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关法卷第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八十五

△初分赞清净品第三十五之一

△初分著不著相品第三十六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无方便善巧。于此般若波罗蜜多。起般若波罗蜜多想。以有所得为方便故。弃舍远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善男子善女人等。于此般若波罗蜜多。著名著相。是故于此弃舍远离。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等。于此般若波罗蜜多著名著相。佛言。善现。彼善男子善女人等。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取名取相。取名相。耽著般若波罗蜜多。不能证得实相般若。是故彼类。弃舍远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复次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无方便善巧。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取名取相。取名相。恃此般若波罗蜜多而生憍慢。不能证得实相般若。由斯彼类弃舍远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复次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有方便善巧。以无所得为方便。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不取名相。不起耽著。不生憍慢。便能证得实相般若。当知此类。名不弃舍远离般若波罗蜜多。具寿善现。即白佛言。甚奇世尊。善为菩萨摩诃萨众。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开示分别著不著相。尔时具寿舍利子问具寿善现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云何为著及不著相。善现答言。舍利子。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无方便善巧。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初分说般若相品第三十七之二

△初分难闻功德品第三十九之二

『森』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佛言。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不行 (色) (广) (甚深) 性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难测量)
(受想行识)
(无量)
何以故。舍利子 (色) (略) (甚深) 性则非 (色) (略)
(难测量)
(受想行识) (受想行识) (故)
(无量)

(此关三徧。上界呼舍利子。下界不行。入下界了。呼何以故一行。内下界无何以故舍利子六字。换眼处至菩提。一广二略。再从复次起。换难测量。色至菩提。一依甚深。后换无量色至菩提。遇色呼复次。下界 有故字。后入正经)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既最甚深难测无量。难可信解。不应在彼新学大乘菩萨前说。忽彼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惊惶。恐怖疑惑。不能信解。但应在彼不退转位菩萨前说。彼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惊惶。不恐不怖。亦无疑惑。闻信解。受持读诵。如理思惟。为他演说。时天帝释。问舍利子言。大德。若在新学大乘菩萨前。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有何过失。舍利子言。憍尸迦。若在新学大乘菩萨前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彼闻惊惶。恐怖疑惑。不能信解。或生毁谤。由斯造作增长。能感堕恶趣业。没三恶趣。久处生死。难得无上正等菩提。是故不应在彼新学大乘菩萨前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天帝释。复问具寿舍利子言。大德。颇有未受记菩萨摩诃萨。问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惊不恐不怖者不。舍利子言有。憍尸迦。是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受大菩提记。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不惊不恐不怖。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受无上大菩提记。设未受者。不过一佛或二佛所。定当得受大菩提记。尔时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久学大乘。久发大愿。久修六种波罗蜜多。久供养诸佛。久事诸善友。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不惊不恐不怖。闻信解。受持读诵。如理思惟。为他演说。或如所说随力修行。(入)

△初分佛母品第四十一之三

△初分不思议等品第四十二

(尔时起。初从世尊入甚深。至为大事故而现于世五段内。后四段并世尊入第二行。从佛言至甚深。五段内。后四段不呼佛言。便呼甚深。去第三行。世尊云何入甚深。都关三节。逐段关至事故而现于世了。入正经)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为 (大事) 故而现于世。
(世尊) (不可思议事)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不可称量事)
(无数量事)
(世尊。云何) (无等等事)
善现。一切如来应正等觉 (以普救拔一切有情无时𫏐舍而为大事)
(所有佛性如来性自然法性一切智智性皆是不可思议事)
(所有佛性如来性自然法性一切智智性无有情类而能称量)
(所有佛性如来性自然法性一切智智性无有如实知其数量)
(所有佛性如来性自然法性一切智智性无与等者况有能过)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为此 (大) 事故而现于世
(不可思议)
(不可称量)
(无数量)
(无等等)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为但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佛性。如来性。自然法性。一切智智性。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数量。无等等。为更有余法耶。佛言。善现。非但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佛性。如来性。自然法性。一切智智性。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数量。无等等。(入)

△初分坚等赞品第五十七之二

(从致字函。至雨字。例改本法。从色处。后十八界是总节。为五行。亦分上下界。然后入地界至菩提。内致字函。改菩萨十地。呼极喜十地。分上下界。后同雨字函。无十地)

  • 眼界 耳鼻舌身意界。

  • 色界 声香味触法界。

  • 眼识界 耳鼻舌身意识界。

  • 眼触 耳鼻舌身意触。

  • 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初分多问不二品第六十一之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关法卷第六

No. 448-F

夫般若者。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识相。离思惟相。乃至见闻觉知。偏计分别。种种离故。能离所离。亦皆远离。得之之谓圣。失之之谓凡。圣凡一如。得失何间。唯人信之为难。信而解之尤难。无修而修之。无证而证之。难之又难者也。故云失念恶慧补特伽罗。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实难信解。以难信解故恶友所摄。随魔力行。懈怠增上。精进微劣。是以破有法王眼不堪见。不得而降生于迦维罗。成道于摩竭提。从波罗奈。至拘尸那。三百余会。说半说满。说偏说圆。皆悉从般若流出。靡不般若所统摄也。以故龙猛大士。称般若经。为三藏根本。此经初传中华者八部。才现半珠。尚有未尽。后三藏法师玄奘。取梵本于西域。译成六百卷。世称全宝。文既天悠。辞仍海濶。管见蠡量。无以识其边涯。矣宋雪月大师大隐。创为通关之法。言不过数纸间。总摄初分难信解品一百零三卷之文。与经符契。毫无谬误。自非大师巧方便智。其谁能致此。学者以为平地登昆山。自时随喜背之者多矣。流通亦代不乏人。有螺溪仲南开士。深究解诵。兼又化施弘传。及政和年间。寿山守一禅师。亦率上根结经社。时嘉禾胡照云间张守。募缘镂梓。唯浙水东见者甚鲜。大姓沃承璋得之于异僧。又刻板流通。道者未烧持来授余。盖璋之所弘印本也。余曾见般若第十六会竹林园说。广赞受持转读供养流布。顾吾今精舍名曰竹林。异部先退。梵刹重兴。与彼迦兰陀园。事迹颇同。此处此时而谁可废受持。由是明读熏诵。岁开胜会。以期透脱般若玄关矣。峨山潭老和尚赐偈称善。然未及弘传。爰有梅田素岳居士。素崇此法。欲杀青刊布公之于丛社。以资故考素僊居士冥福。兼增在堂慧性禅尼寿算。孝敬之实。可嘉尚矣。因略述颠末。俾读者知其来由云尔。

旹正德四年岁次甲午佛降生日

竹林沙门祖益谦岩拜书

喜藏山长老印行大般若通关法

一卷之中一百三
月师巧妙转司南
善哉推挽流行手
般若法轮超苦甘

甲子秋日       卍山老衲手书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