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序分也。如是者。指法之辞。我闻者。集经人因佛立言。证法有所传授。一时者。师资雅合之时。佛者。说法之主。舍卫。此云闻物。祗树。战胜太子所舍之树。给孤独园。须达长者所买之园。乃说法之处。
大比丘。是果上阿罗汉千二百五十人。憍陈如五比丘。三迦叶兼徒一千。舍利弗。目犍连。各兼徒一百。耶舍长者五十人。经举大数。故略五人。俱者。一时一处。此常随众。非无余众。夫圣贤应化。影响相符。敲唱俱随。接拍成令。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亦各从其类也。
尔时者。乃众集之时。世尊者。天上天下。唯佛独尊。食时者。乞食之时。是日初分。乞食易得。不恼自他。著衣持钵者。著大衣。持应量器。园在城外。故入城乞食。次第者。佛心平等。慈无偏利。以己等心而化。令彼等心而施。能成无量功德。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乞食已。还至园中。饭食讫者。言吃食已竟。于中后时。收大衣。著七条。洗应量器。复洗足者。佛行足不履地。示同凡情。为后人轨则。敷座而坐者。如常敷座。结跏趺坐。
然诸经发起。各有缘由。此经以乞食因缘发起者。要显世尊不住相行乞。令彼不住相布施。若非般若大用现前。何能动而常静。静不离动。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知即无知。为即无为。人天大众。孰能会之。序分竟。
此正宗分中。空生发问之文。时者。敷座之时。德重年高。故名长老。须菩提。此云空生。解空第一。般若会中转教菩萨。故为当机而发起。即穷子喻。密遣二人是也。
赞佛希有者。言佛日用妙处。他人不知。空生觑破。故云希有。如涅槃会上。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二人默识心通。如出一律。善者。能也。护念者。爱护注念也。付嘱者。交付嘱托也。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护念。与智慧力。令上求佛果。付嘱。与教化力。令下化众生。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空生意谓。未发大心。妄有所住。不能降伏其心。既发大心。云何护念。令其安住。不堕偏邪。云何付嘱。令其降伏。不落凡情。佛赞善哉善哉者。重言空生所赞之善。如汝所说者。称其当理。如来果能护念付嘱诸菩萨。真实不虗。汝今谛实而听。吾当委细而说。庄子云。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以心。心也者。虗而待物者也。
先总答大义。既发上求下化之心。我当护念。应如是正觉安住。我当付嘱。应如是正等降伏其心。又云。如是者。总指依菩提心安住。依菩提心降伏。即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亦不异此。
唯然者。敬对之辞。即曾子曰。唯。言应之速。而无疑也。若论空生本地风光。如良马见鞭。追风千里。不劳世尊重重启齿。但为众中不了。俯就群机。故云愿乐欲闻。安住降心深奥之法也。
此校量持说福胜以显经胜之文。前无得无说文毕。以七宝充满一大千世界布施。不及持经之福。
此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文毕。以七宝充满沙河中沙数大千世界布施。不及持经之福。由经义转深。校量转胜。
初问。约多河以数沙。如恒河中沙。尽作恒河。沙河中沙。是为多不。答言。甚多。次问。约多河以彰施福。若人以七宝充满沙河中沙数大千世界布施。得福多不。答言。甚多。佛告空生下。约多福以显经胜。若人受持此经一四句偈。及为人说。其福胜彼。
中峰云。七宝布施。不免生心住相。受持般若。于心无所生。于相无所住。故福胜。不但略持经人功德殊胜。略持经之处。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塔庙。梵语窣堵波。此云方坟。塔者。边国讹语。庙。貌也。安佛舍利名塔。安佛形像名庙。
何况有人下。言广持经人之益。尽能受持。不止一四句偈。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言得般若。成无上佛果菩提。
下明全经所在之处。具足三宝。即为有佛者。经显法身。依法身有报化。前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若尊重弟子者。经显无为。依无为有三乘。前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此明转重令轻之文。前云持说此经之人。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则世人当恭敬供养。何故被人轻贱。此人过去所造恶业。应堕三恶道中。以持说此经故。转重罪令轻受。但招今世轻贱之报。则过去重罪。尽皆消灭。当得佛果菩提。
下校量持经功德。前约外财内财布施众生校量。今约供养诸佛校量。我念然灯佛已前。供养多佛之福。不及持经功德。以有相无相差别故。百分不及一者。言供佛功德。百分。不及持经之一分也。下明具闻生疑。狐疑不信者。狐兽名。因多疑。故取喻之。疑则不信。信则不疑也。下总结。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者。如来为发大乘人说。为发最上佛乘人说故。果报亦不可思议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此明果上无法得菩提之文。言因中无菩提可得。则果上无诸佛如来。故云。如来者。即诸法空义。以诸法空名如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楞严云。性色真空。
先遮错解。若有人言。如来果上得菩提。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下示正见。实无有法得菩提。即诸法如义。下转释。复恐有人生谤。若言无得。则堕断灭。故云。如来所得菩提。无实无虗。无实者。则非有。无虗者。则非无。若言有。是常见。若言无。是断见。亦有亦无。相违见。非有非无。戏论见。古人云。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
前云。无有定法得菩提。然此真如。非别有体。即一切诸法。非有非无。皆是佛法。放光云。空无边。当知般若亦无边。色无边。当知般若亦无边。古人云。青青翠竹。无非般若真如境。欝欝黄华。咸是菩提妙假心。下拂迹。即非一切法。是无实。是名一切法。是无虗。前应住无定法可得文毕。以报身不可得发明。今降伏无菩提可得。以法身不可得发明。故问空生。一切法。皆是佛法。是真如体。遍一切处。可为大矣。空生答言。法身长大。远离诸相。故名非大身。是名大身者。真如不灭故。
此明佛身非相之文。前云无菩提可得。何有相好之佛。故以即非具足明之。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亦引应住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之文。具足色身。即八十种好。具足诸相。即三十二相。即非具足。好即无好。相即无相。
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下来人间。莲华色比丘尼。化作轮王。先往见佛。佛言。空生岩中晏坐。先见我矣。又云。若人百千劫。常随于如来。不了真实义。盲瞑不见佛。是名具足者。妄无自性。全体即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此破我.法二相之文。前云四相。说破即是非相。又云四见。尚未发明。此乃说破亦无四见。或云四执。或云四取。名别义同。无法相义。应住降伏俱未说破。故此明之。
初除我执。若人言。佛说四见。是人解我所说义不。答言。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佛说四见。以性空故。即非四见。世俗谛故。是名四见。
下破法执。总提起前问辞云。发菩提心之人。于自利利他法中。应如是知者。即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如是见者。即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是信者。即一念净信。及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如是解者。即深解义趣。及信解受持。又如是二字。与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相照应。不生法相者。即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下拂迹。我见既非我见。如来所说法相。即非法相。离分别取著故。是名法相者。但假名故。上文节节皆破我法二执。以法相非法相。皆法执故。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金刚是喻。最坚最利。万物不能加损。而能坏万物者。般若是法。此云智慧。智有决择之功。慧有照了之用。又智照诸法实相。慧了诸法无生。然有体有用。
肇论云。诸法实相。谓之般若。即金刚体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又云。设化众生。谓之沤和。即金刚用利。经云。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又云。涉有未始迷虗。故常处有而不染。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又云。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证。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体外无用。用外无体。一念之力。权实双彰。不同二乘人空慧眼。故喻如金刚。
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喻涅槃妙心。若有我.法二执。则有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名为此岸。乘般若之舟楫。渡我法之中流。离二种生死此岸。到菩提涅槃彼岸。故名波罗蜜。
问曰。真般若者。清净如虗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今释迦出世。说法利生。令众生离我法。断生死。修般若。证涅槃。然后如来示寂。则凡圣能所。生灭修证。皆是妄情。何名真般若也。答曰。不然。佛真法身。犹若虗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水清月现。月亦不来。水浊月昏。月亦不去。经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则应化非真实也。又云。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此报身不可得也。又云。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法身无所得也。佛既无得。法岂可说。所以世尊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未尝说着一字。净名云。三转法论于大千。其转本来常清净。经云。若见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能化既尔。所化亦然。烦恼本空。我法何有。既无二执。奚用断除。如兔角龟毛。名实俱妄。经云。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譬如幻瞖。妄见空花。幻瞖若除。空花奚有。众生烦恼。妄见生死。烦恼若除。生死安在。如皮既不存。毛何所附。圆觉云。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
经云。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我法所照之境。般若能照之心。我法本空。谁为所照。既无所照之境。则无能照之心。能所双忘。修即无修。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烦恼与菩提。生死及涅槃。皆对待之辞也。然离烦恼。得菩提。断生死。证涅槃。乃随他意语。非如来称性之谈。以般若智。照烦恼本空。菩提焉有。生死原寂。涅槃安寄。
放光云。菩提有所得耶。答曰。不也。无所得耶。答曰。不也。亦有亦无得耶。答曰。不也。非有非无得耶。答曰。不也。然则都无所得耶。答曰。不也。以无所得而得也。是故得无所得也。
肇云。众生非众生。谁为得之者。涅槃非涅槃。谁为可得者。经云。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般若。能证之智。涅槃。所证之理。修即无修。则无能证之智。证即无证。则无所证之理。忘能所。灭影像。盘山云。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化缘既毕。入灭归真。如薪尽火灭。法华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譬如医师。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灭。故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楞伽云。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是二悉俱离。庄生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则灭无所灭也。然则涅槃虗而无相。般若寂而无知。本无生死起灭。亦无烦恼缚脱。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理外无智。智外无理。理智双泯。绝言绝思。是以释迦摩竭掩室。净名毗耶默然。空生岩中晏坐。帝释满空雨花。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
经者。常也。三世诸佛不易故。又云。径也。通凡入圣之路故。因空生请问经名。世尊答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笔记者。闲暇时。信笔而记。非敢言注也。然佛说法。分为五时。般若即当第四时。又般若分八部。大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实相般若。摩诃般若。此即大般若中第五百七十七卷。又外有六译。后秦罗什。后魏菩提留支。陈朝真谛。隋朝笈多。唐初玄奘。大周义净。今所传。即秦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