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四论。一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无著菩萨造。隋天竺三藏岌多译。
○二名同上三卷。天亲菩萨造。元魏三藏菩提流支译。
○三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亦三卷。与上同释论偈。此不入经。无著菩萨造颂。世亲菩萨释。三藏义净译。
○四经名同上。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二卷。功德施菩萨造。中天竺沙门地婆诃罗译。有唐御制序。
【论】按无著以七种义句悬释一经。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此三从别节经)四对治。五不失。六判地。(约通明义)七立名。(名本在初论从后立)于中前六显示菩萨所作究竟。后一成立此经法门。总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谓依经成立七种义句。复由义句成立般若)复于第三行所住处开一十八住。一发心(止)十八上求佛地。(列名对经如后)又略为八住亦得满足。(摄文亦足)一摄住。二净住。三欲住。四离障碍住。(摄上住中十二种障)五净心。六究竟。(对经如前住)七广大。八甚深。(通前诸住各有二义)如初住处说菩萨应生如是心等。此为广大。又说若菩萨不住事行于布施。此为甚深。余住例说。(云云)四对治者。谓于诸住各有二种对治。一邪行。二共见正行。(论自释云。此中见者谓分别也)若菩萨应生如是心。即初对治。(谓对治彼凡夫不能生如是心。是为邪行对治)又曰生如是心是菩萨邪行。若菩萨有众生想等。即次对治。(谓若生如是心而有执想。是菩萨邪行。若论度生是亦正行。而与见共。故为共见正行)此分别执。菩萨亦应断。余住例说。(具二对治。始与般若相应)五不失者。谓离二边。如说福聚非福聚。此遮增益边。不于如言说中执有自性故。若言是故如来说福聚。此遮损减边。虽不如彼言辞执有自性。而有可说事。是如来所说故。又若说佛法非佛法者显示不失义。是名佛法者显示相应义。何者。谓若说佛法有自性。如来则不说是佛法此即不失义。虽则不说亦自知其无有自性。即相应义。如是于诸住显示二义。(不失亦云不共。谓不与见共。亦不失之义。后文例尔)六判地者。谓信行地净心地如来地。于中前十六住即信行地。证道住即净心地。上求佛地住即如来地。此复有六具足六种净等。与天亲断疑文开合尔。七立名。(文如后引)然于一一示广大甚深。则般若之体。次显对治不失。则般若之用。体用既彰。理则相应。相应而后历位。历位而后至极。即一经大括包富若此。非论曷知哉。
颂。按义净三藏论释云。西域相承云。无著菩萨昔于覩史多天慈氏尊处。亲受八十行颂。开般若要门云。(或云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云云)即此经有颂之由也次天亲论。(亦曰世亲)文先起例断疑云。自此下(即自但应如一所教住下)一切修多罗示现(犹言显示)断疑。云何生疑。谓不住法行于布施。云何为佛菩提行布施邪。断彼疑故。如经云云。讫至后偈。仍以八十行颂参释。其间有次第生起之相。旧作二十七段释。(今考其数。亦开合多少不定。如后见)亦复妙尽经旨。但二译(魏唐)稍殊。有入经不入之异。然入经者与无著抗行。故经颂兼释。其不入者直释颂文。谓之论释。犹记云尔。而以颂文为无著所造。意从传者言之(又云阿僧佉菩萨造。盖无著梵语云)。
○功德施论以二谛义统收一经。故文初云。佛所说法咸归二谛。一者俗谛。谓诸凡夫乃至如来名义智境业果相属。二者真谛。谓即诸法都无所得。如说第一义。非智之所行。何况文字。乃至无业无业果。是诸圣种性。是故此般若中说不住布施。一切法无相。乃至无来无去等。此真谛也。又说内外世出世间一切法相及诸功德。此建立俗谛也。惟其不出二谛。故题曰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一经之旨尽在于此。观其文理明白。与前二论虽稍异同。然节节遣疑。似附天亲旧解。引用间见一二而已。惜哉。今并取列释之。
【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论】无著曰。名金刚能断者有二义。谓金刚者细牢故。细者智因。牢者不可坏故。能断者。谓般若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又如画金刚形。初后阔。中则狭。谓中狭者即净心地。初后阔者谓信行地如来地。此显示不共义也。
○余论无文。
〔会解〕曰。名始于无名。因名以得体。由文字般若而见实相般若。名所以立也。此经从喻法为名初二字喻也。据论唯取坚利为义。谓金刚之性以坚故不坏。虽百炼不能销其体。利故能断。则万物不能摧其用。世传可碎者金刚宝石尔。故楞伽有谓如金金刚者所以别之也。或不知此混为一说误矣。(事如别出)夫坚以譬般若之体无能坏故。利以譬般若之用无所不坏故。抑论明金刚者二义。谓细则微密无间。可譬般若智因。谓牢则坚固不坏。可譬般若果体。但言智因举因可以知果也。能断者亦二义。即初句言法。以三慧为能断。次句言喻。以诸妄为所断。或兼取金明净义以喻三般若者。其说犹通。今既依论宜本论释。金刚画形之释言中狭者。谓净心地证唯一道故。初后阔者。谓因该万行。果备众德故。而并约菩萨地说。故曰显示不共义。抑教门有共不共般若。义如常释。(云云)般若等五字。法也。般若本智慧之称。此不翻者彰其体尊胜故。若曰智慧。凡世出世莫非智也。故不足显今般若之智。波罗蜜亦梵语。正翻到彼岸。或翻度无极。事究竟等。并从义译。即究竟度无极之彼岸也。其名通前五度。亦惟般若而得名尔。今此言之。重显般若究竟义也。经如常释。(云云)以是为名。体极实相。称是以修。宗于无住。依是而起。用能破相。览而为教。通为般若。是谓摩诃衍乘。融通荡相之教。一经所诠无出此理。异是则非也。
【经】如是我闻(止)敷座而坐。
【论】无著曰。修多罗身。相续义句。今当说。(正谓如是等五事是一经之体。由是义身。般若流行于世。故佛种不断。此为相续义句)世尊何故以寂静威仪而坐。显示唯寂静者于法能觉能说故(能觉者理。能说者教。非必定而后说。盖寂而常照之义)。
○天亲无文。
○功德施曰。如是我闻者。显示此经是世尊所演。非自所作。一时者。说此经时异余时故。在舍卫国等说处也。令知此地佛曾游止种福因故。一切经首列众者何。示现如来大威德故。又结集者证己所传。无异说故。
〔会解〕曰。一切经首皆作是语。谓之经前五事。或开为六。谓六成就。所以证信。则曰证信序。亦谓通序。通于诸经。对后别序唯此经故。余如常释。亦如前论。尔时世尊下别序也。乞食事本常仪。今以发起无住相施。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者。此大有义。旧作所表观行等释。(云云)今别为一说。城以喻涅槃。涅槃本寂灭之理。始以无出而出。出而知返故今还。入城。乞以喻修道。修道亦本有之事。今以无修而修。所修既极而至于果。果则极性之地。故还至本处。因寄忘缘净累。安空息迹以示之。此所以收衣钵洗足敷座而坐也。事虽在佛。理宜约凡。所托义显。抑非虗设也。
【经】时长老须菩提(止)善付嘱诸菩萨。
【论】无著曰。一种性不断者(此下正宗)为显当得佛种不断义故。须菩提最初白佛言云云。经言善摄第一者。谓已熟菩萨。佛于成道转法轮时。以前五义中菩萨法(于七种义句除判地立名)建立诸菩萨七种大义。(如地持中说云云)于菩萨所利乐相应。是为善摄。复由六种义故名第一。谓一时乃至六异相时。谓善摄现未利乐法故。差别者谓善摄世禅及三乘法异故。高大者谓摄无有上故。牢固者法毕竟故。普徧者徧摄自他故。异相者于余未净菩萨中胜故。言第一付嘱者。佛于般涅槃时亦以五义建立付嘱诸已得者。令善摄诸未得者。复有六种因缘。一入处谓于善友所善付嘱故。二法尔谓菩萨于彼法尔善摄故。三转教嘱余菩萨亦当转摄故。如其次第则为不失为悲为尊重六种义足。显示种性不断也。
颂曰(弥勒)。
○天亲释曰(魏译)谓于已熟菩萨身中与智慧力。令成就佛法故(自行)又与教化力摄取众生故。(化他)是即同行义名为善护。不退得未得者。谓于未熟菩萨中。功德有得未得。惧其退失。付授智者令得不退故。又为得不退者不舍大乘故。未得不退者欲令胜进故。是名善付嘱。
○唐译。以善护为胜利益。以付嘱得委寄。余文大同。
○功德施曰。诸大乘中广说世尊等功德。须菩提已生净信。故言希有。护念有二种。谓真实护念。如来摄受令悟也。第一护念。令转化无量众生也。何故付嘱。为未见真实者赞喜。当成如来体相故。付诸菩萨俾其瞻护。此亦有二。为已生佛法者令增长故。为未生者付之令生故。何因独赞未见实者。为悯彼未得胜智。劝诱令进故。
〔会解〕曰。希有之叹发于如来未言之前。其有旨哉。正犹须菩提岩中宴坐。天帝释空中雨华云云。以彼显此。旨意合同。是须菩提与如来两镜相照。于中炽然演说。故发是叹。良有以也。若置是说。则希有之言只是称叹之辞。其有二意。一则先已闻佛功德。及前所说般若。故有是叹。如前论。一则发起后问以为言端。谓如来能以是般若护念诸菩萨。令其自行成就故。复以是般若付嘱诸菩萨。令其化道具足故。所以为善为希有。显如来之至德。故有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之请。冀其必答也。而论约三时及根熟未熟等言者。亦一往对明尔。竟显善摄付嘱递相转教。愈彰佛种不断矣。
【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止)愿乐欲闻。
【论】无著曰。此下第二发起行相。须菩提问者有六因缘。一为断疑故。(如天亲断疑之释。盖亦出此)二为乐福德者。闻多功德。于般若起信解故。三为已成熟者。入甚深义故。四为不轻贱者。由贪受持。不退转故。五为已得顺摄及净心者。于法得入而生喜故。六为今来世正法久住故。亦即般若令佛种不断故。经言应云何住者。住谓欲愿。言欲者正求。愿者有所求故作心思念也应修行者。谓相应三摩钵帝故。(亦云钵提三摩提等)无分别定也。应降伏其心者。谓摄伏散乱故。若彼定。心散时。制令还住也。又次第显三种道谓摄道。成就道不失道。于三种菩提唯问发行菩萨乘。以善问故。故称善哉也。
○二论无文。
○功德施曰。谓所护念。付嘱菩萨。趣向佛乘。应云何住等。住谓于何相果心住。愿求。修行者当修何行而得其果。降伏者降何等心使因清净。诸法先因而后果。今何先赞果德。令彼欣求而修因故。谛听者心专一境故。善者如理生信。思念者敬持不忘。应如是住等者。如其次第。住如是果。修如是行。净如是心。即因清净。
〔会解〕曰。空生将申发问。先言菩萨发是心者。盖凡求佛道。莫不始于是心。终于此道。始于是心者。发行之本也。终于此道者。所期之果也。所以言之先正其本也。即问应云何住等。谓若发是心。必有所住之地。欲住其住者。无住之理也。岂住相心所能契哉。故必降伏其心。故下文言发心度生。不住于相。正答是问也。魏译于中加云何修行句。秦本略之。今谓彼各有意。不须和会。但如魏译。虽谓二外有修。始得相应。故以相应释行。其于后答。略不相当。似未尽善。(如后论)若什译则谓既住且伏。是即修行。故以答显问。文义宛齐。则知秦本为善。佛既印述所问。则曰应如是住等。或谓此二句正示玄要。然以上根达观。非无此理。盖如是者直下指体之辞。于此见得。便是般若之体。不动一丝毫。如是而住。如是降伏其心。无不可者。但释经之法不尔。既曰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岂空生不能此解。论家不知其理。要当依文解释。不可别自谈玄。使文理不合。故知是二字。只是标示所说尔。
【论】无著曰。此下第三行所住处。讫经有一十八门。第一明发。心如经。
【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止)即非菩萨。
【论】无著曰。经言所有众生者。总相说也。若卵生下差别说也。差别有三。谓卵生等受生别。若有色等依止别。若有想等境界所摄别。我皆令入涅槃者。何故愿此不可得义。以皆是生所应摄故无过。(谓涅槃空是不可得义。凡彼众生皆应以涅槃摄取。令出生死。故无有过者。亦无过上义)彼卵生等并入愿数故皆令入于涅槃。如卵湿等微类。及非有想等难处。云何亦皆令入涅槃耶。有三因缘故。一难处生者得时故。(虽难处生。亦有得度时者。或云待时者)二非难处生未熟令熟故。三已熟者解脱之故。何不直说涅槃。而言无余者。谓与初禅等方便涅槃不别故。彼以自力而得非究竟果故。何不说有余是共果故。自以宿业。(谓与惑业俱)非一向果身。苦有余故。(谓未尽苦果)无有众生得涅槃者。如菩萨自得涅槃。无别众生故。若菩萨有众生相等者。谓于众生所。为他想转。非自体想者。则不名菩萨。是以烦恼取众生等想转则有我想。菩萨已断我见故。于彼不转。得自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论自注云行谓五阴行)复次经言菩萨生如是心者。显示应如是住中欲愿也。若菩萨有众生想即非菩萨。又曰若起众生想等则不名菩萨者。显示应如是修行相应中。及降伏摄散时。无众生相也。以菩萨于彼时。众生想不转。如彼相应尔炎(所知)相住故。是故无有众生得涅槃者颂曰。
○天亲释曰。此颂云何菩萨大乘中住。谓菩萨以四种深心故。住大乘中功德满足。何等为四。一广心。二第一。三常心。四不颠倒。如经生如是心等。广心也。皆令入无余涅槃等。第一心也。如是灭度无量众生等。常心也。谓菩萨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如是于众生常不舍离。是名常心。若菩萨起众生想等。此示远离依止身见众生等相故。不颠倒心也。
○唐译以深心为意乐。以第一为最胜。以常心为至极。余文大同。
○功德施曰。此中显示菩萨发四种相应心。谓一无边。二最上。三爱摄。四正智。对经如前。(云云)无余涅槃者。谓了诸法无生性空。永息一切有患诸蕴等。云何爱摄。谓慈爱一切众生同于自己。若入地菩萨无众生想。又如预流人不起身见。不见有一众生是我所度。云何云智。谓证真实第一义者。众生等想决定不生。以般若力。虽皆不可得。以俗谛故而住其心。以大悲故诱度众生。
〔会解〕曰。据所申问。复别标示。理应判答。而无著初文直释而已。于复次下始作三义显示。似于一文具答三义。谓由成就彼欲愿故。即住心义。由相应摄散故。不为众生想转。即修行降伏义。文已合释发心竟。而以次文为相应行相。天亲则以次答三问。(文见前后)而先后与今译异。是皆进退难晓。今谓彼二论一译。既皆圣师。未易臧否。谓经意多含各得其理可也。但今依秦本宜从什释。即初答降伏。次答住心。以标结可知。虽于论颂稍似不同。然住心降伏其理本通。故亦无甚害。夫住谓住理。伏谓伏妄。两者相须。而特以先后相成。问显由住而后降伏。故先于住心。答彰自降伏而后入住。故始于降心。不先降心无由入理。故答则从是。虽反而顺也。所以以度生答降伏。以行施答住心者应知发菩提心本于四谛有通有别。通则四谛皆所住理。谛谛之下皆容起惑。故并须降伏。别则依谛起愿。故二愿下化以度生为首。二愿上求以修道为先。特寄示其端。不无所以。故寄度生以示降心。则若自若他皆无我人。寄行施以示住心。则若因若果皆无住相。然则降伏主于遣相。非谓止于度生。住心主于无住。非谓专于行施。直一往尔。能如是而住者。必能如是降伏。理一而已。但与般若相应。则无不住无不降伏。要知相应与不相应。亦观其所住降伏而已。一经始终皆此理也。今更直释之。经言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者。谓向十类众生。皆当以无余涅槃寂灭之理而度脱之。无余之言。近则子果俱尽。且令出于分段三界。谓之无余。以大教言其实有余。远则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始可谓究竟无余。虽如是灭度。而彼众生本皆寂灭亦无有得灭度者。论直以同体释之。盖得其一意尔。无量等三。亦可配释上三种差别众生。何以故下重征释上实无之理。谓一如法界本无我人。故不见有众生可得度者。若见有之则有彼此。有彼此则有我人。非今般若所谓菩萨也。
【论】天亲曰。自此下说菩萨于大乘中。云何修行及降伏其心。
○依秦。本即次答住心如经。
【经】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止)但应如是教住。
【论】无著曰。此下第二波罗蜜相应行。及余住中随所相应。作五种解释。一依义。二说相。三摄持。四安立。五显现。凡诸住处对治为依义。即彼住处为说相。有所欲愿为摄持。明第一义为安立。相应摄散为显现。(通示)经言菩萨不住于事等。此为依义。显示对治住著故。言应行施者。此为说相。谓六波罗蜜亦摄一切。皆檀那体性故。(谓皆以不著为性)檀那有三。一资生施。二无畏施。三法施。如次对六度。(云云)法施三者。若无精进。说法多倦故。若无禅定。染心说法。贪于利养。不忍逼恼故。若无智慧。说即颠倒。有多过故。若具三者。得成法施。又诸波罗蜜有二种果。未来果者。谓檀得大福报。乃至般若得根利悦乐。于大人众中自在故。现在果者。檀得一切信敬。乃至般若得现法乐等。于中若求未来果者。为住事行施。如施物得物。果报局少。若经言不住事行于布施等者。果则众多。不可分别。若求现果者。为住色声香味触法。若言不住色等行施者。即说摄持施之欲愿。不住行施者。以不住故显示第一义。不住物等所有事。此为安立第一义。应如是行施不住相想者。谓相应三昧及摄散时。不住相想。即显现也。又为贪福德者不堪令堪故。(即住相以示不住)显示不住相施。福德甚多犹如虗空。凡三义故。谓徧一切处。二宽广。三无尽(云云)。
颂曰。
○天亲释曰。檀义摄于六者。谓一切波罗蜜。皆以檀相义示现故。言资生即檀度当体名也。无畏有二者。谓尸及忍皆亦名檀。于已作未作恶不生怖故。法施有三者。谓精进等不疲倦善知心如实说故。此即菩萨修行住也。次颂不著自身者。即经言。不住于事也。不著报恩者。经言应无所住。即供养恭敬等也。不著果报者。经言不住色等即果报也。何故言护存已等。谓若著自己则不能施。若求报恩等。则舍佛菩提。此为异义。为防护此二故皆不著。又次颂言调伏彼事者。谓不见施等三事。如经不住相想故。次说布施利益。谓若离施等相想。云何能成施福。为防如是生疑心故。不住相想。则利益义成就也。
○唐译曰。为明此亦咸有施相故。以一摄六。谓财施由一。无畏由二。法施由三。是大菩萨修行之处。如经云云。余文大同。
○功德施曰。法施三者。谓精勤不倦。引诸神通。如无所得。为人说法。又复为他开演诸波罗蜜。皆成法施。复次不住事者。依资生施说。于所施财不应受著。爱而行施心必生苦。或复因施还追悔故。无所住者。依无畏施说。谓菩萨修戒忍时。不应生心求彼果报。不住色者。依法施说。法施有二果。依六尘境故。而亦不住。以菩萨证真实时。法身亦无得故。何况六尘。云何行施因得清净。谓诸菩萨了第一义施。及施物诸想不生。是即伏心。因以清净。或曰。有施等三。可生福聚。三事并忘。福于何有。误哉斯言。不知第一义故。不住于想。以俗谛故行于布施。如是福聚难可度量。如十方空等。
〔会解〕曰。经明无住相施。而论云波罗蜜相应行。惟其无住所以相应也。盖般若以无住为性。无住而无所不住。故以无住言之是相皆破。以无所不住言之是法皆立。是则不住而住。住而不住。不住亦不住。故经初标云。应无所住。而末则曰但应如所教住。标释相显。则知言住不住。未始不符也。故大论云。般若如火聚等。亦以不取而取也。魏译言不住有三。谓不住事行施。无所住行施。不住色等施。而诸论帖释云云。今依秦本。其义一尔。即初文标也。谓一切法本皆空相。众生迷执。认以为有。随处生著。故告之以性本无住。令随顺而行。故曰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言于一切法无住。则一切处皆檀波罗蜜。盖不特以内外财施而已。故以檀度该三种施。摄余五度。亦于五度亡相而修。还资无住相施。故曰不住色布施等释也。谓上于法之言。虽有二财三事二种果报等别。总言不出六尘皆所不住。既不住六尘。则六根五阴界入等法亦不住。不住则与般若种智相应。推是而言。皆如来藏。皆寂静门。苟契此理。求不住者了不可得。况六尘乎。故结归上无住相施。理不应异也。何以故下再征释所以。施必尚乎无住相者。以其福不可思量故也。故曰云云。然则既曰无住相矣。何容更言施福之多。曰。各当其理。无得而一也。盖不明无住则无以遣著。不明施福无以引物希向。而所谓施福者。岂相之云乎。故特以十方虗空譬之。复宗结答。则曰但应如所教住。即酬向所问。当如所教而住也。又无著以五义通释。盖彼释经。大体文相节目。有如宗因譬等五分论议。亦犹台宗文疏四释。皆其例也。夫依义者。如言对治住著。是一经文义所依之本。而次说相。则凡所说必有法相。如言六度等。既不可著于事。当求所谓欲愿者以摄持之。即与理俱无住之施也。理不可以正示。故以所非显其所。是则安立第一义也。若不体其所以不住亦何由相应。故卒明显现所以观照也。凡诸文相皆得约而申之。则其义备也。
【疑】天亲曰。自此下一切修多罗示现。断疑云何生疑。若不住法行。于布施云何为佛菩提行布施邪。断彼疑故如经。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止)即见如来。
【论】无著曰。此下第三欲得色身住以依义则显示对治色身慢故言相成就者此为说相显示如来色身故须菩提言不也。乃至凡所有相皆是妄语。为成此义即显欲愿应摄持故。以相成就为虗妄。显非相则不虗妄。是为安立第一义。言如是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者。此为显现。谓相应三昧时。于彼非相见故。
颂曰。
○天亲释曰。谓若分别有为体是如来者。则是以有为相为第一义。以相成就为见如来身。为防彼见故经云不可以相成就等。以如来者名无为法身故。说相即非相。偈言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者。谓彼相成就即非相成就。以三相者异如来体故。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者。此显有为虗妄故。离彼是如来又以相非相相对故。彼生住灭异体不可以得如来法身。此明如来体非有为菩萨如是知如来已为佛菩提行于布施。则是不住法布施也。
○唐译曰。此中意说三相之体是迁流故。是故胜相即非胜相。应以胜相非相观于如来。余文大同。
○功德施曰。此下皆以问答遣疑持诸正法。须菩提因疑云云。相成就者。是无常故。皆是虗妄。非虗妄者所谓真实名曰如来。诸相若存是虗诳矣。应以诸相非相而见如来。即相征求无所得故。若能远离众生希望。乃至法身亦无所得。然能如是行不住施。即于佛身速致圆满(断疑一)。
〔会解〕曰。以无住相行施。虽无所求可也。以施而求佛果。谓有住相可也。是果与因。似不相当。空生所以疑也。佛言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者。意发空生非相之答。苟惟非相。则不乖于无住。是以不住因求无相果。孰曰非乎。论言欲得色身住者。以次第义。因必获果。果有色法二身。色相非所求。当求法身。而言欲得者非实愿乐。拟问文云。尔若但求色身。彼尚理者必应起慢。无对治故。故云不也。既曰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又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两非义。政自不同。初谓非是之非。所以拣之也。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虗妄是也。次言直彰无相。所以亡之也是即非相之相是如来相。理而言之。相即非相。非相即相。论意正以相非相相对。约有为无为。彰乎离义。离而后即。斯善见矣。凡所有相四句。本谓如来通该诸法其理一贯。亦是一经结要之文。但是有相。何适非妄。皆为所遣可也。至于复宗结旨非相即相。何处不是如来。皆为所立可也。夫惟皆遣则一切法异皆立则一切法同既全同全异。亦无遣无立。无遣无立即是真如。真如只是般若异名。一切诸法一而已矣。一亦非一。妙旨斯在。故知此文言简理尽。非相之相。亲见乃知。
【疑】天亲曰。此下须菩提复生疑致问。向说不住事行施。则因深义。又说如来非有为体。则果深义。未来恶世闻必不信。云何不空说法。文先致问。次断彼疑如经。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止)何况非法。
【论】无著曰。此下第四为欲得法身住处。于中二种。一言说法身。二证得法身。今明言说法身故。经言颇有众生等。修多罗章句者。如上说七种义句颇有于此能不颠倒生实相否。若如言执义则非实相。世尊为遮此故。于正法欲灭修行渐灭时。以五义显示故当生实相。谓一者修行显示。如经有持戒修福等。即增上等三学。自少欲乃至三摩提等。二者集因。经言已得供养诸佛等。谓一心净信尚得如是。何况生实想也。三者善友摄持。经言如来悉知悉见等。谓如来于一切众生所作中知其心。见其身。所依止故。四者摄福德。经言取无量福聚等。谓福正起时为生灭时摄持种子为取故。五者显示实想。经言是诸众生无复我相等。以实想故对治五种邪取。一外道为我等想转。二内法凡夫。及声闻为法想转。三增上慢菩萨为无法相转。虽无法相而犹有取。谓取无法故。四世间有想定。五无想定。为有想无想转。是菩萨于彼皆不转。以其显了有戒。乃至当生无量福聚故。经言何以故者是中邪取。但言法。及非法相转。不言余者。以我想及依止不转故。(我想。即初外道等。依止。即想无想定。彼根定故。且云不转。故不言之)然于我想中随眠烦恼不断故。则为有我取故。经言是诸菩萨若取法相。则为著我取等。此我等想转中余义。经犹未说故复言之。于中取自体相续为我想。取我所为众生想。谓我乃至寿住取为命想。展转取余趣为人想。又言当生实想者。显示对治不实想故。此依义也。于此显示言说法身者说相也。言当生者。欲愿摄持也。无复我相等。安立第一义也。不应取法等。于法及非法皆不分别。是为显了相应。及摄散时也。筏喻法门言法尚应舍者。实想生故。何况非法者理不应故。此略显示言说法身不应作不实想也。
颂曰。
○天亲释曰。此下凡八偈。初偈为断彼疑故。佛答言莫作是说等。故偈谓于恶世时菩萨具足三德故能生信心名不空说。次偈明于过去佛所具持戒等德。故功德亦满。又经言是诸众生无复我相等。故有彼寿者及法等三偈。此明佛说般若不断由具慧故。谓菩萨离寿者及法各四种相。对彼说此。依二四相说八义别。寿等四相偈者。谓见五阴差别一一是我。即我相。见身相续不断。名众生相。一期报命乃至命住。名命相。命灭复生六道。名寿者相。及法四相偈者。谓一法相。二非法相。三者相。四者非相。言有可取能取。一切法无故。言无法相。以无物故彼法无我。空实有故。故言亦非无法相。彼空无物而此不可说有无。故言无相。依言辞而说。故言亦非无相。何以故。以于无言处依言相说。是为法相四种。离是八种相故。说有智慧。如经云云。然言智慧即足。何故复说持戒功德。为示生信差别相义故。故偈言彼人依信心等。谓彼有持戒等德。乃至如经一念生净信者。则但闻说而已。不正取义。复有智者。不如声取义。唯随顺第一义智。故言正说如是取能生实相。故经言不应取法者。不如声取法也。非不取法者。随顺第一义智也。又经言如来悉知悉见者。故偈言佛不见果知等。谓彼持戒等人。如来非见果比知。以愿智力现见。故言悉知。然言知便足。何更言见。或谓如来以比智知。故复说见。然言见便足。何更言知。或谓如来以肉眼等见。为防是故。故如是说。言求供养恭敬者。谓若有人欲得供养。自叹有持戒等德。佛于彼人则不能说。佛自知见以无实故。又言生者能生因故。取者熏修自体果故。若取法相则为著我等者。谓但有无明使。无现行麤烦恼。示无我见。而有我取故。栰喻法门。言是法应舍非舍法者故。偈言彼不住随等。示修多罗法中证智不住。以得证智舍法故。如到彼岸舍筏也。若随顺彼证智法。是法应取。如未到岸而取筏也。
○唐译以寿存作寿者想。命根既谢转求后有作更求趣想。又曰。有随眠性。非有现行执。于一筏喻上而有取舍。故云如来密意宣说筏喻法门。余文大同。
○功德施曰。后五十岁者。人寿百龄分为二分。初分五十教力增强。后渐衰减。名未来世。是为后五十岁。言持戒者。此复有三。一能离戒。谓离十不善业故。二能作戒。作菩提分业故。三能趣戒。趣第一义谛故。言功德者。谓无贪等及悲智故。智慧者。了知生法二无我故。离八种想者。谛观诸蕴无有主宰故无我。观诸蕴无常相续流转故无众生想。观今刹那亦生亦老亦死故无命想。虽诸蕴循环受诸异趣。于中无人。故无取者想。譬如因质现象质不至象而有象现。由前蕴故。从蕴续生。前不至后。无取者想亦复如是。离法想者。谓第一义法本不生故无法想。以不生故亦无有灭。故无非法想。法非法分别离故。故无想。此言无想。但显想无。非谓无法而名非想。虽第一义离一切想。而随世言说故亦非无想。此谓了知二无我性。由戒善故。能起深信。又言智慧生于实想。一切功德。此俱摄故。复以何义言悉知见。令诸菩萨心勇猛故。为欲开显一切智故。于诸境界朗然现觉。非如比智见烟知火。非如肉眼见麤近物。若诸菩萨起我等想。因生我执。因于我执有我我所。复生法非法想。非如土木故。经言不应取法者。舍二边故。法有性相尚不应取。何况非法。本无性相。复次无分别者。善法如法尚不可取。况不善非法。若善法亦不取者。佛何故说集福资粮。故说如筏喻者。如欲济川先须取筏。至彼岸已舍而去之。如象胁经说。若出生死证涅槃界。爱非爱果。法非法因。一切悉舍(断疑二)。
〔会解〕曰。论言二种法身。一往虽异。言法则同。盖所证得莫非实相为法身故。究而言之。离身无法。离法无身。一法二义。是谓如来究竟身法。今此正明言说法身。亦为下证得作本。故兼言之。经言实信。或云实相实想。能所之异也。信实相者。本当于智。兼言戒福者。论固言之。一为显示能信实相差别义故。如天亲。二为此中摄一切功德故。如功德施。抑徒有戒福。虽信而不解。但有智慧。虽解未必信。惟三德备。而后信解。所谓缘能资了。了能发正是也。今秦本略智者。意以能信章句兼之。经言后五百岁。或言后五十岁。虽通二解。依秦本为正。以此为实者。信为真实之实。非谓实也。知见之言。论释详矣。无复我相等。正言能信之本。本于无我。有我则乖于般若。故不能信。所以为深。为净。为得福无量者。由无我故也。然则如来所以知见者。非谓知我。知其无我也。惟见亦然。不唯诸佛于是见众生。亦将众生于是见诸佛。是知我相之极极于无我。无我之极极于般若。于般若中知见信解。皆由无我。可不究其所自乎。论于是明二种四相。我相四者(或曰我想。有情想。寿者想。更求趣想。又曰我想。众生想。命想。寿者想。所出不同。名想或异。今依秦本且以我人众生寿者为次为正。偈言寿者等从后举尔)亦曰四见四执四取等。具应有十六我人知见。(委如法界次第依大论注释云云)然皆自阴入界实法起。要以我见为本。随所执计得名不同。四与十六。名相开合。(云云)诸论各为义释。非不详尽。今更约常情释之。然法本无我。认为主宰者我也。谓我为人灵于土木而性不可变。是犹有人者在人也。本四大五阴众法生。而取为己有者众生也。于无常法保以为常者寿者也。准例余释亦应可知。次法相四者。魏译有列有释。列从先立后荡。则曰一法相等。释则从经。如曰无法相亦非无法相等。凡两重荡立以成四相。虽有前后。理实无违。言有法无者。即相言性也。空实有者。谓空本无物。即性言相。故空相则有也。又言彼空无物。而此不可说有无者。谓彼即相言空。故空自非空。以无物故相即是空。则相亦非相。对彼说此。不得以有无言之。是相与无相皆空。故言无相。由是言之。初约空有二边相对。次约空有皆无相对。言说相则义当中道。既四者俱离。是中亦不立。所谓中道不须安是也。今秦本从略合而言之。但曰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正约空有双荡。的显中道。则般若破相之旨显矣。虽各有理。什简而优。再言何以故下。据无著以破邪取则顺释其文。天亲既彰俱离则反显其说。今依秦本直释。正由上言无复我相。而又曰无法相等。故复追释反显之意。谓若心取相者。我相也。有我相则有我取。凡以是取法相及非法相。均不免为著于我人。故凡三重遣著。并不出二空而已。谓初则以实从假。即人法空。次以法非法俱相。即性相空。故双结显曰。是故不应取法等。既皆不取。则遣无不尽。即中道毕竟空明矣。然则犹存中道何邪。曰中体本离。故不当遣立。然亦遣者遣其著情尔。无著明邪取有五者。约实想通破故也。经则唯言法及非法想转。即内法凡夫二乘上慢等菩萨有著法非法相见故。于是言之。若余我想等。则外道所著。及想无想转。非所破之要文。置而不言。又曰。然于我想中。随眠不断者。此复于我想而论麤细。谓已断现烦恼者。虽无麤想。而随眠不断。故转为我取。取彼法非法想。是亦我想而已。(文言随眠。天亲对现行麤惑说。即无明也)所谓此我想转中余义。经犹未说是也。此通别进否。文颇难明。因得以申之筏喻法门下引喻证也。法非法义。如诸论释。无非是者。亦可谓非法者般若也。凡诸法相。尚应须离。何况般若而不自离乎。此当克体释非法也(别译楞伽有此一说并见于此)。
【疑】此下为遮异疑。向说不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何故释迦得阿耨菩提说名为佛。复云何说法。为断此疑如经。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邪(止)即非佛法。
【论】无著曰。此下次明证得法身。复有二种。一智相。二福相。智相至得法身者。经言如来得阿耨菩提等。依义显示。为翻正觉菩提取故。及摄所说法皆不可得故。言无有定法。即须菩提道佛意也。若言有法可说名菩提者。是为说相。以世谛故。说有菩提及得者。为欲愿摄持。以方便故。有如佛意。则二俱无。故曰如我解佛所说等。又曰如来所说法皆不可说等者。取谓正闻时。说谓演说时。由说故知说及所说皆不可取。即安立第一义也。非法者。分别性故。非非法者。法无我故。以无为故得名圣人者。若无分别义。名无为者。是菩萨以有学得名。即相应摄散时显了故。若无起无作如来转依名无为者。即如来以无学得名。唯第一义无上觉故。次言福相至得法身者。经言若人满三千世界等。即彼言说法身出生如来福相法身。乃至一四句偈。生福甚多。况复如来所有福相。为成此义故言如来阿耨菩提从此出生。以普习十法行阿含故。(十法行未捡)亦由世谛故。言佛出生及得菩提。此二并说名为佛法。又言佛法即非佛法。复次其所生福胜彼福者。以依义则显示对治福不生故言其福即说相言胜彼。即欲愿摄持。是福聚即非福聚及非佛法等。并显安立第一义谛。以随顺无为得名故。相应摄散不复显了(上卷止此)。
颂曰。
○天亲释曰。谓佛有三种。一法佛。二报佛。三化佛。今释迦则化佛。不证菩提。亦不说法。如经无有定法等故。然一向不说邪。为遮此故。故言说法不二取。谓非不说。但说者听者不取法非法故。以彼法非法非非法依真如义说故。非法者。一切法无体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无我相实有故。何故言说不言证。谓有说即成证义。若不证者。则不能说。如经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谓彼法是说因故。一切圣人依真如法故能说彼无为法。复以何义言彼法不可说。况如是取。以远离言说相。非可说事故。而言一切圣人者。以依真如有分有具故。又经说七宝施福譬喻校量者。显法虽不可说取而福德不空。故偈云云。言福不趣菩提等者。谓受持演说二者能趣菩提。如经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是福德聚文有二义。一积聚义。二进趣义。(论作聚义有二种文。似未安。亦是文略。应云福聚文有二义。谓聚非聚。偈亦二义。谓趣。不趣。以偈配经。聚即不趣。趣即非聚二义而已。故云)如人担重不能进趣。如是彼福德聚以积重故。于菩提不能进趣。说名为聚。非福聚者。即二能趣故。于彼福德中胜。所以能趣者。如经一切诸佛菩提皆从此经出生等。故偈言于实名了因。谓菩提者名为法身。体实无为。此二于彼能为了因。虽不作生死因。亦为余报化二佛作菩提因故。是为唯独诸佛法。此福能成彼第一不共体故。如是名福德多。
○唐译。又以进趣为肩义。谓在肩能持故。以此名聚为肩。却以不能持者为非聚义云云。颠倒其说。失理一也。余文大同。
○功德施曰。此明佛证真实无法可取。言说法者。顺俗名言。非第一义。以法非法无所取故。说名菩提。而言诸佛证菩提者。谓无得而得。以菩提无生故。须菩提以密意答言无有少法可得。非于无生而不现证。言不可取不可说者。无能取能说故。无为者。无所得义。圣人者。见真实义。为它说者。谓于二谛善能开演不颠倒故。其福胜彼者。以二门故。谓理及教。教者经言施中最者所谓法施。余财施摄故。理者财施。住于生死。法施能成究竟功德故。佛法即非佛法者。谓诸法体性空无所有。此若开显是佛法身见有性者。于法未悟。依此密意。说非佛法。若知法无性觉此名佛。若持此法了无性者。斯名法施(断疑三)。
〔会解〕曰。观今此文。据论不出福智二严。以二严故理性得显。则至得法身一也。(至犹极也。修德之极。必得法身)从能显说故曰二种。经言无定法者。空生深领佛意。谓所得所说无决定义。亦不可思议之谓。因自释曰。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等。谓是法妙不可以相得。故曰不可取。理不可以言示。故曰不可说。方谓之法。体不可得。方谓非法。相实有故。依真如第一义说。故曰非法非非法。又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则又覆释。上所说法皆由依无为法故。其说如是。是即真如异名。而有差别者。非无为有差别。正言能依者差别尔。魏译曰。得名贤圣者。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为本。而得有浅深。故圣贤之名立。学无学所以异也。偈言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谓释迦者应化也。不可以身相见者真佛也。二者不可同日而语。此断疑意也。而曰。化佛不证菩提。亦不说法者。一往以法报夺言之。然非不说法得菩提也。但无有定法。故得而非得。说而非说。肇师云。诸相焕目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是也。抑以三身分别。则得菩提者报佛也。说法者应身也。无说无得者法身也。若相即而说。应即法报。故得而非得。法报即应。故无说而说。各有其致。理不可偏。次言福相法身。于中先举譬校量。言甚多者。于事虽多。校法则劣。故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约事顺答且云多尔。非福德性以言多。若望次文所校之福。此但福德。不趣菩提。所以秦本特加性字。意为生下次文。显持经福胜。所谓二能趣菩提也。何以故下。复征释所以胜彼之义。以其能生菩提及法身故。今译从略。但言出。不言生。义兼之也。然所出生者佛法也。佛法非法。亡之恐其著也。于佛法起见尚应须离。况余法乎。此非之之言。诸论或以安立第一义释。或约证悟释。或以无性等释。并各有理。详之可知。
【疑】天亲曰。向说圣人以无为法不可取说者。须陀洹等亦取自果如证而说。云何言不可取说也。为断此疑如经。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止)是乐阿兰那行。
【论】无著曰。此下第五为修道得胜中无慢。又八种住中第四离障碍住。凡十二障。谓一慢。二无慢而少闻。三虽多闻而小攀缘作念修道。乃至十一虽具资粮而不自摄。十二虽自摄而无教授。第一为离慢故者。经言须陀洹等。此以依义显示对治我得慢故。谓若须陀洹等作念得果。即有我想。我想即慢。非谓无慢。而有四果名相之异。此为说相。若显示无慢。即欲显摄持。言实无有法等。是为安立第一义。以实无所行故。显无诤行。及离欲者。此以己证令彼信故。为显现相应行也(文仍作安立第一义者误)。
颂曰。
○天亲释曰。谓以断疑成彼不可说取故。圣人以无为法得名故。不取六尘。名须陀洹。又名逆流。于六尘不入故。乃至阿罗汉不取一法。是为不取自果。非不取无为法。以为自证。若起如是心谓我能得果等。即有使烦恼在。非现行烦恼。于彼证时已离我取故。何故须菩提自叹身得受记证果说无诤行。为于彼中明胜功德生深信故。而实无所行者。谓依善吉说离二种障故。一者烦恼障。二者三昧障。离彼二障故无所行。
○唐译曰。无为之法体不可取。为此圣人于自果不取不说。若作是念者。意说有随眠惑。非是现行故。非彼证现观之时有我等执。余文大同。
○功德施曰。若所证无性者。四圣果云何得成。不见世间无物有果。为遣此疑。经曰须陀洹等四果名相(云云)。如是四人皆不作念我能得果。以于证时无所得故。故曰实无有法等。若作是念。有我等取。离身见者无彼取故。故以无为说名圣人。无为相者。空性相义。须菩提述己所证无如是念。若行于无诤不悟即空。如来不应赞言。第一诤者所谓烦恼。离彼烦恼。名无诤定(断疑四)。
〔会解〕曰。此章名为修道得胜中无慢者。夫修道必志于得果。得果则或胜心随之。以己之得轻彼不得之谓慢。于是起慢。我见不忘。则见与果皆非故必无慢然后为得。所以明离慢也。若约断疑云者。既曰不也。则是不作是念以取自果。况当起慢。故无违于不可取说也。经本示菩萨离慢。而以小果言者。盖寄小明大。若彼当分未必能忘。今此言者。亦般若意在淘汰融通小执。故假须菩提以发之。使彼闻而无著。则一言而两得矣。须陀洹名为入流。又曰而无所入者。释所以不取之义。谓证初果预于圣流故。入者入无所入。又入。此者必不入于彼。了知六尘皆不可得。故无可入。不同凡夫实有涉入故。亦得谓之逆流也。斯陀含名一往来。以其欲思九品。前六品尽。而余三犹在。故须一来方得三果。三果所以名不来也。此来不来等约事虽尔。以彼所证空理了无来去。故皆以无言三果合云而实无不来。今本略者不无其旨。盖无字已当于理。若更云不来则似烦重。然但云来。映带前文。则不来可知。略意在此。至阿罗汉此当无学。独言道者。道则因义。为让究竟极果无学故也。是亦译者之意。实无所有名阿罗汉。则无学之至者。若作是念即著我人者。文应例言之。反以言著显其不著。不著则无得矣。又曰我得无诤三昧者。须菩提自述佛印也。意则以己证彼。亦显无得而得。虽然。使空生以为己能。则是起诤非无诤也。阿兰那行与前无诤。华梵㸦见尔。要皆以无得无行为本。使后之人于一切法亦皆无行无得。则我即空生。空生即我。夫岂有古今圣凡之间哉。
【疑】天亲曰。复有疑释迦昔于然灯佛所受法得记。云何而言彼法不可说不可取等。又功德施曰。若预流等不得自果。云何世尊遇然灯佛获无生忍。为遣此疑如经。
【经】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止)实无所得。
【论】无著曰。此下第六为不离佛出时亦为离少闻障故。谓彼佛出世承事供养。则有法可取。离此分别故。依义等释例前可知。
颂曰。
○天亲释曰。为断疑故。如经云云。谓如来于然灯佛所。言语所说不取证法。显彼证智不可取说。
○唐译大同。
○功德施曰。此文显示昔遇然灯佛时以悟无生生法可取。言获忍者。以俗谛故。如说得菩提者谓无所得。复有经说。我坐道场无得而起。又曰。我所有法皆不可得。或曰。言语不能取证法非智不取。此说违经。经说第一义非智之所行。何况文字故。复次智所知境名所诠境。是二差别智之所证。名初不行。何义须说语不能取。复次余经中说。于然灯佛所得无生智不取于法。如彼经言。菩萨有四。谓初发心见色相如来。修行菩萨见功德成就如来。不退菩萨见法身如来。一生补处非前三见。彼菩萨以净慧眼而观察故。不复是见。见非见是二边。远离二边。是即见佛亦见自身。见清净故。一切法皆清净。我如是见。然灯如来得无生忍。证无得无所得理。乃至不住一切识之境界。得六万三昧。然灯如来即授我记。是授记声不至于耳等。显是智证。而无所取是心法。而非语法。当知此中说智之境界。云何余师固谓遮语(断疑五)。
〔会解〕曰。前既以果疑因。此复以因疑果。如功德施言疑意是也。天亲所述则成以果疑法。经言于法实无所得者示授记时所证境界。极言其理。未必空生能到。由佛力故得以言之。既曰无得。则凡可以言示者皆有得者也。若无所得则不容言。尚何措心拟议于其间哉。所以维摩唯一默然示不二法门者以此。论举或者之言曰。言语不能取。证法非智不取。谓此说违经。又曰智所证言所诠此二差别者。是则言智证可也。言取则不可。抑不知智有分别之智。有无相之智。而言亦有可有否。如以离性得义之言。虽以语言示证可也。故知法无定论。唯义所适。又如彼经明。见佛有四。后一则见佛之极。过此无见可论。可谓妙尽其理也。云何余师固谓遮语者。斥彼以凡所非。皆为遣著之语。曾不知是言智之境界。无著以此为不离佛出时及离少闻障者。由值佛故获无所得智。是即多闻。离少闻障。所谓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多闻。反显有所得者为少闻矣。
【疑】天亲曰。若圣人以无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者。云何菩萨取庄严佛土及受乐报。佛取自法王身。复云何余世间取彼是法王之身。为断此疑如经。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论】无著曰。此下第七为愿净佛土亦离虽得多闻而小攀缘作念修道障。故经云云。谓若念严净佛土者。则于色等事分别味著。为离此故。言应生如是清净心等。
颂曰。
○天亲释曰。诸佛本无庄严国土事。唯真实智慧习识通达。非彼土有可取相。若人取彼国土言我成就者。是菩萨不实说。如经云云。故偈言非形第一体等。言庄严有二种。一者形相。二者第一义相。今从次义故说非庄严庄严。又非庄严者。无有形相。以诸功德非严而严。即第一义庄严。若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者。则是住于色等境界。为遮此故。应如是生清净心等。
○唐译曰。从诸佛净智所流唯识所现。此则不能有所执取。
○功德施曰。众妙珍奇悦可于心。名为庄严。则有色等体相。第一义中斯不可得。说非庄严。而依俗谛以智成就。是名庄严。言不应生有住心者。凡作我成就有住之心不应生故。不应住色生心者。于色等果不应求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应生以智成就不住之心也(断疑六)。
〔会解〕曰。菩萨取果人之土。诸佛感因行之修。与物结缘。严净佛国。斯佛菩萨常理也。维摩明佛国因果非不详著。而此特亡之何也。曰亡之立之。各有其理。彼为明佛国因果。显不思议之宗。故须立法以成其行。此因言不可说取。示无定法之义。故须遣著以彰其智。然亡之不无其照。立之不无其遣。故一亡一照为言不同。一遣一立其致一也。使不相成济。亦不足为今取土极致也。夫台宗一家。明土有四。曰同居。曰方便。曰实报。曰寂光(云云)。今此言者。文因承上果证而来。又疑菩萨所取之土。极唯从理。正当寂光。故曰无形第一体非庄严庄严。教门则曰寂光理土。端丑斯亡。无能庄严。无所庄严。即其义也。然以非严而严。亦得谓之究竟报土。以土例身。则受乐报佛。义适相当。而言智习唯识通者。智谓真智无著。习则熏本修习。识则唯心无外。具足三者乃能通达究竟理土。故曰如是取净土等。净名记释谓。四智和合为集。识转为智名通。是应以习为集。亦一说也。于是结显无住。则曰应如是生清净心。谓虽生心严土而不住于相。亦不取而取。不住六尘而生其心。文与前同。而意则异。(云云)夫唯如是。复何攀缘作意之有。而特以小言者。谓小有是念则乖理体。亦异乎六尘攀缘故也。正恐初心浅行有是障故。防离云尔。抑两论意别。固不可同日语也。
【疑】如前云何受乐报佛云云。如经。
【经】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止)是名大身。
【论】无著曰。此下第八为成熟众生。亦离舍众生障故。如彼阿修罗王等大身。量如须弥。尚不应见其自体。何况余者。如来说为非身者。显示法无我故。无生无作以为自性。与相差别故。
颂曰。
○天亲释曰。为断疑故。说彼受乐报佛。体同须弥山王。镜象之义。故言如山王。无取等谓势力高远。故名为山王。以无分别故而不自取。受乐报佛得无上法王体。以分别亡故。不取自相。亦复如是。故说非身名为大身。以远离诸漏则无有物。唯有清净妙身。而不依它缘住。故曰远离于有漏等(上卷止此)。
○唐译云云。
○功德施曰。此喻显示自在之身如须弥山。由共业力。虽无分别。而生大体。如来亦尔。于无量劫修诸福行。虽获大身不由分别。以第一义中山及色身无体性故。是形相者皆有为故。如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非谓有身名大身也(断疑七)。
〔会解〕曰。此章以诸论对释。文相绝异。今谓各有其理。无著约当文释义。故以成熟众生言之。亦是舍离众生障。盖左右之异。经言大身。即欲界众生中举其大者。有如阿修罗等。意则菩萨虽为成熟众生。而不见众生相。亦如现彼大身。尚不见其身。况其余者。又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此应知有事理。以事还是言彼大身。出于变化。不有自体。故能如是之大。若实有是体。使复有大者形之。则体亦小矣。以理则显示成熟众生。令其证法无我。以彼体非体。了无生无作。说非身之身。故曰显示自性与相差别。言自性则非身之身。与上大身相异也。天亲取承上断疑。故不取自法王体。有如山王无分别义。谓虽有大身而非大身。释上无为不可取之疑。而言非身者。谓以所非言之。则非有为有漏身。所谓远离有漏等是也。以克体亡相言之。则相而非相。即非相名大身。所谓以第一义故山及色身俱无体相是也。然以三身分别。既曰受乐报佛即报身也。故教门以证非身为胜。的据是文。诚得其当也。或者又以涅槃百非之身证非身为劣者。曾不知彼约所非之身。还是以身为劣。以能非者为胜。其义宛顺也。此殆自昔莫决之论。苟得今能所义。其旨判然矣。
○从第三至此。往复折征。凡五释疑。并显不可取说无有定法之义。其理既穷。无可疑者。则复举沙数恒河世界七宝施福以为校量。显其福胜。此下文凡四段。如经云云。
【经】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止)如来无所说。
【论】无著曰。此下第九为远离随顺外论散乱。依离障中其名大同。故经说四种因缘显此法胜。谓一摄福德。二天等供养。三难作。四起如来等念。对经(云云)。于中言说者。为它直说。或教授它。显示此法胜异对治乐彼外论散乱等过。或于中起如言执。对治彼未来罪。故说般若即非般若。亦显无有余法如来说者。故言如来有所说法不。此则显示自相及平等相第一义法门也。
颂曰。
○天亲释曰。前已说多福德譬。此复说无量世界譬者。为渐化众生令生信心上妙义故。又前未显以何功德能得菩提。故以此譬成彼功德(余文入后段释)。
○唐译大同(上卷止此)。
○功德施论文。目此下作十三种因示之门合不同。并出四段后(云云)。
〔会解〕曰。文本重举广譬。校量持经之福。而论言远离外论散乱者。亦由上明。成熟众生。则必菩萨出以为物。而尚居信行。或不免随外论散乱。如前邪取之论。及定心时驰散外境。故须内不失照。无散乱之非。外顺物机。无邪取之僻。使内外不失其宜。如是受持四句偈等。无它人说。则其福胜前施福。果不虗矣。故经先明所校之本。次说持经福胜。随说经处为人天等供养。如佛塔无异。况尽能受持成就最上希有之法。则作所难作。是应作念。随经典所在处。若如来无二。以法即是佛。佛即是众。亦是尊重弟子。如须菩提等所在。一体三宝。文见于此。法华云。若人信汝所说。则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即其义焉。又曰。如言执义。为对治彼未来罪者。然般若虽胜。执之则乖。因执成妄。起未来罪。故须菩提于是问名。如来于是劝持。而复遣之。故曰佛说般若等。夫非之云者。所以对治如言之执。然则般若信非般若。而亦有余法可说乎。则曰如来无所说。苟无所说。则余法亦般若。是为显示般若自相。及一切法皆般若。则平等相也。如是法门即第一义。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止)是名世界。
【论】无著曰。此下第十明色及众生身抟取中观破相应行。亦为离影象相自在中无巧便故。经言三千世界。彼不限量攀缘作意。言菩萨恒于世界攀缘作意修习。于中为破色身影象相故。显示二种方便。一者细作方便。如世界所有微尘等。二不念方便。如经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等。又经言世界非世界者。显众生世界也。但以名身名为众生。不念名身方便。是即显示。故不复说彼细作方便也。
【经】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止)是名三十二相。
【论】无著曰。此下第十一明供养给侍如来。亦为离不具福德资粮障故。如经云云。为成福资粮故。亲近供养。不应以相见如来。应见第一义法身也。
颂曰。
○天亲释曰。云何成彼福胜。谓二处者。一所说处。二能说人。于此二处生尊重故。非前七宝等施福。以此法门能与诸佛证法作胜因故。如经言如来无所说法等。谓是证法。非独如来无所说。余佛亦如是说故。彼珍宝布施是烦恼因。成就彼染事故。此因示现远离烦恼。故说地尘喻。以体是无记。非贪等烦恼。则此福为近能降伏。(胜也)彼施福染因。何况此持经福。能成菩提。及于成就相福中胜。以彼相福。于佛菩提为非相故。亦非法身。故知此福复胜于彼。则最近最胜。
○唐译曰。由劣亦胜故者。谓外尘虽是无记。彼福纵善方之亦劣。又彼相业比今福因。是亦为劣。望彼施福犹胜过故。是劣亦胜也。况法身因而不超越。余文大同(云云)。
〔会解〕曰。经明世界微尘多而非多。二论各为说不同。无著谓观破色及众生身。抟取显相应行义。则是以外尘非尘例。破色身和合离身影象障。言影象则无实之义。自在中无巧便者。谓有色则有碍。了影象无实。则自在矣。使无巧便。亦不能离与般若相应故。初明外尘虽多而无实。以例内身和合而虗假。彼不限量攀缘作意者。谓彼地尘初不限量尘之多少。及攀缘作意。而菩萨自于世界言尘数多。缘于外尘作意修习。是还承上文为次也。破色身中显示二种方便者。谓一以微细末尘作方便。二以不取念著作方便。并如经。以是灭彼影象则色身忘矣。二以世界非世界破众生假名。由名身易破故。但用其一。不用其二也。天亲则谓由上施福是烦恼因。故说地尘为远离因。意以外尘性是无记。非烦恼体。异彼施福。是染因故。以显持经福德。不唯非烦恼因。而又能成菩提。是则施福为下尘性。次之持经福则至矣。次章言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者。依无著以不具福德资粮故。应见如来。当以法见。而不应以相见也。天亲还依校量福胜故。以彼相于佛菩提。则为非相理。各有当无得而一也。
【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止)是名第一波罗蜜。
【论】无著曰。此下第十二远离利养疲乏热恼不起精进故。亦为离懈怠利养等乐味障故。如经明。舍尔许身所有之福故发起精进。经言若复有人等。即是以清净心生于实相。若实生如是想。则为于实相有分别。为离此过故。复言是实相者即是非相等。又经言我今得闻等者。为令于味著利养懈怠者生惭愧故。说于来世正法灭时。尚有菩萨于此法门而能信受。无人取法取等见。云何汝等远离修行。故经言此人无我相等。示无人取也。又曰我相即是非相等。示无法取也。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者。示顺学相也。佛离一切相故。我等亦应离之。此并为离退失精进故。言不惊不怖者。于声闻乘说有法及空而已。今于此经闻法无有故惊。闻空无有故怖。于二不有理中。不能相应故畏。以惊畏故不能发起精进。若不惊等则反是也。又闻若相若生及第一义三种皆无自性。故不惊等。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一为显此法胜上令生惭愧处故。二以于余波罗蜜中胜故。三示一切诸佛同说故。故名第一。
颂曰。
○天亲释曰。此不重明福胜。谓捐舍身命重于资生珍宝等施。而此福复胜于彼。何以故。彼舍苦身。不如为法念彼身苦故舍。须菩提以重法故悲泣而言。凡七义明胜。谓一希有等。虽有慧眼。昔未曾闻。故言希有。(一)般若智岸无人能量。故名第一。即上义也。(二)以有实相异余非实。故名不同。(三)以思量修习不起我等相故。坚实深妙。(四)不起我等相者。示所取境界不倒故。我相即是非相者。示能取境界不倒故。亦二无我智不惊等者谓于非处生惧曰惊。如非正道行故。以不能无疑心故曰怖。一向惊怖恐其堕故曰畏。若能远离则曰不惊等。又此法门胜余修多罗。(五)是第一故名为大因。(六)诸佛所共说故。名为清净。(七)并如经云云。
○唐译释义大同(云云)。
○功德施曰。复次如恒河中下。显示受持正法其福甚多。凡十三义。谓处可恭敬故。人可尊崇故。一切胜因故。彼义无上故。越内外多故。胜佛色因故。超内施福故。同佛出现故。希能信解故。难有修行故。信修果大故。信解成就故。威力无上故。何故殷勤说此诸因相耶。以诸众生行资生施。求财位果。不持正法。断诸苦因故。故显示此处可恭敬等。一一对经(云云)。言不惊等者。谓于诸法无生无和合相无有决定信解成就故。亦于闻思修时心安不动故也。
〔会解〕曰。自初文至此。以无著则文为四住。以天亲则一喻二处及七胜义。以功德施则十三种因。虽开合不同。其为校量福胜显持经德用一也。言其福不出有三。谓七宝施福。内财施福。持说经福。是三者一为所校。二为能校。以其所显则持经为㝡。此其大略也。然以七宝施福而有广狭。如前但举大千世界狭也。此举恒沙世界广也。内财施福而有兼但。如直舍身命但也。为法而舍兼也。持说经福亦有分具及浅深等。如持说一四句偈等分也。尽能受持等具也。前以大千七宝所校者浅也。以恒沙世界七宝所校者深也。如其次第一一迭论。则初譬为劣。以其闻者未能深契故。所校则浅。次譬当断疑之后闻解既胜故。所校则深。以持经福超内财施者。据但者言。亦次第然也。二往言之。为法而舍内财者。复胜于后。以事理兼行故也。初譬虽劣。而能成立施因。苟不以住相则持经之福何以加此。经又以地尘喻非烦恼因。得同于胜福。三十二相本是相业。反劣于持经。故知苟有分别虽相而非。苟无分别虽尘亦是。但在其心。不在事福也。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下。言持说有分具也。既曰随说。则一四句据极少言。不局一文一偈而已。文本正宗。而便问名请持者。一经大旨槩尽于此。后诸文义敷唱厥旨。亦不乖隔一经大体。况所言者般若之实。故继之问名宜也。名必有义。则后诸所说般若之义也故说般若波罗蜜者所说之本也。即非般若等约二谛以结显也。二谛既彰。中道可知。则三智之道备矣。三智者理也。因理以及教。则曰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复承佛力而言之曰。如来无所说。夫无所说者是真般若也。然于说处无说是说。即般若无说而无所不说。则因理以及事。故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等。是世界微尘者般若之事也。惟其皆般若故。则曰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等。然则教理及事皆因也。因因以及果。则又曰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亦曰不也。不则彰其非相是如来之相。亦般若而已矣。夫惟般若徧摄一切法。而一切法即般若。持是经者。何福以非之。于是举舍恒沙身命以校其福。则又进一等。无著以此下文为远离利养疲乏者。不出违顺二障。由前福德资粮有具不具。具则有利养等障。不具则有疲乏等障。非极言校量之福。则不足以发起大精进故。时须菩提闻法深解。喜不自胜。而至于泣。则其感悟可知。且曰所得慧眼未曾得闻者。夫昔所得慧眼。直空智而已。非所以兼亡自性之至空也。所以闻之者因心生信。因信入理。理固本然。要由信得。故曰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则得也。实相则理也。信之曰实信。观之曰实想。性之曰实相。理一而已。所以成就闻解功德第一希有者。以其至空也。有则有法得以拟之。非无相也。故曰是实相者则是非相。不见有一相者名为实相。我今得闻等者。复以正法末世校其难易。佛世为易者。以其根利障轻故无我人等相。则信解为易。末世反是。信之为难。然有信解则为希有。所以进之也。虽然而我人等相亦本非相。未始离于般若。苟能体之。复何难之有。故曰我相即是非相等。又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是复以佛能离相勉彼闻者。所以实上希有之义。如来印之。则曰如是如是不惊等言。亦领上信解受持一句。即信故不惊。解故不怖。勇于受持故不畏。上以无我相等释希在。此以说第一波罗蜜释之。盖相成显尔。而曰非第一波罗蜜者。亦上兼亡自性之谓也。
〔会解〕曰。此经有六译。论列数家。今释正依秦本。以文简理顺时所宗尚故也。而论所释经各随所译。大同小异。以彼释此不无异同。会释如后。夫无著天亲内鉴冷然。未始不同。而外适时宜各权所据。二论所以异也。遂使后人难于适从。兼取则文义龃龉。通会诚难。偏用则理致高深。取舍莫可。据圭峰曰。住一十八处密示阶差。断二十七疑潜通血脉。言则善矣。解释乖张。青龙疏虽复合释。而石壁非之。至于净觉取舍或偏。以谓断疑正释经义。却以生起附于无著所科。是皆颠倒其说。近代竹庵正依无著。出入天亲。尤非通论。今谓。彼皆圣师。宁容去取。意其无著先已撰论。后方闻颂。岂可寝论而弗彰。又不应舍颂而独行。故以授天亲而解释焉有以见其设心。但在冥搜至理。翼传圣教。初何彼此之间哉。况天亲亲承于无著。无著面受于慈尊。源流不杂。必无谬误。惟无著既尽科节之美。而略于生起。故天亲复依颂义通贯一经生起释疑。以详其说。今得以合之故一以无著节经。一依天亲生起。先列诸论附于经下。次申会解以补其余。庶不遗圣言。无混凡辞。彰二论之具美。成一家之释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