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78-A 金刚经笔记序

陈了翁尝云。佛法之要。只金刚一卷足矣。此经。于一切有名有相。有觉有见。皆归为虗妄。即宣尼一以贯之之意也。了翁。于佛法不甚深入。而晚年所见及此。余少时即诵此经。逢师请益。一师曰。莫看此经太缠复否。余曰。然。师曰。前半卷是詶应住降伏之词。后半卷乃答发阿耨菩提之旨。非缠复也。余唯唯。既而憨山大师以决疑。出示大意。谓佛说法三十年。上首犹是怀疑。故此经随空生所疑处。即便逐破。所谓疑悔永尽。安住实智中。而其旨。本于无着菩萨。以二十七疑分经。菩萨契佛心印。憨师契菩萨心印。当无剩义。随拜受而流通焉。以余所闻。此经不随分演说。且有合于一贯之义者。其谛论止此。今蕴虗观公所著笔记。不竖识解。不畸宗派。奥原衍乎前喆。会萃昭乎片灵。如拨沙逗金。剖石窥玉。无烦挈法与人。而家珍跃如可获。兹固显白坦露。导发学人之正仪的也。良繇观公履践真实。貌癯趣澹。道风肃然。宿为缁素所倾慕。是以诠释所至。行可标式。著准不徒。以诗偈垂誉。则又余得之白法琮公所。推赞不置者也。噫嘻。凡佛言语。孰为世间思惟心所测。顺解一句。头上安头。逆解一句。屋下架屋。况此经为上上人悟空菩萨。剖决疑根者哉。云何具金刚眼。云何得金刚心。此在言语道断时。荐取观公。即泥水婆心。恐不能含蜜说甜。含甜说蜜。另下一番注脚也。

旹崇祯十年腊八前一日埽庵髯道人谭贞默合十谨序

No. 478-B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笔记自序

盖闻。般若如大火聚。释迦世尊。从此大冶炉中。煅炼几番。所以菩提场内。正觉初成。叹云。奇哉奇哉。普见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繇此观之。则圣凡一体之旨可知矣。然我佛悟。众生尚迷。向水月场中。多方设化。如长风之吹万窍。空谷之答众响。良繇机感千差。法门无量。因指观月。犹隔纤云。洗凡圣之情尘。纯谈般若。断我法之妄执。取譬金刚。空生以上求下化而兴问端。世尊约自利利他以通疑滞。广修六度。无度可修。普化四生。无生可化。菩提烦恼。类镜像之妍媸。生死涅槃等空华之浓淡。法身寂灭。无而不无。应化随缘。有而不有。演说一偈。布施河沙身命。功不较多。受持全经。供养无量诸佛。福不为广。一念净信。实相现前。非实非虗。超情离见。则知着衣持钵。孰运神通。趺坐游行。凭谁道力。一经要旨。体用全彰。虽八万法门。百千公案。何以逾此哉。然离言妙性。不属筌蹄训诂繁辞。犹为剩语。前贤往哲。注疏科文。秋菊春兰。各擅其美。(观)游心讲席。盖亦有年。欲益将来。聊陈管见。缘兹像季。乐简惮繁。撮先彦之玄微。附鄙衷之陋见。命曰笔记。以质诸方。然五百弟子各说身因。佛许无非正说。古语云。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堦。解行在躬。一生圆劫之果。固有望于斯也。知我罪我。又何辞焉。

旹崇祯岁次丁丑佛生日武原崇福庵沙门如观譔

No. 47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笔记

金刚是喻。最坚最利。万物不能加损。而能坏万物者。般若是法。此云智慧。智有决择之功。慧有照了之用。又智照诸法实相。慧了诸法无生。然有体有用。

肇论云。诸法实相。谓之般若。即金刚体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又云。设化众生。谓之沤和。即金刚用利。经云。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又云。涉有未始迷虗。故常处有而不染。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又云。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证。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体外无用。用外无体。一念之力。权实双彰。不同二乘人空慧眼。故喻如金刚。

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喻涅槃妙心。若有我.法二执。则有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名为此岸。乘般若之舟楫。渡我法之中流。离二种生死此岸。到菩提涅槃彼岸。故名波罗蜜。

问曰。真般若者。清净如虗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今释迦出世。说法利生。令众生离我法。断生死。修般若。证涅槃。然后如来示寂。则凡圣能所。生灭修证。皆是妄情。何名真般若也。答曰。不然。佛真法身。犹若虗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水清月现。月亦不来。水浊月昏。月亦不去。经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则应化非真实也。又云。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此报身不可得也。又云。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法身无所得也。佛既无得。法岂可说。所以世尊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未尝说着一字。净名云。三转法论于大千。其转本来常清净。经云。若见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能化既尔。所化亦然。烦恼本空。我法何有。既无二执。奚用断除。如兔角龟毛。名实俱妄。经云。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譬如幻瞖。妄见空花。幻瞖若除。空花奚有。众生烦恼。妄见生死。烦恼若除。生死安在。如皮既不存。毛何所附。圆觉云。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

经云。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我法所照之境。般若能照之心。我法本空。谁为所照。既无所照之境。则无能照之心。能所双忘。修即无修。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烦恼与菩提。生死及涅槃。皆对待之辞也。然离烦恼。得菩提。断生死。证涅槃。乃随他意语。非如来称性之谈。以般若智。照烦恼本空。菩提焉有。生死原寂。涅槃安寄。

放光云。菩提有所得耶。答曰。不也。无所得耶。答曰。不也。亦有亦无得耶。答曰。不也。非有非无得耶。答曰。不也。然则都无所得耶。答曰。不也。以无所得而得也。是故得无所得也。

肇云。众生非众生。谁为得之者。涅槃非涅槃。谁为可得者。经云。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般若。能证之智。涅槃。所证之理。修即无修。则无能证之智。证即无证。则无所证之理。忘能所。灭影像。盘山云。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化缘既毕。入灭归真。如薪尽火灭。法华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譬如医师。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灭。故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楞伽云。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是二悉俱离。庄生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则灭无所灭也。然则涅槃虗而无相。般若寂而无知。本无生死起灭。亦无烦恼缚脱。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理外无智。智外无理。理智双泯。绝言绝思。是以释迦摩竭掩室。净名毗耶默然。空生岩中晏坐。帝释满空雨花。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

经者。常也。三世诸佛不易故。又云。径也。通凡入圣之路故。因空生请问经名。世尊答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笔记者。闲暇时。信笔而记。非敢言注也。然佛说法。分为五时。般若即当第四时。又般若分八部。大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实相般若。摩诃般若。此即大般若中第五百七十七卷。又外有六译。后秦罗什。后魏菩提留支。陈朝真谛。隋朝笈多。唐初玄奘。大周义净。今所传。即秦译也。

此序分也。如是者。指法之辞。我闻者。集经人因佛立言。证法有所传授。一时者。师资雅合之时。佛者。说法之主。舍卫。此云闻物。祗树。战胜太子所舍之树。给孤独园。须达长者所买之园。乃说法之处。

大比丘。是果上阿罗汉千二百五十人。憍陈如五比丘。三迦叶兼徒一千。舍利弗。目犍连。各兼徒一百。耶舍长者五十人。经举大数。故略五人。俱者。一时一处。此常随众。非无余众。夫圣贤应化。影响相符。敲唱俱随。接拍成令。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亦各从其类也。

尔时者。乃众集之时。世尊者。天上天下。唯佛独尊。食时者。乞食之时。是日初分。乞食易得。不恼自他。著衣持钵者。著大衣。持应量器。园在城外。故入城乞食。次第者。佛心平等。慈无偏利。以等心而化。令彼等心而施。能成无量功德。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乞食。还至园中。饭食讫者。言吃食竟。于中后时。收大衣。著七条。洗应量器。复洗足者。佛行足不履地。示同凡情。为后人轨则。敷座而坐者。如常敷座。结跏趺坐。

然诸经发起。各有缘由。此经以乞食因缘发起者。要显世尊不住相行乞。令彼不住相布施。若非般若大用现前。何能动而常静。静不离动。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知即无知。为即无为。人天大众。孰能会之。序分竟。

此正宗分中。空生发问之文。时者。敷座之时。德重年高。故名长老。须菩提。此云空生。解空第一。般若会中转教菩萨。故为当机而发起。即穷子喻。密遣二人是也。

赞佛希有者。言佛日用妙处。他人不知。空生觑破。故云希有。如涅槃会上。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二人默识心通。如出一律。善者。能也。护念者。爱护注念也。付嘱者。交付嘱托也。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护念。与智慧力。令上求佛果。付嘱。与教化力。令下化众生。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空生意谓。未发大心。妄有所住。不能降伏其心。既发大心。云何护念。令其安住。不堕偏邪。云何付嘱。令其降伏。不落凡情。佛赞善哉善哉者。重言空生所赞之善。如汝所说者。称其当理。如来果能护念付嘱诸菩萨。真实不虗。汝今谛实而听。吾当委细而说。庄子云。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以心。心也者。虗而待物者也。

先总答大义。既发上求下化之心。我当护念。应如是正觉安住。我当付嘱。应如是正等降伏其心。又云。如是者。总指依菩提心安住。依菩提心降伏。即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亦不异此。

唯然者。敬对之辞。即曾子曰。唯。言应之速。而无疑也。若论空生本地风光。如良马见鞭。追风千里。不劳世尊重重启齿。但为众中不了。俯就群机。故云愿乐欲闻。安住降心深奥之法也。

此总答降伏之文。正显世尊付嘱意。然度生无我。即是降心。舍生调心。是小乘法。实假众生以自度。故问降心。而教以度生之法也。智者大师云。降心约愿。安住约行。菩萨发心。先愿后行。故先总答降伏。次答无住。无著云。此文为发心住。若发心。即愿也。先牒问辞标起云。应如是正等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总指所化之众。卵生。鱼鸟龟蛇。胎生。人畜龙仙。湿生。含蠢蝡动。化生。转蜕飞行。有色。即四禅。无色。即四空。有想。即空识二处。无想。即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即非想非非想处。如上所有无边众生。菩萨发愿。一一度尽。不欲令得人天有漏。小果声闻。皆令得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者。五住究尽。二死永忘。涅槃。此云灭度。灭尽诸苦。度生死海。涅槃灭度。华梵兼举之辞。

然虽度尽无量众生。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以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净名云。弥勒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弥勒得灭度。一切众生亦得灭度。以生佛体同故。征云。菩萨度生。应见所化之机。革凡成圣。若云无生可度。则无能度之人。释云。若见有所度之众生。能度之菩萨。即有我人众生寿者。则不名为发心菩萨。是凡夫矣。我相者。于五蕴中计我。人相者。计我趋于余趣为人。众生相者。计五蕴和合而生。寿者相。计我受一期长短果报。不出自他憎爱四字。圆觉云。菩萨众生。皆为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又云。生死涅槃。犹如作梦。安有能化之菩萨。所化之众生。脱生死。证涅槃也。

此总答应住之文。以显世尊护念意。然布施不住相。即是安住。若废事求理。如舍像求镜。实假布施以安住。故问应住。而教以布施之法也。初总标。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法者。即六尘根身器界。及出世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菩提涅槃等一切诸法。应无所住。理也。行于布施。事也。无住行施。即理而事。行施无住。即事而理。理事不二。心法双忘。然后为至也。

若论菩萨万行。广博无涯。何但云布施。以万行不离六度。六度以檀波为总。檀即资生施。戒.忍即无畏施。进.禅.慧即法施故。

或云。六根不住六尘。即是布施。此废事求理。如拨波求水。或将四事六尘行施。以求世出世间果报。此迷理逐事。如弃海认沤。殊不知正施四事六尘时。即不住相。方为理事双彰。

下别释。所谓不住色等六尘相布施。广则不住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菩提涅槃等布施。结云。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虽今时门头。不舍一法。然实际理地。不受一尘。终日为而无所为。终日作而无所作也。

征云。菩萨行施。本为得福。今离相行施。得何功德。释云。若菩萨能离相布施。施契性空。空性无边。福德无边。故云。其福德不可思量。

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虗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是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然世间诸物。无以为譬。故举广大无涯。不可思量。十方虗空。与空生问答。下乃合明。菩萨无住相布施。所有福德。亦如十方虗空。不可思量。结劝云。菩萨但应无住行施所教而住。

世尊首答不住相。后云如所教住者。所谓无住而住。住而不住。肇云。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也。

此别明应住之文。前云不住相布施。恐空生未解。故以如来果上身相而发明之。若以身相见如来。则住相矣。中峰云。此破执相滞见虗妄情习。智者云。安住。约实智道。降伏。约方便道。若论修行。先实后权。故别答中先明安住。重请之后。别明降伏也。

初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身相者。应化也。如水中月。如来者。法身也。如太虗空。若以身相。见如来。则认妄为真。如演若达多。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头。不见面目。无状狂走。空生悟得无相法身。答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有相之身。生住异灭。去来坐卧。有作有为。无相法身。不堕诸数。离能所相。孰可见之。起信云。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征云。闻名覩相。罪灭河沙。今不可以相见。是何所以。释云。如来所说身相。如明镜现像。来无所黏。过无踪迹。当体虗妄。故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佛与空生。扩而充之。不唯我佛身相是妄。一切凡圣依正有为之相。尽是虗妄。从妄见生。本无实体。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犹恐离色观空。别求无相法身。故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但了妄无自性。全体即真。不唯应化是法身。即山河大地。同转根本法轮。鳞甲羽毛。普现色身三昧。华严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如还徧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楞严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虗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上文破我相竟。

此明能信不住相经福德智慧之文。前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是章句。众生难信。故问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颇。能也。名诠自性。句诠差别。章则解句。于一切法。能信般若。是为实信。离般若外。皆非正信。

佛告空生。莫言不信。如来灭后。鬬诤坚固之时。有持戒修福之人。能解非相见佛。不离自心。自心超信。还信自心。故云能生信心。以此为实。持戒修福者。要显五度之福。皆以般若而为其本。当知能生信心之人。不但于少佛所。种诸善根。于过去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善根者。即般若种子。能生菩提妙果。种者。植也。于诸佛所。发菩提心。

法华云。譬如有人。至亲友家。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游行。于后亲友。指示其珠。得大饶富。系珠者。缘因佛性也。示珠而得者。了因佛性也。正因佛性。无论有佛无佛。闻法不闻法。本自具足。若无缘了。终不能得。起信云。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钻研。火终不发。

下以劣况胜。闻是章句。不但实信。乃至一念净信之人。唯佛智悉知。佛眼悉见。是诸净信众生。得如是十方虗空不可思量之福德。但言信。不言解行者。以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净者。远离我法二执。一念者。显其时之甚促。如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纵百千劫修行成道之事。皆不越此一念之中。老子云。合抱之木。发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次明净信之智慧。征云。何故净信众生。得如来悉知悉见。释云。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四相解于前。执有布施.持戒等心。名法相。执无施戒等心。名非法相。无四相。则不住有。无法相。则不住空。无非法相。则不住断灭。前四相。是我执。后二相。是法执。无四相。破外道凡夫。无法相。破内凡声闻。无非法相。破增上慢菩萨。离二执故。得佛悉知悉见。

征云。何故无我相.法相。释云。若心取我相。即著四相。若取法相。亦著四相。以法相中。虽无现行烦恼。尚有无明种子。不出证悟了觉四字。征云。取法相。何故亦著四相。释云。取非法相。亦著四相。何况取法相。以后释前也。圆觉云。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是取法.非法著相之故。不应取法。及非法相。以是不应取法义故。如来恒常说言。知我说法。犹如筏喻。众生执有如河。如来说空法如筏。二乘执空如河。如来说不空法如筏。不过以言遣执。不应如言执义。以此观之。无定相法。尚且应舍。何况报相滞见之妄法。而不舍乎。圆觉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此校量持经福德之文。空生悟无得无说之旨。如何得福。初举劣福以问。三千大千者。一四天下。一须弥。一日月。欲色无色诸天。为一世界。数至一千。为小千。一千小千为中千。一千中千为大千。总别兼举。故名三千大千。七宝者。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珊瑚.玛瑙。假若有人。将七宝充满大千世界布施。得福多不。空生答言。甚多。若福德有实。则福不多。以福德性空。是故说多。

佛与空生发明经福超胜。若人于此无佛无法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如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诠义究竟者。复为他人解脱。其福胜彼。下明超过所以。一切诸佛。及菩提法。从此经出。一切诸佛者。报化也。菩提者。法身也。持说能为报化生因。为法身了因。既悟法身。则报化随之矣。如六祖闻客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舍利弗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前云无佛无法。今云佛法从此经出。岂不自语相违。故云。所言佛法者。世俗谛之言耳。第一义中。元无佛.法。故名即非佛.法。

净名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当如是求。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记个元字脚在心。入地狱如射箭。世尊说法。如盘走珠。如珠走盘。令人拿捉不定。又云。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则印住。住则印破。使人立脚不牢。

此明四果不取之文。前云无有定法可得。云何声闻各取自果。下皆发明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问空生。须陀洹能作是念。得初果不。意谓若作念得初果。即著四相。空生答言。不作是念。能得初果。下以名释义。须陀洹此云入流。断三界八十八见惑。七往天上。七来人间。然入圣流。名为入流。不是别有所入。但由不入六尘。是名入流。若作是念。我得初果。即著四相。

复问。斯陀含能作是念。得二果不。答言。不作是念。斯陀含此云一往来。断欲界前六品思惑。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得阿罗汉。而实无往来之心。是名一往来。若作是念。我得二果。即著四相。

复问。阿那含能作是念。得三果不。答言。不作是念。阿那含此云不来。断欲界九品思惑。一往天上。寄居五不还天。不来人间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不来之心。若作是念。我得三果。即著四相。

复问。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道不。以得尽无生智。声闻道极。故以道为名。答言。不作是念。阿罗汉此云无学。断尽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究极真理。无法可学。名为无学。若作是念。得第四果。即著四相。此四相。乃法执种子。

向下空生引所证。令人生信。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以为人中第一。是离欲阿罗汉。无诤者。不恼众生。能令众生不起烦恼。三昧。此云正定。得阿罗汉。离烦恼障。得无诤。离三昧障。三界烦恼。但有贪心。总名为欲。我不作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下反释。我若作念。我得离欲阿罗汉。即著四相。佛则不说我是乐阿兰那行之人。阿兰那。此云无诤。又云寂静。下顺释。以我不作是念。世尊说我是乐阿兰那行。

此明菩萨不取。及小结无定法可得之文。前云四果不可取。释迦因中。为善慧童子。布发掩泥。五华供佛。悟无生忍。受然灯记。岂无所得。故世尊问之。空生答言。实无所得。然灯所说。如长风之吹万窍。有窍则鸣。无窍则寂。善慧彼时。悟无生忍。境空心寂。果记菩提。寂灭性中。了无所得。

二祖见达磨。问云。乞师安心。磨言。将心来与汝安。二祖云。覔心了不可得。磨言。与汝安心竟。

又恐空生作念。释迦虽无所得。菩萨岂非庄严佛土。故问之。答云。实无庄严。所言庄严佛土者。今时门头耳。实际理地。即非庄严。净名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是名庄严者。无为无所不为。无作无所不作。玄谈云。观空。则万行沸腾。

下小结无得之文。是菩萨无土可严之故。应如是不住相生清净心。若住相生心。触处皆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殊途同归。何思何虑。不应住六尘生心者。境由心现。心逐境生。心境交加。以物交物。则引之而矣。

楞严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若了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则根根尘尘。咸是菩提妙净明体。楞严云。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上言心境不二。体用一如。犹恐空生舍用求体。离境覔心。堕于偏小。永嘉云。厌有著空病亦然。犹如避溺而投火。故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体也。生心。用也。无住生心。即体而用。生心无住。即用而体。如明镜当台。妍则现研。丑则现丑。了无踪迹。

师祖问南泉云。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藏。答云。王老师与汝往来者是。又问。不往来者。答曰。亦是藏。复问。如何是珠。南泉唤师祖。祖应诺。南泉云。去汝不会我语。颂云。往来不往来。秪这皆是藏。唤应不唤应。秪这皆是珠。前不住相布施文毕。以果上应化身相发明。今无有定法得菩提文毕。以果上报身相发明。初问。报身佛相。如须弥山王。可为大不。答言。甚大。须弥。此云妙高。四宝所成曰妙。超出群峰曰高。

下明大之所以。佛说非身者。本性空故。是名大身者。即第一义故。

此明无定法可说之文。空生既闻持经成就希有之法。故问此经何名。云何奉持。佛告以金刚般若波罗蜜之名。以般若照破我法二执。了生死即涅槃。达烦恼即菩提。如度生无我。布施不住相之意。以其体坚。万物不能坏。书云。不曰坚乎。磨而不磷。又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庄生云。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一山焦而不热。以其用利。故能坏万物。书云。无意。无必。无固。无我。又云。克复理。因具坚利二义。故喻金刚。用不住相名字。奉持名中之义。

征云。何故持名中义。释云。第一义中。无名字故。即非般若。起信云。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肇云。物无当名之实。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名实无当。万物安在。如兔角龟毛。皆名实无当者。是名般若者。玄谈云。湛湛忘言。教海之波澜浩汗。恐空生未达般若性空。谓有言说。故问如来有所说法不。空生既悟名即无名。便解说即无说。答言。如来无所说。如洪钟待扣。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不扣则不鸣。当其扣时。元非有声。纵不扣时。未尝无声。永嘉云。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向下将前。校量世界微尘。问空生云。多不。答言。甚多。佛言。既说即非般若。则非微尘。非世界。既说是名般若。则是名微尘。是名世界。以一空一切空。一即一切即。正显无有定法可说。憨大师云。此明刹刹尘尘。皆是遮那妙体。与雪浪大师。若合符节。

前不住相布施。则以应身相明之。次无定法可得。则以报身相明之。今无定法可说。复以三十二相问之。答云。既说非般若。非微尘。非世界。故云。即是非相。既说是名般若。是名微尘。是名世界。故云。是名三十二相。

下以内财校量。倍显经胜。如释迦因中。舍身饲虎。割肉代鸽。以至舍头目髓脑。法华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假若有人。以恒沙身命布施。所得福德。不若持经福胜。彼舍身命。乃是住相。成有漏因。持说此经。是不住相。成佛正因。

此空生因名解无说义之文。既闻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故深解义趣。感佛深恩。涕泪悲泣。言大事明。亦如丧考妣。赞佛希有者。前云希有。虽见世尊妙处。未闻其说。今蒙开演。故真希有。下出希有所以。佛说即非般若。甚深经典。我等小乘。但离四相。得人空。未离法相。不得法空。故未得闻是经。殊不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如华严会上。二乘之人。有耳不闻圆顿教。即是此辈。葢法无有差。机自异耳。书云。夫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之草木。区别矣。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假若有人。得闻此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纯真无妄之谓信。自心起信。还信自心。信自心中。本无我法。曰清净。则契实相妙心。故云即生实相。实相者。诸相无相。无相不相。诸相无相。不住生死。无相不相。不住涅槃。非有非无。妙会中道。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论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又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生实相是因。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是果。

上文既云。即非般若。何故又云。即生实相。以金屑虽贵。落眼成尘。为离实相分别之心。故云。即是非相。圆觉云。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证者。古人云。过得荆棘林。斫倒旃檀树。是名实相者。不坏假名。而谈实相。

言我空生。得圣果。佛现在时。又非末法。闻此经典。能信自心。解实相义。受持不失。不足为难。若未来世。又非正法。设有众生。未得圣果。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故希有。此信解人。无复四相。故为希有。

何故无四相。以四相即是妄相。故应离之。非相者。妄相也。前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何故要离四妄相。离一切妄相。即名诸佛。以生佛体同故。经言。佛.心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永嘉云。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此总结应住之文。是忍即非忍之故。菩萨应离一切我法等相。发菩提心。前问云何应住。故结答云。不应住六尘生心。则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则即一切法。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则唯即与离。二无所著。三祖云。莫逐有缘。莫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下反显。若心有住。则是妄情。便著四相。故云非住。非。即妄也。下照应前文。以不住色等生心。佛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下明欲知度生无我。即布施不住相。故云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不住相布施。

下引证。如来常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即布施不住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即度生无我。此二相为表里。恐空生不信。故以五语诫勉之。真而不妄。实而不虗。如则称理。不诳则无谄曲。不妄始终一贯。以此五语。则所言者。当谛信而无疑。

复以心中所得无实无虗。故称理而说。相即非相。生即非生。法华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非实非虗。非如非异。非实者。一空一切空。非虗者。一即一切即。非如者。空而不空。非异者。有而不有。前云。无有定法得菩提。无有定法可说。下喻明住相不住相得失。先明住相之失。若菩萨心。住六尘法行施。则著我相。如盲人入暗。无日光明。则无所见。盲。喻无照理之智。暗中无日光明。喻无对治之法。则不能见诸法实相。下明不住相之得。若菩萨心。不住六尘布施。如人有目。喻有照理之智。日光明照。暗则消灭。喻得对治之法。见种种色者。则见诸法实相也。上文破法相竟。

此明持经功德殊胜之文。先明得佛知见。其功德。即前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下校量持经之福。前二番约外财。第三番约内财。但言一河沙身命布施。今第四番。约多劫中日日三时。以河沙身命布施校量。初日分。早晨也。中日分。日中也。后日分。晚间也。身命之多。言事大。经劫之久。言日长。所得福德。尚不及信经之福。何况及受持解说之功德。下显法胜人尊。是经功德。不可思议者。言离相之法。如十方虗空不可以心思惟。以言议论也。不可称量者。不可以言称谓。以意度量也。无边功德者。以称性无涯。故功德亦无边也。

如来为发大乘人说。则二乘不及。为发最上佛乘人说。则非三贤境界。故能持说此经。唯佛知见是人。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此人即为荷担佛果菩提。背负曰荷。在肩曰担。一切佛法从此经出。犹如重担。能发大心。则全身担荷。偈云。空劫前无影树。撑天柱地赤条条。新州有个卖柴汉。收拾将来一担挑。征云。何故持说此经。便为荷担菩提。释云。若乐小法之二乘。见有理事修证。即著四见。不能于此经中受持解说。四见者。即前四相。由著见故著相。相即见故。今乐大法。无四见。故能荷担菩提。

下明处胜。以显人胜。不拘天上人间。若有此经。天龙八部皆应供养。虽无有塔。即为有塔。藏佛法身舍利。皆应作礼。散华以为供养。

昔有一善书人。于虗空中写金刚经。樵牧避雨。皆向其处。常闻天乐之声。后有梵僧过而见之。谁人书金刚经于此。方知前人书经之騐。空中无迹。尚尔作乐供养。何况全经所在之处。而无天龙供养乎。

此明佛具五眼。故知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之文。初问。如来有肉眼不。答言。如来有肉眼。乃至佛眼亦如是。肉眼。见障内色。约凡夫。天眼。见障外色。约四果。阿那律陀。得半头天眼。观大千世界。犹如掌中庵摩罗菓。佛得全头天眼。彻见人中无数世界不以二相。慧眼。根本智照真理。约辟支权位菩萨。法眼。后得智说法度人。约等觉。前四眼在佛总名佛眼。见佛性圆极。约如来。

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答云。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岩云。会也。道吾云。汝作么生会。岩云。徧身是手眼。

楞严云。八万四千母陀罗臂。八万四千清净宝目。皆在当人一念之中。

于意云何下。约一恒河以数沙。如一恒河中下。一河中沙以数河。是诸恒河下。沙河中沙以数界。尔所国土中下。尔所界中所有生。若干种心下。一一众生所有心。颠倒分别。染净差别。

法华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等。如来悉知。以同体故。

楞严云。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华严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虗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若言五眼。当名见。何故云知。譬如盲人瞩暗。见不在眼。而在于心。曾无心外之见。但约眼名见。约心名知。无二体故。何故悉知。如来说诸心。妄想性空。故云非心。真如不灭。故云是名为心。下释非心。过去灭。现在不住。未来未生。三际求之。了不可得。

此明菩提无得之文。空生悟无相。无说。无生。知无法得菩提。故呈解先明无上名菩提。言佛得菩提。为无所得耶。佛印赞如是。无有少法可得名菩提。无少法者。言菩提心。迷时轮转六道。亦未甞减。楞伽云。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悟时逈出尘劳。亦未甞增。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次明正等名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名菩提者。法界性中。无形无相。了无差别。故名平等。以平等故。不以佛为高。众生为下。离能所相。廓尔无朕。故云无有高下。古人云。过去诸佛如是。西天四七。唐土二三诸祖亦如是。某甲亦如是。

肇云。诸法不异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为不异哉。言凫鵛虽短。续之则忧。鹤鵛虽长。截之则悲。但高处高平。低处低平。长者任其长。短者任其短。颂云。任短任长休剪缀。随高随下自平治。

下明正觉名菩提。以无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前云。无有少法。及是法平等。恐人堕于无修无证断灭深坑。拨无六度万行。古人云。虽然旧阁闲田地。一度赢来方始休。故云。无四相。修一切善法。起信云。虽知法性本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下拂迹。既无菩提。云何有善法。故云。即非善法。以幻化佛事。修即无修。是名善法者。世俗谛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笔记(终)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