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六
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之二(卷第二十六)
北凉 天竺三藏 昙无谶 译
晋 沙门 慧严 慧观 谢灵运 重治
起卷是第二劝修初劝修后论义。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修习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一切众生不能得知如来心相当云何观而得知耶。
若见如来所有身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所有口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
若见色貌一切众生无与等者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闻音声微妙最胜不同众生所有音声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
若见如来所作神通为为众生为为利养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时为利养说为众生说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云何如来而受是身何故受身为谁受身是名眼见若观如来云何说法何故说法为谁说法是名闻见。
以身恶业加之不瞋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以口恶业加之不瞋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
若见菩萨初生之时于十方面各行七步靡尼䟦陀富那䟦陀鬼神大将执持旛葢震动无量无边世界金光晃曜弥满虗空难陀龙王及婆难陀以神通力浴菩萨身诸天形像承迎礼拜阿私陀仙合掌恭敬盛秊舍欲如弃涕唾不为世乐之所迷惑出家修道乐于闲寂为破邪见六秊苦行于诸众生平等无二心常在定初无散乱相好严丽庄饰其身所游之处丘墟皆平衣服离身四寸不堕行时直视不顾左右所食之物物无完过坐起之处草不动乱为调众生故往说法心无憍慢是名眼见若闻菩萨行七步已唱如是言我今此身最是后边阿私陀仙合掌而言大王当知悉达太子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在家作转轮王何以故相明了故转轮圣王相不明了悉达太子身相炳著是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老病死复作是言一切众生甚可怜悯常与如是生老病死共相随逐而不能观常行于苦我当断之从阿罗罗五通仙人受无相定既成就已后说其过从郁陀仙受非有想非无想定既成就已说非涅槃是生死法六秊苦行无所克获即作是言修是苦行空无所得若是实者我应得之以虗妄故我无所得是名邪术非正道也既成道已梵天劝请唯愿如来当为众生广开甘露说无上法佛言梵王一切众生常为烦恼之所障覆不能受我正法之言梵王复言世尊一切众生凡有三种利根中根钝根利根能受唯愿为说佛言梵王谛听谛听我今当为一切众生开甘露门即于波罗奈国转正法轮宣说中道一切众生不破诸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不度众生非不能度是名中道非一切成亦非不成是名中道凡有所说不自言师不言弟子是名中道说不为利非不得果是名中道正语实语时语真语言不虗发微妙第一如是等法是名闻见。
善男子如来心相实不可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依是二种因缘。
尔时师子吼菩萨白佛言世尊如先所说庵罗果喻四种人等有人行细心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亦正实有人心不细行亦不正实是初二种云何可知。
以难知故我经中说当与共住住若不知当与久处久处不知当以智慧智慧不知当深观察以观察故则知持戒及以破戒。
善男子戒有二种持者亦二一究竟二不究竟有人以因缘故受持禁戒智者当观是人持戒为为利养为究竟持善男子如来戒者无有因缘是故得名为究竟戒以是义故菩萨虽为诸恶众生之所伤害不生恚阂是故如来得名成就毕竟持戒究竟持戒善男子我昔一时与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共止住摩伽陀国瞻婆大城时有猎师追逐一鸽是鸽惶怖至舍利弗影犹故战栗如芭蕉树至我影中身心安隐恐怖得除是故当知如来世尊毕竟持戒乃至身影犹有是力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声闻缘觉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二种一为利养二为正法为利养故受持禁戒当知是戒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虽闻佛性及如来名犹不得名为闻见也若为正法受持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是名眼见亦名闻见。
复有二种一根深难拔二根浅易动若能修习空无相愿是名根深难拔若不修习是三三昧虽复修习为二十五有是名根浅易动。
复有二种一为自身二为众生为众生者能见佛性及以如来。
持戒之人复有二种一性自能持二须他教敕若受戒已经无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恶国遇恶知识恶时恶世闻邪恶法邪见同止尔时虽无受戒之法修持如本无所毁犯是名性自能持若因师僧白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已要凭和上诸师同学善友诲谕乃知进止听法说法备诸威仪是名须他教敕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见佛性及以如来亦名闻见。
复有二种一声闻戒二菩萨戒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
佛言善男子为心不悔故何故不悔为受乐故何故受乐为远离故何故远离为安隐故何故安隐为禅定故何故禅定为实知见故何故为实知见为见生死诸过患故何故为见生死过患为心不贪著故何故为心不贪著为得解脱故何故为得解脱为得无上大涅槃故何故为得大般涅槃为得常乐我净法故何故为得常乐我净为得不生不灭故何故为得不生不灭为见佛性故是故菩萨性自能持究竟净戒。
善男子持戒比丘虽不发愿求不悔心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何以故法性尔故虽不求乐远离安隐禅定知见见生死过心不贪著解脱涅槃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见于佛性而自然得何以故法性尔故。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因持戒得不悔果因于解脱得涅槃果者。
戒则无因涅槃无果戒若无因则名为常涅槃有因则是无常。
若尔者涅槃则为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为无常犹如然灯涅槃若尔云何得名我乐净耶。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曾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能问如来如是深义。
善男子不失本念乃如是问我忆往昔过无量劫波罗奈城有佛出世号曰善得尔时彼佛三亿岁中演说如是大涅槃经我时与汝俱在彼会我以是事咨问彼佛尔时如来为众生故三昧正受未答此义善哉大士乃能忆念如是本事。
戒亦有因因听正法听正法者是亦有因因近善友近善友者是亦有因因有信心有信心者是亦有因因有二种一者听法二者思惟义。
善男子信心者因于听法听法者因于信心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善男子如无明缘行行缘无明是无明行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乃至生缘老死老死缘生是生老死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善男子生能生法不能自生不自生故由生生生生生不自生赖生故生是故二生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何故名果是上果故沙门果故婆罗门果故断生死故破烦恼故是故名果为诸烦恼之所诃责是故涅槃名果烦恼者名为过过。
善男子涅槃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无所作故非有为故是无为故常不变故无处所故无始终故。
善男子若涅槃有因则不得称为涅槃也槃者言因般涅言无无有因故故称涅槃。
师子吼菩萨言如佛所说涅槃无因是义不然。
若言无者则合六义一毕竟无故故名为无如一切法无我无我所二有时无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河池无水无有日月三者少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食中少咸名为无咸甘浆少甜名为无甜四无受故故名为无如旃陀罗不能受持婆罗门法是故名为无婆罗门五受恶法故故名为无如世闲言受恶法者不名沙门及婆罗门是故名为无有沙门及婆罗门六不对故故名为无譬如无白名之为黑无有明故名为无明。
佛言善男子汝今所说如是六义何故不引毕竟无者以喻涅槃乃取有时无耶善男子涅槃之体毕竟无因犹如无我及无我所。
善男子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以是义故涅槃无因而体是果。
是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生故是因非果非沙门果故名非果何故名因以了因故。
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灯能了物故名了因烦恼诸结是名生因众生父母是名了因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
复有生因谓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了因谓六波罗蜜佛性复有生因谓首楞严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了因谓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生因谓信心六波罗蜜。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及以佛性是义云何世尊如来之身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常二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佛性亦二种一可见二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闻有佛性如来之身复有二种一是色二非色色者如来解脱非色者如来永断诸色相故佛性二种一是色二非色色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见不了了故名非色善男子佛性者复有二种一是色二非色色者谓佛菩萨非色者一切众生色者名为眼见非色者名为闻见。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乳中有酪金刚力士诸佛佛性如清醍醐云何如来说言佛性非内非外。
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说乳中有酪酪从乳生故言有酪。
善男子乳时无酪亦无生酥熟酥醍醐一切众生亦谓是乳是故我言乳中无酪。
如其有者何故不得二种名字如人二能言金铁师酪时无乳非生熟酥及以醍醐众生亦谓是酪非乳非生熟酥及以醍醐乃至醍醐亦复如是。
善男子因有二种一正因二缘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缘因者如醪煗等从乳生故故言乳中而有酪性。
善男子角亦生酪何以故我亦说言缘因有二种一醪二煗角性煗故亦能生酪。
师子吼言若使乳中本无酪性今方有者乳中本无庵摩罗树何故不生二俱无故。
善男子乳亦能生庵摩罗树若以乳灌一夜之中增长五尺以是义故我说二因。
善男子若一切法一因生者可得难言乳中何故不能出生庵摩罗树善男子犹如四大为一切色而作因缘然色各异差别不同以是义故乳中不生庵摩罗树。
善男子众生佛性亦二种因一正因二缘因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
师子吼言世尊我今定知乳有酪性何以故我见世间求酪之人唯取于乳终不取水是故当知乳有酪性。
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
何以故一切众生欲见面像即便取刀。
师子吼言世尊以是义故乳有酪性若刀无面像何故取刀。
佛言善男子若此刀中定有面像何故颠倒竖则见长横则见阔若是自面何故见长若是他面何得称言是己面像若因己面见他面者何故不见驴马面像。
善男子而此眼光实不到彼何以故近远一时俱得见故不见中间所有物故。
善男子如汝所言乳有酪者何故卖乳之人但取乳价不责酪直卖騲马者但取马价不责驹直。
善男子世人无子是故聘妇妇若怀妊不得言女若言是女有儿性故故应聘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儿性亦应有孙若有孙者则是兄弟何以故一腹生故是故我言女无儿性若其乳中有酪性者何故一时不见五味。
若树子中有尼拘陀五丈质者何故一时不见芽茎枝叶华果形色之异。
善男子乳色时异味异果异乃至醍醐亦复如是云何可说乳有酪性。
善男子譬如有人明当服酥今已患臭若言乳中定有酪性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有人有笔纸墨和合成字而是纸中本无有字以本无故假缘而成若本有者何须众缘譬如青黄合成绿色当知是二本无绿性若本有者何须合成善男子譬如众生因食得命而此食中实无有命若本有命未食之时食应是命。
以是义故我说是偈。
善男子一切诸法因缘故生因缘故灭。
善男子若诸众生内有佛性者一切众生应有佛身如我今也众生佛性不破不坏不牵不捉不系不缚。
如众生中所有虗空一切众生悉有虗空无罣阂故各不自见有此虗空若使众生无虗空者则无去来行住坐卧不生不长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有虗空界虗空界者是名虗空。
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十住菩萨少能见之如金刚珠。
善男子众生佛性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一切众生有佛性性如乳中酪性若乳无酪性云何佛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缘因者一醪二煗虗空无性故无缘因。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以有性故故须缘因何以故欲明见故缘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暗中先有诸物为欲见故以灯照了若本无者灯何所照如泥中有缾故须人水轮绳杖等而为了因如尼拘陀子须地水粪而作了因。
乳中醪煗亦复如是须作了因是故虽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后得见以是义故定知乳中先有酪性。
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即是了因若是了因复何须了。
若言了因有二种性一者自了二者了他是义不然何以故了因一法云何有二。
若有二者乳亦应二若使乳中无二相者云何了因而独有二。
何以故数者能数自色他色故得言八而此色性自无了相无了相故要须智性乃数自他是故了因不能自了亦不了他。
善男子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修习无量功德若言修习是了因者已同酪坏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慧则无增长我见世人本无禁戒禅定智慧从师受已渐渐增益若言师教是了因者当师教时受者未有戒定智慧若是了者应了未有云何乃了戒定智慧令得增长。
善男子世间答难凡有三种一者转答如上所说何故持戒以不悔故乃至为得大涅槃故二者默然答如有梵志来问我言我是常耶我时默然三者疑答如此经中若了因有二乳中何故不得有二。
善男子我今转答如世人言有乳有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得名有乳有酪佛性亦尔有众生有佛性以当见故。
过去已灭未来未到云何名有若言当有名为有者是义不然。
如世间人见无儿息便言无儿。
一切众生无佛性者云何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佛言善男子过去名有譬如种橘芽生子灭芽亦甘甜乃至生果味亦如是熟已乃醋善男子而是酢味子芽乃至生果悉无随本熟时形色相貌则生酢味而是酢味本无今有虽本无今有非不因本如是本子虽复过去故得名有以是义故过去名有。
云何复名未来为有譬如有人种植胡麻有人问言何故种此答言有油实未有油胡麻熟已取子熬烝捣压乃得当知是人非虗妄也以是义故名未来有。
云何复名过去有耶善男子譬如有人私屏骂王经历秊岁王乃闻之闻已即问何故见骂答言大王我不骂也何以故骂者已灭王言骂者我身二俱存在云何言灭以是因缘丧失身命善男子是二实无而果不灭是名过去有。
云何复名未来有耶譬如有人往陶师所问有缾不答言有缾而是陶师实未有缾以有泥故故言有缾当知是人非妄语也乳中有酪。
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实不虗妄。
师子吼言一切众生无佛性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正因故故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正因所谓佛性。
世尊若尼拘陀子无尼拘陀树者何故名为尼拘陀子而不名为佉陀罗子。
世尊如瞿昙姓不得称为阿低耶姓阿低耶姓亦复不得称瞿昙姓。
尼拘陀子亦复如是不得称为佉陀罗子佉陀罗子不得称为尼拘陀子。
佛言善男子若言子中有尼拘陀者是义不然如其有者何故不见善男子如世间物有因缘故不可得见云何因缘谓远不可见如空中鸟迹近不可见如人眼睫坏故不见如根败者乱想故不见如心不专一细故不见如小微尘障故不见如云表星多故不见如稻聚中麻相似故不见如豆在豆聚尼拘陀树不同如是八种因缘如其有者何故不见。
若言鄣故不可见者常应不见本无麤相今则见麤当知是麤本无其性本无见性今则可见当知是见亦本无性子亦如是本无有树今则有之当有何咎。
师子吼言如佛所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粪作了因故令细得麤。
若尼拘陀中本无麤相以了因故乃生麤者何故不生佉陀罗树二俱无故。
善男子若细不可见者麤应可见譬如一尘则不可见多尘和合则应可见如是子中麤应可见何以故是中已有芽茎华果一一果中有无量子一一子中有无量树是故名麤有是麤故故应可见。
善男子若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性而生树者眼见是子为火所烧如是烧性亦应本有若本有者树不应生。
若一切法本有生灭何故先生后灭不一时耶以是义故当知无性。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尼拘陀子本无树性而生树者是子何故不出于油二俱无故。
师子吼言何故不名胡麻油耶。
善男子非胡麻故善男子如火缘生火水缘生水虽俱从缘不能相有尼拘陀子及胡麻油亦复如是虽俱从缘各不相生尼拘陀子性能治冷胡麻油者性能治风善男子譬如甘蔗因缘故生石蜜黑蜜虽俱一缘色貌各异石蜜治热黑蜜治冷。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其乳中无有酪性麻无油性尼拘陀子无有树性泥无缾性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如佛上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人天无性以无性故人可作天天可作人以业缘故不以性故菩萨摩诃萨以业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因缘故一阐提等断坏善根堕于地狱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等不应能断若可断者云何得言佛性是常若非常者不名佛性。
云何而言是毗䟦致阿毗䟦致毗䟦致者当知是人无有佛性。
世尊菩萨摩诃萨一心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见生老死烦恼过患观大涅槃无生老死烦恼诸过信于三宝及业果报受持禁戒如是等法名为佛性若离是法有佛性者何须是法而作因缘世尊如乳不假缘必当成酪生酥不尔要得因缘所谓人功水缾钻绳众生亦尔有佛性者应离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定有者行人何故见三恶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亦不须修六波罗蜜即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乳非缘而得成酪然非不因六波罗蜜而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无佛性。
如佛上说僧宝是常如其常者则非无常非无常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僧若常者云何复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世尊若使众生从本已来无菩提心亦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方有者众生佛性亦应如是本无后有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应无佛性。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义为众生故作如是问一切众生实有佛性。
汝言何故有退心者实无退心心若有退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迟得故名之为退。
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断于善根堕地狱故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无常也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实非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假缘如乳成酪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言五缘成于生酥当知佛性亦复如是譬如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铁俱禀四大一名一实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众因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是故当知本无金性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得佛。
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善男子汝言僧常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有二种一者世和合二者第一义和合世和合者名声闻僧义和合者名菩萨僧世僧无常佛性是常如佛性常义僧亦尔。
复次有僧谓法和合法和合者谓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常是故我说法僧是常。
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者名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中亦有佛性十二因缘常佛性亦尔是故我说僧有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云何有退有不退者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则便退转何等十三一者心不信二者不作心三者疑心四者吝惜身财五者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众生永灭六者心不堪忍七者心不调柔八者愁恼九者不乐十者放逸十一者自轻己身十二者自见烦恼无能坏者十三者不乐进趣菩提之法善男子是名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
复有六法坏菩提心何等为六一者吝法二者于诸众生起不善心三者亲近恶友四者不勤精进五者自大憍慢六者营务世业如是六法则能破坏菩提之心善男子有人得闻诸佛世尊是人天师于众生中最上无比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见法无阂能度众生于大苦海闻已即复发大誓愿如其世间有如是人我亦当得以是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复为他之所教诲发菩提心或闻菩萨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已思惟我今不堪如是苦行云何能得是故有退。
善男子复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五一者乐在外道出家二者不修大慈之心三者好求法师过罪四者常乐处在生死五者不喜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是名五法退菩提心。
复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贪乐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宝以如是等众因缘故退菩提心。
云何复名不退之心有人闻佛能度众生生老病死不从师咨自然修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当修习必令得之以是因缘发菩提心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誓愿愿我常得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难不失是心复愿诸佛及佛弟子常于我所生欢喜心具五善根若诸众生斫伐我身斩截手足头目支节当于是人生大慈心深自喜庆如是诸人为我增长菩提因缘若无是者我当何缘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发是愿莫令我得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属人不遭恶王不属恶王不生恶国若得好身种姓真正多饶财宝不生憍慢令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若为众生有所演说愿令受者敬信无疑常于我所不生恶心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愿作心师不师于心身口意业不与恶交能施一切众生安乐身戒心慧不动如山为欲受持无上正法于身命财不生悭吝不净之物不为福业正命自活心无邪谄受恩常念小恩大报善知世中所有事艺善解众生方俗之言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嬾墯之心若诸众生不乐听闻方便引接令彼乐闻言常柔耎口不宣恶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有忧怖者令离忧怖饥馑之世令得丰足疫病之世作大医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令疾病者悉得除愈刀兵之劫有大力势断其残害令无遗余能断众生种种怖畏所谓死畏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如是等畏悉当断之父母师长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常修六念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以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无三宝处令我自得寂静之心若其身心受大苦时莫失无上菩提之心莫以声闻辟支佛心而生知足无三宝处常在外道法中出家为破邪见不习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为法了了见过令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舍身为众生故乐处三恶如诸众生乐忉利天为一一人于无量劫受地狱苦心不生悔见他得利不生嫉心常生欢喜如自得乐若值三宝当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华香伎乐旛葢七宝供养若受佛戒坚固护持终不生于毁犯之想若闻菩萨难行苦行其心欢喜不生悔恨自识往世宿命之事终不造作贪瞋痴业不为果报而习因缘于现在乐不生贪著善男子若有能发如是愿者是名菩萨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亦名施主能见如来明了佛性能调众生度脱生死善能护持无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罗蜜善男子以是义故不退之心不名佛性。
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言诸众生无有佛性譬如二人俱闻他方有七宝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断贫穷服其水者增寿万岁唯路悬远险阻多难时彼二人俱欲共往一人庄严种种行具一则空往无所赍持相与前进路逢一人多赍宝货七珍具足二人便前问言仁者彼土实有七宝山耶其人答言实有不虗我已获宝饮服其水唯患路险多有盗贼砂砾棘刺乏于水草往者千万达者甚少闻是事已一人即悔寻作是言路既悬远艰难非一往者无量达者无几而我云何当能到彼我今产业粗自供足若涉斯路或失身命身命不全长寿安在一人复言有人能过我亦能过若得果达则得如愿采取珍宝饮服甘水如其不达以死为期是时二人一则悔退一则前进到彼山所多获财宝如愿服水多赍所有还其所止奉养父母供给宗亲时悔还者见是事已心复生热彼去已还我何为住即便庄严涉路而去。
七宝山者喻大涅槃甘味之水喻于佛性其二人者喻二菩萨初发心者险恶道者喻于生死所逢人者喻佛世尊有盗贼者喻于四魔砂砾棘刺喻诸烦恼无水草者喻不修习菩提之道一人还者喻退转菩萨一人往者喻不退转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常住不变犹彼险道不可说言人悔还故令道无常佛性亦尔善男子菩提道中终无退者善男子如向悔者见其先伴获宝而还势力自在供养父母给足宗亲多受安乐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即复庄严复道还去不惜身命堪忍众难遂便到彼七宝山中退转菩萨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阐提悉有佛性。
师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萨有退不退。
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如来三十二相业因缘者得名不退得名菩萨摩诃萨名不动转名为怜悯一切众生名胜一切声闻缘觉名阿毗䟦致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奁底相若菩萨摩诃萨于其父母和上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业缘得成足下千辐轮相若菩萨摩诃萨不杀不盗于父母师长常生欢喜以是业缘得成三相一手指纤长二足跟长三其身方直如是三相同一业缘若菩萨摩诃萨修四摄法摄取众生以是业缘得网缦指如白鵞王若菩萨摩诃萨父母师长若病苦时自手洗拭捉持按摩以是业缘得手足耎若菩萨摩诃萨持戒闻法慧施无厌以是业缘得节踝𦟛满身毛上靡若菩萨摩诃萨专心听法演说正教以是业缘得鹿王[跳-兆+专]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生害心饮食知足常乐慧施瞻病给药以是业缘其身圆满如尼拘陀树立手过膝顶有肉髻无见顶相若菩萨摩诃萨见怖畏者为作救护见裸跣者施与衣服以是业缘得阴藏相若菩萨摩诃萨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喜问答扫治行路以是业缘皮肤细耎身毛右旋若菩萨摩诃萨常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华灯明施人以是业缘得身金色常光明曜若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所珍之物能舍不吝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以是业缘得七处满相若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心不生疑以是业缘得柔耎声若菩萨摩诃萨如法求财以用布施以是业缘得缺骨充满师子上身臂肘𦟛纤若菩萨摩诃萨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以是业缘得四十齿白净齐密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修大慈悲以是业缘得二牙相若菩萨摩诃萨常作是愿有来求者随意给与以是业缘得师子颊若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所须饮食悉皆与之以是业缘得味中上味若菩萨摩诃萨自修十善兼以化人以是业缘得广长舌若菩萨摩诃萨不讼彼短不谤正法以是业缘得梵音声若菩萨摩诃萨见诸怨憎生于喜心以是业缘得目睫绀色若菩萨摩诃萨不隐他德称扬其善以是业缘得白毫相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如是三十二相业因缘时则得不退菩提之心。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业果佛性亦不可思议何以故如是四法皆悉是常以是常故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烦恼覆障故名为常断常烦恼故名无常若言一切众生常者何故修习八圣道分为断众苦众苦若断则名无常所受之乐则名为常是故我言一切众生烦恼覆障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涅槃。
日东 天台沙门本纯 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六
师子吼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