轻为下。二约境。杀人为上。杀畜为中。蚊蚋为下。三约心。猛利心作为上。泛尔心作为下。处中为中。四约人。具自作教他为上。唯自作为中。教他作为下。
以要言之。纯从分别所发恶业名上。杂从见爱烦恼所起名中。但从任运所发恶业名下。华严云。十不善业。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若生人中。杀罪得二果报。谓短命多病。盗得贫穷共财。婬报妻不贞良。得不随意眷属。妄语多被诽诱。为他所诳。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贪嫉心不知足。多欲无厌。瞋恚常被他人求其长短。恒被于他之所恼害。邪痴生邪见家。其心谄曲。是故应当远离十不善道。(文)如是下。结也。不顺圣道者。戕法身。伤慧命。损功德。失法财。乖理害物。故名恶也。
【钞】身三等者。谓身上所恶有三。口中发业有四。意地起毒有三。意地为本。余七为末也。妬忌嫉者。诗传云。以色为妬。以行为忌。害贤曰嫉。修罗一类。嫉贤忌行。佛为诸天说四念处。彼说五念处。佛说三十七品。彼说三十八品。
虽属下。难曰唯识谓嫉是瞋分摄。余经论明贪为意首。此云何通。故答释云。虽瞋亦贪发也。
圆觉下。引证可知。由此起邪见者。则痴为诸烦恼本矣。一约时下。瑜伽云。三时复二。一者约心。如疏。二者约时。尽寿作为上。多时为中。少时为下。
(文)猛利。强盛也。泛尔。不获已也。
教为下者。自不忍作故。
以要言下。准如来秘密藏经。大迦叶问佛。十恶何者最重。佛言。杀及邪见。释曰。此即十恶互望论耳。又经云。十恶等乃至小罪。坚执名犯。若不坚执。乃至无间不名为犯。释曰。此即约心意明邪见执著为重。言不犯者。意是轻微故。从见惑起者为上。思惑起者为下。杂者为中也。华严下。明果报。三途是正报。人中是余报也。疏云。因有三品。果有三途。然依正法念经。三途各有边正。正者为重。边者为轻。正鬼望边畜。则饿鬼罪重。故杂集等。鬼次于狱。若正畜望边鬼。则畜生罪重。故今经云。下者饿鬼因。又十不善。各有二果差别。一报果差别。所谓三途异熟。二习气果差别。即人中残报。是正报之余。经云。若生人中得二种是。又杂集瑜伽等论明三果。十不善业异熟果者。于三恶道中。随下中上。受旁生饿鬼捺落迦异熟。等流果者。各随其相。感得自身众具衰损。所谓寿命短促常贫穷等。如其所应。增上果者。各随其相。感得所有外事衰损。所谓外具乏少光泽。俱舍论云。何缘此十各招三果。答此令他受苦断命坏灭故。且初杀生。令他受苦。受异熟果。断他命故。受等流果。令他失灭。受增上果。(文)盗得下。必影略其文。以明人中余报也。
【疏】是下。后善。十善对十恶立。以止恶故即名为善。谓不杀。不盗。不婬。不妄。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嫉。不嗔。不痴。此名止善也。复有十种行善。谓放生。布施。梵行。诚实。质直。和合。柔软。喜舍。慈悲。正信也。行十善时。亦有三品四重。一约时。如欲行善时。正行善时。行善已时。三时无悔者为上。作已方悔为中。正作能悔为下。二约境。于劣不杀为上。如蚊蚋等。于胜不杀为下。谓父母人等。余者为中。如禽畜等。三约心猛利重心为上。处中心为中。不获已而心为下。四约自他。具自作教他为上。唯自非他为中。自虽不作而教他作为下。下者修罗因。中者人道因。上者诸天因。华严云。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文)则十善业。该于十法界矣。十法界报。尽出自心。 恶。十善翻为十恶。便成三途。心善。百非转为百行。便成五乘。心生心灭。不可忽焉。至于善果。具如十善业道六波罗经。
【疏】十善下。十善。即五戒。亦世间五常。但开合有异。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婬礼也。不妄语则摄口四。信也。酒能昏性起过。制不饮酒。以防意地。则摄意三。智也。故十善道。为世出世间善因善果之本。
下者下。修罗因时。怀猜忌心。虽行戒善。欲胜他故。下品也。在人因地。善念淳熟。数修施戒。不轻他故。中品也。天居因位。善心猛利。戒施超胜。慈育物故。上品也。
华严下。引证也。疏云。人天是世间之善。人善为下。欲天为中。色无色界为上。(文)圭山云。三乘是出世间善。声闻善为上下。缘觉善为上中。菩萨善为上上。佛善为上上中上。(文)又清凉钞云。然其十善。亦有三果。异熟果者。离三恶道。得生人天。等流果者。即于彼处。各随其相。感得自身众具兴盛。所谓长寿无病苦等。增上果者。谓即于彼各随其相。感得所有外事兴盛。资具等物。精微光美。受用无乏。(文)十法界下。贤首品钞云。若心念念专贪嗔痴。摄之不还。拔之不出。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恶。此发地狱心。行火途道。一若心念念欲多眷属。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恶。如调达诱众。此发畜生心。行血途道。二若心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叹咏。内无实德。虗比贤圣。起下品十恶。此发饿鬼心。行刀途道。三若心念念欲胜于彼。不耐下人轻他珍己。如鵄高飞。下视人物。而外扬五常。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罗道(四)。若心念念欣世间乐。安其臭身。悦其痴心。此起中品善心。行于人道(五)。若其心知三恶苦多。人间苦乐相间。天上纯乐。为求天乐。闭六根不出。六尘不入。此起上品善心。行于天道(六)。若其心念。欲得利智辨聪。高才勇哲。鉴达六合。十方颙颙。此发胜智心。行尼犍道(七)。若其心念欲大威势。身口意业才有所作。一切弭从。此发欲界主心。行魔罗道(八)。若心念念五尘六欲。外乐。葢微。三禅之乐。由如石泉。其乐内熏。此发大梵心。行色无色道(九)。若心念念善恶轮环。凡夫躭湎。贤圣所诃。破恶由净慧。净慧由净禅。净禅由净戒。尚此三法。如饥如渴。此发无漏心。行三乘道(十)。若心若道。其相甚多。略举十耳。(文)余可例知。百非百行者。瑜伽论云。谓有十事。一少时作。二多时作。三尽寿作。四少分作。五多分作。六全分作。七自作。八教人。九赞叹。十随喜。十恶用之。即是百非。十善用之。名为百行。(文)五乘。谓人天声闻辟支菩萨也。十善业道者。经云。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故。若离杀生。得成十法。谓施无畏。起慈心。断瞋习。无病。长寿。非人守护。无恶梦。解怨结。无恶道怖。命终生天。离偷亦十。谓财盈。人爱。不负。赞美。不忧。善名。无畏。安乐。怀施。生天。离邪婬四。谓诸根调。离諠掉。世所称。妻莫侵。离妄言八。谓口香净。世信伏。言敬爱。安慰生。得胜乐。无误失。尊奉。慧胜。离两舌五。谓身无能害。不坏眷属。信顺。法行。善知识。离恶口八。谓法度。利益。契理。美妙。承领。信用。无讥。尽爱。离绮语三。谓智人爱。如实答。威德胜。离贪嫉五。谓诸根具。财自在。福德。位尊。利息。离瞋恚八。谓无恼。无瞋。无诤。柔和。慈心。利生。相严。生梵。离邪痴十。谓意乐侣。信因果。皈佛。正见。生人天。福慧增。行圣道。舍恶业。住无碍见。不堕诸难。(文)解曰。上皆明华报也。又云。行十善业。若能回向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不杀报)。清净大智(不盗报)。隐密藏相(不婬报)。如来真语(不妄语报)。魔外不坏菩提眷属(不两舌报)。梵音声相(不恶口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不绮语报)。三界特尊。皆共敬养(不贪嫉报)。观者无厌(不瞋恚报)。神通自在(不邪痴报文)。解曰。此是明果报也。六波罗者。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净戒品云。此十善业。一一皆感四种果报。一现在安乐。二烦恼怨贼。势力羸弱。三于当来世常得尊贵。无所乏少。四精勤修习。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文)解曰。前三花报。后一果报也。若约转三障义。二转烦恼障。四转业障。初三转报障。若约转三报。初二转现报。葢报由业感。业由惑造。今了业因。不从报法起惑。由是惑种羸弱。业现衰残也。第三转生报。第四转后报。既十善报。其大如此。奈之何不奉行哉。
△四返妄归真。
△三经文三。初序分二。先证信序二。初序成道思惟以证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