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此示无住之益也。有住之心。属于无明。为心境障故。如人入暗。一无所见。无住之心诸障尽撤。人我两忘。如日升天。朗照万象。故此无住之心。即真实般若。佛所证者。此心而已。
△疑。且此无住之心。纵是般若。如何能契佛心。下答破。
解。此赞悟般若者。一念顿生佛家。生生世世。永不离佛。故此功德最为殊胜也。后世末法之中。有能信者。其功更大。以此般若之德。不可思议。故果报亦不可思议。
从初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以来。通破凡夫中大心众生修菩萨行者所执之疑。然所执我法二执有麤有细。已前破麤二执。以所执五蕴身心为我。执我所作为缘尘六度之行欲求菩提者为法执。然此二执。皆著相故。是破初发心菩萨未悟般若者之疑。但意显下不见有众生可度也。此后乃破微细我法二执。是已悟般若之菩萨。但执有能证之智为我。有所证真如为人。能证能悟为众生。证悟未忘潜续如命为寿者。而此四相最极微细。故为微细二执。所谓存我觉我。故向下发挥但标我字。若破此我执。则上不见有佛果可求也。经文与前问同意别。观者应知。
解。此示无相之福也。空生执著有相布施。将谓实有福德。殊不知能施六尘本空。则所得福德非有。故世尊以福德无故福德多破之。所言无者。非绝无也。以心量如空。故得福益大。
△疑。空生因闻不许住相度生严土。遂起疑云。且度生严土乃成佛之因。所感万德具足庄严之果。今云无生可度。无土可严。是绝无因也。又云。无菩提可证。是无果也。因果皆绝。是无佛矣。即今现见如来具足色相。又从何而有耶。故佛以不应具足色相见如来破之。
解。此破报身如来有所说法之疑也。如来出世本无法可说。但就众生所执之情。随宜而击破之。唯一字而已。凡曰非。曰不。乃遮止之辞。以遮止众生之妄想耳。正是护念之意也。故曰。是名说法。
△疑。空生已悟法身之理无说无示。以此法甚深。但未来众生。不知可能信受不。故起此疑。向下以无众生破之。
金刚二字。解者都以坚利能断为义。此泛说也。然西域实有金刚宝。此宝最坚不可坏。且能坏一切物。谓取此宝以喻般若。能断烦恼。此虽近理。总非佛意。特寻常宿习知见耳。
盖般若。此云智慧。乃是佛的心。所谓佛智慧也。波罗蜜。义云到彼岸。乃指此心极尽处也。今题云金刚般若波罗蜜。标此经所说。特显佛一片金刚心耳。且金刚心乃佛修因证果之本心。今出世教化众生。全用此心。今教菩萨以金刚心为本修因。为入大乘之初门。故特示之以断疑也。以此心不是世间众生常情。故举世不能知佛。且佛原不是世间人。而今平空走到人间来。则人人见而生疑矣。及其日用行事。件件不与人同。说话不同。规矩不同。事事法法。与世间相反。故动而见疑。宜其诸天魔王皆欲害。调达阿阇皆要杀。而一切人皆生谤也。故曰。我出世间。一切天人阿修罗外道魔王。皆当惊疑。是也。不但天人生疑。即弟子中上首如迦叶等。举皆疑佛。以所说法。乍空乍有。乍是乍非。或赞或斥。或奖或呵。全无一定之言。而诸弟子。闻者皆疑而不信。故曰。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上首尚乃如此。则新学可知。以佛所说法。难信难解故。然佛出世。一番说法。则今已三十年矣。弟子犹且怀疑而不信。是则佛之含冤。盖已久矣。今日幸喜空生。有些见处。窥见世尊一斑。忽生赞叹。故世尊因其疑而决破之。乃披露自己一片金刚真心。表白与他。使其了悟不疑。令诸闻者。群疑顿断。故此经。乃佛的示自心。以断弟子学佛者之疑。不是说般若能断众生烦恼也。如其不然。但看经中一一皆是空生之疑。疑佛之心。佛表此心以破彼疑。何尝说以智慧断众生烦恼耶。故此经题。单是法。非以喻也。但断得弟子疑。就断得众生烦恼。此经一味只是断疑生信为主。以学道之人。以信为本。以疑作障。故疑有三种。谓疑人.疑法.疑己。疑人谓认人不真。即如弟子闻佛说色身法身。大身小身。不知那个是真佛。此疑人也。且其说法。方才说有。却又说空。方才说空。却又说不空。以其言不一。故最可疑。此疑法也。或有闻而能信。不疑于法。又见其法大。则疑自己根小。不堪领荷。不能修行。此疑己也。今此经中。三疑都有。佛随空生所疑处。即便逐破。顿断彼疑。所谓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此经之旨也。
此经。此方解者极多。都不合佛意。独西域天亲菩萨。以二十七疑分经。极是。但意出于圣人。而论传此方。已经翻译。且译人有巧拙不同。言不达意。反生滞碍。使学人难省。此微妙幽旨。非口所宣。一落言诠。便成渣滓。况著粗浮文字。何以达妙。此注述之难于描写佛心。不无救颦之丑。即如世人作行状。但可述事。不能传神。此其难也。故今决疑解。妙在先得空生之疑为主。若疑情全露。则佛破疑之说。不待解而自明矣。故此解先出疑。在本文之前。节节按迹而破之。忘言领悟。自得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