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6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卷上

○法会因由分第一

相张无尽居士云非法无以谈空非会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以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如者指义是者定词阿难自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明不自说也故言如是我闻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内外动作皆由于性一切尽闻故称我闻也。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言一时者师资会遇齐集之时也佛者是说法之主在者欲明处所舍卫国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国祗者太子名也树是祗陀太子所施故言祗树也给孤独者须达长者之异名园者本属须达故言给孤独园佛者梵语唐言觉也觉义有二一者外觉观诸法空二者内觉知心空寂不被六尘所深外不见人过恶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曰觉觉即是佛也。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言与者佛与比丘同住金刚般若无相道场故言与也大比丘者是大阿罗汉故比丘者梵语唐言能破六贼故名比丘众多也千二百五十人者其数也俱者同处平等法会。

如 古人道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且道变向甚么处去咄不得乱走毕竟作么生道火不曾烧却口 颂曰。

静夜长天一月孤
水不离波波是水
镜水尘风不到时
应现无瑕照天地
看看

我 净躶躶赤洒洒没可把 颂曰。

认得分明成两个
不动纤毫合本然
知音自有松风和

闻 切忌随佗去 颂曰。

猿啼岭上鹤唳林间
断云风卷水激长湍
最爱晚秋霜午夜
一声新鴈觉天寒

一 相随来也 颂曰。

破二成三从此出
乾坤混沌未分前
以是一生参学毕

时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颂曰。

清风明月镇相随
桃红李白蔷薇紫
问著东君自不知

佛 无面目说是非汉 颂曰。

小名悉达长号释迦
度人无数摄伏群邪
若言佗是佛
却成魔
祗把一枚无孔笛
为君吹起大平歌

在 客来须看也不得放过随后便打 颂曰。

独坐一炉香
金文诵两行
可怜车马客
门外任佗忙

舍卫(至)人俱 独掌不浪鸣 颂曰。

巍巍堂堂
万法中王
三十二相
百千种光
圣凡瞻仰
外道归降
莫谓慈容难得见
不离祗园大道场

新注 如是者指一经所闻法体也我闻者阿难谓如是之法我从佛而闻也一时者即如来说法机应和合时也佛者觉也佛是教主尊极名佛舍卫者国名也华言丰德祗树给孤独园者祗陀太子施树给孤长者买园共立精舍请佛而住此说法处也与大比丘众者闻法之侣也比丘者梵语也华言乞士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又折慢幢生彼福德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诸弟子凡佛说法之处常随侍也上如是等六事冠于诸经之首谓之通序如来临灭度时阿难问佛一切经前当安何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等语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诸佛皆如是。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

尔时者当此之时是今辰时齐时欲至也著衣持钵者为显教示迹故也入者为自城外而入也舍卫大城者名舍卫国丰德城也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故言舍卫大城也言乞食者表如来能下心于一切众生也。

次第乞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择贫富平等以化也乞者如多乞不过七家七家数满更不至余家也还至本处者佛意制诸比丘除请召外不得輙向白衣舍故云尔洗足者如来示现顺同凡夫故言洗足又大乘法不独以洗手足为净盖言洗手足不若净心一念心净则罪垢悉除矣如来欲说法时常仪敷栴檀座故言敷座而坐也。

尔时(至)而坐 惺惺著 颂曰。

饭食讫兮洗足
敷座坐来谁共委
向下文长知不知
看看平地波涛起

新注 此别叙也亦名发起序以乞食为发起者盖佛欲说无住相施故先乞食以表之然佛以禅悦法喜为食而行乞者示同凡僧耳尔时者当是时也世尊者世间所尊十号之一也食时者辰时也著衣者服僧伽梨衣也持钵者持应量器也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择贫富也本处者给孤园也洗足者天竺跣足而食故食讫而洗足也敷座而坐者敷坐具而跏趺也。

○善现起请分第二

从空起慧请答双彰故受之以善现起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

何名长老德尊年高故名长老须菩提是梵语唐言解空也。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随众生所坐故云即从座起弟子请益先行五种仪一者从座而起二者端整衣服三者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五者一心恭敬以伸问辞。

希有世尊。

希有略说三义第一希有能舍金轮王位第二希有身长丈六紫磨金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界无比第三希有性能含吐八万四千法三身圆备以具上三义故云希有也世尊者智慧超过三界无有能及者德高更无有上一切咸恭敬故曰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菩萨。

护念者如来以般若波罗蜜法护念诸菩萨付属者如来以般若波罗蜜法付属须菩提诸大菩萨言善护念者令诸学人以般若智护念自身心不令妄起憎爱染外六尘堕生死苦海于自心中念念常正不令邪起自性如来自善护念言善付属者前念清净付属后念后念清净无有间断究竟解脱如来委曲诲示众生及在会之众当常行此故云善付属也菩萨者梵语唐言道心众生亦云觉有情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动含灵普敬爱之无轻慢心故名菩萨。

时长老(至)诸菩萨 如来不措一言须菩提便兴赞叹具眼胜流试著眼看 颂曰。

隔墙见角便知是牛
隔山见烟便知是火
独坐巍巍天上天下
南北东西钻龟打瓦

新注 长老须菩提乃此经发起之人称长老者以其德长年老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亦名善现从座起至恭敬乃请法之敬义希有者赞佛之辞也善护念者为护念现在根熟菩萨与智慧力令其成熟自行与教化力令其摄受众生也善付属者为付属未来根未熟菩萨得大乘者令其不舍未得大乘者令其胜进也护念付属即希有事也佛德之大无过众生然虽注意于般若度生必待请问故善现观相知意即首称叹希有而后请问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者平坦心也亦是正定心也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无碍也善女人者是正慧心也由正慧心能出生一切有为无为功德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问一切发菩提心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见一切众生躁扰不停犹如隙尘摇动之心起如飘风念念相续无有间歇问欲修行如何降伏。

世尊(至)其心 这一问从甚处来 颂曰。

你喜我不喜
君悲我不悲
鴈思飞寒北
燕忆旧巢归
秋月春华无限意
个中只许自家知

新注 此发问之端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也问意以如来护念付属现在未来菩萨令成佛果是菩萨虽发道心誓度众生求成佛道未知其心云何安住大乘云何降伏妄心使至佛果不退失耶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是佛赞叹须菩提善得我心善得我意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欲说法常先戒勅令诸听者一心静默吾当为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之言无耨多罗之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徧菩提之言知无者无诸垢染上者三界无能比正者正见也徧者一切智也智者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但能修行尽得成佛三者即是无上清净般若波罗蜜也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行应知无上菩提道应知无上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法以此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然者应诺之辞愿乐者愿佛广说令中下根机尽得开悟乐者乐闻深法欲闻者渴仰慈诲也。

佛言(至)欲闻 住住事因丁嘱生 颂曰。

七手八脚神头鬼面
棒打不开刀割不断
阎浮踔踯几千回
头头不离空王殿

新注 善现既赞叹请问妙称佛心故印可云善哉善哉当为汝说也而又诫絇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善现即会佛意故唯然应之愿闻是法然一经之大要不过善现所问安住大乘降伏妄心如来所答修行之法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执断疑而具见下文。

○大乘正宗分第三

宗绝正邪乘无大小随三根而化度简异说而独尊故受之以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念念不退虽在尘劳心常清净名摩诃萨文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名为菩萨能化所化心无取著是名摩诃萨恭敬一切众生即是降伏自心处真者不变如者不异遇诸境界心无变异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内不虗曰如念念无差即是降伏其心也不虗一本作不乱。

新注 善现双问安住降伏如来但答降伏其心者善降伏妄心安住大乘则接安住矣。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新注 人与旁生具有四生诸天地狱中阴惟是化生鬼通胎化二生皆属欲界。

若有色(色界天)若无色(无色界天)若有想(识处天)若无想(无处有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我皆令入无余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多沦坠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皆令得入无余涅槃云多沦坠一作堕阿鼻也。

而灭度之。

如来指示三界九地众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无余者无习气烦恼也涅槃者圆满清净义灭尽一切习气令永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无余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证也有人虽悟虽修作有所得心者却生我相名为法我除尽法我方名灭度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灭度者大解脱也大解脱者烦恼及习气一切诸业障灭尽更无有余是名大解脱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元各自有一切烦恼贪嗔恶业若不断除终不得解脱故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见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众生祗为凡夫不见自本心不识佛意执著诸法相不达无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众生若离此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言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灭度之有。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众生佛性无有异缘有四相不入无余涅槃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众生悟即是众生是佛迷人恃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虽行仁义礼智信而意高自负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义礼智信不合敬尔名人相好事归恶事施于人名众生相对境取舍分别名寿者相是谓凡夫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诸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也。

佛告(至)菩萨 顶天立地鼻直眼横 颂曰。

堂堂大道赫赫分明
人人本具个个圆成
祗因差一念
现出万般形

新注 此一段是菩萨所修理观具乎四心谓广大心胜心常心不颠倒心慈氏颂曰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第一即胜心也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所怀之境此广大心也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者此胜心也无余涅槃即如来究竟彼岸也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了生佛一如此常心也云无我人众生寿者此不颠倒心也若有四相谓之四倒若一众生不令灭度及见众生实灭度者则未能了达本源遂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名菩萨我者于五蕰中妄计有我我所人者妄计我生人中异于余趣众生者妄计五蕴和合而生寿者妄计我受一期果报即若长若短寿命也此皆颠倒妄想亦名四见菩萨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也。

○妙行无住分第四

得宗而行不住于相故受之以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凡夫布施祗求身相端严五欲快乐故报尽却堕三涂世尊大慈教行无相布施者不求身相端严五欲快乐但令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如是相应名不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应如是无相心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见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也。

新注 此一段理观兼事行也不住是理观布施是事行于法者六尘诸法也布者普也施者舍也菩萨所修六度梵行以布施为初度摄后五度盖施有三种资生施无畏施法施也资生施者施以财物资佗生也无畏施者持戒不恼无冤忍辱不报有冤法施者精进不倦说法禅定不差机说法智慧不颠倒说法然一切布施不过六尘所谓六尘如床敷卧具饮食汤药之类是也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著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体空故能不住于相三轮者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佛告善现应如是不住于相而行施者盖欲菩萨降伏妄心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萨行施无所希求其所获福德如十方虗空不可较量言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一说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尽心中妄念习气烦恼四相泯绝无所蕴积是真布施又说布施者由不住六尘境界又不有漏分别惟当返归清净了万法空寂若不了此意惟增诸业故须内除贪爱外行布施内外相应获福无量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依教修行心无能所即是善法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能所心不灭修未得解脱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无量无边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人天恭敬供养是名为福德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仓生其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计。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缘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称量佛以东方虗空为譬喻故问须菩提东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言东方虗空不可思量也。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虗空无有边际不可度量菩萨无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虗空不可度量无边际也世界中大者莫过虗空一切性中大者莫过佛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为大虗空无形相故得名为大一切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为大佛性无有限量故名为大此虗空中无东西南北若见东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脱佛性本无我人众生寿者若有此四相可见即是众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谓住相布施也虽于妄心中说有东西南北在理则何有所谓东西不真南北苟异自性本来空寂混融无所分别故如来深赞不生分别也。

复次(至)思量 若要天下行无过一艺强 颂曰。

蜀川十样锦
添华色转鲜
欲知端的意
北斗向南看
虗空不碍丝头念
所以彰名大觉仙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应者唯也但唯如上所说之教住无相布施即是菩萨也。

须菩提(至)教住 可知礼也 颂曰。

虗空境界岂思量
大道情幽理事长
但得五湖风月在
春来依旧百华香

新注 此段恐人疑云既离相施则无福报故佛告离相之施其福转多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性空无边施福无边故举十方虗空以为喻也论云其义有三一徧一切处二宽广高大三究竟不穷上答降伏安住问竟。

○如理实见分第五

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

新注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 此疑从前之不住相布施来一经始终二十七疑此第一断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无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见法身者无有形段非有青黄赤白无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见慧眼乃能见之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法身量等虗空是故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知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恶尽由法身不由色身法身若作恶色身不生善处法身作善色身不堕恶处凡夫唯见色身不见法身不能行无住相布施不能于一切处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众生见法身者即能行无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众生即能修般若波罗蜜行方信一切众生同一真性本来清净无有垢秽具足恒河妙用。

须菩(至)身相 且道只今行住坐卧是甚么相休瞌睡 颂曰。

身在海中休觅水
日行山岭莫寻山
鹦吟燕语皆相似
莫问前三与后三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来欲显法身说一切诸相皆虗妄若见是一切诸相虗妄不实即见如来无相之理也。

佛告(至)如来 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么处 颂曰。

有相有求俱是妄
无形无见堕偏枯
堂堂密密何曾问
一道寒光烁大虗

新注 前段说无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也恐善现疑佛果是有为身相故佛问云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善现悟佛问意乃答不可以身相见然有相者应身也无相者法身也法身是体应身是用若知用从体起应即是法也所以无相故论云如来所说相即非相若能了达此意则一切世间之相无非真如无为佛体故佛印可善现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

新注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此疑从前两段经文而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问此法甚深难信难解末世凡夫智慧微劣云何信入佛答在次下。

新注 论云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钝根众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须菩(至)为实 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 颂曰。

三佛威仪总不真
眼中瞳子面前人
若能信得家中宝
啼鸟山华一样春

新注 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闻此般若能生实信言后五百岁者大集经中云有五个五百岁今乃最后五百岁时也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三学俱备能生实信。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于我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持大乘无相戒不妄取诸相不造生死业一切时中心常空寂不被诸相所缚即是无所住心于如来深法心能信入此人所有言说真实可信何以故此人不于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而种善根于无量千万亿劫种诸善根是故如来说我灭后后五百岁有能离相修行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二三四五佛种诸善根何名种诸善根略述次下所谓于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于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长之处常行恭敬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贫苦众生起慈愍心不生轻厌有所须求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恶类自行和柔忍辱欢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箠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能成佛是名清净信心也。

新注 若论实信之由从多佛所种善根闻此大乘之法则能生信至于一念少时生信亦从佛所种诸善根而然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当知(至)福德 种瓜得瓜种菓得菓 颂曰。

一佛二佛千万佛
各各眼横兼鼻直
昔年亲种善根来
今日依前得渠力
须菩提须菩提
着衣吃饭寻常事
何须特地却生疑

新注 信心生一念诸佛悉皆知凡有众生闻是章句乃至一念净信佛智佛眼无不知见所以得福无量。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若有人于如来灭后发般若波罗蜜心行般若波罗蜜行修习悟解得佛深意者诸佛无不知之若有人闻上乘法一心受持即能行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著之行了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无我者无色受想行识也无人者了四大不实终归地水火风也无众生者无生灭心也无寿者我身本无宁有寿者四相既亡即法眼明彻不著有无远离二边自心如来自悟自觉永离尘劳妄念自然得福无边无法相者离名绝相不拘文字也亦无非法相者不得言无般若波罗蜜法若言无般若波罗蜜法者即是谤法。

新注 此顺释生信得福之故若有四相生信不深得法不广其福德无量者为无四相也无法相者相执空也亦无非法相者性执空也。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

何以故(至)人众 圆同大虗无欠无余 颂曰。

法相非法相
开拳复成掌
浮云散碧空
万里天一样

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取此三相竝著邪见尽是迷人不悟经意故修行人不得爱著如来三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罗蜜法亦不得言不得般若波罗蜜行而得成佛新注 此一节是返显违经非福。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生寿者(至)取非法 金不博金水不洗水 颂曰。

得树攀枝未足奇
悬崖撒手丈夫儿
水寒夜冷鱼难覔
留得空船载月归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者是般若波罗蜜法非法者生天等法般若波罗蜜法能令一切众生过生死大海既得过尚不应住何况生天等法而得乐著。

以是义(至)非法 水至成渠 颂曰。

终日忙忙那事无妨
不求解脱不乐天堂
但能一念归无念
高步毗卢顶上行

新注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该乎生法二执生即众生假名也法乃五阴实法也亦名我所此二执中各有性相二执此二执非性相二空妙观不能破也故龙树云于生于法破性破相谓于假名中破性相二执于实法中亦破性相二执也不应取法者忘能观之智也不应取非法者忘所观之境也所观如病观智如药境智俱泯如病去药忘也言如筏喻者筏乃渡河之具到岸则不用之借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

新注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 此疑从前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新注 向说不可以身相见佛佛非有为恐有疑云何故释迦树下得道诸会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阿耨多罗非从外得但心无我所即是也祗缘对病设药随机宜为说何有定法乎如来说无上正法心本无得亦不言不得但为众生所见不同如来应彼根性种种方便开诱化导俾其离诸执著指示一切众生妄心生灭不停逐境界动于前念瞥起后念应觉觉既不住见亦不存若尔岂有定法为如来可说也阿者心无妄念耨多罗者心无骄慢三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顿除即见佛性。

须菩(至)可说 寒则言寒热则言热 颂曰。

云起南山雨北山
驴名马字几多般
请看浩渺无(性情)
几处随方几处圆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恐人执著如来所说文字章句不悟无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来为化种种众生应机随量所有言说亦何有定乎学人不解如来深意但诵如来所说教法不了本心终不成佛故言不可说口诵心不行即非法口诵心行了无所得即非非法。

何以(至)非法 是甚么 颂曰。

凭么也不得
不恁么也不得
廓落太虗空
鸟飞无影迹
拨转机轮却倒回
南北东西任往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深浅故言差别佛说无为法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是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皎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又本云圣贤说法具一切智万法在性随问差别令人心开各自见性。

所以(至)差别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颂曰。

正人说邪法
邪法悉归正
邪人说正法
正法悉皆邪
江北成枳江南橘
春来都放一般华

新注 真如法体离有无相离言说相岂可以耳闻心得耶当知树下得道诸会说法但应身耳其报身法身无得无说然应即法报说即无说是故不可以有取不可以无取也善现解佛问意即答以无道可证无法可说何以故下又自征释由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言非法者不可以有取言非非法者不可以无取由不可取故不可说然如来垂应有证有说者盖得非有非无之体也一切贤圣者三世十方佛菩萨也以用也无为乃自证之理真谛也差别乃化他用俗谛也诸佛说法不离二谛吾佛亦然。

○依法出生分第八

无得无说怖于沉空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福德虽多于性上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利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践履佛行即非福德性。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佗人说其福胜彼。

十二部教大意尽在四句中何以知其然以诸经中赞叹四句偈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以摩诃般若为诸佛母三世诸佛皆依此经修行方得成佛般若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师所学曰受解义修行曰持自解自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佗功德广大无有边际。

须菩(至)胜彼 事向无心得 颂曰。

宝满三千及大千
福缘不可离人天
若知福德元无性
买得风光不用钱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此经者非指此一卷之文也要显佛性从体起用妙利无穷般若者即慧也智以方便为功慧以决断为用即一切时中觉照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觉照生故云此经出也。

何以故(至)经出 且道此经从甚处出须弥顶上大海波心 颂曰。

佛祖垂慈实者权
言言不离此经宣
此经出处还相委
便向云中驾铁船
切忌错会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说一切文字章句如标如指标指者影响之义依标取物依指观月月不是指指不是物但依经取法经不是法经文则肉眼可见法则慧眼能见若无慧眼者但见其文不见其法若不见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则诵经不成佛道。

须菩(至)佛法 能持蜜菓子换汝苦葫芦 颂曰。

佛法非法能纵能夺
有放有收有生有杀
眉间常放白毫光
痴人犹待问菩萨

新注 此乃较量持说功德佛乃发问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宝为施其福多不善现会意答云甚多盖此福德离福德自性故言多也然世间布施福报乃有漏因果受持此经为人演说能趣菩提所以其福胜彼言乃至四句偈者举少以况多耳其故何哉盖诸佛之身及所证之法无不从是般若而生般若称为佛母者良有故也然犹恐于此取著故告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

新注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 此疑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说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陀洹者梵语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尘一向修无漏业得麤重烦恼不生决定不受地狱畜生修罗异类之身名须陀洹果若了无相法即无得果之心㣲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须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流者圣流也须陀洹人也离麤重烦恼故得入圣流而无所入无得果之心也须陀洹者乃修行人初果也。

新注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此声闻所证初果也断见惑离四趣生预入圣人之流故云入流言无所入者是不著于所入之流又不著于六尘境界故言不也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语唐言一往来舍三界结缚三界结尽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来往来从天上却到人间生从人间却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业尽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观诸境心有一生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著后念即离故实无往来。

新注 梵语斯陀含华一往来此声闻第二果也盖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断后三品未断更须欲界一度受生故云一来言实无往来者谓不著于往来之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语唐言不还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见可欲之境内无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来亦名不还以欲习永尽决定不来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至)那含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 颂曰。

三位声闻出尘
往来求静有疎亲
明明四果元无果
幻化空身即法身

新注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此声闻第三果也断欲界思惑尽不来欲界受生故曰不来言实无不来者谓不著不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诸漏尽无复烦恼名阿罗汉阿罗汉者烦恼永尽与物无诤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诤。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梵语唐言无诤无烦恼可断无贪瞋可离性无违顺心境俱空内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新注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此声闻第四果也此位断三界烦恼俱尽究竟真理无法可学故名无学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者谓不著于无学果位若著于此即著四相也此一段明四果离著论云向说无佛果可成无佛法可说云何四果各取所证而说恐起此疑故佛约此而问善现皆答以离著深会佛之意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何名无诤三昧谓阿罗汉心无生灭去来唯有本觉常照故名无诤三昧三昧梵语此云正受亦云正见远离九十(六五)种邪见是名正见然空中亦有明暗诤性中有邪正诤念念常正无一念邪心即是无诤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无诤三昧。

须菩(至)罗汉 把定则云横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 颂曰。

唤马何曾马
呼牛未必牛
两头都放下
中道一时休
六门迸出辽天鹘
独步乾坤总不收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阿兰那梵语唐言无诤行无诤即是清净行清净行者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诤有诤即非清净道常得无所得心即是无诤行也。

世尊(至)那行 认著依前还不是 颂曰。

蚌腹隐明珠
石中藏碧玉
有麝自然香
何用临风立
活计看来恰似无
应用头头皆具足

新注 此乃善现引自所证离著令人生信也然善现所证之果不过无学而世尊特称其为第一者以无诤故也梵语阿兰那华言无诤无诤者谓离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离智则不著于法离惑则不著于非法言实无所行者谓不著于所行之行也。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