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83

新镌大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音释直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者喻心之真体也。人之心体如百炼之真金。金经百炼而金体不消。成众噐而金色不变。人之心体亦然。杂诸缘而心神不昧。溷众类而心体常灵。故心同虗空永固。金随今古常精。故心以金喻之。刚者喻心之真智也。人之心智如刚利锋刀。刀断万物而刀体常刚。经千磨而刀锋愈利。心智亦然。智鉴诸尘而智眼常明。了诸法而智心永寂。故智有裁决之能。如刀有断截之义。是智以刚刀喻也。般若者。梵语。此云智慧。智慧者。心之真慧也。慧光如镜。诸形临镜而妍媸自现镜鉴。诸形而纤洪莫隐。心慧亦然。至隐能烛至微能知。无尘不显。无物不彰。慧有先见之明。镜有洞明之体。故慧以镜喻之。

波罗蜜者。梵语。此云到彼岸也。岸者。土也。分于彼此。故有此岸彼岸。此岸者。心之妄也。遇缘即动。见境即生。凡遇境缘生诸妄法。诸有业缘。轮转此岸也。此只众生业识感报之土也。众生业尽。此岸即消矣。彼岸者。心之果也。灵虗独露。寂净湛然。尘不能染。法不能缘果人之土也。心常圆明湛寂。此即彼岸矣。

经者。心之路也。若人依此金刚般若而行。则直到无为之岸也。以此观之。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即是人之自一个真心也。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今修行人知此自心智。此自性知真无妄。以智慧灯照破尘缘。了此妄法。立万行而不著于心。遇诸缘而心常湛寂。如此修行疾登彼岸矣。偈云。金刚般若义含多。有筏方能可渡河。心镜未明休懈怠。更须经上切磋磨。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

如是者。真不违俗。名如俗顺于真曰。是故称如是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我者。阿难自称也。佛说此经。我亲得闻矣。此经说我者。谓空相无我之真我。闻者。谓缘空无闻之真闻也。昔弟子常问于佛云。他时编集经教。当如何起首。佛言。从如是我闻起也。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一时者。是佛说经之时也。佛者。觉也。心体离念觉了真妄。觉体周法界中尽。虗空际最清净者。迷此众生悟此即佛也。舍卫国者。乃波斯匿王所居之国也。祗树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树。故称祗树也。给孤独园者。舍卫国中有一长者。名须达多。先事外道。亦好施贫济诸孤独。故国人称名为给孤独长者。闻佛说法。心生渴仰。布金买祗陀太子之园建立精舍。请佛居此说法。祗陀施树给孤园。故称祗树给孤独园也。孤独者。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矣。

与大比(音必)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含三义。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也。大比丘者。道德之称也。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佛初度陈如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兄弟兼徒弟众一千。次度舍利弗目揵连。各兼徒众一百。次度耶舍长者等五十人。经中举其大数。故减五人。此众并事外道后转受佛教也。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尔时者。彼遇食之时也。世尊者。世世常仰三界独尊。故称世尊也。食时者。人之所食之时。则佛著三衣。持宝钵。入城乞食。教化众生。去此憍慢。入城者。精舍城外。从外而入。故曰入城。

于其城中。次第乞。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敷(音呼)座而坐。

次第者。不择贫富次第。乞矣至本处者。至祗园精舍之处。收衣钵者。收起三衣袈裟与钵盂。后洗足整座而坐也。

○善现起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须菩提。佛之弟子。行证无诤。故称善现。了法虗妄。理悟真空。亦曰空生。亦名解空。尊者。心得菩提正道。称理得名。故名须菩提也。请佛开示菩提妙心。故偏袒右肩.膝跪.合掌。敬白佛言。此为教至。敬而。希有世尊者。言佛福慧双足。叹言三界之内。少有我佛之慈愍也。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如来者。佛号也。本觉名如始觉名来。本始不二。故称如来矣。菩萨者。修行人通称之也。菩萨。梵语菩提萨埵。今略其文。而言菩萨。此云觉有情也。觉性中若有情妄。即名众生。觉无情妄。即名为佛。故有情即是众生也。惟有如来慈悲愍念众生。善能守护。有大智慧。一乘心法。嘱付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梵语也。此云无上甚深正等正觉。此即人之圆觉妙心也。若人发此正觉之心。当依何住何能降此尘妄之心矣。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哉善哉者。叹美之辞也。言须菩提善能问此菩提妙心也。谛者审也。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音要)欲闻。

应者。当也。如是者。当理即如。无非即是。此言欲发菩提妙净真心。当向菩提心中而住。如此方能降伏尘妄之心。唯者。诺也。然者。是也。须菩提闻佛说此。真能降妄。默契无疑。唯此应之速也。称尊领教。愿乐欲闻。乐者。爱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摩诃者。梵语。此云是大也。摩诃萨者即大菩萨也。一切众生。一切者总标也。众者。不一之称。生者。生灭之义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众生。虽多不出九种十二类。涅槃体上本无众生。按楞严经中。廼觉明为咎。应根尘识。业性发生。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六种乱想。随业感生。种种众生。各有八万四千。充塞其类也。若卵生者。卵惟想生。合气成卵。识想飞沉。故有鱼鸟之类也。若胎生者。胎因情有。合精成胎。欲想竖横。故感人畜之类也。若湿生者。湿以合感。合爱为湿。和煖发生。所趣无定。翻覆乱想。故感蠢蝡之类也。若化生者。化以离应。意欲飞腾。趣新乱想。无而忽有。故有转蜕飞行之类也。若有色者。但事日月星辰。坚执留碍。其心乱想。结成精耀。休咎精明。其类充塞。若无色者。厌有著空。灭身归无。惑业昏重。识附阴隐。体合空昧。空散销沉。其类充塞。若有想者。虗妄失真。邪著影像。无有实色。托识罔象。潜结貌状。神鬼精灵。其类充满。若无想者。不了谛理。固守愚痴。习定灰疑。思专枯槁。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若非有想者。诬罔取他。纳为有。忘本蒸甞。认彼宗嗣。异质相成。其类充塞。若非无想者。怨害相酧。伤杀相反。生理恠诞。弃绝伦义。如土枭附块。为儿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此说九种十二类众生。皆未悟明涅槃。妙心迷陷。情欲积妄。发生妄随轮转。谁不知此众生。心体本即涅槃。若一念回光悟明。无生之理。断除情妄。即证入无余涅槃。而自灭度之矣。涅槃者。乃无生灭之心是也。众生分上。无欠无余矣。有余者。习气未尽。无余者。能所俱消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四相者。识心未了。即有我相。迷认他。即有人相。情妄未除。即众生相。作后有念。即寿者相。菩萨心净。诸法不生。实非有相。若四相去除。即非真菩萨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实信者。实谛之阶梯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盖须菩提疑此如来言说般若无相章句。众生难信。故作是问。而佛恐阻众生实信之心。且告之莫作是说矣。持戒者诸恶莫作。修福者。众善奉行。倘佛灭度之后。若人闻此般若章句。信为实有者。则知此人。不但于三五佛前种诸善根。特于无量劫中。承事诸佛种善根矣。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净信者。净者净而无染信者。信而无疑。若人闻是章句。生一念净信者。悉知此人心空。四相诸法自净矣。无法相者。为无见所执也。亦无非法相者。为有见所执也。是以法相本无因执故有。若能信心清净。则众生垢净如此。即得福无量矣。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

心本无相。若覔心取相者。即著四相。若法与非法悉属妄缘。俱无实相。若取而求之。亦染四相。是故诸法体空。不当取著。故如来说不取相者。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汝等比(音必)丘。知我说法。如筏(音伐)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说。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是以如来说法。如舡筏者。能度此岸人于彼岸矣。盖人四相空尘。心净正法。当舍何况非法。正谓渡河当用筏到岸不须舟矣。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音否)

三千世界者。日月运行一须弥山。照四部洲中为一小世界。以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以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以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以一千大千一千中千一千大千总为三千大千世界也。七宝者。所谓金.银.瑠璃.珊瑚.玛瑙.瑱珠.玻瓈是也。佛言尽三千世界七宝布施。言得福虽多。不如般若功德之大也。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须菩提证无诤三昧。悟体性空。答福德甚多者。心顺无诤。言非福德者。性悟真空也。福德性者。乃般若之慧也。性非福德。故如来说福德多矣。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此经中乃至四句偈者。休言独称四句偈上有乃至二字下有等字也。或有一句二句乃至百千万句。只此统说。何以独称四句偈耶。看经者可宜详观也。此言统说金刚般若经中之大义也。般若无相偈说无为。谓人心体本自无为。当依般若能证无为之果矣。若人于此经中能悟明真理。操心向道。更复为人解说此经之义。则是人其福胜前三千七宝布施福德也。唐玄宗云。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所言诸佛及诸佛法。皆由此金刚般若而出者。惟此经之至要也。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法在心而不在教。故云。所谓佛法者即非真佛法也。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音桓)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音否)须菩提言。不(音弗)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音桓)名为入流。而为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此四果者。乃凡夫流入圣位之阶级也。若人心当以无念为宗.无著为用。佛恐人心存四果之念萌于其间。以障其道。故设此四果而问。须菩提皆以不也答之。复为辨论。若以事言之。则有果有相。若以理言之。则非果非相。断三结。得须陀洹果。不堕三恶。人天七返。永断诸苦。入于涅槃。名为入流者。心不入六尘之境。初流入圣地。是名须陀洹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音否)须菩提言。不(音弗)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断三结。薄贪嗔痴。得斯陀含果。永断诸苦。乐证无为。名一往来者。一反生天上。一反生人间。便得涅槃。虽名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音否)须菩提言。不(音弗)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断下五结。得阿那含果。见思惑断永脱苦轮。入于涅槃。名为不来者。不来欲界受生也。而实无不来者。心无所得而不著不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音否)须菩提言。不(音弗)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果者。永断贪欲.瞋恚.愚痴.无余烦恼.生灭。以尽净行。以立于法无染。不来三界受生矣。阿罗汉者。悟诸法空。若作得道之念。有所得心未除。即著四相矣。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无诤者。随顺无违也。三昧。梵语。此云正受。心不受一法是也。阿兰那者。梵语。此云即无诤也。须菩提离三界。欲证四果法得无诤三昧。体悟真空。乃人中最为第一者。虽然证此四果位。而心不作是念。若心作此证果之念。则与道相违。佛即不说须菩提是行无诤之行也。实无所行者。悟心无得。虽云无诤之行。亦是虗名耳。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如来者。佛自称也。然灯佛者。即是释迦牟尼佛之师也。法由心悟。岂从外得以心印。心是名为得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音度)(音否)(音弗)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音度)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菩萨庄严者。菩萨六度万行以为庄严。佛土者。心土也。真如妙心。廼诸佛之净土。是众生之觉源也。但了法空净。即真庄严。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盖此心净。便是庄严也。若著相施为。即非庄严。名庄严矣。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土既以心净为庄严。则菩萨当生无染净心。不当生六尘妄想之心矣。而者下接上之辞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若心无染而清净。真心自生也。譬如天平盘中无物。其针自正矣。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音否)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王者众所尊也。须弥山者。上至忉利天。下极昆仑际。乃娑婆世界之主山也。大之莫及矣。佛引此譬喻。尚有人身如须弥山之大。可为大否。须菩提遵顺无违。答言。甚大。须弥虽大。不满虗空。法身之大。含纳大虗。故楞严云。虗空生汝心内。由如片云点太清里。况世界生于虗空之内。须弥亦住世界之中。岂得为大也。故法身无相。诚为大也。须弥有相。不足为大矣。是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也。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金刚是喻般若。是法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云智慧到彼岸也。出前经题。注讫耳。以是名字者。此经乃般若之名。非真般若之体。故说名字也。汝当奉持者。当依义奉行持教流通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但有言说皆无实义。般若无相。故佛说即非般若。是名般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如来说法。为利生故。真如体净。实无法可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音否)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世界。不外乎心一切微尘。悉依于地。故世界者。随众生心业所感。而有众生心净。则世界净。众生心垢。则世界垢。悟法无体。即非微尘。悟相虗妄。则非世界。佛心空寂。观此微尘不实。世界非坚。故说非有尘世。是名尘世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音否)(音弗)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如来以三十二妙行感此报身妙相。净如琉璃。内外明彻。虽则报身殊妙。亦是幻妄。终归坏灭。故说非相。是名为相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七宝布施。是利物济贫。身命布施。乃了心立行。无非福报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言。小则微尘。大则世界福报。则妙身立行。则布施如此尘世身行。四事尽属虗幻无有实体。若人能持此一经。为人解说。则得福多矣。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须菩提。闻佛说尘世身行尽属虗幻。深悟明此金刚般若之义。伤感悲泣。白言。世尊。我昔得缘空慧眼。如何契此经义之迟也。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实相者。真实无妄之相也。若人闻此经义。信心清净。则实相自生。诚为第一希有之功德也。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实相无相托名为相。故说非相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须菩提言。闻经受持。不离者。心空即受持不难。来世众生能空四相。持此经者。即为第一希有。有四相即忘殀之体。般若无相离相体净。故名离相。即殀破相。尽是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能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是如是者。佛许言之。理当理当也。若人闻此般若无相妙法。则无惊疑怖畏者。此人亦为希有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第一波罗蜜者。非说布施波罗蜜为第一也。直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矣。此般若能摄三乘.四果.六度万行。凡诸善法。皆依般若之功也。非般若则不能立此行。非般若则不能证是果矣。是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而得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得证菩提正果。故此般若是无上呪。是无等等呪。如此佛称般若为第一之波罗蜜也。即非第一波罗蜜。若属言说。亦是名字中波罗蜜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忍辱能降嗔怒。嗔怒能浑般若。古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若嗔怒既是不降。则般若真性不现。故佛设忍辱之权。方净般若之体。故称忍辱波罗蜜也。则忍辱亦无实体。其嗔既泯。其忍自消。故谓非忍辱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歌者。好声色。利者。贪财利。六祖云。此王好色。贪利。是无道之君也。人以一生为一世。佛在歌利王。五百世前因中修五百世忍辱波罗蜜矣。故四相不生。其心不忍而自忍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佛言。欲发无上觉心者不当著诸幻相勿著六尘。妄心当生。无住真心。若心有法。住者即非真住。故肇师五论云。圣人之心住无所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住色布施者。言著相布施也。菩萨布施为利生也。故华严经云。不为自身求快乐。但为救护诸众生是也。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诸相是妄尘。众生是妄识。俱无实体。故佛说诸相非相。众生非生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不伪。实语不虗。如语理当不诳。语无妄不异。语始终为一。故圣人之语义语也。非比众生欺诳之语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虗。

得法者。悟明心法也。此法无实无虗者。言实而无相可覩。言虗而应用无穷。此即空不空如来藏也。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妄法能翳真心。若菩萨住法布施。欲见如来法体。如人处于暗室。欲覩诸相。实不可得。若心不住法。而布施者。空体昭然。如人有目。一契心原如空。有日见种种色。了然在目矣。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世者。将来之世也。此金刚般若经者。佛之智慧。若人能持读诵。解其实义者。则知斯人入佛知见。得佛知见。即为如来如此成就无量功德也。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初日分者。蚤也。中日分者。午也。后日分者。晚也。恒沙等身布施者。言了却相。续尘沙妄念也。一日三时立此万行。虽加三省之勤。经尘劫之修。若未能悟彻般若大义。其福纵广。证道亦难也。若人闻此经义。信而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持演读。流通今古者哉。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要言者。简要之言也。谓此经乃最上一乘之法。若人能契此经之义。直证无上正觉之道。故言此功德不可思议称量也。乘者乘物之器也。大乘者。菩萨乘也。菩萨利生愿重。如大车在途大船在海。凡遇有情。无不载度矣。最上乘者。佛乘也。言不可及也。三界万类。但为有缘。悉载度之。佛恐人机小心生取著。闻此般若。无相之经。即生疑惑。故与上乘者说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

荷担者。荷负如来正觉之法也。此金刚经者。乃佛之命脉。若人能持读解义。广为人说。即为荷负如来正法。言福之多矣。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小法者。小乘之法也。小乘之人著相求道。闻此般若非相。即生疑惑。不能受持流通也。故仲尼云。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遶。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在在处处者。言有经在之处也。此说与十二会同。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去声)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

恶道者。即三恶道也。乃地狱饿鬼畜生是也。若人前生造此恶罪。当受此恶报。为持此经。以重报轻。免堕恶道。若能更悟明此义。当体全空。即恶果顿消。净业立成也。正谓千年暗室。一灯破万劫。𠍴尤半句消矣。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阿僧祗那由他。梵语。二者皆是数。此云即是无量数也。供佛是布施。承事是立行也。佛言。我在燃灯佛无量劫前。供养承事无量诸佛功德。与持经之人功德。千万亿分莫及其一。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末世者。末法之世也。此经中功德。佛不一一具说者。道大难信。恐人生疑。起谤经之罪。故不尽说也。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言此般若妙义。菩提道果。其中功德。皆不可思议也。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如是心者。即此无分别心是也。须菩提问。发菩提心者。与前二会同意。佛告灭度众生者。与三会同意。不必重注也。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者。

若心萌四相。即非菩萨。心无一法。即契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不(音否)(音弗)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法可得言心中实无所得也故云心无一法即如来是则名如观自在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如是如是者。佛许言之理当。佛者。觉也。然灯者。名也。觉心无染。名之为佛。若心有法。则背觉合尘。违佛真体。即不授记耳。梵语释迦。此云能仁。梵语牟尼。此云寂默。能仁者。于情不染。寂默者。于法不生。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实无有法。二佛体同。如镜照镜。似空合空。如此即授记矣。古云。祖祖心空。佛佛道同。诸法者。尘妄之法也。义者。法之仪则也。如来觉体本空。不立诸法。不碍诸法。净如明镜。能应物现形。譬镜本无相。相由镜现。心本无法。法从心显。故此如来之心。诸法如义也。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我菩提妙心者。实从无法中得也。故楞严经云。菩提心生。生灭心灭。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音奴入声)多罗三藐(音渺)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虗。

无实者。色即是空。无虗者。空即是色。此菩提妙体。莫恻其方。莫穷其际。言实亦非实。言虗亦不虗。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法外无心。心外无法。故云皆是佛法也。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法本无实。但是虗名。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与前十会同意。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菩萨者。乃觉有情也。众生者。即情识也。若情见未尽。即非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真心本寂。诸法本空。故佛说言凡一切诸法。皆无人.我.众生.寿者之念。是人妄执四相也。谓菩萨若能空诸法相。是真菩萨。此章承上缴下之义也。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若庄严佛土。著相迷心。则不名菩萨。佛土在心而不在相。何假庄严。既著其相。即非庄严矣。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无我则识空。无法则情尽。若人通达情识无体。是名真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音否)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音否)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音否)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音否)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音否)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眼虽分五。心惟是一。见有通塞。知无间断。颜居士云。肉眼见诸色相。天眼普照大千。慧眼智烛常明。法眼了诸法空。佛眼自性常明。融通无阂。傅颂曰。天眼通非阂。肉眼阂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音否)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音否)甚多。世尊。

恒河者。舍卫国城外。有河名恒河也。河中之沙细如面末。谓此恒河中有无量沙数。一粒之沙亦为一恒河也。如是诸沙等诸恒河。亦诸恒河中有无量无数之沙。此说极多矣。言佛世界亦多之如此。佛以恒沙世界言之。甚多耳。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若干者。干是不俱之数也。所有恒沙世界国土。尽因众生妄业所感而生。众生诸心。如来悉知者。凡众生妄心。因业引起。而有业识妄想。尽依真体发现。故楞严云。迷妄有虗空。因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但有尘缘妄想。悉依心现。故云如来悉知也。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凡有心识。尽随业生。无有实体。遇缘即生。缘消即灭。故说非心是名为心矣。三心亦非有也。故论云。过去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三世求之了不可得。楞严注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原无。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勿者。止也。佛说。此一卷金刚般若之法。恐人心生说法之念。故诫须菩提。莫谓如来有说法之念。谤者。妄言也。言人不能解其觉体本净。无有法念。妄言佛有此说法之念。若心无一法。是真说法也。故维摩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离此诸缘。何法可说。故此真空法体。无法可说。是名为说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音否)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得佛智慧。故称慧命也。问言。倘未来之世。若众生闻此真心无说之法。亦能信否。佛知须菩提心起众生之念。故答云。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彼非众生者。指未来众生。非实众生也。非不众生者。言此众生因业感报而生也。众生虽妄。亦依真有。乃生佛同原惟隔迷悟。但去执情。众生即佛矣。故华严论云。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云众生众生者。乃佛审问须菩提言。汝以众生为众生。佛言。我如来说。众生非众生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无量阿僧祗二者皆是数也。言其数多之甚矣。发菩萨心者。须发最上一乘利生心也。受持读诵者。心得经理曰受。养心不动曰持。究明经义曰演。悟心无法曰说。谓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者。言此一卷金刚般若经全受持而读诵也。言发大菩萨心者。方能受持此经。为人演说流通世上也。其福胜彼者。说前种种布施。立行施为尽属幻化。虽有福报。终归消灭。惟此般若真体不属修证。若契此无为永不退转。惟此无为之福胜诸有为之福也。云何演说者。佛恐人泥于文字。故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取者著也。如如不动者。言此真如。湛寂应用无亏。即此佛说一句如如不动。收尽三藏十二部之教也。颂曰。末后如如这句经。如来演说太分明。举头若见空中月。此点灵光本现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四句偈说。此梦幻泡影。露电六种虗妄为譬喻者。谓有为之法。悉是幻化。无有实义。故设此喻。此无为妙体。毫法不安。正谓。千峰势到岳边尽。万派声归海上消。故涅槃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寂灭为乐。

佛说是经。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僧称比丘师。姑称比丘尼。居士称优婆塞。道姑称优婆夷。与一切世间人道众天道众修罗道众。此四种三道。闻佛说此金刚般若真经妙义。皆大欢喜。诚心信受。谨奉尊行也。道川言。此经顿超佛地。敬而颂之曰。饥得食。渴得浆。病得瘥。热得凉。贫人遇宝。婴子见娘。飘舟到岸。远客归乡。旱逢甘泽。国有忠良。四夷拱奉。八表谊扬。头头俱显。物物全彰。古今凡圣。地狱天堂。东西南北。同沐恩光。伏愿刹尘沙界诸群品。溥入金刚大道场。

此偈为看教者休著休弃而颂也。

其一

金刚离相快如刀
注解虽然亦是糟
休向纸中寻佛迹
但从心上覔香醪

其二

金刚今解以周全
一会穷来一会玄
未见月时休弃指
得鱼之后可忘筌

金刚般若罗蜜经音释直解(终)

还没有人评论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