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
大般涅槃经长寿品第四(卷第三)
北凉 天竺三藏 昙无谶 译
晋 沙门 慧严 慧观 谢灵运 重治
长寿品
前之三品严观所安此品存本但改命为长移寿在下西方语倒不移亦善译人左右应无别意恐依上文当知如来即是长寿或依偈初云何得长寿长只是常何不用常为名正言由常乐我净获此长寿从所得立名故也今释长寿为四一同诸佛法身智慧寿命皆悉同等故言长寿二由物欣长恶短引令树善故三对破偏修无常之拙明圆胜修之常四长短相形是对治门会非长短之长故言长寿此是涅槃施中第三对菩萨众随问而施凡十四品诸问答中长寿为首从初命品余各随便其文有二劝问正问初劝比丘次劝大众初劝有三佛法至三故又表佛慇懃故又初劝除疑二劝受寄三劝益物其上疑既尽初劝则默既不堪寄付次劝则辞既无化力后劝则推初文者。
佛复告诸比丘汝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恣汝问我当解说令汝心喜我已修学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明了通达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
何故偏劝问戒律河西云佛法有两一经二律上已问经今劝问律是义不然经深律浅既能问经岂不能问律而待劝耶观师云律是声闻之本又是今经之宗不杀为因得长寿果故偏劝问是亦不然今案经云于诸戒律是则律仪定道俱名为戒诸语不一岂独律仪又将下验上非偏劝问律空者慧也寂者定也当知劝诸比丘问戒定慧有人作二谛消是亦不然二谛文晦三谛文明何者戒定慧三是入真之梯隥即劝问真本性空寂即是问中明了通达即是双照二谛即劝问俗又言莫谓如来唯修空寂者如来既不专修真俗即是劝问非真非俗第一义谛。
第二再劝为二初劝次辞。
复告比丘若于戒律有所疑者今悉可问。
初问戒律者一云略耳具说如上又取下文意佛欲寄付故以戒律而为劝端。
次辞者既于戒律不能问者即辞不堪有法譬合法说又三正辞释结。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无有智慧能问如来应供正偏知。
正辞辞无智慧不能问于三号如文。
次释辞释三号皆不思议。
所以者何如来境界不可思议所有诸定不可思议所演教诲不可思议。
如来境界深微之法允同诸佛故号如来我不能问则是辞上本性空寂所有诸定不可思议穷于甚深微妙禅定能为一切而作福田故名应供我不能问则辞上明了通达所演教诲不可思议者穷于一切言说边底示导众生是道非道号正徧知我不能问则辞上戒律又释辞不能问于三谛诸佛境界是不能问中所有诸定是不能问真所演教诲是不能问俗。
三结辞中。
是故我等无有智慧能问如来。
云无智慧者无三智也。
次譬辞为四一声闻不堪寄二如来不应寄三声闻强受寄四如来失所寄初明不堪。
世尊譬如老人秊百二十身婴长病寝卧床席不能起居气力虗劣余命无几。
言老人者阎浮果报将尽之秊譬诸声闻十二缘观支支十二从过至现故百二十过现灭故老死灭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故将入涅槃身婴长病者正使虽尽习气尚存又无明别惑未侵一毫故言长病寝卧床席者沈空滞寂失游戏神通不能起居者不能入有如不能起不绍三宝如不能居气力虗劣者无常住命如无气无十力雄猛如无力少真实故名虗非胜修故名劣余命无几将入灰断。
次有一富人者下譬如来不应付嘱。
有一富人缘事欲行当至他方以百斤金寄彼老人而作是言我今他行以是宝物持用相寄或经十秊或二十秊事毕当还还时归我。
智断圆满故言富人缘事欲行者适化多务故言缘事乘如起应故言欲行以百金者百句解脱汉书称一万为一金既有百金即是百万一句解脱既有一万解脱以为眷属百句解脱即有百万解脱而为眷属或经十秊二十秊者有三解一云十劫二十劫二云人中为十天二十三云正法为十像法二十是义不然若尔后时如何得归会耶今明通惑为十别惑二十逗缘除物通别两惑名付家事受寄者除通别惑即感我归还时归我者旧二解一云只指释迦余方应尽此土感兴后还犹见我昔法宝二云弥勒下生犹见释迦真实之法法身不异故言归我今解通别惑尽即是还时即是归我此义稍便。
三是老病人下声闻妄受。
是老病人即便受之而此老人复无继嗣其后不久病笃命终所寄之物悉皆散失。
无继嗣者旧二解一云无善心实男慈悲心女二云无受化眷属绍续其后今言无常住信心之子病笃命终者灰身入灭。
四财主行还下如来失所寄法宝丧失。
财主行还求索无所如是痴人不知筹量所寄可不是故行还求索无所以是因缘丧失财宝。
痴人者二解一云受寄者即是痴人不能筹量妄受人寄二云能寄者名痴人假设此言若遂寄声闻则是痴人若不寄者则非痴人。
次世尊下合譬但合妄受丧失不合前二合后二中先合第三。
世尊我等声闻亦复如是虽闻如来殷勤教戒不能受持令得久住如彼老人受他寄付。
次我今下合第四。
我今无智于诸戒律当何所问。
从佛告下第三劝益物为三一劝二推三赞初如文。
佛告比丘汝等今者若问于我则能利益一切众生是故告汝诸有疑网恣随所问。
次推功为二先譬后合譬又四一譬叹菩萨。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譬如有人秊二十五盛壮端正多有财宝金银瑠璃父母妻子眷属宗亲悉皆具存。
二十五者即二十五三昧盛壮端正者是诸三昧王多有财宝者一切三昧悉入其中父母者三谛一谛为母一谛三谛为父法喜为妻善心为子道品为眷属十方诸佛即是宗亲。
次时有人下譬正应付嘱例上释。
时有人来寄其宝物语其人言我有缘事欲至他处事讫当还还时归我。
三是时壮夫下譬秉持受寄。
是时壮夫守护是物如自己有。
四其人遇病者譬不失正法。
其人遇病即命家属如是金宝是他所寄彼若来索悉皆还之智者如是善知筹量行还索物皆悉得之无所亡失。
世尊下合譬先举不应。
世尊亦尔若以法宝付嘱阿难及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声闻及大迦叶悉当无常如彼老人受他寄物。
次合应寄。
是故应以无上佛法付诸菩萨以诸菩萨善能问答如是法宝则得久住无量千世增益炽盛利安众生如彼壮人受他寄物以是义故诸大菩萨乃能问耳我等智慧犹如蟁蚋何能咨请如来深法时诸声闻默然而住。
三尔时佛赞下即赞也。
尔时佛赞诸比丘言善哉善哉汝等善得无漏之心阿罗汉心我亦曾念以此二缘应以大乘付诸菩萨令是妙法久住于世。
无漏心罗汉心者忘我推功也二缘者缘声闻不能菩萨则能或善能问答或法宝久住利益众生悉出上文。
从尔时佛告一切大众下第二通劝大众问。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善男子善女人我之寿命不可称量乐说之辩亦不可尽汝等宜应随意咨问若戒若归第二第三亦复如是。
佛既普等若得问人普皆利益又对于偏劝故普劝也先偏后普明偏普不定显非偏非普问比丘寡德慇懃三劝菩萨不尔何俟二三劝耶答佛如师子杀象及兔皆尽其力终无厚薄故皆三劝若尔菩萨亦应无疑而有辞让答比丘皆无菩萨皆有以有问故故知有疑是故菩萨则可付嘱以慈心故故能益他又例作无而意异菩萨久解是故无疑自谦是退义称佛菩萨乃是推功问何故约命言不可量约辩言不可尽若戒若归而劝问耶答多有所关略举四意一如来是大富施主随其所求而给与之若问命即开长寿金刚身身密等义若问辩即开般若四相口密等义若问归戒即开善业首楞严能建大义百句解脱意密等义乃至开邪正四倒四谛如来性文字月鸟等义涅槃施得显也二如来施主方便无量若问命即开天行若问辩即开梵行若问归戒即开圣行婴儿行归戒所防即开病行五行若立十德自显涅槃行明三如来施主正法宝城庄严无量如来能问无可问处如来能答无能问人百金妙宝初求付托得能问人问命即常庄严问辩即乐庄严问戒即净庄严问归即我庄严能问能答具二庄严双树涅槃其义得显四如来施主慈悲无量愍念邪僻哀怜不善若能问归即用常辩摄邪若能问戒即用常命摄恶涅槃之用得显为此义故举此三种以为问端问问端通后亦通前不答问命即是常修问辩即是乐修问归戒即是我修又问命即常法身德问辩即乐般若德问归戒即净我解脱德又问命即常命常色常力问辩即常语问归戒即常安又文云能如是问则大利益一切众生即通前通后问端该广笼括如此(云云)。
就第二正问为四一欲问二许问三谦问四正问欲问又二初经家叙起次自咨问发叙中为四一叙本位二叙迹宗三叙感对四叙威仪初本位者。
尔时众中有一童子菩萨摩诃萨。
有通有别菩萨通位童子别位论云十二而能问者即有四意一正法非色不可以人幼而弃于法重法重人故也二生比丘善于菩萨道信念坚固三折伏高心四明佛力大若依十住即第九住若类文殊童子即十地顶圣位难知且用十地释童子也。
次迹宗中。
是多罗聚落婆罗门种姓大迦叶。
言婆罗门者迹托高宗姓大迦叶者寄生贵族如此间甲族。
三以佛神力者感对也。
以佛神力。
为决定众而为上首感佛威加作对扬主令五十二众同饮甘露非斯大器孰能为之。
四即从座起叙其威仪。
即从座起偏袒右臂绕百千帀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次而白佛言下自咨发者。
而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少咨问若佛听者乃敢发言。
佛虽通劝宁许问否是故有咨。
次佛告下佛许如文。
佛告迦叶如来应供正徧知恣汝所问当为汝说断汝所疑令汝欢喜。
三从尔时迦叶去是谦问文为三初大小为一双次高广为一双三借助为一双初文者。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哀悯已垂听许今当问之然我所有智慧微少犹如蟁蚋。
如来哀愍即大慈悲大中之大我以蟁蝱小智小中之小以小问大宁得相称。
次双者。
如来世尊道德巍巍纯以栴檀师子难伏不可坏众而为眷属如来之身犹真金刚色如瑠璃真实难坏复为如是大智慧海之所围绕是众会中诸大菩萨摩诃萨等皆悉成就无量无边深妙功德犹如香象于如是等大众之前岂敢发问。
佛德巍巍明佛威高师子难伏明其众广如来之身犹真金刚佛色大故智慧亦大智海围绕则大众智大佛及大众高广若斯我以蟁蚋何能当此。
第三双者。
今当承佛神通之力及因大众善根威德少发问耳。
若论巨细不言自绝今假佛威神借助智力大众善根添我机辩乃能发问。
四从即于佛前是正问旧说三种不同一分偈二问数三因起初分偈不同者河西云前十九偈是问后四偈请答又一师云前二十一行是问后二行自谦又一师云从前至后无非是问又一师云纵容两存后亦非问乃是迦叶巧致问之余势为诸品生起又亦得是问甚深行等是问五行十德安乐性是问师子吼迦叶等(云云)二问数不同者梁武三十二问河西三十四问灵味亮冶城素庄严旻竝用之中寺安三十五问开善三十六问光宅三十七问三因起不同者开善云一一问皆从纯陀哀叹中生太昌宗云悉是临时致问皆不从前文生灵根令正云或有从前生或不从前生岂可一例从前生者云何得长寿问从纯陀品生当知如来即是长寿生金刚身问从法身常身金刚身生愿佛开微密从哀叹品秘密藏生云何得广大从迦叶为众作依止生有属当者可从上生无属当者不从上生兴皇云此问不应近自纯陀乃通论释迦一化教门始自王宫终于双树何者文云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即是问始即初成道时事后问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此即问终是最后涅槃时事中间施化法门非一欲显发如来方便密教应来应去种种示现此意宏壮包罗广大大明觉道囊括古今今观此二十三偈前十九偈虽即是问问中有请唯愿大仙说是也后四偈虽是请请中有问安乐性诸行等是也又开合不同如初一偈合成两问开成四问云何知天魔一偈合成一问开成两问若直数云何则有三十二问若数合偈亦只有三十二问若数开偈则有三十四问若数请偈中三问足合偈则有三十五问若数请中三偈足诸云何亦有三十五问若数请中三偈足开偈者则有三十七问各有舍取致盈缩不同意在于此此是事数增减在人不劳生诤今依河西数开偈不数请偈但为三十四问答尽大众问品言因起远近者若谓诸问因上文生声闻未曾闻常闻可生疑菩萨久闻何故致疑又声闻闻说疑执已破菩萨利根那忽未解救云为缘故疑若尔则问不因上又云菩萨知佛应说此法承佛神力预为咨问者佛力无所不至何乃近在两品耶又言问于一化始终者与经抗行全不相应经问长寿之因答佛往昔至心听法持不杀戒是长寿因今乃取一化从王宫来佛在何处听法从谁受戒双树之终复听谁经为受何戒若无此事一化不成彼为极谈今谓不与文会故非极谈今试出其意云何得长寿此问常果元本之因佛答云若业能为菩提因者至心听受闻已转说我修此业得三菩提今复为人广说是义如此之因盖非近世如法华中点尘数劫犹不能知今正问此久远之因本若无常果不应常本若是常常不可修而未能知长寿常果所因云何若问此义任运自显非常非无常之常因获得非常非无常之常果因果常义既显果上万德悉是双非之因获得双非之果义虽无边一往结撮是问过去本初因果行位誓愿功德智慧道品六度等诸法门若问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即是问一化始终现在逗缘所施诸教何者若其无初即无于后今既问后任运问初既问初后中间可知当知一化始终凡对无量机缘所施言教不可穷尽虽不可尽一往结撮是问现世随他随自随自他无量法门若问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即问来世所施方便引导众生国师道士儒林之宗住首楞严种种示现无量无边虽不可尽一往结撮是问来世权实曲巧方便诱接荷负度脱等诸法门略举三句示斯问意不出三世故文云如是甚深诸佛境界自利利他无量法门岂出三世若寻古始元元不穷若寻现世广广无极若寻来际永永无尽如是乃是囊括古今大明觉道可谓诸佛之境界岂只近因两品亦非远由一化今叙问意宏远若斯犹惧不会诸佛境界之明文况诸师所言宁称佛旨兴皇嘲人云不知兔角有无而空诤长短不知诸问进否诤于问数少多何益今用河西于问中分二十三偈为两前十九偈正作三十四问后四偈请答初一行问佛因果佛修因得果不可言是现未强可指于过去。
即于佛前说偈问曰。
次一行云何于此经问今教今教当机而说不可言是过未强可言是现在。
云何得广大下十七行虽义通三世上已属两世竟强可名为未来。
何故言强大般涅槃非三世摄非谓菩提有古来今皆以世间文字强说之耳。
后四偈请答前三意初一偈愿为诸菩萨说微妙诸行等。
前问长寿果果必有因因即是行故知此偈请答过去法门。
次一行请答现在。
前问云何开秘密此中请答安乐性安乐性由来未开故知是请答现在。
后两偈请答未来。
上问广大依止此请答未来法门甚自分明已列问数结请文竟次示答文处云何得长寿凡四问此品下文及金刚身品答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名字功德品答愿佛开微密四相品答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实非罗汉等四依品答云何知天魔凡两问邪正品答云何诸调御心喜说真谛四谛品答演说四颠倒四倒品答云何作善业能见难见性竝如来性品答云何解满字文字品答云何共圣行鸟喻品答云何如日月太白与岁星月喻品答(十五问竟)云何未发心下有十二问皆菩萨品答云何未发心梦见罗刹逼令发心答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三偈答云何处浊世四华喻答云何处烦恼医师等十四譬答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风王四譬答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金师两譬答(龙能脱骨可譬涅槃)云何观三宝庵罗阎浮树答三乘若无性文殊腾疑本无偈答云何诸菩萨而得不坏众举护法因缘答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如人口爽不知六味答云何示多头常为众生而作父母答云何说法者增长如月初如人有子始生六月答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槃凡七问皆大众问品答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槃放光奉供答云何勇进者示人天魔道若有比丘能以如来誓愿而发愿者于世最胜不能观了常者是旃陀罗答云何知法性而受于法乐说二十一行偈答云何诸菩萨远离一切病三病人答云何为众生演说于秘密广释诸有余偈以无余偈答云何说毕竟及与不毕竟用云何名为无余义耶云何复名一切义乎唯除助道常乐我净善法其余一切皆名有余答云何而得近最胜无上道亦取前诸菩萨远离一切病答上三种病人得灭罪后近无上道兼答此问若有病人若遇不遇悉得差者此去佛最近若遇即差不遇不差此则次近若遇不遇皆不差者此去佛远又云取大众发心如来授记以答此问今引十证明答问竟一者偈中兴问次第而来长行相对次第而答故知答问尽二者偈中设问竟即自谦云甚深微妙安乐性等非我所知请于如来为诸菩萨自演说之若从此意知答问尽三者答若未尽不应谢恩答问既竟时众得益起礼烧香散华供养故知答问尽四者上来召众云集慇懃劝问答若未竟宁得猗卧涅槃既右胁息言知答问尽五者付嘱文殊寝而无说大众重请既受请已跏趺融怿方谈五行故知答问尽六者对告德王宾主有异知答问尽七者师子更问问人既别知答问尽八者文云如来初开涅槃经时说有三种人三种人乃是答问之末实非创说之初今云初开乃是后说之初非初说之初既有初说后说不同知答问尽九者前问多答卷少后问少不应答卷多知答问尽十者河西面对梵文口决昙谶指授慇懃亲说十九偈是问后四偈非问斯人不信孰可信耶。
尔时佛赞下第三佛答又二初赞问次答问赞问又二初赞次谦赞又二先总赞次别赞酬其上别总二请若三十四问是历法别请后则总请先酬总请故初云善哉善哉。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
所以顺此赞者世间问答酬往称美佛不违世法是故先赞人但见秊幼不期智深见问渊玄方知非浅又若见佛赞皆发奇特心是故须赞他方来众见小小菩萨能问大大事皆生敬伏是故须赞又此一一问皆与理合是故须赞皆有所拟(云云)。
次别赞者即是别赞三世之问初赞其问过去法门。
善男子汝今未得一切种智我已得之然汝所问甚深密义如一切智问等无有异。
有三义一举果赞因言汝未得者非全不得乃是因中分证非是果地究竟故言未得二举甚深密藏赞其所问汝问长寿佛以一切种智为命此之智命果地所证故言我已得之已得非始得已圆满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云甚深密藏而汝能问是故赞其所问之法三赞其被加其上请云承佛神力今加而赞之故言等无有异。
坐道场者赞其问现。
善男子我坐道场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尔时无量阿僧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有诸菩萨亦曾问我是甚深义然其所问句义功德亦皆如是等无有异。
其上问云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佛即举三义赞之一举初以成后赞其巧问该现化之始终故言我坐道场初成正觉二赞其一人以均大众故云有诸菩萨亦曾问我是甚深义三赞其现得大众加助其上请云及因大众善根之力今明功德句义无异是为赞问现在法门。
从如是问者则能利益无量众生是赞问未来。
如是问者则能利益无量众生。
上问言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此言利益可解(云云)旧解坐道场亦曾问者或言是华严中问翻经不尽其文未来或言是偏方不定教文亦不来或言是秘密教非显露摄义皆不然今明道场乃是元初圆满始坐非方便道场第二卷云我已久于无量劫来久已成佛亦如法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昔诸菩萨曾问此义如今不异正对过去之问非一化之始不应据寂灭道场及偏方秘密。
尔时迦叶下第二自谦佛向赞其上等如来下齐菩萨其谦亦两一谦所问横竖不及二誓闻法顶戴增加初文者。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无智力能问如来如是深义世尊譬如蟁蚋不能飞过大海彼岸周徧虗空我亦如是不能咨问如来如是智慧大海法性虗空甚深之义。
不能飞过大海横不及也不能周徧虗空竖不及也。
世尊譬如国王髻中明珠付典藏臣藏臣得已顶戴恭敬增加守护我亦如是顶戴恭敬增加守护如来所说方等深义何以故令我广得深智慧故。
次文云顶戴守护高深增加守护广大何以知然文中次释云愿令我得深广智慧。
从佛告迦叶下第二正答问大分为两初次第答三十四问次大众供养初答者初尽此品文是答长寿之问又两初答长寿因后答长寿果更释因果之名一云若有因果则堕常义若无因果则堕断义若言开因果之秘故说因果此语小胜若为显涅槃兼言因果此语最胜涅槃无因果方便说因果纵容抑案显于正法故言因果今明若因自是因果自是果则堕自性由因故果由果故因则堕他性因果因缘故因因果因缘故果则堕共性非因非果故因果堕无因性皆堕断常但以四悉名为因果显非因果故云因果前文非不明果后文非不明因从多从正分此二门初答因为三初诫听次正答三论义初诫听者。
尔时佛告迦叶善男子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将说长寿甘露妙药若覆器不闻则思修俱失故须诫众释论云专视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云云)。
从如来所得长寿之业去是正答文为五双一指果人因人以标业二指果法因法以劝业三明自行化他以证业四开譬合譬以况业五示果报华报以结业。
如来所得长寿之业菩萨以是业因缘故而得长寿是故应当至心听受。
初果人者如来因人者菩萨若无此业不名菩萨佛无此业不名如来此业成因因名菩萨此业成果果名如来业若定因不得作果业若定果不得作因当知此业非因非果能因能果虽能因果因果叵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来境界不可思议精进菩萨亦不能知岂是凡情暗心图度不能已已辄述所闻。
若业能为菩提因者应当诚心听受是义既听受已转为人说。
次果法者菩提也因法者三慧也听是闻慧受是思慧转为人说即是修慧若菩提无此业不得成果三慧无此业不得成因至高无顶至广无涯多所成就其相云何若业能破业是为破业从无住业立一切业是为立业非破非立而破而立是为正业如是正业不可言三不可言一言一则失用言三则伤体即体而用即用而体即体而用故言此业能为菩提之因得菩提果道前体用广为人说道后体用即用而体非因非果非自非他故上文云以珠力故水即澄清岂非即体而用下文云大慈大悲名为佛性岂非即用而体。
三从善男子我以修习去是举自行化他证成于业。
善男子我以修习如是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复为人广说是义。
我以修习故得菩提即证道前体用今复为人广说此法即证道后体用然我果久成道前之业非复今时故知却明过去法门答初之问。
四开譬中先譬次合。
善男子譬如王子犯罪系狱王甚怜悯爱念子故躳自因驾至其系所。
譬如王子者似譬道前王譬菩萨子譬群生犯罪譬起恶因系狱譬受恶果怜愍譬天性相关爱念譬拔恶因躳至系所譬拔恶果夫王子者刹利种也罪为狱囚众生亦尔同佛之性罪业所拘流浪生死亦有佛性亦无佛性如王子是囚囚是王子为此义故慈悲与拔。
菩萨亦尔下合譬。
菩萨亦尔欲得长寿应当护念一切众生同于子想生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授不杀戒教修善法亦当安止一切众生于五戒十善复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一切诸趣拔济是中苦恼众生脱未脱者度未度者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安慰一切诸恐怖者。
凡举三法合譬初一子地合同体大悲况即体而用次四无量心拔苦因与善因拔苦果与乐果大喜庆悦大舍平等况用不离体即用而体三四弘誓愿偏约四谛苦谛则通不但四趣集谛亦通不但十恶道谛不但戒善灭谛不但灰断弘誓之境囊括则周故用三法合譬况业。
五举二报结者。
以如是等业因缘故菩萨则得寿命长远于诸智慧而得自在随所寿终生于天上。
圣人以慧为命智慧自在故寿命长即譬果报天上受乐则譬华报(云云)。
三从尔时迦叶白佛去是论义凡四番问答初番先问次答问有三意一述不解二谓不应三正作虽不解者。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等视众生同于子想是义深隐我未能解。
领长寿业非因非果非自非他故言深隐。
次不应者。
世尊如来不应说言菩萨于诸众生修平等心同于子想。
一子之地同体大慈体无爱恚云何子想若同子想即是起爱起爱云何同体同体云何起爱故云不应。
三作难者。
所以者何于佛法中有破戒者作逆罪者毁正法者云何当于如是等人同子想耶。
破戒作逆应须治罚治罚乖慈云何等视等则无罚云何言治治偏乖慈慈之与治二俱乖体展转有妨难从此生(云云)。
次佛以一言答其三意。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我于众生实作子想如罗睺罗。
云我于众生同一子想如罗睺罗者同体之慈是慈清净微妙第一非染爱慈是慈深隐非但难解亦复难说即体而用不妨等视如罗睺罗既即体而用慈亦复然一言答三其意在此然迦叶问菩萨修慈此问道前佛以道后果慈答之云我于众生亦一子想举后答前前后不异。
次从迦叶复白去是第二问答先问次答初问中举昔事难今义。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昔十五日僧布萨时曾于具戒清净众中有一童子不善修习身口意业在隐屏处盗听说戒密迹力士承佛神力以金刚杵碎之如尘世尊是金刚神极成暴恶乃能断是童子命根云何如来视诸众生同于子想如罗睺罗。
力士无慈碎听戒童子童子命断即昔事也若承佛力即如来遣害伤慈纵毒顿乖一子即难今义。
次佛答中明三世之慈为三初明童子是昔事若答此事拟过去慈。
佛告迦叶汝今不应作如是言是童子者即是化人非真实也为欲驱遣破戒毁法令出众故金刚密迹亦是化耳。
童子金刚二皆是化幻人幻杵以害幻命宁有实耶设权惩恶正是大悲拔其苦因假设济危正是大慈与其乐果至慈至巧非一子义何者是耶他解见机犹害五百净行尚实有害事若将此释都无所损。
次从迦叶去明现世慈本地指三业行慈又三。
迦叶毁谤正法及一阐提或有杀生乃至邪见及故犯禁我于是等悉生悲心同于子想如罗睺罗。
初如来之意于诸众生生一子想虽谤法阐提邪见毁戒悉如一子况复余人心常平等即意慈也。
次从譬如国王去明口行慈又三一先举国宪次明佛法后结治罪。
善男子譬如国王诸群臣等有犯王法随罪诛戮而不舍置。
如来世尊不如是也于毁法者与驱遣羯磨诃责羯磨置羯磨举罪羯磨不可见羯磨灭羯磨未舍恶见羯磨。
初国之严刑以酷为本二佛之法网以慈为宗举非显是佛法有三苦摈永出众外四羯磨不出众外唯不得为羯磨之主十四知事人今通名羯磨而实有轻重初言驱遣羯磨即是律中驱出羯磨马师满宿二比丘于聚落污他家行恶行佛令与驱出羯磨出此聚落呵责者即律中苦切羯磨般荼卢伽比丘喜鬬诤鬬构两头与人鬬竞至城中诉乃以辞牒结著衣带数数如是佛令作苦切羯磨苦恼切勒置者即依止羯磨施越比丘为人轻薄数犯可悔罪数悔恼僧佛令与作依止羯磨令依刚正有德之人住持教示不令数犯举罪者即律中下意羯磨郁多罗比丘为质多居士庵罗寺主恒得好食居士后时遇优婆斯那于舍供养不与寺主相知郁多罗生嗔语居士言饮食虽美但无胡麻欢喜丸耳此居士少秊贫时曾为此业故以刺之居士因之即说譬如鸡与鸟共生一子或作鸡鸣或作鸟声汝或善语或作恶语而此比丘父母异国故以讥之佛知令与作下意羯磨僧中遣一人将此比丘往居士所下意忏悔不可见即是三摈八法之中以明三摈一不见摈二不忏摈三恶邪不除摈此中无不忏之名是灭𢷤一事教门不同不可见即是不见𢷤车匿比丘数数犯罪诸比丘劝忏悔答言我不见罪佛令与不见𢷤不忏者还是车匿数犯人劝答云我虽见罪不能忏悔佛令作不忏摈灭即灭𢷤未舍恶见即恶邪不除𢷤事起利𣅒言欲不障道三谏不从与作恶邪不除𢷤。
三从善男子如来所以去是结治罪之意。
善男子如来所以与谤法者作如是等降伏羯磨为欲示诸行恶之人有果报故。
使其无复恶因则无恶果即是大慈施无恐畏。
三从善男子汝今下即是身行慈也。
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即是施恶众生无恐畏者若放一光若二若三若有遇者悉令远离一切诸恶如来今者具有如是无量势力。
旧云照人为一天为二五道为五又云常光为一非常光为二面门三眉间四通身为五(云云)。
三从善男子未可见法去明未来世行慈而言比丘纠治者比丘护法文为四一标来世二明持毁三譬四结。
善男子未可见法汝欲见者今当为汝说其相貌我涅槃后随其方面。
有持戒比丘威仪具足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诃责纠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
初二可见。
善男子譬如有王专行暴恶会遇重病有邻国王闻其名声兴兵而来将欲灭之是时病王无力势故方乃恐怖改心修善而是邻王得福无量持法比丘亦复如是驱遣诃责坏法之人令行善法得福无量善男子譬如长者所居之处田宅屋舍生诸毒树长者知已即便斫伐悉令永尽又如少壮首生白发愧而翦拔不令生长持法比丘亦复如是见有破戒坏正法者即应驱遣诃责举处。
第三譬中言暴恶者譬破戒人会遇重病者譬所犯彰露邻王兴兵者譬持戒纠治病王无力者毁禁恶止恐怖修善者明其得益譬中有三三种何异初为各住各学行非法者故以邻王为喻次为同住各学行非法者故以宅树为喻后为同住同学行非法者故以白发为喻又解断四住惑解惑相治如除邻王断尘沙惑除体上垢如除毒树断无明恶同体之惑如除白发(云云)。
四若善下结。
若善比丘见坏法者置不驱遣诃责举处当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驱遣呵责举处是我弟子真声闻也。
即判真伪不治毁禁坏乱佛法佛法中怨无慈诈亲是彼人怨能纠治者是护法声闻真我弟子为彼除恶即是彼亲。
从迦叶白佛去第三番问答先问次答问又为二初非佛旨次举事难初文者。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则不等视一切众生同于子想如罗睺罗。
领前能呵责者是我弟子不驱遣者佛法中怨此则一是一非爱憎去取则无等视一子之心升沈硕异故仰非也。
次举事者。
世尊若有一人以刀害佛复有一人栴檀涂佛佛于二人若生等心云何复言当治毁禁若治毁禁是言则失。
若一涂一割等无憎爱亦应一持一犯咸不赏黜既赏持黜犯亦应治割赏涂涂割既等持犯应均若治毁禁此言则失若不治刀割彼言则虗进退结难。
次佛答为三开譬合譬况显开譬为四一生诸子二付严师三嘱苦教四得福无罪。
佛告迦叶善男子譬如国王大臣宰相产育诸子颜貌端正聪明黠慧若二三四。
初王大臣者譬佛菩萨生育诸子譬生信者生信不同故言诸子形貌端正譬戒能防色聪明黠慧譬定慧防心二三四者有人云一二是出家二众三四是在家二众此义不然旧云若二是小大若三是三根四是四部此亦不然一是一乘二是小大大是一乘三是三根上根是一乘四是四部四部中有一乘若尔一子诸子皆处处著亦处处有是则太乱今以信心为子生信不同略为四种谓藏通别圆各有三学通皆得论端正黠慧准下合文以坏法者为子此不相乖三种者信偏则破坏法性即是可悲为子就正信者可慈为子。
次付严师者。
将付严师。
旧云四依为师依下合文以国王四部为师此是秉法之人而秉法者以法为师下文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法有严与不严不严有三严即圆法。
三而作下嘱苦教。
而作是言君可为我教诏诸子威仪礼节伎艺书数悉令成就我今四子就君受学假便三子由杖而死余有一子必当苦治要令成就虽丧三子我终不恨。
可教诏者教偏入圆威仪礼节者譬圆戒技艺譬圆定书数譬圆慧学圆速成不须苦切若不速成要当苦治杖譬于智藉杖故子死如由智故偏破偏破故如三子死圆立故如一子成言破偏者非但治毁三藏通别持毁悉皆苦治何以故于藏是持于圆是犯通别亦尔故言虽丧三子我终不恨圆子信常是故不死未阶究竟故言苦治旧以四部为四子杖杀何部何部不死合义不成不会经文今所不用。
迦叶是父及师得杀罪不不也世尊何以故以爱念故为欲成就无有恶心如是教诲得福无量。
善男子如来亦尔视坏法者等如一子如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诸国王及四部众应当劝励诸学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学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毁正法者国王大臣四部之众应当苦治善男子是诸国王及四部众当有罪不不也世尊。
次合譬中如来合王臣视坏法者合诸子国王四部合师三品法合礼节等应当苦治合杖死不也者合唯福无罪(云云)。
三从善男子即是况显。
善男子是诸国王及四部众尚无有罪何况如来善男子如来善修如是平等于诸众生同一子想如是修者是名菩萨修平等心于诸众生同一子想善男子菩萨如是修习此业便得长寿亦能善知宿世之事。
王之与师是子则念非子不念成就其子不成就他偏念偏治尚无有罪况佛平等慈念平等成就平等治之而当有罪故云如来善修平等心故王之与师偏念偏教尚得福无量况复如来等念等教宁不获福故举三世功德善修是现世长寿是来世宿世是过世(云云)。
迦叶复白去是第四番问答先问次答初问又三初非佛旨次譬释非三合譬结过初非佛旨者。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若有修平等心视诸众生同于子想便得长寿如来不应作如是言。
领上修平等心得三世福谓此旨为非。
次何以故下举譬为三一如知法人但有其言。
何以故如知法人能说种种孝顺之法。
二还至家中都无其行。
还至家中以诸瓦石打掷父母而是父母是良福田多所利益难遭难遇应好供养反生恼害。
三是知法人结言行相违(云云)。
是知法人言行相违。
三合譬结过亦为三修习等心合上知法。
如来所言亦复如是菩萨修习等心众生同子想者应得长寿善知宿命常住于世无有变易。
今者世尊去合上无行。
今者世尊以何因缘寿命极短同人间耶。
如来将无去合上相违。
如来将无于诸众生生怨憎想世尊昔日作何恶业所害几如得是短寿不满百秊。
若言慈心应得长寿而今短寿必有怨心此结言行相违不杀命长而今短寿凡杀几生此结身行相违口行相违已如上说。
兴皇述他释云迦叶恒执迹为难佛恒用本为答此则问答永不相关不问本迹何以为答而云执此生疑难耶只约丈六一身疑者不达恒言无常达者了此即是于常常若异此则非常也此释未明常义甚多佛以何常而为答问无常亦多迦叶为执何无常耶(云云)次佛答为两初弹其麤言次明常寿第一。
佛告迦叶善男子汝今何缘于如来前发是麤言。
今明麤言者汝以果讨因乃谓如来怨心杀害汝何不以因讨果明如来命长必无恶因而谓有者即是麤言。
如来长寿于诸寿中最上最胜所得常法于诸常中最为第一。
次于诸常中最为第一者于何等常而言第一自有世间相续不断名常复有三无为常断烦恼得者名数缘常事缘差者名非数缘常无此二者名虗空常此之四种皆悉不及如来之常如来常者即是妙有故言第一此三藏义又真谛之常对生死虗伪谓此真常既无生死亦无此真亦无应照如来常者本自有之无所待对其常实照故云第一此约通义又言常者出常无常即是非常非无常真常而已此约别义又如来常者即边而中具足三点不纵不横是故此常最为第一约圆教义从白佛去第二佛答长寿果文为二初明佛宝常次明三宝常就初有二先略问答次论义初问如文(云云)。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得寿无量。
次佛答举四譬初譬诸寿入常寿常寿第一次常寿出诸寿常寿第一三譬常寿非常非无常故常寿第一四常寿能出能入故常寿第一亦是生死寿命之河入涅槃河涅槃河出生死河非生死非涅槃而生死而涅槃(云云)初文者。
佛告迦叶善男子如八大河一名恒河二名阎摩罗三名萨罗四名阿夷罗䟦提五名摩诃六名辛头七名愽叉八名悉陀是八大河及诸小河悉入大海迦叶如是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虗空寿命大河悉入如来寿命海中是故如来寿命无量。
旧解八河譬四生各有因果又四生为四人天地及虗空为八今谓人中天上地及虗空各有生阴中阴寿命是为八河若为论其出入凡是一切生阴中阴所有寿命若长若短皆当作佛果地寿命如八河流必归于海一切诸命悉入常命是为人义。
次言出者。
复次迦叶譬如阿耨达池出四大河如来亦尔出一切命。
大涅槃河常命为本能出人天地及虗空长短之寿如阿耨池流出四河大品云由般若故出生刹利婆罗门等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是为出义。
三非出入者。
迦叶譬如一切诸常法中虗空第一如来亦尔于诸常中最为第一。
若定出入何能出入故非出入举虗空叹。
四能出能入举醍醐叹(云云)。
迦叶譬如诸药醍醐第一如来亦尔于众生中寿命第一。
次就论义文为三一蹑宗作请二问世性三问法性初蹑宗中问如文。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寿命若如是者应住一劫若减一劫常宣妙法如澍大雨。
次答为四一非二况三结四劝可解。
迦叶汝今不应于如来所生灭尽想。
迦叶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外道五通神仙得自在者若住一劫若减一劫经行空中坐卧自在左胁出火右胁出水身出烟𦦨犹如火聚若欲住寿能得如意于寿命中修短自任如是五通尚得如是随意神力岂况如来于一切法得自在力而当不能住寿半劫若一劫若百劫若百千劫若无量劫。
以是义故当知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如来此身是变化身非杂食身为度众生示同毒树是故现舍入于涅槃。
迦叶当知佛是常法不变易法汝等于是第一义中应勤精进一心修习既修习已广为人说。
就世性问为二初唱世出世两章门。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出世之法与世间法有何差别。
次难难又二初难两教无异。
如佛所言佛是常法不变易法世间亦说梵天是常自在天常无有变易我常性常微尘亦常。
次难两理无异。
若言如来是常法故者如来何不常现耶若不常现有何差别何以故梵天乃至微尘世性亦不现故。
次佛答中皆作异答初答教者先佛说常教外道盗常教盗不盗异云何不异次理异者佛理微妙是故不现外道理伪是故不现微妙与伪云何不异答此为四一先佛被盗次后佛认归三结正四劝修初先佛章有开有合。
佛告迦叶譬如长者多有诸牛色虽种种同共一群付放牧人令逐水草唯为醍醐不求乳酪彼牧牛者𤚼已自食长者命终所有诸牛悉为群贼之所钞掠贼得牛已无有妇女即自𤚼捋得已而食尔时群贼各相谓言彼大长者畜养此牛不求乳酪唯为醍醐我等今者当设何方而得之耶夫醍醐者名为世间第一上味我等无器设使得乳无安置处复共相谓唯有皮囊可以盛之虽有盛处不知钻摇浆犹难得况复生酥尔时诸贼以醍醐故加之以水以水多故乳酪醍醐一切俱失。
初开譬中言长者者先佛也群牛说教也色种种逗机异也同共一群诠理等也付放牧人弘经者也令逐水草随机化益也唯为醍醍期常住也不求乳酪不期人天二乘无常𤚼以自食弘经人自益也长者命终先佛去世也贼掠群牛佛教被盗也无有妇女无慈心也𤚼以自食有得之利也相谓言去欣慕深理也我等无器非根性也设使得乳无安置处设能持戒非常住基唯有皮囊天人感报设能持戒成诸有业不知钻摇无定慧方便浆譬人天善初酪譬似道后醍醐譬真道加之以水譬起我人知见等也一切皆失起见堕恶人天善失。
凡夫亦尔去合又二先略次广。
凡失亦尔虽有善法皆是如来正法之余。
凡夫善者盗佛余法余是像末之世盗窃得起正法时不得起也。
何以故如来世尊入涅槃后盗窃如来遗余善法若戒定慧如彼诸贼劫掠群牛诸凡夫人虽复得是戒定智慧无有方便不能解说以是义故不能获得常戒常定常慧解脱如彼群贼不知方便亡失醍醐又如群贼为醍醐故加之以水凡夫亦尔为解脱故说我众生寿命士夫梵天自在天微尘世性戒定智慧及以解脱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实亦不得解脱涅槃如彼群贼不得醍醐是诸凡夫有少梵行供养父母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受少安乐如彼群贼加水之乳而是凡夫实不知因修少梵行供养父母得生天上又不能知戒定智慧归依三宝以不知故说常乐我净虽复说之而实不知。
入涅槃后合长者命终虽复得是合不知钻摇为解脱者合加之以水有少梵行合𤚼已自食实不知因修少梵行生梵天者合无妇女虽修行生天实不知因于佛法。
从是故如来出世之后去二明今佛认归又三法譬合初法如文。
是故如来出世之后乃为演说常乐我净。
如转轮王出现于世福德力故群贼退散牛无损命时转轮王即以诸牛付一牧人多巧便者是人方便即得醍醐以醍醐故一切众生无有患苦。
次譬中云轮王今佛也群贼退散者驱逐外道徧六大城牛无损命认常乐等具足还归付放牧者付弘经人即得醍醐者自他俱契法性常住。
三从法轮王去合今佛出世凡夫不能合驱外道令诸菩萨去合放牧人。
法轮圣王出现世时诸凡夫人不能演说戒定慧者即便弃舍如贼退散尔时如来善说世法及出世法为众生故令诸菩萨随宜演说菩萨摩诃萨既得醍醐复令无量无边众生普得无上甘露法味所谓如来常乐我净以是义故。
三如来是常不变去结正。
善男子如来是常不变易法非如世间凡夫愚人谓梵天等是常法也此常法称要是如来非是余法。
是非可解。
四从迦叶当知下劝修又二初劝修次简修初又二先劝迦叶次通劝(云云)。
迦叶应当如是知如来身。
迦叶诸善男子善女人常当系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迦叶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当知是人随我所行至我至处。
次简修者简昔显今。
善男子若有修习如是二字为灭相者当知如来则于其人为般涅槃善男子涅槃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
若修二字作灭相者昔教灰断法性也若修二字常住者是今教法性。
三问答法性中问为四初标问作请次举昔难今三以今难昔四结也初可见。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法性者其义云何世尊我今欲知法性之义唯愿如来哀悯广说。
次文者。
夫法性者即是舍身舍身者名无所有若无所有身云何存。
然昔教身智两舍今问法性即是舍身不言舍智者数师言智有二种有漏智灭即是涅槃无漏智灭是非数缘不取为涅槃既有是非故不言舍智论师云两智灭皆是涅槃而有二义若言道能致灭此边则非若言果尽此边即是涅槃既有是非故不言舍智观师云不应尔特是略耳若无所有者难也故以法性难身。
三身若存者下以今难昔。
身若存者云何而言身有法性。
身若存者是身难法性法性是无身即是有有无相害更互相难。
四身有法性下结其不解。
身有法性云何得存我今云何当知是义。
佛答为两先非次譬初非者。
佛告迦叶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灭是法性夫法性者无有灭也。
我不曾言灭身灭智名为法性此乃昔说今则不尔是故非之。
次譬又二先譬次合譬又二先正譬次譬斥非。
善男子譬如无想天成就色阴而无色想。
初云无想天者数师云无想初念犹有心起从生爱结无想乐成即便灭心则有非色非心补处论师云心不可灭而言无想者尔时心细如蛰虫冰鱼似无细心而言无色想者不复缘于麤色。
次不应下譬非。
不应问言是诸天等云何而住欢娱受乐云何行想云何见闻。
此中具论五阴云何住即色阴受乐即受阴想行即两阴见闻即识阴一解云但是四阴后言若为行于想心不别言行阴。
次善男子下合譬又二初合正譬次合斥非。
善男子如来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不应说言如来身者是灭法也善男子如来灭法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初合无想天成就色阴而无有色想如来法性成就寂灭而无有灭不应作灭不灭问也。
次汝今不应下合弹呵(云云)。
善男子汝今不应思量如来何处住何处行何处见何处乐善男子如是之义亦非汝等之所知及诸佛法身种种方便不可思议。
从复次善男子下第二通明三宝一体是常归依文为二初明三宝常次论义初又三一劝修常二明得失三正辨归依。
复次善男子应当修习佛法及僧而作常想是三法者无有异相无无常相无变异相。
先劝作常想后明无无常想。
次若于三法下明得失。
若于三法修异相者当知是辈清净三归则无依处所有禁戒皆不具足终不能证声闻缘觉菩提之果若能于是不可思议修常想者则有归处。
举失为诫举得为劝若昔四时都不得言三法异想而不得戒何以故以作别体归依故也开善云前已得道得戒若不得者今教起时何不更受既不更受当知已得若见今时一体教起犹执昔别不依今圆即是不信故言无戒若能于是者更重劝也。
三譬如因树去是正辨归依又三开譬合譬举非显是。
善男子譬如因树则有树影。
如来亦尔有常法故则有归依非是无常。
若言如来是无常者如来则非诸天世人所归依处。
迦叶下是论义有两初番问答次番领赞。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暗中有树无影。
迦叶汝不应言有树无影但非肉眼之所见耳善男子如来亦尔其性常住是不变异无智慧眼不能得见如彼暗中不见树影凡夫之人于佛灭后说言如来是无常法亦复如是若言如来异法僧者则不能成三归依处如汝父母各各异故故使无常。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从今始当以佛法众僧三事常住启悟父母乃至七世皆令奉持甚奇世尊我今当学如来法僧不可思议既自学已亦当为人广说是义若有诸人不能信受当知是辈久修无常如是等人我当为之而作霜雹。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汝今善能护持正法如是护法不欺于人以不欺人善业缘故而得长寿善知宿命。
皆可见(云云)兴皇云树譬常住影譬如来而为众生作归依处迦叶难暗中有树无影譬如来灭后则不为他作归依处佛答暗中有影肉眼不见如来常为作依薄福不见而言非依。
涅槃经疏卷第四
顶法师 撰
天台沙门湛然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