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85-A 金刚经如是解自述

金刚者。性喻也。性无形似。落言即非。天竺先生不得而有言。于是名之以般若。名之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犹谓文字日繁。本来不多。故于经首。拈出如是两字。如是者。性体也。不变不异。何容解。何容不解。遇慧命人如须菩提者。深机相触。秘义尽宣。曰。如是住。如是降伏。又曰。如是生清净心。其言布施也。曰。应如是布施。其言果报也。曰。福德亦复如是。其需解人也。曰。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是以深明佛法。担荷如来。则曰。如是人等。无异人也。赞叹世尊。则曰。如是世尊。无异物也。其感极涕零。则曰。得闻如是之经。无异法也。

三十二分实相妙智。不可思议者。语尽忘言。兀坐说偈。不过曰。作如是观而。故知金刚本体。古佛圣贤如是。歌利凡夫亦如是。祗舍王城恒沙塔庙如是。五百世以前.五百世以后。阿僧祗世界亦无不如是。自黄梅首宣经旨。解者八百余家。然亲切道者。惟六祖一言了之。曰。法非有无谓如。皆是佛法谓是。揆其旨。不过以如是心。演如是经。成如是佛耳。

余持此经二十年。口头薄业。苦无证入。迨遭劫灰。桎梏刀锯。投荒沉狱。一袱随身。梦寐护念。迄于生还。寓京师者又五年。乃取诵本。与素所与。默疑和尚闭关九年商量语。及黄蘗山中所得西影禅师遗偈。入都来间于长春寺听御生说法。复入西山叩一斋。识其漫谈。皆若得若失。乃掩卷静对觉经上白文。如如本体。跃跃纸上。特为向来业识迷覆不见耳。信手随录。久遂成帙。虽与如是本体未必脗合。然八百家解者不如是。而我欲尽归之如是。此亦如如本性。活活在我身中。不能自异于如来与凡夫者。宁我作如是解哉。名以般若名。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多。而况无住无相无得无说之法。以如是觅如是。以如是解如是乎。故如而还之无如。是而还之无是。解而还之无解。余以此自悔自忏。因号无是道人焉。

寓迹石镜山中无是道人自记

No. 485-B 金刚经如是解序

初祖达摩西来。特称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究不若金刚一卷。常为心印。是以黄梅五祖。首行倡导。宣其经旨。从而作解者。八百余家。曹溪六祖。初既因文悟入。后复以之启口。作坛经。更了以一言曰。法非有无谓如。皆是佛法谓是。应知此经。佛与须菩提一句一棒。一字一喝。语言文字刬尽无余。的的教外别传。西来第一义。为佛祖慧命所统。于群经中尊胜称王。信也。

其文藏有三译。元魏留支.陈天竺真谛二译。要不如姚秦鸠摩罗什所译。辞特简明。义无脱误。是以震旦诵习。日月争光。而注释多门。意见差别。

愚自弱冠志学。即知三教会通。丙辰岁。以梁生奇缘。皈依憨山大师。于东游之日。得受金刚决疑。以为指归。其大意谓。佛说法三十年。上首弟子犹是怀疑。此经随空生所疑处。即便逐破。所谓疑悔永尽。安住实智中。憨师现示肉身于曹溪。称七祖。与六祖觌面。是能不随分演说。真契佛祖心印。并契宣尼一贯无言之大旨者。即南岳之得金刚无碍智。中峰之能用世语入佛知见。不过是也。越今四十余载。其间所闻演说。所见著述。描抹此经面目者。不知几何。而乃得见坦公先生如是解。是直以镜照镜。诸相不立。以光接光。众尘消陨。只提如是我闻四字。便摄全经。并摄全藏。若水入乳。若芥投针。梵语华言。拈来即合。引申触类。无境不融。以至孔孟精微。和盘托出。老庄玄妙。彻底掀翻。头头尽获家珍。无假揉和窠臼。自非降大任而投险囏出自困衡动忍。安能与箕畴岐易。同放光明。更非宗教全彰。福慧两足。从入泥入水中。履道坦坦。安得具金刚眼。得金刚心。代佛口宣无上甚深妙。谛现长者宰官身而为说法。具眼者。谓是无垢再来。复按时节因缘。当益信也。

此解早寿梓于吴门镇海古刹。兹重梓藏册。流通于楞严经坊。将紫栢憨山两尊者。同向寂光首肯。真历劫胜因也。古德有云。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堦。解行在躬。一生圆旷劫之果。则以无是翁作如是解。即谓如如六如悉归剩义。如之一字。亦不喜闻可也。是万法俱来。丝毫不挂之第一义也。

顺治丁酉腊八日擕李道一居士谭贞默槃谈谨撰

No. 485-C 金刚如是解序

神功不可以碑记。溟渤不可以蠡测。无上妙道。不可诠注。唯其诠注不及也。虽终日言而无言。终日迹而无迹。故迦文曰。我四十九年。不曾说著一字。又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譬之弹者意在雀。获雀而弹斯委。饵者意在鱼。得鱼而饵自弃。若夫执饵弹为鱼雀。非作者咎。乃时人自昧耳。

无是张公。究心金刚有得。不肯独擅其妙。欲以公之天下。于致君泽民之余。钩索深[〡*赜]而笺释之。命曰。如是解。岁在丁酉。以方伯涖武林。出全秩属序焉。余披读。顾谓二三子曰。全经妙旨。为如是二字。一口道尽矣。他如品第文句。虽有数千余言。不过二字之训诂耳。后来循行下注者。华竺亡虑。千人要之。如析空立界。各封私。虽空性非离。而用力劳矣。惟天亲.无著立义明宗。破疑断执。差达佛意。然犹不能离句绝非。直指第一义谛。斯解也。得之于心。不借舌于玄旨。形之于辞。匪寄意于私缘。冥中著彩。水面雕纹。有是事。无是理。随人所得而见之。其裨补于拘学也。厥功大哉。

山野不能文。抑亦法不换机。以致铺锦之赞。但曰。世尊如是说。 无是公如是解。山野如是序。只此三个如是。犹涂毒鼓响不容接。似太阿剑锋不可撄。又如云端鹤唳。石窍风鸣。既未可以理通。亦不许以意解。读是经者。便如是将去。直与说者解者。同一金刚体性。同一无住三昧。讵必数尽行墨名言。始信无我人众生寿者相哉。虽然认饵弹为鱼雀者。固谬矣。苟得一鱼一雀。遂欲使天下人尽弃饵弹而勿用。吾知斯人亦不足以语道也。前哲不云乎。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夫然则虽家喻此经。户传此解。正金刚种子之光明显发处也。庸何伤山野恁么序引。是真实语。是不诳不妄语。具眼者荐取。

灵隐道人弘礼题

No. 485

金刚经如是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五金皆谓之金。金刚者。如刀劒之有刚铁。刚在金中。百炼不消。取其坚利。能断万物。有如智慧能绝贪嗔痴一切颠倒之见。般若梵语。唐言智慧。波罗蜜梵语。唐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须凭般若。经者径也。载最上乘。上菩提路。大鉴禅师金刚序云。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宝。宝亦不知是山。由无性故。人则有性。取其宝用得见。金师破山取矿。用火烹炼。得成精金。四大身中性亦云尔。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匠。用觉悟火烹炼。见自性金刚。了然明净。是故以金刚为喻也。圆觉经曰。譬如销金鑛。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可知金刚不落空虗。煅炼原有功用。

此经亦名小般若。乃大部六百卷中。第五百七十七卷。名小般若者。谓一卷能涵大部之义。非般若有大小也。此经盛行于世。自黄梅五祖始。

王世贞宛委余编载。秦穆公时。扶风获一石佛。公不识。弃污秽中。后染疾。梦天谴责。问由余。对曰。周穆王时。有化人来。云。是佛。神王为造中天台。公乃命由余视之。曰。真佛神也。公以三牲祀之。由余曰。佛法清净。所有供养。烧香而。译经图记云。明帝感异梦。敕郎中蔡愔等。迎摩腾法兰。用白马䭾经。此后来事。谓佛法至汉。始入中国。非也。

○法会因由分第一

是法平等故叙佛衣食了不异人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敷座而坐。

如是我闻者。如来涅槃时示阿难。一切经首。皆安如是我闻。佛言觉也。自觉觉他。觉圆满故。舍卫国。波斯匿王所居。祗树者。祗陀太子所施。给孤独园者。给孤独长者之园。即布金满地处。比丘梵语。华言乞士。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人间也。千二百五十人。三迦叶目犍连舍利弗五人弟子。共合此数。

如是二字。即为全经之髓。六祖云。法非有无谓之如。皆是佛法谓之是。故住曰如是住。降伏曰如是降伏。布施曰如是布施。福德曰福德亦复如是。清净曰如是生清净心。又曰。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又曰。如如不动。又曰。作如是观。每每机锋相投。则曰如是如是。孔曰。一言终身其恕乎。恕者。如心也。故曾悟一贯。亦曰忠恕。子思之未发。孟轲之不动。总无二义。故经云诸法如义。

我闻者。固闻之于佛。亦闻之于我也。阿难现身闻相。何所闻。何所不闻。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

一时者。在卫之时。尔时者。入城之时。时长老须菩提。乃问法说法之时。佛法随时示现。即所谓圣之时者。不拘一时也。一切时中。无时不在。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举舍卫国祗树园。以见微尘刹土。草木楼观。头头皆是真如。不独我有。诸大比丘众。一切人天。并及异类。俱是共有。孔云。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故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性。俱此般若。即俱此佛体。世尊传心谕众。相谕不言。政在穿衣吃饭处。讨个下落。故著衣乞食。了不异于人。折我憍心。生彼施福也。

还至本处。乃影借语。本地可还。即我之本来亦可还也。饭食毕。收衣钵者。所以状佛之脱粘染而归于无也。洗足者。亦以状空尘也。敷座而坐。宁静登禅。入于化矣。葢菩提实性。无出入相。无往复相。祗舍王城。不即不离。次第乞内与。还至本处。原无二见。到敷座而坐。则住心降心。俱在此中。为第二分。预示机关。须在解人自悟。

有僧参忠国师。师问蕴何事业。曰。讲金刚经。师曰。最初两字是甚么。曰。如是。师曰。是甚么。僧无对。师曰。咄哉。将甚么讲经。

僧问赵州。乞指示。州曰。吃粥了也未。僧云。吃粥了。州云。洗钵盂去。僧大悟。六祖曰。心念不起。是为坐故。收钵洗足敷座。要向这里参始得。

按是经。以无相为宗。前人以无我相四句。当四句偈。此分首章曰。我闻。是我相也。乞食城中。是人相也。大比丘众。是众生相也。曰佛。曰世尊。是寿者相也。不应执著如此。余曰。此种种诸相。俱在还至本处后扫之。不举其地.其人。则落断见。举而不扫。则落常见。

余常序林任先参详注云。无我相者。非无我也。无人相者。非无人也。无众生相.寿者相者。非无众生与寿者也。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者。非无身也。不住相布施者。非无布施也。无定法可说者。非无法也。过去未来见在心不可得者。非无心也。无所住者。非无住也。皆从有说到无。葢不著有。便是无了。达摩曰。廓然无圣。梁武不省。乃曰。对朕者谁。若了此义。则三十二相。俱消化于敷座而坐中矣。

○善现起请分第二

希有二字看来亦是佛法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梵语须菩提。此言善吉。善现。空生。尊者。云庵僧了性曰。须菩提人人有之。若人顿悟空寂之性。故名解空。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须菩提。空性生出万法。故名空生。空性随缘应现。利人利物。亦名善现。万行吉祥。亦名善吉。

言偏袒者。此土谢过请罪。则肉袒。西土兴敬礼仪。则偏袒。言右肩者。作用取便。言右膝者。佛法尚右。世尊。佛号也。空生开言便叹希有。作何见解。葢金轮王子。一旦舍王屋入雪山。此事甚为希有。弟子云从。随缘乞食。了不动情。此道更为希有。如来者。真性谓之如。明则照无量世界。而无所蔽。慧则通无量劫。而无所碍。能变现为一切众生。而无所不可。是能自如者也。自如则无去来。而谓之来者。葢以应现于此。而谓之来也。然则言如者。乃真性之本体。言来者。乃真性之应用。如来二字。兼佛之体.用而言之矣。

菩萨者梵语。本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有情则众生也。一切众生具佛性者。皆有生而有情。惟菩萨在有情之中。而能觉者。故谓之觉有情也。菩萨未能尽绝情想。惟修至佛地。则绝情矣。护者护持。念者忆念。俾不退转也。付者付托。嘱者订嘱。俾不断绝也。诸菩萨指大众而言。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菩萨是善因成熟者。男女是善因初发者。梵语阿。此云无。梵语耨多罗。此云上。梵语三。此云正。梵语藐。此云等。梵语菩提。此云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无上正等正觉也。谓真性也。真性即佛也。略言之则谓之觉。详言之则谓之无上正等正觉也。真性无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佛不独上。众生不独下。正相平等。故云正等。佛不独悟。众生不独迷。其觉公普。故云正觉也。

初发心时。先求安心。故有此问。人天住有。二乘住空。故曰如何应住。降者化逆从顺。烦恼即菩提也。伏者遏抑妄心。转识成智也。十住中第一发心住。先言住。后言降伏者。住是进修著脚之处。降伏二字。只到如来地位。方了尽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谛审也。唯者诺其言。然者是其言。佛因须菩提所问最契于心。故首肯曰。善哉。善哉。仍牒其言而约之曰。发菩提心者。即当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者即开首。如是二字。如如不动之意也。谓所发欲善护念善付嘱之心。原无别法。即此心如是。便是住。是降伏矣。此外非更有安住降伏之法也。黄蘗云。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可知如是即是住。如是即是降伏。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及门弟子。皆所不解。世尊曰。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须菩提曰。唯然。亦非千二百五十人所解。解之云何。亦曰。中心如。心中心。即如心。如如不动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就菩萨说起直指如是心竝诸生尽归降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空生问佛。先言应住。佛告空生。先言降伏其心。以降伏者。进修之极则。而无住者。降伏之要旨。如是降伏。即如是便是降伏了。直指秘密。更无别义。到底无四相。无灭度。总要降伏。此有我度众生之心而

上言善男信女。此言菩萨摩诃萨。可见佛与众生。总如是心。总如是降伏也。摩诃言大。心量广大不可测量。卵生者。贪著无明。迷暗包裹也。胎生者。食色轮回。烦恼成聚也。湿生者。爱水浸淫。贪嗔痴因此而得也。化生者。一切烦恼。本自无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起心著相。妄见是非。名为有色。执著空相。不修福慧。名为无色。穷智极慧。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名为有想。顽空坐禅。不学慈悲。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偏见。亦不了中道。有如象罔。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涅槃者。即不生灭也。涅而不生。槃而不灭。即脱生死也。无余涅槃者。大涅槃也。谓此涅槃之外。更无其余。故名无余涅槃。葢尽诸世界所有九类众生。皆化之成佛也。一切众生。皆自业缘中现。若为人之业缘。则生而为人。修天上之业缘。则生于天上。作畜生之业缘。则生为畜生。造地狱之业缘。则生于地狱。九类众生无非是业缘而生者。是本来无此众生也。菩萨既觉悟。无边烦恼转为妙用。又岂更有一众生得灭度处。若见众生可度。即是生灭。即是我相。而四相炽然矣。良由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生可度。故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众生自性自度。我何功哉。坛经云。自性自度。名为真度。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又佛告清净慧菩萨言。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凡经内所云。众生非众生。凡夫非凡夫等语。皆是无佛无众生之义。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四相者。贪嗔痴爱所影现而成。贪则自私。自私是我相。嗔则分别尔汝。是人相。痴则顽傲不灵。是众生相。爱则希觊长年。是寿者相。如来不以度众生为功。而了无所得。以其四相尽化也。圆觉经云。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设若有一于此。则必起能度众生之心。便是众生之见。非菩萨矣。

四相中。一我字是紧要的窟穴。有我则尊我卑人。因有人相。欲度人。又欲尽乎人。因有众生相。尽灭度之力。还而证我成寿者相。遂妄认寿者为涅槃。而牢不可化矣。故我相是四相病根也。佛每言众生者。非言众生。而实言众生之我也。无我则无众生。亦无寿者矣。

朱晦翁曰。所谓降伏者。非谓遏伏此心。谓尽降伏众生之心。入无余涅槃中。教他都无心了。方是。

脉望曰。鬼神有性无命。草木有命无性。禽兽性少命多。惟人能全之。可知四生六道之义。

○妙行无住分第四

法施无住是度菩萨先阐如是降伏其心次阐应如是住恐著意降伏便落有住耳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上言度生无相。此即言布施无住。行于布施。不落空见。布施无住。亦不落有见。如此。则布施即是般若。故曰。应如是布施。如此。则福德亦是般若。故曰。福德亦复如是。总就如何应住。而详言之。以明如是之性。其布施.其效应无不如是也。

色声香味触法六者。谓之六尘。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境相接谓触。意事相拘谓法。人性清净。本无六根六尘。又向何处安顿。东西南北及四维上下总谓之十方。

菩萨不住相布施。是能施之体空也。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是所施之法。其体空也。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即所施之人。其体空也。玄奘译经云。不住于色。不住非色。是故无空可取。无有可舍。空有同如。一体平等。施心广大。犹若空虗。所获功德。亦复如是。楞严云。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虗空。此云。不可思量。以广大言。而无尽无坏。其意皆备。如来教菩萨法。不过住无所住。菩萨受如来教。但当如其所教者以为住。不住有故。入尘劳而不落生死。不住无故。居涅槃而不属断灭。如如不动而

如所教住。明乎有住者在。大学曰。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故也。故无在则无不在。无住则无不住。

○正信希有分第六

是度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上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恐人谓得见如来为希有之法。狐疑转生。故问生实信否。不知此实信一念。可以立千百年而不渝。可以统千万佛而同根。不独我能见如来。而如来亦悉知悉见我之一念。必如是而后为能生实信。法轮预记云。初五百岁。解脱居多。二五百岁。禅定居多。三五百岁。或务多闻。四五百岁。或营塔寺。五五百岁。多闻鬪诤。葢天道五百年一大变。君子之泽。久而愈斩。属望后人。自尔如是。

持戒者。不著诸相。即是持戒。持戒即是修福。善根者。万善从生。为众善之根本也。生净信上有乃至二字。当从生信心以此为实来。上二句。是全体之信。而乃至以下。则顿悟之信也。一念者。心空境寂。万虑消亡。不作有为见。不作无为解。出四相。越三空。是名一念净信。便与如来心心相印。故曰。悉知悉见。净信心便是如是心。如是心便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十方无尽之虗空。皆在如是福德中矣。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实信之心。至于清净。岂复有四相可见哉。既无四相。又岂有法相可见哉。又岂有非法相可见哉。无四相。是人空也。无法相.无非法相。是法空也。如是所生净信。岂曰容易。故将若心取相。次第深言。而归之于法空。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皆以明法空也。至于不取非法。不但证法空。亦脱法空之障矣。

以四相为相者。乃心取相也。知四相之非相而离之。即是法相。知离相之亦非。而复离之。即是非法相。甚矣取之病根深矣。

如筏喻者。筏所以渡河也。既渡则不须用筏矣。何必言筏非筏。法所以破相也。既破则不须用法矣。何必言法非法。此法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以不应取故。

楞严经云。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即此分文意。

维摩诘问文殊师利。如何是不二法门。殊云。于一切法。无说无言。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复问维摩。仁者如何说。维摩默然。若再加一语。是落第二义。

老子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是以圣人善救人无弃人。善救物无弃物。如来说法。为救人救物而设。其辙迹瑕谪。如何可寻。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无上菩提乃第一义。深妙难名。或持戒忍辱而得之。或精进禅定而得之。或聚沙为塔。或称南无。皆可得之。岂可以拘以空法而名之哉。如来悯众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无言。或为志求胜法者说。或为求无上慧者说。或为求声闻者说。或为求辟支佛者说。应机四酬。随叩而答。宁无说哉。

然妙性平等。云何有得。若有所得。佛从外来。道本无言。何云有说。若有所说。是为谤佛。

谢云。非法则不有。非非法则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金刚标云。空生自云。解佛所说义。只解其无定法可说。尚未解其为无得无说也。如谓不可取不可说。即是无得无说。何后第十分中。如来重问。于法有所得否。而空生始答无所得也。十三分中。佛又重问。如来有所说法不。而空生始答。如来无所说也。则无定法之与无得无说。又隔一间矣。以者用也。无为者。自然觉性。无假人为。故一切贤圣。皆用此无为之法。然法本无为。而一切法。未必尽是佛法。遂生差别。或安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成功则一也。以无为法。释上非法。贤圣差别。释非非法。

道川云。江北城枳江南橘。春来都放一般华。

药山升座。良久。便下座。院主请云。云何不垂一言。山曰。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

孔子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予何言哉。其机甚深。学者不从禅静入耳。

○依法出生分第八

是虗设一人菩萨众生俱在.从福德见法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以财施有漏之因。以较无为之福。三千大千者。一佛化境也。七宝虽多。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福德性直到成佛地位。超然数量之外。自此经出者。此经是金刚般若。而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皆在其中。若非文字。将何者为他人说乎。然法从经出。而经非即法。恐人执法为经。执经为法。故随言即非佛法以遣之。四句偈者。中峰云。经中凡言四句偈。必上有乃至二字。下有等字。未尝单言四句。则全经皆是。不必指定色见我一切有为无我相等句也。傅大士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以是而观。则四句偈者。初不假外求。而在吾心地明矣。六祖偈云。人我俱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

向使此偈可以言传面命。我。佛乃天人之师。住世七十九年。广为众生说法三百五十度。而于此经。凡一十四处举四句偈。而终不明明指示端的。岂吝其辞而不为说破耶。葢恐人执指为月。而徒泥纸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观自之活句也。佛法非佛法者。随说随刬也。即心是佛。更无别佛。即心是法。更无别法。黄蘗云。欲要真实会。一切总不是。万松云。端的委细会。一切无不是。可以互参。

世尊一日升座。文殊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博山别曰。世尊未升座。法王法在甚处。这里如参透。乃知焚钞竖拂。总非释氏之法。御气烧丹。总非老氏之法。多学默识。总非孔子之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四果皆无念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上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但贤与圣有差别。而就贤人中。亦各有差别。然其于无为一也。于无得亦一也。

须陀洹名为入流者。欲入无为之理。舍凡入圣。初入圣流也。而无所入者。本性自空。不假缘入。即钻之弥坚也。

斯陀含名一往来者。色身虽有来去。而法身湛然不动。不见操存舍亡也。

阿那含名为不来者。迎之不见其首。而实无不来者。随之不见其后也。

阿罗汉能作是念而得道者。前三果人。居有学位。故立果义以酬因。阿罗汉不事学问人也。乃立道名以显证极。故不曰阿罗汉果。而曰阿罗汉道。

法华经曰。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若萌一得念。即落人我四相。尊轻人。慢视众生。期寿长久。种种见前。是凡人之见。非圣人之徒矣。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乃谓入定思慧法也。非谓玄妙之意。佛恐众不知去所得心。故引作证。无诤者。即解脱义也。诤是胜负心。无诤则无我无人。无高无下。无圣无凡。一相平等。葢凡有对待。即成诤端。长系死生。何由能脱。

故涅槃经曰。须菩提住虗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如此不起一烦恼。谓之无诤。无诤则正定。正定则离欲。离欲即解脱。阿罗汉即般若也。乐者好也。阿兰那梵语。无诤也。乐阿兰那行。犹云好无诤人也。

夫萌之于心者曰念。见于修为者曰行。有所念。则必有所行。有取行。则必有取得。须菩提得无诤三昧。有是行也。且曰无所行者。以心无所得也。有是行而心无所得。故世尊以乐阿兰那名之。葢无为法中。本无一法生。本无一法灭。无烦恼可断。无涅槃可证。但是一念不生而

心地观云。若不舍离我我所执。不应安住阿兰若中。若心调柔。无有诤论。故当安住阿兰若中。后人本此。遂以兰若名佛住处云。

四果皆曰能作是念。作行病浅。作念病深。无所入。无往来无不来。无有法。皆四果之不作念处。佛之有四果。即儒之有四配也。颜欲从末由。参以鲁得之。思不覩不闻。孟勿忘勿助。何甞作念。若颜到屡空处。即阿罗汉到无所得道处。其于空空如也。本体一间耳。

○庄严净土分第十

从师法说亦如是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上言四果无所得。正欲明佛果无所得也。故此即明言之云。不独汝等见我无法可得。即我见然灯佛。亦无法可得也。然灯佛。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如来于佛法既无所得。故菩萨于佛土。即非庄严。盖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皆谓之佛土。而菩萨于佛土之中。作种种善事。以变易其世界。如黄金为地。七宝为树林楼台。故谓之庄严。然真性中。岂有此庄严哉。其庄严。非庄严也。惟真性为真庄严也。维摩经云。随其心清净。则佛土净。葢此心清净。即是庄严佛土。奚外饰为庄严佛土。

三句。第一句庄严佛土者。是假观。是俗谛。属相宗。第二句即非庄严。是空观。是真谛。属空宗。第三句是名庄严。是空假俱融。真俗无碍。是中道观。中道谛。属性宗。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梵语菩萨摩诃萨。此云觉众生。菩萨庄严。既不在于外饰。则当反而求之于心。心能如是自然清净。不必更求清净。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凡住六尘而生其心者。皆非清净心也。惟无所住而生其心者。乃清净心也。无所住之心。便是不生。如是生清净心。便是不灭。无生之生。何碍于生。知不灭即是生。不必更求生相矣。

佛言六尘之苦。每以色为先。而继之以声香味触法。葢以见色者。人情之所易入。故观照为先。经中凡言观者。皆从见起也。

须弥山在四天下中为极大。故名山王。须弥虽大。有为生灭。劫烧不免。纵使身如须弥。亦非清净本体。乃业力相持。非不坏也。何如无所住之为大哉。故言佛土即非庄严者。是真土无形。非身是名大身者。是法身无相。身土皆空。心境双绝。始是般若极则。非土之土。常寂光也。非身之身。大法身也。

林兆恩曰。身之极乐国也。如来禅定于其中矣。而释流则西方之。身之蓬莱岛也。神仙逍遥于其中矣。而道流则海外之。

列御寇曰。横心之所念。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不住色声香味生心。其理如是。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就眼前河沙比喻.十一分与第八分旨意全同疑此分与十二分原是一分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雪山有四洲。其东牛口硗伽河。即恒河也。佛以此河沙为喻者。葢说法时。常近此河耳。一沙即为一河。河尚无数。何况其沙。此喻最为微妙。为世人没大爱河。随顺欲流。漂没弥漫。甚为可愍。此中政当寻筏到岸。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天地间河沙无尽。人亦无尽。古往今来。生生不息。小德川流。岂但河沙耶。为人解说。三千大千世界皆获法施。皆悟无住相布施。岂河沙可数。与受持四句偈。不为恶业所缚。可以悟明真性。为人解说。而人亦得闻此理。而悟明真性。脱离轮回。永超生死。万劫无有尽期。故其福德殊胜也。

佛尝言财施有尽。法施无穷。财施不出欲界。法施能出三界。华严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是则解说之功。与受持相辅而大矣。楞伽云。譬如恒沙。是地自性。经劫火烧。地性不坏。如来法身。亦复如是。譬如恒河。人兽践踏。不生分别。如来解脱。亦复如是。譬如恒沙。不增不减。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此章赞般若最胜处。发众生信受之心。

此福德胜前福德者。所谓智慧宝洲。求则得之。求有益于得也。七宝恒沙。得之有命。熟读孟子便得。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此分总言所以名经持经功夫可以贯串全经自为一部是以语句与前后多重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如来前云。一切佛法皆从此经出。故空生请名此经。竝问云何奉持。夫妙明本性。湛若太虗。何处得名。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而强安是名也。葢人性如金之刚 故能断除一切烦恼。直至彼岸。故曰般若波罗蜜。然能观无所观。照无所照。空无所空。到无所到。故曰即非般若波罗蜜。惟是不观而观。不照而照。不空而空。不到而到。故曰是名般若波罗蜜。

从前问答。都是因相破相。此则立名遣名。夫般若既无可名之名。又岂有所说之法。故重申问答。而云。如来无所说也。无所说者。直下无开口处。所以世尊临入涅槃。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云。吾住世七十九年。未甞说著一字。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岂此外而别有世界。悟者处此。迷者亦处此。悟者之心。清净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清净世界。迷者之心。尘垢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微尘世界。诸微尘者。一切众生心上微尘也。佛分身于微尘世界中。示现无边法力。开阐清净无垢之法。使一切众生皆生清净心。非微尘所可污。故云非微尘。得出世界法。非世界所得囿。故云非世界。

世尊答文殊曰。在世离世。在尘离尘。是为究竟法。楞严中。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皆是离世离尘之意。三十二相。始从足下安平。终至顶肉髻相。皆属修成。然如如真佛。何相之有。恐人疑前说尘性空界性空。遂执有佛身根性。殊不知佛身根性亦空也。

此分大意。谓细而微尘。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为虗妄。惟真性为真实。是以自古及今。无变无坏。彼三者。则有变坏故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终受顽福。毕竟不明本性。所谓住相布施也。若受持四句。一念见性。人法俱空。即名正见。所得净妙无相无为功德。岂有限量可名。

中庸。一撮土之多微尘意也。及其广厚。万物载焉。世界也。微尘积而为世界。世界析而为微尘。皆诚之不可处。中庸无实非虗。佛法无虗非实。

此分总言所以名经。与所以持经功夫。可以贯串全经。自为一部。故与前后。语多重复。不觉其烦。谓为先后听经者说。非是。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忽闻如是之义又度到后世众生为说法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空生在前解悟空理。是于有中见空。止得人空。今闻般若非般若。是名般若。竝得法空。故深解义趣。感极涕零。若非佛恩拨我慧眼。安能闻如是二字。便是真谛。此如是性中。具如来法身。即是实相。人法俱空。善恶诸相自然寂灭。故曰实相。非实相也。生者以是人之信解为生。而实相毕竟无生耳。

圆觉云。一切实相。性清净故。功德者。即成就法身。便是莫大功德。第一希有。经以福兼德言者屡矣。而此独单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满之时。其福为不足道也。以所坛经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句。

此段文义三叠。上言。我未曾闻如是之经。随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继言。来世众生得闻是经。言人则可大。言来世则可久。葢佛在时。为正法之世。佛灭度后。为像法之世。若当来世后五百岁。为末法之世。众生能信解受持。亦见四相非相。即契般若。同此实相。即同此无相耳。悟则是佛。迷则是众生。佛与众生。性岂有异。离相者。即相以空相。非除相以即空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空生悟到此。将清净心。满盘托出。直指如是本体。佛又何言。故叹曰。如是如是。不惊者闻慧也。不怖者思慧也。不畏者修慧也。第一波罗蜜者。有十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罗蜜者。独言布施为第一。曰。布施者通摄万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也。言非者。行无住相布施也。佛于第四分说无住。便说行于布施。故于此分足之一。说第一波罗蜜实以般若为第一。楞严说第一波罗蜜。亦指般若。六祖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是也。悟诸相非相。即达彼岸。故名第一。既悟人法俱空。即无生死可度。无彼岸可到。故非第一。

忍辱波罗蜜者。即十度中第三也。能忍辱。方不起嗔心以昏乱真性。故能到诸佛菩萨彼岸。佛有时自称如来。自称佛。谓与诸佛菩萨无异性也。若了悟人法俱空。亦扫忍辱之相。般若体中。原无辱可忍。亦无忍可见。忍无可忍。能所俱无。方成于忍。是名为忍也。

因说后生故说到前世总此法此佛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歌利王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如来因地修行。在山中宴坐。遇歌利王游猎。以宫女礼拜仙人。王大怒。遂支解仙人。仙人无嗔恨。体复如故。憍陈如。以此得度。

五百世。是于释迦成道世中。逆数向前。说到五百世也。遇歌利时。是作忍辱仙世中一世之事。重言之者。言修忍非一世事。益见忍于歌利者。非容易也。忍辱即是法施。六度万行。其实以布施为大。因割截而歌利得度。岂徒忍辱乎。故曰法施也。

夫自心邪见。如歌利王。残害法身。如截身体。黄蘗大师云。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心不外驰。名忍辱仙人。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肇法师云。五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

应生嗔恨者。谓色身与法身即有不同也。割截之时。不见有身相。即不见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何处更著嗔恨。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就忍辱而推之。一切俱应离相。葢心常空寂。不生起灭。我相捐而一切之相俱捐。然离相所发之心。正觉心也。正觉现前。邪妄自伏。更将何法以降其心。所发之心即正等心也。诸法唯心。即是实相。复将何地为求应住。

先言色。后言声香味触法者。我见等见。法眼等眼。皆从色遇。心经亦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亦同此意。佛法不离色声香味触法。葢因众生根器。假六尘而设化。若住著六尘。则心死。唯即六尘。而不住六尘。则心常生。生则发生心体本空。既空诸有。心地了了自如。何甞不生。故住于法。即为非住。凡夫执心以除事。智者空心不空事。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又即一切之中。摘出布施言之。以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以如是之心布施。不住于相。若不如是布施。则是诬众生为著色。一切有相。反陷溺此众生矣。以色字统六根。观照之心。从见而入。为证性之机窍也。

七宝虽满大千界。等须弥山。亦有时而尽。惟无诸欲之求。无能施之心。亦无所施之物。以如是相喻。则含灵抱识。均被其泽。布施之心。但应如是。华严经云。不为自身求快乐。但为救护诸众生。诸相非相者。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众生非众生者。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也。真性之中。佛与众生俱泯。何容菩萨住相化求。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虗。

真语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实语者。一切法空本无所有也。如语者。一切万法如如不动也。不诳语者。闻如是法皆得解脱也。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来空寂。于何而异也。

此心本体。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辞不及。其唯圣人乎。故曰。无实无虗。诸相非相故无实。即见如来故无虗。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布施谓法施。天之神聚于日。故为光。人之神聚于目。故为见。住法而行布施者。二乘之人。不见色而住色。譬如不见坑穽而坠坑穽。不住法而行布施者。菩萨。见色而不住色。譬如见坑穽则不坠坑穽矣。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迷则为男子。悟则为如来。佛之智慧。即人之智慧也。佛之功德。即人之功德也。无量无边功德。又超功德而言。葢成就无上菩提。功德莫大于是。六祖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往于碧峰山下。参一斋和尚。问佛实相。和尚云。三国关汉侯。使是古来大佛祖。余曰。关夫子大节殉身。如何便是佛祖。僧曰。即心是佛。关侯生平事心之道。无丝毫遗憾。古今人心。各各有关圣。便是割截身体。体复如故处。余是其言。附记于此。

僧问西影禅师。或有闻佛正法。不能了悟。更待来生。还得闻否。师曰。有甚来生。要了此时即了。有何欠缺更待来生。是谓无志气。改头换面。千刓万刓。

按无我相等句。至此三见。第三分是就菩萨说。第六分是就众生说。此分是就来世众生说。熟读自见。诸解皆言为续到听法者重说。失之远矣。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与十一分意同但诸见比诸相又精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初日分谓晨。中日分谓午。后日分谓暝。于此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百千万亿劫。无量无数。虽受无量福报。乃世间福耳。受世间福者。即染烦恼之因。闻此经典。信心不疑。则见自性矣。见自性则深明实相。人法二空。乃是大悟。人为出世间福。佛恐世人执著如来忍辱之说。徒以身布施。而于自性。与他人性。无少利益。故于十三分言之。至此复言不可思议者。谓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不可称量者。谓不可以秤称。不可以器量。无边功德者。若著人法。则落有无二边际。惟深明实相。即同佛心。无有边际。既无边际可按。即无思议称量可施。

坛经云。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有推。转加悬远。御生云。书写属身业。受持属意业。解说属口业。三业氷清。其福岂有伦匹哉。

苏轼䟦金刚经云。昔有人受持此经。常以手指。作捉笔状。于虗空中写诸经法。是人去后。此写经处雨不能湿。亦不可思议处。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乘者车乘之乘。大乘谓菩萨乘。阿罗汉独了生死。不度众生。故云小乘。唯能自载而。缘觉之人为中乘。如车乘之适中者也。菩萨为大乘。谓如车乘之大者。普能载度一切众生也。此经欲普度众生故。为发菩萨大乘者说。发乃起发。谓起发此以济度众生也。

最上乘者。佛乘也。佛又能兼菩萨而载度之。则在大乘之上。故为最上乘。

然此经为大根者说。岂拒绝于小哉。孔子云。夫妇之愚不肖。可以与知与能。故又云皆得成就。谓诸凡小乘。皆载此乘。共登佛顶耳。如来无上菩提智悲无量功德。只在担荷二字。担荷者。不属别人。即是如是人等。如如不动。便能担荷得起。若生种种诸见。谓我有智慧。炤破烦恼。便落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决不如是。

小法者。小乘法。便是有余涅槃。安得法华授记也。

人我众生寿者。不曰相而曰见。由粗入细。见分属内。相分属外。有粗细之别。

若有此经。譬如摩尼宝珠。瑞光辉焕。即此处即是如来真身舍利宝塔。非重此经也。重此听受诵读也。此持经者。所当自有闻思修慧。缺一不可。文字云乎哉。解脱之性。巍巍高显。故云是塔。华香散处。开敷知见。熏植万行。即法界性。自然显见于其问耳。

书写是手具般若。属身根。受持是心具般若。属意根。诵读是口具般若。属舌根。皆自利事。为人解说。是利人事。到利人则法施极。则为担荷如来之大事。

列子。周穆王时。西极有化人来。王与同游。及化人之宫。若屯云焉。视王宫榭。如累块积苏。此虽寓言。与佛庄严塔庙。其理不异。西极化人。非古佛乎。记之备考。

肃宗问忠国师。百年后须何物。师云。与老僧作个无缝塔。帝不会。天童颂曰。孤逈逈。圆陀陀。眼力尽处高峨峨。可知即为是塔。不是七级浮屠。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现在过去未来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销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分经中。专为破罪而言。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何以今世尚能持诵。政第六分中能生信心种诸善根者。故能生净信。持诵此经也。持经即见清净本心。造罪由心造。罪性本空。心灭罪亡。宿业何有。葢先世罪业。即前念妄心。今世轻贱。即后念觉心。故当得无上正等正觉也。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即为消除。则轻贱亦是便益。此所以割截身体。亦不嗔恨。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阿僧祗.那由他。梵语。皆无数之谓。历无数劫。供无数佛。求福而。不若持此真经。见我本性。永离轮回。五祖云。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是故供佛功德。虽百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之多。皆不及持经功德之一分也。所比功德。不以他人所得之功德比之。即以如来自供养诸佛之功德比之。乃愈见其亲切。梁武帝造寺布施供佛设斋。问祖师达磨。有何功德。答曰。实无功德。后人不了此意。韶州韦使尹。因问六祖。六祖曰。造寺布施供佛设斋。名为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修福。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具尽也。我若尽说其功德。人则狂乱狐疑不信。以其极大。不免惊怪。无上醍醐。翻成毒药。不可思议者。心无所住。岂容思。无法可说。岂容议。思议有尽境。不可思议。无尽境也。经义不可思议。所为如是之经。果报不可思议。所为福德亦复如是也。如如之体。稍涉拟议。便落第二义。稍涉因果。便落有为福。即如梁武.苻坚舍身迎佛。无救于亡。而歌利割截身体。体复如故。此中可著参解哉。葢阿含教中。罪福炽然。般若教中。罪福皆空。

博山异和尚曰。此段经文。缚杀多少人。若以因果评之。入地狱如箭射。

今世轻贱是见在。先世罪业是过去。于后末世是未来。受持读诵。则三心俱不可得。业障于何处见。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又提住心降心之要总归于无我法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应无所住。应如是降伏其心。第三四分言之。至此再举者。葢前从菩萨身上说。此从善男女发心说。此接引苦心也。葢既开示降住之法。恐人谓我能住。我能降伏。我能发心。犹是眼中金屑。故此再问。云何降心应住。此发心者。比前转深义。谓前教于法应无所住。是则佛果菩萨亦不可住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即如如不动之心。即佛法无二之心也。生如是心。则是法矣。此又言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也。葢当生如是心者。以无所住而生也。若有生之之心。便非如是之心。故如是心亦应除遣。葢能度所度。能灭所灭。能降所降。能住所住。皆落法执。佛恐误认所谓生如是心者。故此说破。然则非徒无灭度众生一切相。而并此发求真性之心者亦本无也。求性之心。尚有微细四相。但少有悟心。是我相。见有智慧能降伏烦恼。是人相。见降伏烦恼竟。是众生相。见清净心可得。是寿者相。不除此念。皆是有法。故云实无有法。发菩提心。岂易究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法字。比前问又深。前云有法。义属于他。是心外之见。此云有法。义属于自。乃内心之障。既发菩提心。则无修无证。何法可得。如是如是者。两心善契。佛与然灯佛。须菩提。总在无法无得中矣。此如字即如来之如。亦即法如之如。又即此经如如不动之如也。佛与空生相对。又复何言。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与我授记当得作佛者。因智慧而得见本性也。若有能所之心。即是有法可得。性同凡夫。如何得授记。

释迦之义。此云能仁。牟尼之义。此云寂嘿。能仁者。心量无边。含容一切。寂嘿者。心体本寂。动静不生也。如来者。谓真性佛。葢如者。谓真性徧虗空世界。而常自如。又随所感而来现。故名如来。详言之。则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言之。则为如来。又略言之。则为佛。净名云。如者不二不异。一切法如也。一切众生众圣贤乃至弥勒亦如也。诸佛菩提涅槃亦如也。来亦如也。去亦如也。如如之中。何容一法。真性妙明。中天杲日。于诸法上都无取舍。是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虗。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凡言得者。皆自外而得。此真性岂有自外而得哉。故言得者。则为不实语也。无实者。以菩提无色相故。无虗者。色相空处即是菩提。如来所证菩提之法。不空不有。故曰无实无虗。诸法皆是用之以修行。而成佛之名也。佛即是法。法即是佛。

马祖云。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全体圣心。何处不是佛法。故言一切法皆是佛法。然佛恐人泥于法。随又扫去。谓诸法实无所得。故云即非一切法。古德云。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知也。皆是佛法。故无虗。即非一切法。故无实。色身有相。即非大身。法身无相。广大无边。故为大身。恐人不识法身真理。故举此譬之。

御生云。一切法皆是佛法者。如青青翠竹咸是真如法身。郁欝黄华无非自性般若。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者。如海慧云。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吃著法身。以是即非。俱不可说。故如来于胜义般若中。巧施法句曰。假名一切法。皆是法王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梵语菩萨。此云觉众生。菩萨亦如是者。法性本如。不变不异。不碍随缘。佛性本如。不变不异。不碍随缘。非于如是外。菩萨有最上希有之法也。佛外无法。故如来无菩萨可得。法外无佛。故无法为如来所得。净名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如病眼人。见空中华。无有是处。惟无有法。不见有生死。不见有善恶。不见有凡圣。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正见之时。了无可见耳。经中有云作是念。有云作是言。言者。从听法说。欲其广也。念者。从内心说。欲其细也。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佛说一切法。竝无我人诸相。是法本无我。安得纤毫有我。庄严佛土。便是心有能所。便是罣碍。皆不通达无我.法也。钞云。佛土者。心土也。以定慧之宝。庄严心内佛土者。菩萨也。不言其功。而人莫见其迹。以金珠之宝。庄严世间佛土者。凡夫也。自言其功。而常急于人见。

文殊般若经云。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之心。不见庄严之相是也。

无我.法者。即楞伽经所云二无我。谓人无我与法无我也。人无我者。谓人无本体。因业而生。法无我者。谓法无本体。因事而立。若作富贵之业。则生于富贵中。作贫贱之业。则生于贫贱中。是人本无体也。若因欲渡水。则为舟楫之法。因欲行陆。则为车舆之法。是法本无体也。

马祖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方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皆属造作。一念妄想。便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故曰真是菩萨。

庄子云。黄帝遗珠。惟象罔得之。若有法能得菩提。便是无象中著象。故唯无所得。乃为真得。故老子曰。失者同于失。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知失之为得。永得矣。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到佛眼处总是无心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十七分中。所言菩萨亦如是。言菩萨当学如来也。故节节言如来分上事。如是。世尊。极其赞美。亦不能于如是下。别添毫末。五眼皆如是所变现而成。华严经云。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方故。般若经所谓清净五眼是也。

一切凡夫。皆具五眼。而被迷心葢覆。不能自见。如无迷心妄念。则翳障退灭。五眼开明。见一切色也。

有僧问尊宿云。观音菩萨用许多手眼作甚么。尊宿云。通身是手眼。若人于这里睁得一眼也无。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如来说法。常指恒河为喻。有如是沙等恒河者。谓一粒沙为一恒河也。佛世界者。谓一凡夫世界。必有一佛设化。故凡夫世界。皆谓之佛世界。黄檗云。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蝼蚁踏践。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泥臭味。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众生与佛。更无分别。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以此心起念时。便属妄根。自佛观之。则有形相矣。有形相故。可得而知也。若寂然如虗空。则无得而知矣。且所谓他心通者。谓彼既起心念。则可得而知也。昔有人把碁子于手中。令他心通者观之。则知其为碁子。以知为碁子故也。然则不知其数之多寡。使彼言之。则亦不知其数。以不知其数故也。如佛者。岂止他心通而哉。故无量众生。一起心念。皆悉知。妄心即非心。觉妄之心亦为非心。本无妄念。不起妄心。是自性本心。故云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心意搆逗。随时流转。故有三世。若悟真一之心。即无过去现在未来。若有过去心可灭。即是自灭。若有未来心可生。即是自生。既有生有灭。即非常住真心。即成六十二种邪见。九百种烦恼。

过去未来现在三心。皆不可得。即此是为非心。亦即此是名为心。种心之心属妄。非心之心属真。为心之心则真妄混一。即中道也。

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云。与汝安心竟。此能觅之心。即了不可得之心也。与安心。岂非是名为心乎。可以知心之义矣。

昔妙吉祥菩萨见一人云。我造杀业。决堕地狱。如何救度。菩萨教之谒佛。佛曰。汝造杀业。从何心而起。为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起过去心者。过去灭。若起未来心者。未来未生。若起现在心者。现在不住。三心俱不可得故。即无起作。无起作。于其罪相。何所见耶。心之自性即诸法性。诸法性空即真实性。汝不应妄生怖畏。是人闻佛说法。即悟罪业性空。不生怖畏。

罗山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头咄云。是谁起灭。天童颂云。纷纷起灭是何物。过去未来现在。皆心起灭而成。但识是谁起灭。即便心空境寂。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十九分之福德。因无相也。二十八之具足。果无相也。具足色身三十二相。具足诸相八十种好。坛经云。皮肉是色身。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观此则知肉身无如来。殊不知有真如来存焉。知色身非法身。殊不知有妙色身存焉。华严经云。清净妙色身。神力故显现。曰妙色身。则现一切色身三昧。便是法身。非别有神力以显法身也。

凡夫见说诸相不可得。恐著于空。谓观空莫非见色。见色莫不皆空。则失之枯寂矣。殊不知空色一如。有无不异。能于无身而见一切身。无相而见一切相。则色身诸相。何甞欠缺哉。具足诸相。便有住相意。诸相具足。便是无我相作用。

东坡居士曰。众生刚狼自用。莫肯信入。故诸贤圣。皆隐不见。独峨眉五台庐山天台。犹出光景变异。葢慈悲深重。急于接物。具足诸相。其应现亦然。故有颂曰。愿解此相。是谁缚尔。具足诸相。是急于接物处。即非具足。是解相缚处。

大悲阁记云。牵一发而头为之动。拔一毛而身为之变。然则发皆吾头。而毛孔皆吾身也。彼皆吾头。而不能为头之用。皆吾身。而不能具身之智。则物有以乱之矣。又云。非无身。无以举千万亿身之众。非千万亿身。无以示无心之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第七分巳言无法可说此竝其念而冥之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前云。无定法可说。但随宜所说。而所说皆不可取。是犹有说。至此。则彻底扫去。直云。无法可说。莫作是念。乃决言之。不惟无其说。并无其念也。楞伽云。若不说一切法者。教化则坏。故知无说。非杜默不言。但以无所住心而说。此说遍天下。无乖法之过也。颜曰。终日吃饭。不曾吃著一粒米。终日著衣。不曾挂著一茎丝。是以我佛横说直说。四十九年。未曾道著一字。若言如来有所说法。便不能解会我所说。直饶说得天华乱坠。也落在第二著。唯能坐断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语可到。是名真说法也。孔云。予欲无言。老云。知者不言。要知无言不言是所以言。便知无说处是所以说矣。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慧命者。善现达佛智海。入深悟门。慧悟无生。觉本原之命。非去非来。故曰慧命。

生信心。则著佛见。故曰非众生。不信。则著凡夫见。故曰非不众生。此二见者。皆须扫除。圣凡同尽。不隔二界。故曰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有人问。如何是大地众生同成佛。西影曰。他见得众生是佛。才是自信自佛。你若不信。还是众生。

道德经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又云。常使民无知无欲。孔子曰。民可使由之。此众生本来面目。三教圣人。别无法门。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第三分巳言寔无众生得灭度此重在作念上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实无众生得灭度。前两见。皆在菩萨分上说。至此。专在如来分上说。所以示菩萨也。众生本来寂灭。实无有待如来灭度。若如来欲灭度众生。是于本寂灭之众生上。添出我人等相。而曰我当度众生。岂其然乎。

作念字。最是病根。墨子曰。兼者大利之所生也。别者大害之所生也。有利兼爱之心。便是作念度众生处。此未达一间之论。世儒不知。以墨为佛。取笑孟轲氏矣。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既无我人等相。云何有时称我。又有时称凡夫。此所谓随举随扫也。上言我与凡夫。是谓举。下言我与凡夫。是谓扫。与其扫之。曷若不举。葢不举。则无以明其理。譬如过渡而不用筏者也。不扫。则恐人泥其说。譬如到岸而不登。乃住于筏上者也。此所以必举之。而又必扫之。凡夫著我相故有我。如来不著我相故无我。著四相即是凡夫。离四相即非凡夫。

孔子得力曰毋我。释氏得力亦曰无我。我之为病。不特以色声求者为有我。即说断灭者亦为有我。比之孟子求在我者。深矣。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第五分言此意矣。恐须菩提执相之病未除。故又作此问。且欲明无断灭相。先从有相者征之。空生疑谓肉相非真。固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然法.化非二。似欲观如来者。亦不必离三十二相也。以无实无虗。即如是之心。如是之法。此固大阿罗汉之解也。佛恐众生不达空生之解。但执应身相好以观如来。故又以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难之。而空生即悟复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转轮者。如轮之转。以照四天下。故名转轮圣王。其色身亦具足三十二相。虽修好众相。即是心有生灭。生灭心多。终不是清净本心。佛乃说偈以证之。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音声色相。本自心生。分别之心。皆落邪道。若能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知无所知。证无所证。邪正都冥。方见如来。上言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故我相者不可著也。我相每从色声而入。即是邪道。非观自在菩萨之道也。故曰。不能见如来。华严经云。色相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佛法不离处。便是不即处。若离却色声。又于何地觅如来。

此偈不能见如来。与后偈作如是观同意。阴符经曰。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老子曰。不见可欲。孔子答回问仁。以视为首。朱氏云。求于心须目在。佛氏之学。以观门为最。故屡及之。

此偈反言以见性。葢道之微妙者。非言说可及。佛之所谓禅。即儒之所谓仁。道之所谓丹。皆不可说也。

孔子终日言仁。曰为仁。曰不违仁。曰好仁。曰近仁。曰鲜矣仁。终未言仁是何物。故曰。子罕言仁。道家玄牝守中。终未言丹是何物。此偈曰。以色见。以音声求。不能见如来。终不能言如来在何处。后偈言。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终不能言无为是何法。微乎。微乎。非颜回.庄周.须菩提。不能解此。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此分最关系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二十分中。言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恐人过执。反堕顽空。故又深一层。说如来虽不著色身。然不可作离色身一念。若作是念。便落断灭之见。断灭者。槁木死灰。岂有相。但作是念。则有是念。故作有相观。固是一边见。不作有相观。即是断灭见。真如法性。不是有。不是无。湛然不动。观与不观。皆是生灭。故云莫作是念也。学者不可堕于常见。亦不可堕于断见。常见。则即相见佛。缘相发心。非也。断见。则离相觅佛。相外发心。亦非也。

昔张拙秀才。参西堂藏禅师。问。三世诸佛。是有是无。藏答云。有。拙不解。藏云。曾参见什么人来。拙云。参见径山来。某甲问径山。皆言无。藏云。居士有何骨肉。曰。有一妻二仆。藏云。径山有何骨肉。曰。无。藏云。待先辈得似径山时。便可一切皆无。大凡未见性人。如何便说一切皆无。

此一分。是全经中铁门限。前后俱以无相.无得.无说.无法为宗。非此一分定执空矣。

往访黄檗。经卓吾中郎参禅处。得壁上无念和尚偈云。三十年来不住功。穷来穷去却无踪。而今穷得无依倚。不是真空定执空。无念不识文字。经师王瓜茄子一语点破。遂大悟。

按。佛氏以无相为宗。忽出无断无灭一分。以救空虗之障。后儒何得以寂灭病之。试看颜氏仰钻瞻忽卓立末由。与佛氏梦幻泡影何异。倘非有博文约礼二语。后儒亦将以异端非之矣。微乎。微乎。如通此解。乃知喟然而叹。即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虗妄也。循循善诱。即所谓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欲从末由。即所谓如来于法实无所得也。圣门第一学问人。自然如是。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提出忍为无我之要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大般若有安受忍.观察忍。修此二忍。便得无生法忍。此处知字。便是观察忍。成字。便是安受忍。合之便得无生法忍。菩萨了悟真性。同于太虗。不曾生灭。凡夫随六尘转。即有生灭。故尘起即心起。尘灭即心灭。不知所起灭心。皆非心也。若见起灭不生。功德有何著处。

天亲菩萨云。无我即无作者。无作者亦无受者。诸法清净。是名顺忍。由一事以至事事。忍力成就。自得无生乐。故云得成于忍。福德自然随之。如人行日中。本不为日影。而日影自然随之。非为作福德而度众生也。虽受而不贪著其受。故说不受。不是说断灭相。取于非法。不修诸度也。

忍字。刃在心上。非大力不能。

老子曰。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孔子云。小不忍则乱大谋。然非徒恃忍力也。

淮南子曰。万物有所生。而知守。其根。藏于不敢。行于不能。

唯知无我法。则观察所至。不忍者谁。忍者又谁。此佛所以为大雄氏也。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碎而为微尘。微尘积而为世界。皆是因果相生。愈出愈多。自真性。非因非果。能与六道众生为因果。故世界起于微尘。轮回由于一念。因果原是妄心。自作自受。一念悟来。即无微尘。世界何有。空生因佛问尘界二字。深悟佛旨。遂发明尘界俱非实有。佛亦不烦再示。故言一合相不可说以答之。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真形徧虗空。世界又无形相。故一而不可分之以为二。合而不可析之以为离。非有相也。但强名为一合相而

六祖云。一合相者。眼见色爱色。即与色合。耳闻声爱声。即与声合。至于六尘皆然。合即是凡夫。散即非凡夫。凡夫之人。于一切法皆合相。若菩萨于一切法皆不合而散。何以故。合即是系缚生灭处。即是凡夫。所以经云。贪著其事。

颜曰。微尘虽多。未足为多。世界幻成。终无实义。若说实有微尘。实有世界。即是彼此著相。彼既是相。我又著相。两相相合。谓一合相。

圆悟禅师云。你但上不见有诸佛。下不见有众生。外不见有山河大地。内不见有见闻觉知。好恶长短。打成一片。一一拈出。更无异见。

地藏问修山主。近日南方佛法如何。争如我这里种田博饭吃。修云。如三界何。藏云。你唤甚么处作三界。微尘世界。亦如是观。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心生则种种法生。相之为病。皆起于见也。佛言此四相。只见其性。不见其相。叠前三遍再说者。是佛分别弃身见性之义也。始即令诸学人先除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所说也。次即令见自性之后。复除微细四相。如究竟无我分中说也。此二分中。即皆显出理中清净四相。若于自心无求无得。湛然常住。是清净我见。若见自性本自具足。是清净人见。于自心中无烦恼可断。是清净众生见。自性无变无异。不生不灭。是清净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如是二字。直指法身实际。以所见之妄相既空。则能见之妄见亦泯。知见信解。总应如是。此真实般若。究竟极则。不必另求法相。然初入道时。不假法相。故无入头处。既见性了。亦当远离此相。所谓得鱼忘却筌。到岸不须船之说。所以末后为汝刬却云。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学佛者不但形相不可著。法相亦不可著也。

百丈禅师云。法身即虗空。虗空即法身。虗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前言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尚属有量。此则言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是极言其多也。以是布施。尚不及受持演说得福为多。葢发菩提心者。是大乘最上乘人也。凡夫四大色身。岂能说法听法。是他本来孤明。通彻十方的解说解听。如此持经。其心自是不生不灭。无挂无碍。其福可知。

演说只此一句尽之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何为人演说。可见不是口吻边话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心体本空。相亦是空。人法俱空。是真演说也。真如之性。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无颠倒。无变异。是真如如。上如字是体。下如字是。用心境一如。本无动摇。譬如镜中现影。无如不可。有为法者。一落于法。皆有为也。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佛岂离法者哉。但著于法。则为法所泥。故有梦幻泡影露电之喻。以见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如梦者。心之所想。而非本心也。如幻者。谓假此以设教。非可挑灯更觅火也。如泡者。水聚成泡。泡散复为水。如影者。形生影见。形消即影灭。如露者。滋润草木之长。草木自有性也。如电者。光烛阴黑之际。光去还成空也。梦幻泡影四喻。喻法本空。露电二喻。喻法无常。本空则无常。无常则归空。故法法本无法也。如是观者。不动不静。不生不灭。无为无不为。定观止观。更无异法。

佛鉴和尚示众。举僧问法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何。法眼云。日出东方夜落西。其僧有省。若也于此见得。方知道旋风偃岳。本来常静。江河兢注。元自不流。

憨山曰。琴瑟虽有妙音。非妙指不能发。众生虽具妙心。非妙观不能显。故示三观门。曰空观。曰不空观。曰中道观。观至中道。非寂非照。如如平等。

佛说是经。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僧谓之比丘。尼姑谓之比丘尼。居士谓之优婆塞。道姑谓之优婆夷。一切世间之人。及天上之人。阿修罗神。乃六道中之三道也。此照应首章与大比丘众等语。闻佛所说。具闻慧也。皆大欢喜。具思慧也。信受奉行。具修慧也。至理无言。真空无相。说是经。仍归无言。诸色天人。终归无相。金刚之义尽矣。

皆大欢喜。是佛法普度广大结愿处。凡人有得则欢喜。佛法无得故为大欢喜。凡人具足则欢喜。佛法具足非具足故为大欢喜。皆大欢喜。则人人菩提。人人彼岸。人人涅槃也。不独摩顶受记为欢喜。即为人轻贱亦欢喜。不独福德不可思量为欢喜。即割截身体亦欢喜。道川颂曰。如客归乡。如子见娘。是为如是大道场。

按。是经开首。便说如是两字。中间节节。皆诠如是义。故总结全经。则曰作如是观。如是观者。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更为了彻。禅之正谛不过观照而。心经开首。即曰观自在菩萨。易曰。观盥而不荐。道德经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阴符经曰。观天之道。又曰。机在于目。孔曰。观其所由。颜曰。瞻之在前。孟曰。莫良于眸子。庄曰。冥冥之中能见晓焉。观之一法。原为入禅机窍。故木经人我等见皆曰见。佛法等眼皆曰眼。如是观则以不观为观而无不观。如如不动。诸法如义。即其所为观也。故曰作如是观。乃妙智正觉。

金刚般若全经之宗旨也。每见诠道之书。皆以起首为结证。如中庸天命之谓性。末则曰上天之载。上论曰时习。末则曰时哉时哉。大学曰明德。通篇总是明德于天下。孟轲曰仁义而矣。通篇皆是仁义。又何疑此经如是起首。不如是结束乎。由此言之。则四句偈。即以此当之。何尝不是自此偈出。佛再无言。阿难再不问。皆大欢喜。佛与凡夫。皆如是人。全经皆如是说。

金刚经如是解(终)

No. 485-F 䟦

如是道人注金刚经。成函一帙示余。且命序之。余平昔未读佛氏书。暗昧其理。乌能妄置一辞。然因是而有感也。奚感乎。葢感夫道人生平履变。而乃卒归于如是也。忆道人初当释褐。余与观政同曹。晨夕晤对。静如处女。及至扬扢古今。则洋洋洒洒。钩玄聆要。如列眉如指掌。吾知其为多闻。出尹荒徼。戈铤满地。道人茹雪䬸氷。半菽不饱。日与鹑结之民。扶伤吊死。共相存活。吾知其为廉慈。入佐度支。寻迁翰苑。继掌枢垣。条画之疏。日凡数上。及守制归里。时事大非。猝俾重任。甫及两月。柄臣议论纷纭。诸竖罔主作奸。读道人缒贼一疏。犹堪发立。吾知其为忠荩。身为贼执。欲挟而西。计脱间走。驰身西南。号召草泽。血口而盟者数万人。冀得逆贼而甘心焉。此何异桥下剑.博浪槌。吾知其为侠烈。

至大憝就歼。天命有定。道人散徒党。解靺鞨。布袍芒履。投首辕门。侨居毂下。萧然四壁。口不言贫。日寻黄冠师。商确服饵吐纳之术。又取佛氏经。以儒者名理分章阐释。超超玄著。有如郭之注庄。读者止知其真实如义。而不知举世间一切声华。勋伐名根。理障𫄙结。而不可解者。咸归于是。而破除焉。世宙有坏。金刚不坏。金刚不坏。此注亦不坏。以如是理。说如是法。吾今而后不能知道人也。

北海老人书

确定
取消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