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六会序
原夫控归涂以弥纶。践要极而端务。莫若警十度于一施。披六蔽于三檀。矧般若之大猷。固总领而高视。诚庶心之扄牖。积行之枢轴。故能范围真际。充塞尘区。泛之则无缘。绥之则无动。大悲抗其首。大舍维其末。恬五痛之苦修。倐三祗之遥序。愿无近远。遇物成资。善靡鸿纤。触涂必衍。凭无象而永日。辍有轮于长夜。穷幽尽妙。其般若之致乎。粤有天王。是为最胜。捐乐宫而下拜。泛嘉言而上表。念兹在兹。爰究爰度。然以位悬道隔。非目击之能存。所以轨众谐辰。寄言提而取悟。即旧胜天王般若。今译成八卷。一十七品。其发明弘旨。敞拔幽关固已。法宝骈映。义林交积。自性三种。郁无性以芊眠。果德万区。殷不德而辉焕。凡鼓箧之土。犹希取质。况乘杯之客。如何勿思。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六十六(缘起品)
卷五百六十六之五叶(通达品)
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则能通达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慧般若。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是名菩萨修学一法。能通一切法。
卷五百六十七(显相品)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地水火风空等相。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信解如来三种清净。
世间常有大火炽然。谓贪瞋痴为火烟暗。云何当使一切有情。从此世间。皆得出离。若能通达诸法平等。无染著心。名为出离。
诸法无本而有业果。
如是诸法。空无所有。非自在性。虗妄分别。因缘合故。无生似生。
无名字法。假立名字。谓是有情。谓是般若。谓有能说。谓有所说。谓有听者。及所听法。胜义谛中。皆同一相。所谓无相。都无差别。
如来于法。本无说心。亦不作意为此为彼。但障重者虽近如来而不见闻。
卷五百六十七之十三叶(法界品) 卷五百六十八
最胜天王白佛言。云何名为法界。佛告最胜天王。当知法界即是不虗妄性。不变异性。即是诸法真如。天王当知。真如深妙。但可智知。非言能说。何以故。诸法真如。过诸文字。离语言境。一切语业不能行故。离诸戏论。绝诸分别。无此无彼。离相无相。远离寻伺。过寻伺境。无想无相。超过二境。非识所了。住无所住。寂静圣智。及无分别。后得智境。无我我所。求不可得。无取无舍。无染无著。清净离垢。最胜第一。性常不变。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天王当知。是为法界。是名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真如实际。无分别相。不思议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最胜便白佛言。云何能证能得如是法界。佛告最胜。当知出世般若波罗蜜多。及所得无分别智。能证能得。世尊。证得。义有何异。天王当知。出世般若波罗蜜多。能如实见。故名为证。后智通达。故名为得。
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闻慧粗浅。不能得见。是胜义故。思不能量。出世法故。修不能行。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远离诸相谓都不见内外诸相。离戏论相。离分别相。离寻求相。离贪著相。离境界相。离攀缘相。离诸能知及所知相。最胜白佛言。能如是观诸法无相。复云何观。佛言。天王。诸佛境界。不可思议。何以故。离境界故。一切有情思量佛境。心则狂乱不知此彼。何以故。同虗空性不可思量。求不可得。离寻伺境。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尚不见有异生境等可得思量。况佛境界。亦不依止一切妙愿。虽行种种波罗蜜多。而于彼果都无所著。于诸幻法乃至涅槃。亦不依著。何以故。离我我所。无二无别。自性离故。
随顺般若波罗蜜多。不违生死。虽在生死。不违般若波罗蜜多。随顺法相。最胜白佛言。云何随顺甚深法相。不违世俗。佛言。随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远离色受想行识。不远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远离法而无取著。随顺般若波罗蜜多不远离道。何以故。具大方便善巧力故。何谓菩萨方便善巧。佛言。谓四无量。诸菩萨具大慈悲喜舍心故。常能利乐所化有情。是为菩萨方便善巧(六十七卷)。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不可得。诸菩萨相亦不可得。但由方便善巧威力。为有情类示现入胎。乃至涅槃。种种化相。诸天计常。谓无堕落。为破彼执。示现入胎。因令彼天起无常念。复有诸天。放逸著乐。不修正法。菩萨多勤精进。如救头然。破放逸行。示现堕落。复有下劣有情。善根少故。不堪见佛。示现婴儿。及作童子。有高行人。常能离俗。菩萨为彼示现出家。复有天人。端坐受乐。不得圣道。菩萨为彼示现苦行。亦为降伏苦行外道。示现种种难行苦行。有天人等。不求出离。而根性纯熟。是深法器。为是有情示现三转十二行相无上法轮。复有天人。乐闻圆寂。菩萨为彼示现涅槃。当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现如是种种化相。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终不生于无暇之处。
菩萨终不生长寿天。不能利他。不见佛故。多生欲界。示现出世。利乐有情。
菩萨生处。必具三宝。宿愿强故。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得如来十身差别。
卷五百六十八之八叶(念住品)
菩萨善修身受心法念住 如来功德威神。
卷五百六十九(法性品)
如来法性因果。甚深微妙。不可思议。功德威神。及所说法利乐他事。亦复如是。天王。如来法性。在有情类蕴界处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续。烦恼不染。本性清净。诸心意识。不能缘起。余寻伺等不能分别。邪念思惟。不能缘虑。远离邪念。无明不生。是故不从十二缘起说名无相。非所作法。无生无灭。无边无尽。自相常住。天王。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知法性清净如是。无染无著。远离垢秽。从诸烦恼。超然解脱。此性即名诸佛法本。福德智慧。因之而起。本性明净。不可思议。
诸佛悉知有情本性清净。客尘烦恼之所覆蔽。不能悟入。我当为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除其烦恼。令得悟入本性清净。复作是念。此诸烦恼。无力无能。自体虗妄。违清净法。何以故。背一切智。顺生死故。清净法性。为诸法本。自性本无虗妄烦恼。皆从邪念颠倒而生。譬如四大。依虗空立。虗空无依。烦恼亦尔。依于法性。法性无依。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观知。不起违逆。以随顺故。烦恼不生。是诸菩萨观察烦恼。不生染著。若自染著。云何说法令他出离。
复作是念。若生死中有一烦恼能益有情。我则摄受。然无是事。故名断灭。
如是法性。无量无边。为诸烦恼之所隐覆。随生死流。沉没六趣。长夜轮转。随有情故。名有情性。诸菩萨起厌离心。除五境欲。灭诸分别。修无上道。是时此性名为出离。超一切苦。故名寂静。
诸菩萨依此法性。修习善根。来入三有。饶益有情。虽现无常而非真实。何以故。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如实观知真法性故。具足方便大悲愿力。不舍有情。二乘异生。既无如是大悲愿力。不见圆净法性。不能如实饶益有情。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如是观真净法性。诸佛如来无边功德不共之法。从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圣者戒定慧品。从此性生。是性寂静。过诸名相。性是真实。远离颠倒。性不变异。故称真如。是圣智境。故名胜义。
诸菩萨复作是念。法性离相。诸法离相。无二无别。何以故。诸法离相。即法性离相。法性离相。即有情离相。有情离相。即法界离相。法界离相。即诸法离相。如是离相。求不可得。法性真如。有情真如。无二无别。法性真如。诸法真如。无二无别。诸法真如。诸佛真如。无二无别。法性真如。三世真如。不相违逆。三世真如。即蕴界处真如。蕴界处真如。即染净真如。染净真如。即生死涅槃真如。生死涅槃真如。即一切法真如。天王当知。真如名为无变无异。无生无灭。自性真实。如实知见。诸法不生。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清净不变。如虗空等。一切三界无能及者。遍有情身无与等者。清净离垢。本来不染。自性明净。自性不生。自性不起。在心意识非心意识。性即是空无相无愿。遍虗空界诸有情处。一切平等。无量无边。不异不别。非色受想行识。不离色受想行识。非地水火风大。不离地水火风大。无生不离生。虽逆生死。不顺涅槃。眼不能见。耳不能闻。鼻不能嗅。舌不能尝。身不能觉。意不能知。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是名法性。菩萨摩诃萨。以能通达此法性故。修行清净。能于三千大千世界示现色身。所现身者。非色非相而现色相。虽非六根所行境界。而化有情常无休息。菩萨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通达法性。即得自在无有移动。而起智业游戏神通。种种示现。如是自在。是无尽相。遍一切处无色现色。自在遍观诸有情心。见如实心性。自在忆念无边无数劫。相续不断。自在变化住解脱相。自在漏尽。为有情故不证漏尽。自在出世。是圣智境。自在甚深。声闻独觉不能测量。自在坚牢。魔不能坏。坐菩提座成就佛法。最为第一。自在随顺。转妙法轮。自在调化一切有情。自在受位得法自在。
若欲受生。于生自在。远离系缚。若欲现灭。于灭自在。随其生处。恒摄大乘。成熟佛法。
若离名相。即是平等。若法平等。即无执著。无可执著。是法真实。若著真实。即是虗妄。以不著故。即非虗妄。
虽转法轮。不见说听。虽现涅槃。而知生死本性平等。
譬如虗空。遍满一切。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亦如是。
菩萨善能通达世俗谛法。虽说诸法而非实有。终不取著。
诸法无灭。是故无生。何以故。性不变故。但依世俗见有生灭。皆是虗妄。非真实有。
邪见外道。但欲断死。不知断生。若法不生。即无有灭。外道不知断生。终不离死。
净修一行。亦生净土。何以故。一一行中具众行故。
此诸菩萨。能生众善。有巧方便。化度有情。住此佛土。身不动摇。而游无边诸佛世界。虽作种种佛事。而不作意。亦无分别。
鹫峰山中旧住天神。皆是安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是故能知过去佛境久近差别。
如来所居之处。皆无杂秽。即是净土。
三世诸佛。皆因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有(法性品竟)。
卷五百七十(平等品)
能执。所执。一切烦恼障善法者。依身见生。能灭身见。一切随眠及诸烦恼。皆永寂静。作愿亦息。
于五取蕴妄谓有我。即起我见。真实之法。自性平等。无能所执。我见相违。是故为障。当知如是我见。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都无所住。名为寂静。即是平等。远离我见。通达平等。名真实空。
修一切种波罗蜜多。远离魔障。不见可修。不见可离。故名平等。缘一切智。心不休息。常修空行。由大悲力。不舍有情。故名平等。于一切法。心缘自在。心缘无相。而修菩提。不见无相及菩提异。故名平等。心缘无愿。不舍三界。不见无愿及三界异。故名平等。
缘有为法。为得佛智。缘无为法。为得寂静。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无有一心一行空过。而不回向一切智者。如是菩萨虽遍缘法。而能不著。观一切法无不趣向大菩提者。菩萨所缘境界。无有一法不趣菩提。何以故。菩萨修行。皆因外缘而得成立。
最胜天王。无量劫修行一切波罗蜜多。为诸菩萨守护般若波罗蜜多。今得值我咨受。于未来世。复经无量劫。修习无上菩提资粮。然后证得所求无上菩提。
卷五百七十之八叶(现相品)
舍利子问最胜言。菩萨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通达法性。尔时即应坐菩提座。何缘先现苦行六年。降伏天魔。复成正觉。最胜答曰。大德。当知菩萨实无苦行。为伏外道故示现之。谓彼外道自称能修苦行。菩萨示现过彼苦行。经于六年。一无亏失。然实菩萨无斯苦行。时有诸天人众。因见此事。安住三乘。复有天人宿善根力。深乐大乘。则见菩萨坐七宝台。身心不动。舒颜含笑。入胜等持。时经六年方从定起。有天人众深乐大乘欲听闻者。则见菩萨端坐说法。经于六年。既经六年从定而起。随顺世法。诣无垢河浴。有牧牛女乳麋奉献。复有六亿天龙等。各持种种香美饮食而来奉献。时牧牛女天龙等。互不相见。各见菩萨独受其供。菩萨尔时实不洗浴。亦不受彼人天等供。菩萨方便善巧。菩提树下受草敷坐。右遶七匝。正念端坐。下劣有情见如是相。诸大菩萨见有八万四千天子。各别敷一大师子座。而诸天子互不相见。各谓菩萨独坐我座。菩萨方便善巧。眉间毫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诸魔宫殿皆失威光。即皆颠仆。菩萨以大悲力。令诸魔众皆离怖畏。恐怖欢喜二事交怀。如是菩萨处菩提座。魔来扰乱都不生瞋。一刹那心。能与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相应。已至究竟。通达一切所知见觉。尔时菩萨。将欲示现转大法轮。诸梵天众哀愍三请。天主帝释皆为如来敷师子座。时三千大千世界。靡有间隙如一毛孔。天龙人非人等。充满其中。若诸有情。应闻苦法而受化者。闻佛说苦。应闻无我。寂静。远离。无常。空法而受化者。亦复如是。应闻如幻。乃至如寻香城法而受化者。亦复如是。应闻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而受化者。闻佛说空无相无愿。时有情类。或闻如来说一切法从因缘生。或闻说蕴。或闻说界。或闻说处。或闻说苦。乃至集。灭。道。或有闻说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或有闻说寂止妙观。或有闻说诸声闻法。或有闻说诸独觉法。或有闻说诸菩萨法。如是菩萨方便善巧。示现种种转法轮相。随诸有情根性差别。各得利乐。深心欢喜。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心无所缘。亦无所住。譬如有人。生无色界。八万大劫。唯有一识。无有住处。亦无所缘。如是菩萨。心无所缘。亦无所住。何以故。是诸菩萨。心不行无行处。心不想无想处。心不缘无缘处。心不著无著处。心不乱无乱处。心不随智。心不自住。亦不住他。不依眼住。不依耳鼻舌身意住。不依色住。不依声香味触法住。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两间。心不缘法。亦不缘智。不住三世。不住离三世。
信受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近佛境界。以此一心。即能通达一切佛法。达佛法故。利乐有情。不见有情与佛法异。何以故。有情佛法。理无二故(现相品竟)。
卷五百七十一(无所得品)
善思菩萨最胜天王问答。
以无所得。故得授记。
求法者。实无所求。若实可求。即为非法。
真实理中。无有一法可生可灭。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具足正信。心不放逸。勤修精进。即得正念。用是念智知有知无。云何有无。若修正行得正解脱。是名为有。若修邪行得正解脱。是名为无。眼等六根。色等六境。世俗为有。胜义为无。精进菩萨能得菩提。是名为有。懈怠菩萨得菩提者。是名为无。说五取蕴皆从虗妄分别而生。是名为有。说世俗法不由因缘自然而起。是名为无。说色无常。苦。败坏法。是名为有。若言常乐非败坏法。是名为无。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无明缘行。是名为有。若离无明而行生者。是名为无。乃至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亦复如是。施得大富。是名为有。得贫穷者。是名为无。受持净戒得生善趣。是名为有。生恶趣者。是名为无。乃至修慧能得成圣。是名为有。作愚夫者。是名为无。若修多闻能得大智。是名为有。得愚痴者。是名为无。若修正念能出离者。是名为有。不得为无。若行邪念不得出离。是名为有。能得为无。离我我所能得解脱。是名为有。执我我所能得解脱。是名为无。若言虗空遍一切处。是名为有。言五蕴中有真实我。是名为无。如实修智能得解脱。是名为有。若著邪智能得解脱。是名为无。离我等见能得空智。是名为有。著我等见能得空智。是名为无。菩萨知世有无。能修平等。了达诸法从因缘生。世俗故有。不起常见。知因缘法。本性皆空。不生断见。于诸佛教。如实通达。
卷五百七十一之十二叶(证劝品)
治世轮王(即然灯佛)咨问功德。宝王如来证劝最胜菩萨化有情类。所现色像。无决定相。
一切有情心行各别。是故菩萨种种示现 (最胜天王问答第六分初品经文。起至此品问答竟。此后二卷经文曼殊室利说最胜往因)。
卷五百七十二(显德品)
曼殊室利菩萨问佛。经几劫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而能对扬如来所说如最胜天王者。
若诸菩萨勤修众善。是则不能久住生死。利乐有情。故菩萨以处生死为乐。不以涅槃而为乐。何以故。诸菩萨以化有情而为乐故。若勤修善。便速尽漏。不能利乐一切有情。是故菩萨具方便力。久住生死。得见无量无边如来。听受无量无边正法。化导无量无边有情。不厌生死。不乐涅槃。若观生死而起厌怖。欣乐涅槃。则堕非道。不能利乐一切有情。通达如来甚深境界。云何非道。声闻独觉。于有情类。无大悲心。非诸菩萨摩诃萨道。不能具足福德智慧。以是义故。非菩萨道。时多闻佛赞叹精进力言。善哉善哉。应修自行。勿习非道。时精进力白佛。何谓菩萨自所行道。佛言。菩萨成就一切福慧。以大悲力。不舍有情。虽知诸法无一可生。而方便现生。虽知有情无一实有。而方便化导。知一切法皆离自性。观诸佛土犹如虗空。而能巧便严净佛土。知一切佛法身无像。方便示现相好庄严。知自性空。悉能通达甚深智慧。能以方便为他说法。不证声闻独觉乘果。勤求如来所证解脱。不舍菩萨一切道行。是名菩萨自所行道。时精进力从彼如来。闻说菩萨所行境界。复白多闻佛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菩萨具足方便善巧。观一切法无非是道。谓异生法。若声闻法。若独觉法。若菩萨法。若如来法。何以故。是诸菩萨所通达故。曼殊室利。彼精进力。即是今者最胜天王。
曼殊室利复白佛言。世尊。正信流出何法。佛告曼殊室利。正信流出得真善友。世尊。多闻流出何法。佛言。多闻流出妙慧。世尊。布施流出何法。佛言。布施流出大富。净戒流出何法。净戒流出善趣。安忍流出何法。安忍流出容受一切有情。精进流出何法。精进流出能办一切佛法。静虑流出何法。静虑流出远离一切散动。般若流出何法。般若流出远离一切烦恼。听法流出何法。听法流出远离一切疑网。正问流出何法。正问流出于法决定妙智。居静流出何法。居静流出胜定及诸神通。正修流出何法。正修流出厌道。无常声流出何法。无常声流出于境无所摄护。苦声流出何法。苦声流出无生。无我声流出何法。无我声流出灭除我我所执。空声流出何法。空声流出寂静。正念流出何法。正念流出圣见。身心远离流出何法。身心远离流出一切妙定神通。圣道流出何法。圣道流出圣果。胜解流出何法。圣解流出成就一切解脱。佛生流出何法。佛生流出一切菩提分法。
卷五百七十二之七叶(现化品)
不违正理。常无诤论。名护正法。何以故。世间愚夫皆著诸见。顺正理者。则常说空。是故世间共兴诤论。愚夫爱重有法。顺正理者。于有则轻。世间说有常乐我净。顺正理说。无常苦无我不净。是故世间共兴诤论。诸愚夫类。顺世间流。顺正理者。逆世间流。是故世间共兴诤论。愚夫著蕴界处。顺正理者。都无所著。是故世间共兴诤论。顺世愚夫。不行正理。顺正理者。与世相违。故常无诤。名护正法。
不住无生无灭法者。则无辩才说甚深法。何以故。远离戏论。不见所缘。不见能缘。心无所住。是故能说。不住我法。不住此彼。唯住清净胜义谛中。是故能说。
贤德天子修习希有陀罗尼门。经劫说法亦不穷尽。此希有者。过诸文字。言不能入。心不能量。内外法中。皆不可得。无有少法能入此者。是故名为众法不入陀罗尼门。所以者何。此法平等。无高无下。无入无出。无一文字从外而入。无一文字从内而出。无一文字住此法中。亦无文字共相见者。亦不分别法非法异。是诸文字。说亦无减。不说无增。从本际来。都无起作及坏灭者。如诸文字。心亦如是。如心一切。法亦如是。何以故。法离语言。亦离思量。从本际来。无生无灭。故无入出。由此名为众法不入陀罗尼门。若能通达此法门者。辩才无尽。
卷五百七十二之十二叶(陀罗尼品)
若得如是陀罗尼门。诸有所说。一文一字。无非佛语。如是所说。远离色声香味触法。何以故。此所说法。非世俗故。
宝功德菩萨告大众言。诸佛世尊无生无灭。何用劝请不入涅槃。若太虗空入涅槃者。如来乃可入般涅槃。若有真如法界实际不思议界入涅槃者。如来乃可入般涅槃。
卷五百七十二之十七叶(劝诫品) 卷五百七十三
较量持经福聚 较量毁经获罪。
卷五百七十三之五叶(二行品)
诸菩萨应于甚深境界。广大境界。功德境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境者。体是无为。不著二边。亦不相离。自性清净。诸障解脱。不可思议。不可称计。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广大境者。诸佛如来一切功德。大悲般若。二法为性。离分别相。无功用心。利乐有情。无时暂舍。诸所说法。皆称彼意。功德境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与相应。一切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随诸有情根欲性行所乐种种形相差别。佛威神力悉能示现。皆为有情解脱生死。如是名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行境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凡有五事不可思议。一者自性。二者方处。三者诸住。四者一异。五者利乐。
卷五百七十三之十三叶(赞叹品)
堪忍界主大梵天王。顶礼世尊。愿以神通力。令此般若波罗蜜多久住世间。
宝月如来。有二苾𫇴弟子。作大法师。善说深法。一名智盛。二名谛授。常随彼佛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智盛即是曼殊室利。谛授即是最胜天王。此二菩萨。拥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十方佛国。若说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即往听受。寻光来集。
卷五百七十三之十九叶(付嘱品)
佛告阿难陀。受持此经。有十种法。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施他。四者谛听。五者披读。六者受持。七者广说。八者讽诵。九者思惟。十者修习。
佛告持髻梵王。于此秽土护持正法。须臾之间。胜净土中。若经一劫。或一劫余所护功德(第六分经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