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87-3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悬示
将释此经。预建章门。夫杂华严饰。为诸经中王。贤首清凉。乃一家之祖。十门通经。万世标准。虽依法随人。开合不定。而忘言得意。会理无殊。故今解释此经。略变其式。而为六门。一翻译前后。二宣说时处。三教乘摄属。四因缘所为。五受持感通。六释题解文。
第一.翻译前后者。以经是佛说。文属梵言。翻梵成夏。必得其人。出译凭时。乃堪取信。此经前后翻译。阅有六师。
一姚秦鸠摩罗什译
姚秦。译经时也。后秦姚氏。建都长安。为别前秦符氏。故称姚秦。鸠摩罗什。译主名也。具云鸠摩罗什婆。此翻童寿。以童年有耆德故。(开元释教录云。一名鸠摩罗耆婆者。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什父鸠摩罗炎。母字耆婆。故兼取为名)。祖居印土。家世相国。其父以聪敏见称。避位出家。游学龟兹。龟兹王闻。以女逼而妻之。乃生于什。什处胎日。母增慧辩。如舍利弗处胎相类。什生。母即出家。得证初果。什年七岁。亦俱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九岁随母到罽宾。依名德法师槃头达多。习小乘经论。十二岁。其母携还。至月氏北山。有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此子当善守之。如过三十五不毁戒。度人不减毱多。若破戒者。止可为才明俊艺法师而已。又到沙勒国。见佛钵。遂顶戴之。俄念钵重。即不能胜。失声下之。母问其故。即以唯心之义答之。及还龟兹。名葢诸国。至于四围五明诸论。阴阳星算等术。莫不穷微尽奥。后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又从须利耶苏摩。咨禀大乘。乃知从前学小之非。于是传习大乘。广求要义。
有顷。什母预知龟兹运衰。辞往天竺。进证三果。临行谓什曰。方等深教。当阐秦都。但于自身。少有不利。奈何。什曰。菩萨之行。利物亡躯。果其大化得行。虽当𬬻镬无恨。乃留住龟兹。止王新寺。后又到罽宾。为其师槃头达多。具说一乘妙义。达多感悟。反礼什为大乘师焉。自是道播西干。声流东震。当此土前秦符坚。建元九年。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太史奏曰。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得非此二人耶。于是先致道安。后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致什至西凉。光闻符坚为姚苌所弑。乃自据凉土。即三河王位。什亦留止。苌即位。亦闻师名。屡请。吕光不允。苌卒。子兴立。复请不允。光卒。子隆立。姚兴伐凉。请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当弘始三年时也。
因见旧译经论。率多不与梵本相应。乃集沙门八百余人。新译经论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余卷。所译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什临灭。集众谓曰。自以暗昧。谬充翻译。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根不坏。后果如之。是知师舌。与如来广长舌相。等无有异。所以此经六译。而时所宗尚。皆弘秦本。今疏依之。(细寻什师行状。自古纪载不同。愚先注法华指掌。但据大成。今见译经图纪。及释教录所载。不惟与大成不符。即二书亦递相龃龉。至于金刚蒙引所载。益难考稽。是疏且约图纪教录斟酌去取。恐有未妥。故述此以俟博览者教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释此经题。略作三法。一能所作对。二分别义相。三为存古式。能所作对者。通题八字。能所具有四对。一能诠所诠对。二能到所到对。三能拣所拣对。四能喻所喻对。能诠所诠对者。谓理不自明。必得义以析之。义不自显。必得经以诠之。是则经为能诠。上七字为所诠。能到所到对者。以梵言波罗蜜。此云彼岸到。译随梵言。为语仍倒。若依此方顺义回文。合云到彼岸。是知般若为能到。涅槃彼岸为所到也。能拣所拣对中。复具两重。一拣诸经。二拣当会。拣诸经者。以佛说修多罗藏。通名为经。若不拣别。恐滥前后所说。故以般若拣之。见者即知非余经故。则般若为能。余经皆所。拣当会者。般若一会所说。经分八部。皆带般若之名。若不拣别。恐滥余部。故加金刚二字拣之。见者即知非道行.光赞等故。则金刚二字为能。余部皆所。能喻所喻对者。以般若理微。劣机难入。取像金刚。庶有发明。故法华云。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是知金刚为能喻。般若为所喻。分别义相者。先释所诠。次释能诠。释所诠中。首言金刚者。梵言䟦折罗。亦云嚩左罗。天帝所有。力士所执。金中最刚。故以金刚名之。其体最坚。一切无能坏。其用最利。能坏于一切。如涅槃云。譬如金刚。无能坏者。而能碎坏一切诸物。无著云。金刚难坏。金刚能断。又晋武帝起居注云。武帝十三年。炖煌有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瑛。状如荞麦。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如泥。是知坚利之极也。用此为喻。喻下般若。不知般若者。可以准思。
般若。正翻为慧。智度论云。因位名般若。果位名智。是则慧为智之因。智为慧之果。纂要疏云。若依大品经。若字通智慧二义。故智与慧。名义少殊。体性无别。刊定记释云。此明字界字缘。若字是字界。般那都为缘。若以般为缘。助于若字。则名为慧。若以那为缘。助于若字。则名为智。常途亦有不分。以智即是慧。慧即是智。故般若二字。一往翻为智慧。如法华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是果中亦名为慧。又云。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是因中亦名为智。既有教可凭。今亦不分。然译主不翻。仍存梵言者。以尊重故。
金刚𫔇云。般若者。众生之心。有实相观照之殊。实相者。心本无相。以远离虗妄。真实有体。不可破坏。无相之相。强名实相。此亦即是心体。可同金刚之坚。观照者。心本非照。以远离分别。真明皎然。有执皆破。无照之照。强名观照。此亦即是心用。可同金刚之利。法喻合明。故云金刚般若。以斯命名。葢欲众生。即金刚之坚利。识般若之体用。因中破执。依实相而起观照。果中证理。依观照而契实相。如珠发光。光照珠体。故知下之涅槃彼岸。即是究竟实相。曾无一法从外来者。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于此可见。波罗蜜。译梵为华。回倒为正。已于能所作对中明。今约此方正语释之。
刊定记云。彼岸即是涅槃。为对生死之此。故号涅槃为彼。
到之一字。义兼事.理。若于因中。信知本有实相般若。依之而起观照般若。观照功极。当下执空。顿悟实相般若。即是到于彼岸。此理到也。若于既悟。之后自觉习气难除。虽曰执空。任运还起。对境逢缘。力不自由。由是重起观照。抵对妄习。加以六度万行。渐次磨砺。果到妄尽理圆。始称究竟彼岸。此事到也。
学般若者。切忌以悟为证。自滞中途。纂要云。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今疏云。执空妄尽。即是度烦恼耳。又永康云。西域风俗。所作究竟。皆云到彼岸。据此则是称赞般若。以此经所诠般若。于诸般若中。为最胜故。释能诠者。即是经字。梵语修多罗。或云修妬路。或云苏怛览。约义翻为契经。吃谓契理契机。以能上符佛理。下叶人心故。经谓贯穿摄持。以能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应度生故。若按西域修多罗。一名而召四实。谓圣教.席经.井索.线也。古德见此方圣教称经。遂半取席经。为顺两方圣教之义。又恐滥于儒道之经。故上以契字拣之。若通作梵言说者。应云欲底修多罗。以欲底翻为契故。不翻井索及线者。有二意。一别指彼物故。二此方不贵故。或言经者常义。谓过去诸佛已说。现在诸佛今说。未来诸佛当说。三世无能易故。或言经者法义。谓菩萨依之成佛。二乘依之回心。众生依之发意。一切皆应遵故。此经是佛所说。非余四人。合上所诠。理应信受。为存古式者。复有四义。一辨虗实。二判离合。三成比量。四明题法。
辨虗实者。但言金刚。不知所喻何法。但言经字。不知所诠何义。二皆为虗。般若波罗蜜为实。
判离合者。经是能诠属体。般若能生信.发解.起行.证果属用。经上加即字。持业释也。又金刚般若等。是所诠实法得胜之义。经之一字。是能诠虗文得劣之义。密下加之字。依主释也。又经非般若。以能诠般若。名般若经有财释也。又般若乃大部之名。此既别行。仍称般若者。以相近故。隣近释也。若谓般若有二。二即般若。亦通带数。若谓金刚是喻。般若是法。举法及喻。比类发明。亦通相违。
成比量者。般若是有法。无能破者。能破一切宗。因云体最坚。用最利故。同喻如金刚。异喻如余金。
明题法者。立题之法。通有七种。谓人法喻三。单复具足。今是法喻为题。经题竟。
二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者。译经朝代。若论正统。当言东晋。以译经在秦。故以秦朝纪之。拣异前秦符氏。故曰姚秦。乃后秦姚兴在位时也。三藏法师者。译主德号。三藏者。经律论也。法师二字。义兼两利。若以三藏圣法。为自宗师。则是自利。若以三藏圣法。师范人天。则是利他。译主兼二。故总以三藏法师称之。鸠摩罗什者。译主发讳。华梵行实。详见第一门中。译者易也。易梵语成华言也。总释名题竟。
二别解文义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此是道安法师所判。凡属佛经。无论丰约。皆准此科。以其冥符西域。理应今古通遵。初二。一证信序。二发起序。
初证信者。谓说听时处。主伴分明。证是佛说。令人生信故。亦名通序。诸经通有故。亦名经后序。佛说经时。未有此序。既说之后。结集建立故。
建立此序。有因有意。建立因者。谓佛于将涅槃时。阿难愁恼。阿泥楼豆谓言。汝是持佛法人。且须裁抑。当诣佛所。咨问后事。阿难言。云何后事。阿泥楼豆告曰。汝问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谁为师。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谁而住。佛在世时。恶性比邱。佛自调伏。佛灭度后。如何调伏。佛在世时。说法度生。佛灭度后。结集法藏。一切经首。当置何语。阿难承教。一一咨问。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当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邱。默而摈之。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若干等语。
建立意者有三。一断疑。二息诤。三异邪。断疑者。谓如来灭后。结集法藏时。阿难升座。感身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一说此言。三疑顿断故。息诤者。谓阿难与众。德位相等。若不推从佛闻。则诤论起。故唱此言。显是佛说。群诤自息故。
异邪者。西域外道经初。多置阿忧二字。今言如是等。为异彼故。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邱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准智度论。此段具六种成就。以六缘缺一。教则不兴。兴则必具。故云成就。
首言如是。即信成就。以信者言如是。不信者则言不如是故。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故居其首。华严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是故根力善法。皆以信为首也。若连下我闻。则是指法之词。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也。
次言我闻。即闻成就。以聋者无闻佛不与说故。我者拣他。显是自己亲闻。非私淑读古者类故。闻谓耳根发识。声在可闻处。作心欲闻。即便得闻。今唯言我。不言耳识等者。葢是废别从总。以我为一身之总故。又虽言我闻。实不计我。以阿难此时。已证四果。已达我空故也。经云愿乐欲闻。佛乃有说。故云成就。楞严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是故七圣财中。亦以闻为财也。
三言一时者。时成就也。一者始终究竟之谓。时者迁流转变之法。体是不相应行。或否或泰。皆可言时。今云一者。应是清泰之时。以否则说听不能究竟。不得称一故。不纪岁月者。以如来说法。通乎上下。灭后结集。达于遐迩。约上下延促不等。约遐迩纪历不同。岁月难稽。故惟言一时。葢即取说无异座。听无异席。二俱究竟。为一时也。古德云。时节若至。其理自彰。法华云。今正是其时。时为如实说。则时之所关。亦大矣哉。
四言佛者。即主成就。具云佛陀耶。此云觉者。谓自觉觉他觉圆满故。异彼凡夫二乘及与菩萨。以凡夫不自觉。二乘不觉他。菩萨觉不满。故让如来独擅其名。若以本经释义者。自觉则无有定法。名阿耨菩提。觉他则灭度一切众生而无度相。觉满则离一切相。即名为佛。的指其人。即本师释迦文也。此法唯佛能证.唯佛能说。余则不能。故让佛为主。又设若无佛。望前则信无所归。闻无所从。时唯虗度。望后则众无所依。处亦空陈。是知余五成就。皆赖主成就耳。
五言舍卫等。即处成就也。舍卫亦名舍婆提。新云室罗筏悉底。葢五天梵音不同。此云丰德。或云闻物。以国丰四德。为物所闻故。四德者。谓欲尘.财宝.多闻.解脱也。义净三藏。译为名称大城。亦闻物义。此城在中印土憍萨罗国。今但言舍卫者。以南印土。亦有憍萨罗国。恐滥彼故。此总处也。下乃别处。祗园者。祗陀太子所施树也。祗陀。此云战胜。是波斯匿王太子。生时王征外国。战胜而还。因以为名。园中树木。是其所施。故名祗树。给园者。给孤独长者所施园也。长者本名须达多。是波斯匿王大臣。或名须达拏。此云善施。以好善行施为名。给孤独。是其德号。给周给也。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长者善施。又偏能周给此二。世美其德。故以此称。买园建舍。长者为主。故云给孤独园。
按刊定记引云。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须达多。为儿聘妇。躬至王舍城。寄止长者删檀那家。删檀那中夜而起。庄严舍宅。营办肴饍。须达问言。欲请国王为婚姻之会耶。答言。非也。为欲请佛。须达闻已。身毛皆竖。复问何等名佛。删檀那即为备述佛之功德。须达喜。问佛在何处。删檀那言。今在迦兰陀竹林精舍。时须达多一心念佛。忽然天明。见有光明。即寻光处。至城门下。佛神力故。门自开辟。寻路而往。尔时如来。出外经行。须达见已。欢喜踊跃。不知礼法。时首陀天化作四人。至世尊所。接足礼拜。胡跪问讯。右绕三匝。却住一面。须达见已。依而行之。世尊即为说法。须达闻已。得证初果。乃请佛言。唯愿临顾至舍卫城。受我微供。佛言。卿舍卫国。颇有精舍。能容我众共居止否。须达多言。必见垂顾。便当营办。尔时世尊。默然受请。令舍利弗同往舍卫。指授处所。唯太子园。可容佛僧。于是须达躬诣太子。议买其园。太子戏曰。能以金甎布地。即卖与卿。须达即出金藏。为砖布地。太子感发。并树施之。共搆精舍。请佛及僧于中住止。此犹略述。广如涅槃.贤愚等经。及四分律.西域记说。今说此经。即在此处。设无此处。佛僧何依。六成就中。此亦叵少。依真谛记。住处有二。一境界处。为化俗故。即舍卫也。二依止处。为统僧故。即祗园也。善见论云。举舍卫令远人知。举祗园令近人知故。
六言与大比邱等。即众成就也。与者共义。显听非一人。复有所共之众故。人非泛常。故名为大。依纂要有二义。一名高。谓称誉广远。是人皆知。到处皆闻故。二德重。谓行业恢隆。外现声闻。内秘菩萨故。然此二义。亦互相资。以德重故显名不浪得。以名高故显德是实有。是则名德俱大。故总以大称。
比邱名含三义。一破恶。谓修戒定慧。能破见思烦恼恶故。二怖魔。谓魔王惊怖。恐出三界。损其党故。三乞士。谓离四邪命。乞食资身。利檀那故。翻一遗二故存梵名。五不翻中含多不翻。和合名众。谓多人共住。事理俱和。事和则戒同持。见同解。利同均。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理和则择灭无为同证。设不尔者。虽多非众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度憍陈如五人。次度三迦叶波。兼徒总一千。次度舍利弗。目犍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子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此等皆向修异道。空无所获。遇佛得证。感恩不舍。为常随众也。非无余众。意准流通中知。不具叙。证信序竟。
二发起序。
发起者。乞食往复。食讫敷坐。默示住降。发起正说故。亦名别序。别在当经故。亦名经前序。未说经前。先以相显。引发上根。密令当机故。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者。大众成就机感盈前时也。机感盈前。不得不说。说不遽说。必待请问。故尔默示住降。以发当机之问端也。
世尊者。十号之一。成实论云。具上九号。为物钦崇。故曰世尊。天上人间所共尊故。
食时者。人间饭食时也。按金刚蒙引。约十二时。分四食分。丑寅卯三。诸天食分。辰巳午三。人间食分。未申酉三。畜生食分。戌亥子三。鬼神食分。今论乞食。且约辰时为言。此有二意。一者当日初分。求乞易得。不恼自他故。二者乞已还园。正当巳时。如常斋法故。
著衣者。著僧伽黎衣。以律载。凡入王宫。及升座说法。聚落乞食。应著此故。持钵者。持四天王所献绀瑠璃钵。以是维卫佛所遗之法器故。又佛必著衣持钵者。亦是为众作轨。寓有四意。一异俗。二拣外。三肃己。四益他。异俗者。在家著乐。多尚锦衣宝器。纵恣身心。出家异彼。以身所著衣。唯许麤疎麻布。手所持钵。唯许铁瓦二器故。拣外者。外道盲修。躶形捧饭。致招诃丑。僧众拣彼。以伽黎著身。不至躶露如畜。应器持手。不至抟食似鬼故。肃己者。衣像水田。著之则身有所矜。不敢妄行。钵唯应量。持之则心有所限。无复过贪故。益他者。有威可畏。有仪可仰。生他敬信故。
入者。由远及近。自外向内。纂要云。园在城东南五六里。故须入也。舍卫乃中印名都。故称为大。准西域记云。国周六十余里。内城周二十里。智度论云。居家九亿。据此则地广人稠。亦可以大城称之。
乞食者。为欲显示头陀功德。令放逸者。知慙愧故。准缨络女经。说化佛身。如全段金刚。无生熟二藏。涅槃云。如来之身。非杂食身。今云乞食者。利益他故。又佛教比丘离四邪命。乞食自活。故自乞食。所谓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也。若准缨络经说。佛自乞食。有十种意。避繁不引。今略取三意。一折伏余众憍慢故。二怜愍障阂众生故。三显示不应畜积故。折伏憍慢者。以佛为王种。出世成佛。尚尔乞食。何况余众。岂可自生憍慢而不行乞。怜愍障碍者。如妇女受制老病无能等。不得见佛。不得行施。皆名障碍。佛为愍此。自行乞食。令其得见。随便行施。示不应畜者。以末法僧伦。多事畜积。致于非法。佛慧预知。因示乞食。令知畜积。法所不应。
于其城中者。已到舍卫。正当人民等居住处也。
次第者。挨门沿户。无所拣择。必如此乞者。依纂要有五意。
一.内证平等理故。谓佛性平等。无有高下。凡小未证此理。遂于众生见有差别。佛既证此。一体同观。以不见有贫富等相。故能次第而乞。
二.心无贪慢故。无贪则不趣富贵。无慢则不傲贫贱。持心平等。慈无偏利。故能次第。无所拣择。
三.表显威德故。以小乘律中。不许入恶象家。恐彼损害。不许入婬女沽酒家。恐生染心。以其无有威德。故尔禁制。佛乞不尔。故次第也。
四.破二乘分别心故。如大迦叶舍富乞贫。意在令生福德。须菩提舍贫乞富。意在不欲恼他。各有遮限。皆为分别。佛为破此。故尔次第。楞严云。开阐无遮。即斯意也。
五.为息凡夫猜嫌故。谓舍富从贫。多致凡夫生猜。舍贫从富。多致凡夫生嫌。佛以次第而乞。二过俱免。楞严云。度诸疑谤。即斯意也。
然此五意。虽出纂要。而释义稍详。为取易明。不费寻讨。后二义易前为后者。为取顺便易释。以猜嫌由偏乞致故。乞而云已者。非谓乞偏一城。但满钵则已也。
还至本处者。由城返园。正当巳午。如常斋法时也。
若论佛不须食。为令他福得满。亦应随众。以佛若不食。他福不得满故。若依宝云经说。随所乞得。分为四分。一拟与同梵行者。二拟施贫病乞人。三施水陆众生。四分自食。十二头陀经。唯说三分。除梵行者。刊定记释云。以自乞故。今约有因缘故。不暇自乞者。故应分与。故梵行与贫病乞人。而言拟与拟施。葢不一定。以来者则与之施之。不来则不须也。若水陆众生。一定应施。故不言拟。然处字下文缺饭食。影在下句。以有讫。即有正食时故。饭食讫者。无论美恶精粗。一饱则讫也。
衣钵不收。心有劳虑。不能成定。故须收好。佛实不尔。但示现为后轨耳。为护生故。跣足行乞。恐著尘染。故须洗已而坐。问。阿含经说。佛行离地四指。莲华承足。何用洗为。答。不欲衒异。随顺世间故。
敷座者。自敷坐具于座。魏译云如常敷座。以如来每说般若。皆自敷坐具。为般若是诸佛之母。表敬法故。今亦如常。
而坐者。端身正住。一念不生。所谓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澹泊。未曾有散乱也。魏译云。结跏趺坐。今虽不言跏趺。准常可知。以诸佛坐必跏趺。无异式故。智论云。见画跏趺坐。魔王尚惊怖。何况入道人。端身不倾动。是故佛及弟子通依此法。又跏趺有四种利益。一由身摄敛。速发轻安。二能经时久。不速疲倦。三不共外道。彼无此法。四形相端严。起他敬信。由此四义。可为后轨。故知佛坐。必用跏趺。此是随文销释。
若明发起正说意者。有说著衣持钵。次第行乞。通名为戒。敷座而坐。乃名为定。意显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今以欲谈般若深慧。先示戒定而为发起。此亦有理。但本疏所取。意在言外。良以此经妙旨。惟在降心住心。要知一有所住。则觉心便亡。才欲施降。而妄心愈炽。是须以无降而降。无住而住。乃为真降心.真住心也。试观世尊于未到食时。其心本自不动。一到食时。便尔著衣持钵。入城便入。初无系念于祗园。乞食便乞。何曾有心于彼此。以任繁华射眼。佛自乞已还归。所谓如如而去。如如而来。于我本觉真心。何曾动著丝毫。此正如来密示住心法也。
遽尔收缘洗足。敷座而坐。一念不生。万虑皆亡。五蕴既空。四相何有。此又如来密示降心法也。
准楞严经。阿难乞食。于未乞之先。则曰方行等慈。度诸疑谤等。已有许多计算。于将乞之际。则曰徐步郭门。严整威仪。又有许多做饰。于正乞之时。则曰肃恭斋法。然既曰肃恭。则是住著。是觉心已无所住。至被摩登伽女。摄入婬席。其妄心又何能降哉。两经对观。则降心住心之旨。思过半矣。
但此意人所难知。唯有空生觑破。故向下开口便赞。又以如来境界。非初心所能及。由是连兴二问。以敬正说之端。所谓发起者。意在是耳。叙分竟。
六.释题解文。二。一总释名题。二别解文义。初二。一经题。二译人。
初。