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48-B 大般若经通关法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凡六百卷。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卷帙纷纭。浩如烟海。学者未易背之。凤城雪月大师大隐。发其巧智。创为通关之法。而四明演忠律师省悟。重为编定。而益加精严。其法画十二图。用十三法二十九界八十四科。为之都。凡诸图所列。或齐行或各行。或单位或避位。或间位或加法。或钩锁连环。或广略。不过一千言间。总摄初分难信解品一百三卷。无一字或违。噫亦异矣。先是浙水东。见者甚鲜。逮宋淳熈中。有异僧。载经行甬东。暗诵弗休。大姓沃承璋以为疑。抽一二卷试之。其诵如初卷。且出关法。以授承璋。承璋乃刻版流通。元至正初。黄岩沙门绝璘琚公。获拾仪真。归刊云峰证道院。未几毁于火。雪山成公。尝受经于绝璘。思继前志。复重刊而行之。增以佛国白禅师所解名相。系诸关后。使人了知义趣云。惟般若尊经。乃统摄世出世间色心诸法。皆归实相。其功用不可思议。譬如四大海水茫无边际。摄之入一毛孔。无所增减。而彼大海本相如故。所谓舒之则大包无外。卷之则小入无内者也。雪月以方便智。造是通关之法。一弹指顷。能背其经六分之一。其饶益群生甚大。雪山父子。又能笃意传布。唯恐或后。皆不负先佛嘱累者矣。虽然真觉性者中。一辞不立。光明殊胜。洞照无碍。大阿难等结集入藏诸文。一一自光明中发现。读是关者。傥能于此求之。则山河大地有情无情。咸成文句身。不待较繁简于卷帙之间也。雪山徧参诸方。尝主藏钥于灵隐景德禅寺。其卫道之志。葢皦然云。

翰林侍讲学士金华宋濂序

No. 44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关法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

△初分相应品第三之二

『稽』

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入关)

不见 (色) (广) 若相应若不相应
(受想行识)

(色呼复次。余上下界。从不见起。色起至佛菩提。入我有情。本法内。绿所生法。上添从字生字。下添诸字。一向广至无明。后入欲界二段。方入布施至四谛。后入十善四段。本法方入四静虑。大慈界添入四无碍下。方言十八佛。一切相智下。添一切相微妙智。却入一切智智并永拔二段。方入四果至菩提。后入我十七法。为上下界二段。方入正经)

  • 欲界 色。无色界(上二段无明后入)

  • 十善业道 五近事戒。八近住戒。

  • 施性福业事 戒性。修性福业事(上四段四谛后入)

  • 一切智智 永拔一切烦恼习气(上二段一切相微妙智后入)

  • 我 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持伽罗。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上二段菩提后添便入正经)

舍利子。由是因缘。应知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观空与空相应不相应。不观无相与无相相应不相应不观无愿与无愿相应不相应。何以故。舍利子。空无相无愿。皆无相应不相应故。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与如是法相应故。当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入一切法自相空。不观色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观受想行识若相应若不相应。是菩萨摩诃萨。不观色与前际若相应若不相应。何以故。不见前际故。不观受想行识与前际若相应若不相应。何以故。不见前际故。不观色与后际若相应若不相应。何以故。不见后际故。不观受想行识与后际若相应若不相应。何以故。不见后际故。不观色与现在若相应若不相应。何以故。不见现在故。不观受想行识与现在若相应若不相应。何以故。不见现在故。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观前际与后际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观前际与现在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观后际与前际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观后际与现在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观现在与前际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观现在与后际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观前际与后际现在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观后际与前际现在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观现在与前际后际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观前际后际现在若相应若不相应。何以故。舍利子。三世空故。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与如是法相应故。当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入首关。上界复次起。下界不观起。上下界一法。各尽呼后舍利子结)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一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一

尔时佛告具寿善现。汝以辩才。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于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时诸菩萨摩诃萨众。及大声闻。天龙药叉。人非人等。咸作是念。今尊者善现。为以自慧辩才之力。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于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为当承佛威神力邪。具寿善现。知诸菩萨摩诃萨众及大声闻天龙药叉人非人等心之所念。便告具寿舍利子言。诸佛弟子所说法教。当知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诸佛为他宣说法要。彼承佛教。精进修学。便能证得诸法实性。由是为他有所宣说。皆与法性能不相违。故佛所言如灯传照。舍利子。我当承佛威神加备。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于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非以自慧辩才之力。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非诸声闻独觉境界。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佛所𠡠。汝以辩才。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于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世尊。此中何法。名为菩萨摩诃萨。复有何法。名为般若波罗蜜多。世尊。我不见有法可名菩萨摩诃萨。亦不见有法可名般若波罗蜜多。如是二名亦不见有。云何令我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于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但有名。谓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亦有名。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善现。此之二名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如是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佛』

(善现当知) 譬如 (我) (广) 但是假 (名)
(复次善现) (色) (法)
○如是 (名) 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 (之) (我)
(法) (色)
如是 (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改) 亦但是假 (名)
(法)
○如是 (名) 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 (有情乃至见者) (略)
(法)
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
如是 (假法) 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
(法假)
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上初卷。正经呼之字。余不呼。关。眼触为缘。终便入内身。至幻事。色至幻事。并从佛字。复次起。我从善现当知起。从内身至幻事。一广一略。却呼但是假名。至初圆相。直跳入第二圆相。如是名假。去幻事终。叠起结经)

内身所有头颈。(乃)肩膊手臂腹背胷脇腰脊髀膝腨胫(至)足等。外事所有草木根茎枝叶华果等物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

幻事(乃)梦境。响。象。阳焰。光影。若寻香城。(至)变化事等。

(内假法法假四字。前我至眼触为缘九段。初五顺互起。后四逆互起。从内身至幻事。并是呼顺假法)

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名假法假乃教授假。应正修学。

(上至幻事了结经入母关)

『乘』

尔时 (佛告具寿) 善现汝观何义言 (入)
(复次)
(色) (广) 非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色) (略) 非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色) (略) 中有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非菩萨摩诃萨中有 (色) (略)
(受想行识)
非离 (色) (略) 有菩萨摩诃萨 (耶)
(受想行识)
(具寿善现白言) 世尊若菩提若萨埵若 (色) (受想行识) (略) 尚毕竟不可得。
性非有故。况有菩萨摩诃萨。此既非有。如何可言
(色) (略) 是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色) (略) 是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色) (略) 中有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菩萨摩诃萨中有 (色) (略)
(受想行识)
(色) (略) 有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眼处至一切智终。并从小书复次起。色从尔时具寿起。离终蕴下有耶字。上界无。向下界例同。承上除小书具寿。直取世尊。后方叠起世尊一段。结经此关法。在第十七卷中。即至离各二徧。即色了。便入四蕴。行行例同。内世尊至可言二行。本法内当中秪一徧。向下海字关例同)

世尊。菩提萨埵及色等法既不可得。而言即色等法是菩萨摩诃萨。或异色等法是菩萨摩诃萨。或色等法中有菩萨摩诃萨。或菩萨摩诃萨中有色等法。或离色等法有菩萨摩诃萨者。无有是处。佛告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现。色等法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亦不可得。菩萨摩诃萨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得。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学。

『海』

(尔时佛告具寿) 善现。汝观何义言 (入)
(复次)
(色) (广) 真如。非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色) (略) 真如。非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色) (略) 真如中。有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非菩萨摩诃萨中。有 (色) (略) 真如
(受想行识)
非离 (色) (略) 真如。有菩萨摩诃萨 (耶)
(受想行识)
具寿善现。白言世尊。若色。若 (受想行识) (略) 尚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
况有色真如。及 (受想行识) (略) 真如。此真如既非有。如何可言
(色) (略) 真如。是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色) (略) 真如。是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色) (略) 真如中。有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菩萨摩诃萨中。有 (色) (略) 真如
(受想行识)
(色) (略) 真如。有菩萨摩诃萨
(受想行识)

(眼处至一切智终。并从小书复次起。中有耶字。上界无。下界有。具寿至可言。当中二行。只一徧念。同乘字。内有结经。在第十七卷中起世尊结)

世尊。色等法及真如既不可得。而言即色等法真如是菩萨摩诃萨。或异色等法真如是菩萨摩诃萨。或色等法真如中有菩萨摩诃萨。或菩萨摩诃萨中有色等法真如。或离色等法真如有菩萨摩诃萨者。无有是处。佛告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现。色等法不可得故。色等法真如亦不可得。法及真如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亦不可得。菩萨摩诃萨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得。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学。

(第一十七卷中。入驾字关。至二十三卷。本法二十段在前母字关内。分为四十一法)

△初分相应品第三之二

  • 〔天〕第五(之二) 『稽』(色起我终)正经『首』(过去起菩提终)『诸』(色起至识界眼终)

  • 第六(之三) 『诸』(眼触起菩提终)正经。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一

  • 〔地〕第十一(之一) 『佛』(我起至幻事终)前有正经『母』(色起至地界终)

  • 第十二(之二) 『母』(因缘起五眼终)

  • 第十三(之三) 『母』(佛十力起菩萨行终)『清』(布施起一切智终)『净』(色起至诸佛入方便善巧)『最』(内空起一切智终)『上』(色起缘生法终)

  • 第十四(之四) 『上』(无明起一切智终)『乘』(色起至四念住终)

  • 第十五(之五) 『乘』(苦圣谛起一切智终)正经『苦』(色起至五眼终)内不关真如海字关同。

  • 第十六(之六) 『苦』(佛十力起一切智终)『海』(色起至陀罗尼终)

  • 第十七(之七) 『海』(极喜地起一切智终)正经『驾』(色)眼处。色处(同复次起总不可得终)

  • 第十八(之八) 眼界。色界。眼识。眼触。眼触为缘(下六卷。总复次起同不可得终)

  • 第十九(之九) 地界。因缘。缘所生。无明。布施。

  • 第二十(之十) 内空。真如。四念住。苦圣。四静虑。

  • 〔玄〕第二十一(之十一) 八解。空解陀罗尼。极喜。五眼。

  • 第二十二(之十二) 佛力。大慈。大士相。无妄。一切智。

  • 第二十三(之十三) 预流。独觉。一切菩萨(复次起。至不可得终)(入舟字连梁字。至不可得终)(下佛菩提归下界)

  • 第二十四(之十四) 眼处。色处(总复次起。同不可得终)后诸卷例同眼界(复次起。远离终)

  • 第二十五(之十五) 眼界(有为起。不可得终)色界。眼识界(复次起。不可得终)

  • 第二十六(之十六) 眼触。眼触为缘(复次起。不可得终)地界(复次起。无我终)

  • 第二十七(之十七) 地界(净起。至不可得终)因缘。缘所生(复次起。不可得终)

  • 第二十八(之十八) 无明。布施(复次起。不可得终)内空(复次起。有相终)

  • 第二十九(之十九) 内空(有双起。不可得终)真如(复次起。不可得终)四念(复次起。世间终)

  • 第三十(之二十) 四念(杂染起。不可得终)苦圣。四静(复次起。不可得终)。八解(复次起。无我终)

  • 〔黄〕第三十一(之二十一) 八解(净起。至不可得终)空解(复次起。至不可得终)陀罗尼(复次起。有罪终)

  • 第三十二(之二十二) 陀罗尼(有烦恼起。不可得终)极喜。五眼(复次起。不可得终)佛力(复次起。有相终)

  • 第三十三(之二十三) 佛力(有愿起。不可得终)大慈(复次起。不可得终)大士相(复次起。有罪终)

  • 第三十四(之二十四) 大士(有烦恼起。不可得终)无忘。一切智(复次起。不可得终)预流(复次起。无我终)

  • 第三十五(之二十五) 预流(净起。至不可得终)独觉。一切菩萨(复次起。至不可得终)诸佛(复次起。远离终)

  • 第三十六(之二十六) 诸佛(有为起。不可得终)内有三纸结经。教诫品终。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关法卷第一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