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行品第廿之一 会疏第十四 单疏第八(初纸已下)
- 梵行体古异解(并)破今解三净名梵
- 菩萨住七善法(知法 知义 知时 知足 自知 知众 知尊𢍉)
- 十二部经相(委悉)
- 修多罗有翻无翻(并)通别
- 伽陀指孤起偈
- 诸恶莫作等四句为伽陀
- 本事本生之异
- 二知义者解十二部经三谛义
- 三知时四知足五自知
- 六知众七知尊卑约十界展转明
- 明圆七善
- 明四心下亦名四无量(付)无量四等同异
- 迦叶难四无量数(付)众生缘等三种慈悲
- 难成论人众生缘对生空义
- 见行多修慈悲受行多修喜舍
- 教门广略不定说十二因缘或一乃至十二以之破四无量定四执
- 佛方便常说无常无常说常等反常不定
- 佛治众生惑不定相
- 无量心说四种所以
- 瞋恚有二种慈悲故治不同(多门分别)
- 无量名四(付)缘与自在相对四句
- 修慈悲怨亲中境各有三品成九
- 中人约愚智等分三品
- 修慈九番修观相(付)是名慈不名大慈
- 瞋恚难去慈心易失四譬
- 菩萨住初地名大慈(付)大慈相(大小约次不次分之 单疏八(七纸))慈一亦有悲喜舍用
- 四无量心虗实论议迦叶作三难
- 佛菩萨慈悲等悉实不虗
- 菩萨众生为非众生等无虗妄
- 情转无情无情转情他解今解止私一本(二十二)引暹记满记料简
- 四无量心实能治惑
- 四无量心通为一切善本为布施本
- 破有相施(付)被毒箭譬
- 布施一心具四等
- 菩萨布施广发誓愿相(一施食 二施浆 三施本 四施衣 五施奉香 六施床敷 七施宅舍 八施灯)
- 衣服离身一尺六寸二解(单疏第八十一纸)
- 无戒(付)无作戒异常途名
- 慈为三乘并一切善法本
- 七方便数师论师异解
- 三观处大小乘义
- 无诤三昧三解本际智二解
- 明慈即大乘诸善
- 明慈即小乘诸善(声闻慈相委悉)
- 明慈不可思议有无非有无文旧三解(并)破今解
- 定性四句戏论假名四句非戏论
- 叹行慈人诠慈教说慈佛
- 菩萨慈非虗必有利益
- 定业不转不得益不定业得益
- 不定业或转成定慈益转重为轻
- 慈有无量门所谓神通等
- 引八事证慈用(初伏醉象 二降力士 三化虑至 四度女人 五涂割疮 六摩调达 七救群贼 八医释女)
- 沙门著赤色三解(单疏第八十三纸)
- 憍萨罗舍卫同异两解
- 梵行品之二 会疏第十五 单疏第八(十四纸已下)
- 明四心果慈悲喜三住极爱地舍住空平等地旧二解(并)今解
- 极爱地(付)旧三解今家取初地义
- 极爱亦名一子地义
- 迦叶以仙豫杀婆罗门佛骂调达及须菩提慈念难一子地义
- 问答不次二解
- 佛终不为众生作烦恼因缘七事
- 菩萨于诸众生终无夺命
- 仙豫杀婆罗门是爱念非恶心
- 阿鼻三念(并)婆罗门生甘露鼓佛土得寿命十劫
- 仙豫杀婆罗门时得一子地耶否(并)实杀化现两解(会疏三同十一可见合)
- 恶心杀草得罪无恶心杀人无罪
- 婆罗门家杀罪之法
- 杀有三(下还子中凡夫至阿那含上父母罗汉支佛菩萨)下杀报堕三恶道(并)杀阐提非三杀摄
- 杀阐提无罪(付)与下施阐提得千倍报文相违料简(会疏二十九)
- 答佛骂达多难(付)诸佛随可得益或说爱语或说犷麤
- 益旷野鬼等七缘
- 佛勅弟子令施旷野鬼食缘
- 佛实不骂达多达多实非恶人
- 迦叶领解得四法味(出家昧 离欲味 寂灭味 道味)
- 舍心得空平等地
- 空平等地旧二解今解同指初地
- 明十一空是约处中(一内空 二外空 三内外空 四有为空 五无为空 六无始空 七性空 八无所有空 九第一义空 十空空 十一大空)
- 大品广空略性此经广性略空
- 十一空旧异解今解四悉义
- 内空外空内外空异解
- 无始空二解
- 性空二解无所有空
- 第一义空异解
- 空空异解今解空能空名空空
- 有漏空无漏空体一无轻重
- 大空有事理
- 约三谛释十一空义
- 结叹利益(并)空平等地功能
- 广辨知见下四文生起
- 明八种知见(此中有知见相对四句文广)
- 四无碍辩重重释(文广)
- 眼能持光二解
- 菩萨但得四无碍智二乘实无之(文广)
- 菩萨三种善巧方便二乘无之
- 声闻菩萨四无碍不同(付)诸河水譬
- 以十对释菩萨无所得义
- 方等十二部相对(疏云方等三藏相对)
- 本有今无等四句偈
- 本有今无等八番解释
- 本有等偈旧解今释
- 佛为众生种种说法
- 众生因虗妄得利益者方便说
- 世谛于佛即第一义谛
- 说世谛众生谓第一义谛等
- 明无得而得
- 若护心者则护身口
- 见有相貌见了了见二种(付)种种譬
- 梵行品之三 会疏第十六 单疏第八(二十五纸已下)
- 佛知见有同世间异世间二
- 无始无明有始终无始终二解断常
- 阐提谤法名非世非出世
- 迦叶结叹四无量
- 三明持戒下
- 菩萨有同世间不同世间二种
- 菩萨修戒定慧(并)三学相资相
- 世间持戒有四不净(一为有 二性不定 三非毕竟 四不为众生)亦无三学相资
- 持戒人无悔根心自然生三譬
- 持戒之人欢喜之相
- 持戒欢喜(付)二女破酪瓶浆瓶譬
- 持戒悦乐(付)喜与乐不同
- 五受根乐浅喜深禅定喜浅乐深
- 净戒五法佐助(一信 二惭 三愧 四善知识 五增敬戒)
- 离五疑(一疑佛 二疑法 三疑僧 四疑戒 五疑不放戒)得五根
- 诃破戒(付)不听受持此经
- 诃为求三有作业
- 上文听破戒持经与今文相违料简
- 诃非时非处说是经
- 请法不请法随宜(并)炽然世法异解
- 明护法(付)一字成佛文
- 明六念下(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施 念天)
- 一念佛(付)佛十号(付)诸经论开合不同
- 佛众德(并)佛名大法师多义
- 如来名义
- 应供(并)正徧知(付)二乘无正徧知
- 明行足(并)明有三明(一菩萨明 二佛明 三无明明)
- 无明明三解(净名疏九三十五引今经文)
- 世间解(弘五上九十七引此文证三世间止私五本十八)
- 无上士(付)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文
- 调御丈夫(付)一切男女具足四法名丈夫(一近善知识 二能听法 三思惟义 四如说修行)
- 御马四种譬调伏四法
- 天人师(付)诸众生中人天能发心
- 释佛(并)以四义释婆伽婆
- 破世尊与婆伽婆同义
- 修六度四等并五十四心得佛果
- 二念法相(付)旧解今释
- 三念僧(付)旧解今解
- 三念戒
- 虽无形色而可护持(付)无作有色无色旧三解今破大乘不立无作有色
- 五念施(付)依施得佛果诸德相
- 杂华者一云华严一云别有经
- 六念天念第一义天诸佛菩萨
- 十二部经不及此经(付)十二部经多解
- 菩萨十三不可思议(付)不思议旧解今解
- 菩萨无教者能发心(付)十三不思议合止观十乘
- 二能受生死苦
- 三受地狱苦菩萨处地狱如三禅乐
- 四旋还赴救五终不退转
- 六度生死海(付)分别思议不思议
- 七能称量生死藕丝悬须弥譬
- 八能说常住九生死不恼十在胎不乱
- 人入胎出胎有上中下三品
- 十一于法不吝十二远离十恶
- 十三忘于功用(付)慧不能破他解今解
- 此经明初心与止观十乘同
- 释尊灭后佛法兴衰相
- 迦叶佛法住世七日灭尽
- 迦叶佛法住世贤劫经云二十年今云七日各有义
- 佛法灭不灭约二法重重分别
- 此经为未来说(付)赎命譬
- 迦叶佛时机利根故不说此经今佛恶世机钝故说此经
- 佛法实不灭种种譬
- 一切佛法久住不久住有六科
- 灭后弟子情计种种诤论相
- 受正法者少受邪法者多
- 灭后拘睒弥二比丘诤论佛法灭相
- 洛沙染毛
- 大众悲叹迦叶慰抚大众发心
- 梵行品之四 会疏第十七 单疏第八(三十七纸已下)
- 叹经灭恶能
- 阇王权者(并)调达善星那提权者
- 破梁武此段为客品
- 阿阇世王行恶之相
- 明世王灭逆恶下
- 恶人为灭恶缘(付)善人为恶因耶否义
- 明恶人为灭恶缘有六臣劝王(一月称 二藏德 三实德 四悉知 五吉德 六无畏)
- 阇王权实(付)圆澄破章安师权示义
- 无际法师欲去此品(付)问答
- 明善人为灭恶缘下
- 得安隐眠不得安隐眠相
- 耆婆劝阇王(付)耆婆翻名
- 述世王有五德故罪轻
- 二白法救众生一惭二愧(付)惭愧不同
- 智者有二(一不造诸恶 二作已忏悔)
- 愚者有二(一作罪 二覆藏)
- 忏悔罪灭譬
- 诸恶不如一善一善破百恶譬
- 但言四德不举善友所以
- 忏悔与发露不同
- 无五德恶人是一阐提
- 示王良医佛妙药法
- 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付)数人论人观师解(并)破今解约三谛
- 自作他受(付)与下无我作他人受果文相违料简他解今解
- 耆婆引昔十三事劝阇王往佛所
- 帝释得五衰依臣劝来佛所听受法要(付)今日已后不与修罗战
- 鸯崛魔归佛缘
- 须毗罗王子见佛还具手足缘
- 五百饿鬼遇佛生天缘
- 五百群贼值佛还得眼发心缘
- 旃陀罗恶人见目连生天缘
- 杀父母罗汉犯三逆者值佛发心
- 大醉象见佛发心缘
- 成道时降魔令发心缘
- 旷野鬼发心缘
- 屠儿见舍利弗受戒生毗沙门子
- 龙印王杀父后出家发心缘
- 提婆作三逆佛说法令重罪轻
- 明佛心平等相劝王来诣
- 须达多阿那邠坻富人须达多贫人
- 格量念佛诣佛等福德劝来诣(并)阇王自鄙耻不从劝
- 父频婆娑罗王空中出声劝阇王诣佛所
- 阿鼻得名(并)阿鼻受苦相
- 阇王闻空中声身疮增剧
- 频婆蒙害而空中劝告十义(单疏第八四十一丁)但有五义
- 梵行品之五 会疏第十八 单疏第八(四十一纸已下)
- 佛为阿阇世王无量劫不入涅槃
- 佛密语阿阇世六番解释
- 不为无为(付)无为三解
- 经文阿阇世义前后不定
- 佛光照阇王身身疮即愈(付)耆婆世王论佛光明
- 七子之中深爱病子譬
- 七子三解(并)今解六住二解
- 月爱三昧利益相六义
- 阇王不能发耆婆劝往
- 论一阐提义(文广)重病人值医师譬(文广)
- 乘坏驴车正南而游(付)正南三解
- 亲属请医三解(一过去善感佛 二未来善感 三恶感佛)
- 十四谛出华严
- 佛观阐提机善不可生譬
- 佛为阐提说法阐提有二(一得现善二得未善)文有二(一利根 二中根)
- 如来法中无有选择良日吉辰
- 暗王受劝诣佛所
- 菩提近因缘无先善友
- 佛知阇王疑心作决定心
- 为阇王逆罪灭不灭疑作决定心是则不决定义
- 佛慰问阇王王闻欢喜
- 佛为阇王说二十观
- 阇王起必堕地狱执佛作诸法不决定说广破定执
- 明因缘假有念念生灭故实无父
- 十色(五根五尘)四大相摄
- 约罪轻重归依佛破定重执
- 频婆娑罗杀仙人缘
- 明父王亦有恶业破定执
- 众生狂惑有四(一贪狂 二药狂 三呪狂 四本业缘狂)
- 举贪狂等明无罪十譬
- 约无慈不等破定执
- 杀人杀畜罪轻重等(单疏八五十)
- 破滞边失理非有非无而亦有
- 劝无常等观常乐等观
- 阇王作观(并)自庆
- 须弥四宝所成鸟同其色譬
- 从伊兰子生旃檀树
- 阇王得无根信
- 阇王夫人国民发心
- 国人发心令王罪轻
- 阇王发心二说(依此文毗婆尸佛时)(依世王经已于七十二亿佛时)
- 阇王三业供养以偈叹佛
- 麤说及輭言皆归第一义
- 阇王发愿回向劝请等
- 阇王毗婆尸佛时发心后不堕地狱
- 天行指杂华经
- 婴儿行品第二十一 单疏第八(五十二纸已下)
- 婴儿行他解今解
- 圣梵两行先次次圆今品先圆次次
- 婴儿不能起住来去语譬四德
- 不能语三义
- 婴儿说大字所谓婆啝
- 三教菩萨婴儿行
- 五行通佛菩萨
- 人天婴儿(付)黄叶黄金木牛等譬
- 二乘婴儿行(付)四谛次第
- 五种婴儿(付)圣梵二行有六种耶否
- 释婴儿意
- 明婴儿行果(付)前圣梵与今文远近互现
- 大段第三结次第五行
- 会中九十三万人同迦叶得五行
- 高贵德王品第二十二之一 会疏第十九 单疏第九(初纸已下)
- 五行十功德之不同古异解(并)破今解五行修多证少十功德证多修少
- 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名
- 十功德非内非外等称叹
- 梵本云希有奇特翻者略之存九句
- 分别智所能知故(决五下十六云非分别等真记引云所不知故)
- 破十功德分为二周三周义
- 初功德有五事(付)三解(并)破(单疏九(三纸))
- 一不闻闻二义
- 约三谛释不闻闻
- 迦毗罗优娄佉勒沙婆所计
- 除毗佛略十一部经无深密义
- 二闻己利益闻此经能知名义
- 三断疑心(付)破旧云闻思功能
- 疑有二种五种三种闻此经思惟义者皆悉断之
- 生死有始终无始终三解
- 四慧心正直(就声闻曲见委出藏佛八相)
- 五释秘密义
- 德王难闻不闻义有多难
- 叹答瑞答兼答义
- 琉璃光来先大光明忽现
- 四菩萨互问光所由互不答乃至五百菩萨皆不答(付)二义
- 佛问文殊文殊答光明义(付)文殊六番释光明义破定相
- 如是光明名为智慧
- 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得三菩提灯
- 菩萨放光常住二解
- 不动国满月光明佛土相
- 不动国瑠璃光此土德王其问同
- 不动国菩萨来表示
- 满月不临终说此经释迦临终说此经料简
- 佛问来不来琉璃光答不来不去
- 人法相对傍五问答不定
- 琉光问闻所不闻(付)与德王问有三异料简
- 佛约六度许琉光问
- 不闻闻等四句对三因佛性
- 佛诫未闻(付)覆漏污器譬
- 听法已后受者之诫
- 莫观能授师种姓好恶
- 诫听法已后五失之污
- 寄琉璃光诫凡众
- 不闻闻等四句(并)两四句诸师异解(并)破
- 今家正解四句文
- 例不生生等不至至等两四句
- 四句类通本有今无等雪山偈七佛通戒偈中论四句(单疏九十三)
- 释不生生等四句
- 安住世谛(并)世谛死二义
- 四住菩萨旧二解(并)今解
- 外法未生生等四句(付)未与不各随义便
- 琉光难生生有三难
- 佛答不生生等四不可说六不可说
-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 别释不生生不可说等六句
- 十因缘法为生因故亦可得说(付)十者除后二支此十为生为因
- 止观释四句契今经意
- 莫入空定大众钝故二解
-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委应四句各作四句说又应言有因缘故皆不可说
- 生住异灭亦常亦无常
- 答自生生他本有本无四问
- 无畏菩萨问生不动国因(并)彼土利根所由
- 净土秽土胜劣二义(一约敌对二约入实)
- 佛委约止行二善答不动国因
- 约涅槃生死明至不至四句
- 诸四句三根悟入之相
- 佛重释不闻闻义
- 德王以多难难涅槃常义
- 涅槃非本无今有有佛无佛性相常然(付)暗室井有宝譬
- 地下有八味水等譬
- 因有五种(一生因 二和合因 三住因 四增长因 五远因)
- 有二因(一作因前五因 二了因大涅槃生)
- 了因者三十七品六波罗蜜
- 布施涅槃因檀波罗蜜大涅槃因
- 今五因合四缘三因
- 布施与檀波罗蜜之不同
- 涅槃与大涅槃之不同
- 叹经约菩萨及二乘结不闻而闻义
- 德王品之(二) 会疏第二十 单疏第九(二十一纸已下)
- 德王难五逆谤法阐提有佛性义有三意难
- 佛答先叹德王问
- 阐提不决定故成菩提
- 阐提不断佛性善义
- 犯重谤法五逆诸法悉不定义
- 幻师𦦨响三譬不定相
- 亦有定相常乐我净答圣成凡难
- 四果支佛悉不定发菩提心故
- 如来涅槃不定
- 佛灭除二端不可烧(一衬身 二最在外)
- 如来不定(付)四天(一世间天 二世天 三净天 四义天)
- 非鬼非非鬼二解
- 释如来不定有十六段
- 初天非天
- 二人非人
- 三鬼非鬼
- 四三恶非三恶
- 五众生非众生
- 六法非法
- 七色非色
- 八长非长
- 九短非短
- 十相非相
- 十一心非心
- 十二非有为非无为
- 十三非常非无常
- 十四幻非幻
- 十五定非定
- 十六漏非漏
- 佛为瞿师长者现三尺身缘
- 三漏(一欲漏 二有漏 三无明漏)漏字数家论家不同(会疏三十三)
- 七漏下(一见 二思惟 三根 四恶 五亲近 六受 七念)文广
- 凡夫疑心之相(文委悉)
- 疑非见疑见相关故云疑见
- 疑见生六种心(付)异解
- 释根漏文广
- 众生流转相(一劫身骨如毗富罗山乳汁如四海水血多四海水等)
- 王勅臣令持油钵譬
- 行苦二解
- 此经一经耳七劫不堕恶道
- 此经受持者供养佛化人受之(付)依梦告知佛受相
- 见持此经者所重物应奉献若无者应卖身
- 八魔二解
- 释尊从过去释迦卖身供养听持一偈缘
- 如来证涅槃等四句偈(付)旧解(并)观师且以十义释(文广)
- 三德有二(四依品法身解脱般若四相品涅槃解脱般若)
- 梵行云身痛此中云不痛是浅深
- 示菩萨应远离诸恶
- 菩萨为法常当护身
- 菩萨不怖恶象怖恶知识义
- 释亲近漏
- 菩萨受衣食房舍心地相
- 菩萨观察三觉相(文广)
- 恶心受信施天人仙见诃责
- 人命不停过于山水等文
- 沙门名刹利姓
- 六处难值(一佛世 二正法 三怖心 四中国 五人身 六诸根)
- 德王品之三 会疏第二十一 单疏第九(二十九纸已下)
- 明念漏下
- 四蛇一箧譬
- 五旃陀罗诈亲聚落六贼大河草筏到岸譬
- 四蛇一箧合譬(付)四大有内外
- 五旃陀罗譬五阴(文广)
- 诈亲合爱结文广
- 前三心不生爱行心能生爱
- 怨诈有始终爱无始终义(付)十二因缘有有始终无始终两义
- 空聚落譬内六入
- 六根亦名六情六识义
- 六大贼譬外六尘
- 六尘生三种法(四事色香味触五事五欲足声尘六事六尘也)
- 大河譬烦恼
- 此经三河(师子吼品生死河 迦叶品涅槃河 此品烦恼河)
- 草筏合三学等到岸合涅槃
- 佛非有漏非无漏义
- 判有漏无漏数人逐境论人从心今经文似数人解
- 德王重问涅槃大涅槃异
- 佛叹德王念总持有二意
- 举海大海等士事譬涅槃大涅槃
- 世间小乐亦名涅槃
- 凡夫二乘涅槃非大涅槃(付)二乘有烦恼习气故
- 无我乐与其常净夺无四德
- 大海等七譬委合大涅槃
- 摩诃那伽钵健提
- 大王大城大地大众生大人天大道合大涅槃
- 大名不可思议众生不能信佛菩萨所见故名大涅槃
- 释乐我净略常二义
- 大涅槃有八自在我(一多 小大 轻重 色心 根 得 说 见)
- 涅槃有我无我会释二解(并)观师二解
- 多因缘故释大
- 大涅槃有四乐(一无苦乐故 二大寂静故 三一切智故 四身不坏故)
- 多因缘大乐
- 世间名字有因缘无因缘二种
- 曼陀婆一名二实(一殿堂 二饮浆)
- 如虗空不因小空名大涅槃亦尔
- 迦迦究究咀咀萨婆车多坁罗婆夷
- 不可称量不思议故名大
- 大涅槃有四净(一断不净故 二业清净故 三身清净故 四心清净故)
- 德王品之四 会疏第二十二 单疏第十(初纸已下)
- 十德皆以涅槃为体(付)破旧解
- 破旧云初功德深第二功德浅
- 一往菩萨分得六通再往六通俱在佛破旧偏释
- 破旧云不得而得标五通
- 神通得名(又下三纸可见合)
- 十德皆证(并)通圆别义
- 明第二功德列五门(一不得而得漏尽通 二不闻而闻天耳通 三不见而见天眼通 四不至而至如意通 五不知而知他心宿命通)
- 五门对六通
- 初释不得而得
- 大涅槃理名神通不同小乘
- 菩萨神通异凡夫二乘相
- 二乘神通一心作一不得众多
- 凡夫身随心心随身菩萨身心自在
- 二释不至而至简凡夫二乘
- 三释不闻而闻简二乘
- 二乘一时闻三千界声不能恒沙界音声
- 菩萨转修
- 德王难不作定相不作果相
- 音声并一切法无定果相
- 涅槃亦定亦果义
- 闻涅槃一句得菩堤相
- 闻恶声堕三途由恶心非因恶声
- 四释不见而见简二乘
- 菩萨见色因缘非因缘相
- 五释不知而知简二乘
- 菩萨一念知十六心(付)数论成论异义(并)成论三乘知十六心不同
- 释第三功德下(付)但明慈心不明悲喜舍二解
- 菩萨舍慈得慈多门分别
- 释第四功德下有十事
- 冶城十事对位今解并真证功德
- 初释根深难拔
- 诸善根本由不放逸(并)根长根胜诸譬(举十三譬显不放逸善法第一)
- 举十根释根长
- 第二释自身决定想
- 身心俱得决定未来必可成菩提
- 变易修因受果二义
- 第三释不观田非田
- 福田境广狭
- 施者受者相对净不净四句
- 施者受者俱不净无施无报名净
- 论施四依品须简持犯此中宜用平等各有所以
- 四释净佛国土(约十善文广)
- 离妄语得华果义
- 释第五灭除有余及第六断除业缘(付)三有余对上二解
- 三种有余(一烦恼余报 二余业 三余有)
- 贪瞋痴慢人堕三途受人身余报相
- 习因烦恼报因是业
- 感报由业若大论烦恼能感报
- 凡夫声闻余业之相
- 初果七有约合二果二有约离互现
- 上流般有二今经文但明色般义
- 今文不云中有行无行义
- 罗汉支佛无业无结而转二果名余有(付)旧多解(并)评破
- 六修清净身
- 百福庄严成一相(十善各有五心初发心五十心决定五十心合百心名百福)
- 修八十种好世众生事八十神故修之令随众生所信各各见
- 菩萨修相好业所以四譬(付)四悉意
- 师子吼品或一业二三相此中百福成一相(会疏二十六)
- 十二日神
- 七释了知诸缘(付)破他云因缘和合是世谛今以三谛释
- 八释离诸怨歒
- 菩萨烦恼不为怨谤方等等八魔为怨
- 八种魔(谤方等不畏三途为四无常无我等四合八魔)
- 九释断除二边
- 二十五有爱烦恼他解今解
- 德王难释尊无净土行佛答有之
- 西方过三十二恒国有净土名无胜释尊出现彼土
- 弥勒出世时此土清净
- 释第五功德下
- 第五功德有五事(一诸根完具 二不生边地 三诸天爱念 四常为天魔等所敬 五得宿命智)
- 五事位旧三解(并)今评
- 五事前四报果后一习果
- 依布施得五事与依大涅槃得五事之不同(付)他解乖文
- 释第六功德下
- 金刚三昧相(文甚委悉)
- 金刚三昧最上七譬
- 金刚三昧能见能断化他等相
- 金刚三昧得名三譬
- 旧解金刚三昧位为等觉
- 庄严元品等觉断引今由干陀山譬开善妙觉断会今文
- 观师解金刚位不定
- 今家破庄严引由干陀山譬意
- 德王品之五 会疏第二十三 单疏第十(十二纸已下)
- 明第七功德下(付)破开善七八功德为第二周义
- 四法为涅槃近因(一亲近善友 二专心听法 三系念思惟 四如法修行)苦行非近因(付)二解
- 自行化他须用四法譬
- 爱痴慢等至佛尽
- 一明亲近善知识(井)得益
- 最初近知识实有益譬初月
- 二明专心听法
- 虽闻不修不得菩提
- 三经(十二部 方等大乘此经)三解(八圣道 十一空 大涅槃)
- 三明系念思惟(付)三三昧(空无作无相)
- 十相有二(下文五尘四相无常为十会疏二十五今文五尘三相男女为十会疏二十八同今文)
- 四明如法修行
- 佛菩萨善知识以三种调众生(一毕竟顿语 二毕竟诃责 三顿语诃责)
- 佛菩萨善知识利益相七譬
- 凡夫贪嗔痴三病授三种药
- 听法因缘近大涅槃(付)四譬(宝诸譬在此下)
- 须达闻身子说须陀洹有四功德十慰喻除恐怖缘
- 世有三人无目一目二目譬三种机(付)二解
- 四功德十慰喻异解(又有圆澄私解)
- 身子遇病佛令阿难说法身子往佛所病愈
- 阿难初果上果不听下果法故身子往佛所(付)圆澄难此疏义
- 思惟因缘近大涅槃
- 无量劫专心听法不思惟不得菩提
- 明如法修行有七种知见(一知涅槃 二知佛性 三知如来相 四知法 五知僧 六知实相 七知虗空)
- 一明知涅槃涅槃相有八
- 外道涅槃有八声闻涅槃有六相
- 声闻法涅槃与夺之义
- 二知佛性六事又七事
- 迦叶品五种佛性异对今文简
- 三知如来相
- 四知法五知僧六知实相七知虗空(付)真空事空涅槃空
- 涅槃一乐佛二乐实相三乐佛性一乐
- 以光明故名虗空文二解
- 德王难烦恼断处即涅槃义
- 以却后三月我当涅槃难
- 却后三月二解
- 诸佛菩萨诚谛无虗
- 顺魔意答云不入涅槃
- 佛与菩萨同而有异义
- 佛实不涅槃(付)五譬
- 唱入涅槃有灭恶生善二意
- 唱却后三月当般涅槃所以依迦叶菩萨须䟦等机熟
- 佛往告魔王不得入涅槃所以(付)五比丘等次第得道
- 唯断烦恼名涅槃不见佛性非大涅槃
- 广释大涅槃字义(有十一义)
- 释如来佛性虗空实相名
- 明第八功德下有九事
- 一断除五事所谓五阴
- 受有百八(付)二解
- 二远离五事所谓五见
- 因五见生六十二见二解(一我边二见为本 二边见为本是又二一约三世二顺中论约过未二世)
- 六十二见(付)破上诸解圆澄别解
- 三成就六事(念佛 念法 念僧 念天 念施 念戒)
- 四修习五事(一知定 二寂定 三身心受快乐定 四无乐定 五首楞严定)
- 初四即四禅第五般若
- 五守护一事谓菩提心
- 六亲近四事谓四无量心
- 七信顺一实谓知众生归一实
- 八心善解脱九慧善解脱
- 心与慧异二解(一缘俗心缘真慧 二断贪等心断无明慧)
- 昔所不闻而今得闻等二解
- 德王广难心善解脱义有多难
- 佛答先述中道正义
- 广出凡夫外道等所计诃责
- 广说因缘中道下
- 离四句义中道相
- 心有贪亦非有非无因缘故有
- 生死因缘生贪大涅槃因缘心解脱
- 心贪相对四句料简
- 欲界众生火灾时悉得初禅
- 心性本净无有和合
- 因缘和合故有缚脱
- 释缚境雪山猕猴以黐胶捕之譬
- 释脱境国王自界安乐譬
- 明为魔系属人有四缚
- 末世比丘行非法相(委悉)
- 畜二沙弥者二根沙弥非二人
- 明脱人佛真弟子
- 佛制畜田宅(付)诸寺置田宅违佛制耶料简(是非疏文圆礼私评)
- 为护法畜田宅养猫狸等自手作食不违佛制
- 经所制悉托事表法义
- 德王品之六 会疏第二十四 单疏第十(二十三纸已下)
- 第九功德(付)破诸师判位
- 第九功德发五事(一信 二直心 三戒 四亲近善友 五多闻)
- 初信五种(三宝 因果 二谛 一乘 三谛)
- 华严叹菩萨作二智名叹佛作二身名
- 明信德(付)破他解判位浅
- 菩萨不谄为直心
- 菩萨见众生恶不说恐生烦恼故见少善赞之赞佛性令发菩提心
- 德王难赞佛性令发心义
- 约现病品三种五种病人难(会疏十)
- 约不断佛性难阐提断善义
- 因佛性发心何复说经耶难
- 佛赞德王问有六种二人世有二人(一不行恶法二有罪能悔)
- 又(一作恩二念恩)又(一咨受新法二温故不忘)又(一造新二修故)又(一乐闻法二乐说法)
- 又(一善问难二善能答)此中第六正意
- 净藏师能难答无所以正公能解释不便论义
- 枯十二因缘大树等
- 摧魔王所立胜幢(单疏十二十七)
- 答三种病人义
- 有九因缘受夭寿
- 明佛性与善根不同(付)阐提断生得善非断佛性
- 一阐提得名(举七义)
- 阐提无的翻河西翻为极欲
- 世间慈孝名生得善阐提断之
- 阐提佛性非有非无(付)王求箜篌音譬
- 乳无酪性假众缘成酪
- 忏悔名直心(付)发露忏悔相
- 三明戒(付)不作外道二乘戒
- 四明亲近善友
- 须那应堕地狱见佛故生色天(付)二解(一发昔修定故二但依散善)
- 身子目连不知机故非真知识
- 身子教金师澣衣二人违机缘
- 金师教数息澣衣教骨观(付)异解
- 佛为善知识(委引难陀鸯掘等遇佛断重恶)
- 半梵行非善知识具足梵行名善知识
- 五明多闻有五段
- 一十二部经二除十一部但毗佛略三此经及一
- 偈四常住五但知寂默悉名多闻
- 菩萨成就上五事难作能作难忍能忍难施能施
- 菩萨虽益众生而不生益之念
- 菩萨修空三昧故无瞋无喜
- 一切诸法性本自空又修空故空(德王两难佛两答)
- 德王二难(一不空令空是颠倒 二空既无为何云见耶)
- 佛答不空令空灭其无非倒
- 释不颠倒二(一不生贪相故 二见佛性故)
- 九地见有性不见佛性(付)是约二忍说
- 法之性或说有或说无
- 空是无法实无所见
- 大涅槃空迦毗罗城空(付)在迦毗罗城告阿难缘
- 释第十功德下
- 第十功德体旧异解(并)今解约三谛
- 此中不用六度用道品所以异解
- 菩萨修三十七品入涅槃
- 佛灭后不信此经恶比丘相(付)五譬
- 旃檀贸凡木譬
- 金易𨱎石譬
- 五譬合法(付)末世白衣处高比丘在下等
- 末代恶比丘言此经魔所说(有五段)
- 德王领解(付)闻佛说悟解此经一句半句少见佛性
- 师子吼菩萨品第二十三之一 会疏第二十五单疏第十一(初纸已下)
- 四问答涅槃义
- 此品题诸师随能问今家能问能答双题义
- 此品大科旧三解(并)破今解
- 涅槃总名佛性别名总摄别
- 佛举六法门劝问
- 有乘无乘等对五佛性义
- 所劝法门正约二谛通三谛二门四门
- 佛劝诸法门而但问佛性所以
- 依佛所劝起下诸问义
- 佛别劝师子吼总问所以
- 师子吼菩萨求问
- 佛叹师子吼
- 师子吼譬佛真应(并)菩萨德
- 师子晨朝师子吼有十一事
- 师子吼菩萨起六问
- 为法问具二庄严(一智慧二福德)
- 二庄严义(重重分别)
- 此土福胜慧净土慧胜福(单疏十一六会疏无此文)
- 问者答者各具二严
- 师子吼以圆双亡无一无二难佛以双照答
- 一者涅槃二者生死俱非凡夫相(付)异解今解
- 佛性为第一义空第一义空为智慧(付)以三谛解释此文
- 空者不见空不空智者见空不空(付)三谛俱空俱照义
- 中道者名为佛性
- 见中道者有三(一定乐行菩萨 二定苦行凡夫 三苦乐行二乘)此三虽名见中不见实中
- 佛性者三菩提中道种子
- 中道佛性与两因两果互为种子别佛性为种
- 佛性为四性种而云菩提种约正意
- 举四种显中道徧(付)他释今解
- 佛于一切法达中道佛性
- 道有三(下梵天 上生死 中第一义空)佛菩萨道不上不下名中道
- 无明与爱二中间生老病死苦名中道(付)行识等为生老病死义
- 约苦道即法身解不生不死中道
- 佛性隐显(付)贫人宝藏譬
- 无常无断名中道凡夫二乘不见佛性
- 观十二因缘智慧即菩提种子
- 十二因缘名佛性(付)胡爪为热病譬
- 约不因不果明中道下
- 佛性有两因两果(一因十二因缘境 二因因智慧 三果菩提 四果果涅槃)
- 以无明行识譬两因两果义
- 或境为因因智为因义
- 佛性因大涅槃果十二缘所生法是因是果佛性非因非果
- 是因是果等配五佛性等诸师异解今解以开合评
- 破兴皇不许正因名
- 十二因缘其义甚深
- 十住见终不见始佛见始见终(付)他解今解
- 见十二因缘即见法及佛
- 十二因缘四乘观智
- (下疏)十住少见(付)初住及九住少见耶否旧解(并)今家约别圆别接通释
- 总结五佛性
- 师子吼难佛与佛性无差众生不可修道
- 佛性现当非现非当约五佛性释
- 佛与佛性虽无差别众生未具足
- 造恶人名地狱人譬
- 众生定成菩提故有佛性未有相好(付)异解
- 本有今无等四出偈
- 有有三种(一未来有 二现在有 三过去有)
- 阐提有佛性定得菩提
- 本有今无等义
- 约本末释四句文
- 凡有心者定得菩提(付)是不心即为佛性
- 答何用修道难下
- 破他云一乘是万善一乘不同万善
- 毕竟有二(一庄严举竟 二究竟毕竟)
- 又有二(一世间毕竟 二出世毕竟)
- 六度为庄严一乘为究竟一乘者名为佛性
- 六度一乘无别体随义异释
- 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
- 首楞严有五名(楞严 般若 金刚 师子吼 佛性)
- 首楞严翻坚固又修治心
- 一切众生具足三定上佛性中初禅下十大地中心数定
- 十大地心数(付)异解
- 首楞严名佛性义
- 十住虽见一乘不知如来常住
- 佛昔为梵志佛性说我
- 有因缘故无我说我我说无我
- 师子吼问众生有佛性何故不见
- 虽有佛性而不见三譬(盲人譬 眼病譬 月譬)
- 数人解色有二十或加虗空二十一
- 约一切法非一切法明凡夫二乘十住如来所见
- 佛性者十力四无畏等(付)现有当有诸师异解今解约四门释
- 三种破烦恼见佛性旧异解(并)破今解
- 总三观各破五住烦恼
- 十二因缘众生等有亦内亦外(付)异解
- 十二因缘相
- 识支二解名色二解
- 十二缘有具不具而轮回未息故通云具十二缘譬佛性
- 色界无三受(付)二解
- 雪山有草名忍辱牛食出醍醐
- 待缘方见佛性三譬(雪山譬 黑铁譬 种子譬)
- 佛性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等(九门各三合二十七句)
- 释亦色等句(释中有三十六句)
- 黑铁譬种子譬
- 师子吼问菩萨不明了佛了了所以
- 菩萨具足十法
- 十法中八大人觉小乘名教而为菩萨行旧解今解
- 历五番解释十法
- 少欲与知足不同
- 欲有三种(一恶欲 二大欲 三欲欲)
- 少欲知足相对四句分别
- 少欲知足有善不善二种
- 菩萨不少欲不知足义
- 寂静有二(一心净 二身净)
- 身心寂不寂四句分别
- 释精进正念正定正慧解脱赞解脱
- 解脱与涅槃同异三解
- 释以涅槃化众生
- 四暴河(欲 有见 无明)
- 出家四病(衣食 卧具有)欲(并)能治四药
- 约人释十法下
- 寂静者有四乐(出家乐 寂静乐 永灭乐 毕竟乐)
- 释精进正念等
- 约菩萨释十法下
- 天行是理
- 四番释十法
- 五番释十法
- 大涅槃远离十相(生老病死色声香味触无常异上疏二十三又廿八)
- 寂静得五乐(因 受 断 远离 菩提)
- 十住不了了佛了了义
- 见有二(一眼见诸佛 二闻见十住)
- 十住虽知自身作佛不知众生佛性
- 又见有二(一眼见诸佛十住 二闻见众生及九地)
- 闻见眼见相对四句分别
- 约别圆释十住(上疏二十三纸)
- 师子吼品之二 会疏第二十六 单疏第十一(二十七纸已下)
- 佛劝修行师子吼问观如来心相义
- 今文闻见眼见与上不同
- 眼见闻见观如来相(重重分别)
- 如来初生出家学道等相
- 梵王请转法轮
- 为梵王说中道(付)显密二义
- 五番说中道对四教
- 师子吼举上四依难知问僧宝邪正难知
- 以四缘可知持戒破戒(共住 久处 智慧 观察)
- 戒及持者有二(一究竟 二不究竟)
- 鸽至身子影栗至佛影安稳缘
- 持戒二种(一为利养二为正法)又(一根深难拔二根浅易动)
- 持戒二(一为自身二为众生)又(一性自能持二须他教勅)又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
- 菩萨持戒任运得不悔果
- 师子吼难戒无因涅槃无果涅槃有因是无常
- 佛叹师子吼问引往缘
- 过去善得佛三亿岁说此经(付)释迦短缘宜故
- 戒亦有因依听法等
- 信心与听法互为因果遮无穷(付)三譬
- 尼干立拒举瓶譬
- 小生大生等八相(付)毗昙成论异解(并)今评
- 涅槃果非因义
- 烦恼名过过二义
- 槃因般涅无无因故云涅槃
- 师子吼举六无难涅槃无因义
- 六无义(一毕竟无 二有时无 三少故无 四无受故无 五受恶法故无 六不对故无)
- 涅槃无因六无不可为喻
- 明涅槃有因义以了因故
- 因有二种(一生因二了因)重重分别
- 亲为生因疎为了因
- 举因云菩提者明因取果又举果成因
- 既有二因亦有生了二果义
- 师子吼约绝待难见如来及佛性义
- 佛身二(一常 二无常)佛性二(一可见 二不可见)如来身二(一色 二非色)佛性二(一色 二非色)
- 佛性者非内非外(付)旧释今解约三谛释
- 虽非内外而不失坏(付)旧释今解
- 广破边执下
- 彼因中有果执成上非内有四文大旨
- 师子吼以乳中有酪难佛性非内非外(有六番问答)
- 因有二种(一正因 二缘因)缘因二种(一醪 二煖)
- 佛性二(一正因谓诸众生 二缘因谓六波罗蜜)
- 正因缘因体庄严观师异解(并)破
- 师子吼以世情难
- 欲见面像取刀(付)镜亦为刀仙人孙博屈刀为镜伸镜为刀
- 约刀见面像譬广破执(有多譬)破乳中有酪执
- 示因缘生正义举三譬(并)以本无今有等偈证
- 佛性譬虗空界
- 上来经文结束成三谛佛性
- 章安守时情未彰言佛性徧等(是妙乐私)
- 据缘因性下(且五番论议)
- 答难有三答(一转答 二〔点〕然答 三疑答)
- 师子吼难未来有义
- 过去有未来有相引譬明
- 约当有说悉有佛性
- 萨婆多计三世皆有昙无德计过未是无
- 据正因性下(有四番论议)
- 师子吼执佛性有设难
- 佛破子中有尼拘陀之问(付)八事不可见(弘五中六十三引之)
- 约尼拘陀子譬委破有见
- 破因中无果执下
- 师子执无义作难(有七难)
- 佛答七难明有佛性义
- 迟得名退实无退心
- 菩提心实非佛性
- 正因者佛性缘因者发心以是二因缘成佛(付)石假众缘出金譬
- 明僧宝常住(有四段悉约一体僧)
- 和合二种(一世和合声闻僧 二第一义和合菩萨僧)
- 答有佛性者不可有退不退之问
- 菩萨退缘有十三法
- 六法坏菩提心
- 出家营俗事大有妨(付)引春秋臧文仲事
- 句句应须观解(付)世务观解
- 大师释经句句须观解所以
- 五法退菩提心
- 二法退菩提心
- 发不退愿相文广
- 愿作心师不师于心文二解(弘四本(二十三)引今文)
- 明退不退两人(付)二人至宝山一人进一人退譬
- 三十二相别业(文广)
- (会疏二十四)上文明百福成一相今文一业一相等
- 佛有四牙而今云二牙两解
- 结叹佛性
- 众生诸佛境界业果佛性文对五佛性多解
- 众生烦恼覆障故常文他解今解
- 果果了因万善常义他解今解
- 师子吼品之三 会疏第廿七 单疏第十二(初纸已下)
- 明缚解下
- 师子吼约生灭义难应无缚解
- 佛答初明缚下死阴相
- 中阴相(付)蜡印印泥譬
- 通皆受中阴极善极恶无中阴
- 中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
- 中阴有三食(一思食 二触食 三意食无抟食)
- 中阴二种(一善业果 二恶业果)
- 生阴相(付)三烦恼四倒
- 解相
- 以烦恼鎻系缚五阴而烦恼五阴无别体(付)柱屋拳合掌譬
- 难名色系缚众生义佛答
- 解脱有二(一子断 二果断)
- 小乘罗汉子断果不断大乘望之子果俱缚
- 油喻烦恼灯喻众生油尽灯灭喻惑尽入证师子吼难此喻(付)二解
- 喻有八种(一顺喻 二逆喻 三现喻 四非喻 五先喻 六后喻 七先后喻 八遍喻)
- 解释文广
- 凡引喻或取少分或多分或全取
- 委合灯喻
- 养字上者下养音下者上样音(单疏十二三纸)
- 第四明修道下
- 明道可修下(三番论议有多譬)
- 初果虽生恶国以道力不作恶业(有六譬)
- 初果习因不为恶报因生恶国
- 正明修道先问修三学
- 戒定慧修习各真伪分别
- 愿一切众生恶业悉集我身是名真菩萨
- 破十六恶律仪名持戒(付)十六恶律仪相
- 破世间定名真修定
- 破恶见名真修慧
- 外道恶见计相
- 魁脍贩肉典军人又行杖者
- 无身(空处)无边心(识处)净聚(不用处)世边(非想)等名义
- 师子吼难凡夫不生不灭故可名涅槃(有三番论议)
- 涅槃无因无果义
- 师子吼问佛性共有各有(有四番论议)
- 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能修者见性(付)雪山忍辱草牛食出醍醐譬
- 地人佛性一成论师计各具今家破二家
- 五种佛性众生尽有尽无
- 师子吼以忍辱草一异难佛以四喻答
- 以六道身不同难佛性一佛以置毒五味皆杀人譬答
- 师子吼问何舍六大城在此边小拘尸那城涅槃所以
- 拘尸那既世尊所居故尊重处(付)三譬
- 在拘尸那涅槃往缘为报地恩(有发心四无量弘誓三缘)
- 佛往愿父母国土弟子等名同彼佛缘
- 明驱邪党缘下
- 佛初成道赴频婆娑罗王请缘
- 佛度三迦叶缘
- 度舍利弗目连缘
- 须达长者立祇园精舍缘(文广)
- 布金买祇陀长者园
- 祇陀造门房
- 大房三百间禅房六十三所等七日中成
- 珊檀那翻护弥祇陀翻胜氏须达多翻善温
- 须达因为儿聘妇始闻佛名所以
- 胜相婆罗门子见身子等生天神
- 须达闻法得初果
- 师子吼品之四 会疏第二十八 单疏第十二(八纸已下)
- 共六师试神力缘
- 六师往波斯匿王望与佛捔通
- 佛往忉利为母说法诸王遣目连请还佛下至婆枳多城
- 至毗舍离为庵罗女并五百利车子说法缘
- 放逸五事果(并)十三果
- 庵罗女耆婆母瓶沙夫人
- 梨车翻边地主亦云传参国事
- 至波罗度长者子宝称等缘
- 至瞻婆国相长者儿男女后于火中抱儿与长者缘
- 火名树提儿生火中名树提
- 佛初不告六师毒死妻料简(单疏无之)
- 六师指释尊云幻师摩耶云幻母
- 佛怜六师增长邪见于此林师子吼
- 佛与六师论议(有六番论委破我见)
- 色明心眼四和合能见色非我见
- 破遍一切处我义
- 外道归伏出家
- 双树枯荣譬常等无常等(付)诸师异解
- 四天王常护双树佛弟子常护持常等四法(付)引召伯甘棠之诗
- 娑罗树华喻我果喻乐
- 二月涅槃者为破世常
- 于六时中孟冬枯悴(付)六时二解
- 若依夏时即是二月依周时四月
- 二月喻佛二种法身等表示
- 果喻四果(付)大小乘二解
- 初生出家成道转法轮皆以八日涅槃独十五表圆满涅槃
- 长阿含云八日涅槃随宜异见
- 十五日月满时有十一事佛满月亦如是故十五日入涅槃而实不灭
- 庄严双树因中六人(阿难 阿尼楼駄 迦叶 须菩提 目连 舍利弗)但举此六人三义(一略说 二物宜 三对上六师)
- 庄严双树不取菩萨二义(一六人常侍佛故 二此六人即菩萨)又止观七(二十九)止私七(二十四)往见
- 今文身子闻涅槃不忧阿含云忧大小乘不同
- 庄严双树果人即佛
- 师子吼请佛住世佛委释住无住答问
- 金刚三昧即如来(付)依此文金刚名通因果
- 六住堕三恶道(付)二解(或六心或六地)妙乐取六地义(此下此恐不然等二十三字非疏文也妙乐依六地者恐经云无是处故欤圆澄难却非欤)
- 佛于拘尸城入禅定窟众生不见故名大涅槃
- 佛不常利生入寂禅定窟所以
- 涅槃无相无十相义
- 十相(今文同第二十三(六纸)文第二十五(四十九)异今文)
- 修三种相比丘断十相
- 圣行戒定慧为三法今文定慧舍为三法
- 师子吼问定慧舍相有本有一境一行三问佛具答
- 定慧舍体相
- 十住智多定少二乘定多智少佛定慧等(付)二解
- 释奢摩他毗婆舍那忧毕叉名(付)翻名
- 定从果得名(疏无此文)
- 奢摩他体(从二至十增数明)
- 明十一切处列地水火不明火(付)三解
- 慧体二种(世间出世)又三种(般若。众生。别相。慧。假毗婆舍那。圣人。总相。观见。中阇那。佛菩萨。破相。智。空)
- 修定慧功用各有三
- 师子吼品之五 会疏第二十九 单疏第十二(十七纸已下)
- 师子吼以别难圆慧能破惑何复用定耶
- 佛答先破问有七文
- 初约烦恼智慧体一破
- 有智慧时无烦恼等(付)明时无暗譬
- 二约无有破
- 三约到不到破
- 四约缺减破
- 五约无动破
- 六约无能破
- 七约无作破
- 明圆融定慧下有四文四悉意
- 即定具慧义
- 定慧相即多譬
- 定慧舍三法为三三昧
- 菩萨知时宜修定或修慧修舍
- 定慧对四悉四门
- 无生无出灭度涅槃等十名义
- 开善涅槃翻灭度庄严子缚尽名解脱果缚尽名涅槃(并)今家评
- 成就十法见涅槃诸义(一信心 二净戒 三亲近知识 四乐寂静 五精进 六念具足 七輭语 八护法 九助同学乏少 十具足智慧)
- 明离苦转障下
- 师子吼举善恶业问决定不决定
- 施畜百倍报施阐提千倍报(付)上文杀畜下罪杀阐提无罪相违料简(会疏十五)
- 佛赞师子吼二人得无量功德(一善问二善答)
- 业轻重等开权显实
- 一切作业有轻重又各有二(一决定二不决定)
- 为除邪见说业定受果
- 智者转重轻受定为不定愚者反之(又十八纸)
- 一切业不定故应修道义
- 明业定人时定过
- 定业有二(一报定二时定)或有报定时不定
- 定业不定业相
- 善恶各有四事庄严(信心 欢喜 发愿 供养)
- 菩萨虽无恶业依愿生三途
- 菩萨愿力示恶报身化物
- 举圣入入恶化物证业转义
- 释时定明现生后三报
- 佛昔调达所弊缘
- 佛昔迦罗富王所弊缘
- 迦罗富歌利迦利迦梨一人梵音不同
- 忍辱名戒(付)料简二解
- 阐提五逆有现生二报
- 菩萨得菩提时一切业悉得现报义
- 得现报者不得生后报
- 菩萨修相好业不得现报
- 不得三种报名不定业
- 但言诸业必报者魔眷属
- 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修道转重轻受不定业非生报受
- 转重转轻等智愚二人不同(十二譬)
- 无副轴二解
- 明转重障行下
- 智愚二人相
-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 不修身戒心慧相六复次释
- 下戒边戒义
- 不修身戒心慧相十四譬说及多杂喻文广
- 火天天口外道事火
- 兜罗茸者杨华(止五(四十九)引之补注十三(四十丁))
- 令现轻报转地狱受有二五事
- 转地狱报现世轻受所以
- 重恶不如小善业多譬
- 师子吼品之六 会疏第三十 单疏第十二(二十八纸已下)
- 四劝修下
- 师子吼以有佛性难修习义
- 恒河七种众生譬(付)七人位
- 此经前后凡说六河(生死涅槃烦恼佛性善法恶法)
- 此文七人后品七人离合不同(会疏三十二)
- 采华(付)因华果华二解
- 于生死中求涅槃故譬入河
- 别列七人
- 合第一常没
- 阐提堕三恶道列多因缘
- 五部僧(付)二解(付)灭后生部别相
- 合第二将立而退
- 合第三得住
- 三乘初业不愚于法文别教义(付)须䟦得道
- 合第四第五第第七人
- 第四五六七人约通教说义
- 众生不修非佛咎修必得
- 众生有佛性故得菩提如磁石
- 修者必得不修者不得
- 六住二解(一十住中第六住二十地中第六地)
- 言病自差者约六住非凡夫
- 正答不须修道难下
- 以空非内非外譬佛性三解
- 佛性虽非内外等而修得造业譬
- 磁石不吸铁异法出生异法灭坏(付)葵霍随日转等六譬
- 有佛无佛法界常住
- 佛性十二因缘如来法身悉无住处
- 佛性非当现而说当现
- 四大轻重(并)四大五行五色对当
- 大乘说风有色小乘说风无色
- 佛性非即非离(付)众盲触象譬
- 莱茯根
- 牵象示众盲譬(付)破他解(并)即离不即不离三佛性
- 盲触象譬合色受想行识我六佛性
- 非即六法非离六法文
- 简邪我明正我又有二(一假我二真我)
- 开善假名有名用无体庄严俱有二解皆不可
- 广出佛性体有八(一大慈大悲 二大喜大舍 三大信心 四一子地 五第四力 六十二因缘 七四无碍智 八顶三昧)
- 第四力二解
- 十二因缘即佛性义
- 劝此经受持结叹佛性
- 过去供养无量佛者闻是经名
- 大众中八万五千亿人不信是经
- 菩萨自知不退心当以苦行自试其心
- 菩萨为众生受苦发愿相(文广)
- 用六度化他相
- 叹能弘菩萨不思议功德
- 别叹补处(付)生兜率义
- 生兜率有三胜(一命 二色 三名)
- 海有八不思议譬此经八不可思议
- 深难得底(付)他解今解
- 以人中四生问佛但胎生
- 佛不受卵湿化三生所以
- 劫初悉化生故佛不出世
- 化身无碎身舍利故一切佛不受化身
- 师子吼以三十七行偈赞佛诸德(佛诸名在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